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眼门外世梦短,忘情樽前閒意长。
邂逅当有赤松子,歌舞何用楚兰香。
开眼门外世梦短,忘情樽前閒意长。
邂逅当有赤松子,歌舞何用楚兰香。
陈著

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1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桓公曰:“何物可比于君子之德乎?”
(huán)¹放春,三月观于野²,桓公曰:“何物可比于君子之德乎?”
译文:桓公春游,三月天在田野观赏。桓公说:“什么东西可以与君子之德相比呢?”
注释:¹桓公: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²野:田野。
隰朋对曰:“夫粟,内甲以处,中有卷城,外有兵刃。未敢自恃,自命曰粟,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乎!”
(xí)¹对曰:“夫粟,内甲以处,中有卷城,外有兵刃。未敢自恃(shì),自命曰粟,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乎!”
译文:隰朋回答说:“粟粒,身在甲胄之内,中层有围城环绕,外有尖锐的兵刃保护。它还不敢自恃其强大,谦虚地自称为栗。这大概可以与君子之德相比了吧!”
注释:¹隰朋:隰朋(?~前644年),姜姓,出身于齐国公族。春秋时期著名的齐国大夫,朋氏鼻祖。他是齐庄公曾孙。与管仲、鲍叔牙等共同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大治。
管仲曰:“苗,始其少也,眴眴乎何其孺子也!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至其成也,由由乎兹免,何其君子也!天下得之则安,不得则危,故命之曰禾。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矣。”《管子》
管仲曰:“苗,始其少也,眴(xuàn)¹乎何其孺子²也!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至其成也,由由乎兹免,何其君子也!天下得之则安,不得则危,故命之曰禾。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矣。”《管子》
译文:管仲说:“禾苗,开始在年少的时候,柔顺得像个小孩子;到它壮年,庄重得像一个士人;到它成熟的时候,和悦地愈来愈俯首向根,多么像个君子。天下有了它就安定,没有它就危险,所以叫作禾。这可以同君子之德相比了。”
注释:¹眴眴:柔顺的样子。²孺子:多指幼儿、儿童。
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免用栽。
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免用栽。
译文:一簇簇梅花绽放压低枝头,不用翻山越岭到处栽种,随处都可成活。
却是五侯家未识,春风不放过江来。
却是五侯¹家未识,春风不放过江来。
译文:只是权贵之家却看不到梅花的坚毅品格,和煦的春风迟迟不肯到来。
注释:¹五侯:泛指权贵之家。

