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一沤浮,时光如瞬流。
相违十年久,偶见两心稠。
法嗣惊初意,香厨出异羞。
那知年到此,不枉少迟留。
人世一沤浮,时光如瞬流。
相违十年久,偶见两心稠。
法嗣惊初意,香厨出异羞。
那知年到此,不枉少迟留。
陈著

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1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译文:以前我在齐国都城临淄游历时,登上了华不注峰。
注释:齐都:隶属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地处临淄区中北部。“昔我游齐都”十句:一本此十句作一首。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译文:此山是何等之峻秀,山色翠绿如同芙蓉。
注释:兹:此。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萧飒(sà)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译文:在山上我见到一个风神潇洒的仙人,他的名字就是赤松。
注释:赤松:仙人名。萧飒:萧洒自然。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译文:他借给我一只白鹿,自己乘着两条青龙。
注释:予:我。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译文:我欣然随他而去,二人含笑升天,一同在空中下瞰地上的倒影。
注释:景:景,日光,在日月之上向下看,故曰倒景。
泣与亲友别,欲语再三咽。
泣与亲友别,欲语再三咽。
译文:我与亲友互相泣别,想说几句安慰的话,却哽咽着说不出来。
注释:“泣与亲友别”八句:一本此八句作一首。
勖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
(xù)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
译文:互相勉励要以青松为榜样,永保霜雪之操。
注释:勖:勉励。
世路多险艰,白日欺红颜。
世路多险艰,白日欺红颜。
译文:世路险峨不平,时光如电催人速老。
分手各千里,去去何时还。
分手各千里,去去何时还。
译文:从此一别,人各千里,几时才能够再见面?
在世复几时,倏如飘风度。
在世复几时,倏(shū)如飘风度。
译文:人生在世能有几时?就像是一阵旋风倏然而逝。
注释:倏:极快地。“在世复几时”十二句:一本此十二句作一首。
空闻紫金经,白首愁相误。
空闻紫金经,白首愁相误。
译文:我空学了《紫金经》的为仙之道,头白之后始知被其所误。
抚己忽自笑,沉吟为谁故。
抚己忽自笑,沉吟为谁故。
译文:我抚己忽而自笑,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
名利徒煎熬,安得闲余步。
名利徒煎熬,安得闲余步。
译文:都是名利对人的煎熬,使人徒生烦恼,不得安闲。
终留赤玉舄,东上蓬莱路。
终留赤玉舄,东上蓬莱路。
译文:安期生不为名利所动,终为秦始皇留下了赤玉舄,东归蓬莱去了。
秦帝如我求,苍苍但烟雾。
秦帝如我求,苍苍但烟雾。
译文:我当随他高飞远举,皇上如若求我,所见的只有东海苍茫的烟雾。
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雁飞曾¹不到衡(héng)阳,锦字²何由寄永昌³
译文:鸿雁飞到衡阳就再也不向南飞,我的信怎么才能到达你的戍所永昌。
注释:¹曾:竟。衡阳,今湖南衡阳。衡山回雁峰在衡阳城南一里,相传大雁至此不再南飞。²锦字:妻子致丈夫之书信。典出《晋书》,窦滔妻苏氏思夫,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³永昌:杨慎谪戍于云南永昌卫。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三春¹花柳妾(qiè)薄命²,六诏风烟君断肠。
译文:我的命薄好似春天即将凋谢的花,六诏之地的风景想必也令人断肠。
注释:¹三春:春天有三个月,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即指春天。²妾薄命:乐府古题,内容多写妇女哀怨。六诏风烟:指杨慎戍地的风景。六诏,唐初分布在洱海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部落经过相互兼并,最后形成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六个大的部落,统称“六诏”。“诏”为其首领的称呼。其中蒙舍诏因其地居其他五诏之南,又名南诏,至唐开元中统一六诏。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曰归曰归¹愁岁暮,其雨其雨²怨朝(zhāo)阳。
译文:说要归来,可是一年将尽还没有回来;说要下雨了,可是天上却艳阳高照。
注释:¹曰归曰归:说要归来。²其雨其雨:下雨。其:语助词,无义。
相怜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相怜¹空有刀环²约,何日金鸡³下夜郎
译文:我们曾经相约归期,可是赦书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你的谪戍之地呢?
注释:¹相怜:又作“相闻”。²刀环:刀头的环,因环、还同音,喻征人思归。³金鸡:古代下诏书大赦时,在竿上设鸡,口衔红旗,以示吉辰。因其鸡头装饰黄金,故称为“金鸡”。后比喻为赦罪。⁴夜郎:汉代西南地区一地方政权,此泛指西南边陲。

