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诗人¹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
译文:天宝间的诗人杜甫,他的诗就是一部历史;他对着杜鹃鸟再次下拜,有感于国破民困,泪下如涓涓泉水。
注释:¹天宝诗人:指杜甫。杜甫身历天宝年间安史之乱,所作有“诗史”之称。其作《杜鹃》诗,有“我见常再拜”,“泪下如迸泉”语。
龟堂¹一老旗鼓雄,劲气²往往摩其垒³
译文:龟堂老人陆游与杜甫旗鼓相当,所作诗有刚强正直的气概,直迫近杜甫的诗垒。
注释:¹龟堂:陆游家堂名,他晚年即自号龟堂。²劲气:指刚强正直的气概。³摩其垒:迫近他的堡垒。
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ōu)雪碗¹建溪²茶。
译文:他穿着轻裘,骑着骏马,赏遍了成都城中的名花;又持着透明洁白的茶杯,在建溪品尝着名茶。
注释:¹冰瓯雪碗:透明洁白的茶杯。²建溪:在福建,是产茶区。
承平¹(huī)²半海宇³,归来镜曲盟鸥沙
译文:天下太平,宦游的足迹到过国中的一半;辞官归来,隐居鉴湖,与白鸥为盟,度过了晚岁年华。
注释:¹承平:治平相承;太平。²麾节:旌旗与符节。此指做官。³海宇:指海内、宇内。谓国境以内之地。⁴镜曲:镜湖边。镜湖在陆游家乡绍兴。⁵盟鸥沙:与鸥鸟为友,指过隐居生活。
诗墨淋漓不负酒¹,但恨未饮月(ròu)(zhī)²首。
译文:喝醉了酒随意挥洒,作出了高超的诗篇上万首;平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投身战场,亲手斩下敌酋的头。
注释:¹不负酒:没有辜负美酒。指喝了酒作出好诗。²月氏:古西域国名。《汉书·张骞传》载匈奴破月氏国,把国王的头做饮器。此以月氏代指金国。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译文:床头挂着的宝剑白白地发出铿然声响,他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原大好河山落在敌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gē)况满天南东¹
译文:远远的青山如同一线,笼罩着蒙蒙哀怨;祖国的东南一带也燃烧着战火,恢复的大业已经成空。
注释:¹天南东:即东南天。
来孙¹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译文:陆游啊,你的后辈虽然见到了九州一统,可统治者是胡虏,在家祭时怎么开口禀告你这泉下的老翁?
注释:¹来孙:玄孙之子,泛指后代。

  陆游八十年间万首诗,“数篇零落从军作,一寸凄凉报国心”,一直鼓舞着人们抗击外侮,保卫祖国;尤其是在国家危亡之际,更激起爱国者的共鸣。林景熙这首诗作于南宋刚灭亡时,他披读陆游的《剑南诗稿》,被陆诗深深地打动。诗中肯定陆游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概括陆游一生坎坷经历和报国雄心,最后接入自己,把当前现实与陆游所处时代作对照。诗将叙事与抒情紧紧地融合在一起,雄浑而劲健。全诗言近旨远、意深辞婉,句句发自肺腑,缠绵中见悲壮,在林景熙诗中很有代表性。

  全诗四句一韵,每韵为一段,表达一层意思。

  第一段肯定陆游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说他相当于唐朝的杜甫。在写时,先标举杜甫的诗是诗史,然后举杜甫《杜鹃》诗中“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句为例,说明杜诗反映了国家动乱,诗的宗旨是忠君爱国。在此定论下,再述陆游诗与杜甫旗鼓相当,性质相同,高屋建瓴地肯定了陆游。这样开场,避免了低手直截浅露的写法,从远处逗起,稳重自然。诗中“旗鼓雄”、“摩其垒”二军事用语,又密合陆游诗“篇中十九从军乐”的内容风格。陆游一生敬仰杜甫,向杜甫学习,他在诗中多次这样说杜甫:“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这是在说杜甫,也是说自己。在林景熙前,刘应时《颐庵居士集》卷一《题放翁剑南集》也曾这样说:“放翁前身少陵老,胸中如觉天地小。平生一饭不忘君,危言曾把奸雄扫。”与林景熙一样,都把陆游比作当代杜甫,不仅十分恰当,也深得陆游本心。

