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共载扬州路,屈指都疑梦夜阑。
可是重来俱白发,只堪归去却黄冠。
为郎我赖文书少,作邑君逢政令宽。
自古江山胜尘土,莫轻故步爱邯郸。
春风共载扬州路,屈指都疑梦夜阑。
可是重来俱白发,只堪归去却黄冠。
为郎我赖文书少,作邑君逢政令宽。
自古江山胜尘土,莫轻故步爱邯郸。
晁补之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86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译文:在烟波浩淼的碧波之上,有一条扬帆却又有人在划浆的渔船,船上有一个老翁正独坐垂钓。
注释:一字诗:一种含有某种文字游戏成份的诗歌。“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译文:身子一俯一仰地悠然自得,还乐呵呵地唱着渔歌,举目四望,只见皓月当头,秋色满江。

  这首诗创作于清朝嘉庆年间,诗人陈沆去黄州赶赴选拔举人的乡试,求取功名。刚行至巴河岸边,不巧渡船刚刚离岸,船上早坐满了各乡秀才。陈沆恳求艄公行个方便,将船开回岸边,一道渡他过河。那艄公见站在岸边的是位文质彬彬的书生,便乐呵呵地说:“相公前往赶考,必是满腹文才。如果你能作一首包括十个‘一’字的七言绝句,老夫即刻拨转船头,渡你同往彼岸。如若不能,那就请相公耐心等待,待老夫先此船才子送往黄州,上岸再喝上二两老酒,慢慢过来接你。”陈沆一听急得直跺脚,忙说:“小生遵命,乞求贤翁先将渡船撑回头,我好赋诗,贤翁也好听得清楚,给予指点。”老艄公捋须微笑:“也好。”随即把船撑回岸边。陈沆一脚跨了上去。这时,恰好江心划过一条渔船,只见一个渔翁坐在船头,身边搁着一根钓竿,双手划着桨,身子一俯一仰地悠然自得,还乐呵呵地唱着渔歌。陈沆举目四望,见江心秋波,正随波荡漾。陈沆灵机一动,当即作了这首诗。

  整首诗描写了在烟波浩淼的碧波之上,远远只见一渔舟荡浆而来,渔翁手持钓钩,钓得鱼来满心欢喜。真是碧空如洗,皓月当头,秋色满江。短短的四句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人物有动作,描绘出多彩多姿的垂钓的画面,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百读不厌。

shī

chénhàng qīngdài 

fānjiǎngzhōu wēngdiàogōu 
yǎngchángxiào jiāngmíngyuèjiāngqiū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¹马出咸(xián)²
译文:弓箭沐浴着霞光,宝剑照耀着寒霜。在凛冽的秋风中,驰马飞出咸阳,奔赴疆场。
注释:¹走:跑。²咸阳:指京城长安。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未收天子河湟(huáng)¹地,不拟(nǐ)回头望故乡。
译文:国土一角仍沦陷,天子没有收河湟。这种情况不改变,不打算回头望故乡。
注释:¹河湟:指青海湟水流域和黄河西部,当时为异族所占。

  洋溢着爱国热情的小诗,诗中抒发了诗人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极力渲染了诗人青年时期出征的豪迈气概。弓箭在霞光中闪耀着光辉,宝剑照耀着寒霜,在凛冽的秋风之中,诗人驰出了京城,奔赴为国效力的疆场;这里,诗人的自我形象鲜明,报国的豪情壮志表现得十分充分。这首诗的后两句,作者用诗的语言表示自己的决心,说只要国家的河追地区没有收复,自己就不打算回头望一望故乡。这比汉代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话更进了一步。

  这首诗先描写,后抒情,两者结合紧密。诗人把雕弓、宝剑、夜光、秋风,走马等形象集中起来,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描写之中充溢着诗人的报国热情。抒情时,诗人抓住了对国土丧失的痛惜,直述以国为家,先国后家的决心。这首诗语言简炼、生动,节奏感强。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5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九):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0-42
3、 严洁.晚唐诗鉴赏:凤凰出版社,2006:3-7

