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流远。忆当年、江东跌宕,知音南阮。惯倚胡床闲寄傲,妥腹难凭琴桉。妙制拥、银蟾光满。千古不传谁好事,忽茂陵、金碗人间见。轻擘动,思无限。
长安钗鬓春横乱。仿规模、红绦带拨,媚深情浅。安识高山流水趣,儿女空传恩怨。使得似、支郎萧散。听到三闾沈绝处,惨悲风、摇落寒江岸。不肠断,也肠断。
人物风流远。忆当年、江东跌宕,知音南阮。惯倚胡床闲寄傲,妥腹难凭琴桉。妙制拥、银蟾光满。千古不传谁好事,忽茂陵、金碗人间见。轻擘动,思无限。
长安钗鬓春横乱。仿规模、红绦带拨,媚深情浅。安识高山流水趣,儿女空传恩怨。使得似、支郎萧散。听到三闾沈绝处,惨悲风、摇落寒江岸。不肠断,也肠断。
李好古

李好古

李好古,南宋词人。生平不详。自署乡贡免解进士。清吟阁本《阳春白雪》载:“好古字仲敏,原籍下郢(今陕西渭南县东北),可备一说。”根据他写于扬州的两首《八声甘州》、两首《江城子》里的自述推断,他大约活动于南宋中后期。少年有大志,但无法获得报国的机会,大约30岁时尚未求到功名,于是乘船千里,到扬州一带游览。又据其《酹江月》:“四十男儿当富贵,谁念漂零南北”,可知他中年以后仍然不得意,到处流浪。 ▶ 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五月榴花妖艳¹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zòng)。金盘送。生绡(xiāo)²画扇盘双凤。
译文:五月是石榴花开的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注释:¹妖艳:红艳似火。²生绡:未漂煮过的丝织品。古时多用以作画,因亦以指画卷。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正是浴兰¹时节动。菖(chānɡ)(pú)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ménɡ)忪。等闲惊破²纱窗梦。
译文: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宁静,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
注释:¹浴兰:见浴兰汤。²惊破:打破。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是宋代欧阳修的一首词。

  上片写端午节的风俗。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表明了人们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

  下片写端午节人们的沐浴更衣,饮下雄黄酒驱邪的风俗。后面紧接着抒情,抒发了一种离愁别绪的青丝。

  欧阳修《渔家傲》写的闺中女子,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享用粽子后,未出阁的姑娘,在家休息,梦醒后想出外踏青而去。抒发了闺中女子的情思。