  第二段四句,概括陆游一生坎坷经历。“轻裘骏马成都花”,写陆游在乾道年间在四川任职的一段经历。陆游在成都为官时,曾写过《花时遍游诸家园》等赏花诗,所以林景熙拈出看花一事,以概括他入川经历。

  “冰瓯雪碗建溪茶”,写陆游在福建事。陆游在淳熙年间任提举福建常平茶盐事,所以诗举饮茶事,既是因为福建是著名产茶区,陆游又官管茶叶收购的官,一语双关。这两句所写,一东一西,跨地极大,故用以代陆游宦迹。以下便以“承平麾节半海宇”作一总写,然后说他晚年退隐家乡鉴湖。通过四句诗,有分有合,精炼地概括了陆游的一生;“承平”二字,已将他难以报国的不得已隐藏在内,尤为春秋之笔。

  第三段写陆游的报国雄心。承接上“承平”字,说他在承平时代无法实施自己的爱国抱负,上前线去杀敌,收复失土,只好沉湎诗酒,把满腔热忱通过诗歌来表达出来;而他胸中,时刻以未能手枭敌首为恨,所以空有豪情,眼睁睁地看着中原沦丧,无力挽救。这一段,隐曲地批判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高度概括了陆游一生的心事。渴望杀敌是陆游诗的主旋律,这类诗在陆游集中俯拾皆是,这首诗中“床头孤剑”二句,就是反用了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句。

  末段四句,接入自己,把当前现实与陆游所处时代作对照。陆游当时是眼睁睁地看着沦陷的中原无力收复;林景熙所处的时候,中原依然沦陷,遥望北方,青山隐隐,笼罩在一片哀愁之中。

  更令人揪心裂肺的是,南宋偏安一隅的局面也已打破,国家已经灭亡,只剩下东南一带,还有残余的宋军在抵抗元人。因此,诗人感叹,国势已无法挽回,陆游的后裔确是见到了九州一统,然而是被敌人统一,他们在遵照陆游遗嘱家祭时又怎么向他禀告呢?这一段,“青山一发”是化用苏轼“青山一发是中原”句;末两句是本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写得沉痛之极。这时候,诗人已经把陆游的悲与自己的悲完全融合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血泪。正如陈衍《宋诗精华录》所评的那样:“事有大谬不然者,乃至于此,悲哉!”

  全诗把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所题的是陆游的诗集,但在赞诗时更重在赞人。诗写得一意相贯,层层推进,悲壮雄浑,同时善于概括,尤其是在成句的化用上,浑如生成,自然的当,显示了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1450-1451页

shūfàngwēngshījuànhòu

línjǐng sòngdài 

tiānbǎoshīrénshīyǒushǐ juānzàibàilèishuǐ 
guītánglǎoxióng jìnwǎngwǎnglěi 
qīngqiújùnchénghuā bīngōuxuěwǎnjiànchá 
chéngpínghuījiébànhǎi guīláijìngméngōushā 
shīlínjiǔ dànhènwèiyǐnyuèzhīshǒu 
chuángtóujiànkōngyǒushēng zuòkànzhōngyuánluòrénshǒu 
qīngshānchóuméngméng gānkuàngmǎntiānnándōng 
láisūnquèjiànjiǔzhōutóng jiāgàonǎiwē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宝间的诗人杜甫,他的诗就是一部历史;他对着杜鹃鸟再次下拜,有感于国破民困,泪下如涓涓泉水。

龟堂老人陆游与杜甫旗鼓相当,所作诗有刚强正直的气概,直迫近杜甫的诗垒。

他穿着轻裘,骑着骏马,赏遍了成都城中的名花;又持着透明洁白的茶杯,在建溪品尝着名茶。

天下太平,宦游的足迹到过国中的一半;辞官归来,隐居鉴湖,与白鸥为盟,度过了晚岁年华。

喝醉了酒随意挥洒,作出了高超的诗篇上万首;平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投身战场,亲手斩下敌酋的头。

床头挂着的宝剑白白地发出铿然声响,他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原大好河山落在敌手。

远远的青山如同一线,笼罩着蒙蒙哀怨;祖国的东南一带也燃烧着战火,恢复的大业已经成空。

陆游啊,你的后辈虽然见到了九州一统,可统治者是胡虏,在家祭时怎么开口禀告你这泉下的老翁?

