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亦云乐,蔬甲手耘芟。
面熟鸟窥户,眼生云穴岩。
树蟠根可坐,路碍石休劖。
每笑陶弘景,犹将隐结衔。
山中亦云乐,蔬甲手耘芟。
面熟鸟窥户,眼生云穴岩。
树蟠根可坐,路碍石休劖。
每笑陶弘景,犹将隐结衔。
方岳

方岳

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 12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
(yàng)¹带山光²,澄澄倒林影。
译文:轻波荡漾的水面映射出四周山色,澄澈的泉水倒映着山间林木扶疏的姿影。
注释:¹漾漾:水波飘荡的样子。²山光:山的景色。
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
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
译文:不理会石上的喧闹纷乱,独自回忆着山中的静谧。

  这是一首写泉的小诗,它不是写山中的泉,而是写山下的泉。山中泉是涓涓细流,而山下泉则常常已汇流成小潭。依傍山麓,不免倒映出山光林影。诗就是从描写这水中的倒影开始的。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写轻波荡漾的水面,反射著四周景物的色彩,或草木之幽绿,或岩石之沉黑,总之是那山的色调。而在那山的基色上又映出林木扶疏的姿影,因为泉水清冽,诗人用了一个“倒”字来写林影,十分生动,而且涵义丰富,既可以指水中之影如林木倒伏水面,又可以表示水中之影与实物之形的正反颠倒,体物入微,极其简练而富有情趣。

  “那知石上喧”转写声,并进而寄托一时的感兴。泉由山中流到山下,在石上激起喧响,这本是自然之理,也是泉流的最后归宿。然而诗人却设想,这种喧响的嘈杂会让它怀念起在山中时的安静。这里“却忆山中静”的“忆”字有的版本作“益”,如果是“益”那么就是一种以动写静的反衬表现。仔细玩味,我觉得还是“忆”于义为长。诗人生活在大历年代,当时战乱初平,满目疮痍,社会现实令人失望。于是在当时人的心理上都弥漫着一重消极隐退的情绪,常常是身入仕途,心却萦系在江湖之上、山林之间。这首诗实际上就表现了那种典型的心态。诗人起先是渴望立功扬名、一意进取的,可当仕宦生活饱经忧患之后,他转而怀念起未出仕的清闲了。“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诗人借助于移情手法,将自己的内心活动投射到外物上去,使客观外物泉成了自己心灵的外化和表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古代诗人眼中,山水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审美对象,它同时是诗人主体的投射和外化。诗人观赏山水,同时也就是在观照自我,他在物我之间寻求一种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甫曾这首小诗篇幅虽短,同样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shānxiàquán

huángzēng tángdài 

yàngyàngdàishānguāng chéngchéngdàolínyǐng 
zhīshíshàngxuān quèshānzhōngjìng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巴江¹上峡²重复重,阳台³碧峭(qiào)十二峰
译文:巴东三峡中山峦一重又一重,阳台山旁是碧绿峭拔的十二峰。
注释:¹巴江:水名。这里指鄂西、川东的长江。²上峡:高峡。³阳台:今重庆巫山县高都山,传为《高唐赋》所写楚王、神女相会之阳台。实为后人附会。⁴十二峰:巫山群峰陡峭,著名的有十二峰,峰名说法不一。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荆王¹猎时逢暮雨²,夜卧高丘³梦神女。
译文:荆王射猎时正逢巫山雨意云浓,夜卧高山之上梦见了巫山神女。
注释:¹荆王:楚王。荆:春秋时楚国的旧称。²暮雨:指神女。³高丘:泛指高山。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轻红流烟¹湿艳姿²,行云飞去明星稀³
译文:云霞、彩虹和微雨湿了神女艳姿,月明星稀神女化作行云在峡中飞逝。
注释:¹轻红流烟:淡红色的飘动的云气。²湿艳姿:沾湿的美丽姿容。³明星稀:星星稀少,指破晓时分。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目极¹魂断²望不见,猿(yuán)啼三声泪滴衣。
译文:极目远望、再也不见神女芳影,听到峡中猿猴声声悲鸣,不觉令人泪落打湿了衣裳。
注释:¹目极:极目远望。²魂断:销魂神往。

