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处诗家隔一山,此心知得两心閒。
君才终与鹏腾海,我老甘后骥伏闲。
两处诗家隔一山,此心知得两心閒。
君才终与鹏腾海,我老甘后骥伏闲。
陈著

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1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bìn)。膑生阿、鄄(juàn)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qíng)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¹²,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zài)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译文:孙武已死,过了一百多年又出了个孙膑。孙膑出生在阿、鄄一带,他也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庞涓虽然已经为魏国服务,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里派人请孙膑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有才干,很妒忌他,就捏造罪名,根据法律用刑挖去了他两足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上字,想使孙膑这辈子再也不能在人前露面。有一次,齐国的使者到魏国都城大梁来,孙膑以一个受过刑的罪犯的身份暗中会见了齐使,向他游说。齐使认为孙膑的才能奇异,就偷偷地载着孙膑回到了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他,并且待如上宾。
注释:¹如:往,到......去。²梁:魏国的都城。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日:“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忌数¹与齐诸公子²驰逐³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日:“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sì)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¹⁰,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¹¹得王千金。于是忌进¹²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¹³
译文:田忌经常与齐国的公子们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孙膑于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来赌胜负。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完后,田忌一场负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向他请教了兵法,封他为军师。
注释:¹数:屡次,多次。²公子:春秋战国时诸侯不能继承君位的儿子称为公子。³驰逐:驾马车比赛。⁴重射:下很大的赌注。⁵辈:等级。⁶弟:只管。⁷逐射千金:以千金打赌。⁸临质:临场比赛。⁹驷:四匹马拉的车。¹⁰毕:结束。¹¹卒:最终。¹²进:推荐。¹³师:军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zī)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jǐ)。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jié)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bì)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hán)(dān),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译文: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威王想任命孙膑为将,孙膑婉言推辞说:“一个受过刑的人不能为将。”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任命孙膑做军师,让他在有帷幕的车上坐着出谋策划。田忌想要带领军队到赵国去解围,孙膑说:“解乱丝不能整团地抓住了去硬拉,劝解打架的人不能在双方相持很紧的地力去搏击,只要击中要害,冲击对方空虚之处,形势就会禁止相斗,危急的局面也就因此自行解除了。现在魏国和赵国打仗,魏国轻装精锐的士兵必定全部集中在国外,老弱疲敝的士兵留在国内。您不如率领部队迅速奔赴魏国都城大梁,占领它的要道,攻击它正当空虚之处,他们一定会放弃围赵而回兵解救自己。这样我们一举既可解除赵国被围的局面,又可收到使魏国疲惫的效果。”田忌听从了孙膑这一建议。魏国的军队果然丢下赵国的都城邯郸,撤兵回国,和齐军在桂陵交战,魏军被打得大败。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日:“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兼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日:“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juě)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兼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ài),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nǔ),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jǐng),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lǔ)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译文:十三年之后,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带兵去援救韩国,直奔大梁。魏国大将庞涓听到这一消息,立即撤兵离开韩国回魏国。这时齐军已经越过了魏国国境而向西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国的军队向来强悍勇猛,轻视齐国,齐军被称为是胆小的军队善于用兵的人就可根据这一情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导。《孙子兵法》说:每天行军百里去争利,一定会使大将受挫折;每天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军队只有一半能到达。现在命令齐军在进入魏地的第一天造十万灶,第二天减为五万灶,第三天减为三万灶。”庞涓在齐军后面追了三天,非常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弱,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士兵逃亡的就超过半数了。”就丢下他的步兵,率领轻兵锐卒,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孙膑估计魏军的行程,晚上应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而且两边的地形险要,可以埋伏军队。就砍下大树的外皮露出白木质并且在上面写着:“庞涓死在这裸树下!”接着命令齐军一万名擅长射箭的弓弩手,在马陵道两边埋伏,事先和那些弩手约好说:“晚上见到燃起火把就一齐射箭。”庞涓果然夜晚到了被砍的大树下,见到树干白木上有字,就取火把来照看。他还没有把上面的字读完,齐军就万箭齐发,魏军非常混乱,彼此失去了联系,庞涓自知智谋穷尽,军队已败,便用剑自刎。临死前说:“这样—来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了魏国的军队,俘虏魏太子申带回了齐国。孙膑因为这一仗在天下出了名,世代相传他的兵法。
醉别白沙江上亭,晚蝉高树各秋声。
醉别白沙江上亭,晚蝉高树各秋声。
译文:当初我们分别时一起在白沙江边的亭子里喝得酩酊大醉,傍晚的寒蝉和高树都各自发出秋天里才有的清凉之声。
风乘小艇凫鹥进,雨历疏檐环佩鸣。
风乘小艇(tǐng)¹(fú)(yī)²进,雨历疏檐环佩鸣。
译文:乘着小船顺风前行就如水鸟飞翔,雨点滴滴答答打在雕花的屋檐上发出环佩般的清响。
注释:¹艇:轻便的小船。²凫鹥:凫,野鸭。鹥,沙鸥。这里泛指水鸟。
家事不随王事了,新愁常接旧愁生。
家事不随王事¹了,新愁常接旧愁生。
译文:国家的事情然已经平息了,但家事却没有完结,旧愁还没离去,新愁却已袭上心头。
注释:¹王事:王命差遣的公事;特指朝聘、会盟、征伐等王朝大事。
只今疲病嫌鞍马,十日同居眼暂明。
只今疲病嫌鞍马¹,十日同居眼暂明。
译文:我的身体也早已大不如前,疲病之躯甚至连鞍马之劳都难以承受,回想往日还是十分感谢你,在与你交游的十天里,你让我一下子就看到了前途的光明,感到了人生的惬意。
注释:¹鞍马:指骑马。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明月出天山¹,苍茫云海间。
译文: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注释:¹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¹
译文:浩荡长风掠过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
注释:¹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汉下¹白登²道,胡³(kuī)青海湾
译文: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注释:¹下:指出兵。²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³胡:此指吐蕃。⁴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⁵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由来¹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译文: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注释:¹由来:自始以来;历来。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
(shù)¹望边邑(yì)²,思归多苦颜。(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
译文:戍守的士卒眼望着边城,那盼望归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
注释:¹戍客:征人也。驻守边疆的战士。²边邑:一作“边色”。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高楼¹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当此家中高楼上的将士妻子,哀愁叹息,大概也没停歇。
注释:¹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关山月》 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 “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李白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笔法独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创新。诗人抒写了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谴责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表现了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写都是为后面的做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离人思妇之情,在一班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与过于愁苦,与之相适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综观全诗,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如果说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排泄个人的愤懑的话,那么,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36-237
2、 熊礼汇.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0-41

