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朋友乐,鱼泳雁飞翔。如今不复昔,往往深退藏。
平生朋友乐,鱼泳雁飞翔。如今不复昔,往往深退藏。
安得无言心,相照松柏霜。饮此九日酒,味哉剥果阳。
安得无言心,相照松柏霜。饮此九日酒,味哉剥果阳。

dàishuàichūjiǔliáomǎnchéngfēngjìnzhòngyángwèiyùnshǒuxiùérshìyīnyùn--chénzhe

píngshēngpéngyǒuyǒngyànfēixiángjīnwǎngwǎngshēn退tuìcáng

ānyánxīnxiāngzhàosōngbǎishuāngyǐnjiǔjiǔwèizāiguǒyáng

陈著

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1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
(chán)边风味客边愁¹,馈(kuì)²我清光³又满楼。
注释:¹禅边句:谓一边领略习禅的风味一边怀抱着客居的忧愁。²馈:赠送。³清光:指闰中秋的月光。
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
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满闰中秋¹
注释:¹百年句:谓闰中秋是难满的。按大约每四年置一闰月,从闰正月、二月顺序推移,当四十八年方满一闰八月,满一闰中秋。百年乃举整数。
菊花信待重阳久,桂子香闻上界留。
菊花信¹待重阳久,桂子²香闻上界³留。
注释:¹菊花信:指菊花开放的消息。²桂子:桂花。³上界:天上。
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
遮莫¹圆明²似前度³,不知谁续广寒游。
注释:¹遮莫:尽管,任凭。²圆明:指中秋之月又圆又亮。³前度:指上个月即八月的十五之夜。⁴广寒:广寒宫,神话故事中的月中仙宫。
农历一年与地球公转一周相比,约差十日有奇,每数年积所余之时日为闰,而置闰月。这是闰八月,即有连续两个农历八月,自然也就出现两个中秋节。霖公于闰八月中秋之夜赏月,写下这首有名的赏月诗。诗写了客边之愁,满月之光,菊花之艳,桂子之香。一个百年难遇的闰中秋,被霖公写得有声有色,多姿多彩。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桐城¹之西北,连山²³数百里,及县治而迤(yí)。其将平也,两崖忽县,屏矗(chù)(yōng),崭(zhǎn)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译文:桐城的西北方向,重山叠岭大概有好几百里,一直到县衙所在地才开始平坦。平地和山地交界的地方,两座山崖合立一起,像屏障一样耸立,高的横的缝隙几乎不能走人。像龙一样曲折的溪流,从这里边流出来。
注释:媚笔泉:在今安徽桐城县西北。¹桐城:县名,在安徽中南部。²连山:绵延的山峰。³殆:恐怕,大概。⁴及:到。⁵县治:县衙所在地,指桐城县城。⁶迤平:渐渐平伏。⁷屏矗墉回:山崖像屏风一样矗立,像城墙一样曲折环绕。“墉”,城墙。⁸崭横:形容山崖高陡地横挡在前面。⁹径:通行的意思。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以岁¹三月上旬,步²循溪西入。积雨³始霁(jì),溪上大声漎(cóng),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cōng)、槐、枫、栗、橡,时有鸣巂(guī)。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liè)¹⁰宛首¹¹而顾其侣¹²。援¹³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译文: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杜鹃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低头看水中倒影,天空的云好像溶化在水里,飞鸟好像在往下坠落。
注释:¹以岁:在这年。²步:步行。³积雨:长时间下雨。⁴霁:天放晴。⁵漎然:形容流水声响。⁶蕙草:一名薰草,俗称佩兰。⁷枞:树木名,又叫“冷杉”。⁸巂:巂周,即杜鹃,又叫子规鸟,善鸣。⁹浴起:刚洗完澡站起来。¹⁰振鬣:形容马脖子挺伸着。“鬣”,马颈上的长毛。¹¹宛首:转过头去。¹²侣:伙伴。¹³援:攀附。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¹若重(chóng)²,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³之垂云沜(pàn)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xià)生大树,荫(yìn)数十人¹⁰,前出平土,可布席坐¹¹
译文: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两层楼房,像展翅欲飞的大鸟临立在小河沟的右岸。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沜啊。”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于是就称这块石头为‘李公麟垂云沜’。”石头的缝隙间长出一棵大树,树阴能容下几十个人,树前有平地,可以铺上席子坐下。
注释:¹连石:崖上岩石连绵。²重楼:两层楼房。³李公麟:北宋舒州府治在今安徽潜山人,字伯时,北宋元祐年间(—)进士,官至御史检法。精通古文字,擅长画山水佛像。元符(—)末年归居桐城龙眠山庄,所以又号龙眠山人。⁴沜:古代学宫前半月形状的水池。⁵求:寻找。⁶公麟地:即指垂云沜。⁷识:辨认。⁸被而名之:意谓这是被后人用“李公麟垂云沜”来称呼这块岩石的。⁹罅:裂缝。¹⁰荫数十人:树荫之大,可以遮蔽数十人。¹¹可布席坐:可以铺开席子在上面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¹摩崖²³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yāo)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cù)¹⁰起,肃振岩壁榛(zhēn)(mǎng),群泉矶石¹¹交鸣,游者悚(sǒng)¹²焉,遂还。
译文: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上边,泉水叫做“媚笔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左丈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十分害怕,于是回去了。
注释:¹何文端公:何如宠,字康侯,桐城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谥号“文端”。“公”,古代对别人的尊称。²摩崖:在山崖石壁上铭刻的文字。³书:书写。⁴丈:古代对长者的尊称。⁵左学冲:左世容,字学冲,乾坤举人,曾任武进县教谕。⁶方:正在。⁷为室:盖住房。⁸未就:还没有完工。⁹要:邀请。¹⁰卒:通“猝”,突然。¹¹矶石:水边突出的石头。¹²悚:恐惧,害怕。
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
是日,姜坞先生¹与往²,鼐从,使鼐为记。
译文: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也去了,我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
注释:¹姜坞先生:姚范,字南菁,乾隆年间(—)进士,作者的伯父。²与往:一同前往。石交鸣。游人害怕,就起身回家。

