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西游万玉峰,往来何可太匆匆。
知心能几片云外,回首应多明月中。
争供粟泥怀太白,终留梨实待兴公。
从今若枉诗相问,我住丹霞水竹丛。
有意西游万玉峰,往来何可太匆匆。
知心能几片云外,回首应多明月中。
争供粟泥怀太白,终留梨实待兴公。
从今若枉诗相问,我住丹霞水竹丛。
陈著

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1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底处¹凭阑(lán)²思眇(miǎo)³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译文:黄昏时分,凭栏何处,思绪才如此飘渺无际?就在那孤山塔后小阁西边幽僻的僧房。
注释:¹底处:何处。²阑:同“栏”,栏杆。³眇:通“渺”,远貌。此处指思绪悠长。⁴孤山:指浙江杭州西湖的孤山,时诗人隐居在此。⁵偏:侧。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阴沉画轴(zhóu)林间寺¹,零落棋枰(píng)(fèng)上田²
译文:纵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森森树林,阴阴寺院,暗淡得像一帧退了色的古画;而葑田块块,在水面上零星飘荡,又仿佛是棋盘上割下来的方格子。
注释:¹阴沉句:意谓色泽黯淡的林间寺庙像一幅画。阴沉:色泽黯淡。²“零落”句:意谓零星飘在水面上的一块块架田就像棋盘上的方格子。枰:棋盘。此处以棋盘方格喻架田。葑上田:葑,菰根,即茭白根。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铺上泥土及水生植物而浮于水上的农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译文:秋色苍然,万物萧索,惟有归鸟偶尔掠过;夕阳西沉,安谧、朦胧,但见寒烟缕缕升起。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迟留更爱吾庐¹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译文:更爱它与我的庐舍邻近。等那雪花纷飞之时,我要重来,观赏那银装素裹的景致。
注释:¹庐:房舍。

  林逋隐居杭州时,在西湖孤山结庐。孤山之有孤山寺,这是他常常喜欢登览的胜地。该写一个秋日的傍晚,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内饱览山上风景。诗以素淡的笔触,描绘出幽邃的景色,造成一神幽寂的意境。而这种境界,正是林逋这位幽人(隐士)所眷恋的。

  首联破题领起:诗人凭栏远望的地点在孤山寺端上人房;至于房的方位,孤山塔后有一座阁,房间就在此座寺阁的西边。诗人凭阑纵目时,思绪飞得很远、很远。他并没有明说幽思因何而起,而是将笔荡开,于颔、颈二联画了四幅风景画。

  画面在“望”中一幅幅依次展开。先是一幅“方外寺”:阴森森的树林里,隐隐约约地闪现出几所寺院。诗人身处佛地,所以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佛寺。暮色苍茫,远远望去,这个景色暗淡得就像一帧退了颜色的约画。寺在“画轴”之中,想象奇妙。眼中是画,诗笔下也是画。画境寂静幽深,正见方外本色。再是一幅“葑上田”。诗人转移了一下视角,但见水面上零零星星地飘荡着一块块的架田,犹如那棋盘上割下来的方格子。枰,棋盘。以棋盘方格譬架田,比喻贴切。其时夕阳西下,夜幕将临,农失们都已荷锄归家了,因此画面上空无一人,分外宁静。

  接下是一幅“空中鸟”:诗人举头瞻望天宇,只见寥廓秋空之中,偶尔飞过一只伶仃的小鸟。诗人赶紧将这“独鸟”捕捉进画中,又涂上几抹秋云作为背景。

  最后展开的是一幅在“墟里烟”:夕照之中,什么都没有,唯有袅袅寒烟(秋已深,炊烟在秋空之中,也带有深秋的寒色了)萦绕半空,这表明,附近村阁的人家已在点火做晚饭了。这幅诗人略略低首绘下的画,意境空寂,色彩也淡得不能再淡了。

  寺、田、鸟、烟四轴风景图,展现的正是高僧端上人日日置身其间的那个幽深清寂的环境。此种环境,与这位幽人断绝尘想、潇洒物外的恬静心境、闭逸情致正相吻合。因此,他从中领略到了莫大的兴味,渺然幽思便由此而起,令他久久留连,迟迟不愿归去。

  末联便直抒这种倾慕心情,诗人道:我迟迟逗留着,不舍得归去。今日之游,我愈加喜爱这块胜地了,因为,它与我的庐舍相近。近,我得以迟归,又得以常来。现在,快要掌灯吃晚饭了,我也该同去了。不过,等那雪花纷扬时,我要重来此地,观赏那银装素裹的世界。

