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识平川,初鸣偃室弦。
议题春雨夜,探榜晚秋天。
两柳今安在,枯梅画不传。
向来诗酒地,独立意茫然。
我昔识平川,初鸣偃室弦。
议题春雨夜,探榜晚秋天。
两柳今安在,枯梅画不传。
向来诗酒地,独立意茫然。
方岳

方岳

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 12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诗情未尽在苏杭,幽绝札兰天一方。
诗情未尽在苏杭,幽绝札(zhá)兰天一方。
译文:在苏杭游玩,对于诗句的情趣还没有尽兴,清幽殊绝的札兰在天的另一边。
注释:札兰屯:素有“塞外苏杭”之美誉。呼伦贝尔市下辖县级市,位于大兴安岭东麓。
深浅翠屏山四面,回环碧水柳千行。
深浅翠屏山四面,回环碧水柳千行。
译文:山的四面被深浅不一的翠绿色山岩包围着,碧水回荡着涟漪,柳枝密密地垂下。
牛羊点点悠然去,凤蝶双双自在忙。
牛羊点点悠然去,凤蝶双双自在忙。
译文:牛和羊密密麻麻悠哉地吃着草,美丽的凤蝶成群结队,自由自在地忙着采花。
处处泉林看不厌,绿城徐入绿村庄。
处处泉林看不厌,绿城徐入绿村庄。
译文:每一处的泉水和树林都百看不厌,经过被绿色包裹的城市又缓缓地来到了满眼是绿色的村庄。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钟陵(líng)¹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²
译文:钟陵醉饮一别已经十余载,又再次见到云英婀娜的身姿。
注释:¹钟陵:县名,即今江西进贤。²掌上身:形容云英体态窈窕美妙。此用赵飞燕典故。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卿未嫁 一作:君未嫁)
我未成名¹(qīng)²未嫁,可能俱³是不如人。
译文:如今我未成名你也未出嫁,大概我们都是人生不如意的人吧!
注释:¹成名:指科举中式。²卿: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此指云英。³俱:都。

  这首诗通过写与故人久别重逢的感怀,借对云英的安慰,抒发了作者屡试不第、不遇于时的悲愤之情。全诗采用欲扬先抑及侧面衬托的手法,起到了跌宕起伏、言简意赅的效果。从文字风格看,此诗寓愤慨于调侃,化严肃为幽默,亦谐亦庄,耐人寻味。

  这首诗为云英的问题而发,是诗人的不平之鸣。但一开始却避开那个话题,只从叙旧平平道起。“钟陵”句,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十二年前,作者年少英敏,风华正茂,才气逼人;歌妓云英正值妙龄,体态轻盈,色艺双全。“酒逢知己千杯少”,当年彼此互相倾慕,欢会款洽,都可以从“醉”字见之。“醉别十余春”,含有对逝川的痛悼。十余年转瞬已过,作者是老于功名,一事无成,而云英也该人近中年了。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两句中第一句写“别”,第二句则写“逢”。由怀旧过渡到眼前。前句兼及彼此,次句则侧重写云英。用汉代赵飞燕“掌上舞”典故。当诗人在“十余春”后再次见到已属半老徐娘的云英的时候,其婀娜的身姿竟然还同十余年前 一样,犹有“掌上身”的风采,可以想见年轻时的云英一定是十分令人倾倒。

  如果说这里啧啧赞美云英的绰约风姿是一扬,那么,第三句“卿未嫁”就是一抑。如果说首句有意回避了云英所问的话题,那么,“我未成名”又回到这话题上来了。“我未成名”由“卿未嫁”举出,转得自然高明。宋人论诗最重“活法”──“种种不直致法子”(《石遗室诗话》)。其实此法中晚唐诗已有大量运用。如此诗的欲就先避、欲抑先扬,就不直致,有活劲儿。这种委婉曲折、跌宕多姿的笔法,对于表现抑郁不平的诗情是很合宜的。

