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密山深镇雨凉,西州陈迹旧丹阳。相逢莫话当时事,且约清心感妙香。
树密山深镇雨凉,西州陈迹旧丹阳。相逢莫话当时事,且约清心感妙香。

tóngróngtiānyóushíchéng--zhī

shùshānshēnzhènliáng西zhōuchénjiùdānyángxiāngfénghuàdāngshíshìqiěyuēqīngxīngǎnmiàoxiāng

李之仪

李之仪

李之仪(104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 77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当年走马锦城¹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译文:那一年骑马经过锦官城的西面时,曾为绚丽的梅花陶醉,曾为此在那里喝酒欣赏并大醉了一场。
注释:¹锦城:现在的成都。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huàn)花溪。
译文:从青羊宫到浣花溪,二十多里路,梅花的香气未曾间断,令人陶醉。

méihuājué--yóu

dāngniánzǒujǐnchéng西céngwèiméihuāzuìshì

èrshízhōngxiāngduànqīngyánggōngdàohuànhuā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帝城¹春欲暮,喧(xuān)²车马度³
译文:这一年暮春,长安城中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注释:¹帝城:皇帝居住的城市,指长安。²喧喧:喧闹嘈杂的声音。³度:过。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译文:原来是到了牡丹盛开的时节,长安城里的名门大户纷纷相随前去买花。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贵贱无常价¹,酬(chóu)²看花数。
译文:牡丹花的价钱贵贱不一,价钱多少以花的品种来定。
注释:¹无常价:没有一定的价钱。²酬直:指买花付钱。直:通“值”。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zhuó)¹百朵红,戋(jiān)²五束素³
译文:这里的牡丹有的枝繁叶茂,鲜红欲滴,小小的束花,要付五捆白绢的价钱。
注释:¹灼灼:色彩鲜艳的样子。²戋戋:细小,微少的样子;一说“委积貌”。³五束素:五捆白绢,形容白花的姿态;一说指花的价钱。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上张幄(wò)¹庇,旁织²³篱护。
译文:它们被精心呵护着,主人还给张上了帷幕,筑起了樊篱。
注释:¹幄幕:篷帐帘幕。一作“帷幄”。²织:编。³巴:一作“笆”。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水洒复泥封,移来¹色如故。
译文:辛勤浇灌之余还培上了最肥沃的土,因此花的颜色还和以前一样鲜艳。
注释:¹移来:从市上买来移栽。一作“迁来”。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家家习为俗¹,人人迷不悟²
译文:家家习以为俗,更没有人认为是错的。
注释:¹习为俗:长期习惯成为风俗。²迷不悟:迷恋于赏花,不知道这是奢侈浪费的事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有一田舍翁(wēng)¹,偶来买花处。
译文:有一个老农无意中也来到了买花的地方。
注释:¹田舍翁:农夫。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¹
译文:目睹此情景,不由得低头长叹,然而此叹又有谁在意呢?
注释:¹喻:知道,了解。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一丛深色花¹,十户中人²赋。
译文:这一丛深色的牡丹花价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了。
注释:¹深色花:指红牡丹。²中人:即中户,中等人家。唐代按户口征收赋税,分为上中下三等。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五。下面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霍松林先生对此诗是赏析。

  与白居易同时的李肇在《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召铺宫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这首诗,通过对“京城贵游”买牡丹花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矛盾的某些本质方面,表现了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买花处所发现了一位别人视而不见的“田舍翁”,从而触发了他的灵感,完成了独创性的艺术构思。

  全诗分两大段。“人人迷不悟”以上十四句,写京城贵游买花;以下六句,写田舍翁看买花。

  京城的春季将要过去,大街小巷来来往往奔驰着喧闹不已的车马。都说是牡丹盛开的时节,呼朋引伴、争先恐后地赶去买花。一开头用“帝城”点地点,用“春欲暮”点时间。“春欲暮”之时,农村中青黄不接,农事又加倍繁忙,而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长安城中,却“喧喧车马度”,忙于“买花”。“喧喧”,属于听觉:“车马度”,属于视觉。以“喧喧”状“车马度”,其男颠女狂、笑语欢呼的情景与车马杂沓、填街咽巷的画面同时展现,真可谓声态并作。下面的“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是对“喧喧”的补充描写。借车中马上人同声相告的“喧喧”之声点题,用笔相当灵妙。

