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城门夜不开,城头椎鼓鸣春雷。绯衣擎火燎民屋,万井一炬飞红埃。
秣陵城门夜不开,城头椎鼓鸣春雷。绯衣擎火燎民屋,万井一炬飞红埃。
道傍横尸人不识,血流但见秦淮赤。府中官吏一百人,尽取姓名书罪籍。
道傍横尸人不识,血流但见秦淮赤。府中官吏一百人,尽取姓名书罪籍。
元戎被执不得归,贼坐黄堂纵呵斥。明朝传檄下九州,九州牧伯不敢收。
元戎被执不得归,贼坐黄堂纵呵斥。明朝传檄下九州,九州牧伯不敢收。
可笑官军櫜羽箭,环视走卒撄城楼。将军楼船下巫峡,胆落双旌俱卷甲。
可笑官军櫜羽箭,环视走卒撄城楼。将军楼船下巫峡,胆落双旌俱卷甲。
日枭五十三头颅,一战何曾短兵接。今年新起故将军,灞陵醉尉勿浪嗔。
日枭五十三头颅,一战何曾短兵接。今年新起故将军,灞陵醉尉勿浪嗔。
文致太平武定乱,非渠谁复清风尘。
文致太平武定乱,非渠谁复清风尘。

língxíng--zhōuzhī

língchéngménkāichéngtóuchuímíngchūnléifēiqínghuǒliáomínwànjǐngfēihóngāi

dàobànghéngshīrénshíxuèliúdànjiànqínhuáichìzhōngguānbǎirénjǐnxìngmíngshūzuì

yuánróngbèizhíguīzéizuòhuángtángzòngāchìmíngcháochuánxiàjiǔzhōujiǔzhōugǎnshōu

xiàoguānjūngāojiànhuánshìzǒuyīngchénglóujiāngjūnlóuchuánxiàxiádǎnluòshuāngjīngjuǎnjiǎ

xiāoshísāntóuzhàncéngduǎnbīngjiējīnniánxīnjiāngjūnlíngzuìwèilàngchēn

wénzhìtàipíngdìngluànfēishuíqīngfēngchén

周紫芝

周紫芝

周紫芝(1082-1155),南宋文学家。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州市)人。绍兴进士。高宗绍兴十五年,为礼、兵部架阁文字。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后退隐庐山。交游的人物主要有李之仪、吕好问吕本中父子、葛立方以及秦桧等,曾向秦桧父子献谀诗。约卒于绍兴末年。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有子周畴。 ▶ 166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月色灯¹光满帝都²,香车宝辇(niǎn)³隘通衢(qú)
译文:明亮的月色和五彩的灯光洒满了京都,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阻塞了街道。
注释:恨:遗憾。¹灯:灯光。²帝都:指京城。³香车宝辇:指达官贵人乘坐的马车。宝辇,指用金银和宝石镶饰的车。⁴隘通衢:谓拥挤于道路。隘,拥挤堵塞。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¹赛紫姑²
译文:我身虽悠闲却看不见中兴的胜景,羞愧自己只能在乡下随着乡人祭祀侧神紫姑。
注释:¹乡人:指乡里普通人。²赛紫姑:即举行迎紫姑的赛会。赛,旧俗以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的仪式。紫姑,俗称“坑三姑娘”,厕神名,民间旧俗元夕之夜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以问祸福。

  题目中的“恨”字,诗中的“身闲”二字,合起来是“恨身闲”,那其实也是作者写此诗的主旨所在。诗很平常,然其情可悯,其言可哀。

  “月色灯光满帝都”概括了京城街景,写出元宵节的热闹。元宵节的夜晚,明月高悬,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五光十色,争奇斗妍的花灯挂满京城的大街小巷,远远地望去好像灯的长龙,置身其中好似是灯的海洋。“月色灯光”点题面中的“正月十五夜”,“帝都”扣题面中的“京师”。一个“满”字,则让京城的节日夜流光溢彩。

