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陵风榭,回望川之阴。
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陵风榭,回望川之阴。
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
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
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
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
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
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

dēngxuánchànglóushī--shěnyuē

wēifēngdàiběigāodǐngchūnáncénzhōngyǒulíngfēngxièhuíwàngchuānzhīyīn

ànxiǎnměizēngjiǎntuānpíngqiǎnshēnshuǐliúběnsānpàitáigāonǎilín

shàngyǒuqúnyǒuguīxīnluòhuīyìngzhǎnghuànjǐngzhúzhōngxún

yúnshēnglǐngzhàhēixiàbànyīnxìnměifēishìchōuzān

沈约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 4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层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
层波隔梦渚(zhǔ)¹,一望青枫林。
译文:在这波涛拍岸梦里相隔的江水边,一眼望去是漫无边际的青枫林。
注释:¹梦渚:即云梦泽。
有鸟在其间,达晓自悲吟。
有鸟在其间,达晓自悲吟。
译文:有鸟儿在林间,通宵达旦的悲啼鸣叫。
是时月黑天,四野烟雨深。
是时¹鸟黑天,四野烟雨深。
译文:此时正是个没有月亮的黑夜,四周都笼罩在蒙蒙细雨中。
注释:¹是时:此时。
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
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
译文:就像听见人生离别的哭声,声声痛入人心。
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
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
译文:静悄悄的夜晚还很长,空山中的悲啼之声久久不绝。
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
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¹侵。
译文:我这远方来的人听不下去,坐在这里发愁都白了头发。
注释:¹华发:花白的头发。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
既非蜀帝魂¹,恐是桓山禽²
译文:假如啼叫的不是帝望化成的杜鹃,也大概是桓山鸟了。
注释:¹蜀帝魂:指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²桓山禽:源见”桓山之悲“。本指悲鸣的鸟。形容鸟鸣悲切。
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
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
译文:桓山鸟所生的四个儿子长大分赴四海,它们的母亲至今还在哭泣。

hào--qún

céngmèngzhǔwàngqīngfēnglínyǒuniǎozàijiānxiǎobēiyínshìshíyuèhēitiānyānshēnwénshēngshēngtòngrénxīnqiāoqiāozhèngzhǎngkōngshānxiǎngāiyīnyuǎntīngzuòchóuhuáqīnfēishǔhúnkǒngshìhuánshānqínzifēnsànshēngyóuzhìjīn

老态龙钟疾未平,更堪俗事败幽情。
老态龙钟疾未平,更堪俗事败幽情。
译文:年老体衰身上的疾病还没有痊愈,又有世间的烦心事扰乱自己的幽静的心情。
纱幮笛簟差堪乐,且听萧萧暮雨声。
纱幮(chú)¹笛簟(diàn)²差堪乐,且听萧萧暮雨声。
译文:躺在床上只觉得差了一点音乐,暂且听着傍晚时分的潇潇雨声聊以慰藉吧!
注释:¹纱幮:亦作“纱厨”。纱帐。室内张施用以隔层或避蚊。²笛簟:笛竹做的席子。

tīng--yóu

lǎotàilóngzhōngwèipínggèngkānshìbàiyōuqíngshāchúdiànchàkānqiětīngxiāoxiāoshēng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huái)¹隐隐²,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³悠悠,万顷(qǐng)烟波万顷愁。
译文:远望淮山隐隐约约可见其影,连绵千里的山峦承载着我千里的悲恨。淮水浩渺悠远,万里波涛寄托了我万里的愁思。
注释:¹淮山:指淮河两岸所见山峰。²隐隐:不明显,不清晰。³淮水:指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东流经安徽,入江苏洪泽湖。⁴悠悠:遥远。⁵烟波:雾气迷蒙的水坡。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山长水远,遮(zhē)断行人东望¹眼。恨旧愁新²,有泪无言对晚春。
译文:山长水远,挡住了行人向东眺望的视线。旧恨新愁,面对这晚春景象,不知该说些什么,只能默默垂泪。
注释:¹东望:词人被掳北上,所以向东眺望故乡。²恨旧愁新:即旧恨新愁,指对金人统治者的恨,对自己艰难处境的愁。

  本首词中记录了女主人的不幸遭遇和对祖国的依恋之情。上片写被掳北去时告别故土的沉痛心情,下片写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敌人的仇恨。整首词的抒情哀婉真挚,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动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词的上阙,写她被掳北去,不得不离别故乡山河时的沉痛心情。

