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轲死后惟董子,道义两言扩古今。
孟轲死后惟董子,道义两言扩古今。
性善七篇何落落,千秋不遇一知音。
性善七篇何落落,千秋不遇一知音。
陈普

陈普

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隐居教授,从学者数百人。三辟为本省教授,不起。当聘主云庄书院。晚居莆中,造就益众。普著述有石堂遗稿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 75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清昼开帘坐,风光处处生。
清昼开帘坐,风光处处生。
译文:清晨掀开帘子坐在窗前,只见窗外处处都是好风光。
看花诗思发,对酒客愁轻。
看花诗思¹发,对酒²客愁轻。
译文:看着百花盛开诗意勃发,对着杯中美酒心中愁情便轻减了许多。
注释:¹诗思:作诗的思路、情致。²对酒:面对着酒。
社日双飞燕,春分百啭莺。
社日¹花飞燕,春分百啭(zhuàn)²莺。
译文:社日时燕子成花成对飞翔,春分时节黄莺鸣声婉转动听。
注释:¹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²百啭:鸣声婉转多样。
所思终不见,还是一含情。
所思终不见,还是一含情¹
译文:心中思念的人一直未曾见到,心中怀着的情意仍一丝未减。
注释:¹含情:怀着感情、怀着深情。

èryuèèrshíshèjiānchūnfēnduānyǒu怀huáijiǎnsuǒzhě--quán

qīngzhòukāiliánzuòfēngguāngchùchùshēngkànhuāshīduìjiǔchóuqīng

shèshuāngfēiyànchūnfēnbǎizhuànyīngsuǒzhōngjiànháishìhánqíng

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
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¹,犹作殷(yīn)勤别。
译文:容颜苍老,白发满头,回家的计划不知何时能实现。老友新朋都已断了联系,只有你殷勤为我设宴践行。
注释:醉落魄:词牌名。即《一斛珠》。苏州阊门:春秋末期,伍子胥始筑吴都,阊门是这座城池“气通阊阖”的首门。¹佳人:指秦楼楚馆里的商女,这里指的是歌女。
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泪珠不用罗巾浥,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
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jiá)。泪珠不用罗巾浥,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
译文:就要告别而去,开口未歌先凄咽,细雨和凉风吹打着面颊。不要用手帕擦眼泪,就任由它洒满衣衫吧,再次相会时,便把这作为相知、想念的凭证。

  词的上片先是直抒思乡之情,谓虽已“甚颜华发”,却是“故山归计”仍未决。以问句出之,见感慨更深。

  词人此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导致了“旧交新贵音书绝”。而且眼前,“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只有这位歌妓情意恳切,输肝沥胆,是可贵的知己。这首阊门留别词中,可以看到词人不仅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侍宴的歌妓,对她以及她们寄予深刻的同情,而且进一步把佳人当作可以推心置腹的知音,把自己的宦游漂泊与歌妓不幸的命运联系起来。同是天涯沦落人,同样有不幸的命运,临别之际,作者自然会触动真情。

  下片写与佳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由“殷勤别”到“离亭欲去”,意脉相连,过片自然。不同的是上片由己及人,下片由人到己,充分体现出双方意绪契合,情感交流。歌妓擅唱,以歌赠别属情理之中。但与自己最爱重的知音作别,就必然是未歌先凄咽,以至于泣不成声。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咽”字说尽了佳人的海样情深。十月初冬,寒风袭人,但双方只觉得离愁如满天细雨,纷纷扬扬,无穷无尽,一时意忘了冷风吹泪脸。

  结句用武则天《如意娘》诗之诗意:“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词人用意则更进一层,劝佳人不用罗巾揾泪,任它洒满罗衫,等待再次相会时,以此作为相知贵心的见证。这既是劝慰佳人,也是自我宽解,此时洒泪相别,但愿后会有期。