  诗的首联描写希望寄书信给贬谪远地的丈夫,又担心无法送到;颔联描写诗人的哀怨,并设想丈夫思己之状;颈联化用典故,描写思念与盼归之情;尾联表达了诗人对丈夫回家的期待。全诗哀婉动人,用典贴切自然,典雅含蓄。

  首句“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是说相传北雁南来,不过衡阳,而云南永昌又在衡阳之南,音书更难到达。本欲寄信却说信无法到达,这是情感的一重压抑。思念丈夫之心日炽,诗人想到在这美好的春天,夫妻俩天各一方,纵使眼前风景如画,只是徒增感伤,离情别恨,让人愁肠寸断。

  三四句“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中“花柳”本是春天的象征,同时也因其美好易逝而常常与女性之命运联系在一起。常说花红易衰,红颜易老,都是薄命之叹。“花柳”“风烟”,都有美好易逝的特征,正是这种特征,让诗人格外感到时光的促迫,离别的久远,思念的铭心刻骨。这两句对仗十分工整,一句写诗人自己之感,一句设想丈夫思己之词,有杜甫《月夜》“心也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清浦起龙《读杜心解》)的笔法,更增一倍思念。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句则是说明思念之深,盼归之切。这两句化用《诗经》,将盼归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诗句不单纯写天气,而是用这种别扭的天气比喻听说丈夫要归来,但每次都失望的情绪。这种情绪与黄峨要表达的情绪一致,将盼归表达得深沉、含蓄。这两句对仗非常工整,自然而富有韵致,如同天造。

  “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是说漫长的等待和无尽的思念,只为守候丈夫的归来。一个“空”字,包含了诗人无限失望的情绪,而“何日”用反问的形式,表明没有期限,反问之中蕴含诗人深深的绝望;黄峨的猜想是对的,直到杨慎病逝,她才万里奔丧,迎得丈夫灵柩回乡归葬。

  这首诗写得哀婉动人,读来似有哽咽克制之声,用典贴切自然,显得典雅含蓄。对于“其雨其雨怨朝阳”句,前人认为她有剽窃嫌疑,其实套用前人诗句在诗歌史上并不少见,宋人黄庭坚就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关键是看用得是否贴切、自然,黄峨称得上袭旧弥新。