注释

天宝诗人:指杜甫。杜甫身历天宝年间安史之乱,所作有“诗史”之称。其作《杜鹃》诗,有“我见常再拜”,“泪下如迸泉”语。

龟堂:陆游家堂名,他晚年即自号龟堂。

劲气:指刚强正直的气概。

摩其垒:迫近他的堡垒。

冰瓯雪碗:透明洁白的茶杯。

建溪:在福建,是产茶区。

承平:治平相承;太平。

麾节:旌旗与符节。此指做官。

海宇:指海内、宇内。谓国境以内之地。

镜曲:镜湖边。镜湖在陆游家乡绍兴。

盟鸥沙:与鸥鸟为友,指过隐居生活。

不负酒:没有辜负美酒。指喝了酒作出好诗。

月氏:古西域国名。《汉书·张骞传》载匈奴破月氏国,把国王的头做饮器。此以月氏代指金国。

天南东:即东南天。

来孙:玄孙之子,泛指后代。

赏析

  陆游八十年间万首诗,“数篇零落从军作,一寸凄凉报国心”,一直鼓舞着人们抗击外侮,保卫祖国;尤其是在国家危亡之际,更激起爱国者的共鸣。林景熙这首诗作于南宋刚灭亡时,他披读陆游的《剑南诗稿》,被陆诗深深地打动。诗中肯定陆游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概括陆游一生坎坷经历和报国雄心,最后接入自己,把当前现实与陆游所处时代作对照。诗将叙事与抒情紧紧地融合在一起,雄浑而劲健。全诗言近旨远、意深辞婉,句句发自肺腑,缠绵中见悲壮,在林景熙诗中很有代表性。

  全诗四句一韵,每韵为一段,表达一层意思。

  第一段肯定陆游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说他相当于唐朝的杜甫。在写时,先标举杜甫的诗是诗史,然后举杜甫《杜鹃》诗中“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句为例,说明杜诗反映了国家动乱,诗的宗旨是忠君爱国。在此定论下,再述陆游诗与杜甫旗鼓相当,性质相同,高屋建瓴地肯定了陆游。这样开场,避免了低手直截浅露的写法,从远处逗起,稳重自然。诗中“旗鼓雄”、“摩其垒”二军事用语,又密合陆游诗“篇中十九从军乐”的内容风格。陆游一生敬仰杜甫,向杜甫学习,他在诗中多次这样说杜甫:“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这是在说杜甫,也是说自己。在林景熙前,刘应时《颐庵居士集》卷一《题放翁剑南集》也曾这样说:“放翁前身少陵老,胸中如觉天地小。平生一饭不忘君,危言曾把奸雄扫。”与林景熙一样,都把陆游比作当代杜甫,不仅十分恰当,也深得陆游本心。

  第二段四句,概括陆游一生坎坷经历。“轻裘骏马成都花”,写陆游在乾道年间在四川任职的一段经历。陆游在成都为官时,曾写过《花时遍游诸家园》等赏花诗,所以林景熙拈出看花一事,以概括他入川经历。

  “冰瓯雪碗建溪茶”,写陆游在福建事。陆游在淳熙年间任提举福建常平茶盐事,所以诗举饮茶事,既是因为福建是著名产茶区,陆游又官管茶叶收购的官,一语双关。这两句所写,一东一西,跨地极大,故用以代陆游宦迹。以下便以“承平麾节半海宇”作一总写,然后说他晚年退隐家乡鉴湖。通过四句诗,有分有合,精炼地概括了陆游的一生;“承平”二字,已将他难以报国的不得已隐藏在内,尤为春秋之笔。

  第三段写陆游的报国雄心。承接上“承平”字,说他在承平时代无法实施自己的爱国抱负,上前线去杀敌,收复失土,只好沉湎诗酒,把满腔热忱通过诗歌来表达出来;而他胸中,时刻以未能手枭敌首为恨,所以空有豪情,眼睁睁地看着中原沦丧,无力挽救。这一段,隐曲地批判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高度概括了陆游一生的心事。渴望杀敌是陆游诗的主旋律,这类诗在陆游集中俯拾皆是,这首诗中“床头孤剑”二句,就是反用了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句。

