驱逐风雷撼海潮,迢迢山觉度山椒。
金蛇照夜三千尺,银竹倾云百万条。
起舞不辞巾角垫,卷廊从听药囊漂。
吾家虽乏千仓积,一饭何妨共祝尧。
驱逐风雷撼海潮,迢迢山觉度山椒。
金蛇照夜三千尺,银竹倾云百万条。
起舞不辞巾角垫,卷廊从听药囊漂。
吾家虽乏千仓积,一饭何妨共祝尧。
姜特立

姜特立

姜特立[公元?年至一一九二年左右],字邦杰,浙江丽水人。生年不详,卒于宋光宗绍熙中。以父恩补承信郎。淳熙中,(公元一一八一年左右)累迁福建兵马副都监;擒海贼姜大獠。赵汝愚荐于朝,召见,献诗百篇。除阁门舍人,充太子宫左右春坊。太子即位,除知阁门事。恃恩纵恣,遂夺职。帝颇念旧,复除浙东马步军副总管。宁宗时,官终庆远军节度使。特立工于诗,意境超旷。作有《梅山稿》六卷,续稿十五卷,《直斋书录解题》行于世。 ▶ 7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晓朦胧,前溪百鸟啼匆匆。啼匆匆。凌波人去,拜月楼空。
晓朦胧,前溪百鸟啼匆匆。啼匆匆。凌波¹人去,拜月楼空。
译文:初晓雾朦胧,前面溪水潺潺,百鸟啼叫匆匆,心上人早已离去,只余下空荡荡的拜月楼。
注释:¹凌波:形容女子走路轻盈,后代指美人。
去年今日东门东,鲜妆辉映桃花红。桃花红。吹开吹落,一任东风。
去年今日东门东,鲜妆辉映桃花红¹。桃花红。吹开吹落,一任东风。
译文:去年的今日,我俩邂逅于东面的城门,仍记得那时的你,恬淡的站在桃花树下,随风翩翩起舞的桃花和你姣好面容相映发出温暖的光彩。
注释:¹“鲜妆”句:化用唐朝诗人崔护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寓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荣枯,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
夫自炫¹自媒²者,士女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tāo),贤人遁世。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shū)忽比之白驹(jū),寄寓谓之逆¹⁰,宜乎与大块¹¹而荣枯,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¹²劳于忧畏,汲(jí)¹³役于人间!
译文:炫耀卖弄自己,想娶自嫁,是没有教养的男女的丑陋行为;不嫉妒不贪求的人,他们的心光明通达。所以说圣人隐藏声名才华,贤人躲避俗世。什么原因?怀藏道德的很高境界,是不要超越“道”的规范;爱惜自己,最重要的是注重自己的身体。所以说“道”在自己一边,自身就平安,“道”不在自己一边,自身就要受到伤害。在一百年之内,一辈子当中,时间快得就像白驹过隙,寄居遭遇就像住旅店。应该和大气一样散散合合,随着时间任意放纵,怎么能总是为担心的事情操劳,庸庸碌碌的在人间生活!
注释:¹自炫:夸耀卖弄。²媒:谋也。谋合二姓。³士女:旧指男女或未婚男女。⁴不忮不求:不妒忌,不贪求。⁵韬光:比喻隐藏声名才华。⁶含德:怀藏道德。⁷百龄:犹百年。指长久的岁月。亦指人的一生。⁸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白驹过隙: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⁹逆:古语中为“迎接”。¹⁰旅:旅人、行者;“逆旅”引申即为旅店的意思。¹¹大块:大自然;大地。《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亦自然之称也。”¹²戚戚:心动的样子。¹³汲汲:汲的本义是从井里打水,取水。而“汲汲”则专门形容急切的样子,表示急于得到的意思。
齐讴赵女之娱,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镳之荣,侈袂执圭之贵,乐则乐矣,忧亦随之。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玉之在山,以见珍而招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犹芳。故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或货海东之药草,或纺江南之落毛。譬彼鸳雏,岂竞鸢鸱之肉;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
齐讴(ōu)赵女¹之娱,八珍²九鼎³之食,结驷(sì)连镳(biāo)之荣,侈(chǐ)(mèi)执圭(guī)之贵,乐则乐矣,忧亦随之。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玉之在山,以见珍而招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犹芳。故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或货海东之药草,或纺江南之落毛。譬彼鸳雏,岂竞鸢(yuān)(chī)之肉;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
译文:即使有善于歌舞白齐僮赵女供怡乐,有各种珍稀的美食,豪华气派的车马,锦衣玉器的贵重,快乐倒是快乐了,忧愁也随之而来。祸福相互转化难以预料,庆贺与哀悼相互依存。智慧贤能的人,生活就像如履薄冰;愚昧贪婪的人,争相追逐利益就像大水流淌。玉石产在山中,因为珍贵被发现最终被开采;兰草生在山谷,就算没人观赏也依然吐出芬芳。所以庄周在濠水边上垂钓,伯成在田野耕种,有人宁愿在东海边贩卖药草(安期生的典故),有人宁愿在江南用鸟兽的落毛织衣服(老莱子的典故)。就像鸳雏的那样的瑞鸟,怎么会和鸢鸱争夺腐肉吃;就像那区区海鸟,怎么配获得臧文仲的祭祀呢!