  “香车宝辇隘通衢”,由灯写到人,说明人之多,之繁华。元宵之夜,人们为了赏灯观景,都倾室而出,老百姓们或一家一户,或三五成群,形成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流;达官显贵,则是驾着各种华美的车辆,一排排、一串串,挤满了条条大道,车辇所过之处,幽香久久不散。诗人未曾亲到现场却根据自己的想象,极力渲染出了京城元宵夜的热烈气氛。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从前两句的想像中跌回到了现实状况。虽然元宵灯会异彩纷呈,热闹非凡,可是对别有感伤的诗人来说,那样的情形却愈发牵动他的万千思绪。李商隐作此诗时闲居家中。因此,后两句不仅说诗人看不到中兴景象自己只能和乡人去参加迎紫姑的赛会,充分表现诗人不愿无所事事而献身国家的殷切心情。

参考资料:
1、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841-842
2、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第2卷:岳麓书社,2000:1279-1281

zhēngyuèshíwénjīngyǒudēnghènguān

shāngyǐn tángdài 

yuèdēngguāngmǎn xiāngchēbǎoniǎnàitōng 
shēnxiánzhōngxīngshèng xiūzhúxiángrénsài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乙丑岁¹赴试并州²,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fén)水之上,垒(lěi)石为识(zhì)³,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译文:我于乙丑年去往并州赴试,路上碰到了捕雁人说:“今天抓到了一只雁,把它杀了。从网中脱逃的另一只没有飞离,一直在天空中(看到同伴被杀)悲鸣,最后竟从天上飞堕于地自杀。”我因此埋了这只大雁,葬在汾水,垒起石头作为标志,取名为“雁丘”。和我同行的人大多为此赋诗,我也作了《雁丘词》。从前所作不谐音律,现在我修改定下了它。
注释:¹乙丑岁: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以天干地支纪年为乙丑年,当时元好问年仅十六岁。²赴试并州:《金史·选举志》载:金代选举之制,由乡至府,由府至省及殿试,凡四试。明昌元年罢免乡试。府试试期在秋八月。府试处所承安四年赠太原,共为十处。³识:标志。雁丘:嘉庆《大清一统志》:雁丘在阳曲县西汾水旁。金元好问赴府试……累土为丘,作《雁丘词》。⁴无宫商:不协音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¹生死相许²
译文:天啊!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令这两只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
注释:¹直教:竟使。²许:随从。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天南地北双飞客¹,老翅几回寒暑。
译文: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恩爱相依为命。
注释:¹双飞客:大雁双宿双飞,秋去春来,故云。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将自己的震惊、同情、感动,化为有力的诘问,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究竟“情是何物”?起句陡然发问似雷霆万钧,破空而来;如熔岩沸腾,奔涌而出。正如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复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情至极处,具是何物,竟至于要生死相许?作者的诘问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引发出对世间生死不渝真情的热情讴歌。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伟。词的开篇用问句,突如者来,先声夺人,犹如盘马弯弓,为下文描写雁的殉情蓄足了笔势,也使大雁殉情的内在意义得以升华。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这二句写雁的感人生活情景。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双宿双飞。作者称他们为“双飞客”,赋予它们的比翼双飞以世间夫妻相爱的理想色彩。“天南地北”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从时间着墨,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大雁的相依为命、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是中:于此,在这里面。这几句是说大雁长期以来共同生活,既是团聚的快乐,也有离别的酸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形成了难以割舍的一往深情。长期以来,这对“双飞客”早已心心相印,痴情热爱,矢志不渝。“痴儿女”三字包含着词人的哀婉与同情,也使人联想到人世间更有许多真心相爱的痴情男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君:指殉情的大雁。这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当网罗惊破双栖梦之后,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进行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但这种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殉情的挚诚。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后的理性抉择,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自己形孤影单,前路渺茫,失去一生的至爱,即使苟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痛下决心,“自投于地而死”。“万里”、“千山”写征途之遥远,“层云”、“暮雪”状前景之艰难。此四句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大雁心理活动的轨迹,交待了殉情的深层原因。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这几句借助对历史盛迹的追忆与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大雁殉情的不朽意义。“横汾路”指当年汉武帝巡幸处。“寂寞当年箫鼓”是倒装句,即当年箫鼓寂寞。楚:即从莽,平楚就是平林。这几句说的是,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曾率文武百官至汾水边巡祭后土,武帝做《秋风辞》,者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可见当时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鸣谷应,何等热闹。而今天却是四处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景象。古与今,盛与衰,喧嚣与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几句中,词人用当年武帝巡幸,炫赫一时,转瞬间烟消云散,反衬了真情的万古长存。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些,句末象声词。《楚辞·招魂》句尾均用“些”字,所以称“楚些”。这句意思是武帝已死,招魂无济于事。山鬼自啼风雨——《楚辞·九歌》中有《山鬼》篇,描写山中女神失恋的悲哀。这里说的是山鬼枉自悲啼,而死者已矣。以上两句借《楚辞》之典反衬了殉情大雁真情的永垂不朽。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大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所以这对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而是“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这几句从反面衬托,更加突出了大雁殉情的崇高,为下文寻访雁丘作好铺垫。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这是从正面对大雁的称赞。词人展开想象,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他和他的朋友们一样的“钟于情”的骚人墨客,来寻访这小小的雁丘,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狂歌痛饮”生动地写出了人们的感动之深。全词结尾,寄寓了词人对殉情者的深切哀思,延伸了全词的历史跨度,使主题得以升华。

