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鹭飞飞高复低,复低飞下近山溪。
一声樵唱山前路,却又飞归翡翠西。
双鹭飞飞高复低,复低飞下近山溪。
一声樵唱山前路,却又飞归翡翠西。
陈著

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1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碧水丹山映杖藜(lí)¹,夕阳犹在小桥西。
译文:拄着拐杖悠闲漫步在青山绿水之间,还未落山的太阳斜斜的挂在小桥的西边。
注释:¹杖藜:藜杖;拐杖。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译文:轻声低语却不小心惊飞了溪鸟,它们啼叫着飞入那乱云的深处。
这首题画诗描写溪边晚景。28个字既写出了静态的溪水、小桥、山峰、夕阳以及拄着拐杖的老翁,又写出了溪鸟惊飞的动作和老翁低吟、溪鸟啼呜的声音,把静止无声的画写活了。

huà--shěnzhōu

shuǐdānshānyìngzhàngyángyóuzàixiǎoqiáo西

wēiyíndàojīngniǎofēiluànyúnshēnchù

芳脸匀红,黛眉巧画宫妆浅。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早是萦心可惯。向尊前、频频顾眄。几回想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芳脸匀红,黛¹眉巧画宫妆浅。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风。早是萦(yíng)²可惯³。向尊前、频频顾眄(miǎn)。几回想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译文:香喷喷的脸儿。胭脂敷得均匀,黛色的眉毛,勾画得精巧玲珑。这淡妆正是宫中的式样。她那种天然生成的风流气质,全在一双娇波欲流的妩媚风睛里。我们很早就互相属意称心,在筵席上常常眉目传情。也曾有好几次见面,但仅仅是见面,哎,倒不如不见面更好些!
注释:烛影摇红:词牌名,又名“玉珥坠金环”“忆故人”“秋色横空”等。以毛滂词《烛影摇红·送会宗》为正体,双调四十八字,前段四句两仄韵后段五句三仄韵。另有双调五十字,前段五句两仄韵后段五句三仄韵;双调九十六字,前后段各九句五仄韵的变体。¹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用以画眉。²萦心:萦系于心。³可惯:称心爱宠。⁴顾眄:回视;斜视。⁵争如:怎似,何如。
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当时谁会唱阳关,离恨天涯远。争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满。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深院。
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当时谁会¹唱阳关²,离恨天涯远。争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满。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深院。
译文:红色的烛光摇晃着,更深夜残。筵席散了。美好的春宵,我们只觉得它太短。啊,当时谁知道会有唱《阳关曲》的一天?可是到头来竟是天涯远隔。离恨绵绵。有什么办法啊,一切都已经雨散云收了。当春天来时,我只能倚着栏杆,泪流满面,风看着海棠花开尽,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还独自在黄昏的庭院里苦苦地思念着你。
注释:¹谁会:谁知道。²阳关:即《渭城曲》。唐代王维作。

  周邦彦这首《烛影摇红》是奉旨“增损”修改他人词作而成的。对于改写者来说,这是一项颇有难度的工作。首先是奉旨修改,宋徽宗以原作不够“丰容宛转为恨”,下令修改。要迎合精通音律的皇上心意,做到“丰容宛转”,这的确是一件难事;修改他人的作品,尤其是一首较为成功的作品,既要保持原作意旨、风格,又要使之更完美,更上一层楼,这又是一难;对于清真这样已经成名了的作家,修改他人之作,自亦需写出自己的风格特点,此为三难。而难能可贵的是,周邦彦把这三者都做到了,且做得天衣无缝。

  首先周邦彦拓展了词作的容量,上片全为其所增写,并为下片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原作主要是写离情别恨,周邦彦便在上片把时间往前推移,着力刻绘这位女子的美貌,以及两人的心心相印。这便为下片叙写思2之情作了很好的铺垫。刻画这位女子的美貌,改写者抓住她的“娇波眼”米做文章。其“芳脸”、“黛眉”虽然也精致,但“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这便传神地表达了这位女子的风韵。这位女子不仅天生丽质,而且还顺心于他,致使他“几回枢见,见了还休”,以致有“争如不见”之叹。这样,上片由”风流天付”写到相见倾心,便为下片的描写旧思,作了准备。