  “巴江上峡重复重”,诗中明显有一舟行之旅人的影子。沿江上溯,入峡后山重水复,屡经曲折,于是目击了著名的巫山十二峰。诸峰“碧丛丛,高插天”(李贺《巫山高》),“碧峭”二字是能尽传其态的。十二峰中,最为奇峭,也最令人神往的,便是那云烟缭绕、变幻阴晴的神女峰。而“阳台”就在峰的南面。神女峰的魅力,与其说来自峰势奇峭,毋宁说来自那“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巫山神女的动人传说。次句点出“阳台”二字,兼有启下的功用。经过巫峡,谁都会想起那个古老的神话,但没有什么比“但飞萧萧雨”的天气更能使人沉浸于那本有“朝云暮雨”情节的故事情境中去的。所以紧接着写到楚王梦遇神女之事:“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本来,在宋玉赋中,楚王是游云梦、宿高唐(在湖南云梦泽一带)而梦遇神女的。而“高丘”是神女居处(《高唐赋》神女自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却并非笔误,乃是诗人凭借想象,把楚王出猎地点移到巫山附近,梦遇之处由高唐换成神女居处的高丘,便使全诗情节更为集中。这里,上峡舟行逢雨与楚王畋猎逢雨,在诗境中交织成一片,冥想着的诗人也与故事中的楚王神合了。以下所写既是楚王梦中所见之神女,同时又是诗人想象中的神女。诗写这段传说,意不在楚王,而在通过楚王之梦来写神女。

  关于“阳台神女”的描写应该是《巫山曲》的画龙点睛处。“主笔有差,余笔皆败。”(刘熙载《艺概·书概》)而要写好这一笔是十分困难的。其所以难,不仅在于巫山神女乃人人眼中所未见,而更在于这个传说“人物”乃人人心中所早有。这位神女绝不同于一般神女,写得是否神似,读者是感觉得到的。而孟郊此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写好了这一笔。诗人是紧紧抓住“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高唐赋》)的绝妙好辞来进行艺术构思的。

  神女出场是以“暮雨”的形式:“轻红流烟湿艳姿”,神女的离去是以“朝云”的形式:“行云飞去明星稀”。她既具有一般神女的特点,轻盈飘渺,在飞花落红与缭绕的云烟中微呈“艳姿”;又具有一般神女所无的特点,她带着晶莹湿润的水光,一忽儿又化成一团霞气,这正是雨、云的特征。因而“这一位”也就不同于别的神女了。诗中这精彩的一笔,如同为读者心中早已隐约存在的神女撩开了面纱,使之眉目宛然,光艳照人。这里同时还创造出一种若晦若明、迷离恍惝的神秘气氛,虽然没有任何叙事成分,却能使读者联想到《神女赋》“欢情未接,将辞而去,迁延引身,不可亲附”及“暗然而暝,忽不知处”等等描写,觉有无限情事在不言中。

  随着“行云飞去”,明星渐稀,这浪漫的一幕在诗人眼前慢慢消散了。于是一种惆怅若失之感向他袭来,“目极魂断望不见”就写出其如痴如醉的感觉,与《神女赋》结尾颇为神似(那里,楚王“情独私怀,谁者可语,惆怅垂涕,求之至曙”)。最后化用古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结。峡中羁旅的愁怀与故事凄艳的结尾及峡中迷离景象打成一片,咀嚼无穷。

  全诗把峡中景色、神话传说及古代谚语熔于一炉,写出了作者在古峡行舟时的一段特殊感受。其风格幽峭奇艳。语言凝练优美,意境奇幻幽艳,余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市: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257-258页