ér ·yànqiū

yuánhàowèn jīncháo 

chǒusuìshìbìngzhōu dàoféngyànzhěyún  jīndànhuòyàn shāzhī tuōwǎngzhěbēimíngnéng jìngtóuér  yīnmǎizhī zàngzhīfénshuǐzhīshàng lěishíwéishí hàoyuē yànqiū  tóngxíngzhěduōwéishī yǒu yànqiū  jiùsuǒzuògōngshāng jīngǎidìngzhī 

wènshìjiān qíngshì zhíjiàoshēngxiāng tiānnánběishuāngfēi lǎochìhuíhánshǔ huān bié jiùzhōnggèngyǒuchīér jūnyīngyǒu miǎowàncéngyún qiānshānxuě zhīyǐngxiàngshuí 
héngfén dāngniánxiāo huāngyānjiùpíngchǔ zhāohúnchǔsuòjiē shānguǐànfēng tiān wèixìn yīngéryànhuáng qiānqiūwàn wéiliúdàisāoshì kuángtòngyǐn láifǎng访yànqiūchù 

美淑人之妖艳,因盼睐而倾城。扬绰约之丽姿,怀婉娩之柔情。超六列于往古,迈来今之清英。既惠余以至欢,又结我以同心。交恩好之款固,接情爱之分深。誓中诚于曒日,要执契以断金。嗟夫!天道幽昧,差错缪于参差。怨禄运之不遭,虽义结而绝离。执缠绵之笃趣,守德音以终始。邀幸会于有期,冀容华之我俊。傥皇灵之垂仁,以收欢于永已。
美淑人之妖艳,因盼睐(lài)¹而倾城。扬绰(chuò)²之丽姿,怀婉娩(miǎn)³之柔情。超六列于往古,迈来今之清英。既惠余以至欢,又结我以同心。交恩好之款固,接情爱之分深。誓中诚于曒(jiǎo),要执契(qì)以断金。嗟(jiē)夫!天道幽昧,差错缪于参差。怨禄(lù)运之不遭,虽义结而绝离。执缠绵之笃(dǔ)趣,守德音以终始。邀幸会于有期,冀容华之我俊。傥(tǎng)皇灵之垂仁,以收欢于永已。
译文:赞美那淑女的美丽妖艳,正因含情脉脉的顾盼而更加倾国倾城。彰显着城美的美好姿色,怀着婉约含蓄的城情。超越过去的历代女子,胜过如今的清丽精英。既给了我极度的欢乐,又与我同心同德心心相印。结交稳固的恩好,连接深刻的情爱。对着太阳宣誓忠诚,用斩断金铁来寓意契约。哎!天道幽暗愚昧,在极小的地方发生了疏漏。怨恨官途的不幸,即使结交了贵人但却离开了官场。守着缠绵的趣味,自始至终坚守美好的事物。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邀请你,期望那时我还英俊。假如皇天的神灵垂怜我的不幸,就让我永远的欢乐。
注释:¹盼睐:顾盼。²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³婉娩:委婉含蓄。⁴曒日:骄日。
石门萝径与天邻,雨桧风篁远近闻。
石门萝径与天邻,雨桧风篁远近闻。
饮涧鹿喧双派水,上楼僧蹋一梯云。
饮涧鹿喧双派水,上楼僧蹋一梯云。
孤烟薄暮关城没,远色初晴渭曲分。
孤烟薄暮关城没,远色初晴渭曲分。
长欲然香来此宿,北林猿鹤旧同群。
长欲然香来此宿,北林猿鹤旧同群。

