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糟粕视诗书,兄弟何妨做拙儒。
流水青山同醉处,清风明月几归途。
樵歌相与为吟友,草市谁教见瑞夫。
宇宙如今惟有酒,太和楼下渺烟芜。
谁将糟粕视诗书,兄弟何妨做拙儒。
流水青山同醉处,清风明月几归途。
樵歌相与为吟友,草市谁教见瑞夫。
宇宙如今惟有酒,太和楼下渺烟芜。
陈著

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1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招提精舍好,石壁向江开。
招提¹精舍²好,石壁(bì)向江开。
译文:招提精舍地势好,石壁陡峭向江开。
注释:¹招提:梵语“四方”之译音,本应译为“招斗提奢”,误省作“招提”。“招提”一般作为寺名。²精舍:旧时书斋、学舍,集生徒讲学之所。后亦称僧、道居住或讲法之所为精舍。此处为后一意。
山影水中尽,鸟声天上来。
山影水中尽,鸟声天上来。
译文:山影深深水中映.鸟声遥遥天上来。
一灯传岁月,深院长莓苔。
一灯传岁月,深院长莓苔。
译文:明灯一盏传岁月,深院无人长莓苔。
日暮双林磬,泠泠送客回。
日暮双林¹(qìng),泠泠²送客回。
译文:日暮山中万物静,磐声清越送客回。
注释:¹双林:即娑罗双树之林,原为释迦涅檠之处,后借指极乐净土。²泠泠:形容磐声之清越。
奔逝的大江边,耸峙着一座山峰,峰顶上陡起一道石壁,这就是招提精舍。由于其地势峻峭,作者一见便为之叫好。这是非常人所选择的构造屋宇的地址,也是常人不轻易涉足的领域。接着,作者既写山寺的独特环境,又语带禅机地写僧人进入的禅境。山影既可在水中消尽,则一切幻象与妄念亦可消逝在水中;天上既可传来乌声,这绝顶之上则或许亦可闻见天国妙音。一盏孤灯伴僧人渡过漫漫岁月,而菩提般若之智也如灯火代代相传。深院莓苔自然是外人久所不至而生成。目色已暮,这方外之地更觉清静,磬声泠泠,替寺僧送走来访之客。这一片清静、超脱,只属于那些深入禅道的人。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62页