参考资料:
1、 胡晓明主编.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09:240-241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余年来观瀑屡(lǚ)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译文:我近年来观看瀑布很多次,到峡江寺心里很难舍弃它,就是飞泉亭造成的。
注释:<pan style="COLOR: #af9100">  决舍:丢开、离别。</pan>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意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dàng)瀑旁无寺。他若匡(kuāng)¹,若罗浮²,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jù)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³,虽欢易别。
译文:凡是人之常情,眼睛觉得悦目,而身体觉得不舒服,势必不能长久地停留。天台山的瀑布,距离寺庙有一百步左右;雁宕山的瀑布旁没有寺庙;其他的如庐山(的瀑布),如罗浮山(的瀑布),如浙江青田县石门山(的瀑布),瀑布不是不奇特,可是游览者都在日中暴晒,蹲坐在危崖之上,不能悠闲地观看,就好像路上认识的朋友,虽然(在一起)很快乐(但也)容易分别。
注释:¹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山多巉岩峭壁、飞泉怪树。著名的瀑布有开先寺瀑等。²罗浮:山名,在广东博罗县境内东江之滨,相传罗山自古有之,浮山由海浮来,与罗山并体,故名。山有朱明、桃源等十八洞天,白水漓、水帘洞等九百多处飞瀑幽泉。³倾盖交:盖指车盖。谓路上碰到,停车共语,车盖接近。常指初交相得,一见如故。邹阳《狱中上书》:“谚云: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惟粤(yuè)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dèng)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zhì)。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意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译文:只有广东东部的峡山,高不过一里多的(距离),但石砌的台阶曲折而上,古松张开树盖遮蔽,(即使)火热的太阳也不觉得晒。经过石桥,有三棵奇特的树,(它们的根)像一座鼎的三条腿一样分别立着,到了半空中三棵树忽然就长在了一起。凡是树都是根合在一起而枝叶分叉,惟独这三棵树根部分开而枝叶汇合在一起,真是奇怪了!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yú),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jù)¹,可偃(yǎn)²仰,可放笔研,可瀹(yuè)(míng)³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译文:登山走过的一半路,飞泻的瀑布像打雷似的轰鸣,从空中一泻而下。瀑布旁有间屋子,是飞泉亭。长宽有一丈多(的距离),八扇窗户明亮干净。关上窗户瀑布声响可以听得见,打开窗户瀑布就看到了。人们(在亭中)可以坐,可以躺卧,可以伸开两腿坐着,可以仰面朝天躺着,可以放笔墨纸砚,可以煮好茶放在亭中饮用。以人的安逸,对待水的劳碌,把瀑布取来放在桌案几席上玩弄。当年建造这个亭子的人大概是个仙人吧!
注释:¹箕踞:两腿伸直岔开,形如簸箕。古人正规场合盘腿而坐,箕踞是很随便的姿式。²偃:仰卧。³瀹茗:烹茶。⁴九天银河:指瀑布。语本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僧澄波善弈(yì),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yè)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suǒ)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lài)人籁¹,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译文:澄波法师擅长下棋,我让学生霞裳和他对弈,于是流水声,棋子声,松涛声,鸟鸣声,参差交错一起响起。不一会儿,又有拐杖拄地的声音从山中传来,这是怀远老法师,抱着一尺来厚的诗集,来求我作序。于是吟诗的声音,又再次响亮地响起。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声音,融合在了一起。没想到观赏瀑布而享受到的乐趣,竟到了这种境界!飞泉亭的功劳可真是大了。
注释:¹天籁人籁:天籁指自然界的音响;人籁本为古代竹制乐器,后泛指人所发出的声音。语出《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¹。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译文:坐的时间长了,太阳下山了,(我也)不得不下山去了。在带玉堂宿歇,(带玉堂)正好面对着南山。云雾中树木郁郁葱葱,(南山与带玉堂)中间隔着北江,(江上)航船来来往往,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把船停泊靠岸来这个寺庙之中。僧人们告诉我说:“峡江寺俗称飞来寺。”我笑着说:“寺庙怎么能飞!只有哪一天我的灵魂梦境,也许会飞来吧。”僧人们说:“没有凭证就不能使人相信。您(既然)喜爱这座寺,为什么不把他记载下来呢?”我说:“好吧。”已经写完了几行,一份用以自己保存,一份用以交给僧人们。
注释:¹无征不信:语出《礼记》:“无征不信,不信民不从。”征,同“证”,证明。²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无疑的语气。

  文章作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时袁枚往广东肇庆探望弟弟袁树,途经峡江寺。

  峡江寺在广东清远县城北中宿峡后峡山上,建于南朝梁武帝时,初名正德寺。又传轩辕黄帝二庶子太禺与仲阳化为神人,将安徽舒城上元延祚寺在一个风雨之夜飞携此处,故又名飞来寺。寺后有飞泉亭。亭临水崖,疏槛面江,众木蓊郁,游人稀少。

  游记最忌平均用笔,拉杂而书,犹如流水帐、日程表、好的游记善于发掘景色独特之处,从主观上去认识与适应客观世界,使读者相会于心。峡山飞泉,正如袁枚文中所说,没有什么奇特,难与天台、雁荡瀑布比肩。但袁枚通过自己的感受,从“游趣”出发,挖掘平淡中的奇异,舍瀑布而记亭,逐一展示亭的好处:先写亭能遮阴,得从客观瀑;接写亭的环境,以景物衬托亭的幽雅;再写亭子本身,“闭窗瀑闻,开窗瀑至”,可自由自在地在亭内休憩赏玩,从而又引出在亭内下棋、吟诗之悠闲容与。这样,全文通灵活透,完美地把风景的秀丽与游人的心理结合消融在一起。宣扬了以逸待劳,以旁观的态度欣赏风云变幻,而又愿把自己与天地同化的思想,有丰富的哲理。