méihuā--luó

fánruìxuězhīkāiyuèlǐngmiǎnyòngzāi

quèshìhóujiāwèishíchūnfēngfàngguòjiānglái

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惊风¹²白日,忽然³归西山。
译文:急风吹动着太阳,太阳迅速地落下西山。
注释:徐干(170-217),字伟长,汉末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代表作:《中论》《答刘桢》《玄猿赋》。作者好友之一。¹惊风:疾风。²飘:疾速飘逝。李善注此句“夫日丽于天,风生乎地,而言飘者,夫浮景骏奔,倏忽西迈,余光杳杳,似若飘然。”³忽然:疾速的样子。以上两句是说:傍晚时候疾风大作,很快就日薄西山了。这里用以慨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
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
圆景¹光未满²,众星粲(càn)³
译文:夜空中月亮尚未全圆,天幕上群星明亮灿烂。
注释:¹圆景:古代用以称太阳和月亮。景,明亮的意思。天地间圆而明者无过于日月,故云。圆景这里专指月亮。²未满:月未圆,指弦月。³粲:鲜明,引申为明亮。⁴以:而。⁵繁:多。
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
志士¹²世业³,小人亦不闲
译文:志士努力创造着传世功业,小人也忙忙碌碌没有空闲。
注释:¹志士: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此指徐干这样有品格守节操的人。²营,经营,谋划。³世业:世代相承之业,指著书立说。⁴小人:与“志士”相对,指品格不高见识浅陋的人,此诗人戏称自己(余冠英说)。⁵不闲:没有空闲,指下句“夜行游”,亦属戏言。
聊且夜行游,游彼双阙间。
聊且夜行游¹,游彼双阙(què)²间。
译文:我姑且夜游去寻乐,游荡在宫前望楼间。
注释:¹夜行游:指清夜游赏。正是曹植早年的生活写照。游,游乐。²双阙:赵幼文《曹集校注》引《魏都赋》:“岩岩北阙,南端逌(yōu)遵。竦峭双碣,方驾比轮。”谓双阙在文昌殿外,端门左右。细玩文义,似指下文的文昌迎风二殿阁而言。若释为建筑物名,下文则无着落。
文昌郁云兴,迎风高中天。
文昌¹²云兴³,迎风高中天
译文:文昌殿云气郁然升起,迎风观高插半云天。
注释:¹文昌:邺宫正殿名。²郁:郁然,盛大雄伟的样子。³云兴:如云之升起。⁴迎风:邺都的迎风观。⁶中天:半天空,此亦形容其高。
春鸠鸣飞栋,流猋激棂轩。
春鸠(jiū)¹鸣飞栋²,流猋(biāo)³(líng)
译文:春鸠在高梁上鸣叫,旋风激荡着窗棂廊干。
注释:¹春鸠:鸟名,属布谷一类。²飞栋:翘然高起的屋梁,特指上句的文昌殿、迎风观等。飞栋,言其高。³流猋:旋风。猋,通“飙”,暴风,旋风。⁴激:流水遇阻则激,此说疾风遇阻,形容疾风吹棂轩之猛烈。⁵棂:雕花的窗格。⁶轩:楼板。此以棂轩代指建筑。
顾念蓬室士,贫贱诚可怜。
顾念¹蓬室士²,贫贱诚可怜³
译文:想起居住在茅屋的寒士,生活困苦真叫人可怜。
注释:¹顾念:想念。²蓬室士:居住蓬室的人,指徐干。曹丕《与吴质书》:“伟长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蓬室,草房,贫者所居。³怜:同情。
薇藿弗充虚,皮褐犹不全。
薇藿(huò)¹弗充虚²,皮褐³犹不全。
译文:野菜豆叶填不饱肚子,皮布短衣也褴褛不全。
注释:¹薇藿:指贫者之食。薇,野菜,即野豌豆;藿(huò),豆叶。²充虚:充饥。李善注引《墨子》:“古之人,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而已。”³皮褐:毛皮短衣。李善注引《淮南子》:“贫人冬则羊裘短褐,不掩形也。”
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
慷慨¹有悲心,兴文自成篇。
译文:你感情悲愤慷慨不平,运笔著文自应写出名篇。
注释:¹慷慨:情绪激昂亢奋。此形容志士不得志的心情,指徐干所著《中论》表现的思想感情。悲心,志不得伸的悲愤之心。兴文:创作文章。指著《中论》。
宝弃怨何人?和氏有其愆。
宝弃¹怨何人?和氏²有其愆(qiān)³
译文:宝物被弃该怨谁人?卞和如怀璞不献也自有过失。
注释:¹宝弃:珍宝被遗弃。宝,喻徐干这样富有贤才的人。²和氏:指知人者。以上两句用和氏璧事。《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璞玉于楚山之中,奉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xiàng)之。玉人曰:‘石也。’刖(yuè)和氏左足。武王薨(hōng),成王即位,和氏又献之。玉人又曰:‘石也。’刖其右足。成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璞,哭于楚山之下。王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石焉,遂名曰和氏之壁。”这里和氏,为诗人自喻。³愆:过失。以上两句意思是说徐干未得朝廷重用,过失在于自已。
弹冠俟知己,知己谁不然?
弹冠¹(sì)²知己,知己³谁不然?
译文:假如是等待知己的援引才出任,是知己谁又能不援引推荐?
注释:¹弹冠:将出仕先弹去帽子上的尘土。此指做官。²俟:等待。³知己:了解自己的人。李善注引《汉书》:“萧育与朱博友,往者有王吉贡公,故长安语曰:‘萧朱结绶,王贡弹冠。‘”不然,不这样。李善注以上两句:“言欲弹冠,以俟知己,知己谁不同于弃宝。而能相万(荐)乎?”其中隐含着曹植有爱才之心而无荐才之力的牢骚。以上两句是说等待知己的推荐出仕(是可以理解的),哪一位知己不想这样做呢?言外之意是:不是自己不想推荐,而是没有力量推荐。
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
良田无晚岁¹,膏(gāo)²多丰年。
译文:好田不会收获晚,肥沃的土地自然多丰年。
注释:¹晚岁:与下句“丰年”相对,歉收之年。²膏泽:肥沃的土地。李善注以上两句:“良田、膏泽喻有德也;无晚岁,多丰年,喻必荣也。”
亮怀玙璠美,积久德愈宣。
¹怀²(yú)(fán)³美,积久德愈宣
译文:像你这样真正怀有美德的人,时间越久美德越昭显。
注释:¹亮:诚然,确实。²怀:襟怀,心意。³玙璠:皆美玉名,古人用以比德。⁴宣:卓著。以上两句是说襟怀确实像美玉,时间越长其美德也就越加为人所知。
亲交义在敦,申章复何言!
亲交¹义在敦²,申章³复何言!
译文:朋友的责任就是互相敦促劝勉,赠你这首诗,其它又何必多谈?
注释:¹亲交:好朋友,亲近之友。义,意义,道理。²敦:敦促,鼓励。³申章:陈述以诗章。指赠与这首诗。申,重复。章,表白,显。这两句是说交友之道在于相互鼓励,(除此诗之外)还有什么再说的呢!