jiāào ·yuèliúhuāyāoyànhōng

ōuyángxiū sòngdài 

yuèliúhuāyāoyànhōng 绿yángdàichuíchuízhòng xīnchánjiǎozòng jīnpánsòng shēngxiāohuàshànpánshuāngfèng 
zhèngshìlánshíjiédòng chāngjiǔměiqīngzūngòng huángshínòng yóuméngsōng děngxiánjīngshàchuāngmèng 
汉宫曾动伯鸾歌,事去英雄可奈何。
汉宫¹曾动伯鸾(luán)²,事去英雄可奈何。
译文:巍峨的汉宫辉煌壮丽,曾引发梁鸿的《五噫》之歌,惨痛的旧事已经过去,便是那英雄也无可奈何。
注释:都(dū):这里指金国的故都——中都燕京,就是今天的北京。自金海陵王完颜亮贞元二年(1153)把都城从上京(今属黑龙江哈尔滨)迁到燕京,至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燕京失陷,六十余年间,这里一直是金国的政权中心。¹汉宫:汉代宫廷,这里指汉章帝朝。²伯鸾歌:即《五噫歌》。东汉扶风平陵人梁鸿,字伯鸾,家贫博学,隐居霸陵山,以耕织为业。后因事进京城洛阳,见宫室华丽,便作《五噫歌》说:“陟彼北邙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巍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抨击朝廷的奢华,同情人民的劳苦。汉章帝听后很不高兴,下令搜捕梁鸿。梁鸿因而改名换姓,跑到山东一带隐居。诗中是借用这一典故来抨击金朝统治者骄奢淫逸,大营宫室而不顾人民疾苦,招致了亡国之祸。“事去”句:意思是说国家已亡,机会已失,已没有挽回的可能了。
但见觚棱上金爵,岂知荆棘卧铜驼。
但见觚(gū)棱上金爵¹,岂知荆棘(jí)卧铜驼²
译文:只看到觚棱上耸起了金雀,哪可道荆棘中倒卧着铜驼!
注释:¹“但见”句:借用班固《西都赋》中:“设璧门之凤阙,上觚棱而栖金雀”之意。爵,同“雀”。觚(gū)稜(léng),指宫阙上转角处之瓦脊成方形棱瓣之状。《西京赋》,写西京的壮丽辉煌,穷奢极侈。诗里指中都燕京。²荆棘卧铜驼:据《晋书·索靖传》记载说,索靖遇事有远见,知道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说:“将要在荆棘中见到你了。”后来便用荆棘铜驼来形容亡国后的残破景象。铜驼,铜铸的骆驼,古代放置在宫门外,道路两边各有一只,夹道相向。
神仙不到秋风客,富贵空悲春梦婆。
神仙不到秋风客¹,富贵空悲春梦婆²
译文:成仙长生之事已经轮不到秋风客,昔年的富贵徒然悲坏了春梦婆。
注释:¹“神仙”句:汉武帝迷信神仙之说,终日求仙服药,但也终究不免一死,因此说是“神仙不到秋风客”,也就是说成仙长生之事轮不到汉武帝。这里是借用这一典故来哀悼金朝皇帝。秋风客,汉武帝刘彻曾作《秋风辞》,因此后人称他为秋风客。这里是用来指代金朝的皇帝。²春梦婆:据赵德麟《侯鲭录》记载说,苏东坡晚年流放海南,曾身背大瓢在田野上行吟,遇一老太婆对他说:“内翰(指苏东坡)昔日富贵,一场春梦。”后人们便把这老太婆称为春梦婆。春梦,比喻人间荣华像春天的梦一样短暂。
行过卢沟重回首,凤城平日五云多。
行过卢沟¹重回首,凤城²平日五云³多。
译文:我走过芦沟桥头,禁不住频频回首,这宫城在往日,五彩的祥云缭绕着几多。
注释:¹芦沟:就是芦沟桥,横跨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金代称芦沟河)上,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成于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²凤城:这里指燕京。传说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很会吹箫,箫声引得凤鸟降临京城,因而称秦京城为丹凤城。后来便泛称京都为凤城。³五云:五色的云彩,古人认为是祥瑞。也用来指皇帝所在的地方。

  这首诗以汉代之事咏金朝,写金朝统治者当年在燕京大营宫室,招致亡国之祸感慨事过境迁,即使有英雄豪杰,也无可奈何了。

  首联破空而来,落笔不凡。汉宫曾经因为过度奢华而引来伯鸾的《五噫歌》,诗中赞叹了汉宫的雄伟壮观,但更多流露出的,是对豪奢宫殿旁民不聊生景象的哀叹。高亢激愤的歌声撼动了朝野上下,使得统治者闻之惊心。该诗一开始就引用了一个典故,以汉宫喻金朝,意在谴责金朝统治者过于奢华,不顾民生疾苦,大营宫室,招来亡国之祸事。而今时过境迁,即使当年的梁鸿再现,也已回天无力,徒唤奈何。