xiájiāngfēiquántíng

yuánméi qīngdài 

    niánláiguān zhìxiájiāngérnánjuéshě fēiquántíngwéizhī 

    fánrénzhīqíng yuè shì shìnéngjiǔliú tiāntáizhī bǎi yàndàngpáng ruòkuāng ruòluó ruòqīngtiánzhīshímén wèicháng éryóuzhějiēbàozhōng wēi cóngróngguān qīnggàijiāo suīhuānbié 

    wéiyuèdōngxiáshān gāoguò érdèng sōngzhāng jiāoyángzhì guòshíqiáo yǒusānshùdǐng zhìbànkōng níngjiéwéi fánshùjiēgēnérzhīfēn gēnfēnérzhī  

    dēngshānbàn fēiléizhèn cóngkōngérxià pángyǒushì fēiquántíng zònghéngzhàng chuāngmíngjìng chuāngwén kāichuāngzhì rénzuò  yǎnyǎng fàngyán yuèmíngzhìyǐn rénzhī dàishuǐzhīláo jiǔtiānyín zhìjiānzuòwán dāngshíjiàntíngzhě xiān 

    sēngchéngshàn mìngxiáchángzhīduìpíng shìshuǐshēng shēng sōngshēng niǎoshēng cēncuòbìngzòu qǐngzhī yòuyǒuzhàngshēngcóngyúnzhōngláizhě lǎosēnghuái怀yuǎnbàoshīchǐ láisuǒ shìyínyǒngzhīshēngyòuzuò tiānlàirénlài tóngérhuà guānzhī zhì tíngzhīgōng 

    zuòjiǔ luò xiàshān 宿dàitáng zhèngduìnánshān yúnshùwěng zhōngchángjiāng fēngfānwǎnglái miàorénkěnànláizhě sēnggàoyuē  xiájiāngmíngfēilái  xiàoyuē  néngfēi wéizhīhúnmènghuòfēiláiěr  sēngyuē  zhēngxìn gōngàizhī zhī  yuē  nuò  suìshùshùháng cún sēng 