  末段四句,接入自己,把当前现实与陆游所处时代作对照。陆游当时是眼睁睁地看着沦陷的中原无力收复;林景熙所处的时候,中原依然沦陷,遥望北方,青山隐隐,笼罩在一片哀愁之中。

  更令人揪心裂肺的是,南宋偏安一隅的局面也已打破,国家已经灭亡,只剩下东南一带,还有残余的宋军在抵抗元人。因此,诗人感叹,国势已无法挽回,陆游的后裔确是见到了九州一统,然而是被敌人统一,他们在遵照陆游遗嘱家祭时又怎么向他禀告呢?这一段,“青山一发”是化用苏轼“青山一发是中原”句;末两句是本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写得沉痛之极。这时候,诗人已经把陆游的悲与自己的悲完全融合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血泪。正如陈衍《宋诗精华录》所评的那样:“事有大谬不然者,乃至于此,悲哉!”

  全诗把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所题的是陆游的诗集,但在赞诗时更重在赞人。诗写得一意相贯,层层推进,悲壮雄浑,同时善于概括,尤其是在成句的化用上,浑如生成,自然的当,显示了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1450-1451页
创作背景

  有宋一朝,外患频仍,南渡之后,更是国事日非,风雨飘摇。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在元兵追击下,崖山一战,南宋全军覆没,陆秀夫抱八岁幼帝赵昺投海,南宋遂亡。南宋诗坛经受着时代凄风苦雨的洗礼。爱国诗人面对亡国的奇耻大辱,痛心疾首,扼腕捶胸,谱写了一曲曲或慷慨激昂,沉郁哀切的诗篇。爱国主义成了南宋诗歌最深刻、最动人、最光辉的主题。它不仅在陆游文天祥等诗坛巨搫的创作中有着强烈的表现,而且在宋亡以后诗多遗民诗人的篇什中也有着鲜明的反映。林景熙这首《书陆放翁诗卷后》就是其中一首脸炙人口的绝唱。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1450-1451页
林景熙

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 3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晚岁¹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léi)²
译文:不才如我垂久老矣竟忝列先生的门下,金灿灿的酒器映照着我满头萧萧的白发。
注释:¹晚岁:作者时年五十六岁,故称。²金罍:泛指酒盏。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¹
译文:惭愧呀魏公你如此看重又宴请了我,我在曲台编的那本书消磨了几多年华。
注释:¹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译文:多少回重阳节从忧愁中过来的,多少回酒醉中又壮心偶发。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¹百遍开。
译文:此番风雨之夜辗转无眠,起来把新诗一遍一遍地写下。
注释:¹新诗:韩琦新赋的诗,诗中含有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之气。

  首联从多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苏洵于1056年(嘉祐元年)持益州张方平、雅州雷简夫的推荐信赴京谒见韩琦、欧阳修等名流重臣,从此成了他们的座上客。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说“晚岁登门”。雷简夫称苏洵为“王佐才”、“帝王师”,苏洵实际上也是以此自居的,而这里却自称“不才”,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已的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五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汉武帝时公孙弘自举贤良,数年而至宰相,“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汉书·公孙弘传》)这里诗人即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言自己不配这种礼遇。下句,诗人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曲台指太常寺。因《礼记》有《曲礼》篇,故称专掌礼仪制度的太常寺为“曲台”。苏洵在1061年(嘉祐六年)被命于太常寺修纂礼书,至赴宴时,刚完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费时五年。苏洵以自己能辅助帝王的才能来做这种白首穷经的工作,深感虚度年华,用非所长,这集中表现在“闲”、“老”二字上。1056年(嘉祐元年),欧阳修荐苏洵于朝廷,韩琦也以为可用,独富弼主张“姑少待之”(叶梦得《石林燕语》)。拖了两年,朝廷才召苏洵试舍人院。苏洵拒绝赴试,朝廷授以试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又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今属河北)主簿,编纂太常礼书,直至去世。“书虽成于百篇,爵不过于九品。”(《老苏先生会葬致语》)这就是诗人发出“闲伴诸儒老曲台”的深沉哀叹的原因。