  这是一首赠人之作。诗中作者对徐干有德行、有才干却过着贫贱生活的状况,表现了极大的同情,且自惭引援不力,爱莫能助,并以朋友的身份对他提出了恳切的希望和慰勉,这发自内心的关切体现了友谊的真挚和深厚。

  “惊风飘白日”这一发端突如其来,出人意外,是“陈思极工起调”的著名例句。在作者笔下,太阳落山这一常见景象被描绘得奇突不凡,就仿佛太阳不是自然下落而是忽然给惊风吹落似的,这显然不是一般的纯客观的写景,而是景中包含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即他对时光奄忽、人生短暂的惊叹。用白日西驰的意象来表现光阴易逝在曹植诗中还有几例,如《箜篌引》中的“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名都篇》中的“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但因此诗是用在作品开头,又着一“忽然”加以形容,语气格外急切,感情格外强烈,因而格外精警动人,故被沈德潜称为“高唱’’。

  接下来改用舒缓语调写夜空景色:“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新月和繁星交相辉映,美丽,恬静,极富诗情画意。这两句一则与黄昏日落相承接,同时为下文写夜游张本。但作者在写夜景之后并不即刻转入写夜游,而是插入了两句议论:“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以“志士’’和“小人’’对举,写出两种绝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这一议论看似突兀,实则与上文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营世业”和“亦不闲”正是时光飘忽、人生短促这一客观现实在“志士”和“小人”心中引起的不同反映。通过对乘时立功的“志士”和及时行乐的“小人”的一褒一贬,一方面高度赞扬了有志之士徐干,同时鲜明地体现出作者自己的人生理想,因为“戮力上圈,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正是曹植的毕生追求。这两句与《杂诗》(其六)中“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闲’’寓意相同,只是将“媮自闲”翻为“不闲”,便不仅具有讽刺意味,而且自然引出下文的夜游。

  “聊且夜行游,游彼双阙间’’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从议论转入描写。“文昌郁云兴,迎风高中天。春鸠鸣飞栋,流猋激棂轩”四句,以夸张的笔法、工整的对仗、华美的辞采描绘了邺都宫观的巍峨壮丽,并且写得有声有色、动静相映。这一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出曹植诗”辞采华茂“及炼字造句的特色。作者着力突出宫阙之盛,自有其用意,是以此反衬下文徐干处境的困窘,正如黄节所说“鸠居殿观,际会风云,喻人才杂出,而干独甘贫贱也”(《曹子建诗注》)。