  这篇游记,虽然名为《游媚笔泉记》,实则更多的写了去媚笔泉一路情景。先叙桐城西北的山势,次叙沿小溪西入,沿路风光,然后,始写媚笔泉及酒宴。文章由远及近,层层写来, 逐步深入,写景绘物,神态生动,颇能引人入胜。

  第一段写桐城西北龙眠山的山势与源出于此的龙溪水势。龙眠山绵亘数百里,但在将平之处,两崖忽县,而“龙溪曲流,出乎其旬”。

  第二段写前去媚笔泉的沿途所见。作者一行循龙溪行,正值阳春三月,宿雨初睛,沿龙溪十余里,水声响亮,溪畔都是树、石,随后作者等发现溪有潭,其中一块雄奇不凡的大石,状如刚刚洗浴完毕的马,扬着鬓,回顾它的同伴。游人攀授到这块大石上,“俯视溶云,鸟飞若坠”。然后一行人循崖游览,见一组奇石,它们“连石若重楼,冀乎临干溪右”;并讨论这是否是北宋画家、龙眠隐士李公麟的“垂云泮”。这组奇石有一株奇树相伴,该树生于石缝,并且能长到荫数十人之大。山水跌宕,忽又“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又“南有泉”,这才点到了正题:媚笔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泉又与龙溪连通。

  第三段收结全文。先写左学冲老人筑室于媚笔泉水所汇的池畔,室未筑就就邀人入饮,板有雅兴。至傍晚,天气阴沉,“山风卒起,振肃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于是游客“悚焉”,兴尽而返。

  本文以游程为明线,还有一条暗线是水。作者所到之处都有龙溪或媚笔泉的水相伴。作者笔致也如水般纤敏柔细、曲折回环。这是此文的阴柔之美。然而此文有溪泉也有山石,山、石常是高耸,斩截,奇特,险峻,是阳刚的。同时,作者此游虽以媚笔泉为目的,但文章描写的主体部分却是前往媚笔泉的过程。这种漫不经心,也颇具阳刚的特征。至于文中所描绘的动静互渗、天水交融,乃至白日游览时的晴好天气、勃勃兴致,与入暮时分的天气变坏,山风慑人一一都不愧是阴阳兼用的妙笔。

参考资料:
1、 田磊主编.古诗文名篇鉴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05月第1版:214-216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高咏楚词酬(chóu)¹午日²,天涯节序³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译文: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艳丽。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
注释:¹酬:过,派遣。²午日:端午。³节序:节令。⁴“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kuí)¹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译文: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让江水会带着流到湘江去。
注释:¹戎葵:即蜀葵,花开五色,似木槿。

  此词是陈与义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据《简斋先生年谱》记载:“建炎三年己酉春在岳阳,四月,差知郢州;五月,避贵仲正寇,入洞庭。六月,贵仲正降,复从华容还岳阳。”又《宋史。陈与义传》载:“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踚岭桥。”这首《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词一开头,一语惊人。“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陈与义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陈与义因《墨梅》诗为徽宗所赏识,名震一时,诸贵要人争相往来,歌舞宴会的频繁,可想而知。而现在流落江湖,“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晚晴野望》),难怪五月的榴花会如此触动他对旧日的追忆。但是,“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有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高歌《楚辞》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酬即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在这值得纪念的节日里,词人心灵上的意识在歌声中起伏流动。“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满帘风”一笔,更显出作者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