注释:¹讴赵女:张衡《南都赋》:“于是齐僮唱兮列赵女”,齐、赵,二国名也。²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³九鼎:《周礼》,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⁴袂:衣袖。⁵圭:会意。“从重土”,本义: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又作珪。⁶倚伏:《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⁷吊: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会敺禽。(《说文》)⁸尾闾:《文选·嵇康(养生论)》注引司马彪云:“尾闾,水之从海水出者也,一名沃燋,在东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称尾;闾者,聚也,水聚族之处,故称闾也杂县:海鸟名,亦名爰居。《尔雅·释鸟》:“爰居,杂县。”。⁹文仲:即臧文仲,春秋时鲁国正卿。牲: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是牲者,祭祀之牛也。(《周礼·庖人》注)
至如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主父偃言:“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卒如其言,岂不痛哉!又楚子观周,受折于孙满;霍侯骖乘,祸起于负芒。饕餮之徒,其流甚众。
至如子常、宁喜之伦¹,苏秦、卫鞅之匹²,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主父偃³言:“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卒如其言,岂不痛哉!又楚子观周,受折于孙满;霍侯骖(cān),祸起于负芒。饕(tāo)(tiè)之徒,其流甚众。
译文:至于子常、宁喜之辈,苏秦、卫鞅这类人,为自己的信仰就算死了也不犹豫,沉迷于它从不后悔。主父偃说:“活着享用不到五只鼎规格的食物,死了也要被五只鼎烹死。”真的像他所说的那样,岂不令人痛心!又楚庄王问周鼎的大小轻重,被王孙满羞辱;霍光官虽是汉武帝亲信,因为锋芒太露而导致身后灾祸。贪婪的人,非常的多。
注释:¹伦:辈也。²匹:同类。³主父偃: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⁴王孙满:春秋时周大夫。楚庄王八年(前),楚攻陆浑之戎,至洛,陈兵于周效。他奉周定王命前往劳军。楚王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代周,他答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终使楚军退去。⁵霍侯骖乘:霍光年轻时曾负责保卫汉武帝的安全,所谓“出则奉车,入侍左右”。
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轻之若脱屣,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乎?是以至人达士,因以晦迹。或怀釐而谒帝, 或披褐而负薪,鼓楫清潭,弃机汉曲。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¹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轻之若脱屣(xǐ),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乎?是以至人达士,因以晦迹。或怀釐²而谒帝³, 或披褐而负薪,鼓楫(jí)清潭,弃机汉曲。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译文:唐尧,是天下的主人,却有隐居在汾阳的意愿;子晋是天下的储君,却有隐居洛滨的志向。放弃君位就像脱鞋一样不在乎,看待君王就像鸿毛一样轻,更何况其他人呢?所以高明的人,总是隐藏自己的才能。有人怀揣治国安邦之策拜见皇帝。也有人穿着粗布衣服背柴生活,有人在清静的湖上悠闲地摇动船桨,他们放弃钻营的心计去汉水幽深之处。他的本性不在从政,把别人干公事的心寄托在情趣之中了。
注释:¹子晋:王子乔的字。神话人物。相传为周灵王太子,喜吹笙;作凤凰鸣,被浮丘公引往嵩山修炼,后升仙。²怀釐:怀着求福的愿望。釐,通“禧”,福。³谒帝:谒见皇帝。⁴褐:粗布或粗布衣服。⁵机:心计。⁶曲:指幽深之处。⁷众事:公事。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¹,跌宕昭彰²,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³。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译文:陶渊明的诗篇篇都有酒,他本意却不在酒,而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他的文章卓尔不群,言辞精彩,跌宕豪迈,超过众多的文章,抑扬爽朗,没有能跟他比大气的。如宽广的白色的波浪顺流东去,气势磅礴直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而又引人深思;论抱负则旷达而率真。加上贞洁的志向从不放弃,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以亲自耕耘为耻,不因穷困而苦恼。如果不是圣贤,拥有坚定的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谁能达到这种境界?
注释:¹拔:突出、超出。²昭彰:昭著;显著。³京:大、盛。例:莫之与京。(《左传·庄公二十二年》)。⁴病:苦恼,困恼。⁵污隆:升与降。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求,粗为区目。白璧微瑕者,惟在 《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求,粗为区目。白璧微瑕(xiá)者,惟在 《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译文:这就是大家爱不释手的原因。所以搜集校正他的作品,粗略地分类编目(结了一个集子)。白色的璧也存在瑕疵,他的作品的瑕疵只有《闲情赋》,扬雄所说的作品要起到劝百讽一的作用,在他的《闲情赋》里却始终没有讽谏的意思,哪里值得写出来呢?可惜啊!陶渊明不写这篇就更好了。我简陋的给他写了传记,收录在这个小集子里。
