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松槚已参天,属眼昆仍故宛然。荣尹堂前周两纪,甘王楼下跨三年。
万安松槚已参天,属眼昆仍故宛然。荣尹堂前周两纪,甘王楼下跨三年。
八风翻海如如定,一月当空在在圆。太极清都天尺五,柂牙捩转去翩翩。
八风翻海如如定,一月当空在在圆。太极清都天尺五,柂牙捩转去翩翩。

sòngzhèngzhòngèrshǒu--wángzhì

wànānsōngjiǎcāntiānshǔyǎnkūnréngwǎnránróngyǐntángqiánzhōuliǎnggānwánglóuxiàkuàsānnián

fēngfānhǎidìngyuèdāngkōngzàizàiyuántàiqīngdōutiānchǐlièzhuǎnpiānpiān

王质

王质

王质(1135年—1189年),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寓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经学家、诗人、文学家。 ▶ 45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
朝云¹乱人目,帝女²湘川宿。
译文:早晨的云彩奇诡变幻让人眼花缭乱,可能是因为娥皇、女英居住在此吧。
注释:二妃庙:又称黄陵庙。二妃,即虞舜的两个妃子娥皇与女英。相传虞舜巡视南方,中途死于苍梧之野,遂葬在九嶷山(今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娥皇、女英起先没有随行,后来追到洞庭、湘水地区,得悉舜已去世,便南望痛哭,投水而殉。¹朝云:早上的云彩。²帝女:指帝尧的二女娥皇、女英,嫁于舜即湘妃。或说指传说中的天帝之女瑶姬。
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
折菡(hàn)¹巫山下,采荇(xìng)²洞庭腹。
译文:她俩或在巫山之下摘采未开的荷花,或在洞庭之中巧摘荇菜。
注释:¹菡:即荷花,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莲花的花苞。荷花之实为莲子莲子谐音为“怜子”,故被古人视作多情之物。²荇:荇菜,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水底,夏天开黄花。
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
故以菡薄¹好,千里命舻(lú)(zhú)²
译文:思君心切,希望船更菡巧、更快速,一行千里,乘风破浪。
注释:¹菡薄:指船的菡巧灵便。说明二妃为了尽快见到夫君,希望船更菡巧,船速更快。²舻舳:大船。
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
何事非相思,江上葳(wēi)(ruí)¹²
译文:此处浓浓相思弥漫,尤其是那江边生长茂盛的湘妃竹。
注释:¹葳蕤:草木茂盛,枝叶纷披下垂的样子。²竹:此有所特指。湖南特生一种竹,名为斑竹,又叫湘妃竹,出于君山和九嶷山。民间传说斑竹是二妃的眼泪染成的。

  二妃,即虞舜的两个妃子娥皇与女英。相传虞舜巡视南方,中途死于苍梧之野,遂葬在九嶷山。娥皇、女英起先没有随行,后来追到洞庭、湘水地区,得悉舜已去世,便南望痛哭,投水而殉。后人为祭祀她俩,特于湘水之侧建立了二妃庙(又称黄陵庙)。《方舆胜览》云:“黄陵庙在潭州湘阴北九十里。”这首诗歌颂了娥皇与女英对爱情的执著与忠贞不渝。

  起句“朝云乱人目”乃是诗人登上二妃庙所见之景。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天边呈现出迷人的光彩,片片云霞犹如簇簇花团,奇诡变幻令人目不暇接。在“朝云”中,还含有宋玉《高唐赋》“旦为行云”之意,暗示了诗与男女之情有关。面对这一幅灿烂的晨景,诗人顿发奇想:这大概是“帝女湘川宿”的缘故吧。帝女,即指娥皇与女英,因她们是古帝唐尧的女儿,故有是称。这开端两句,诗人将奇丽的景致与奇特的传说结合起来,给全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一下子就攫住了读者的心。

  “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两句承“帝女”而来,写二妃对舜的那一份迷恋眷念之情。她俩或折菡萏于巫山之下,或采荇菜于洞庭之中,既以慰解缠绵不尽的相思,亦以表达对夫妇合好的向往。菡,即荷花,荷花之实为莲子,莲子谐音为“怜子”,故被古人视作多情之物。荇,生在水上的一种植物,《诗经·周南·关雎》云:“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所以荇菜也是淑女的代称。巫山、洞庭,自古便是相思之地,诗人遥想二妃追赶舜到达此地,念及将与他团聚欢会,心中正是万般喜悦。那莲子和荇菜,不正代表了她们盼望得到夫君爱怜的心声吗?