  颔联紧承首联,抨击当年金朝统治者只求豪奢,不知道亡国的惨祸将会降临到自己头上。诗人怀着凄怆的心情徘徊在金朝故都草一木、一砖一瓦俱在,但已物是人非,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涌上心头。看看宫殿高的瓦脊,上面仍然站立着象征吉祥富贵的金风,然而这宫殿的主人已沦为阶下之囚。前一句流露的是诗人的伤感无奈,后一句则蕴涵了锋芒:宫殿仍在,金凤依旧,而那些象征着皇权的铜制骆驼,不再威风凛凛地排列宫门两侧,却像他们的主人一样沦落,横卧在寒烟衰草之中,默默地成了沧桑巨变的见证。该联对仗精工,对比鲜明:“但见”句写眼前之景,“岂知”句忆往昔之事;“觚棱”是富贵繁华之所,“荆棘”乃荒芜凄凉之物;“上”处高位,“卧”为沦落。抚今追昔,诗人百感交集,心潮难平。

  颈联借用两个典故,一用“秋风客”借以指金朝的故帝,有伤悼讽刺之意;二用“春梦婆”,借以对金朝的没落命运表示悲伤。该联使用典故,借以哀叹金朝覆灭的命运,同时又寄托了遗山对于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诸多感慨:没有人能够逃脱死亡的最终结局,也没有永恒的荣耀和富贵,一切都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为过去。感慨是深沉的,有着历史的厚重和哲理的意味。

  尾联对故都燕京的变迁表示无限的哀伤。离开燕京之后,诗人一路上心情郁闷,走走停停,频频回首:暮色中故国的景物依旧,燕京还是那样飘荡着吉祥的五色云朵,丝毫不因为江山易主而有所改变。诗人将浓重的伤感潜藏在淡淡的叙述中,不动声色地透露着心中的落寞悲凉。

  该诗在艺术上极为工炼纯熟,苍劲老道,警策凝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伤怀故国故都的深沉感情,感人至深。

参考资料:
1、 (金)元好问著.《元好问集》:三晋出版社,2008.08:第90-92页
2、 本社编.《宋辽金诗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第476-477页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菩提本无常¹,明镜²亦非台³
译文: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
注释:¹常:这里指菩提常,意译为“觉常”或“道常”。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常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常为菩提常。²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³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佛性¹常清净²,何处有尘埃³
译文: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注释:¹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原指佛陀本性,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²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³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身是菩提常,心为明镜台。
译文: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译文: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菩提本无常,明镜亦非台。
译文: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译文:心里本来就空无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¹
译文: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注释:¹玄:佛教术语,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信心铭》:“不识玄者,徒劳念佛。”对于佛教徒来说,通晓玄机,是至关重要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¹只在目前!
译文: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注释:¹西方:佛教术语,指净土所在的极乐世界。

  第一首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神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

  第二首偈,也是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也即“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该偈亦见于敦煌写本《坛经》,但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当属衍文。特别是前两句,虽调换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实际也是重复神秀的话,不应视为惠能的思想。

  第三首偈,见于《六祖法宝·坛经》,流传甚广,为《全唐诗外编》所补录。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这是一种误解,早在宋代即有人提出非议。郭朋认为:“《坛经》的首窜者,不仅不了解‘佛性’论,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说。”其实,大乘佛教的所谓“空”、“无”,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论,则决非“绝无”。在《坛经》第十五节,惠能有言:“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在《坛经》第二十四节,惠能又说:“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这些都足以证明惠能的思想体系,同“一切万法,自性本空”的理论完全不同。不过在这句话之前,惠能先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他把一切归结于“心”,也即“自性”。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但无论如何,把“佛性常清净”和“本来无一物”等同起来,是不适当的。