  这四句写“买花去”的场面,为下面写以高价买花与精心移花作好了铺垫。接着便是这些驱车走马的富贵闲人为买花、移花而挥金如土。“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戋戋”,委积貌,形容二十五匹帛堆积起来的庞大体积。古代以五匹为一束。“五束素”,即二十五匹帛。《新唐书·食货志》:“自初定"两税"时钱轻货重,······绢匹为钱三千二百。”当时正行“两税法”,一匹绢为三千二百,那么“五束素”便为钱八万。一株开了百朵花的红牡丹,竟售价八万,其昂贵的确惊人。那么“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其珍惜无异珠宝,也就不言而喻了。

  家家以弄花为习俗,人人执迷不悟。以上只作客观描绘,直到“人人迷不悟”,才表露了作者的倾向性;然而那“迷不悟”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仍有待于进一步点明。白居易的有些讽谕诗,往往在结尾抽象地讲道理、发议论。这首诗却避免了这种情况。当他目睹这些狂热的买花者挥金如土,发出“人人迷不悟”的感慨之时,忽然发现了一位从啼饥号寒的农村“偶来买花处”的“田舍翁”,看见他在“低头”,听见他在“长叹”。这种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在热闹喧哗的买花场景中,诗人不失时机地摄下了“低头独长叹”的特写镜头,并以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从“低头”的表情与“长叹”的声音中挖掘出全部潜台词:仅仅买一丛“灼灼百朵红”的深色花,就要挥霍掉十户中等人家的税粮!揭示了当时社会“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的贫富差距。最后这一警句使读者恍然大“悟”:那位看买花的“田舍翁”,倒是买花钱的实际负担者!推而广之,这些“高贵”的买花者,衣食住行,都是来源于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的“赋税”。诗人借助“田舍翁”的一声“长叹”,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敢用自己的诗歌创作谱写人民的心声,这是十分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59-860页 .
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
月满蓬(péng)¹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²。贪看鹤阵笙(shēng)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³
注释:¹蓬壶:即蓬莱。古代所说为仙人所居。²端门:宫殿南面正门。³鸳鸯失群:夫妻分散。
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
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

  《词林纪事》根据《宣和遗事》载:宣和间,上元张灯,许士女纵观。各赐酒一杯。一女子窃所饮金杯。卫士见,押至御前。女诵《鹧鸪天》词云云。徽宗大喜,以金杯赐之,卫士送归。

  词中记述宣和年间,元夕观灯的盛况。上片写京都的繁华。元宵节日,灯宣交辉,歌舞腾欢,笙乐通宵。下片写观灯女子饮酒窃杯的一段月话。这首小词,反映了当时都市生活的繁华,也反映了当时的佳风之盛。通篇以一个民间女子的口吻,写得婉转自然,颇具诗色。

zhètiān··yuèmǎnpéngcànlàndēng--míng

yuèmǎnpéngcànlàndēnglángxiéshǒuzhìduānméntānkànzhènshēngjuéyuānyāngshīquèqún

tiānjiànxiǎogǎnhuángēnchuánxuānjiǔyǐnbēixúnguījiākǒngbèiwēngqièjīnbēizuòzhàopíng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
闲夜坐明月¹,幽人弹素(sù)琴。
译文:清静的夜里坐在明月下,听着幽人卢先生弹奏起古琴。
注释:¹闲夜坐明月:一作“闲坐夜明月”。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译文:忽然听到《悲风》的曲调,又好像是《寒松》的声音。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译文:《白雪》的指法使您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zhōng)¹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译文:可惜钟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知音。
注释:¹钟期:指钟子期。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为下文“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闻“悲声调”,宛若“寒松吟”,喧染悲凉的氛围,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用拟人手法: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便于作者尽情发挥,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真情实感融入诗中,进而达到引人入胜之效果。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此句借用“钟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紧扣上文,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感。

  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的艺术水平,进而发出“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感叹。

  这首诗写听幽人弹琴,借以慨叹世无知音。思想情绪未免有些消极,但其中也必定饱含着诗人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一首诗中列出四首琴曲名来,可见李白对琴道是很熟悉的。其中写《渌水》时,言其作用可以“清虚心”,这是李白的一个重要音乐观点。其所以如此,恐与李白多受老庄思想影响有密切关系。

  从写作上看,首写弹琴,中写琴曲,末写慨叹。在写琴曲时,诗人以《寒松吟》比《悲风》,虽是以琴曲比琴曲,却又使人能从曲名上想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悲”与“寒”皆冷色字,感情色彩是一致的,“风”与“松”则使人想到松涛,并进而想到乐音的特色。又琴曲有《风入松》,传为嵇康所作,“风”与“松”相连,可使人想起这一琴曲。此可见诗人的比喻是如何贴切!再者,“《白雪》乱纤手”一句,诗人不仅以一“乱”字,写出弹琴动作的特点,而且从《白雪》还可使人想到纤手的白嫩,这样的配词,真是妙不可言!