  “顾念蓬室士,贫贱诚足怜。薇藿弗充虚,皮褐犹不全。”这四句写徐干衣食不周的窘境,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全三国文》无名氏《中论序》说他“疾稍沉笃,不堪王事,潜身穷巷,颐志保真。……环堵之墙,以庇妻子,并日而食,不以为戚’’。作者不仅对这一处境表示同情,同时对他冀为世用而不得的内心情感也有着深厚的了解,所以接下来说:“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指出徐干所著《中论》等诗文是他慷慨悲愤感情的结晶。是什么原因使得徐干如此“贫贱’’而“有悲心’’呢?作者以卞和献璧的故事为喻,说徐干有才能却得不到重用自己是有过失的。“宝弃怨何人?和氏有其愆”便是用“宝”比喻徐干,用“和氏”自比。然而,人们从作者真诚的自责中感受到的只是他爱才、怜才的一片真情,“宝弃”的真正原因并不在此。对这一点,作者自然是清楚的,只是不便明说罢了。“弹冠俟知己,知己谁不然”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难言之隐。这两句表面上说徐干要等待知己的援引方才出任,而自己作为他的知己也并非不想加以推荐。言外之意是虽有爱才之心,惜无援才之力。并于反诘的语气中流露出他对当权者不用贤才的不满,也见出他自己的牢骚。作此诗时曹植虽未明显受到压抑,但亦无权柄,甚至无力引荐向他求助的朋友,一向爱护人才的他有此牢骚是可以理解的。

  但曹植毕竟是建安时代的诗人,热衷用世的时代精种,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使他对前途充满乐观的信念,他坚信贤才必为世用,并以此安慰和鼓励他怀才不遇的朋友。“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亮怀玙璠美,积久德愈宣”这四句采用了营植所擅长的比喻手法,如用“良田”、“膏泽”比喻有才德的人;用“无晚岁”、“多丰年”比喻人才一定能出头,用“玙璠”比喻美德。意思是说有才德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时间愈久则美德也愈显著。这形象生动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徐干的无比信任和满腔热情。结末“亲交义在敦,申章复何言”,是说知交的责任在于互相勉励,所以自己赠诗除了敦劝已别无可说。对友人的期待,自己的无能为力,种种复杂的感情,尽在此不言之中。

  这首诗熔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层层有序而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徐干的赞扬、同情、安慰和鼓励。钟嵘《诗品》评曹植诗说,“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于此诗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张明非.《古典诗词百首鉴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07月第1版:第18-21页

zènggànshī

cáozhí liǎnghàn 

jīngfēngpiāobái ránguī西shān 
yuányǐngguāngwèimǎn zhòngxīngcànfán 
zhìshìyíngshì xiǎorénxián 
liáoqiěxíngyóu yóushuāngquèjiān 
wénchāngyúnxīng yíngfēnggāozhōngtiān 
chūnjiūmíngfēidòng liúbiāolíngxuān 
niànpéngshìshì pínjiànchénglián 
wēihuòchōng yóuquán 
kāngkǎiyǒubēixīn xīngwénchéngpiān 
bǎoyuànrén shìyǒuqiān 
tánguānzhī zhīshuírán 
liángtiánwǎnsuì gāoduōfēngnián 
liànghuái怀fánměi jiǔxuān 
qīnjiāozàidūn shēnzhāngyán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夏席清 一作:夏簟清)
别院¹深深夏簟(diàn)²³,石榴开遍透帘明。(夏簟清 一作:夏席清)
译文:幽深的小院中我躺在竹席上,浑身清凉;穿透帘子看见那石榴花开得正艳。
注释:¹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²夏簟:夏天的竹席。³清:清凉。⁴透帘:穿透帘子。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jué)¹流莺时一声。
译文:中午时分浓密的树阴隔断了暑气,午睡醒来,耳边传来一阵阵黄莺的啼叫声。
注释:¹觉:睡醒。

  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虚怀若谷的心境。

  诗的前三句着力在炎热的夏天描绘出一派清幽的世界,以衬托午睡的舒适。

  第一句写午睡的场所,“深深”说明别院深幽寂静,因为寂静,而感到了“清”,体现出物我之间的通感,使人直观地感觉到在这里午睡的宜人。

  第二句写院外的环境。院内屋中是一味清凉,窗外榴花盛开,透过窗帘,仍能感觉到它艳丽的色彩。可以想象,诗人躺在席子上,榴花映照屋内,颜色柔和,带有催眠的作用。

  第三句把上两句所说加以综合,点出中午这个时间,说庭院深深,午时也绿阴遍地,凉意沁人。通过上面三句,午睡的各项条件都已具备,可接手写午睡了,诗却一下跳开,直接写梦醒,用笔灵活。梦醒后宁谧,又通过不时传来断续的莺声来反衬。睡醒后恬静舒适,睡觉时恬静舒适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是诗人想表现的“夏意”。

