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参同事,勤志不敢失。人言炉偃月,吾意炉藏日。
老来参同事,勤志不敢失。人言炉偃月,吾意炉藏日。
朝阳升西山,异液甘若蜜。一体奠所居,旦旦享清逸。
朝阳升西山,异液甘若蜜。一体奠所居,旦旦享清逸。

shānshījiǔshíshǒushí--cáoxūn

lǎoláicāntóngshìqínzhìgǎnshīrényányǎnyuècáng

cháoyángshēng西shāngānruòdiànsuǒdàndànxiǎngqīng

曹勋

曹勋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 14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夜闻觱(bì)(lì)¹沧江²上,衰年侧耳情所向³
译文:夜里在长江的江面上听见凄凉的觱篥声,我这年老体迈的人引颈而望,侧耳倾听,顿起旅情。
注释:¹觱篥:乐器名,是以竹做管、以芦苇做嘴的管乐器,其声悲切,类似茄管。²沧江:此指长江。³情所向:即寻所向。此句写诗人旅情顿起,引颈而望,侧耳倾听。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sài)¹三更欻(xū)²悲壮。
译文:原来这闻之兴悲的乐曲是从邻舟传来,这边塞之去在三更半夜响起更显悲壮。
注释:¹塞曲:边塞之曲。指邻舟觱篥所吹之曲。²欻:忽然。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¹复风湍²
译文:积雪飞霜凝结着这冬夜的严寒,面对孤灯听急管,加之满耳风涛,这情况真凄凉。
注释:¹急管:指觱篥急促的节奏。²风湍:风吹浪涛奔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¹知天地干戈(gē)²,不见江湖行路难³
译文:你这吹觱篥的人啊,只知干戈把天地充满,怎不见我这漂泊江湖的野老行路艰难!
注释:¹君:指吹觱篥者。²干戈满:指当时吐蕃多次进扰,商州、幽州等地有战乱,桂州少数民族起事等等。³行路难:括诗人飘泊江湖之苦。

  这首咏乐诗主要描写了夜晚听到觱篥之声所引起的诗人情感反应,表达了他晚年的孤寂凄凉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此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其浓烈的抒情氛围。

  在江边夜泊之时,诗人突然听到邻舟传来悠扬的觱篥之音。他引颈而望,侧耳倾听,立刻被这美妙的声音所吸引和感动。诗的开头就明确表明了抒情是其核心所在。“情所向”四个字说明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方向,即关注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诗人被觱篥所奏的边塞曲调所打动,因为这样的音乐悲壮而振奋人心,恰好与诗人内心的共鸣相合。此时,诗人正处于衰老之际,漂泊江湖,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心情自然孤寂凄凉。但听到这悲壮的瘠篥之声,诗人复杂的“感伤”情感就油然而生。

  为了加强这种感伤的情感表达,诗中还对当时的环境进行了渲染。在寒冷的冬夜里,积雪飞扬,诗人独自守着孤灯,难以入眠,外面的寒风呼啸着,掺杂着着急管乐的声音。在这种环境下,寒夜的景象、悲凉的音乐和诗人孤寂的心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内心感受和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塑造出了深远的意境,使得诗歌浓郁的抒情氛围得以成功创造。

  当然,诗人的感伤不仅仅是他个人遭遇的表现,更包含着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和忧虑。战争频发,百姓苦不堪言,道路漫长艰险。诗人心头那压抑已久的悲愤之情实在难以压制,因此在末二句中直接表露出来,从而使整首诗的抒情达到了高潮。

参考资料:
1、 徐昌洲 等.古典乐舞诗赏析.合肥:黄山书社,1988:23-24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
一昨¹陪锡(xī)²,卜邻³南山幽。
译文:前几天蒙您陪同前往南山,去寻找一处栖身之地与您为邻。
注释: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后作为对僧人的敬称。赞上人:即赞公和尚。¹一昨:昨天,过去。一为发语词。²锡杖:僧人所持之杖,亦称禅杖,此代指赞上人。³卜邻:选择邻居。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年侵¹腰脚衰,未便²阴崖秋。
译文:我年纪渐老腰脚乏力,在阴崖下居住实属不便。
注释:¹年侵:为岁月所侵,指年老。²未便:不便。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重冈北面起,竟日¹阳光留。
译文:我想找的是一块重冈北护、终日得阳的地方。
注释:¹竟日:终日,整天。
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茅屋买¹兼土,斯焉心所求。
译文:买所茅屋置点田地以终天年。
注释:¹买:一作“置”。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¹(shǔ)²(chóu)³
译文:听说西枝村的西边有个山谷,那里长满了杉树和漆树。
注释:¹杉:指树。²黍:指庄稼。《全唐诗》校:“一作漆,即黍。”³稠:多。
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亭午¹(pō)和暖,石²田又足收。
译文:正午时阳光颇为和暖,石田土质良好作物能够丰收。
注释:¹亭午:中午。²石:《全唐诗》校:“一作沙。”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
当期塞¹雨干,宿昔²齿疾³(chōu)
译文:所以我想等到雨停路干,牙疼的老病好了以后,再邀您同去西谷。
注释:¹塞:《全唐诗》校:“一作寒。”²宿昔:早晚,表示时间之短。³齿疾:才病。⁴廖:病愈。
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裴回¹虎穴²上,面势³龙泓(hóng)头。
译文:徘徊于虎穴之上,观览于龙潭之恻。
注释:¹裴回:今写作“徘徊”。²虎穴:山名。³面势:对面。⁴龙泓:水名。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
柴荆¹具茶茗,径²路通林丘。
译文:要是能在那里定居下来,我会在茅舍里备下清茶相待;也将踏着小路,拜访您的林丘。
注释:¹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的门,指村舍。²径:《全唐诗》校:“一作遥。”
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与子成二老¹,来往亦风流。
译文:让我们结成“二老”,相互来往,那也是很风流的呢!
注释:¹二老:指自己与赞上人。