  这首七律以工于写景驰名,不仅“诗中有画”,而且手法高妙。颈联在词序的排列上作了精密的调动,画面就在宁谧中浮动着一股生动的灵气。而颔联,则因其奇妙的想象与贴切的比喻,更受后世诗人们的激赏,仿效之句也最多。如滕岑有“何人为展古画幅,尘暗缣绡浓淡间”(《游西湖》),程孟阳有“古寺工如昏壁画”(《闻等慈师在拂水有寄》),黄庭坚有“田似围棋据一枰”(《题安福李令朝华亭》)、“稻田棋局方”(《次韵知命入青原山石》),文同有“秋田沟垅如棋局”(《闲居院上方晚景》),杨万里有“天置楸枰作稻畦”(《晚望》),杨慎有“平田如棋局”(《出郊》),等等,因此王渔洋品评此联“写景最工”(《池北偶谈》),是有道理的。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40-43页

shānduānshàngrénfángxiěwàng

lín sòngdài 

chùpínglánmiǎorán shānhòu西piān 
yīnchénhuàzhóulínjiān língluòpíngfēngshàngtián 
qiūjǐngyǒushífēiniǎo yángshìhányān 
chíliúgèngàijìn zhǐdàichóngláikànxuètiān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¹压城城欲摧²,甲光³向日金鳞(lín)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注释:¹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²摧:毁。³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⁴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⁵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jiǎo)¹声满天秋色里,塞(sài)上燕(yān)(zhī)凝夜紫²。(塞上 一作:塞土)
译文: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战场上的血迹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注释:¹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²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红旗临¹易水²,霜重(zhòng)鼓寒声不起³
译文: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注释:¹临:逼近,到,临近。²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³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¹君黄金台²上意³,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译文: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注释:¹报:报答。²黄金台: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其真正的故址位于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台上隶属于北章村,由黄金台在此而得名),遗址尚存。用来形容招纳贤才的地方或人才荟萃之地。³意:信任,重用。⁴玉龙:宝剑的代称。⁵君:君王。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忻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金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金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画面抹金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以金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在完成气氛渲染之后,诗人才让自己的主人公出场。“报君黄金台金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金,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金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96-997

yànméntàishǒuxíng

 tángdài 

hēiyúnchéngchéngcuī jiǎguāngxiàngjīnlínkāi 
jiǎoshēngmǎntiānqiū sàishàngyānzhīníng  (sàishàngzuò sài )
bànjuǎnhónglínshuǐ shuāngzhònghánshēng 
bàojūnhuángjīntáishàng xiélóngwèijūn 
高楼人去碧天长,点点帆迎落日黄。
高楼人去碧天长,点点帆迎落日黄。
译文:我伫立在高楼之日,看着长空万里,人来人往,同时观赏着远方点点帆影迎接着落日余晖。
敢冀舟中逢谢尚,漫劳市上识韩康。
敢冀(jì)舟中逢谢尚¹,漫劳市日识韩康²
译文:我心中渴望能与名儒谢尚相遇,并在市井中认识有隐逸高士韩康。
注释:¹谢尚:谢尚(308年~357年6月14日),字仁祖。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时期名士、将领,豫章太守谢鲲之子、太傅谢安从兄。²韩康:韩康,字伯休,东汉人士,皇甫谧著《高士传》中人物,因卖药三十多年从不接受还价而为世人得知。遂以“韩康”借指隐逸高士。
丧家毕竟非秦赘,悯世何曾是楚狂。
丧家毕竟非秦赘(zhuì)¹,悯(mǐn)世何曾是楚狂。
译文:虽然我曾经丧失家庭,并遭受社会的不公平对待,但我并不愤世嫉俗,也不陷于狂妄自大之中。
注释:¹秦赘:典故名,典出《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秦代男子家贫无以为婚者,得入赘妇家。后因以借指赘夫。
二十年来尤守拙,白云沧海总茫茫。
二十年来尤守拙,白云沧海总茫茫。
译文:在茫茫一片白云和沧海之中,我最终选择以平凡的姿态度过了二十年的岁月。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东风已绿瀛(yíng)¹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译文:东风已吹绿了瀛洲之草,宫中的紫殿和红楼,在春色里显得格外的美丽。
注释:¹瀛洲:兴庆宫内的瀛洲门,见《唐两京城坊考》卷一。
池南柳色半青青,萦烟袅娜拂绮城。
池南柳色半青青,萦烟¹(niǎo)(nuó)拂绮城²
译文:龙池之南的柳色才着半绿,远望似一片绿烟;柳条在春风中袅娜,拂着壮丽的城墙。
注释:¹萦烟:烟气缭绕。²绮城:城墙之美称。指兴庆宫东倚长安城墙之夹城。
垂丝百尺挂雕楹,上有好鸟相和鸣,间关早得春风情。
垂丝百尺挂雕楹(yíng)¹,上有好鸟相和鸣,间关²早得春风情。
译文:春天的游丝高高地挂在雕梁画柱上,上面有美丽的小鸟在间关和鸣,好像它们已早知春天的消息。
注释:¹雕楹:即雕梁画柱。楹,柱子。²间关:鸟鸣声。
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
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
译文:春风将间关的鸟语吹入云中,给千家万户都带来了春天的声音。
是时君王在镐京,五云垂晖耀紫清。
是时君王在镐(hào)¹,五云²垂晖(huī)耀紫清³
译文:这时君王正在京城的宫廷之中游乐,天上有五彩祥云笼罩。
注释:¹镐京:西周的都城。在今西安市。此处代长安。²五云:五色祥云。这里指皇帝所在地。³紫清:此指天空。
仗出金宫随日转,天回玉辇绕花行。
¹出金宫随日转,天回玉辇²绕花行。
译文:仪仗在阳光的照耀下出了金宫,玉辇绕着花丛而行。
注释:¹仗:指皇帝出行的仪仗。²玉辇:帝后所乘之辇车。玉辇,美称。
始向蓬莱看舞鹤,还过茝若听新莺。
始向蓬莱¹看舞鹤,还过茝(chǎi)²听新莺。
译文:先到蓬莱岛去看仙鹤跳舞,又过茝若宫去听黄莺唱歌。
注释:¹蓬莱:指大明宫内太液池中之蓬莱山。太液池在蓬莱宫之北。²茝若:汉殿名,在未央宫中。
新莺飞绕上林苑,愿入箫韶杂凤笙。
新莺飞绕上林¹苑,愿入箫韶²杂凤笙(shēng)³
译文:黄莺在上林苑中飞鸣而去,但愿他的歌声能与凤笙一起,奏出一曲箫韶之乐。
注释:¹上林:汉代苑林,在长安西北。²箫韶:舜乐。即圣人之乐。³凤笙:笙有十三簧管,排列之形似凤。故云凤笙。