  全诗四句,围绕午睡写。前三句是午睡前,末句是午睡后,不直接写午睡,而午睡已包含在其中,用笔活泼跳脱。诗又句句切合夏日,不断利用色彩来表现景物,表达诗人满足的心情,与夏午本应给人的炎热与压抑成鲜明的对比。

  诗的表现手法尚有三点可注意:

  笔致轻巧空灵:写庭院,落墨在深深别院;写榴花,则施以帷帘;写绿树,从清阴看出;写黄莺,从啼声听得,句句从空际着笔,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

  结构自然工巧:诗写昼寝,前三句实际上是入睡前的情景,但直至末句才以“梦觉”字挑明,并续写觉后之情景。看似不续,其实前三句清幽朦胧的气氛句句都是铺垫,而“日当午”一语更先埋下昼寝的伏线,待末句挑明,便觉悄然入梦,骤然而醒,风调活泼可喜,避免了质直之病。

  风格清而不弱。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院》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形象与此诗一二句相似,但常诗写出世之想,寂灭之感,这首诗洒脱不羁。欧阳修称舜钦“雄豪放肆”((祭苏子美文》),故虽同写清景,却能寓流丽俊爽于清邃幽远之中,清而不弱,逸气流转,于王、孟家数外别树一格。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0-141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2-43
天人几何同一沤,谪仙非谪乃其游,麾斥八极隘九州。
天人¹几何同一沤²,谪仙³非谪乃其游,麾(huī)八极(ài)九州
译文:古来多少才俊之士都已湮没,人间的李白并非神仙谪降,而是神仙偶尔游历来到凡间。他遨游天地,放纵八极,那小小的九州大地在他看来过于褊狭。
注释:丹元子:道士姚丹元。真:画像。¹天人:诗里借指古代才俊之士。²沤:浸,泡。³谪仙:指李白。⁴麾斥:即挥斥,放纵,奔放。⁵八极,最边远之处。⁶隘九州,以九州为隘。隘,狭小。
化为两鸟鸣相酬,一鸣一止三千秋。
化为两鸟鸣相酬,一鸣一止三千秋。
译文:他和杜甫化作天外飞鸟,互相酬唱结成的友谊传为佳话。不知要几千年才出现一个李白、一个杜甫。
开元有道为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
开元¹有道为少²留,縻(mí)³之不可矧(shěn)肯求!
译文:以为开元皇帝是有道明君,才来此稍事勾留;想笼络他多留些时日尚且不可,他难道还肯去乞求什么吗?
注释:¹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借指玄宗。²少:稍。³縻:笼络,羁留。⁴矧:况且。
西望太白横峨岷,眼高四海空无人;
西望太白¹横峨岷²,眼高四海空无人;
译文:向西望去,太白山绝断了峨眉山,而他眼高绝顶,雄视四海。
注释:¹太白:太白山,在陕西郿县东南。峨岷:岷山,在四川松潘县北。峨眉:在眉山县南。岷山一支脉与峨眉山相连,故连称峨岷或岷峨。
大儿汾阳中令君,小儿天台坐忘真。
大儿汾阳中令君,小儿天台坐忘真。
译文:视天下无人,只和郭子仪、司马子微交好。
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瞋!
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瞋(chēn)¹
译文:并说:“我平生不认识高将军,他为我脱靴,手污了我的脚,对我怀恨在心。”
注释:¹嗔:怒。一作“瞋”。“瞋”、“嗔”原本可通用,皆为发怒的意思。但“瞋”又可作“瞠目”讲,兼有瞪目之态和愤怒之情,则更可取。
作诗一笑君应闻。
作诗一笑君应闻。
译文:作诗已罢,付之一笑,你应该是听到的吧。