zhāo--róng

zhāojīngshěhǎoshíxiàngjiāngkāi

shānyǐngshuǐzhōngjǐnniǎoshēngtiānshànglái

dēngchuánsuìyuèshēnyuànzhǎngméitái

shuānglínqìnglínglíngsònghuí

其一
八十岁老庄家¹,几曾²见今年麦!又无颗粒又无柴³。三百日旱灾,二千里放开。偏俺这卧牛城,四下里忒(tuī)毒害
译文:八十岁的老农民,何曾见过今年这样的麦子!不但没有颗粒,而且连麦秆也没有。年灾闹了三百天,灾情蔓延二千里。特别是我这卧牛城一带,灾害尤其严重。
注释:北双调:宫调名。北曲常用宫调之一。胡十八:曲牌名。北曲属双调。¹庄家:农家,农民。²几曾:何曾,什么时候。³柴:柴草,此指麦秆。⁴“三百日”二句:写旱灾时间之久和地域之广。⁵卧牛城:本指北宋都城汴京,此借指临朐城。⁶忒毒害:太厉害,太严重。忒,方言,太。
八十岁老庄家,几曾见今年麦!又无颗粒又无柴。三百日旱灾,二千里放开。偏俺这卧牛城,四下里忒毒害。
不甫能¹大开镰,闪的个嘴着地。陪²了人工陪饭食,似这般忒痴,真个是罕希。急安排种豆儿,再着本还图利。
译文:好不容易才开镰刀收割,却弄得像嘴巴着地一样趴下了。请人帮忙不但赔了人工还赔了饭食,还这样痴心,实在是稀罕。赶紧安排在麦地里种豆子,希望有些收成。
注释:¹不甫能:才能够,好容易。²陪:通“赔”。
其二
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五月半间便开仓¹,里正²哥过堂,花户每比粮³。卖田宅无买的,典儿女陪不上。
译文:穿和吃倒不算太愁,最愁的是遭官儿们的棒打。五月中旬就开了仓,里长哥要过堂,按照户口册上的花户们,都要限期缴纳钱粮。穷人们卖田地住宅,没有人买;典去儿女,还是赔不上。
注释:¹“五月”句:刚到五月中官府就开仓征收税粮。五月半,阴历五月中旬,这时小麦刚成熟。²里正:即里长,相当后来的地保。³“花户”句:户口簿上有名的人要限期交足钱粮。花户,登录户口时,户称花户。每,同们。比,案验,即查究催逼。⁴典:典卖,抵押。
不甫能大开镰,闪的个嘴着地。陪了人工陪饭食,似这般忒痴,真个是罕希。急安排种豆儿,再着本还图利。
往常时收麦年,麦罢了是一俭¹。今年无麦又无钱,哭哀哀告天,那答儿²叫冤?但撞着里正哥,一万声可怜见。
译文:往年到了收麦的时节,麦子收割完了也是没多少收成。而今年更是没有麦子也没有钱,哭着向上天哀告,到哪里诉说冤屈呢?刚好碰到里长哥,叫了一万声可怜可怜吧。
注释:¹俭:歉收。²那答儿:何处,哪里。
其三
其三
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五月半间便开仓,里正哥过堂,花户每比粮。卖田宅无买的,典儿女陪不上。
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五月半间便开仓,里正哥过堂,花户每比粮。卖田宅无买的,典儿女陪不上。
其四
其四
往常时收麦年,麦罢了是一俭。今年无麦又无钱,哭哀哀告天,那答儿叫冤?但撞着里正哥,一万声可怜见。
往常时收麦年,麦罢了是一俭。今年无麦又无钱,哭哀哀告天,那答儿叫冤?但撞着里正哥,一万声可怜见。

  此曲由四首小令组成,写年灾之年,农民颗粒无收,还要遭受官府酷刑的惨状,揭露了社会的腐败,反映了农家的疾苦,流露出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全曲风格刚劲,语言本色,采用方言土语,虽质朴无华,却高度凝炼,是散曲中少有的现实主义佳作。

  《胡十八·刈麦有感》是由四支小令组成的重头曲,写出了因遭受严重年灾而颗粒无收,加上官府的横征暴敛,农民“卖宅田”和“典儿女”的悲惨遭遇。

  第一支小令写年情的严重和受灾地区的广阔,农民所种的麦子颗粒无收。曲中开始以一个八十岁的老农之口以质朴的语言道出:“几曾见今年麦!又无颗粒又无柴。”大灾之年,粮食柴火,一点也无,何等凄惨。接着道出“三百日年灾,二千里放开”极言年日之长及地域之广,最后两句“偏俺这卧牛城,四十里忒毒害”,饱含着老农无尽的辛酸、怨怼和无奈。第二支小令写农民劳作的辛苦。即使麦子收成不好也得收,还得请人帮忙,这样又赔了人工和饭食。农民为了能收一些糊口的粮食,麦地里麦子收割之后赶紧又种下豆子,可以说为了活下去,已经想尽了办法。这里深切地反映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第三支小令写了官府不顾人民死活,催逼灾民交税,逼得农民典儿卖女的悲惨境况。写里正之类的乡官却还在那里加紧催租,逼得人们卖田宅儿女。“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穿和吃”并非真的“不索愁”,这样写,只是为了更突出“官棒”对农民的严重威胁。为什么农民们“愁的是遭官棒”,原来“五月半间便开仓,里正哥过堂”,也就是说,“花户每”要过“比粮”这一关。而“花户每”要过“比粮”关,想免遭“官棒”的酷刑,只有“卖田宅”或“典儿女”,别的无路可走。苦只苦“花户每”既无田宅可卖,即使忍痛典了儿女,也还是“陪不上”,最终难逃“遭官棒”的可悲命运。第四支小令写农民的哭诉,跟往年相比,今年更惨,有一年不如一年之意。这是一幅年灾图,读者能够想象到饿得骨瘦如柴的农民站在里长前求情发愁的那种惨状,朴素、真实表现了社会的不合理:由于官僚地主的压迫勒索,人民已经无法生活下去。