  第四首偈,见于《大正藏·坛经》,着重讲修行方法。《坛经》第三十五节,惠能引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接着说:“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坛经》第三十六节说:“若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二节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三节又说:“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反复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这是惠能教导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径。在他看来,求佛的人只图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难为易,自能达到目的。论根据。

huìnéng tángdài 

běnshù míngjìngfēitái 
xìngchángqīngjìng chùyǒuchénāi 

shēnshìshù xīnwéimíngjìngtái 
míngjìngběnqīngjìng chùrǎnchénāi 

běnshù míngjìngfēitái 
běnlái chùchénāi 

zhǐxiàngxīn láoxiàngwàiqiúxuán 
tīngshuōxiūxíng 西fāngzhǐzàiqián 

渭上秋雨过,北风何骚骚。
渭上秋雨过,北风何骚(sāo)¹
译文:秋雨正在迅速地下着,很快从渭河上方经过,北风也刮得相当猛烈。
注释:¹骚骚:指急迫的样子。
天晴诸山出,太白峰最高。
天晴诸山出,太白峰最高。
译文:放晴之后,晴空万里,各座山峰的轮廓在雾水消散后渐渐显出,其中太白峰是最高的一座。
主人东溪老,两耳生长毫。
主人东溪老,两耳生长毫。
译文:我在山下行走,去拜访一户人家,其中一户人家住在东溪,他已经年老,两个耳朵旁边长着长长的须发。
远近知百岁,子孙皆二毛。
远近知百岁,子孙皆二毛。
译文:远近的人都知道他已经一百多岁了,连他的儿子和孙子的头上,都长着两种颜色的头发。
中庭井阑上,一架猕猴桃。
中庭¹井阑(lán)²上,一架猕猴桃。
译文:我走进他家的院子里,他家的庭院中央有一口井,井旁边有一个支架上,种着一些猕猴桃树。
注释:¹中庭:庭院;庭院之中。²井阑:同‘井栏’,水井的围栏。
石泉饭香粳,酒瓮开新槽。
石泉饭香粳(jīng),酒瓮(wèng)¹开新槽。
译文:他邀请我一同吃饭,饭是用山泉水和香粳米做的,散发着香喷喷的糯米饭的味道,他又打开了一坛新酿的酒,邀请我一同畅饮。
注释:¹酒瓮:盛酒的坛子。
爱兹田中趣,始悟世上劳。
爱兹田中趣,始悟世上劳。
译文:我喜爱这些田园乐趣,因为我从中体味到了世上的人如此辛劳。
我行有胜事,书此寄尔曹。
我行有胜事¹,书此寄尔曹。
译文:在这次旅行中,有这样一些美好的事情,所以我就写下这篇诗,并寄给你们。
注释:¹胜事:美好的事情。
栾盈出奔楚。宣子杀羊舌虎,囚叔向。人谓叔向曰:“子离于罪,其为不知乎?”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
(luán)¹出奔楚。宣子²杀羊舌虎³,囚叔向。人谓叔向曰:“子离囚罪,其为不知乎?”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
译文:栾盈逃奔楚国,范宣子杀了(他的同党)羊舌虎,软禁了(羊舌虎的哥哥)叔向。有人对叔向说:“你受这样的罪,未免不够明智吧?”叔向说:“那些死了的和逃跑的,又怎么样呢?《诗经》说:‘难得清闲和逸脱啊,就这样了此一生吧!’这才是明智。”
注释:¹栾盈:晋大夫,因与晋国的加一大夫范鞅不和,谋害范鞅。事败被驱逐,故出奔楚。²宣子:即范鞅之父。³羊舌虎:栾盈的同党。⁴叔向:羊舌虎的哥哥。叫羊舌肸(xī)。⁵离:通‘罹’,遭遇。⁶知:通‘智’。⁷优游:闲暇而快乐自得的样子。
乐王鲋见叔向曰:“吾为子请。”叔向弗应,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曰:“必祁大夫。”室老闻之曰:“乐王鲋言于君无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许;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叔向曰:“乐王鲋从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子,觉者也。”