shǎoniánhángshǒu ·sān

língchǔ tángdài 

gōngbèixiámíngjiànzhàoshuāng qiūfēngzǒuchūxiányáng 
wèishōutiānhuáng huítóuwàngxiāng 
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
始出西南楼,纤纤¹如玉钩。
译文:初生的月芽儿,照见西南楼,娇小纤细,宛如盔钩,夜阑月西沉,余光辉映着。
注释:廨(xiè):官署。¹纤纤:细小的样子。
末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
末映东北墀(chí)¹,娟娟²似蛾眉³
译文:东北面的台阶,残月也妩媚,恰似少女的蛾眉。
注释:¹墀:指台阶。²娟娟:美好的样子。³蛾眉:古时称美女弯曲的眉毛。
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
蛾眉映珠栊(lóng)¹,玉钩隔琐窗²
译文:蛾眉一样的月儿,被珠帘挡在窗外,玉钩般的月儿,透不进琐窗里。
注释:¹珠栊:以真珠装饰的窗户。²琐窗:带有连琐花纹的窗户。
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三五¹二八²时,千里与君同。
译文:十五十六日,一月圆光满时,我与您虽然相隔千里路,却能沐浴在同一片月光里。
注释:¹三五:夏历十五日。²二八:夏历十六日。
夜移衡汉落,徘徊帷户中。
夜移衡¹²落,徘徊帷户中。
译文:夜沉沉将尽,星稀稀将落,只剩下月光,迟迟疑疑地照进房门里。
注释:¹衡:玉衡,北斗的中星。²汉:天汉,俗称天河。
归华先委露,别叶早辞风。
归华¹先委露²,别叶³早辞风。
译文:残花早被夜露打落,枯叶也已被凉风吹去;
注释:¹归华:落花。花生于土中,又落入土中,所以叫归。²委露:被露打坏。委,弃。³别叶:离枝的树叶。
客游厌苦辛,仕子倦飘尘。
客游厌苦辛,仕子倦飘尘¹
译文:溧泊不定的宦海生涯使我辛苦厌烦;忙忙碌碌的官场应酬也让人倦疲。
注释:¹飘尘:如尘埃之飘飖。
休澣自公日,宴慰及私辰。
休澣(huàn)¹自公²日,宴慰³及私辰
译文:今天,繁忙的公务之后,得以安静地休息。
注释:¹休澣:休息。洗沐,亦称休沐,即官吏的定期休假日。澣,同“浣”,洗濯。²自公:从公务中退出。³宴慰:安居。宴和慰都是安的意思。⁴私辰:指个人的休假日。
蜀琴抽白雪,郢曲发阳春。
蜀琴¹抽白雪²,郢(yǐng)³发阳春。
译文:用古老的蜀琴弹奏着白雪调,用美妙的歌喉歌唱着阳春曲。
注释:¹蜀琴:蜀地的琴。汉代蜀人司马相如善弹琴,故称。²白雪、阳春:古曲名,一种高妙的歌曲。³郢曲:楚地的歌曲。郢,春秋时楚的都城。宋玉《刘楚王问》中说,郢地有一个善歌的人唱阳春白雪,国中能和者只有数十人。
肴干酒未阕,金壶启夕沦。
(yáo)¹干酒未阕(què)²,金壶³启夕沦
译文:盘中的佳肴已经用完,杯中的美酒依然有余,金壶滴漏已尽,月夜即将过去。
注释:¹肴:熟菜。²阕:停止。³金壶:即铜壶,又叫漏,古时的一种计时之器。⁴夕沦:夜漏已尽。沦,尽也。
回轩驻轻盖,留酌待情人。
回轩¹²轻盖³,留酌待情人。
译文:似应驾车回家小睡,但又决定停住,留下来把杯中的美酒斟满,等待与知情的好友会晤。
注释:¹回轩:回车。²驻:停留。³轻盖:一种有篷的轻车。

  这首诗首六句是第一段,追叙诗人一直在望月,不但望日望月,新月时也在望,怀人之思深矣。“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二句写新月初生,细小弯曲而柔弱娇美,如玉钩般晶莹剔透的月牙,开始出现在西南楼的方向。以下又以“末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二句承接上文,继续写新月的将落。此二句说新月将落时,那弯曲细长而娟美的新月转而照射在东北面的台阶上。以下二句则总写新月,初生新月光线柔和微弱,所以似乎被带有珠饰和琐形花纹的窗帘所遮隔。这里“蛾眉映珠栊,玉钩隔琐窗”二句,把无形之光线当作有形之物体来写,形象生动而富有实体感。这种以实写传虚景的手法,把初生新月娟美柔弱、犹如病态美人婀娜多姿的形态细腻传神地活现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许多可以想象的审美空间,取得了良好的审美效果。

  中间六句是第二段,写眼前月圆的实景。“三五二八夜,千里与君同”,笔锋一转,由初生新月写到望日之月。读至此,方使人悟到以上六句所写是追叙,其目的正是以新月和眼前望日之月作对比。新月光线柔弱,恐难以照远,不能和远方的“情人”共赏,而今正是月圆光满之时,正好与对方隔千里而共度此良宵。引出怀人之思,为下文的厌倦客游生活埋下伏笔。“夜移衡汉落”,承上继续写眼前景,并交待时间。北斗星转换了方向,银河众星也逐渐稀疏,表示夜已很深,交待赏月已久。“徘徊帷户中”,笔锋又转到玩月,写月光缓慢地照进屋中。此句又一次采用了以实写传虚景的手法,把月光的移动比作人的徘徊,富于感情色彩,也暗示了诗人当时的忧愁心绪。“归华”二句,转写月光照射下的官廨中残花败叶景象,并由花叶的过早为风露所摧残凋零,转而进一步引起下文的身世之感和对现实状态的忧怨。“归华先委露,别叶早辞风”,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可谓律诗佳联。