  作者站在农民的立场,揭露了明代统治者横征暴敛的罪行,把天灾和人祸都展示出来了,充分表现了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是散曲中少有的现实主义之作。

参考资料:
1、 徐寒 主编.元曲鉴赏全新校勘图文珍藏版(下).北京:中国书店,2010:583
2、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下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1210-1211
3、 路 工.明代歌曲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2-3
花丛冷眼,自惜寻春来较晚。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见卿。
花丛¹冷眼²,自惜寻春来较晚。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见卿(qīng)
译文:万花丛中过也只是冷眼相看,我很惋惜来寻找你来晚了。若是知道前世约定的人会出现。
注释: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又名“减兰”“木兰香”“天下乐令”“玉楼春”“偷声木兰花”“木兰花慢”等。此调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¹花丛:喻指成群的美女。²冷眼:既指目光冷漠,也暗示心情凄苦。
天然绝代,不信相思浑不解。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
天然道代¹,不信相思浑不解²。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³
译文:就算是道代美人,也无法知道我的相思之情有多深。如果能解心中忧愁,我愿像韩凭一样,死后与你相守。
注释:¹道代:指道世美人。²浑不解:全不知道。³“定与”句:干宝《搜神记》载,战国时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貌甚美,康王夺之。凭先为康王害,后自杀。何氏亦跳台而死,遗书愿与凭合葬,康王不许。虽两冢相望,然有大梓木生于两坟问,枝叶相交,有鸳鸯栖于树,晨夕不去,交颈悲鸣,其声甚感人。
骤雨新霁。荡原野、清如洗。断霞散彩,残阳倒影,天外云峰,数朵相倚。露荷烟芰满池塘,见次第、几番红翠。当是时、河朔飞觞,避炎蒸,想风流堪继。
骤雨新霁(jì)。荡¹原野、清如洗。断霞散彩,残阳倒影,天外云峰,数朵相倚。露荷烟芰(jì)²满池塘,见次第³、几番外翠。当是时、河朔(shuò)飞觞(shāng),避炎蒸,想风流堪继。
译文:急雨之后天刚放晴。被雨水荡涤过的原野,清明得好像被冲洗过一样。天上的余霞放出霞光,夕阳余晖映照在原野上,天空中几朵云朵宛如山峰一样相互挨在一起。带着露水的荷花和被烟气笼罩的菱角,散满整个池塘,依次展现它们的光彩。正是时候欢快地享受美酒,避开那夏日的酷热,那样就可以继续河朔飞觞那样风流的遗风。
晚来高树清风起。动帘幕、生秋气。画楼昼寂,兰堂夜静,舞艳歌姝,渐任罗绮。讼闲时泰足风情,便争奈、雅歌都废。省教成、几阕清歌,尽新声,好尊前重理。
晚来高树清风起。动帘幕、生秋气。画楼昼寂,兰堂夜静,舞艳歌姝(shū)¹,渐任罗绮(qǐ)。讼闲时泰²足风情,便争奈、雅歌都废。省教成³、几阕(què)清歌,尽新声,好尊前重理。
译文:在夜幕降临之际,巍峨的大树高高地耸立,被清风吹动。帘幕轻轻飘动,有了秋天的凉气。白天画楼安静,晚上兰堂悄无声息,在艳丽的舞蹈和美妙的歌声中,渐渐纵情于美色中。公案很少社会祥和,满是风情,可怎奈传统雅歌都废弃了。所幸曾经学过几首清歌,都是新声,这或许可以在宴席之前重新唱响。

shānzhěnxiāndiào--liǔyǒng

zhòuxīndàngyuánqīngduànxiásàncǎicányángdàoyǐngtiānwàiyúnfēngshùduǒxiāngyānmǎnchítángjiànfānhóngcuìdāngshìshíshuòfēishāngyánzhēngxiǎngfēngliúkānwǎnláigāoshùqīngfēngdòngliánshēngqiūhuàlóuzhòulántángjìngyànshūjiànrènluósòngxiánshítàifēngqíng便biànzhēngnàidōufèishěngjiàochéngquèqīngjǐnxīnshēnghǎozūnqiánzhòng