  这是苏轼题在李白画像上的一首诗。这类诗,旧称“像赞”,多应像主或其后人之请,说些颂扬的话。苏轼晚于李白三百多年,在丹元子所出示的李白像上主动题诗,这不是一般的“像赞”,而是诗人在抒发对这位伟大前辈的深刻而独特的理解。前人说苏轼诗“用事博”,这首诗运用典故和比喻,在十四句诗中就把十分复杂的“并庄、屈为心,合儒、仙、侠为气”的李白精神面貌表达得明朗而丰满。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开头两句异峰突起,写出了李白的高尚形象。“天人”是用邯郸淳赞扬曹植的话(见《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裴注引《魏略》),整句是说古来多少才俊之士都已湮没。这里用“天人几何同一沤”来反衬李白的声名永垂。下句从“谪仙”翻出新意,显出李白的卓立不凡。

  《新唐书·李白传》载,贺知章读了李白的文章,对他赞叹说:“子,谪仙人也!”后人因称李白为谪仙。但苏轼对此犹不满意,谪降人间,终是凡人,所以翻案说“谪仙非谪乃其游”:人间的李白并非神仙谪降,而是神仙出游。这个美妙的想象和赞誉,比贺知章的“谪仙人”高出一头,李白既不是谪仙,更不是天人,而是远远地超乎两者之上的到处遨游的神仙,因此第三句说“麾斥八极隘九州”。“挥斥八极”,语出《庄子·外篇·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这是说李白遨游天地,放纵八极,那个八极之内的小小的九州在他眼里就显得十分狭窄了。

  “化为”两句,用韩愈《双鸟诗》意,又生发出一个奇特的想象。苏轼借此把同时的李白和杜甫喻为天外飞来的双鸟,把他们不朽的诗歌喻为“一鸣一止三千秋”意思是,不知要几千年才出现一个李白、一个杜甫。

  李白并不是遨游八极的神仙、天外飞来的神鸟。“麾斥八极隘九州”,只是从空间上比喻李白精神境界的阔大;“一鸣一止三千秋”,也只是从时间上比喻李白诗才的难遇。这些比喻想象,虚而又玄,但恢廓宏远,其“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正是从宏观上为李白立照传神。如此运笔,也是在为下文作铺垫。

  “开元”两句是说:遨游的神仙,天外的神鸟,只因见到人间有个开元盛世,才来此稍事勾留;想笼络他多留些时日尚且不可,他难道还肯去乞求什么吗?这么一转,总收以上恢宏的幻境;而李白来到人间,也是王朝的瑞气,国家之大幸,不可以世俗之眼来看待他。全诗十四句,前七句用幻境写李白的精神境界,到此收住。

  后七句则着重写李白的蔑视权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十四句句句用韵,韵随意转,七句换韵,音节颇有特色,这在古体诗中是少见的章法。因此,它曾被人错误地从换韵处割裂为两首诗。

  后段以“西望”两句领起,是承前而来。两句本指秦、蜀之间,只有鸟道可通,人难逾越。苏轼化此两句为“西望太白横峨岷”,又引出下句“眼高四海空无人”,是说李白眼高绝顶,雄视四海。

  “大儿”句是说李白视天下无人,只和郭子仪、司马子微两人交好。句中的“大儿”、“小儿”,本是东汉末年祢衡的话。这里借来安在李白名下,显得口气很大。这四句连写李白的高视无人,因前七句已铺垫丰厚,所以平平道来,自然熨贴。但它又是在为下文蓄势,警策、高峰都在下两句。

  势足气壮,奇峰崛起:“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瞋!”唐玄宗最宠信的宦官高力士,曾先后被加封为右监门卫将军和骠骑大将军,称高力士为“将军”,以显其权势之盛。相传李白在宫中陪玄宗饮酒,醉后令高力士脱靴,高力士从此怀恨,于是中伤李白。这两句承前而起,托李白的口气说话。这时的李白已不止是一般地轻视高将军,而是声色俱厉、痛加呵斥了。这充分表现了李白对权贵的蔑视,也表现了苏轼对权贵的蔑视。人称李白为“谪仙”,称苏轼为“坡仙”,论气质,论诗,苏轼都最接近李白,苏轼也自认为最理解李白。所以最后一句,是诗人向死去三百年的李白通话。

  这首诗中赞颂了李白不同凡响的器质、与杜甫的深挚友谊和名垂千古的艺术成就;赞颂了李白不受名利羁绊和傲岸清介、不可一世的精神面貌。更称扬他能慧眼识拔英雄于危难之中,以及视权贵如粪土的高尚品格。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48-45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