  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苏洵在二十七岁以前“游荡不学”,不一定有“愁”。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多次科考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他已五十七岁,很难再有所作为。“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其意气尤不少衰”。(叶梦得《避暑录话》)

  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戛然而止,余味无穷。韩琦《乙巳重阳》说:“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启宾罍。招贤敢并翘材馆,乐事难追戏马台。藓布乱钱乘雨出,雁飞新阵拂云来。何时得遇樽前菊,此日花随月令开。”韩琦诗中那种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这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叶梦得说:“明允诗不多见,然精深有味,语不徒发,……婉而不迫,哀而不伤,所作自不必多也。”(《避暑录话》)这一首诗在内容上“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深刻反映了宋代失意文人的精神苦闷;艺术风格上也是“婉而不迫,哀而不伤”,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65-167

jiǔhánwèigōng

xún sòngdài 

wǎnsuìdēngménzuìcái xiāoxiāohuáyìngjīnléi 
kānchéngxiàngyándōng xiánbànzhūlǎotái 
jiājiéjiǔcóngchóuguò zhuàngxīnǒubàngzuìzhōnglái 
guīchōnghánshuì xīnshībǎibiànkāi 
转眄如波眼,娉婷似柳腰。花里暗相招,忆君肠欲断,恨春宵。
转眄¹如波眼,娉(pīng)(tíng)²似柳腰。花里暗相招³,忆君肠欲断,恨春宵(xiāo)
译文:转动的明眸,流盼着清澈的秋波;纤秀的腰肢,如翠柳般婀娜。花丛里的幽会已成往事,深情的回忆只增添了相思的凄恻,更恨这春宵孤独漫漫难过。
注释:南歌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¹转眄:目光左右地扫视。眄,一作“盼”。²娉婷:形容姿态秀美。³暗相招:偷偷地相互打招呼邀约。此处指幽会。⁴恨春宵:恨春宵难过。

  此词写男主人公对女子的深深思念,从男子的视角展示女子的形象,突出其思忆之苦。

  起拍二句是写男子忆念中女子动人美丽的形象:秋波如媚,柳腰娉婷。“转盼如波眼”,写眼光流盼如秋波般清澈、闪耀;“娉婷似柳腰”,表现女子的美妙身段:这两句都运用了比喻手法。那次幸福的欢会女子给男主人公留下难忘的印象,为思忆之苦先垫上一笔。接着“花里暗相招”一句是写当时的幽会,欢乐的幽会也给男主人公留下难忘的记忆,再为思忆之苦垫上一笔。这三句纯是以女方的倩影衬托男子的情思。有了前面三句的铺垫,后面写男主人公的思忆之苦就很自然了。后二句“忆君肠欲断,恨春宵”,直抒相思情深,春宵难遣。尤其是“肠欲断”“恨春宵”六字,生动地把主人公为情所苦的形象突显出来。

  此词虽然用语普通,甚至有些俚俗,但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有今昔对比,有叙事有抒情,跌宕多姿,别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2-53
2、 柯宝成 编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17:25