  《寄赞上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二一八卷第八首。这可以说是一篇诗体书信。

  从内容着眼,这首诗可分三段。

  第一段八句,通过对前一次卜邻的回顾,引出诗人置“草堂地”的条件。杜甫到秦州后所以再三想到西枝村,就是因为那里有赞公这位“上人"的缘故。第二句中不言“卜居”而说“卜邻”,正是这个意思。三至八句说明“心所求”的地方应该是什么样子,反衬出“一昨陪锡杖"所以没有成功的原因。其中“年侵”以致“腰脚哀",由于“腰脚衰”,所以“未便阴崖秋”,脉络十分清楚。“未便"句从反面讲,“重冈”两句正面说,就是《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中所说的“要求阳冈暖”的意思。“茅屋”句写作者的另一条件;置草堂并购附近可耕种的土地。最后一句“斯焉”的“斯”统指上述各项,“心所求”总结全段。

  第二段包括“近闻”以下四句,描写“西枝西”的那条山谷。这里关于山谷的传闻,正照应上段中对草堂地的要求。“有谷”承“重冈”,不过一从“冈’’说,一从“谷"说;“亭午"句承“竞日”句,其中一写正午,一写全天;“石田”句承“茅屋”句,不仅“兼土",而且足收。那正是诗人理想的卜居之地。

  第三段包括“当期”以下八句。写诗人的愿望和设想:“塞雨干”、“齿疾瘳”之后,卜居西枝西谷,与赞公为邻,互相来往交游,共同欣赏西枝秀色胜景,以此为乐事。“柴荆”、“茶茗”,淡泊闲适,正是风流之处。

  这首诗的特点是层次清楚,内容丰富。从这首诗里,读者看到了一位失意老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期望。杜甫觉得自己已经年迈,腰腿也不灵便,不宜居住在阴冷的地方,如果有一块阳光充足的山坡上能搭建自己的茅屋,周围还有土地可供耕种,就心满意足了。当他听说西枝村西边有个地方,不但林木繁茂,风和日暖,而且有着旱涝保收的田地,便渴望能去那里居住。他通过诗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这一愿望得以实现,到时和赞上人你来我往,一同徜徉在山原,信步于林径,观看西枝村秀色美景;赏花品茶论经赋诗,是件多么令人惬意,使人羡慕的风流之事。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278页

zànshàngrén

 tángdài 

zuópéizhàng línnánshānyōu 
niánqīnyāojiǎoshuāi wèibiàn便yīnqiū 
chónggāngběimiàn jìngyángguāngliú 
máomǎijiān yānxīnsuǒqiú 
jìnwén西zhī西 yǒushāshǔchóu 
tíngnuǎn shítiányòushōu 
dāngsàigān 宿chǐ齿chōu 
péihuíxuéshàng miànshìlónghóngtóu 
cháijīngchámíng jìngtōnglínqiū 
chéngèrlǎo láiwǎngfēngliú 
小苑试春衣,高楼倚暮晖。
小苑¹试春衣,高楼倚暮晖。
译文:小苑楼上试穿春装,斜倚栏杆观赏晚霞。
注释:¹小苑:小园。
夭桃惟是笑,舞蝶不空飞。
(yāo)¹惟是笑,舞蝶不空飞。
译文:花园里桃花怒放,花丛中彩蝶双双。
注释:¹夭桃:娇艳的桃花。形容女子年少貌美。
赤岭久无耗,鸿门犹合围。
赤岭久无耗¹,鸿门²犹合围。
译文:远戍赤岭久无音信,鸿门一带仍被围困。
注释:¹耗:音信。²鸿门:汉置鸿门县,其地与雁门、马邑相接,唐时河东道之边地,乌介入犯之处。
几家缘锦字,含泪坐鸳机。
几家缘¹锦字²,含泪坐鸳(yuān)³
译文:几家思妇织成锦字,机旁含泪思念亲人。
注释:¹缘:围绕。²锦字:锦书。前秦窦滔镇守襄阳,久不还家。其妻苏蕙织锦为回文诗以赠滔,滔感其妙绝,因具车以迎苏氏。³鸳机:织锦机。