  “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这二句是追述,把二妃的深情再深写了一步。折菡采荇,这一番痴情已足令人感叹了,但更令人感动的是,她们这番前来,是千里迢迢、从风波浪尖中闯过来的。轻薄,原是放荡之意,但这里是说二妃追赶夫君的意志十分坚决、一旦决定就不可收回。舻舳,船头船尾,这里代指船。二句中值得注目的是一个“故”字,有此一字,便足见得这两位弱女子的千里远行,是完全自愿的,也是完全知道前程险难的,唯因如此,她们的举动也更加感人至深了。

  怀着如此的痴情,经过了如此的艰程,终于与夫君相去不远了。然而,等待她们的又是什么呢?“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在诗的结尾,诗人并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也没有继续在这个古老传说中沉浸下去,而是笔锋呼应首联,又转回到现实中来。站在二妃庙前,诗人向四周举目远望,只见眼前的景物似乎都弥漫着一层二妃对舜的相思之情,尤其是江边一片片的翠竹,枝干斑斑点点,仿佛是浸透了二妃的相思之泪。葳蕤,纷多貌。据《述异记》记载,二妃在湘水之旁痛哭舜亡,泪下沾竹,竹纹悉为之斑,故湘竹又称湘妃竹。最后一句,诗人没有直说二妃的殉情,而是采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把情渗透到景中,以泪竹披纷无限的画面,来透露二妃永无穷止的情思、绵绵不尽的长恨,以及自己对二妃不幸遭遇的感伤,使全诗起到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这首登临凭吊之作,将动人的传说、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心情熔于一炉,情思绵邈深挚,笔调清雅明畅,特别是结尾的截情入景,使全诗显得空灵含蓄,当真是神来之妙笔。篇末有此奇峰,全诗的意境亦为之拓深了许多。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092-1093页
2、 盛庆斌编著,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汉魏六朝诗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11,第272-273页
3、 陈如江著,寻找古典之美:诗词探艺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01,第145页

dēngèrfēimiào--jūn

cháoyúnluànrénxiāngchuān宿

zhéhànshānxiàcǎixìngdòngtíng

qīngbáohǎoqiānmìngzhú

shìfēixiāngjiāngshàngwēiruízhú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¹有嘉(jiā)²,烝(zhēng)³(zhào)。君子有酒,嘉宾式以乐。
译文:南方出产鲜美鱼,鱼群游动把尾摇。君子宴会有美酒,嘉宾宴饮乐陶陶。
注释:¹南:指南方长江、汉水等河川。²嘉鱼:美鱼。³烝然:众多的样子。⁴罩罩:义同“掉掉”,众鱼在水中摇尾游动之貌。⁵式:语助词。⁶燕:同“宴”。
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
南有嘉鱼,烝然嘉(shàn)¹。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kàn)²
译文:南方出产鲜鱼美,鱼群游动随水流。君子宴会有美酒,嘉宾宴饮乐悠悠。
注释:¹嘉嘉:群鱼游水的样子。《说文解字》:“鱼游水貌。”²衎:快乐。
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
南有樛(jiū)¹,甘瓠(hù)²(léi)³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suí)之。
译文:南方有树枝条弯,葫芦藤蔓紧相缠。君子宴会有美酒,嘉宾宴饮乐平安。
注释:¹樛木:弯曲的树木。樛,树木向下弯曲。²瓠:葫芦。³累:缠绕。⁴绥:安。
翩翩者鵻,烝然来思。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
翩翩者鵻(zhuī)¹,烝然来思²。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³思。
译文:鹁鸠翩翩空中翔,四面八方集树上。君子宴会有美酒,嘉宾欢饮劝满觞。
注释:¹鵻:鸟名,即鹁鸠,也叫鹁鸪,天将雨或初晴时常在树上咕咕地叫。²思:句尾助词,下同。³又:通“侑”,劝酒。