nán ·zhuǎnmiǎnyǎn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zhuǎnmiǎnyǎn pīngtíngliǔyāo huāànxiāngzhāo jūnchángduàn hènchūnxiāo 
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
离恨如旨酒¹,古今饮皆醉。
注释:¹旨酒:美酒。旨,美好。
只恐长江水,尽是儿女泪。
只恐长江水,尽是儿女泪。
伊余非此辈,送人空把臂。
伊余¹非此辈,送人空²把臂(bì)³
注释:¹伊余:犹我。伊为助词,无实义。²空:犹祇。³把臂:握人手臂以示亲密。
他日再相逢,清风动天地。
他日再相逢,清风¹动天地。
注释:¹清风:清凉或清净的微风,比喻心地清澄静谧,了无挂碍。
乐府《杂曲歌辞》中有篇名为《古别离》,以南朝梁江淹之作为最早,内容写男女别离之情,其后历代诗人多有此题作品。这首五言古风为《古离别》,颠倒一字,其义实同。本诗将世俗的离愁别恨之扰人比喻成美酒之醉人,又将儿女别离伤感之泪比喻成滔滔不绝的长江之水,联想奇妙,意味隽永。清人延召寿《老生常谈》评本诗前四句说:“此种妙思,非太白不能。”事实上,本诗前四句被当作一首五言绝句,流传甚广。后四句则告诚佛门中人(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应该断然弃绝俗世情思,不要也陷入离情别绪中去。
大江阔千里,孤舟无四邻。
大江¹阔千里,孤舟无四邻²
译文:大江辽阔,千里茫茫,我一只小船在江中孤零零飘荡无人作伴。
注释:¹大江:指诗人月夜泛舟所在的江。无考证。²无四邻:指周围没有其他船只。
唯余故楼月,远近必随人。
(wéi)¹故楼²月,远近必随人。
译文:只有以前在家中楼上看到的月亮,或远或近的伴随着我。
注释:¹唯余:只有。²故楼:指家乡之楼。月随人行,故现在照“我”之月,仍是“故楼月”。
入风先绕晕,排雾急移轮。
入风¹先绕晕²,排雾(wù)³急移轮
译文:起风前它四周先围着一个彩环,冲开云雾时又像急速游动向前。
注释:¹入风:遇风。²晕:月四周有时有云气围绕如环叫做月晕。³排雾:冲开、排开云雾。⁴轮:月轮。
若教长似扇,堪拂艳歌尘。
若教长似扇¹,堪(kān)²³艳歌尘
译文:倘如它能永远像一把圆扇,可以拂去艳情场上的尘烟。
注释:¹似扇:古人咏扇的诗赋形容扇的圆常以月为比,诗中倒转过来,以扇比月。²堪:能,可。³拂:拂拭。⁴艳歌尘:指唱艳歌的人身上的尘土。

  “大江阔千里,孤舟无四邻”,开头两句交待了望月的时间、地点、环境。江,是横阔千里、浩渺无际的大江;舟,是孤舟,无四邻的孤舟。二者对比鲜明,表达了诗人旅途的孤寂。而旅途的孤寂又无处诉说,只有遥寄明月了,为引出下文做了铺垫。

  “唯余故楼月,远近必随人”,承接上句。诗人展开奇思妙想:他不觉孤独,认定此月正是老家楼上常见的那轮明月,原是“旧时相识”,因而不管自己去家远或近,它始终不离不弃跟随在身边,更深层地表达出了思恋与孤独之苦。诗人不再觉得孤寂,精神便不颓丧了。由此又自然列入三联对“故楼月”的描写,仍用拟人的方法。

  “入风先绕晕,排雾急移轮”,诗人一抛写月常用手法,别出心裁,故作错觉。月见风来袭,便让晕来围绕;见云雾来遮,便急忙调转车轮驶走。忽明忽暗之间,也暗示诗人思绪的起伏不定:感激它为照我陪我而作的辛勤,赞美它那艰难的经历和勇于防范的精神,这种模棱的认识又延续下去。

  “若教长似扇,堪拂艳歌尘”,此联以扇拟月,抒发人生感慨,设想它若长圆不缺似团扇,就能用来为唱艳歌的拂尘了。这里月似团扇,歌者持此唱着艳歌,更是美女,诗人借喻远在千里外的心中人。由“故楼月”到“故楼人”,经过一些联想的中介,怀人的意思就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合情合理,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陆坚主编.《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08:第182-183页
2、 蔡景仙主编.《汉魏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4:第319页