  诗后十句是第三段。“客游厌苦辛”二句,是由上文的残花败叶的凄凉景象转到自身倦于客游仕官生活的感受,过渡自然和谐。由于厌倦了这种如飘尘般的不稳定生活,所以诗人自然而然地闪现出“休澣自公日,宴慰及私辰”的想法。二句说乘这公务繁忙之后的休假日及时地休息宴饮。“宴慰及私辰”句比较巧妙,既照应了题目的玩月,又自然地向下文的写赏月时的宴饮过渡。

  “蜀琴抽白雪,郢曲发阳春”,承接上文“宴慰”,此二句写赏月时用优美动听的音乐来娱悦身心,消除不快。同时又暗用典故,表示自己志趣洁白高尚,知音者少,照应上文“千里与君同”,又为结尾的“留酌待情人”埋下伏笔,具有多重作用。“肴干酒未阕,金壶启夕沦”,仍就眼前而说,上句说玩月而饮,肴菜已尽而饮兴正浓;下句照应“夜移衡汉落”,“金壶”,即铜壶,又名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此说上面铸有金人的夜漏已尽,天色将明,又一次交待时间。末二句承“启夕沦”,写天色将明而不得不结束这次的赏月,但临行而又止,欲留下来等待与“情人”共饮。表示对玩月之夜的无限留恋和对知音的深切怀念,与“千里与君同”相呼应,发人深思,余味无穷。

  这首诗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特别是前二段,把新月初生的灵幻光景和公廨处景物描绘逼肖。钟嵘《诗品》说鲍照“善制形状写物之辞”,又说他“贵尚巧似”,此诗可算是典型的例子。此外,此诗风格清丽柔弱,在诗人“操调隐急”(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敖陶孙《诗评》)的总体风格中可算是别具一格的作品,但后代有人把它和宫体诗相并论,却是失之偏颇的过激之辞。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794-795

wányuèchéng西ménxièzhōng

bàozhào nánběicháo 

shǐchū西nánlóu xiānxiāngōu 
yìngdōngběichí juānjuānéméi 
éméizhūlóng gōusuǒchuāng 
sānèrshí qiānjūntóng 
hénghàn páihuáiwéizhōng 
guīhuáxiānwěilòu biézǎofēng 
yóuyànxīn shìjuànpiāochén 
xiūhuàngōng yànwèichén 
shǔqínchōubáixuě yǐngyángchūn 
yáogānjiǔwèiquè jīnlún 
huíxuānzhùqīnggài liúzhuódàiqíngrén 
淮西客舍,接得陈敬止书有寄。
淮西¹客舍,接得陈敬止²书有寄³
译文:淮西客舍接得陈敬止书,有寄:
注释:¹淮西:淮河上游地区,即今安徽合肥和凤阳一带。²陈敬止:作者的友人。³有寄:指作此词寄给陈敬止。
驿馆吹芦叶,都亭舞柘枝。相逢风雪满淮西。记得去年残烛,照征衣。
驿馆吹芦叶¹,都亭舞柘(zhè)²。相逢风雪满淮西。记得去年残烛,照征衣。
译文:我在驿馆寂寞地吹芦叶,又去都亭观舞听《柘枝》。记得去年相逢时,风雪充满了整个淮西,你我畅谈到深夜,残烛照着游子身上衣。
注释:¹驿馆吹芦叶:驿馆,即客舍。吹芦叶,吹芦叶卷成的哨子。²都亭舞柘枝:都亭,古时城郭附近的亭舍。柘枝,舞曲名。
曲水东流浅,盘山北望迷。长安书远寄来稀。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
曲水¹东流浅,盘山²北望迷。长安³书远寄来稀。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
译文:遥想家乡东流清浅的曲水,却无法回到家乡去;北望你所在的东五台,却只看到天边烟雾凄迷。怨京城路途太遥远,你的书信太少稀。如今一年过去了,秋色又染遍了大地。
注释:¹曲水:古代有阴历三月上巳日在水边宴饮以祓除不详的风俗,后人便引水曲环成渠,流觞取饮为乐,称为曲水。王羲之《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这里指家乡萧山附近的曲水,有思乡之意。²盘山:即东五台,位于北京附近的蓟县境内,这里借指陈敬止所在的地方。³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借指都城北京,也指陈敬止所在的地方。