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亦乃爵禄可辞,不劳复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尔。
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亦乃爵禄可辞,不劳复傍游太华¹,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尔。
译文:我曾说有能理解陶渊明的文章的人,追名得逐利的欲念就会消除,粗鄙吝啬的想法就会去掉,贪婪的人就能清廉,懦弱的人就能自立,岂只仁义之道可以遵循,连官爵俸禄也能舍弃,也不必远游西岳华山,去像老子一样成仙成道。那么,这个小集子也有助于教化世人。
注释:¹太华:西岳华山。柱史:“柱下史”的省称,代指老子。《后汉书·张衡传》:“庶前训之可钻,聊朝隐乎柱史。”清康乃心《送李虞臣任宝昌令》诗:“华狱仙人地,函关柱史家。”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
威风万里压南邦¹,东去能翻鸭绿(lù)²
译文:威风万里能压倒南方的邦国,向东去能使鸭绿江翻滚。
注释:伏虎林:契丹族“秋捺钵”(行营)之地,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伦河源之白塔子(察罕城)西北,是辽代皇帝秋季游猎的地方。据说辽景宗射猎到此,有虎伏于草丛颤抖不敢仰视,因称此地为伏虎林。应制: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的命令所作的诗。¹南邦:南方的邦国。²鸭绿江:江名,源出吉林省东南白头山,西南流到辽宁省丹东市以下,入黄海,全长795公里。
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
灵怪¹大千²俱破胆,那教³猛虎不投降。
译文:大千世界的妖魔鬼怪都会吓破胆,怎能使猛虎不投降。
注释:¹灵怪:妖魔鬼怪。²大千:大千世界。本是佛教语汇,指广大无边的世界。³那教:怎教,怎能使。

  这首诗前三句渲染了辽道宗的盖世气魄,最后一句扣紧“伏虎”,进一步烘托辽道宗的气势。全诗气势雄健奔放,音调铿锵有力,夸张的笔调里流露出自豪的心情,鲜明地表现了契丹族崇尚勇武的民族精神。

  萧观音这首诗乃歌功颂德之作。开头“威风万里压南邦”,歌颂道宗之武力。“万里”,写其气势之磅礴广大,无边无际。“压”字描绘出气盖世,有凌驾一切之上的威力,寓气魄压过南方的宋王朝。“东去能翻鸭绿江”歌颂辽代当时武力远达东面之鸭绿江。“翻”字对“江”而言,谓其威力无穷能翻江倒海,使江海低头让路。“灵怪大千俱破胆”,更进一步抒写道宗之威风,他不仅统摄广大无边的世界,降服人类,还要使大千世界灵怪全都丧胆。这几句诗渲染了不可抵御、压倒一切的盖世气魄。最后说“那教猛虎不投降。”扣紧“射猎伏虎”,先烘托雄壮压倒一切的气势,则降服猛虎已不在话下。诗人可谓善于运用夸张烘托的艺术表现方法。 诗中展现了道宗的威风与神气,而萧观音的马上豪爽、英姿飒飒,也在铿锵的诗风中显得格外生动。

参考资料:
1、 郑光仪主编 .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1年:第1102-1103页
2、 早早编 .有斜阳处有春愁 才女的诗心和宿命.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3年:第36页

línyìngzhì

xiāoguànyīn sòngdài 

wéifēngwànnánbāng dōngnéngfān绿jiāng 
língguàiqiāndǎn jiàoměngtóuxiáng 
雨停荷芰逗浓香,岸边蝉噪垂杨。
雨停荷芰(jì)¹²浓香,岸边蝉噪³垂杨。
译文:雨停以后,荷花和菱花飘散出浓浓的香气,岸边的垂柳上有蝉在鸣叫。
注释:¹荷芰:荷花和菱花。芰,菱。²逗:招引,带来。³噪:指蝉鸣叫。
物华空有旧池塘,不逢仙子,何处梦襄王?
物华¹空有旧池塘,不逢垂子,何处梦襄王?
译文:旧处的池塘空有美好的景物,没有遇见神女,楚襄王又在何处做梦呢?
注释:¹物华:美好的景物。杜甫《曲江陪郑南史饮》诗:“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尊恋物华。”
珍簟对欹鸳枕冷,此来尘暗凄凉。
珍簟(diàn)¹对欹(qī)²鸳枕³冷,此来尘暗凄凉。
译文:鸳鸯枕头在竹席上相互倾斜地摆放着,已经冰冷;来到这里,气氛昏暗,让人满心凄凉。
注释:¹簟:竹席。²欹:歪斜,倾斜。³鸳枕:即鸳鸯枕,男女共用的枕头,共有一对。⁴尘暗:气氛昏暗。
欲凭危槛恨偏长。
欲凭¹危槛(jiàn)²恨偏长。
译文:想要靠着高楼上的栏杆放眼远望,心中的悔恨偏偏却又很长。
注释:¹凭:靠,靠着。²危槛:高楼上的栏杆。危,高耸的样子。
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
藕花珠缀(zhuì)¹,犹似²汗凝妆。
译文:荷花上面点缀着露水,好像美人脸上流汗的模样。
注释:¹缀:点缀。²犹似,好似。犹与若、似意同,作同义词叠用。
丹溪翁者,婺之义乌人也,姓朱氏,讳震亨,字彦修,学者尊之曰丹溪翁。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稍长,从乡先生治经,为举子业。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益闻道德性命之说,宏深粹密,遂为专门。一日,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翁以母病脾,于医亦粗习,及闻文懿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
丹溪翁者,婺(wù)¹之义乌²人也,姓朱氏,讳³震亨,字彦修,学者尊之曰丹溪翁。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稍长,从乡先生治经,为举子业。后闻许文懿(yì)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¹⁰。益¹¹闻道德性命之说¹²,宏深粹密¹³,遂为专门。一日,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¹⁴¹⁵。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¹⁶于医乎?”翁以母病¹⁷脾,于医亦粗习,及闻文懿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¹⁸及物¹⁹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²⁰于医致力焉。