  前四句描绘贵家女子无忧无虑,悠闲得意的生活情景。“小苑试春衣,高楼倚暮晖。”这位贵家妖姬袅袅婷婷登上高楼,面对着楼下小巧玲珑、花草繁茂的花园,无忧无虑地在那里试着春衣,然后倚靠栏杆,观赏着夕阳映照下姹紫嫣红的春景。一个“试”字,传神地写出她那对镜穿衣、左顾右盼、搔首弄姿、顾影自怜的情态,大有“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意味;一个“倚”字,又活画出她那雍容不迫、悠闲自得的闲情逸致,仿佛陶醉在“夕阳无限好”的爽心悦目之中,令人想到王昌龄笔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的诗意。如果说首联只是纯用白描手法的人物写实,那么颔联则是用比兴手法进一步以景托情:“夭桃唯是笑,舞蝶不空飞。”上句化用《诗·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句意,以暗示贵妇年少色盛、充满着青春的欢笑;下句化用杜诗“穿花蛱蝶深深见”(《曲江二首》)和“留连戏蝶时时舞”(《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诗意,以喻富家夫妻团圆欢聚的幸福,恰如彩蝶双飞,她没有别的妇女那种形单影只的空虚。妙在两句既写出贵妇登楼所见:园中桃红柳绿、莺飞蝶舞的景物,又以景喻人,衬托出贵妇青春韶华的欢乐、伉俪谐守的幸福,似景似人,妙合无痕。修辞上运用借喻,双关物我,意蕴丰富而形象生动;又暗中用典,如盐溶水,自然巧妙而不露痕迹。“夭桃”而能“含笑”,着一“笑”字,不仅园中景物全活,而且人物情态毕肖:在贵妇欢乐得意的眼中,“夭桃”也是“巧笑倩兮”。“舞蝶”之飞,着“不空”一词加以限制,顿然耐人寻味。暗示出贵妇得天独厚的优越幸福感,与下文征妇的“含泪”恰成鲜明对照。且对仗中嵌进“唯是”、“不空”这类虚词,使“夭桃”之笑,“舞蝶”之飞的意态更臻传神。

  颈联和尾联则换了另一副笔墨,描写出征人之妻的幽思哀怨。“赤岭久无耗,鸿门犹合围”。诗人笔锋陡然一转,思接边陲,“视通万里”。“赤岭久无耗,鸿门犹合围”这两句正写当时时事:上句说远戍赤岭一带防御吐蕃的征人久无音耗,归期无日;下句说鸿门一带仍被回鹘军队所围困,战争正在进行。这既是思妇“含泪”哀怨的思绪,也表现出诗人对时局的隐忧。在意脉上与前四句形成陡转,章法上亦有不同:前四句写贵妇于国事了无牵挂的悠闲自得,是实写;此二句写征人之妻遥思边境丈夫音沉信杳、生死难卜之忧,则是虚写。在时空的拓展上也产生了大幅度的跳跃:“久无耗”与“犹合围”暗示出时间之久远;“赤岭”、“鸿门”与“小苑”、“高楼”,则显示出空间之殊异。此联对仗也见工巧,“鸿”谐音“红”,与“赤”同为颜色,构成真假对,而“赤岭”与“鸿门”又是地名对。尾联再挽回笔锋写眼前现实:“几家缘锦字,含泪坐鸳机”。这两句承颈联而言:正因为边疆战士久无音信,生死不明,致使多少家中思妇因为锦书难寄,只能坐在织锦书的鸳机旁边含泪思念远戍的丈夫,那针针线线,经纬交织的锦书,凝聚着思妇多少相思、忧虑和哀怨。

  此诗描写两种闺情,除使用对比映衬手法之外,在遣词设色上,接受了齐梁宫体诗艳丽工巧的影响,但内容密切联系时事,风格也不流于浮艳柔靡。在某种意义上,不妨说是对齐梁宫体的一种改造。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第943页