  全诗以淡雅之笔写出少华甘露寺的高峻清幽的环境,并暗示作者久经世乱后远离凡尘、归隐山林的愿望。首联总揽全篇,写甘露寺的地形与环境。

  首句是视觉意象,次句为听觉意象,绘形绘声,境界真切自然。这是一座建筑在高山之上的幽静寺院,院门用山石垒筑而成,门前的山间小道因平日行人稀少,长满了茂密蜿蜒的藤萝。寺院的四周屏翳着挺拔的桧树与蓊郁的竹林。每当雨打风吹之时,树林里就传来阵阵枝叶相击的有韵律的响声。这响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随处可闻,犹如一部在半空演奏的山林交响曲。这两句诗中,首句着意表现静态,决句努力写出动感,一静一动两相映衬,山寺的超绝尘寰、安谧幽邃的独特地理环境全给烘染出来了。

  颔联承首联意脉而来,分写山间僧人与动物的活动,以进一步具体而生动地表现山寺的清幽与高绝。出句以双涧之分流来映衬山寺周围环境之美,以野鹿之自由来往、尽情饮水和欢快鸣叫来表现山间日常安静清雅,连禽兽也相安无事。这里一个“喧”字,兼指涧水之声与野鹿之鸣,既有 “鹿喧”,亦有“水喧”,两种声音交相鸣响,愈发反衬出寺院与山林的寂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描写同一机杼。

  更妙的是“上楼僧踏一梯云”一句。一般诗人写楼之高、山之峻,总不外乎“上摩青天”、“插入云端” 之类,或者最多拉飞鸟和天仙之类来陪衬。这样写成熟套了,就不能给人以新警生动的感受。即如郑谷本人的另一首五言排律《华山》,其中状写山之高峻,也只说: “孤高不可状,图写尽应非,绝顶神仙会,半空鸾鹤归。”虽然颇有气势,但意境的创造未免落套,显得一般化。此句却不但形容夸张十分具体,而且翻新出奇,道前人所未道。他不说山在天外,寺在云端,而说云彩缭绕楼梯,寺僧上楼都是一步步踏云而上的。这样,寺院地理位置之高和寺僧之离地入天就给人以可信之感,几乎没有让人觉察出这是诗人的夸张。晚唐诗写景述事往往在细微处争奇斗巧,于此可见一斑。

  诗的颈联,视线转换,写从甘露寺远眺所见,实际上是以视野之广来进一步映衬山寺之高。薄暮时,孤烟袅袅,云霭纷纷,极目远望,关城渐渐隐没,山寺独立于苍茫的天地之间,愈发静寂; 每当雨后初晴,天青日朗,则远方爽然开豁,蜿曲的渭水隐然在望。每当这种时候,作者更觉此山之美、此寺之清,而不禁萌发燃香人寺,与山林猿鹤作伴,了此余生(这一年作者四十七岁)的念头了。