  上阕四句,一山一水,两两相对,可以说是一副十分工整的对联,在词作中,它又是不很常见的隔句对。“云峰”、“烟波”,既写山高水阔,又写出春天雨多云多的景象,再加上作者心伤情苦,泪眼朦胧,因此山河呈现出一片迷茫的景象。“云峰”前冠以“千里”,“烟波”前冠以“万顷”,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暗示作者对它的深情。但此时却满目疮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掳北去,不能安居故土,这万千愁恨怎能不一齐迸发!“千里恨”、“万顷愁”极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深仇大恨。

  同时,她移情于物,移情于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满了愁恨,因为它们是这场患难的最好见证。千里,从纵的角度形容愁恨;万顷,从横的方面予以夸张,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将愁绪这种无形的情感有形化了。具体化了,它与以往的某些表现手法有所差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胡楚《寄人》:“若将此恨同芳草,犹恐青青有尽时。”他们着重表现的是愁恨之无穷。应该说这些写愁之作都各自有其艺术的独创性。但这个淮上良家女的这两句词却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一种泰山压顶、窒息心胸之感。

  词的下阕写她被驱赶向西,而她的心却一直向东。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作者眷恋山河的进一步具体描写她离开家乡越来越远,眷恋的感情也越来越重。她一步一回头地看着自己的家乡,直至山水完全遮断了她的视线。天涯沦落,何时能回到故乡的怀抱?这一切使她感到茫然。这一去,也许是永无归日了,只能此刻回首东望,直至“遮断”为止。“东望眼”三字,真实地写出了被掳者逼迫而不得已,朝西北方向行进而不断回望故乡的情景,极形象地表现了她不忍离去的痛苦。

  面对着这一切,“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这恨,是指对金人南犯之恨,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无耻南逃之恨;这愁,是为乡土遭受蹂躏而愁,为被掳后的屈辱生活和颠沛流离而愁。旧恨加新愁,让一个弱女子如何经受得了!“恨旧愁新”四字,一般用作“新愁旧恨”,语意显得平淡。而将“恨”、“愁”二字前置,不但使句尾协韵,加强了音韵美,且构成了两个节奏紧促、意思完整的短句,使人感到语新气逼。末句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形象。“有泪无言”,是她的一腔悲愤无处、也无人可以倾诉,只有和着泪水忍声吞下这时代加给她的深重灾难,这实际上也是对南宋投降派君臣的一种无声的谴责。“晚春”既点出被掳的时间,也含有春光将逝无可奈何的情思。

  这首小词诉说的是一个被金人暴力胁迫的无力抗争的弱女子的遭遇与悲苦,凄恻动人,它能引起人们对女主人公的无限同情。词的形式义富有民歌的特色,写山写水,说愁说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读之令人回肠荡气。

参考资料:
1、 兰东辉主编.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11:第253页
2、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第1108页