参考资料:
1、 傅正谷选释.唐代音乐舞蹈杂技诗选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03:29-30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¹为楚造云梯²之械,成,将以攻宋³。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译文: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这类攻城的器械,造成后,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墨子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从鲁国出发,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郢都,见到了公输盘。
注释:¹公输盘:鲁国人,公输是姓,盘是名,也写做“公输班”。能造奇巧的器械,有人说他就是鲁班。²云梯:古代战争中攻城用的器械,因其高而称为云梯。³将以攻宋:准备用来攻打宋国。以,用来。将,准备。⁴子墨子:指墨翟(此字念“dí",;姓中念作“zhái")。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学生对墨子的尊称。后一个是当时对男子的称呼。⁵闻之:闻,听说。之,代指攻宋这件事。⁶起于鲁:起,起身,出发。于,从。⁷而:表顺承。⁸至于郢:至于,到达。郢,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在今天的湖北江陵。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盘曰:“夫子¹何命焉为²?”
译文: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注释:¹夫子:先生,古代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是公输盘对墨子的尊称。²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命,教导,告诫。焉为,两个字都是表达疑问语气的句末助词。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¹²者,愿借子杀之³。”公输盘不说
译文:墨子先生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去杀了他。”公输盘很不高兴。
注释:¹侮:欺侮。²臣:墨子的自我谦称(秦汉以前对一般人也可自称“臣”)。³愿借子杀之:希望借助你的力量去杀了他。愿,希望。借,凭借,依靠。⁴说:通“悦”,高兴,愉快。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¹。”
译文:墨子先生说:“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金。”
注释:¹请献十金:请允许我奉送(你)十金(作为杀人的酬)。请,和下文“请说之”的“请”,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请允许我”。金:量词,先秦以二十两(银子)为一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公输盘曰:“吾义¹²不杀人。”
译文:公输盘说:“我坚守道义坚决不杀人。”
注释:¹义:坚守道义。²固:坚决,从来。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子墨子起,再拜¹,曰:“请说之²。吾从北方闻子为梯³,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jīng)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zhèng),不可谓忠。争而不得¹⁰,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¹¹。”
译文:墨子先生起身,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解说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你在制造云梯,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够,牺牲不足的人口而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义的;知道这道理而不对楚王进行劝阻,不能说是忠君的;劝阻却没有成功,这不能称作坚持;你崇尚仁义不肯帮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要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
注释:¹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的礼节。再:第二次。²请说之:请允许我解说这件事。说:解说。之:代词,代墨子下面要说的话。³吾从北方闻子为梯:我在北方听说您制造了云梯。为:做,造。⁴何罪之有: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之:提宾标志。⁵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荆国有的是土地而没有足够的人民。荆国:楚国的别称。有余于地:在土地方面有多。于:在……方面。⁶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损失不足的而争夺有余的,意思是牺牲百姓的生命去争夺土地。而,表转折,却。⁷不可谓智:不可以说是聪明。⁸仁:对人亲善,友爱。⁹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却不对楚王进行劝谏。¹⁰不得:不能达到目的。¹¹知类:明白类推的道理。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
公输盘服。
公输盘服¹
译文:公输盘被说服了。
注释:¹服:信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¹?”
译文:墨子先生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停止计划呢?”
注释:¹然胡不已乎:但是为什么不停止(攻打宋国的计划)呢? 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译文: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向楚王说了这件事了。”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¹?”
译文:墨子先生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注释:¹胡不见我于王: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见:引见。于王:状语后置语。王:指楚惠王。
公输盘曰:“诺。”
公输盘曰:“诺¹。”
译文:公输盘说:“好吧。”
注释:¹诺:好,表示同意。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¹,邻有敝舆(yú)²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³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kāng)(zāo)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译文:墨子先生拜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自己装饰华美的车,邻居有破车,却想要去偷;舍弃自己华美的衣服,邻居有件粗布衣服,却想要去偷;舍弃自己的好饭好菜,邻居只有粗劣饭食,却想要去偷。——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注释:¹文轩:装饰华美的车。文:彩饰。轩:有篷的车。²敝舆:破车。³褐:粗布衣服。⁴粱肉:好饭好菜。⁵何若:什么样的。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译文:楚王回答说:“这个人一定是患有偷盗的毛病了。”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¹。荆有云梦²,犀³(sì)(mí)鹿满之,江汉之鱼鳖(biē)(yuán)(tuó)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zhì)兔鲋(fù)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jīng)有长松文梓(zǐ)(pián)楠豫章,宋无长木¹⁰,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¹¹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译文:墨子先生说:“楚国的土地,方圆大小足有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大小不过五百里,这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相比。楚国有云梦泽,里面有成群的犀牛麋鹿,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鳄鱼多得天下无比;宋国却像人们所说的一样,是一个连野鸡、兔子、小鱼都没有的地方,这好像美食佳肴同糠糟相比。荆国有巨松、梓树、黄楩木、楠、樟等名贵木材;宋国是一个连多余的木材都没有的国家,这就像华丽的衣服与粗布短衣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进攻宋国,是和这个患偷窃病的人的行为是一样的。”
注释:¹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固定用法。²云梦:楚国的大泽,跨长江南北,也包括今天的洞庭湖、洪湖和白鹭湖等湖沼。³犀:雄性的犀牛。⁴兕:雌性的犀牛。⁵鼍:鳄鱼。⁶鲋鱼:一种像鲫鱼的小鱼。⁷文梓:梓树。文理明显细密,所以叫文梓。⁸楩:黄楩木。⁹豫章:樟树。这些都是名贵的木材。¹⁰长木:多余的木材。¹¹王吏:指楚王所派攻宋的官吏。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王曰:“善哉¹!虽然²,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文:楚王说:“好啊!虽然这样,(但是)公输盘给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国。”
注释:¹善哉:好呀。²虽然:虽然如此。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于是见¹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dié)²为械,公输盘九³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yǔ)有余。
译文:在这种情况下(楚王)召见公输盘,墨子先生解下衣带,用衣带当作城墙,用木片当作守城器械。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先生多次抵御他。公输盘的攻城的方法用尽了,墨子先生的抵御器械还绰绰有余。
注释:¹见:召见。²牒:木片。³九:表示次数多,古代“三”、“九”常有这种用法。⁴机变:巧妙的方式。⁵距:通“拒”,抵御。⁶尽:完。⁷守圉:守卫。圉: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公输盘诎¹,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译文:公输盘理屈,却说:“我知道用来抵御你的方法,可我不说。”
注释:¹诎:通“屈”,意思是理屈,(办法)穷尽。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¹距我,吾不言。”
译文:墨子先生说:“我知道你要用来抵御我的方法,我也不说。”
注释:¹所以:用来……的方法。和现代汉语利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
楚王问其故。
楚王问其故。
译文:楚王问其中的缘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¹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²等三百人,已³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译文:墨子先生说:“公输先生的意思,不过是要杀掉我。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守城,就可以攻取了。可是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多人,已经拿着我的守城器械,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入侵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御者)啊。”
注释:¹莫:没有谁。²禽滑厘:人名,魏国人。墨子学生。³已:已经。⁴寇:入侵。⁵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 ,也不能(杀)尽(宋的守御者)。虽:即使。绝:尽。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译文:楚王说:“好,我不攻打宋国了。”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译文:墨子从楚国归来,经过宋国,天下着雨,他到闾门去避雨,守闾门的人却不接纳他。所以说:“运用神机的人,众人不知道他的功劳;而于明处争辩不休的人,众人却知道他。”