zhōuzhōngwàngyuè--zhūchāo

jiāngkuòqiānzhōulín

wéilóuyuèyuǎnjìnsuírén

fēngxiānràoyūnpáilún

ruòjiàozhǎngshìshànkānyànchén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
昔我游宋中¹,惟梁孝王都²
译文:昔日我在宋中一带游历,汉梁孝王刘武自梁徙都睢阳,修园林、扩建城池。
注释:¹宋中:今河南商丘市南。²梁孝王都:汉梁孝王刘武自梁(今开封市)徙都睢阳(即宋州),修园林、扩建城池。
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
名今陈留亚¹,剧²则贝³俱。
译文:当今的宋中仅次于唐代著名的商业交通发达的城市陈留,而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则和贝州、魏州相等。
注释:¹陈留亚:仅次于陈留。陈留,是汉、唐以来商业都会。²剧:政务繁重之地。³贝:贝州,故地在今河北清河。⁴魏:魏州,故地在今河北大名。
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
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qú)¹
译文:一个城邑中就有数万户人家,街道两旁的高楼互相辉映。
注释:¹通衢:大道、交通要到。
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
舟车半天下,主客多俱娱。
译文:船和车马占据大半的天下,主人和宾客都十分欢乐。
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
白刃雠(chóu)不义¹,黄金倾有无。
译文:白光闪闪的刀刃用来杀光不义的坏人,把所有的黄金都拿出来酬谢英豪。
注释:¹雠不义:杀死不义的坏人。雠,仇杀。倾有无:倾其所有。“有无”是复词偏义,偏在“有”。
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杀人红尘¹里,报答在斯须²
译文:此地富庶繁华,闹市仇杀,会带来迅速报复。
注释:¹红尘:指人世间。²斯须:片刻。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忆与高李¹辈,论交²入酒垆³
译文:回忆起在安置酒瓮的土台,结交了高适和李白两位好友。
注释:¹高李:指高适、李白。杜甫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又称高适:“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²论交:结交。³酒垆:酒家安置酒瓮的土台。
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两公壮藻思¹,得我色敷腴(yú)²
译文:两位公子的写作才能十分了得,让我十分的和颜悦色。
注释:¹藻思:写作的才能。²色敷腴:颜色和悦的样子。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
气酣(hān)¹登吹台²,怀古视平芜。
译文:情绪高昂的时候登上繁台,遥望长满青草的平原感怀汉高祖之事。
注释:¹气酣:情绪高昂。²吹台:即繁台,在今河南开封东南禹王台公园内。相传为春秋时期师旷吹奏之台。汉梁孝王增筑称“明台”,因此称为“吹台”。怀古:即下面所提汉高祖之事。平芜:长满青草的平原。
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
芒砀(dàng)¹云一去,雁鹜(wù)²空相呼。
译文:砀山县这个地方,汉高祖一死,这里就没有人了,只有雁鹜相互呼应而已。
注释:¹芒砀:唐时砀山县属宋州。²雁鹜:亦作“鴈鹜”。鹅和鸭。
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
先帝¹正好武,寰(huán)²未凋枯。
译文:玄宗尚武好战,当时国家尚未衰颓。
注释:¹先帝:即唐玄宗。²寰海:海内、天下。
猛将收西域,长戟破林胡。
猛将收西域,长戟()¹破林胡²
译文:英勇的将士收复西域蛮夷之地,安禄山、张守琏战胜契丹民族。
注释:¹长戟:比喻军队将领,这里指安禄山、张守琏等。²林胡:汉时匈奴种族名。
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
百万¹攻一城,献捷²不云输。
译文:蒙蔽邀功,用百万人攻打一城,只报胜利,不报失败,所以虽败而报捷。
注释:¹百万:指兵力。²献捷:报喜不报忧。
组练弃如泥,尺土负百夫。
组练¹弃如泥,尺土负百夫。
译文:把战士看作泥土一样贱,为争取尺土,不惜牺牲一百个人的性命。
注释:¹组练:组甲练袍,这里指精兵。
拓境功未已,元和辞大炉。
拓境¹功未已,元和²³大炉
译文:开拓边疆未成功,天下大乱,升平和悦的景象离开人间乐土。
注释:¹拓境:即开拓边境。²元和:太平和乐的气象。³辞:离开。⁴大炉:天地、人间。《庄子》:“以天地为大炉。”这里指天地间。
乱离朋友尽,合沓岁月徂。
乱离朋友尽¹,合沓(tà)²岁月徂(cú)³
译文:时光流逝不停,而自己的朋友们却分散凋零。
注释:¹朋友尽:指除高、李外,如郑虔、严武、苏源明等人。²合沓:相继重迭的样子。³徂:逝。
吾衰将焉托,存殁再呜呼。
吾衰将焉托,存殁()¹再呜呼²
译文:我将一腔的愁思寄托在哪里,好友相继去世,十分悲悼。
注释:¹存殁:指活着的自己和死去的友人。²呜呼:恸哭。宝应元年(762)李白死,永泰元年(765)高适又死,所以说“再呜呼”。
萧条益堪愧,独在天一隅。
萧条益堪愧¹,独在天一隅。
译文:孤独凄凉、老病穷困而漂泊远方。
注释:¹益堪愧:一作“病益盛”。
乘黄已去矣,凡马徒区区。
乘黄¹已去矣,凡马²徒区区³
译文:李白和高适已经离去,我空怀有诚恳的心,却徒劳无用。
注释:¹乘黄:传说中的神马,喻指高李。²凡马:杜甫自谓。³徒区区:空怀有诚恳的心,却徒劳无用。杜甫十分爱才,因此对高李之死,十分痛惜。
不复见颜鲍,系舟卧荆巫。
不复见颜鲍¹,系舟卧荆巫²
译文:不再看望颜延之和鲍照,乘坐一艘小船在荆州巫山漂泊。
注释:¹颜鲍:指颜延之和鲍照。²荆巫:荆州巫峡,指漂泊夔州。
临餐吐更食,常恐违抚孤。
临餐吐更食,常恐违抚孤¹
译文:勉强加餐,常常担忧自己无力照顾朋友的遗孤。
注释:¹违抚孤:无力照顾朋友的遗孤。