译文:丹溪翁,婺州义乌县人,姓朱,名震亨,字彦修,学医的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丹溪翁从小好学,每天能记忆千字的课文。渐渐地长大时,跟从家乡的者生学习儒经,修习科举考试的学业。后来听说许文懿者生得到了朱子第四代传人传授的学说,在八华山将受道学,又到那里去拜师求教,进一步领会到关于道德和人性与天理之关系的学说是那样的博大精深、纯正周密,于是就把它作为专门的事业。一天,许文懿对他说:“我生病卧床已久,不是精于医学的人,不能够使我康复。你很聪明,超乎常人,也许愿意从事医学这门技艺吧?!”丹溪翁由于母亲患有脾病,对于医学也粗略学过,等到听了许文懿的话,就慷慨地说:“读书人如果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广惠及万物的仁德,即使在当世没有做官,犹如做官一样。”就完全烧毁抛弃了以前修习的科举考试之学业的书籍,专心地在医学上下起了功夫。
注释:¹婺:婺州,今浙江金华地区。²义乌:地名,今属浙江。³讳:名讳。参见《东垣老人传》第段注。⁴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⁵言:字。“千言”指一千字的文章。⁶治经:研习儒经。⁷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学业。⁸许文懿:许谦,字益之,自号白云山人,浙江金华人,元代著名理学家。⁹朱子:指南宋大理学家朱熹。¹⁰焉:代词,相当于“他”。¹¹益:进一步。¹²道德性命之说:指程朱理学。因其强调道德,注重“性”、“命”即人性与天命的关系,讲求顺应天理,故云。¹³宏深粹密:宏大深刻,纯正周密。¹⁴起:使动用法,使……痊愈、康复。¹⁵之:代词,我。¹⁶游艺:从事某种技艺。语出《论语·述而》。¹⁷病:名词用作动词,患。¹⁸推:推广。¹⁹及物:“推己及物”之省。²⁰一:专一;专心。
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翁穷昼夜是习。既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遂治装出游,求他师而叩之。乃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皆无所遇。及还武林,忽有以其郡罗氏告者。罗名知悌,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宋理宗朝寺人,学精于医,得金刘完素之再传,而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然性褊甚,恃能厌事,难得意。翁往谒焉,凡数往返,不与接。已而求见愈笃,罗乃进之,曰:“子非朱彦修乎?”时翁已有医名,罗故知之。翁既得见,遂北面再拜以谒,受其所教。罗遇翁亦甚欢,即授以刘、李、张诸书,为之敷扬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且曰:“尽去而旧学,非是也。”翁闻其言,涣焉无少凝滞于胸臆。居无何,尽得其学以归。
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¹》,翁穷昼夜是习²。既而³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然吾乡诸医鲜(xiǎ)知之者。”遂治装出游,求他师而叩之。乃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皆无所遇。及还武林¹⁰,忽有以其郡罗氏告者。罗名知悌(tì),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宋理宗朝寺人,学精于医,得金刘完素之再传,而旁¹¹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然性褊(biǎn)¹²甚,恃能厌事¹³,难得意¹⁴。翁往谒(yè)焉,凡数往返,不与接。已而¹⁵求见愈笃(dǔ)¹⁶,罗乃进之,曰:“子非朱彦修乎?”时翁已有医名,罗故知之。翁既得见,遂北面¹⁷再拜¹⁸以谒,受其所教。罗遇翁亦甚欢,即授以刘、李、张诸书,为之敷扬¹⁹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²⁰,且曰:“尽去而旧学,非是也²¹。”翁闻其言,涣焉²²无少凝滞²³于胸臆(yì)。居无何²⁴,尽得其学以归。
译文:当时正在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校订的《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丹溪翁不分昼夜地研习此书。不久就醒悟了,说:“拿着古代的方剂来治疗疾病,那时势必不能够完全适合的。如果要建立法度、确立规则、制定标准,必须用《素问》、《难经》等经典吧!但我家乡的众多者生中缺少能够通晓它们的人。”于是就打点行装外出旅游求学,寻求别的师傅并请教他们。便渡过了了钱塘江,走到了吴中,从宛陵出来,到了南徐,左后抵达建业,都没能遇到理想的师傅。等回到杭州,忽然有人把他同一郡的罗者生介绍给他。罗者生名叫知悌。字子敬,世人称他为太无者生,是宋理宗时的一名近侍,精通医学,得到了金朝刘完素第二代传人的真传,并且兼通张从正、李杲二家的学说。然而心胸狭窄得很,依仗才能、厌恶侍奉他人,世人也都很难合乎他的心意。丹溪翁去拜见他,者后往返多次,罗知悌都不跟他见面。不久求见更加诚恳了,罗知悌才接见了他:“一见面就说你不就是朱彦修吗?!其时丹溪翁的医术已有一定的名声,所以罗知悌知道他。丹溪翁受到接见之后,就面朝北跪拜两次正式拜罗为师,接受他的教诲。罗知悌遇到了丹溪翁也很高兴,就把刘完素、李杲,张从正三人所有的书都传给了他,并给他阐发三家学说的要领,不过都一概取决于医经的是非,而且说:“完全舍弃你原来学过的医术!因为他们不是正道的东西。”丹溪翁听了他的话,茅塞顿开,在心里也没有一点阻碍不通的问题了。过了不久,就全部掌握了他的学说而后回去了。