  《公输》(《公输》为后人添加的,取的是文章的前两个字)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在这篇文章里,墨子对战争的性质看得是比较清楚的。他能明确指出楚攻宋之不义,因而他不辞辛劳,长途跋涉赶到楚国都城,以实际行动去制止战争的发生。正因为墨子站在正义一边,所以自始至终,都以主动进攻的姿态向公输盘及其主子楚王进行了无可调和的斗争,而且理直气壮,义正辞严。要想制止这场战争的发生,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然而墨子终于制止了这场战争。这固然同墨子的机智善辩颇有关系,但更重要的却在于他能够针对敌方的要害展开攻势。首先,他从道义上击败敌人。墨子至楚后,公输盘问他为何而来,他说:“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先是使得公输盘“不说(悦)”,继而逼出“吾义固不杀人。”但公输盘只知道杀一人谓之不义,却不知兴师攻宋杀更多的人,是更大的不义。所以墨子接着指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把公输盘说得哑口无言。在十分狼狈的情况下,公输盘不得不把责任转嫁到楚王身上。墨子见楚王,同样采取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从道义上谴责楚攻宋之不义。他以富人盗窃穷人为喻,问楚王“此为何若人”,使楚王承认此人“必为有窃疾矣”。因此楚以富有之国而攻伐贫穷之宋,正“为与此同类”。在墨子强有力的论据面前,楚王也不得不诺诺称是。公输盘的“义不杀少而杀众”和楚王以富窃贫,在道义上都是站不住的,因而他们理屈词穷,弄得尴尬不堪。从而说明对于强大而又顽固之敌,只是在道义上攻破它还远远不够,与此同时,还必须在实力上同敌人较量,并压倒它,才有可能迫使侵略者放弃勃勃野心。墨子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他“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这虽然只停留于近乎纸上谈兵,却是一次战术上的较量,大大灭了公输盘仗恃云梯之械攻宋的嚣张气焰。公输盘虽被挫败,但侵宋之心仍然不死。直到墨子说出即使杀掉他,“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之时,在实力的对抗之下,才使公输盘和楚王死了攻宋之心。