  既引出“我未成名卿未嫁”的问题,就应说个所以然。但末句仍不予正面回答,而用“可能俱是不如人”的假设、反诘之词代替回答,启人深思。它包含丰富的潜台词:即使退一万步说,“我未成名”是“不如人”的缘故,可“卿未嫁”又是为什么?难道也为“不如人”么?这说不过去(前面已言其美丽出众)。反过来又意味着:“我”又何尝“不如人”呢?既然“不如人”这个答案不成立,那么“我未成名卿未嫁”原因到底是什么,答案也就很明确了。此句情感深沉悲愤,一语百情,将诗人满腔的愤懑、无奈倾泻无余,是全诗不平之鸣的最强音。至此,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顶点。

  此诗以抒作者之愤为主,引入云英为宾,以宾衬主,构思甚妙。绝句取径贵深曲,用旁衬手法,使人“睹影知竿”,最易收到言少意多的效果。此诗的宾主避就之法就是如此。赞美云英出众的风姿,也暗况作者有过人的才华。赞美中包含着对云英遭遇的不平,连及自己,又传达出一腔傲岸之气。

  “俱是”二字蕴含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切同情。不直接回答自己何以长为布衣的问题,使对方从自身遭际中设想体会它的答案,语意简妙,启发性极强。如不以云英作陪衬,直陈作者不遇于时的感慨,即使费辞亦难讨好。引入云英,则双管齐下,有言少意多之效。这首诗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有跌宕起伏之妙;引入云英来衬托自己,收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72-1274

zèngyúnyīng

luóyǐn tángdài 

zhōnglíngzuìbiéshíchūn chóngjiànyúnyíngzhǎngshàngshēn 
wèichéngmíngqīngwèijià néngshìrén  (qīngwèijiàzuò jūnwèijià )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xī)¹老人重(zhòng)²归。
译文:八九月芦花满天纷飞,深水中垂钓的老人伴着夕阳余晖归去。
注释:¹谿:同“溪”。²重钓:深水中钓鱼。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jiàn)¹云依依²
译文:秋天的山,满眼都是浓浓的翠绿,云层下野艇靠着栏杆隐约可见。
注释:¹槛:轩廊临水的栏干。²依依,隐约貌。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¹对斜晖(huī)²
译文:拿着鱼竿寻找着小路,对着斜阳悠闲地拢梳着那满头稀疏的白发。
注释:¹鹤发:鹤的羽毛白色,喻老人白发。²斜晖:同“斜辉”,指傍晚西斜的阳光。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¹嫌四皓²曾多事,出为储皇³定是非。
译文: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闲事,为皇太子定夺是非正误。
注释:¹翻:反而。²四皓:秦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隐于商山,年皆八十余,时称“商山四皓”。传说汉高祖敦聘不至,吕氏用张良策,令太子卑词安车,捐此四人与游,因而使高祖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清除了改立太子的意图。³储皇:即储君皇太子。

  本首诗是诗人《渔父歌》五首的姊妹篇,作者以“南溪老人”来比喻自己,通过写渔父的悠闲垂钓的生活,来暗喻作者自己此时的闲隐生活。此诗表达出作者淡泊、澄洁的高远情志。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两句是说秋高气爽,扁舟垂纶的的老渔父伴着夕阳的余晖划舟而归,晚风悠悠,芦花飘飘,溪水清清,波光粼粼。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是说临岸系舟,举目远望,翠色怡人,满山的青草绿树像洗染过一样,散发着浓浓的绿意。白云翩翩然点染在秋日的蓝天上,映照着横在水面上的野艇,更增加了几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然情趣,那是一种委运任化,悠然自得的生命意识。诗人取景不惑,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秋溪摆钓图,字里行间飘荡着一种轻灵的气息。作者采用由远至近的审美视角,秋山、野艇的仰视之间流淌着“脆滴滴”“云依依”的生命色彩,充彻着一种虚静的宇宙意识。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景物的转换深处是归家路途的缓缓延伸,弯弯曲曲的小径,踏着秋日的余晖,手把钓竿的老渔父正在悠闲地拢梳着那满头稀疏的白发,路在脚下徐徐延伸。老人脸上微微的笑意,那是洗尽尘滓,超然世外的满足感,诗人运用绘画的艺术手法,描绘出包孕性的瞬间。

  “闲梳鹤发对斜晖”则是完美地传递出老渔父自在悠闲的心理状态。“小径”颇有象征意味,不妨看作是一条自然出世的桃源路。

  尾句“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诗人认为四皓未绝尘俗,舍却隐居生活的安逸,卷入宫廷废立的纷争,不免多管闲事。此处议论,运用典故,顺景延情,文理自然,意到笔随,并将作者的人生观鲜明的表达出来。李德裕称张志和“隐而名彰,显而无事,不穷不达,其严光之比”(《玄真子渔歌记》)。