注释:¹大观二百九十七方:指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官修医方书《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因系大观年间所修,内载二百九十七方,故云。编修人即太医陈师文、裴宗元等。为世界上最早国家药局方之一。²是习:宾语前置,即“习是”。是,代词,这,指《大观二百九十七方》。³既而:不久。⁴“起度量”三句:语出《史记·仓公列传》。谓建立法度、制订规则、宣示准则。度量、规矩、权衡:皆为法度、规则、准则之义。称,称说,这里义为“宣示”或“颁布”。⁵鲜:少。⁶克:能够。⁷治装:整理行装。⁸游:游学。⁹叩:请教。¹⁰武林:杭州灵隐山的别名,后多用以代指杭州。¹¹旁:广泛。¹²褊:原指衣服狭小,引申指心胸狭隘。¹³恃能厌事:语本《三国志·华佗传》,谓依仗才能,厌恶事奉他人。事,事奉。¹⁴难得意:语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谓世人都难以合乎自己的心意,即自视甚高。得意,合意。¹⁵已而:随后,紧接着。¹⁶笃:诚恳。¹⁷北面:面向北。古代正式行礼时,卑者面向北,尊重面向南。¹⁸再拜:跪拜两次,是古代拜师之礼。¹⁹敷扬:阐发。²⁰一断于经:谓关于“三家”的是非高低一概取决于《内经》、《伤寒论》等医学经典。一,一概。²¹“尽去而旧学”二句:谓完全舍弃你原先所学的医术,因为它不是正道的医术。而:通“尔”,你。非是:不正确,不是正道的东西。其主语是“旧学”。²²涣焉:消散的样子。²³凝滞:阻滞不通,指疑难问题。²⁴居无何:过了不久。
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者,闻翁言,即大惊而笑且排,独文懿喜曰:“吾疾其遂瘳矣乎!”文懿得末疾,医不能疗者十余年,翁以其法治之,良验,于是诸医之笑且排者,始皆心服口誉。数年之间,声闻顿著。翁不自满足,益以三家之说推广之。谓刘、张之学,其论脏腑气化有六,而于湿热相火三气致病为最多,遂以推陈致新泻火之法疗之,此固高出前代矣。然有阴虚火动,或阴阳两虚湿热自盛者,又当消息而用之。谓李之论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胃脘之阳不能以升举,并及心肺之气,陷入中焦,而用补中益气之剂治之,此亦前人之所无也。然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满于东南。天,阳也;地,阴也。西北之人,阳气易于降;东南之人,阴火易于升。苟不知此,而徒守其法,则气之降者固可愈,而于其升者亦从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乃以三家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又复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言,以寻其指归。而谓《内经》之言火,盖与太极动而生阳、五性感动之说有合;其言阴道虚,则又与《礼记》之养阴意同。因作《相火》及《阳有余阴不足》二论,以发挥之。
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者¹,闻翁言,即大惊而笑且排²,独文懿喜曰:“吾疾其³遂瘳矣乎!”文懿得末疾,医不能疗者十余年,翁以其法治之,良验,于是诸医之笑且排者,始皆心服口誉。数年之间,声闻(wèn)顿著。翁不自满足,益以三家之说推广之。谓刘、张之学,其论脏腑气化有六,而于湿热相火三气致病为最多,遂以推陈致新泻火之法疗之,此固高出前代矣。然有阴虚火动,或阴阳两虚湿热自盛者,又当消息¹⁰而用之。谓李之论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胃脘之阳不能以升举,并及心肺之气,陷入中焦,而用补中益气之剂治之,此亦前人之所无也。然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满于东南¹¹。天,阳也;地,阴也。西北之人,阳气易于降;东南之人,阴火¹²易于升。苟不知此,而徒¹³守其法,则气之降者固可愈,而于其升者亦从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乃以三家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又复参之以太极¹⁴之理,《易》《礼记》《通书¹⁵》《正蒙¹⁶》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言,以寻¹⁷其指归¹⁸。而谓《内经》之言火,盖与太极动而生阳、五性感动¹⁹之说有合;其言阴道虚²⁰,则又与《礼记》之养阴意同²¹。因作《相火》及《阳有余阴不足》二论,以发挥之。
译文:丹溪翁家乡拘泥于陈师文、裴宗元的学说的众医们,听了丹溪翁的言谈,立即大表惊怪,既嘲笑他,又排斥他,只有许文懿高兴地说:“我的病大概就要痊愈了吧!”许文懿得了半身不遂的病,医生不能治愈已有十多年了,丹溪翁用从罗知悌那里学来到的医术治疗他,效果非常之好。由此嘲笑而又排斥丹溪翁的众医们,才都心服口服。几年之内,声望很快显扬了开来。丹溪翁并不自我满足,进一步又把刘完素、李杲和张从正三家的学说加以推论发展。认为刘完素和张从正的学说,其中论述造成脏腑气机病变的因素有君火、相火、风、湿、燥、寒这六种,而由于湿、热与相火三气导致患病又是最多的,于是就用推陈出新的泻火法治疗疾病,这的确是高出前代医生了。然而事实还有阴精不足、相火易于妄动,或者阴阳两虚,湿热自行旺盛的情况,又应斟酌着慎用泻火之法;认为李杲所论饮食劳倦导致内伤脾胃、那么脾胃阳气就不能升发、连及心肺阳气也都会陷入中焦,因而用补中益气的方子治疗它们的学说,这也是前人所没有的东西。然而在北方,天不够高,在东南方,地不够厚。天属阳,地属阴。西北之人阳气容易不足;东南之人,阴火容易旺盛。如果不知道这些,而只死守李杲的大法,那么一身之阳气不足的病人固然可以痊愈,但若对阴火旺盛的病人也随之采用李杲之法,我担心会反而加重病人的病情了。于是对三家的学说,弃其所短而用其所长,又用太极之理、《易经》、《礼记》、《通书》、《正蒙》等书的有关意义参验它们,用《内经》的理论贯穿起来,来探求其中真谛所在。而后认为,《内经》中所论“火”的道理,原来跟太极一动就产生阳气、各具特性的五行互有感应就会运动并产生变化的学说有着相合之处;《内经》中所论阴精容易受损而不足的道理,原又跟《礼记》中所说的养阴之意相同,于是撰写了《相火论》和《阳有余而阴不足论》两篇文章,来阐发他的观点。