  这是一篇缅怀往事、抒发乱离之感的诗。在诗里杜甫怀念乱前宋中的繁华,伤盛世的消失,讽谕唐玄宗好武功所造成的恶果;忆恋同李白、高适游宋中时的友谊,痛挚友相继死亡,叹自身的衰老飘零。

  全诗分四段,开头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宋中地区的繁华;十三句至二十句为第二段写与高适、李白的邀游;二十一句至二十八句为第三段写唐明皇开边之事;最后十四句为第四段,叙写乱离死生,而深痛高李之亡。既有现实经历的生动描述,又有几十年来郁积于心中的主观情感的抒发。此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秀而不冶,艳而不妖。

  此诗前十二句,写昔时宋中梁孝王都的风物人情。当时的商丘古城名声仅次于陈留,而与贝州、魏州齐名。这里人口众多,有高楼、大道;水陆交通便利,以至于“舟车半天下”;人们热情好客、行侠仗义。次八句,回顾与高适、李白游览的情景。他们在酒瓮的土台跟前畅饮,“登文台”赋诗,观梁园雁池,望芒砀云烟,追思汉高祖斩蛇起义创业、梁孝王主宾相得作赋。再十句,写唐玄宗当年穷兵黩武、四方征伐,致使生灵涂炭、天下混乱。后十一句,表达对高、李的悲念和哀思。由于岁月流逝、遭逢离乱,朋友已经亡故。李白死于宝应元年(762年),高适也卒于永泰元年(765年),而今自己亦到了衰落之暮年,又“独在天一隅”“系舟卧荆巫”,真是“存殁两呜呼”。诗人以“乘黄”“颜鲍”指高、李,以“凡马”自比,而且常常愿尽“抚孤”的义务,对高、李的尊恭和思念,也表明了三人之间的情深意笃,同时也看出商丘之游对诗人来说是美好,不能忘怀。

参考资料:
1、 王华杰著.应天文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07:53
2、 邓元煊,吴丹雨,吴明贤,李丹编.历代名人咏李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08:第45页

qiǎnhuái怀

 tángdài 

yóusòngzhōng wéiliángxiàowáng 
míngjīnchénliú bèiwèi 
zhōngjiǔwànjiā gāodòngzhàotōng 
zhōuchēbàntiānxià zhǔduōhuān 
báirènchóu huángjīnqīngyǒu 
shārénhóngchén bàozài 
gāobèi lùnjiāojiǔ 
liǎnggōngzhuàngzǎo  
hāndēngchuītái huái怀shìpíng 
mángdàngyún yànkōngxiāng 
xiānzhènghào huánhǎiwèidiāo 
měngjiāngshōu西 chánglín 
bǎiwàngōngchéng xiànjiéyúnshū 
liàn chǐbǎi 
tuòjìnggōngwèi yuán 
luànpéngyǒujìn suìyuè 
shuāijiāngyāntuō cúnzài 
xiāotiáokānkuì zàitiān 
chénghuáng fán 
jiànyánbào zhōujīng 
líncāngèngshí chángkǒngwé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