  《渔父》的尾联正是他人生观最恰当的注解。“古来闲着,多隐于渔”(刘克庄《木兰花慢·渔夫词》),张志和从个体生命的体验出发,塑造了林泉高致的“渔父”形象,并运用富有感受力的艺术心灵捕捉贴切的审美意识:芦花、秋山、白云、野艇、斜晖……无不流淌着诗人对高蹈超逸的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理想化,审美化的隐逸生活暗含着一种对自我人生价值的潜在肯定,以及对时代隐隐的不满、失望之情。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落寞的中唐时代赋予了性好道学的张志和更多出世的生命情怀,促使他吟唱出了一曲曲美丽的“渔夫”之歌。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唐诗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6:813-815

zhāngzhì tángdài 

yuèjiǔyuèhuāfēi nán谿lǎorénchóngdiàoguī 
qiūshānliáncuì tǐngjiànyún 
quègān竿xúnxiǎojìng xiánshūduìxiéhuī 
fānxiánhàocéngduōshì chūwèichǔhuángdìngshìfēi 

白龙改常服,偶被豫且制。
白龙改常服,偶被豫(yù)且制¹
译文:白龙改换常服,变化为鱼,被渔翁豫且制服。
注释:¹白龙”二句:据刘向《说苑·正谏》引伍子胥谏吴王语:天上白龙下于清冷之渊化为鱼,为渔人豫且射中其目。豫且,春秋时宋国渔人。
谁使尔为鱼,徒劳诉天帝。
谁使尔为鱼,徒劳诉天帝¹
译文:白龙上天投诉,天帝说:谁叫你变化为鱼?现在来告状有什么意义?
注释:¹“谁使”二句:按《说苑》引伍子胥谏吴王语:白龙为豫且射中其目后诉诸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白龙对曰:“吾下清冷之渊化为鱼。”天帝曰:“鱼本为人所射也,既为如此,豫且何罪之有?”
作书报鲸鲵,勿恃风涛势。
作书报鲸(jīng)(ní)¹,勿恃²风涛势。
译文:白龙作书报告鲸鲵,千万别恃风涛之势上岸。
注释:¹鲸鲵:大鱼。雄曰鲸,雌曰鲵。古时比喻不义之人。²恃:依仗。
涛落归泥沙,翻遭蝼蚁噬。
涛落归泥沙,翻¹遭蝼蚁²(shì)³
译文:海涛落下,终归泥沙,翻遭蝼蚁小虫嚼噬。
注释:¹翻:反而,副词。²蝼蚁:蝼蛄和蚂蚁,比喻力量薄弱地位很低的人。³噬:咬。
万乘慎出入,柏人以为识。
万乘¹(shèng)出入,柏人以为识²
译文:万乘之尊出入宜谨慎,应该以柏人为皇帝行止戒备的典故而提高认识。
注释:¹万乘:指代君王。乘,四匹马拉的战车。²“柏人”句:用汉高祖典故。《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汉八年,上从东垣还,过赵,贯高等乃壁人柏人(于柏人县馆舍壁中藏人欲行弑),要之置厕。上过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识”,一作“诫”。

  这首诗意在劝诫君王当慎于微服出行。其中“万乘慎出入”句为诗歌意旨所在。全诗篇幅短小而多处用典,举白龙化鱼、鲸鲵失水为喻,言天子当慎出入;举汉高祖刘邦于柏人警惕免祸为例,以正面告诫。

  “枯鱼过河泣”,原为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七十四列入《杂曲歌辞》。古辞云:“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萧士赟云:“《乐府遗声》龙鱼六曲有《枯鱼》,却无‘过河泣’字。”