注释:¹诸医泥陈、裴之学者:定语后置,即“泥陈、裴之学的诸医”。泥,拘泥。而……且……:又是……,又是……。²排:排斥。³其:副词,表揣测,大概。⁴瘳:痊愈。⁵末疾:四肢之病,指半身不遂。⁶诸医之笑且排者:定语后置,即“笑且排之诸医”。⁷心、口:名词活用作状语。心,从心里。口,在口上。⁸声闻:声誉;名望。⁹脏腑气化有六:谓脏腑之气发生异常变化而发病的因素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化,此谓气机发生异常变化。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依据并运用五运六气的学说,认为脏腑经络因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互相侵扰而发病的情况最为常见,后来张从正也遵从这一学说,并进一步将其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门。¹⁰消息:斟酌。¹¹“天不足于西北”二句:语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源于《列子·汤问》。谓因地理气候之故,西北之人阳气不足,东南之人阴气不足。天,指天之气,即阳气。地,指地之气,即阴气。¹²阴火:指心火。¹³徒:副词,只,仅仅。¹⁴太极:我国古代哲学术语,指天地万物的本源。¹⁵通书:指《周子通书》,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著。¹⁶正蒙:北宋理学家张载著。¹⁷寻:探求。¹⁸指归:主旨。¹⁹五性感动:语出周敦颐《太极图说》,原谓五行各有其性,相感则动而衍生万物。²⁰阴道虚:语见《素问·太阴阳明论》,谓阴气易虚。²¹与《礼记》之养阴意同:朱震亨《阳有馀阴不足论》:“《礼记》注云:‘惟五十然后养阴者有以加。’”
于是,翁之医益闻。四方以病来迎者,遂辐凑于道,翁咸往赴之。其所治病凡几,病之状何如,施何良方,饮何药而愈,自前至今,验者何人,何县里,主名,得诸见闻,班班可纪。
于是¹,翁之医益闻。四方以病来迎者,遂辐凑²于道,翁咸往赴之。其所治病凡³,病之状何如,施何良方,饮何药而愈,自前至今,验者何人,何县里,主名,得诸见闻,班班可纪
译文:从此,丹溪翁的医术更加出名了。各地因病来请他的人,于是就从四面八方的路上络绎不绝的来到他家,丹溪翁全都应请,前往治病。他治的病人共有多少、疾病的情况怎样、用了什么良方、服了什么药而痊愈了,从古到今,灵验的是哪些人、是哪个县哪个乡里、病人的名字是什么,都能从见闻中得知,明明白白,可以记下。
注释:¹于是:从此。²辐凑:常作“辐辏”。车辐集中于车毂。喻人群从四面八方聚集于某地。³凡:总共。⁴几:多少。⁵诸:兼词,兼“之于”二字的音义。“之”,指“凡几,病之状何如,施何良方,饮何药而愈,自前至今,验者何人,何县里,主名”等;“于”,从。⁶班班:亦作“斑斑”,清楚明白的样子。⁷纪:通“记”。记载。
浦江郑义士病滞下,一夕忽昏仆,目上视,溲注而汗泄。翁诊之,脉大无伦,即告曰:“此阴虚而阳暴绝也,盖得之病后酒且内,然吾能愈之。”即命治人参膏,而且促灸其气海。顷之手动,又顷而脣动。及参膏成,三饮之苏矣。其后服参膏尽数斤,病已。
浦江¹郑义士病滞下²,一夕忽昏仆(pū)³,目上视,溲注而汗泄。翁诊之,脉大无伦,即告曰:“此阴虚而阳暴绝也,盖得之病后酒且内,然吾能愈之。”即命治人参膏,而且促灸其气海。顷之手动,又顷而脣(chún)动。及参膏成,三饮之苏¹⁰矣。其后服参膏尽数斤,病已。
译文:浦江县的郑义士患上了痢疾,一天傍晚忽然昏倒在地,双目上翻,小便失禁,大汗淋漓。丹溪翁诊测他的脉象,脉大而且没有次序,就告诉病家说:“这是阴虚而又阳气突然丧失的疾病,是因为病后饮酒并且行了房事得上的,不过我能治愈他。”立即让病家熬制了人参膏,而且迅速灸治他的气海穴。一会儿手动了起来,又一会儿嘴唇动了起来。等到人参膏熬成之后,让他服了三次就苏醒。其后服完了数斤人参膏,病就痊愈了。
注释:¹浦江:县名,今属浙江。²滞下:古病名,即痢疾。³仆(又读fù副):向前跌倒。⁴溲注:指小便失禁。溲,小便。⁵无伦:无序。伦,条理,秩序。⁶酒、内:均名词活用作动词,分别义为“饮酒”、“行房事”。⁷愈;使动用法,使……痊愈。⁸顷:一会儿,过了一会儿。⁹饮,使动用法,使……饮用。¹⁰苏:“苏”的异体字,苏醒。
天台周进士病恶寒,虽暑亦必以绵蒙其首,服附子数百,增剧。翁诊之,脉滑而数,即告曰:“此热甚而反寒也。”乃以辛凉之剂,吐痰一升许,而蒙首之绵减半;仍用防风通圣饮之,愈。周固喜甚,翁曰:“病愈后须淡食以养胃,内观以养神,则水可生,火可降;否则,附毒必发,殆不可救。”彼不能然,后告疽发背死。
天台¹周进士病恶寒,虽暑亦必以绵蒙其首,服附子数百²,增剧。翁诊之,脉滑而数,即告曰:“此热甚而反寒也。”乃以辛凉之剂,吐痰一升许,而蒙首之绵减半;仍³用防风通圣饮之,愈。周固喜甚,翁曰:“病愈后须淡食以养胃,内观以养神,则水可生,火可降;否则,附毒必发,殆不可救。”彼不能然,后告疽发背死。
译文:天台县的周进士患了恶寒的病,即使暑天也一定要用棉被盖着他的头。服了数百剂附子汤,更重了。丹溪翁诊测其脉,脉象又滑又快,就告诉他说:“这是热症过重却反现寒象的疾病。”就用辛凉的药剂让他服下,吐了一升左右的痰,同时盖在头上的棉被减去了一半;又用防风通圣散让他服下,痊愈了。周进士本来高兴得很,丹溪翁说:“病愈后必须用清淡的饮食来调养脾胃,排除杂念来保养精神,那么肾水就能产生,心火可以下降,否则,附子的毒性一定发作,恐怕就不能救治了。”他不能这样做,后来丹溪翁被告知周进士患了毒疮发于背部的病而死了。
注释:¹天台:县名,今属浙江。²百:朱震亨《格致馀论》作“日”。³仍:接着。⁴防风通圣:指防风通圣散,刘完素所创方剂,见《宣明论方》。⁵内观:谓排除杂念。⁶殆:恐怕。
一男子病小便不通,医治以利药,益甚。翁诊之,右寸颇弦滑,曰:“此积痰病也,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而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辟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乃以法大吐之,吐已,病如失。
一男子病小便不通,医治以利药,益甚。翁诊之,右寸¹颇弦滑,曰:“此积痰病也,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而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辟²如滴水之器³,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乃以法大吐之,吐已,病如失。
译文:一名男子患了小便不通的病,医生用利尿的药治疗,更重了。丹溪翁诊测其脉,右手寸部的脉象又弦又滑,说:“这是积痰之证,积下的痰在肺里。肺属上焦,而膀胱属于下焦,上焦闭塞时下焦也会不通,譬如滴水的文具,必定要在上边的孔打开之后、下边孔里的水才能流出。”就按照治法使他大量呕吐,吐完后,疾病就象丢失了一样。