guānshānyuè

bái tángdài 

míngyuèchūtiānshān cāngmángyúnhǎijiān 
chángfēngwàn chuīménguān 
hànxiàbáidēngdào kuīqīnghǎiwān 
yóuláizhēngzhàn jiànyǒurénhuán 
shùwàngbiān guīduōyán  (wàngbiānzuò wàngbiān )
gāolóudāng tànwèiyīngxián 
尔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尔,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尔,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我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¹(nóng)²我侬,忒(tè)³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niē)一个尔,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尔,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我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guǒ)
译文: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如此多情,情到深处,像火焰一样热烈。拿一块泥,捏一个你,捏一个我,将咱俩再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我的泥人中有你,你的泥人中有我。我和你活着盖同一床被子,死了用同一口棺材。
注释:¹尔:一作“你”。²侬:我。江浙一带称我为侬,对人亦可称为侬。第一个“侬”是“我”,第二个“侬”是“你”。³忒:太,过甚。⁴似:一作“如”。⁵捻:同“捏”。⁶尔:一作“你”,下同。⁷齐:一作“起”。⁸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赵孟頫想纳妾作了首小词给妻子示意,管氏作《我侬词》以答复。她把他们夫妻巧妙比喻成泥人,向丈夫表达了白头偕老的愿望,而这些都是小妾所不能给予的,夫妻双方都要对彼此忠贞负责任。此诗用喻新警,用词婉转,而字里行间暗藏机锋,透出铿锵英气,绵里藏针。

  《我侬词》用喻新警,把夫妻关系比喻作泥人。从两个人复杂的制作过程:捏塑、打破、调和、再塑,读者可以想象夫妇俩情感的深厚,已经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难分彼此、无法离弃的地步。此诗虽然用词设喻十分巧妙婉转,却态度鲜明,字里行间暗藏机锋,透出铿锵英气,绵里藏针。特别是末句“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表达了诗人对爱情排他性的誓死坚持。