jiǎnlánhuā··huáishānyǐnyǐn--huáishàng

huáishānyǐnyǐnqiānyúnfēngqiānhènhuáishuǐyōuyōuwànqǐngyānwànqǐngchóu

shānzhǎngshuǐyuǎnzhēduànxíngréndōngwàngyǎnhènjiùchóuxīnyǒulèiyánduìwǎnchūn

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而是时,家事亦滋出。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貙虺之聚,与夫雨旸寒燠、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¹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²。而是时,家事亦滋³出。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qiáo)、苦、淮(huái)、汴(biàn)、睢(suī)、泗(sì),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cáo)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yú)¹⁰、会(kuài)(jī)之山¹¹,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¹²而望洞庭,转彭蠡(lí)¹³,上庾(yǔ)¹⁴,由浈(zhēn)¹⁵之泷(shuāng)¹⁶,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貙(chū)(huǐ)¹⁷之聚,与夫雨旸(yáng)¹⁸寒燠(yù)¹⁹、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²⁰以勤也。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jī)(jǔ)²¹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天倾地坏²²,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²³,此予之所遘(gòu)²⁴而忧艰也。太夫人²⁵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²⁶之问²⁷,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译文:我年幼时便跟随老师读书,然而这时候,正以与家人小孩们打打闹闹、四处玩耍为乐,对书还不懂得爱好。十六七岁时,看出六经中的话与古今作家的文章,有超过常人的见解,才懂得读书,从此一心一意希望将来能与古今作家并驾齐驱。然而这时候,家中不幸的事也就连续发生了。从那以来,西北方我到过陈州、蔡州、谯县、苦县,睢水、汴水、淮水、泗水流域,到达京师开封。东方我渡过大江,放舟运河,越过五湖,沿着封山、禺山、会稽山,到达东海边。南方我乘船沿长江而上,抵达夏口,远望洞庭湖,再转向彭蠡泽,登上大庾岭,由浈阳到泷水,直达南海之滨。这便是我进入社会而奔走四方的情形。那蛟鱼伏藏、波涛汹涌、激流转石的大河,那高峻的山岩、莽莽的林野,以及猛兽毒蛇聚居之地,加上雨淋日晒,严寒酷暑,江河中的风波和浓雾瘴毒,到处是难以预料的危机,这便是我只身漂泊、寄居远方,而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家中的衣食药物,房屋用具,以及簸箕篾筐之类琐碎的小事,都是我必须操办而用以养亲活口的。那年在南京,父亲忽然病故,一下子仿佛天倾地裂,在他乡独自呼抢痛哭,从数千里之外,运着父亲的灵柩南归,又经过多时的操劳,才完成安葬的大事,这就是我遭家祸而丧父的情形。母亲生前的遗愿,以及弟弟结婚,妹妹出嫁,四季的祭祀,内外亲属的问候庆吊,向官府缴租纳税,这些就是我终日忙忙碌碌还办不到的。我因此被弄得精疲力尽,加上又多病,能用言语叙述的,只不过是其中一两点粗略的情况。得到一点空闲时间,拿起书本学习,对于如何立身治民,对社会现存的一切何者当增、何者当损,在好些方面我都未能加以考究观察、讨论分析。因此也就不能专心致志地琢磨文章,用以表达个人心中难于表现的情志,从而追赶古今的作家,取得可与他们相比的成绩,以满足我的爱好和向往之情,这就是我回顾自己而深为叹息的。
注释:¹六经:指《易》《书》《诗》《礼》《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²并:比肩。³滋:发生。⁴陈、蔡:二州名,治所分别在今河南淮阳、汝南。⁵谯:县名,在今安徽亳州。⁶苦:古县名,宋代为卫真县,在今河南鹿邑东。⁷睢、汴、淮、泗:河流名,在今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省境内。除淮河外,其他三条河多已湮废,或被黄河所占。⁸漕:指用船运粮及其他物资。⁹五湖:指太湖及其附近湖泊。¹⁰封、禺:二山名,在今浙江德清境内。¹¹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¹²夏口:即今湖北武汉汉口。¹³彭蠡:湖名,即今江西鄱阳湖。¹⁴庾岭:又叫大庾岭、梅岭等,五岭之一。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¹⁵浈阳:古县名,宋避仁宗讳,改名真阳,在今广东英德市。¹⁶泷:即泷水县,故城在今广东罗定。¹⁷貙虺:泛指猛兽。貙:兽名,像狸;虺:毒蛇。¹⁸旸:天晴。¹⁹燠:热,暖。²⁰冒犯:遭遇。²¹筥:圆形的竹筐。²²天倾地坏:喻指父亲去世。²³大事:指葬父。²⁴遘祸:遭遇祸患。²⁵太夫人:指作者生母吴氏。²⁶外亲:女系亲属。²⁷问:泛指亲戚间平日的问候、庆吊等。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今天子至和¹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rǒng)²衣砻(lóng)³饭,芑(qǐ)(xiàn)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⁵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译文:当今皇帝至和初年,我所受到的干扰和事故之多更加严重,我的力量实在无法应付,于是只得在家休息,而到宅旁的草屋里读书。有人嫌这屋子太低矮,也有人说它太窄小,我回头笑着说:“这对我来说是很适合的了。我多年心神操劳、身体困乏,而为家事役使奔走,是想有所作为,我居住小巷陋室,破衣粗食,吃野菜汤,虽穷困而仍然安心,自然是想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等待着机会。我所恨的倒也是有的,那就是本可掌握圣贤们的大道,可是学问还达不到。至于文章,是我平生的爱好和向往,倒是常常写作而没有空闲过。至于那建筑坚固、木材美好、高大壮观的房舍,本是世上那些聪明豪俊、有优越条件和强大势力可以依靠的人才能修得起的,像我这样愚拙的人,怎么能改换了自己的志趣,转而去追求那些呢?”于是我一一叙述了自己从少小到成年的经历,以及个人的爱好和向往之心,写成这篇《学舍记》。
注释:¹至和: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54—1056年)。²冗:低劣。³砻:磨稻去壳的工具。⁴芑苋:两种野菜名。⁵遂:符合。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追述了家事迭出、奔波四方的艰辛,表达了愿与古今作家并驾齐驱、以文章名世的雄心壮志。作者回首往事,善于在那些最能牵动感情的人生关头上着笔,既富概括力,又易打动读者。