  这首诗共十七句,有四层意思,层层相接,旋萦递进,依次写来。

  开头“东风”以下四句,写长安城初春景象。东风吹拂,宫苑草绿,殿楼生春,柳色半青,萦烟袅娜,拂城似锦,好一派欣欣向荣的境界。诗人描绘意境,充分利用了自然界的色彩,如绿草、紫殿、红楼、柳青等,构画了色彩斑烂的初春景象;“绮城”句一出,满城春色,尽收眼底。诗人又用以拟人手法,写得春情洋溢,如风绿春草、殿楼觉好、烟柳拂城等,动人心扉,倍感真切。

  接下“垂丝”五句,写新莺春声。垂柳挂柱,莺鸟和鸣,春风知情,卷声入云,万户皆春声,好一番春日声情。诗人依题写意,开头写柳色初青,接写新莺百啭,由境出莺,莺境相合。前是绮城春景,后是万户春声,声景相融,此番意境,有画有音,有光有响,即声色并举。诗人写新莺百啭,声情结合,以情写声,如好鸟和鸣,间关早得春风之情,春风知情,将鸟声撒向万户,万户皆春声。人鸟春声,皆因情生,动人之处,在于声情相融。

  “是时”以下六句为第三段,写皇帝出游。五云垂晖,太平之象;皇帝出宫,仗随日转;天回玉辇,绕花徐行;始看鹤舞,继听新莺,呈现出一副龙仪非凡的游春气派。既然是奉诏侍赋,少不了对帝王的称颂。诗人没有直接写帝王本人如何仪态非凡,而是采取烘托的笔法,描述皇帝春游的隆重仪止和心兴。五云垂晖,日转绕花,看鹤听莺,令人感到皇帝仪同天日,兴同世人,而不失尊贵高雅之趣。

  最后一段两句,写莺绕宜春苑,扣题作结。皇帝听莺,新莺知情,飞绕林苑,愿把自己的歌声汇入肃然高雅的箫笙之乐。

  全诗四段,诗意衔接细密,始有柳烟拂绮城,继有垂丝百尺挂雕楹;前有春风卷声入云,万户春声,后有五云垂晖,君王春游心动;上有听莺鸣啭,下有新莺飞绕,诗意衔接,丝丝人扣,层层相生,如行云流水,自然晓畅,表现了诗人巧妙的构思和艺术手法。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227-228页

shìcóngchūnyuànfèngzhàolóngchíliǔchūqīngtīngxīnyīngbǎizhuàn--bái

dōngfēng绿yíngzhōucǎo殿diànhónglóujuéchūnhǎo

chínánliǔbànqīngqīngyíngyānniǎochéng

chuíbǎichǐguàdiāoyíngshàngyǒuhǎoniǎoxiāngmíngjiānguānzǎochūnfēngqíng

chūnfēngjuǎnyúnqiānménwànjiēchūnshēng

shìshíjūnwángzàigǎojīngyúnchuíhuī耀yàoqīng

zhàngchūjīngōngsuízhuǎntiānhuíniǎnràohuāxíng

shǐxiàngpéngláikànháiguòchǎiruòtīngxīnyīng

xīnyīngfēiràoshànglínyuànyuànxiāosháofèngshēng

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
偶步¹西廊下,幽兰一朵开。
译文:偶尔来西边的走廊下散步,看到一朵兰花静静的开放着。
注释:¹偶步:偶尔散步。
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译文:是谁先把消息传出去的呢?不然怎么会有蜜蜂比我早来?

ǒu

yuánméi qīngdài 

ǒu西lángxià yōulánduǒkāi 
shìshuíxiānbàoxìn biàn便yǒufēng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