  “淮西”指淮河上游一带,今安徽合肥市及凤阳地区。《元史·地理志》: “庐州路,宋为淮西路。”陈敬止,毛的朋友,余不详。这首是羁旅中怀念友人之词。前一年,两人在淮西客舍相逢,剪烛话旧,其后陈到京师,毛仍滞留淮西。陈寄书来,毛因而赋这首《南柯子》寄给陈,表达怀乡念友之情。上半阕写去年的相会。“驿馆吹芦叶,都亭舞柘枝。”两句破空而来,异常工稳。“芦叶”,指卷芦叶为哨子吹,“柘枝”是舞曲名。芦之叶,柘之枝,对仗何其工稳。驿馆都亭,字面亦工。或以为两者合掌,实际不然。驿馆吹芦叶,写旅途凄冷,芦叶哨音令人难忍。“都亭舞柘枝”,淮西相逢,共看歌舞,值得欣慰。“相逢风雪满淮西”,点出相逢的季节环境。这“风雪”固然与时令有关,同时“最难风雨故人来”,“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风雪中逢故人,尤其难得,这“风雪”二字也就是前人所谓“着色”。“记得去年残烛照征衣。”这一句唤醒,一切都是去年发生的事。去年的事,今年还记得清楚,可见两人的交情非比一般。“残烛照征衣”写出剪烛话旧兼话别的特点。四句小词,却采用步步逆入的手法,耐人寻味。

  上半阕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两人淮西客舍的相遇,下半阕用顺叙写今日的旅愁和对知己的怀念。“曲水东流浅,盘山北望迷。”两句字面对得异常工稳,内容却大开大合。王羲之《兰亭集序》有“引以为流觞曲水”的话。毛是萧山人,曲水就在附近,“曲水东流浅”,想象家乡景物,然而不能亲临。“盘山北望迷”,翘首故人所在,又望不到。盘山在北京附近蓟县境内,又名东五台。这里借指北京故人之所在。引 “盘山”就是为字面上跟“曲水”对得更工稳。一句东思故乡,一句北望故人,空间开阔。“长安书远寄来稀。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题目里是得到陈敬止的信才寄这首词,按常理应写收到信的高兴,但他却出人意外好象责备对方: “长安书远寄来稀。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信寄得太少,去年冬天分别,今年秋天才寄一封信。这种象是责怪,比正面写收到信的喜悦要清新和深刻得多,正是因为友情太深、相思太切,接到信反而怪写少了寄迟了。这首小词立意、布局和琢句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是《毛检讨词》中的精品。谭献评这首词用 “北宋句法”(《箧中词》),说得也是中肯的。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
闲夜坐明月¹,幽人弹素(sù)琴。
译文:清静的夜里坐在明月下,听着幽人卢先生弹奏起古琴。
注释:¹闲夜坐明月:一作“闲坐夜明月”。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译文:忽然听到《悲风》的曲调,又好像是《寒松》的声音。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译文:《白雪》的指法使您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zhōng)¹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译文:可惜钟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知音。
注释:¹钟期:指钟子期。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为下文“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闻“悲声调”,宛若“寒松吟”,喧染悲凉的氛围,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用拟人手法: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便于作者尽情发挥,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真情实感融入诗中,进而达到引人入胜之效果。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此句借用“钟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紧扣上文,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感。

  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的艺术水平,进而发出“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感叹。

  这首诗写听幽人弹琴,借以慨叹世无知音。思想情绪未免有些消极,但其中也必定饱含着诗人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一首诗中列出四首琴曲名来,可见李白对琴道是很熟悉的。其中写《渌水》时,言其作用可以“清虚心”,这是李白的一个重要音乐观点。其所以如此,恐与李白多受老庄思想影响有密切关系。

  从写作上看,首写弹琴,中写琴曲,末写慨叹。在写琴曲时,诗人以《寒松吟》比《悲风》,虽是以琴曲比琴曲,却又使人能从曲名上想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悲”与“寒”皆冷色字,感情色彩是一致的,“风”与“松”则使人想到松涛,并进而想到乐音的特色。又琴曲有《风入松》,传为嵇康所作,“风”与“松”相连,可使人想起这一琴曲。此可见诗人的比喻是如何贴切!再者,“《白雪》乱纤手”一句,诗人不仅以一“乱”字,写出弹琴动作的特点,而且从《白雪》还可使人想到纤手的白嫩,这样的配词,真是妙不可言!

参考资料:
1、 傅正谷选释.唐代音乐舞蹈杂技诗选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03:29-3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