三十六离宫,楼台与天通。
三十六离宫¹,楼台与天通。
译文:上林苑有离宫三十六所,离宫高耸入云,楼台和天相连。
注释:¹离宫:指上林苑有离宫三十六所,有建章、承光等一十一宫,平乐等二十五馆。
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
(gé)¹步行月,美人愁烟空。
译文:月亮在高楼之间架空的通道上流转,美人在烟雾迷茫中带着点点愁绪。
注释:¹阁道:即复道,高楼之间架空的通道。
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
恩疏宠不步,桃李伤春风。
译文:自从失宠之后,恩情渐渐淡了,桃李似乎也在春风中为美人今日的孤寂而伤怀。
淫乐意何极,金舆向回中。
淫乐意何极,金舆(yú)¹向回中²
译文:君王的恣意享乐什么时候才到尽头,好让他的车驾早日回到汉宫之中。
注释:¹金舆:天子的车架。²回中:汉宫名。
万乘出黄道,千旗扬彩虹。
万乘出黄道¹,千旗扬彩虹。
译文:想象中皇帝的车驾绕着太阳的轨道疾驰行进,锦旗在朝日的彩虹间飘扬。
注释:¹黄道:是古人想象中太阳绕地运行的轨道。
前军细柳北,后骑甘泉东。
前军细柳¹北,后骑甘泉²东。
译文:皇帝亲自去细柳营和甘泉宫检阅军队。
注释:¹细柳:指军营。²甘泉: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
岂问渭川老,宁邀襄野童。
岂问渭(wèi)川老¹,宁邀襄(xiāng)野童²
译文:不知当今的皇帝能不能像周文王那样起用在渭水河畔垂钓的老人,也不知道君王是否能向襄野牧童询问治国之道。
注释:¹渭川老:指渭水河畔垂钓的吕尚。²襄野童:这里运用的是典故。后来就用以歌咏皇帝出巡。
但慕瑶池宴,归来乐未穷。
但慕(mù)瑶池宴¹,归来乐未穷。
译文:真期望能够有那一天,能够和皇帝共宴,归来其乐无穷。
注释:¹瑶池宴:瑶池是古代神话中神仙居住之地,在昆仑山上。西王母曾于此宴请远道而来的周穆王。
这首诗当作于李白待诏翰林期间,其作意与《宫中行乐词》之三命意略同,是借古讽今之作。有唐一代,极尊老庄,其极至是崇神好仙,唐高宗尊老子为玄元皇帝,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曾因梦见老子像遣使往京城西南百余里而求之,又于天宝四载(745年)因闻空中神语而设坛炼药,以期“圣寿延长”。故萧士赟说此诗是讽明皇好神仙而谏之。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48-149
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42-145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译文:人的一生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因此,只要能写能认自己的姓名就可以了。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恍令人愁。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chǎng)(huǎng)¹令人愁。
译文:更何况用草书来夸耀书法的神奇和快速,让人看了模糊恍惚令人发愁。
注释:¹惝恍:模糊不清,这里形容草书变化无端。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chōu)¹
译文:我每每自笑曾经爱好草书,不想你也有这个“毛病”,不知道哪年才能病愈?
注释:¹瘳:病愈。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自言其中有至乐¹,适意无异逍遥游。
译文:还说这里面有什么最大的快乐,非常称心合意,和庄子的逍遥游没有什么不同。
注释:¹至乐:与下句的“逍遥游”,都是《庄子》中的篇名,这里用其字面含义。至乐,最大最高层次的快乐。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译文:最近,先生建造了醉墨堂,就像啜饮美酒能消愁销除烦恼一样。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乃知柳子¹语不妄,病嗜(shì)土炭如珍羞。
译文:看先生这个样子,我才领会到柳宗元说得不错:嗜好土炭的病人吃起土炭就像美味佳肴一样。
注释:¹柳子:柳宗元。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译文:先生在书法艺术也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境界,用坏的笔堆在墙边像山丘一样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shū)忽踏九州。
译文:兴致来时,挥动笔墨多少纸都用得完,就好像骏马一转眼就踏遍九州大地。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我书意造¹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²
译文:我的书法都是凭借想象力创造的,本来就没有什么章法,一点一画随手写来,也懒得去仔细推敲琢磨。
注释:¹意造:以意为之,自由创造。²推求:指研究笔法。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胡为议论独见假¹,只字片纸皆藏收。
译文:为什么我的随口议论独独被先生所容纳,就连只字片纸也会收藏起来?
注释:¹假:宽容,这里是作者的自谦。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减钟张¹君自足,下方²罗赵³我亦优。
译文:如果用“不低于钟繇、张芝”来评价先生,先生完全当得起;如果用“向下和罗晖、赵袭差不多”来评价我,我似乎还要好些。
注释:¹钟张:指钟繇、张芝,皆汉末名书法家。²方:比。³罗赵:罗晖、赵袭,皆汉末书法家。这两句说:石苍舒的书法是可以与钟、张相比,我的书法也比罗、赵略胜一筹。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qīn)(chóu)
译文:从今后,先生不用再像张芝那样临池苦学,池水尽黑了;那些未曾染色的白绢与其先写字后再染色做衣服,不如直接拿来做被褥床帐。

  石苍舒字才美(苏轼诗集作“才翁”),长安人。擅长草书、隶书书法,人称得“草圣三昧”。苏轼由开封至凤翔,往返经过长安,必定到他家。1068年(熙宁元年),苏轼凤翔任满还朝,在石家过年。他藏有褚遂良《圣教序》真迹,堂取名“醉墨”,邀苏轼作诗。苏轼回到汴京,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苏轼是大书法家,有多篇诗谈到书法。像《凤翔八观》里的《石鼓文》、《次韵子由论书》、《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和这首《石苍舒醉墨堂》,都是脍炙人口的。那几首诗都涉及论书,而这首诗纯粹从虚处落笔,尤其特殊。

