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绿深藏碧玉壶,清游闲日意舒徐。小山桂发吟招隐,杜曲花浓赋遂初。
万绿深藏碧玉壶,清游闲日意舒徐。小山桂发吟招隐,杜曲花浓赋遂初。
门隔软红人逐鹿,湖分新渌我知鱼。飞花落叶成幽趣,底事清风为扫除。
门隔软红人逐鹿,湖分新渌我知鱼。飞花落叶成幽趣,底事清风为扫除。

yuèfāngyòuyǒuzhǎngyòuzhī--zhōu

wàn绿shēncángqīngyóuxiánshūxiǎoshānguìyínzhāoyǐnhuānóngsuìchū

ménruǎnhóngrénzhú鹿fēnxīnzhīfēihuāluòchéngyōushìqīngfēngwèisǎochú

周密

周密

周密 (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宋德右间为义乌县(今年内属浙江)令。入元隐居不仕。自号四水潜夫。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诗画音律,尤好藏弃校书,一生著述较丰。著有《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志雅堂要杂钞》等杂著数十种。其词远祖清真,近法姜夔,风格清雅秀润,与吴文英并称“二窗”,词集名《频洲渔笛谱》、《草窗词》。 ▶ 52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今朝郡(jùn)(zhāi)¹冷,忽念山中客²
译文: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注释:¹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²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¹底束²(jīng)(xīn)³,归来煮白石
译文: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注释:¹涧:山间流水的沟。²束:捆。³荆薪:杂柴。⁴白石: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欲持一瓢(piáo)¹酒,远慰风雨夕²
译文: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注释:¹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²风雨夕:风雨之夜。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落叶满空山¹,何处寻行迹²
译文: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注释:¹空山:空寂的深山。²行迹:来去的踪迹。

  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在风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而满山落叶,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诗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全诗淡淡写来,却于平淡中见深挚,流露出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的寂寞之情,也就无从排解。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参考资料:
1、 刘逸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85-686

quánjiāoshānzhōngdàoshì

wéiyìng tángdài 

jīnzhāojùnzhāilěng niànshānzhōng 
jiànshùjīngxīn guīláizhǔbáishí 
chípiáojiǔ yuǎnwèifēng 
luòmǎnkōngshān chùxúnxíng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金络¹青骢(cōng)²白玉鞍,长鞭紫陌³野游盘。
译文:金饰的笼头青白的色泽洁白似玉的马鞍,主人扬着长鞭在京郊大道上来回游荡。
注释:¹金络:即金络头。²青骢: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³紫陌:指京师郊野的道路。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¹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游日未阑²
译文:早晨奔驰在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久才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游地太阳尚未下山。
注释:¹朝:早晨。²阑:将尽。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dàn)(lǒng)阴寒。
译文:汗血宝马常跟随主人征战沙场艰苦卓绝,即使马蹄受伤也毫不畏惧边地的苦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译文:希望你能将这满满长城的泉窟一饮而尽,哪怕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

  首联写骢马的毛色、装饰与气派。“金络”,指用金装饰的马笼头,形容它的富贵与华丽。“青骢”,指马的毛色和品种,是产于西域的名马,有青白相间的色泽。“白玉鞍”,指洁白似玉的马鞍。开篇在读者眼前展现的就是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有着一身青白相间斑驳有致的色毛,装饰着金光闪闪的马络头,配以洁白玉石似的马鞍,主人骑着它,扬着长长的鞭子,在京郊的康庄大道上来回蹓跶,奔跑,气派十足。“金”、“青”、“白”,色彩的调配既富丽堂皇,又柔和舒适。用词造意,铺张夸饰,以突出骢马华饰的高贵和扬厉矫健的雄姿,使马的形象更为鲜明生动。

  颔联写马的敏捷、矫健和雄风。“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朝”、“暮”,早晚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

  颈联刻划骢马的功业、品格和德性。“汗血”,即“汗血马”,一种产在西域大宛国的千里马。据说此马在长途跋涉之中,至日中其汗从前肩髆小孔中流出,颜色如血。“每随”、“不惮”四字,表现了骢马艰苦卓绝、征战沙场、出生入死、为国捐躯的昂扬的战斗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颔、颈两联属对工致,气势开宕、豪迈,读后令人精神振奋。