  阻止这场战争的不是道义,而是墨子的智慧,在绝对失败的情况下,楚王放弃攻打宋国。

  这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从写作特点来看,本文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凸显人物性格。当墨子到楚国见到公输盘,经过道义上的一番谴责之后,公输盘“服”了。它似乎意味着矛盾得以解决。其实不然。当墨子指出:你既然“服”了,何以不停止攻宋呢?这么一问,公输盘却把责任转嫁于楚王。这既说明他口是心非,又引出了与楚王的新矛盾。为解决它,墨子去见楚王,从道义上把楚王驳得体无完肤,致使楚王称“善”。看来矛盾该是解决了。其实不然。楚王同公输盘一样,只不过是耍了个花招罢了。他在称“善”之后用“虽然”二字一转,又把责任推到公输盘身上,说什么“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这样一来,矛盾就更加复杂化了。又是与楚王的矛盾,又是与公输盘的矛盾,二者错综交织在一起。面对这样顽固而又狡诈的敌人,如果还采取先前那种从道义上揭露的办法对付他们,显然是不能奏效的。那么究竟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既是摆在墨子面前的一个十分艰巨的课题,也是读者想要急切知道的。出自墨子的机智多谋,来了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既然楚王和公输盘都仗恃云梯这一攻城之械来攻宋,就需要把云梯这个迷信予以彻底摧毁。于是墨子便在战术上与公输盘来一次较量。较量的结果,公输盘彻底失败,屈服了。然而,矛盾非但没有解决,且向纵深发展。公输盘在黔驴技穷的情况下,竟想下毒手把墨子这个劲敌杀掉,妄图扫清攻宋道路上的障碍。但是这一阴谋不但未能得逞,反被墨子一眼看穿进而一针见血地当面揭露。墨子还严正告诉他们:“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最后在实力的对比和威慑之下,楚王才被迫说出“善哉!吾请无攻宋矣”的话来。矛盾终于得以解决。试看故事是多么曲折生动!矛盾冲突犹如波浪起伏,滚滚向前推进。

  再者,作者还善于运用类比说理,进行层层推理。墨子见公输盘和楚王,都不是直陈其事,开宗明义,而是先作比喻,然后进行逻辑推理,使之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大大增强了说服力,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而尤为突出者,是作者运用比喻之妙。诸如墨子见到公输盘后,公输盘问他有何见教,他并不正面直答来意,而说:“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他把问题说得十分严重,意在一下子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到这件事上,迫使对方对这件事立即表示态度,说出意见,亦即使对方说出自己要他说出的话来。可是公输盘偏偏不说,只是表示不高兴。公输盘不说,当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只好再来个火上加油,“请献十金”。这意味着要拿金钱贿赂收买他,让他去干杀人的勾当。这下子公输盘可沉不住气了,便脱口说出“吾义固不杀人”。墨子之所以使他不高兴,继而又激怒他,无非是让他说出这句话来,然后再予以批驳。墨子见楚王,则是另一番气象。一开头就作比说:“今有人于此”如此这般。他不用“倘若”“假如”等假设字样,好像是讲一件实实在在的事,使对方不致发生错觉,能够听得进去,然后让对方说出自己要他说出的话来。墨子连用了三个比喻,然后问楚王:“此为何若人?”楚王很痛快地回答说:“必为有窃疾矣。”既然回答得痛快,那就毫无必要再用激将的办法进一步逼问了。但读者完全可以想像,假如楚王也像公输盘那样吞吞吐吐的话,墨子将会用别的办法使他说出自己要他说的话的。可见,墨子是根据不同对象的表现,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总之,要他们说话,要他们说出自己想要他们说的话。不说话,不行;说了话,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也不作罢。只要他们说了话,事情就好办了,就可以抓其把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了。墨子就是用这种引鱼上钩、先发制人的办法,进行说理的,自始至终都以主动进攻的姿态出现,使对方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文章之所以富有逻辑性和说服力,是同这种说理方法密不可分的。

参考资料:
1、 李建华.《公输》论辩技巧: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