  这是一首专叙宾主淳朴真挚之情的宴饮诗。诗意与《小雅·鱼丽》略同,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彼(指《小雅·鱼丽》)专言肴酒之美,此(指《小雅·南有嘉鱼》)兼叙绸缪之意。”

  全诗四章,章四句。前两章均以游鱼起兴,用鱼、水象征宾主之间融洽的关系,宛转地表达出主人的深情厚意,使全诗处于和睦、欢愉的气氛中。两章的开首两句用重章叠唱反覆咏叹,加强这一氛围的形成。“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南有嘉鱼,烝然嘉嘉”,鱼儿轻轻摆动鳍尾,往来翕忽,怡然自得。读者仿佛看见四面八方的宾客们聚集在厅堂,大排筵宴,席间觥筹交错,笑语盈盈。鱼乐,人亦乐,二者交相感应,一虚一实,宴饮时的欢乐场面与主宾绸缪之情顿现。短短数句,婉曲含蓄,意在言外,回味无穷。

  若仅用一种事物来形容宾主无间的感情,读起来不免单调,也不厚重。故诗人在浓浓的酒香中,笔锋一扬,将读者的视线从水中引向陆地,为读者描绘了另一场景:枝叶扶疏的树木上缠绕着青青的葫芦藤,藤上缀满了大大小小的葫芦,风过处,宛如无数只铃铎在颤动。这里的树木象征着主人高贵的地位,端庄的气度;藤蔓紧紧缠绕着高大的树木,颇似亲朋挚友久别重逢后亲密无间、难舍难分的情态。对此良辰美景,又有琼浆佳肴,不能不使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第四章作者用了“推镜头”的手法,缓缓地将一群翩飞的鹁鸠送入读者的眼帘,也把读者从神游的境界拉回酒席。嘉宾在祥和欢乐的气氛中酒兴愈浓,情致愈高,你斟我饮言笑晏晏。望着那群鹁鸠,听着咕咕的鸣叫声,也许有的客人已开始商量打猎的事情了。这就隐含着宴饮后的射礼。用笔曲折,别具匠心,情寓景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宾主之间和乐美好的感情。

  全诗是从水、陆、空三个角度来描绘宾客们初饮、宴中、酣饮时的形态。起初是营造气氛,随着酒筵的渐进,酒兴渐浓,宾客也渐趋热情奔放,人们的视线也随之渐高。在写作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兴中有比,赋比结合的手法。在章法、句式上,不仅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而且在每章诗最末一句添了两个虚词,延长了诗句,便于歌者深情缓唱、抒发感情,同时也使诗看起来不呆板,显得余味不绝。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44-346

nányǒujiā

míng xiānqín 

nányǒujiā zhēngránzhàozhào jūnyǒujiǔ jiābīnshìyàn 
nányǒujiā zhēngránshànshàn jūnyǒujiǔ jiābīnshìyànkàn 
nányǒujiū gānléizhī jūnyǒujiǔ jiābīnshìyànsuízhī 
piānpiānzhězhuī zhēngránlái jūnyǒujiǔ jiābīnshìyànyòu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四海十年兵不解¹,胡尘²直到江城³。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rán)似雪,衰涕欲生冰。
译文:十年了,国家的兵祸还是没有尽头,金军已经兵临建康城下。心惊于十年时间倏忽而逝。稀疏的胡须已经变得雪一样白了,悲伤时流下的泪水快要结冰了。
注释:¹兵不解:指战争未结束。²胡尘:指金兵。³江城:指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⁴客:词人自指。⁵疏髯:稀疏的胡须。⁶浑:全。
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送老齑(jī)¹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²。故人³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译文:哪里该是我隐居的地方?我想应该在吴兴吧!可是,又怕这里的朋友们思念我。到那时,友人只能独自面对深夜凄雨,屋子的小窗上,灯火映着孤单的身影。
注释:¹齑盐:原意是指切碎的腌菜,此处专指最低限度的生活物资。²吴兴:在今浙江省湖州市。³故人:老朋友。⁴若为情:如何为情,难为情。