注释:¹右寸:指右手寸部的脉象。²辟:通“譬”。³滴水之器:即漏壶,又称漏刻,古代用滴水多少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⁴吐:使动用法,使……呕吐。
一妇人产后有物不上如衣裾,医不能喻。翁曰:“此子宫也,气血虚,故随子而下。”即与黄芪当归之剂,而加升麻举之,仍用皮工之法,以五倍子作汤洗濯,皱其皮。少选,子宫上,翁慰之曰:“三年后可再生儿,无忧也。”如之。
一妇人产后有物不上如衣裾¹,医不能喻。翁曰:“此子宫也,气血虚,故随子而下。”即与黄芪(qí)当归之剂,而加升麻举之,仍用皮工之法²,以五倍子作汤洗濯(zhuó)³,皱其皮。少选,子宫上,翁慰之曰:“三年后可再生儿,无忧也。”如之。
译文:一名妇女产后有个东西不能回去就象衣服的大襟,医生们不能弄清那是什么东西。丹溪翁说:“这是子宫。由于母体气血虚弱,所以随着孩子一起下来了。”就给了黄芪当归之类的药物,同时加上升麻升提它,又采用了加工皮革的公认的方法,用五倍子熬成汤药来洗它,使它的皮收缩起来。一会儿,子宫就上去了。丹溪翁安慰她说:“三年后就可以再生孩子了,不用担忧。”后来果然应了丹溪翁的话。
注释:¹衣裾:衣服的前襟。²皮工之法:制皮的工匠所用的办法。其法以五倍子熬汤,用来浸泡生皮使之柔韧,然后再制皮革用品。³濯:洗。⁴皱:使动用法,使……收缩。⁵少选:一会儿。
一贫妇寡居病癞,翁见之恻然,乃曰:“是疾世号难治者,不守禁忌耳。是妇贫而无厚味,寡而无欲,庶几可疗也。”即自具药疗之,病愈。后复投四物汤数百,遂不发动。
一贫妇寡居病癞(lài),翁见之恻然,乃曰:“是疾世号难治者,不守禁忌耳。是妇贫而无厚味,寡而无欲,庶几¹可疗也。”即自具药疗之,病愈。后复投四物汤数百²,遂³不发动
译文:一个贫穷的妇女成了寡妇后独自过着日子,患上了癞疮,丹溪翁看到她的病,心中非常怜悯,就说:“这种病世上号称难治的原因,是由于病人不守禁忌。这个妇女生活贫穷,因而没有丰厚的饮食,是个寡妇,因而没有情欲之事,或许可以治愈吧!”就亲自备办药物治疗她,病愈了。后来用了数百剂四物汤,终于不再发作。
注释:¹庶几:差不多。²四物汤数百:定语后置,即“数百四物汤”。百,当作“日”。³遂:终于。⁴发动:发作。
翁之为医,皆此类也。盖其遇病施治,不胶于古方,而所疗则中;然于诸家方论,则靡所不通。他人靳靳守古,翁则操纵取舍,而卒与古合。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翁敎之亹亹忘疲。
翁之为医,皆此类也。盖¹其遇病施治,不胶²于古方,而所疗则中(zhòng)³;然于诸家方论,则靡所不通。他人靳(jìn)守古,翁则操纵取舍,而卒与古合。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翁敎之亹(wěi)忘疲。
译文:丹溪翁行医的事迹,都是这类情况。因为他遇到疾病进行治疗时,不拘泥于古方,所以治的病就能痊愈。不过对于各家的方论,却也无所不通。他人拘泥固执、死守古方,丹溪翁确是灵活取舍,但最终又都同古法的精神吻合。很短的时间内,跟他学医的人都象回声一样紧随其后、象影子一样紧跟不离。丹溪翁教导他们勤奋不息,忘记疲倦。
注释:¹盖:副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因为”。²胶:拘泥。³中:符合,有效。⁴靡:代词,无,没有什么。⁵靳靳:固执、拘泥的样子。⁶守古:谓死守《局方》中的古方。⁷操纵:谓灵活运用。⁸声、影:均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⁹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翁春秋既高,乃徇张翼等所请,而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诸书,学者多诵习而取则焉。
翁春秋¹²高,乃徇³张翼等所请,而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诸书,学者多诵习而取则焉。
译文:丹溪翁年老以后,就听从了弟子张翼等人的请求,撰写了《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等书,医学的人常常诵读研习并从中获得准则。
注释:¹春秋:年龄;年事。²既:已经,……之后。³徇:依从。
翁简悫贞良,刚严介特,执心以正,立身以诚,而孝友之行,实本乎天质。奉时祀也,订其礼文而敬泣之。事母夫人也,时其节宣以忠养之。宁歉于己,而必致丰于兄弟;宁薄于己子,而必施厚于兄弟之子。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好论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忧。世之名公卿多折节下之,翁为直陈治道,无所顾忌。然但语及荣利事,则拂衣而起。与人交,一以三纲五纪为去就。尝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夫行,本也;辞,从而生者也。苟见枝叶之辞,去本而末是务,辄怒溢颜面,若将浼焉。翁之卓卓如是,则医特一事而已。然翁讲学行事之大方,已具吾友宋太史濂所为翁墓志,兹故不录,而窃录其医之可传者为翁传,庶使后之君子得以互考焉。
翁简悫(què)贞良¹,刚严介特²,执心以正,立身以诚,而孝友³之行,实本乎天质。奉时祀也,订其礼文而敬泣之。事母夫人也,时其节宣以忠养之。宁歉于己,而必致丰于兄弟;宁薄于己子,而必施厚于兄弟之子。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好论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忧。世之名公卿多折节之,翁为直陈治道,无所顾忌。然但语及荣利事,则拂衣¹⁰而起。与人交,一以三纲五纪¹¹为去就¹²。尝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¹³。夫行,本也;辞,从而生者也。苟见枝叶之辞,去本而末是务¹⁴,辄(zhé)怒溢颜面,若将浼(měi)¹⁵焉。翁之卓卓¹⁶如是,则医特一事而已。然翁讲学¹⁷行事之大方¹⁸,已具吾友宋太史濂¹⁹所为翁墓志,兹故不录,而窃录其医之可传者²⁰为翁传,庶²¹使后之君子得以互考焉。
