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焰方期万丈长,壮心肯以醉为乡。
功名莫与平泉李,志业须还铁砚桑。
待价自应聊隐默,逢年安得更韬藏。
翩翩剩读春风句,两目增明胆亦张。
光焰方期万丈长,壮心肯以醉为乡。
功名莫与平泉李,志业须还铁砚桑。
待价自应聊隐默,逢年安得更韬藏。
翩翩剩读春风句,两目增明胆亦张。
曹勋

曹勋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 14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
惊雷势欲拔三山¹,急雨声如倒百川。
译文:惊雷破空,仿佛要拔走蓬莱三山,暴雨倾泻,就像那百川冲决堤岸。
注释:次韵:指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公实:作者友人郑湛的字。¹三山:旧传海上有三神山,即蓬莱、方壶、瀛洲。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一震静胡烟。
¹作奇寒侵²客梦,若为一震静胡烟³
译文:冷气袭人,只能侵扰旅客的梦魂,又怎能叱咤震荡扫净那遍地胡烟!
注释:¹但:只。²侵:侵扰。³胡烟:此处指金兵进攻所带来的战争烟尘。
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
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¹腥客(shān)²今几年。
译文:田园里长满荆棘,洪水四处弥漫,京都一带金兵践踏骚扰已经多年。
注释:¹河洛:黄河、洛水流域地区,当时已沦陷。²腥客:腥臊气味,这是对金人轻蔑的说法。
拟叩九关笺帝所,人非大手笔非椽。
拟叩九关笺帝所,人非大手¹笔非椽(chuán)
译文:也曾想叩开重门向皇帝陈诉心愿,不是大的手笔,谁会听我的意见!
注释:¹大手:大手指大手笔,又称如橡笔。

  开头两句扣题,以“惊雷”发端,用“拔三山”、“倒百川”形容雷声的威力和暴雨的势。三、四句写诗人身居客地,难以入眠,又逢雷雨之夜,寒气袭人。作者忽发奇想,这震天霹雳缘何不善解人意,震而静胡烟把金兵赶出中原?五、六句回到现实之中,农家田园荆棘丛生,暴雨袭来,流水茫茫,空成汪洋一片,而北方仍为金人占领,这些大雨流水为何不能洗去胡人的腥膻之气呢。这两句蕴含着作者的报国热望以及对南宋残败政局的深深忧虑。结合三四句写出作者在风雨震电之际,感慨深沉,从个人的处境,想到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心旌摇摇,不能自止,写成的诗句就倍感沉痛。尾联诗人难抑激愤之情,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感慨。上句谓欲向最高统治者上疏献策,语出屈原《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然作者一介书生,有志陈词帝所,难免有“叩阍无门”之感。但作者激于忠愤之情,仍然有意向皇帝陈情,表达自己优国忧时的心志,希望朝廷早日组织力量,北定中原,一洗“河洛腥膻”之气,使国家复兴。下句典出《晋书·王陶传》:“殉梦人以大笔如橡与之”。写作者虽有陈词之志但感到自己人非大手,笔非如椽,唯恐倾诉有所不尽,无从收到补救时艰的效果。

  这首诗以景兴起,继写感受,结以抒怀,结构紧凑,转接自然。写景时笔力雄健,气势不凡,抒情时沉痛激越;时见激愤之气;回荡着爱国激情。结尾两句,前句是愿望,后句是谦逊之词,语言婉曲,显出诗人书生本色。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775-776
2、 缪钺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 :753
3、 本社编.宋辽金诗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259
似水轻纱不隔香。金波初转小回廊。离离丛菊已深黄。
似水轻纱不隔香。金波¹初转小回廊(láng)²。离离³丛菊已深黄。
译文:月光如水,隐隐香气透过来,是她从开遍菊花的回廊深处走过来了。
注释:¹金波:谓月光。²回廊:曲折回环的走廊。³离离:繁茂的样子。
尽撤华灯招素月,更缘人面发花光。人间何处有严霜。
尽撤华灯¹招素月²,更缘人面发³花光。人间何处有严霜(shuāng)
译文:这样的夜晚,不需要灯盏,她的脸庞在月光下显得光洁夺目。人间多么美好,哪里有什么寒冷秋霜呢?
注释:¹华灯:光辉灿烂的灯。²素月:明月。³发:激发,激起。⁴严霜:浓霜,也比喻严厉。