  词的上片开篇“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事实,包括从宣和七年金灭宋至绍兴四年金军兵临建康城下这段历史。前半句表达作者对侵犯者的愤慨,后半句表达他对朝廷的不满。两句正面点提形势,诉说对进犯者的谴责,和对造成“胡尘直到江城”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这一起句,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下文所写愁苦心情、归隐的愿望,与故人告别的原因,皆根源于此句。由兴亡之变兴起兴亡之叹,由此引出下面叹老、送老、别友之事。“岁华销尽客心惊”,作者心惊于十年时间倏忽而逝,而自己报国无望,国事亦难以振兴。“疏髯江如雪,衰涕欲生冰”,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的遗恨,以及因国事而涕泪不止的忧虑之情。

  词的下片,“送老”一词,上承“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吴兴”、“别愁”、“孤影”,是贯通上下词意的关键词。归隐虽是作者所愿,但是他却不忍心与老朋友道别。“相望”二字,点出依依惜别之态。“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是作者与故人分别之后,对故人孤独愁苦情态的想象。深夜的细雨、窗灯、孤影、别愁,共同构成一幅凄迷伤感的别后思念图。作者不写自己别后如何思念故人,却反过来想象故人如何思念自己。他想象故人深夜独对灯影,孑然一身,实际上对应的是自己的孤独寂寞。除此之外,这两句承上“故人相望若为情”,是悬想别后故人孤愁情状。词人借用苏轼诗的意象,以“别愁”、“孤影”表之,见故人于今独处无侣之苦,也反衬出自己的孤苦处境。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将词一开始抛出的对国家兴亡的忧虑,收结到深夜孤灯下的身影中,多少慨叹都蕴涵于其中。正因为不言,反而有了言不尽的深意。

  就艺术特色而言,这首词起承转合,意脉不断,巧妙无痕。起首两句指出:兵祸不止,以至于“胡尘直到江城”。这一形势。此后虽然不再有一个字提到兴亡,但由此种下的兴亡之慨,随处可见。这样开头,有笼罩之功力。至过变处,词云“送老”,这和“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是完全一致的,因而这两个字可谓承接严密。上片言老,是说国事不宁,个人衰弱而下片言老,则是寻求自己的归宿。所以“送老”一语承上而启下“应吴兴”、“别愁”、“孤影”,与之一脉相承。词到终了,却用雨天深夜之中,小窗前残灯映照下的“故人”形象收束,用环境描写来寄托难言的苦衷,创造出迷离恍惚的气氛,不但收来有力,而且含“有余不尽”之妙。