译文:丹溪翁为人简朴,诚实谨慎,品行坚贞,待人温和,刚毅庄严,清高不俗;以正直立志自勉,以诚信立身处世;至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性,实在是出于天性。供奉常规祭祀的时候,都要考订其礼仪规定并恭敬地哀泣者人;在照料母亲大人方面,能按时调节她的饮食起居等等并尽心尽力地奉养她。宁肯对自己刻薄一些,但对兄弟们一定要使他们丰足;宁肯对自己的孩子刻薄一些,但对兄弟们的孩子一定要给得优厚。不是适宜的朋友就不去结交,不是正当的道理就不去谈论。喜欢谈论古今的得失问题,每每慷慨激昂地表现出以天下之忧而为忧的气概。当世有名的达官贵人常常屈尊虚心地请教他,丹溪翁给他们坦率地陈说治国治民之道,并无什么顾忌。但是只要谈到荣华名利之事,就生气地起身而去。跟人交往,以改用三纲五常作为断交或亲近的标准。曾说:天下遵行仁道的时候,那么人们的品行就象依着树干而茂盛生长的枝叶一样,根基坚实而淳朴高尚;天下丧失仁道的时候,那么人们的言论就象没有树干而徒然存在的枝叶一样,缺乏根基而虚美不实。品性,是人的根本;言论,是从它派生出来的东西。如果听见了虚美不实的言论,看见了舍弃根本而追逐名利的行为,就怒容满面,犹如就要受到玷污似的。丹溪翁就是如此地超群出众,行医仅仅是一个方面的事情罢了。不过他研究理学和做事的大家风范,已全部记载在我的朋友太史宋廉所写得他的墓志中了,所以这里不再记述,而谨记下他的可以流传于世的医学事迹作为他的传记,期望能使后代的君子得以互相参照。
注释:¹简悫贞良:谓为人简朴、诚实谨慎、品行坚贞、待人温和。²刚严介特:刚毅、庄严、清高不俗。³孝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⁴时祀:指一年四季的常规祭祀。⁵时:名次活用作动词,按时调节。⁶节宣:指饮食起居等养生之道。⁷友:名次活用作动词,结交。⁸折节:降低身份,谓虚心。⁹下:名次活用作动词,下问,请教。¹⁰拂衣:即“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愤怒。¹¹三纲五纪:即“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大上下关系原则。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五大永恒的做人准则。¹²去就:谓断交与亲近(的标准)。¹³“天下有道”四句:语出《礼记·表记》,谓天下仁道通行的时候,人们的品行就很高尚;天下不仁之道通行的时候,人们的言论就华而不实。有枝叶:比喻表现突出。于品行则比喻高尚,于言辞则比喻浮华。¹⁴末是务:宾语前置,即“务末”,谓追求名利。末,末节,指名利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复指并强调前置的宾语,本身无实义。¹⁵浼:玷污。¹⁶卓卓:超群出众。¹⁷学:指理学。¹⁸大方:大道,大家风范。¹⁹宋太史濂:明初宋濂曾任《元史》总裁官,故称“宋太史”。²⁰医之可传者:定语后置,即“可传之医”,能够流传的医学事迹。²¹庶:副词,表示期望,译为“希望”。
论曰:昔汉严君平,博学无不通,卖卜成都。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陈其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史称其风声气节,足以激贪而厉俗。翁在婺得道学之源委,而混迹于医。或以医来见者,未尝不以葆精毓神开其心。至于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于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激厉之不暇。左丘明有云:“仁人之言,其利溥哉!”信矣。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
论曰:昔汉严君平¹,博学无不通,卖卜²成都。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shī)³为陈其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史称其风声气节,足以激贪而厉俗。翁在婺得道学之源委,而混迹于医。或以医来见者,未尝不以葆(bǎo)精毓(yù)开其心。至于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于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激厉之¹⁰不暇¹¹。左丘明¹²有云:“仁人之言,其利溥哉¹³!”信¹⁴矣。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¹⁵,又可以医师少¹⁶之哉?
译文:论曰:从前西汉的严君平,学问渊博无所不通,在成都街头以占卜为生。人们有了邪恶是非的问题,就按照蓍草和龟甲显示的结果给他们陈述其中的厉害。不过在同做子女的谈话时,都依据孝道;同做弟弟的谈话时,都依据顺从兄长之道;与做臣子的谈话时,都依据忠君之道。史书上称赞他的风范、声望和气概、节操,完全可以使贪婪的人受到感动,使风俗得到劝勉。丹溪翁在婺州学习并掌握了道学的源流精髓,然后从事了医学。有人由于医事来求见的话,从来没有不是用保全并修养精神来启迪他们的心志。至于一句话语、一次沉默、一个行为、一次静处,凡是有关伦理的,尤其能够恳切地给人以教诲,使人振奋、急迫、感慨、激动、自我鞭策得无暇他顾。左丘明有过这样的话:“仁爱之人的话,它的益处真是多而又大啊!”确实如此。像丹溪翁这样的人,大概就是古来所谓正直、诚实、学问渊博的对人有益的朋友,又能因为医生的身份而轻视他吗?
注释:¹严君平:严遵,字君平,西汉蜀郡(今四川成都)人,专在成都街头以占卜为生,终身不仕,但却能以忠孝仁义等随卜劝人,是古代著名的逸民。²卖卜:以占卜为生。³蓍龟:蓍草和龟甲,古代用以占卜的工具。⁴利害:偏义复词,偏义于“害”,危害。⁵风声气节:风范、声望、气概、操守。⁶激贪而厉俗:使贪婪之人感动,使风俗得到劝勉。激、厉,均使动用法,使……感动,使……得到劝勉。厉,又通“励”。⁷源委:指事物的源流本末。⁸混迹:置身。⁹葆精毓神:保养精神。葆,通“保”。毓,养育。¹⁰之:助词,补语的标志,相当于今天的补语标志词“得”。¹¹不暇:来不及。形容心情迫切。¹²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左传》的作者。¹³“仁人”二句:语出《左传·昭公三年》。溥:广大。¹⁴信:确实。¹⁵直谅多闻之益友:语本《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谅,诚实。多闻,博学。¹⁶少:轻视。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