  文章起句:“予幼则从先生受书”,先述年少时只知“嬉戏上下”,后述逐渐年长而“好”“古今文章”。文意却在平铺直述之后陡起波澜,“是时家事亦滋出”。接下来的一大段,便是对上文所作的展开,文气充畅。作者按其行踪的几个方向“西北”、“东方”、“南方”,列述他为家境生计四处奔波的情境,从多处的地点罗列中见出作者的辛劳之态,“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一笔兜住了上文。接着以四组“此予之……”的相同长句型淋漓酣畅地描述了自己长期所遭受的困厄苦难。被繁琐、沉重的家事、杂事所纠缠、困扰,带来了以下的后果:“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最后以一句“此予之自视而嗟也”的深长慨叹形成了文气的荡气回肠。

  最后一段是叙述撰写这篇《学舍记》的缘由,为了摆脱越来越繁多的事物,作者“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有人“疾其卑”,“议其隘”,作者“顾而笑曰”,作了回答,充分表现了他笃于志向、奋发努力的精神,“是予之宜也。”意志从容。原来他“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是要有所作为。他之所以甘于居住“卑巷穷庐”,穿“冗衣”,吃“砻饭”、“芑苋之羹”,乃是为着“遂其志而有待也”。他坚定地表示自己将矢志不渝地奋发努力,他绝不羡慕那些“聪明豪隽”之士所喜好的“土坚木好,高大之观”。最后以《学舍记》点题收尾。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首尾呼应。由少年时的读书话题谈到青年时的多难经历,再回到中年读书的话题。这样的安排给读者以浑然一体的阅读感受。平实自然的语言是该文另一特色,但在如此质朴的文字下面,读者却不难体会到作者内心曾经有过的喜怒哀乐,以及随着岁月流逝、年纪增长而逐渐变得坚强的内心。这颗饱经创伤的心灵,此刻追求的是“安贫乐道”和在道德、文章上的进步。可以说,作者其人的高尚节操和其文的艺术魅力,读者都可以通过这篇文章领略到。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锲而不舍、坚执不移的治学精神。作者行文如大江东流,起首平缓,接着情绪安起,意绪难患,似急峡夺路,浪花飞溅,短句长句交错为之,排空而下,文中显作者的难抑之气,似有无限感叹和不平。到最后,文势如大江过急峡后转为平缓,徐徐而流,意气和畅地表述了自己的志向,显得分外从容,艺术上颇有特色。

参考资料:
1、 堵军主编.知古明道·唐宋八大家之曾巩散文集: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9:第164-165页
2、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唐宋八大家名篇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262页
异国非所志,烦劳殊清闲。
异国¹非所志,烦劳殊(shū)²清闲。
译文:留在别国不是我的意愿,他国的烦劳远多余清闲。
注释:¹异国:这里指自己覆灭的国家。²殊:不同或超过。
惊涛千万里,无乃见钟山。
惊涛千万里,无乃见钟山。
译文:在千万里的惊涛骇浪中,没想到竟然还能见到钟山。

  让我抓住不放的是“钟山”这个词。后主对“钟山”这个词很有爱,自号钟隐、钟山隐者。“钟山”对后主来说,意味着出世、隐居、清逸。因此联系全文,“钟山”一次并非实指而是虚指。无乃见钟山并非说见不到钟山,而是说无法继续目前这种类似隐居的闲逸的状态。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应该是,有一件事他不想去做。不想做的理由是因为环境恶劣,无法像现在这样清逸闲散。

  他说“不想去”,意味着有选择的余地。又说不想去的理由是因为“不能这么安逸”,意味着他目前的生活状态是相当安逸舒适的。如果是亡国前后期的作品,是否去汴京,是他可以选择的吗?他当前的生活状态,能用“安逸”来描述吗?显然不能。所以这不是亡国前后的作品。

  将这首诗和后主的生平相联系,可以作以下猜测:所谓异国,并非指某个国家,而是指自己灭亡的唐朝。所谓惊涛,并非是说渡江的情景,而是自己现状。所谓钟山,并非是说某座山,而是说隐居的生活。而在后主心目中,隐居不代表清苦,而代表清逸。

  他现在正过着十分安逸的生活,很舒服满足,不想放弃这种生活去过另外一种类似于“惊涛骇浪”般的,有别于现在的生活。

wánghòujiànxíngshī--

guófēisuǒzhìfánláoshūqīngxián

jīngtāoqiānwànnǎijiànzhōngsh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