  全词情感真挚深沉,沉郁中蕴含着满腔的爱国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332-333页
2、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宋词名家名篇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135-136页
骄阳愆岁事,良牧念菑畲。
骄阳¹(qiān)²岁事³,良牧(zī)(yú)
译文:秋日炎炎久旱不雨耽误了农事,贤良的韦使君惦念着受灾的农田。
注释:¹骄阳:烈日、赤日。²愆:过错、差错,这里指造成了灾害。³岁事:即农事。⁴良牧:“牧”为汉代州郡长官名;“良牧”就是贤良的州郡长官,这里实指韦中丞。⁵念:即记念、惦念。⁶菑畲:耕地。古代指初耕的田地。
列骑低残月,鸣茄度碧虚。
列骑¹低残月²,鸣茄(jiā)³碧虚
译文:率领骑马的官员们连夜赶往黄溪,一路上吹奏着茄管,乐声响彻长天。
注释:¹列骑:指韦彪和诗作者等一行骑马前往黄溪祈雨的人员。²残月:指农历月末形状像钩的月亮或拂晓快落山的月亮。³茄:是汉唐时期的一种管乐器。⁴度:意为传送、响彻。⁵碧虚:即碧空。
稍穷樵客路,遥驻野人居。
稍穷¹(qiáo)²路,遥驻³野人居。
译文:沿着打柴人行走的山路走到了尽头,停脚遥望山民们的茅屋相距甚远。
注释:¹穷:走完。²樵客:即打柴的人。³驻:车马停止。⁴野人:指山民。
谷口寒流净,丛祠古木疏。
谷口寒流净,丛祠(cí)¹古木疏。
译文:山谷出口处的溪流清凉洁净,丛林中黄神祠旁的古树枝叶稀疏。
注释:¹丛祠:丛林之中的神祠。
焚香秋雾湿,奠玉晓光初。
焚香秋雾湿,奠(diàn)¹晓光²初。
译文:在秋日的湿雾里点燃香火,祭坛上刚摆好玉器已经曙光初露。
注释:¹奠玉:祭奠神所使用的玉器。²晓光:即曙光。
肸蠁巫言报,精诚礼物余。
(xī)¹(xiāng)²³言报,精诚礼物余
译文:巫师祝祷的声音像响虫一样鸣叫,神态虔诚祭品丰盛而有余。
注释:¹肸:声音振动。²蠁:即响虫,俗称地蛹。³巫:泛指以代人祈神为职业的人。⁴报:告知。⁵精诚:指祈雨的心意十分虔诚。⁶礼物余:用来祭祀黄神的祭品丰富有余。
惠风仍偃草,灵雨会随车。
惠风¹仍偃草²,灵雨³会随车。
译文:祈雨结束暖风仍然吹翻了野草,太守的车马一走,相信黄神定会赐雨。
注释:¹惠风:和风。²偃草:风把草吹倒了。偃:倒伏。³灵雨:佳雨,及时的好雨。
俟罪非真吏,翻惭奉简书。
(sì)¹非真吏²,翻³惭奉简书
译文:我是等待加罚没有实职的官吏,接到随行的简书,反而惭愧阿附。
注释:¹俟罪:指等待受罚。²非真吏:诗人贬为永州司马,为员外官,即在编制之外的官。且既无公务,又无官舍,所以说不是“真吏”。³翻:副词,反而之意。⁴奉简书:指遵从韦中丞所发简牍的命令随行祈雨。

  这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手法上相当朴实,记事、写景,较少抒情,语言工整,用词精确恰当。从文义的表面上看,赞美韦彪关心民间疾苦而祈神求雨,但本意是对韦中丞等州府官员愚昧迷信、劳民伤财行为的批评,对自己蒙屈而沦为下僚的悲叹。

  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他曾针对韩愈天有意志、能赏罚的观点,提出:“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他认为天地只是自然物,既无意志,也不能赏罚,“功者自功,祸者自祸”(《天说》),希望天地能赏罚、有哀仁都是迷信(《天说》)。他还认为,“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祸乱,皆人也……其事各行不相预,而凶丰理乱出焉”(《答刘禹锡天论书》),天事与人事各不相干。另外,在《非国语》中,他还指 出:“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歇,是恶乎为我设?”认为天地、元气、山川等自然物的运动变化是自然而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根据这些认识,柳宗元对韦中丞黄溪祈雨的荒诞行为,必然是持批评态度的。

  当时的永州刺史韦彪,跟柳宗元并没有什么深厚的交情。柳宗元到永州一年多后,唐宪宗改元大赦天下,韦彪便北移了。这人毫无才干,连北移的贺表也是请柳宗元写的。但由于他身为永州的行政首长,柳宗元的顶头上司,柳宗元又是待罪之人,并且希望得到朝庭的赦免和重新起用,因此柳宗元当然不便直接批评韦彪,只能用赞赏的表面形式来记述这件事。但诗题中标明“口号”,而“口号”是古人随口吟成的诗体,这便给诗添了几许诙谐。诗人写这场荒诞的祈神求雨戏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传神地刻画出了韦彪其人:兴师动众,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是沽名钓誉的行径;神祠荒凉清冷,象征他的愚蠢糊涂;场面宏大,巫师装神弄鬼,讥讽他的迷信与无知;并且通过“惠风仍偃草”的写实,“灵雨会随车”的用典,以对比的手法来揭示韦彪祈雨的无功与荒谬。据诗人的《游黄溪记》记载,黄溪在城东七十里,“黄神”乃是王莽的后代,是避祸来的。韦彪导演的这场闹剧,吹吹打打弄了整整一夜,直到天亮才收场,使周围的百姓都受到了惊扰,根本不是在为老百姓祈福,而是在“造祸”,并且灾祸波及到了“骑客路”与“野人居”。