  李白此诗言天子微服出行当慎。前四句用“白龙鱼服”典故。据刘向《说苑·正谏》载:春秋时期,吴国大王想要跟老百姓一起饮酒,伍子胥就劝他说:“不行,过去天上的白龙下到清冷之渊里面,变化成了一条鱼时,被一个叫豫且的渔夫射中眼睛。白龙回去就跟天帝告状,天帝就问白龙:“当时你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的啊?”白龙回答说:“我下到清冷之渊里面以后就变成一条鱼了。”天帝就说:“鱼本来就是被人射杀的,既然这样渔夫又有什么罪了?”白龙是天帝的宠物,豫且只是宋国的平民,白龙要是不变成鱼的话,豫且是不敢射杀的。“谁使尔为鱼”一句很有气势。“虎落平阳被犬欺,龙游浅滩遭虾戏”这一妇孺皆知的谚语,加以“谁使” 二字,以戏弄的语气反诘,更强化了这一典故本身的讽喻意味。这一声喝问,若解为天帝所言,则有使原典更形象化的艺术功能;若视为李白所为,则参与了李白的观察视角,使典故与现实交叉对话,诗韵意境也在这种互动中由平面走向立体。正所谓只一问询,神往意长。

  后六句示警戒意。“作书报鲸鲵”四句喻人君失去侍卫,即处危境。语本《韩诗外传》:“夫吞舟之鱼,大矣,砀而失水,则为蝼蚁所制,失其辅也。”“万乘慎出入”为此诗主旨所在,言天子当慎出入。结句举汉高祖于柏人警惕免祸为例以告诫君王微服出巡当慎。据《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载:汉高祖过赵,得罪了赵王。后高祖又从赵国经过,想住一宿,但心里忽然有一想法,问人:“县名是什么?”回答说是“柏人”。他认为“柏人”,就是迫于人,不宿而去。结果使得赵相贯高等人欲在柏人县谋害高祖的计划落空。这是对皇帝的正面告诫。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03-204
2、 管士光 编注.李白诗集新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108-109

guò--bái

báilónggǎichángǒubèiqiězhì

shuí使shǐěrwèiláotiān

zuòshūbàojīngshìfēngtāoshì

tāoluòguīshāfānzāolóushì

wànchéngshènchūbǎirénwèishí

战舰排江口。正天边、真王拜印,蛟螭蟠钮。征发棹船郎十万,列郡风驰雨骤。叹闾左、骚然鸡狗。里正前团催后保,尽累累、锁系空仓后。捽头去,敢摇手?
战舰(jiàn)排江口¹。正天²边、真王拜印³,蛟螭蟠钮。征发棹船郎十万,列蛟风驰雨骤。叹闾(lǘ)、骚然鸡狗。里正前团催后保¹⁰,尽累(léi)(léi)¹¹、锁系空仓后¹²。捽(zuó)¹³头去,敢¹⁴摇手¹⁵
译文:战船排列在大江岸旁,这正是朝廷授印诸王,龙形花纹铸在印把子上。他们要征发十万船夫,各州府急得尺驰雨骤一样。可叹里巷左边鸡飞狗耽塘。里正从前团催到后保,拴成串的壮丁都被锁进空粮仓。批住头发就捉去,谁敢摇手表示反抗。
注释:贺新郎:词牌名。双调一百一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韵。纤夫:挽舟的船工。¹江口:长江口岸。²天:天子。³真王拜印:这里指清圣祖遭蛟王亲王等讨吴三桂事。⁴蛟螭蟠钮:谓亲王帅印的印钮雕刻作蟠龙形状。钮,印鼻。⁵棹:船桨。⁶风驰雨骤:谓征发令一下,各地拉壮丁服役,雷厉风行。⁷闾左:秦代居里门左侧的贫民。⁸骚然鸡狗:鸡狗不宁,骚,动乱不安。⁹里正:里长,唐制,百家为里,设里正一人。¹⁰前团催后保:层层逼迫之意。团:军队编制单位名。隋制,一团有二十队,团有偏将一人。保:旧时户籍编制单位。十家为一保。¹¹累累:一连串地。¹²锁系空仓后:把抓来的壮丁锁缚在空仓后面。¹³捽:揪住。¹⁴敢:不敢。¹⁵摇手:表示抗争。
稻花恰趁霜天秀。有丁男、临歧诀绝,草间病妇。此去三江牵百丈,雪浪排樯夜吼。背耐得、土牛鞭否?好倚后园枫树下,向丛祠亟倩巫浇酒。神佑我,归田亩。
稻花恰趁霜天秀¹。有丁男²、临歧³诀绝,草间病妇。此去三江牵百丈,雪浪排樯(qiáng)夜吼。背耐得、土牛鞭否?好倚后园枫树下,向丛祠¹⁰(jí)¹¹¹²浇酒。神佑我,归田亩。
译文:稻子刚好在秋天把花扬,有位壮丁和生病的妻子诀别在公路口的草地上。妻子说:“这一去江河很多,你要拉纤绳百丈长江上浪涛堆白雪,成排的旄杆上夜风吼响。你能受得住土牛鞭打在脊背上?”壮丁说:“快到野祠请巫师,在后园的枫树下洒酒祭神求神,保佑我回家耕田种根。”
注释:¹秀:吐穗开花。²丁男:成年男子。³歧:岔路口。⁴诀绝:诀别。⁵三江:此指湖南岳阳之三江,为当时吴三桂军与清军争持之地。⁶百丈:用以牵船的篾缆。⁷樯:船上桅杆。⁸夜吼:夜晚的风在怒吼之意。⁹土牛:即春牛,古时泥塑之以迎春。¹⁰丛祠:破庙。¹¹亟倩:急请。¹²巫:古代妆神作舞以降神灵的巫婆。