shān

mèngjiāo tángdài 

jiāngshàngxiáchóngchóng yángtáiqiàoshíèrfēng 
jīngwánglièshíféng gāoqiūmèngshén 
qīnghóngliúyānshī湿yàn姿 xíngyúnfēimíngxīng 
húnduànwàngjiàn yuánsānshēnglèi 
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
我车既攻¹,我马既同²。四牡庞庞³,驾言(cú)
译文:我的狩猎车早已整治坚利,供我驱驰的马儿早已备齐。看那四匹雄马有多健壮啊,驾起车竟直奔往东部郡地。
注释:¹攻:修缮。²同:齐,指选择调配足力相当的健马驾车。³庞庞:马高大强壮貌。⁴言:句中语气词。⁵徂:往。⁶驾:驾都洛阳。
田车既好,四牡孔阜。东有甫草,驾言行狩。
田车¹既好,四牡孔²(fù)³。驾有甫草,驾言行狩(shòu)
译文:我的狩猎车早已准备完善,看那四匹雄马有多么强健。东都洛邑有很大一块圃田,驾起车奔往那里打猎射雁。
注释:¹田车:猎车。²孔:甚。³阜:高大肥硕有气势。⁴甫:通“圃”,地名,在今河南中牟西。⁵行狩:行狩猎之事。
之子于苗,选徒嚣嚣。建旐设旄,搏兽于敖。
之子¹于苗²,选³徒嚣(áo)。建旐(zhào)设旄(máo),搏兽于敖(áo)
译文:天子在夏季安排狩猎活动,点数步卒随从一派喧哗声。车上遍插龟蛇旗和旄尾旗,驾起车去敖那里打猎兜风。
注释:¹之子:那人,指天子。²苗:毛传:“夏猎曰苗。”³选:通“算”,清点。⁴嚣嚣:声音嘈杂。⁵旐:绘有龟蛇图案的旗。⁶旄:饰牦牛尾的旗。⁷敖:山名,在今河南荥阳驾北。
驾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会同有绎。
驾彼四牡,四牡奕奕¹。赤芾(fú)²金舄(xì)³,会同有绎
译文:驾驭四匹雄壮宝马来狩猎,这四匹马儿跑起来多和谐。诸侯们穿着红蔽膝金马靴,从四方赶来会朝络绎不绝。
注释:。
决拾既佽,弓矢既调。射夫既同,助我举柴。
¹²既佽(cì)³,弓矢(shǐ)既调(tiáo)。射夫既同,助我举(zī)
译文:射箭的板指护臂早已戴上,强弓和羽箭也已调适停当,射手随从们都已集合到位,就等着帮我把猎物来抬扛。
注释:¹决:用象牙和兽骨制成的扳指,射箭拉弦所用。²拾:皮制的护臂,射箭时缚在左臂上。³佽:“齐”之假借字,齐备之意。⁴调:调和,相称。⁵同:合耦,指比赛射箭的人找到对手。⁷举:取。⁸柴:即“紫”,或作“胔”,堆积的动物尸体。
四黄既驾,两骖不猗。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四黄¹既驾,两骖(cān)²不猗(yǐ)³。不失其驰,舍矢
译文:只见四匹黄骠马齐驱并驾,辕两侧的骖马照直往前拉;驭手驱车进退转旋皆有法,天子诸侯显身手箭不虚发。
注释:¹四黄:四匹黄色的马。²两骖:四匹马驾车时两边的马叫骖。³猗:通“倚”,偏差。⁴驰:驰驱之法。⁵舍矢:放箭。⁶如:而。⁷破:射中。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徒御不惊,大庖不盈。
萧萧¹马鸣,悠悠²旆旌。徒御³,大庖(páo)不盈。
译文:猎罢得宽馀马儿萧萧长鸣,旌旗猎猎随晚风轻轻飘动。步卒驭手们静悄悄地列队,君王的后厨堆满了猎物。
注释:¹萧萧:马长鸣声。²悠悠:旌旗轻轻飘动貌。³徒御:徒步拉车的士卒。⁴不:语助词。无义,下句同。⁵惊:“警”之假借字,机警。⁶大庖:天子的厨房。
之子于征,有闻无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之子于¹²,有闻无声。允³矣君子,展也大成
译文:大队人马井然有序转回程,只闻车马行进不闻人语声。君王是多么仁义可信赖啊,一定会成就伟业天下治平!
注释:¹于:往。²征:行,此处指田猎归来。³允:确实。⁴君子:指天子。⁵展:诚然,的确。⁶大成:成大功。

  这是一首记述天子会同诸侯田猎故事的诗篇。《诗经》中涉及田猎的诗篇有许多,而描写场面之宏大,当首推此诗。全诗八章,艺术地再现了举行田猎会同诸侯的整个过程。

  第一章是全诗的总貌,写车马盛备,将往东方狩猎。战马精良,猎车牢固,队伍强壮,字里行间流露出自豪与自信。第二、三章点明狩猎地点是圃田和敖山。在那里人欢马叫,旌旗蔽日,显示了周王朝的强大声威。第四章专写诸侯来会。个个车马齐整,服饰华美,显示了宣王中兴、平定外患、消除内忧后国内稳定的政治状况。第五、六两章描述射猎的场面。诸侯及随从士卒均逞强献艺,驾车不失法度,射箭百发百中。暗示周王朝军队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第七章写田猎结束,硕果累累,大获成功,气氛由紧张而缓和。第八章写射猎结束整队收兵,称颂军纪严明。赞语作结,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按田猎过程依次道来,有条不紊,纹丝不乱。运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射猎的场面及各种不同的景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写射猎,仅用四句十六字就绘声绘色地将大规模的场面呈现于读者眼前。“不失其驰,舍矢如破”凝炼传神;“萧萧马鸣,悠悠旌旆”,画出一幅队伍归来的景象,尤意境宏大而优美,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61-364