  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正如他在诗中所咏的,“老矣身安用,飘然计本”(《初至邵阳逢入桂林使作书问其地之安危》),“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伤春》),其对自己岁数的悲叹,与词同调。“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墙边五月的葵花,迎着东方的太阳开颜。“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这“凝笑”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后三句写此时此刻的心情。满腔豪情,倾注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酒杯深浅”是以这一年之酒与前一年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酒杯深浅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深远。用酒杯托意而意在言外,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慨叹。突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情绪的激荡,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元好问在《自题乐府引》中说:“世所传乐府多矣,如……陈去非《怀旧》云:‘忆昔午桥桥下(应作上)饮……’又云‘高咏楚辞酬午日……’如此等类,诗家谓之言外句。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惟具眼者乃能赏之。”以此词而论,吐言天拔,豪情壮志,意在言外,确如遗山所说“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读者从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声中,从对“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浩叹中,从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可以领略到词人“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黄升说《无住词》“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句妙词选》卷一),指的也是这种悲壮激烈的深沉格调。

línjiāngxiān ·gāoyǒngchǔchóu

chén sòngdài 

gāoyǒngchǔchóu tiānjiécōngcōng liúhuāqúnhóng rénzhī mǎnliánfēng 
wànshìshēnshānglǎo róngkuíníngxiàoqiángdōng jiǔbēishēnqiǎnniántóng shìjiāoqiáoxiàshuǐ jīndàoxiāngzhōng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
北窗聊就枕,南檐(yán)日未斜。
译文:妻子在北窗下暂且依枕而卧,南边屋檐下的日影不见一点偏斜。
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
攀钩落绮(qǐ)(zhàng)¹,插捩(liè)²举琵琶。
译文:着悬挂着帷幛的钩子,将华美的帷幛垂落下来;将琵琶拨子插好,托举起来安放他处。
注释:¹障:室内的帷帐。²捩:弹琵琶所用的弦拨。
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
梦笑开娇靥(yè)¹,眠鬟(huán)²压落花。
译文:入睡后作了美梦,娇艳的脸上笑出了酒窝;堆在枕上的乌云似的头发,散压在由窗外飘进来的落花上。
注释:¹娇靥:指女子美好的面貌。²鬟:妇女梳的环形的发髻。
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diàn)¹生玉腕,香汗浸(jìn)红纱。
译文:洁白如玉的手腕上印上了竹簟的花纹,散发着香气的汗水浸透了红色细绢制成的夏衣。
注释:¹簟文:席纹。
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
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¹
译文:终陪伴着她的,连午睡都守候在旁的是我这个做丈夫的,不要误认为她是青楼的娼女。
注释:¹倡家:称妓女。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庭前芍(sháo)¹妖无格²,池上芙蕖(qú)³净少情。
译文: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注释:¹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²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³芙蕖:荷花的别名。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唯有牡丹¹真国色²,花开时节动京城³
译文: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¹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²国色:倾国之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³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药》中写道:“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近侍。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妖娆而无格。

  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经常以清高洁净面目出现的花。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至此前两句已经分别对两种可与牡丹并肩的花儿进行了评赏:芍药的种植历史悠久,也曾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却“妖冶无格”;荷花也的确堪称花中君子,清高洁净,但却冷艳寡情。至此为后两句推出作者心中的最爱,可谓做足了铺垫,唯有期待着作者心中的“花王”隆重登场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国色”,旧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这里用来比喻牡丹,便将牡丹的超群姿色表现了出来。“真”字虽是副词,却加强了语气;“唯有”是一种不二的选择,增强了评赏的分量,照应了上面两句,包含着之所以作出如此不二的选择,是经过了认真比较,确认了“非此莫属”的地位的意思。在这样的美好评价和高度概括之后,再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作结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赏花倾城而动的习俗,又从侧面衬托了牡丹花的诱人魅力:正是由于它具有令人倾慕的“国色”,才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奔走相告,争先赏玩。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参考资料:
1、 刘锬.咏花古诗欣赏.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2-3
2、 吴在庆.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80-181
3、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435

shǎngdān

liú tángdài 

tíngqiánsháoyàoyāo chíshàngjìngshǎoqíng 
wéiyǒudānzhēnguó huākāishíjiédòngjīngché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