  尾联写对骢马的信任、勉励和希望。“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表达了主人对骢马的期望,正如杜甫“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之意。“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反之,也表明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长城窟”,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简写,原属《相和歌·瑟调曲》。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古辞原意为“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人思念其勤劳,故作是曲也。”“行路难”,原属《乐府·杂曲歌辞》,即“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乐府解题》)。结句引用乐府古题,意思是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这首诗从马的华饰,写到马的才能、突出马的品质和德性,盛赞它为国建功立业而不怕艰苦、不惜伤残的精神。一联写外在美,二三四联写内在美,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诗歌格调高亢,豪放旷达,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沈德潜称这首诗“几可追步老杜咏马诗。”

cōng

wànchǔ tángdài 

jīnluòqīngcōngbáiān chángbiānyóupán 
zhāodōngdàochénhéngmiè dàoyuánwèilán 
hànxuèměisuíbiān shāngdànlǒngyīnhán 
jūnnéngyǐnchángchéng wèibàotiānshānxíngnán 
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
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
译文:世途艰险,为何要仗剑而游?
欲谈心里事,同上酒家楼。
欲谈心里事,同上酒家楼。
译文:如果想要倾诉心中不平之事,那么我们一同去酒家畅谈吧。
这首诗的意境悠远,画面美好,让人神往,希望与游侠剑客一起煮酒谈天。想必这位游侠青年时是一位怀着扶贫济弱、打抱不平的人生理想刻苦修炼的人。时至中年,回忆往事。自己的努力不过是杯水车薪、蜉蝣撼树班的可笑之举。可是那份侠义的胸襟又激励着他在茫茫大雪中他渴望理解渴望倾诉,在这漫天大雪的时刻正好遇到了自己的朋友,于是携手走上了酒楼······

yóuxiá--zhèngxiè

xuěmǎntiānwèizhàngjiànyóu

tánxīnshìtóngshàngjiǔjiālóu

手爇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生尘。
手爇(ruò)¹寒灯向影频²,回文机³上暗生尘。
译文:点燃了灯烛频频回顾身影,织布机上已经暗生灰尘。
注释:¹爇:烧,点燃。²频:频繁,多次连续,此处作不停地回头讲。³回文机:织璇玑图的布机。这里用苏蕙织璇玑图的典故。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自家夫婿¹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²人。
译文:丈夫至今还没有消息,那卜卦竟然没有应验,真该怨恨桥头那卖卜人。
注释:¹夫婿:丈夫。²卖卜:占卜、算卦。

  施肩吾是位道士,但他写的诗却很有人情味,像这首诗人间烟火味就很浓。这首诗写女子的丈夫出征在外,大约是头年秋天出发,整整一年没有音信,眼看又是北雁南飞的时候,所以倍添思念。

  “手爇寒灯向影频”以描写女子长夜不寐的情景发端。“寒”字略带孤凄意味。“手寒灯”,身影在后,不断回头,几番顾影(“向影频”),既有孤寂无伴之感,又有盼人未至的情态。其心情的急切不安已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这里已暗示她得到了一点有关丈夫的信息,为后文作好伏笔。

  “回文机上暗生尘”用了一个为人熟知的前秦窦滔妻苏蕙织璇玑图的典故,以暗示“望夫”之意。“机上暗生尘”,可见女子近来无心织布。这与“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虽同样表现对丈夫的苦苦思恋,但又不同于那种初别的心情,它表现的是离别经年之后的一种烦忧。

  前两句写不眠、不织,都含有一个“待”字,但所待何人,并没有点明。第三句才作了交代,女子长夜不寐,无心织作,原来是因“自家夫婿无消息”的缘故。诗到这里似乎已将“望夫”的题意申足,但并不够味。直到末句引进一个“卖卜人”的角色,全诗的内容才大大深化,突见精彩。

  “却恨桥头卖卜人”中“卖卜人”角色的加入,给读者暗示了一个生活小故事,诗意便深有味。原来女子因望夫情切,曾到桥头卜了一卦。诗中虽未明说“终日求人卜,回回道好音”(杜牧《寄远人》),但读者已经从诗中默会到占卜的结果是如何。要是占卜结果未得“好音”,女子是不会后来才“恨桥头卖卜人”的。思妇从卖卜人那里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的“好音讯”,这话自会叫她深信不疑。因此她在寒灯下一心一意地等候,每有动静便疑是夫归,以致“手寒灯向影频”(至此方知首句之妙)。整夜频频回头期盼丈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问卜,可见盼夫之切;而卖卜人欺以其方,一旦夫不归时,不能恨夫,自然恨卖卜人。

  此诗描写一位闺中女子彻夜思念出征在外久不归家的丈夫的情景。全诗构思精巧,婉转别致,后两句以长夜未眠的思妇对曾给她好音讯的卖卜人的怨恨来反衬她对丈夫的思念之切,尤具神韵。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30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39-940