  纵观苏轼的一生,一直处于“欲仕不能,欲隐不忍”的矛盾中。自因反对新法而离京后,他郁郁不得志,思归故里之情更为迫切。此词即流露出上述思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周汝昌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04:720-721
记绾长条欲别难,盈盈自此隔银湾。便无风雪也摧残。
记绾(wǎn)¹长条²欲别难,盈盈³自此隔银湾。便无风雪也摧残
译文:记得我们分别那日,折柳相送,依依不舍。都知道从此天各一方,再难相见,那种刻骨的伤感,比风霜雪雨更催人老去。
注释:浣溪沙:唐教坊曲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¹记绾:盘绕打结。²长条:长的木条,特指柳枝。³盈盈:风致姣好的样子。⁴自此:一作“从此”。⁵银湾:即银河。⁶摧残:此处指伊人的憔悴。
青雀几时裁锦字,玉虫连夜翦春旙。不禁辛苦况相关。
青雀¹几时裁锦字,玉虫²连夜翦(jiǎn)³春旙(fān)。不禁辛苦况相关
译文:如今你我远隔天涯,不知何时才能收到你的音讯。马上就要立春,正是连夜裁制春皤准备迎春的日子,你也许没空给我写信吧。我的心系于你,你是否和我一样,也在思念中煎熬,和我一样憔悴?
注释:¹青雀:即青鸟,神话传说中西王母之信使。²玉虫:比喻灯火。玉虫连夜,一作“绿窗前夜”。³翦:或为剪。⁴旙:或为幡。春幡,旧俗于立春日,或挂幡(春旗)于树,或剪小播戴于头上,以示迎春。⁵不禁:一作“愁他”。⁶况相关:一作“梦相关”。

  这首《浣溪沙》为抒写离情别绪的词作。芬芳雅致,又无处不显露出自己的思念关怀。“记绾长条欲别难”,描写昔日分手时的情景,你我在离别之时,杨柳依依,难舍难分。在古代,柳这个意象经常出现在描写离别场景的诗词中,例如“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历代文人墨客之所以在送别时折柳写柳,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因而“折柳”相留,从而表达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欲别难”写出了古人所处的环境与条件之艰苦,由于交通不便,人们在离别之后,往往是音容杳然。甚至到死也难以再见上一面.因此古人在离别时通常会黯然神伤,难舍难分。

  “盈盈自此隔银湾”紧承上句,将自己和恋人比喻成牛郎织女,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天各一方,中间的距离就如同隔着银河般难以跨越。然而,牛郎和织女还能够在每年的七夕相聚于鹊桥之上。可是自己和恋人这一别很可能就是永别。所以纳兰发出了“便无风雪也摧残”的慨叹。意思是说,这样的煎熬即使是没有无风雪催逼的好时光,也依然是惆怅难耐。

  综其上片,虽为写柳,却借景写人,感叹世事时光的无常。

  “青雀几时裁锦字”,青雀就是青鸟,相传是西王母的信使。“锦字”是一个典故,出自《晋书·窦滔妻苏氏传》:窦滔在苻坚做秦君主时任秦州刺史,后来被贬官到了流沙县,他的妻子苏氏十分想念他,就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他,后人常用来比喻妻子怀念丈夫。这句表达出词人日日期盼妻子音信到来的急切心情。

  “玉虫连夜翦春幡”古代立春之日剪有色罗、绢、纸为长条状小幡,或挂在树梢上,或戴在头上,以示迎春。结合开篇的“记绾长条”我们能够得知,此时词人已经与恋人分开将近一年了,然而信使始终没有带来恋人的书信、排解词人的相思之情,所以他只能幻想远方的恋人正在灯下剪裁着春幡。

  但是尾句“不禁辛苦况相关”却让所有美好的愿望都落空了,仿佛让人突然从云端跌落,心绪忧伤彷徨、幽扰萦怀,难以排遣。你是否经受得住离愁别绪之苦,是否能不为海角天涯失落惆怅、忧伤萦怀?