  《我侬词》虽然题名是“词”,行文却更像元曲的白话朴质。“尔依我侬”是湖州方言,是管道昇的家乡话。它以情诗的形式,以朴实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夫妻情爱的亲密无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水乳交融难分的关系。捏塑、打破、调和、再塑这些用词表达的是只有结发夫妻オ能做到的同患难共甘苦。这些都是小妾所不能给予的,小妾是做不到也不能与丈夫一起承受的。因此夫妻双方都要对彼此忠贞负责。

  词中的语句通俗易懂,委婉恰当的表达出她反对丈夫纳妾的态度。最一后句“我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个椁”,表达的是她希望能与丈夫生死相依白头偕老的共度一生,也表达出夫妻双方要为家庭互守忠诚,是家庭责任感的体现。管道昇没有明确反对丈夫纳要而是通过写诗词的形式対丈夫的深情呼唤来感动丈夫。此诗感情真挚而热烈,却又不失温柔敦厚之旨;形象鲜明,不落半点俗套。诗又全用白话写成,不受传统诗词格律的拘束,读来很像现代人的诗作。

  据说,赵孟頫看了这首诗之后大受感动,深深感到内疚,最终改变了纳妾的想法,夫妻复又恩爱如初。管道昇把他们夫妻巧妙比喻成泥人,“捻”“塑”“打破”用来形容夫妻关系,向丈夫表达了白头偕老的愿望,可谓是机智巧妙地用真情来挽救了这段婚姻。

参考资料:
1、 刘冬颖.中国古代才女诗词.北京:中华书局,2014:166-168
2、 张若晨.浅析古诗词艺术歌曲《我侬词》.戏剧之家,2017(14)
3、 蓝墅.情意绵绵《我侬词》.济南大学学报(综合版),1992(04)
4、 傅韵.应尚能歌曲《我侬词》的音乐特点及演唱分析.上海师范大学,2015

nóng

guǎndàoshēng yuándài 

ěrnóngnóng tuīshàqíngduō qíngduōchù huǒ kuài niǎněr  jiāngzánliǎng  yòngshuǐtiáo zàiniǎněr zài zhōngyǒuěr ěrzhōngyǒu ěrshēngtóngqīn tóngguǒ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译文:北来的粮船未到,近来米贵如珍珠,半月不知饱和醉,这肚子好萧条好清苦。
注释:祀灶:祭灶神,古代五祀之一。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fán)¹吾。
译文:好在明天是祭灶日,难得这年末岁尾,东家宰鸡,烤肉,备酒,定会饷我祭肉醉一回。
注释:¹膰:古代祭祀用的烤肉。这里“膰”当动词“馈”,进食于人。
这首诗写诗人和儋州人民的深厚感情。起句写北方船只不到,儋州米价贵了起来,有“米珠薪桂”之慨。儋州当时耕种落后,产米很少,苏轼《和陶劝农六首》小序说:“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所产杭稻,不足于食。”所以“北船不到”,米价高涨是必然的。次句写在上述情况下,诗人半月不得醉饱,这也是实况,参看他在儋州的其他诗作可知。后二句写第二天是东邻祭灶之日,他们和诗人感情极好,会以祭品相饷。膰,本义为祭肉,这里作动词用,指送祭灶品,即送“只鸡斗酒”。“只鸡斗酒”,语出曹操《祭桥玄文》,切合祭品,用典精当。上二句写诗人自己的窘况,也写儋州的环境;后二句写诗人对邻人的信赖,从一件具体小事侧面反映他和儋州人民感情的深厚。这首诗的成功之处是以直截之笔写真率之怀。它直写诗人的渴酒思肉,直写对邻人送酒肉的期待,毫不掩饰,毫不做作,正如纪昀所评的“真得好”。诗写求酒肉,又写得这样真而不鄙。是否不鄙,就要看其“全人”,有待于“知人论世”了。
参考资料:
1、 陈祥耀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59-460
2、 韩林元.历代名人谪琼诗选注.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20-21

zòngsānshǒu ·sān

shì sòngdài 

běichuándàozhū zuìbǎoxiāotiáobànyuè 
míngdōngjiāzhīzào zhīdǒujiǔdìngf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