wàng

shījiān tángdài 

shǒuruòhándēngxiàngyǐngpín huīwénshàngànshēngchén 
jiā婿xiāo quèhènqiáotóumàirén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燕忙莺懒(lǎn)芳残,正堤(dī)上柳花¹飘坠(zhuì)。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²。闲趁游丝³,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bàng)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译文:燕儿忙忙,莺儿懒獭,繁花芳残。柳堤上,杨花飘飘坠落,轻轻舒展,曼舞婆婆,在绿色的林木中点画渲染,使人忆起韩愈“杨花榆荚无才思”的诗篇。杨花她悠闲地趁着春日的游丝,悄悄地进入了深深的庭院。此时正是日长门闭,依傍着珠帘四散。缓缓地想飘入闺房,却又一如先前,被风儿扶起。
注释:¹柳花:柳絮。²全无才思:指没有争奇斗艳之心,任性乱飞。³游丝:柳条随风舞动,像游动的丝线。⁴依前:依旧。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香毬 一作:香球)
兰帐¹玉人²睡觉,怪春衣雪沾琼(qióng)³,绣床渐满,香毬(qiú)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ān)游荡,有盈盈泪。
译文:美丽的玉帐里少妇正在入睡,杨花沾满了少妇的春衣,像飞雪一般地沾附,像琼玉一般轻缀。美丽的绣床上也很快就沾满了无数的香球,才圆了,很快又破碎。少妇无法入睡,不时有蜂儿,身上沾着花粉在飞,池水里,有鱼儿戏水欢会。望望那夫婿游荡的长满柳树的章台路,路杳杳,无消息,不禁涌出了热泪。
注释:¹兰帐:燕香的帷帐。²玉人:美人。³雪沾琼缀:落满了柳絮。雪、琼,均指白色的柳花。⁴绣床:绣花床。⁵鱼吞池水:鱼儿在水中打闹。⁶章台路杳:汉代长安有章台街。《汉书·张敞传》:“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谓其不欲见人,以扇自障面。后世以“章台走马”指冶游之事。

  这首咏柳花的词曾被苏轼赞为妙绝,但词史上,人们多赞赏东坡的和柳花词,而对这首原作却颇多微词。实际上,这首词清丽和婉,不失为词中精品。

  首句“燕忙莺懒芳残”开篇点题,写燕忙于营巢,莺懒于啼唱,繁花纷纷凋残,表明季节已是暮春:“堤上”,指明地点:“柳花飘坠”,点明主题。

  破题之后,用“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紧接上句,把柳花飘坠的形状作了一番渲染。它为下文铺叙,起了蓄势的作用。韩愈《晚春》诗云:“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说:“杨花和榆荚一无才华,二不工心计;不肯争芳斗艳,开不出千红万絮的花。韩愈表面上是贬杨花,实际上却暗寓自己的形象,称许它洁白、洒脱和不事奔竞。章楶用这个典故,自然也包含这层意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写到此,词人竟把柳花虚拟成一群天真无邪、爱嬉闹的孩子,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象荡秋千似地悄悄进入了深邃的庭院。春日渐长,而庭院门却整天闭着。柳花活似好奇的孩子一样,想探个究竟。这样,就把柳花的形象写活了。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下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这几句深得南宋黄升和魏关之的欣赏。黄升说它“形容居”(《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评);魏庆之说它“曲尽杨花妙处”,甚至认为苏轼的和词也“恐未能及”(《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当然,把这首词评苏轼和词之上是未免偏爱太过;但说它刻画之工不同寻常,那是确实不假。这几句除了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外,还把它拟人化了,赋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下片改从“玉人”方面写:“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称此词为“闺怨词”,估计就是从这里着眼的。到这里,“玉人”已成为词中的女主人公,柳花反退居到陪衬的地位上了。但通篇自始至终不曾离开柳花的形象着笔,下片无非是再通过闺中少妇的心眼,进一步摹写柳花的形神罢了。柳花终于钻入了闺房,粘少妇的春衣上。少妇的绣花床很快被落絮堆满,柳花象无数香球似地飞滚着,一会儿圆,一会儿又破碎了。这段描写,不仅把柳花写得神情酷肖,同时也把少妇惝恍迷离的内心世界显现出来。柳花少妇的心目中竟变成了轻薄子弟,千方沾惹,万般追逐,乍合乍离,反覆无常。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这几句既着意形容柳花飘空坠水时为蜂儿和鱼所贪爱,又反衬幽闺少妇的孤寂无欢。“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借两个典故,既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望不见正“章台走马”的游冶郎时的痛苦心情。唐崔颢《渭城少年行》:“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即其一例。至于柳与章台的关系,较早见于南朝梁诗人费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已映章台陌,复扫长门扉。”唐代传奇《柳氏传》又有“章台柳”故事。

  这首词若有不足,当是上下片主题不一,从而造成了形象的不集中。然而瑕不掩瑜,此词仍值得用心玩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26-528
2、 刘默.宋词鉴赏大全集(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94

shuǐlóngyín ·yànmángyīnglǎnfāngcán

zhāngjié sòngdài 

yànmángyīnglǎnfāngcán zhèngshàng liǔhuāpiāozhuì qīngfēiluàn diǎnhuàqīnglín quáncái xiánchènyóu jìnglínshēnyuàn chángmén bàngzhūliánsànmàn chuíchuíxià qiánbèi fēng 
lánzhàngrénshuìjiào guàichūn xuězhānqióngzhuì xiùchuángxuánmǎn xiāngqiúshù cáiyuánquèsuì shíjiànfēngér yǎngzhānqīngfěn tūnchíshuǐ wàngzhāngtáiyǎo jīnānyóudàng yǒuyíngyínglèi  (xiāngqiúzuò xiāngqiú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