--shāngyǐn

xiǎoyuànshìchūngāolóuhuī

yāotáowéishìxiàodiékōngfēi

chìlǐngjiǔhào鸿hóngményóuwéi

jiāyuánjǐnhánlèizuòyuān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才饮长沙水¹,又食武昌鱼²。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³。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y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译文:刚喝了长沙的水,又吃着武昌的鱼。横渡这万里长江,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哪管得风吹浪涌,这样比在庭院中散步还舒服,今天我终于可以尽情流连。孔子在河岸上说:时间就像这奔流不息的河水一样,昼夜不停的流逝着!
注释:游泳:1956年6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到达汉口。¹长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²武昌鱼: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里化用。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³极目楚天舒:极目,放眼远望。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舒,舒展,开阔。⁴宽馀:字从食从余,余本意为“剩下的”,“食”和“余”联合起来表示“用餐后剩下的食物”。指神态舒缓,心情畅快。⁵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风樯(qiáng)¹动,龟蛇²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³,天堑(qiàn)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译文:江面风帆飘荡,龟蛇二山静静伫立,胸中宏图升起。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以后,长江天险成为通畅的大路。我还要在长江西边建起大坝,把巫山多雨造成的洪水拦腰截住,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神女如果当时还健在,她看到高峡出平湖,必定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注释:¹风樯:樯,桅杆。风樯,指帆船。²龟蛇:在词中实指龟山、蛇山。³一桥飞架南北:指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⁴天堑:堑,沟壕。古人把长江视为“天堑”。⁵巫山云雨:在重庆市巫山县东南。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上片:“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是先到长沙,再到武昌的。但他不是简单地讲这次的旅程,却借三国时代吴国的童谣来加以化用,这就与简单的叙述旅程不同了。《三国志·吴书·陆凯传》称: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当时孙皓迁都,使百姓服劳役。百姓用船运送迁都物资,逆流而上,深感烦苦,所以有这童谣。而事实上,当时作者已经找到了一条反映中国客观的经济规律适合中国的路线。所以作者对这个童谣,反其意而用之,说成“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长沙水”是长沙有名的白沙井水,武昌鱼是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为著名的团头鳊或团头鲂。通过这样的化用,正表达出作者从长沙到武昌,一路上非常愉悦的心情,也表达了人民的幸福安乐。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写出长江奔流到海的气势,写出横渡长江的游泳的壮举。“极目”,用尽目力望去,表示望得远。“楚天”,武昌一带是过去战国时代楚国的地方。下一“舒”字,既写那里的天地空阔,一望无际,感到舒畅;也写出在大江游泳的舒适,这里也表现作者游泳技能的卓越。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在长江里游泳,是有风浪的。作者高超的游泳技能,可以驾驭风浪,所以“不管风吹浪打”,不把风浪看做一回事。在长江中游泳,胜过在庭院里散步,有一种海阔天空的感觉。因在庭院里散步,有院墙围绕,难免感到局促。假如结合作者当时的心情,像作者说的“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那还有个框框,即以外国经验为框子,像在庭院散步那样,有围墙围绕着。“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打破了“外国经验”的框框,不正是“今日得宽馀”吗?这就想到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来进行建设了。

  “今日得宽馀”是上阕的感情基调,是对这次游泳的总括。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阕的结束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上二句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的话,然后一字不差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

  词的下阕展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大变革。“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以“风”字起,紧接着上阙意脉,瞩目两岸景色,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全词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歌。

参考资料:
1、 《水调歌头·游泳》浅析,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74-07-02 ,88页
2、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编,毛主席诗词试解,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毛主席诗词》教学组,1977年09月,第226页

shuǐdiàotóu ·yóuyǒng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cáiyǐnchángshāshuǐ yòushíchāng wànchángjiānghéng chǔtiānshū guǎnfēngchuīlàng shèngxiántíngxìn jīnkuān zàichuānshàngyuē shìzhě 
fēngqiángdòng guīshéjìng hóng qiáofēijiànánběi tiānqiànbiàntōng gèng西jiāngshí jiéduànshānyún gāoxiáchūpíng shényīngyàng dāngjīngshìjièshū 
秋风扫尽闲花草,黄花不逐秋光老。试与插钗头,钗头占断秋。
秋风扫尽闲花草,黄花不逐(zhú)¹秋光老。试与插钗头,钗头占断²秋。
注释:¹不逐:犹言不随。²占断:占尽。
簪花人有意,共祝年年醉。不用泛瑶觞,花先着酒香。
(zān)花人有意,共祝年年醉。不用泛瑶觞(shāng)¹,花先着酒香²
注释:¹瑶觞:泛指美酒。²着酒香:显露出酒香。
秋日黄花,分外馨香。采菊为妇簪头,恩情缠绵如见。菊花相传为益寿之卉,古人尝谓菊酒可以延年,闺中弄花情深,不饮亦醉,不着香艳语而尽得风流。上片“占断秋”三字极为新巧。

mán··qiūfēngsǎojǐnxiánhuācǎo--寿shòu

qiūfēngsǎojǐnxiánhuācǎohuánghuāzhúqiūguānglǎoshìchāchāitóuchāitóuzhànduànqiū

zānhuārényǒugòngzhùniánniánzuìyòngfànyáoshānghuāxiānzhejiǔxi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