huànshā··shìshuǐqīngshāxiāng--wángguówéi

shìshuǐqīngshāxiāngjīnchūzhuǎnxiǎohuílángcóngshēnhuáng

jǐnchèhuádēngzhāoyuègèngyuánrénmiànhuāguāngrénjiānchùyǒuyánshuāng

小苑华池烂熳通,后门前槛思无穷。
小苑华池¹烂熳²通,后门前槛(jiàn)思无穷。
译文:幕府中的小苑和华池相连,到处都是花枝烂漫,蜜蜂在前面的阑槛处和后门边不停地飞来飞去,似乎有着无尽的思恋。
注释:¹华池:景色佳丽的池沼。²烂熳:杂乱繁多貌。
宓妃腰细才胜露,赵后身轻欲倚风。
(fú)¹腰细才胜露,赵后²身轻欲倚风。
译文:蜜蜂的细腰就像宓妃腰一样堪堪担负起一点露珠之重,轻小的身子又好比能做掌中舞的赵后,风一吹就能刮跑似的。
注释:¹宓妃:洛神,洛水的女神洛滨。²赵后:即赵后身轻。
红壁寂寥崖蜜尽,碧帘迢递雾巢空。
红壁¹寂寥(liáo)²崖蜜³尽,碧帘迢(tiáo)雾巢空。
译文:蜜蜂寂寞地在山崖边的红壁上酿尽了蜜汁,薄雾中高高的像碧帘一样的树叶下的巢穴也成了空室啊。
注释:¹红壁:红墙。亦指赤色的山壁。²寂寥:寂静无声;沉寂。³崖蜜:山崖间野蜂所酿的蜜。又称石蜜、岩蜜。色青,味微酸。⁴迢递:高峻貌。
青陵粉蝶休离恨,长定相逢二月中。
青陵粉蝶¹休离恨,长定相逢二月中。
译文:我那家乡离别的妻子,你不要有怨恨之心,我们早就说好了,等到来年的二月我们就会相逢呀。
注释:¹青陵粉蝶:《太平寰宇记》卷十四引晋干宝《搜神记》:“大夫韩凭取妻美,宋康王夺之,凭怨王,自杀,妻腐其衣,与王登台,自投台下,左右揽之,着手化为蝶。”后因以“青陵粉蝶”指离别的妻室。

fēng--shāngyǐn

xiǎoyuànhuáchílànmàntōnghòuménqiánkǎnqióngfēiyāocáishèngzhàohòushēnqīngfēnghóngliáojǐnliántiáocháokōngqīnglíngfěndiéxiūhènzhǎngdìngxiāngféngèryuèzhōng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¹诸弟²益相思。
译文:白露时节秋草长满庭院,我更加的加思念诸弟。
注释: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每年九月八日前后。¹故园:作者故园当在长安韦曲,位于杜陵之侧。²诸弟:作者诸弟居长安故园。其怀诸弟诗,集中近二十首,可知其手足情深。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尽日高斋(zhāi)¹无一事,芭蕉²叶上独题诗。
译文:整日在高斋无事可做,于是在芭蕉叶上独自题诗消遣。
注释:¹高斋:指作者闲居处。²芭蕉:古人多于芭蕉叶上书写,僧怀素即植芭蕉以练字,又芭蕉心为愁之象征。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值此白露时节,秋草已生满庭院,更加思念远在长安的亲人。“秋草”、“白露”更加形象的体现出秋天的清冷,为下文抒别情离思定下基调。南朝宋诗人谢惠连有《捣衣》诗,亦写秋景秋意,其中有云“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韦诗与之如出一辙。所不同者,谢诗写思念丈夫,韦诗写思念诸弟而已。