  这是苏轼早期的七古名篇。他后来的七古中常见辩口悬河、才华横溢的特色,这首即是这种特色早期成熟的表现。堂名“醉墨”就很出奇,诗也就在这名字上翻腾。

  起首明要恭维石苍舒草书出众,却偏说草书无用,根本不该学。这种反说的方式前人称为“骂题格”。

  第一句是充满牢骚的话。这些牢骚是和苏轼那段时期的感受分不开的。在凤翔的前期,知府宋选对他很照顾。后来宋选离任,由陈希亮接任。陈希亮对下属冷冰冰的,又好挑剔,甚至苏轼起草的文字,他总要横加涂抹。苏轼对此很不满,在诗里也有所表现,如《客位假寐》。苏轼到了京城,正值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张变更法度,苏轼也不满意,以致后来因此而遭放逐。这时虽未到和王安石闹翻的地步,但心里有牢骚,所以借这首诗冲口而出。这句话表面上不怎么样,但把“忧患”的根源归于“识字”,是有点惊人的。至于“忧患”到底何在,作者却一点即收,使读者自己领会。古人轻视识字的,要数项羽最有名气。他认为字不过用来记记姓名,不值得学(《史记·项羽本纪》)作者巧妙地用了项羽这个典故而不落用典的痕迹。开头说,识字本是多余的事,更何况认草字;写草字,又写得龙飞凤舞,让人打开卷子一看惊叹不己,那就更不对了。“惝恍”二字形容草书的变化无端。“令人愁”明贬暗褒。这两句紧紧呼应下文“兴来”二句。这四句破空而来,合写两人而侧重对方。

  五六二句从诗人到对方,在章法中是转换之处。苏轼是书法家,《次韵子由论书》一开始就说:“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用“我尝好之”对比“君有此病”,也是明贬暗褒。“病”指其好之成癖,暗伏对方草书功力之深,引出下面六句正面点明“醉墨”的旨趣。七八两句把《庄子》两个篇名用来赞美对方草书功力之深。九、十两句正面点明以“醉墨”来命名的用意,十一、十二两句又用柳宗元的比喻回应“君有此病何能瘳”,看似批评,实是夸奖。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不倦,造诣必深。下面四句即是正面赞美。这四句极有层次,首句总提,次句暗用前人“笔冢”(如王羲之、智永、怀素等)的故事写其用力之勤。接下来写其造诣之深,这是用力之勤的结果。这两句又和篇首“神速”句呼应,一正写,一比喻。条理井然,语言飞动。

  “我书”四句回到诗人自己,呼应上文“我尝好之”句。诗人先谦称自己的书法“本无法”,即不合规矩,“点画”句和“惝恍”句相应。接下两句反问石苍舒为何对他的书法如此偏爱,表面上是诗人自我否定,实有自负书法之意。如果正写就显得乏味,而且易流为诗人的自我吹嘘,用反诘语气来表现,供人回味,深得立言之体。怀素说:“王右军云,吾真书过钟而草不减张。仆以为真不如钟,草不及张。”“不减钟张”句即翻用这个典故赞美石苍舒。汉末张芝(伯英)和罗晖(叔景)、赵袭(元嗣)并称,张伯英自称:“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见《晋书·卫恒传》)“下方罗赵”句即正用此典以收束“我书”。张芝人称“草圣”,《三国志·魏书·韦诞传》注说,张芝家里的衣帛,必定先用来写字,然后才染色做衣服。他临池学书,每天在池里洗笔,池水都成黑色了。结尾两句,诗人又反用此典回应篇首四句,既点到了石苍舒,又点到了自己。这四句都用写字的典故,出神入化而又紧扣主题。

  这首七古体现出苏轼的作诗本领。赵克宜评价说:“绝无工句可摘,而气格老健,不余不欠,作家本领在此。”所谓不余不欠,就是既把题意说透,又没有多余的话。这正是苏轼风格的特色。善于在别人难于下笔之处着墨,把叙事议论抒情完全熔为一炉。语言形象生动,结构波澜起伏,正说反说,忽擒忽纵,意之所向,无隐不达。如同天马行空,去来无迹;细加寻绎,却又纲举目张,脉络分明。正如作者所说的画竹之妙:“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王维吴道子画》)至于使用典故,更是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体现了作者广博的学识。

  苏轼对于书法技艺的看法是「由技入道」,追求无意的境界,但此一境界必须由积学勤练而得,诗中有「堆墙败笔如山丘」、「兴来一挥百纸尽」便是积学勤练的过程,「我书意造本无法」则是所达到的境界。《苏轼文集》卷六十九〈评草书〉:「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

  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於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最足以作为证明。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330-331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