  结联“长欲然香来此宿,北林猿鹤旧同群”即景生情,表达自己归隐山林之愿,其意略同于常建《宿王昌龄隐居》结联“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从全篇来看,前四句写景精采,有独特境界,有新警动人之句; 后四句则无论情与景都显得较平,与前面不太相称。这也是晚唐不少诗作的通病

shǎohuágān--zhèng

shíménluójìngtiānlínguìfēnghuángyuǎnjìnwényǐnjiàn鹿xuānshuāngpàishuǐ

shànglóusēngyúnyānbáoguānchéngméiyuǎnchūqíngwèifēn

zhǎngránxiānglái宿běilínyuánjiùtóngqún

玉童西迓浮丘伯。洞天冷落秋萧瑟。不用许飞琼。瑶台空月明。
玉童西迓(yà)浮丘伯¹。洞天²冷落秋萧瑟。不用许飞琼。瑶台空月明³
译文:因为玉童来迎接浮丘伯,真仙的居所都萧瑟了,没有许飞琼,瑶台十分空旷寂寥。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双调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杭妓往苏迓新守:元本题“杭妓往苏迓新守杨元素,寄苏守王规甫”。傅本无“新守”二字。明刊全集、二妙集、毛本题作“杭妓往苏”。此据紫本、百本。王规甫:名诲。范成大《吴郡志》卷一一“题名”:王诲于熙宁年间,以朝散大夫、尚书司勋郎中知苏州。¹浮丘伯:又称浮丘公,古仙人。《列仙传》卷上:“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²洞天:《茅君内传》:“大天之内,有地之洞天三十六所,乃真仙所居。”不用许飞琼。³瑶台空月明::孟綮《本事诗·事感第二》:“诗人许浑尝梦登山,有宫室凌云,人云此昆仑也。既入,见数人方饮酒,招之。至暮而罢。赋诗云:‘晓人瑶台雾气清,坐中唯有许飞琼。尘心未断俗缘在,十里下山空月明。’”
清香凝夜宴。借与韦郎看。莫便向姑苏。扁舟下五湖。
清香凝夜宴。借与韦郎看¹。莫便向姑苏²。扁舟下五湖³
译文:在夜晚的宴会上凝聚着萧香,那天姿国色且借给你观赏,你可不要取道去那姑苏城去,像那范蠡那样带着美色到那太湖上去。
注释:¹借与韦郎看: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²姑苏:龙笺引《吴越春秋》:“越进西施于吴,请退师。吴得之,筑姑苏台,游宴其上。”《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越因伐吴,败之姑苏。”《集解》引《越绝书》云:“阖庐起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三百里。”《索引》:“姑苏,台名,在吴县西三十里。”³五湖:《国语》卷二一《越语下》:越灭吴,“反至五湖,范蠡辞于王日:‘君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游仙词的创作与游仙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多半来自道教的思想影响,但并不尽然。《菩萨蛮·杭妓往苏迓新守》上半篇便是一个例外。它可能与唐代以来的风习有关,即以“仙”指艳冶女子,或指妓女。唐代张鹜的传奇作品明明是写文人逛妓院的放荡行径,却美其名曰《游仙窟》,就是一个显例。

  上片名为游仙,而实际上是说杭妓往迎新太守之后杭州的空虚冷落。词人以“玉童”比“杭妓”,以“浮丘伯”比“新守”,以“洞天”比杭州,并以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来衬托杭州的冷落。三、四句再以“许飞琼”比“杭妓”,以“瑶台”比杭州(或妓院),以“空月明”来比喻或象征杭州(或妓院)的寥落。上述所有喻体(或象征体)和本体的对应关系,多是滑稽可笑的。

  下片是同苏州太守王诲和新太守杨绘的调侃,在字面上虽转向表现现实,而游戏的性质不变。前两句是说,由于“杭妓”在座,在夜晚的招待宴会上凝聚着萧香,那天姿国色姑且借给你王太守观赏。这里用了典故,因为唐代诗人韦应物与词人的相识王诲同是苏州太守,所以以“韦郎”借指王诲,是十分贴切的。后两句是托王诲转告杨绘:你可不要取道苏州城,否则见了美色就会动心,要学当年的范蠡,带着美女乘着小船飘到太湖上去了。诙谐戏谑之意都十分明显。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 北京:中国书店,2007.01:208

mán··hángwǎngxīnshǒu--shì

tóng西qiūdòngtiānlěngluòqiūxiāoyòngfēiqióngyáotáikōngyuèmíng

qīngxiāngníngyànjièwéilángkàn便biànxiàngbiǎnzhōuxià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