  唐代草书大家怀素与韦应物生活在同一时代,年岁也相仿。据说怀素在寺院附近种有一万多株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没日没夜地练,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的故事,在当时就颇为流传。诗人戴叔伦比韦应物大五岁,晚年上表请为道士,他写过一首《赠鹤林上人》绝句:“日日涧边寻茯苓,岩扉常掩凤山青。归来挂衲高林下,自剪芭蕉写佛经。”可见在芭蕉叶上写字、抄经卷在当时已形成一种风气。据统计,“芭蕉”意象在《全唐诗》中出现过七十次,多与思人有关。诗人于百无聊赖中,乃于芭蕉叶上题诗。“独”字的运用更突现思弟心情之急,更见情深意长。

  这首诗并无太高深的思想,也无特别突出的艺术技巧,只是以“芭蕉题诗”一句画龙点睛,表达出一种生活化的细微感触和情怀。其实,中国的古诗,都特别富有这种“琐屑”的韵致。这种“琐屑”,可以是感情上的,也可以是生活上的。感情往往因为平淡而愈显得真实,没有大喜大悲的做作,只是平心静气,节制简洁。不仅如此,在遣词布局上,韦诗也都以淡泊质朴见长。总之,用琐屑细致的描写手法来表达自己深沉的思想情感,没有磅礴的气势,却以微小的细节打动人;没有华丽的语言修饰,却在平淡中见真知,这是韦应物写诗的一大法宝。与之相比,韩愈喜欢剑走偏锋,用一些怪的字句,不免有逞奇之弊。白居易的诗虽然平易,但在布局上往往过于讲究回环曲折,与韦诗相比,又少了一份古朴温厚之气。

参考资料:
1、 陈桥生编著.韦应物: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83-87

xiánzhū

wéiyìng tángdài 

qiūcǎoshēngtíngbáishí yuánzhūxiāng 
jìngāozhāishì jiāoshàngshī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惠子¹相梁²,庄子往见之。或³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yuān)(chú),子知之乎?夫(fú)¹⁰鹓鶵发于南海¹¹,而飞于北海¹²;非梧桐不止,非练实¹³不食,非醴(lǐ)¹⁴不饮。于是¹⁵(chī)¹⁶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¹⁷!’今子欲以子¹⁸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惠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是从南海起飞,要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不是竹子所结的子就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就不喝。在此时鹞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鹞鹰看到仰头发出‘喝!’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惠
注释:¹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²相梁:在梁国当宰相。梁:魏国的都城,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根据史实魏国都城叫大梁,所以魏也叫梁。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³或:有人。⁴于是:与现代意思相同,可直接翻译为“于是”。⁵恐:害怕。⁶国:国都。⁷三:虚指,多次。⁸往:前往。⁹鹓鶵:鶵,古同“雏”。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¹⁰夫:句首语气词,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¹¹发于南海:于,从。¹²飞于北海:于,到。¹³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¹⁴醴泉:甘泉,甜美的泉水。醴:甘甜。¹⁵于是:在这时。¹⁶鸱:王力《古代汉语》中解释为鹞鹰。¹⁷吓: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¹⁸子:你,指代惠子。

  这篇短文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成鲜明对照,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善于运用比喻。其中的“鹓鶵惠“鸱惠和“腐鼠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特别是把鸱吓鹓鶵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按:庄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庄子而逝,在《庄子·徐无鬼》中表现了庄子对墓中的惠子的怀念。

  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还是值得肯定的。

huìxiàngliáng

zhuāngzhōu xiānqín 

    huìxiàngliáng zhuāngwǎngjiànzhī huòwèihuìyuē  zhuānglái dàixiàng  shìhuìkǒng sōuguózhōngsānsān zhuāngwǎngjiànzhī yuē  nánfāngyǒuniǎo míngwéiyuānchú zhīzhī yuānchúnánhǎi érfēiběihǎi fēitóngzhǐ fēiliànshíshí fēiquányǐn shìchīshǔ yuānchúguòzhī yǎngérshìzhīyuē    jīnzhīliángguóér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