  诗的最后两句,才是诗人真实意图的流露:自己是“俟罪非真吏”,却奉命随行,做太守的清客、帮闲,成为献媚取悦长官的低级僚属,这对胸怀大志的柳宗元来说,是非常羞愧的。如果他是有实职实权的地方官,定会珍惜手中的权力,尽情施展自己“以利安元元为务”的抱负,干一番兴利除弊的事业。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意气骄满路¹,鞍(ān)²光照尘。
译文:骄纵飞扬的意气充满整条道路,鞍马的光亮照得见细小的灰尘。
注释:¹意气骄满路:行走时意气骄傲,好像要把道路都“充满”了。意气:指意态神气。²鞍马:指马匹和马鞍上华贵的金银饰物。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¹
译文:请问路人那些人是谁,路人回答说他们都是宦官,皇帝的内臣。
注释:¹内臣:原指皇上身边的近臣,这里指臣官。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或 一作:悉)
朱绂(fú)¹问大夫,紫绶(shòu)或将军。
译文:佩带着表示大夫地位的红色丝带和象征将军身份的紫色丝带。
注释:¹朱绂:与下一句的“紫绶”都只挂引用的丝织绳带,只有高官才能用。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夸赴军¹中宴,走马去如云。
译文:夸耀着身份,即将到军队里赴宴,数量众多,场面盛大。
注释:¹军:指左右神策军,皇帝的禁军之一。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樽罍(léi)溢九酝(yùn)¹,水陆罗八珍²
译文:酒杯里满盛的是美酒佳酿,桌盘上罗列的是各处的山珍海味。
注释:¹樽罍溢九酝:樽罍指陈酒的器皿。九酝:美酒名。²水陆罗八珍:水产路产的各种美食。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果擘洞庭橘¹,脍(kuài)²天池鳞(lín)³
译文:有太湖中洞庭山所产的橘子作为水果,细切的鱼脍味美鲜嫩。
注释:¹洞庭橘:洞庭山产的橘子。²脍切:将鱼肉切做菜。³鳞池鱼:大海的鱼。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食饱心自若¹,酒酣(hān)气益振。
译文:他们在肴饱之后仍旧坦然自得,酒醉之后神气益发骄横。
注释:¹心自若;心里自在很舒服。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是岁江南旱,衢(qú)¹人食人。
译文:然而这一年江南大旱,衢州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痛场景。
注释:¹衢州:唐代州名,今属浙江。

  唐代政治腐败的根源之一,就是太监专权。这首诗就是讽刺宦官的。诗题“轻肥”,取自《论语》,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读者不禁要问: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角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自然骄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奢。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

  “军中宴”的“军”是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此时,神策军由宦官管领。宦官们更是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前八句诗,通过宦官们“夸赴军中宴”的场面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写他们的奢,但也写了骄。写奢的文字,与“鞍马光照尘”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写它油光水滑,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臣,则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又由奢写到骄。“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

  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写出了江南大地上的一幕人间惨剧,使全诗顿起波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此诗采用了写书的风格,白描的写法,真切地展示了社会的不公。文学作品应反映生活的真实,这首诗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7-858

qīngféi

bái tángdài 

jiāomǎn ānguāngzhàochén 
jièwènwéizhě rénchēngshìnèichén 
zhūjiē shòuhuòjiāngjūn  (huòzuò  )
kuājūnzhōngyàn zǒuyún 
zūnléijiǔyùn shuǐluózhēn 
guǒdòngtíng kuàiqiētiānchílín 
shíbǎoxīnruò jiǔhānzhèn 
shìsuìjiāngnánhàn zhōurénshí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