万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
万里金波¹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
译文:月光照在宽阔的水面上,波光粼粼,眼前一片光亮,船行江面犹如置身仙境,破空而行。
注释:夜月:即月夜。¹金波:指月光照映水面时的波光。
微茫欲没三山影,浩荡还流六代声。
微茫¹欲没三山²影,浩荡还流六代³声。
译文:江天隐约模糊吞没了镇江金山、焦山和北固山的身影,洪波卷起六朝的千年古音在回荡。
注释:¹微茫:隐约模糊。²三山:江苏镇江的金山、焦山和北固山。³六代:即六朝,建都于南京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水底鱼龙惊静夜,天边牛斗转深更。
水底鱼龙¹惊静夜,天边牛斗²转深更。
译文:鱼龙等水族潜水的响声打破这寂静夜空,牛斗二星转移,沉沉夜色未央。
注释:¹鱼龙:泛指水族。²牛斗:牛宿和斗宿二星。
长风瞬息过京口,楚尾吴头无限情。
长风瞬息过京口¹,楚尾吴头²无限情。
译文:长风破浪,瞬间已渡过镇江,我却仍心系着那里,情意绵长。
注释:¹京口:即镇江。²楚尾吴头:楚、吴均为春秋时古国名,镇江处于两国交界处,故称。

  此诗写在镇江渡江时所见所感,宛如一幅清幽淡远的月夜渡江图。首联直接进入诗题,写满天的月色、波涛翻滚的大江和扯满风帆的行船;颔联承前景而展开,写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及联想;颈联则展示了水底鱼龙和天上星斗的两幅图画;尾联写船过镇江后诗人心中的复杂情感。全诗几乎都是写景,只有后一句最后三个字才落实到言情上,但景中都渗透着情感。

  首句“万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白帆十幅,点缀于天空与水面之间。“破空行”三字下得极妙,堪称神来之笔。水天一色,眼空无物,船行江面犹如天上,置身仙境,和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的诗句“春水船如天上坐”意境很相似。

  接下来的“微茫欲没三山影,浩荡还流六代声。”两句承前景而展开,气象显得十分雄阔,写眼中所见,是现实。随着船行,诗人放眼望去,一切都笼罩在夜幕之中。“欲没”二字用得准确,写出夜中景物隐约难辨的特点。对句写耳中所闻,含有想象成份。这一句不仅写出了长江的声势,也写出了长江生命。尽管六朝金粉早已荡涤罄尽,人事几经沧桑,而长江依然不舍昼夜,流向大海。诗人取杜甫“不废长江万古流”之意,含有一种寓意深刻的理趣。

  三联遥应诗题“月夜”,向人们再展示两幅画图:“水底鱼龙惊静夜,天边牛斗转深更。”这两句在写法上,都是以动衬静,通过水底鱼龙和天上星斗的“惊”和“转”,暗示夜晚的宁静,使得两幅画面呈现出安谧、和谐之美,蕴含着微观的“变”与宏观的“不变”的道理。

  尾联“长风瞬息过京口,楚尾吴头无限情。”融叙述、写景、抒情为一体,结得言有尽而意无穷。“长风”一词,颇受诗家的青睐,不论是在北朝萧悫的口中,还是在唐代李白的笔下,都是宏图大志的象征。因此,作者在这里是语兼双关,既用它形容疾风送舟的快速,又用它表现自身亢奋的心情。而“无限情”三字,则是对这次夜月渡江心态的总概括。

参考资料:
1、 衣殿臣编著,历代山水诗 下,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03,第528-529页
2、 张秉成 萧哲庵主编,清诗鉴赏辞典,重庆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520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