乐王鲋(fù)¹见叔向曰:“吾为子请。”叔向弗应,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曰:“必祁(qí)大夫²。”室老³闻之曰:“乐王鲋言囚君无不行,求赦(shè)吾子,吾子不许;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叔向曰:“乐王鲋从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子,觉者也。”
译文:乐王鲋见到叔向说:“我去为您求情。”叔向没有理会,乐王鲋离开时,不拜谢。旁人(有史籍载此人就是羊舌赤)都埋怨叔向,叔向说:“只有祁大夫(才能救我)。”管家听到这话就说:“乐王鲋在君主面前说的话,没有不采纳的。请求赦免您,您不理会。(我认为)祁大夫无法办到的事,您却说必须由他。为什么呢?”叔向说:“乐王鲋是顺从君主的人,怎么能行?祁大夫举荐外人不遗弃有仇的人,举荐熟人不遗漏亲人,他难道会遗漏我吗?《诗》说:“有正直的德行,天下人都会顺从’。祁大夫(正是这样)正直的人啊!”
注释:¹乐王鲋:即东桓子,晋大夫。鲋:读音fǔ。²祁大夫:即祁奚。³室老:古时卿大夫家中有家臣,室老是家臣之长。⁴不弃仇:祁奚曾经向晋君推荐过他的仇人解狐。⁵不失亲:祁奚曾经向晋君推荐过的他的儿子祁许。⁶夫子:那个人,指祁奚。⁷觉者:有正直德行的人。
晋侯问叔向之罪于乐王鲋。对曰:“不弃其亲,其有焉。”
晋侯问叔向之罪囚乐王鲋。对曰:“不弃其亲,其有焉。”
译文:晋侯向乐王鲋问起叔向的罪责,乐王鲋说:“不背弃他的亲人,他有些牵涉吧!”
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曰:“《诗》曰:‘惠我无疆,子孙保之。’《书》曰:‘圣有谟勋,明征定保。’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鲧殛而禹兴;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管蔡为戮,周公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宣子说,与之乘,以言诸公而免之。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
囚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rì)¹而见宣子,曰:“《诗》曰:‘惠我无疆,子孙保²之。’《书》曰:‘圣有谟(mó)³(xūn),明征定保。’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jì)之固也。犹将十世之,以劝能者。今壹(yī)不免其身,以弃社稷(jì),不亦惑乎?鲧殛(jí)而禹兴;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管蔡为戮(lù),周公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宣子说,与之乘,以言诸公而免之。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
译文:当时祁奚已经告老还乡了,听到这事(叔向被囚禁的事),赶紧坐上驿站的马车来见范宣子。说:“《诗》说:‘给予我恩惠无边(的人),子孙后代永远保存’,《尚书》说:‘圣贤有谋略和功勋,应当明证他的功劳和加以保护。’谋划而少有过失,给人许多教益而不知疲倦,叔向就有这样的能力。(叔向是)国家的柱石,即使他十代的子孙犯了罪也应该宽宥,以此勉励那些有能力的人。如今因为他的弟弟(羊舌虎)犯罪一事而使他不得免罪,,这从而丢弃国家栋梁,这不是糊涂吗?(从前)鲧被诛杀(他的儿子)禹却兴起(被拥立为夏代第一个君主);伊尹起初曾放逐太甲(后来)又为相辅佐太甲,太甲始终没有怨恨伊尹的表示;管叔、蔡叔(因为造反)被杀,周公却辅佐(他们的侄子)成王。您为什么因为羊舌虎的缘故抛弃国家的柱石呢? 您与人为善,谁还敢不竭力为国!多杀人又何必呢?”范宣子听了很高兴,便同他一起坐车(去见晋平公)赦免了叔向。祁奚不见叔向就回家。叔向也未向祁奚致谢,径直上朝。
注释:¹驲:读音rì,古代驿站的马车。²保:依赖。³谟:读音mó,谋略。⁴十世:指远代子孙。⁵宥:赦宥。⁶壹:指因羊舌虎这一件事。
叔向受弟弟的牵连,突然被捕,但他临危不惧,且有知人之明。祁奚为国家爱惜人才,事成则“不见而归”,根本不希望别人报答。叔向获救,也“不告免而朝”,因为他深知祁奚的品德。相形之下,乐王鲋的虚伪和卑鄙,真是不堪入目。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