chēgōng

míng xiānqín 

chēgōng tóng lónglóng jiàyándōng 
tiànchēhǎo kǒng dōngyǒucǎo jiàyánxíngshòu 
zhīmiáo suànáoáo jiànzhàoshèmáo shòuáo 
jià  chìjīn huìtóngyǒu 
juéshí gōngshǐtiáo shètóng zhù 
huángjià liǎngcān shīchí shěshǐ 
xiāoxiāomíng yōuyōupèijīng jǐng páoyíng 
zhīzhēng yǒuwènshēng yǔnjūn zhǎnchéng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fén)¹
译文: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我要渡过汾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
注释:¹河汾:指汾水流入黄河的一段。汾:指汾水,为黄河第二大支流。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心绪(xù)¹逢摇落²,秋声不可闻。
译文:心绪伤感、惆怅,又恰逢落叶飘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
注释:¹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²摇落:树叶凋零。

  这首五绝有兴寄,有深意,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即兴咏史诗。它采取了虚虚实实,若即若离,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复杂心情。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这前二句是说,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我要渡过黄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

  前二句显然化用了《秋风辞》的诗意,首句即“秋风起兮白云飞”,次句为“泛楼船兮济河汾”,从而概括的暗示着当年汉武帝到汾阴祭后土的历史往事,同时也不难使人联想到唐玄宗欲效汉武帝的作为。两者何其相似,历史仿佛重演。这意味着什么,又启示些什么,诗人并不点破,留给读者自行理会。然而题目却点出一个“惊”字,表明诗人的思绪是受到震惊的。难道这是由于个人的原因遭遇而被震惊了吗?就字面意思看,似乎有点像是即景自况。他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一阵寒意使他惊觉到秋天来临;而他当时正处在一生中最感失意的境地,出京外放。恰如一阵北风把他这朵白云吹得老远,来到了这汾水上。这也合乎题目标示的“汾上惊秋”。因此前二句的含义是复杂的。总的说来,是在即景起兴中抒发着历史的联想和感慨,在关切国家的隐忧中交织着个人失意的哀愁。可谓百感交集,愁绪纷乱。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后二句是说,心绪伤感惆怅又逢上草木凋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

  为了使读者体会这种心情,诗人在后二句便明确的加以说穿了。“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句意,又同本于战国楚宋玉《九辩》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用以指萧瑟天气,也用来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所以说“逢”。“逢”者,愁绪又加上挫折之谓,暗示出心绪并非只是个人的失意。“秋声”即谓北风,其声肃杀,所以“不可闻”。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愁绪更纷乱,心情更悲伤。这就清楚地表明前二句所蕴含的复杂心情的性质和倾向。

  实际上,这诗的表现手法和抒情特点,都比较接近阮籍的《咏怀诗》。此诗的抒情形象透露出诗人有寄托,有忧虑,有感伤;但究竟为什么,是难以确切肯定的。他采用这种手法,可能是以久与政事的经验,熟悉历史的知识,意识到汉、唐两代的两个盛世皇帝之间有某种相似,仿佛受到历史的某种启示,隐约感到某种忧虑,然而他还说不清楚,也无可奈何,因此只能写出这种感觉和情绪。而恰是这一点,却构成了一种独有的艺术特点:以形象来表示,让读者去理会。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2-63 .

fénshàngjīngqiū

tǐng tángdài 

běifēngchuībáiyún wànfén 
xīnféngyáoluò qiūshēngwén 
惠连发清兴,袁安念高卧。
惠连¹发清兴,袁安²念高卧。
译文:大雪之时,谢惠连曾有清逸的兴致,而袁安也曾恬然高枕而卧。
注释:¹惠连:南朝文学家谢惠连,曾作《雪赋》,其文高丽清奇。²袁安:汉代人。
余故非斯人,为性兼懒惰。
余故¹非斯人²,为性兼懒(lǎn)(duò)
译文:我本来就不像他们那样的人,更何况我的性情又是这样懒惰。
注释:¹故:本来。²斯人:这二人。
赖兹尊中酒,终日聊自过。
(lài)兹尊中酒,终日聊自过。
译文:全凭着那杯中的美酒,整天姑且这么孤独地度过吧。

xuěshǒu··èr--gāoshì

huìliánqīngxìngyuánānniàngāo

fēirénwèixìngjiānlǎnduò

làizūnzhōngjiǔzhōngliáoguò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