  词的上片概括强虏民夫拉纤的实况,下片抒写丁男病妇忍痛离别的情景,凄怆感人。全词一气贯注,笔力浑厚,开头“战舰排江口”三句,开门见山地点出了战争的紧张气氛,笼罩了全篇,这里所使用的是分镜头写法:一面写千万艘战舰排列在滔滔的江边渡口,另一面写远在天边的统治者正在派遣亲王出征的非凡场面。“真王拜印”是借用《史记》中韩信的典故。统治阶级对拜官授印,率兵出征当然是非常隆重的,但这种征服战争将给人民带来什么后果,词篇由此生发,逐层铺叙。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把笔锋紧扣主题,直写强拉船夫,“征发”二句,写朝廷命令各地郡县火速征集十万民夫,一场奴役人民的灾难,犹如急风骤雨洒向苦难的人间,弄得广大乡村鸡犬不宁,这里的“骚然鸡狗”前面还有“闾左”一词,可谓笔力重而用意深。在秦代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此处暗用了陈胜农民起义的故事。词中“叹闾左”三字,既点出了受压迫、被奴役的都是贫苦人民,又暗示出当时统治阶级的专横暴虐。“里正”句以下,紧接着写面目狰狞的地方官吏呵叱着逼迫大批劳苦农民拉纤,并把他们当作囚犯那样锁在空谷仓里。作者曾目睹官吏催逼租税的凶狠情景,在那种高压统治的环境下,被捉民夫连摇手也不敢,这不是夸张,而是悲惨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下片“稻花”一句,承上接下而转入另一种境界,点明了时令季节:深秋霜天,田间稻花飘香。从上面强拉民夫的紧张、悲痛的气氛中,突然出现一幅乡村秋熟的自然景象,似乎用了闲笔,其实作者巧妙的笔法在于;意在言外。词人通过稻花霜天的物景透露出这样的意念,恰巧在这繁忙的秋收季节将来临的时刻,统治者不顾农事,强拉民夫这样不仅笔调清新而意脉不断,而且包含了作者对征服战争的愤慨和遭难者的同情。接着“有丁男”二句,既与上片相照应,又展现了丁男病妇在岔路旁草丛间诀别的凄惨情景“此去”三句承上铺叙“土牛”任意鞭打春牛,它都没有什么感觉,可是活人的背却经不住皮鞭的抽打。凄惨的声音,如泣如诉,这是对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罪恶的血泪控诉,“好倚后园”四句,写丁男无力反抗,呼救无门的情况下,只能含着眼泪叮嘱病弱的妻子。词以“神佑我,归田亩”作结,使人感到更加真切、沉痛。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是通篇运用直叙其事的白描手法,绘声绘色地勾勒出一幅封建统治阶级到处掳掠民夫、奴役人民的悲惨生活画面,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灾难深重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因而诗篇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从这首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风格沉雄的词中,可以窥见陈维崧反映现实的词篇中所放射出独有的艺术光彩。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主编;江庆柏卷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6卷:清、近代部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6:60-61
2、 何绵山著.古代诗词鉴赏.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01:552-55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