  全词精于用典,缠绵凄婉,一往情深。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聂小睛编.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第213页

huànshā··wǎnzhǎngtiáobiénán--lánxìng

wǎnzhǎngtiáobiénányíngyíngyínwān便biànfēngxuěcuīcán

qīngquèshícáijǐnchóngliánjiǎnchūnfānjìnxīnkuàngxiāngguān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长安回望绣成堆¹,山顶千门²次第³开。
译文:从长安回望,骊山景致宛如团团锦绣,山顶上华清宫门依次打开。
注释:¹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²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³次第:依次。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骑红尘¹妃子²笑,无人知是³(lì)枝来。
译文: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注释:¹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²妃子:指杨贵妃。³知是:一作“知道”。

  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的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它使我们想到春秋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一历史故事。周幽王为博妃子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家亡。

  “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知道。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揭露了封建皇帝为讨宠妃欢心不惜劳民伤财,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此诗表达了作者对穷奢极欲、权力不受制约的最高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之情。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3-374
2、 张明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63-1065

guòhuáqīnggōngjuésānshǒu ·

 tángdài 

chángānhuíwàngxiùchéngduī shāndǐngqiānménkāi 
hóngchénfēixiào rénzhīshìzhīlái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伤怀¹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miǎo)²似波。
译文:离人的怀抱甚是伤心,老天倘若有感情,也会因离别而衰老;它有时如轻丝般纤细却缠绵悠远,有时又如波涛般一浪高过一浪地涌上心头。
注释:¹伤怀:伤心。²渺:茫茫然,看不清楚。
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索索。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
扁舟¹岸侧,枫叶²(dí)³秋索索。细想前欢,须著(zhù)人间比梦间。
译文:湖边一叶扁舟停靠在岸边,枫叶、芦花在秋风里瑟瑟发抖,将前欢与现实形成对照,相聚时的欢乐是一去不复返了,除非相逢于梦中。
注释:¹扁舟:小船。²枫叶:枫树叶。亦泛指秋令变红的其他植物的叶子。诗文中常用以形容秋色。³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长形,紫色花穗,生长在水边。茎可以编席箔。

  是词写离愁。前阕议论抒情。首句“伤怀离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伤感是离别的情绪。诗人李贺曾吟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悲凉痛苦情感,两者比对。这种离愁“细似轻丝渺似波”,细软得像轻丝那样缠绕不清,缥渺得像微波那样延续不断。后阕回忆离别。一叶轻舟靠在岸边,红色的枫叶白色的芦花,金风萧萧,行人告别远去。“细想前欢”,慢慢地回忆起以前相聚的欢乐,却不能失而复得。“须著人间比梦间”,必须要让人世间改变成梦间。

  全词缠绵悱恻,婉转细腻且真情灼然,可以想见,作者与文中女子的感情一定非同一般。上阕用了李贺诗的名句,表达出内心无限的深情,又以设问的形式问道:你能知道这番深意是怎样的吗?告诉你,就如同细丝一般扯也扯不断,像水波一样前波刚去后波又来,永远不可能断绝。下阕写到具体的场景,把人送走后,作者还独自站立在岸边,目送着白帆远去后,才发现这里剩下的,只有白居易诗中“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萧疏。此景最能令人想起“前欢”,那是多么令人魂飞魄散的极致享受,与眼前的孤独索寞形成的对比,就如同冰冷的人间和美梦中的情景一样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强烈的对比,更加大了作者心理上的落差,正是这种落差,令人感到了他的情意是何等真挚。

参考资料:
1、 (宋)欧阳修著;李之亮注析 .欧阳修词选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05:37-38
2、 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第605页

jiǎnlánhuā··shāng怀huáibào--ōuyángxiū

shāng怀huáibàotiānruòyǒuqíngtiānlǎoshìqīngmiǎoshì

biǎnzhōuànfēnghuāqiūsuǒsuǒxiǎngqiánhuānzherénjiānmèngj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