  周邦彦“增损”的笫二步,便是在下片,即原作上作了几处改动。改动的原则是更能使原作的意旨和主题得到表现。原作第二、三、四句为“向夜阑,乍洒醒,心情懒”,周词改为“夜阑饮散春宵短”,不仅较原作精炼,而臣还写出了男主人公夜阑饮散之后的孤独,这样就为下一句叙写回忆思绪作了铺垫。第二个改动之处是“当时谁为唱阳关?”原作为“尊前谁为唱阳关?”周词的改作最主要之处是将原作的简单叙述眼前之情形改为回忆往昔,这样不仅在写法上显得婉转,有波折,避免了直说、直叙之弊,更重要的是突出显示了主人公的挥之不去的思念之情。正因为有上片对人物形象刻画的铺垫,打肓此铭心的思念,从整首词作看,也显得浑然一体。第三个改动之处在“争夺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满”,原词为“无奈云沉雨散,凭闹干,东风泪眼”这一层改动的关键句在“无奈”改成“争奈”,粗看两词并无什幺很大区别,ffi细辨起来,“争奈”除了有“无奈”的意思外,还有承受不了的意思,表露了男主人公为相思之情所重压。还有“云收雨散”,“东风泪满”都较原闻有少许改动,改动的结果,就是内含更显深广,更加突出了主题。

  第三,这首词经过一番“增损”,不仅使原作的意旨更加突出,而且还商’深打上周词的风格烙印。如经过改写后,全词在篇章结构上显得严密而有最次,且多变。周邦彦抓住离恨这一主题,在现实与同忆上做文章,于腾挪顿挫开合之中,多层次地表现离恨别绪,避免了过多直说、直叙而造成的弊病,厨词之讲究用字,用典是相当著名的,该词囿干原作,没有用什么典故,但叉闲其是改写,庄讲究用字上是很突出的,这在上面已经阐述了。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全宋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01:第563页

zhúyǐngyáohóng··fāngliǎnyúnhóng--zhōubāngyàn

fāngliǎnyúnhóngdàiméiqiǎohuàgōngzhuāngqiǎnfēngliútiānjīngshénquánzàijiāoyǎnzǎoshìyíngxīnguànxiàngzūnqiánpínpínmiǎnhuíxiǎngjiànjiànleháixiūzhēngjiàn

zhúyǐngyáohónglányǐnsànchūnxiāoduǎndāngshíshuíhuìchàngyángguānhèntiānyuǎnzhēngnàiyúnshōusànpínglángàndōngfēnglèimǎnhǎitángkāihòuyànziláishíhuánghūnshēnyuàn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鸿,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
(梁鸿)家贫而¹²节,博览³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shǐ)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¹⁰,延¹¹及他舍¹²。鸿(hóng)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¹³之。其主¹⁴¹⁵以为少。鸿曰:“无他¹⁶财,愿以身居作¹⁷。”主人许¹⁸之。因¹⁹为执勤²⁰,不懈(xiè)²¹朝夕。邻家耆(qí)²²²³鸿非恒²⁴人,乃共责让²⁵主人,而称鸿长者²⁶。于是,始敬鸿,悉还²⁷其豕。鸿不受而去²⁸
译文:梁鸿虽然家庭贫困,然而他推崇礼节,广泛阅读(书本),没有不通晓的(事情)。并且他不死记硬背章句。读完书,就到上林苑放猪,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蔓延到别人的房屋。梁鸿就寻访被烧到的人家,问他损失的财物,用自己全部的猪作赔偿还给房屋主人。但房屋主人还认为得到的补偿很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富,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主人同意了。(梁鸿)于是勤奋做工,从早到晚从不松懈。邻家老人们见梁鸿不是一般人,于是就一同责备批评那家主人,并且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因此,(主人)开始敬佩梁鸿,把猪还给他,梁鸿没有接受,返回自己的家乡 。
注释:¹而:表顺连,不译。²尚:崇尚、推崇。³览:阅览。⁴通:通晓。⁵不为章句:为,著述;不死记硬背一章一句。⁶毕:此指读书结束。⁷牧:放养牲畜。⁸豕:猪。⁹上林苑:古宫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¹⁰曾误遗火: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¹¹延:蔓延。¹²舍:房屋,住所。¹³偿:偿还。¹⁴其主:其,其中。¹⁵犹:还。¹⁶他:别的。¹⁷愿以身居作: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¹⁸许:允许,同意。¹⁹因:于是。²⁰执勤:执守做工。²¹懈:松懈。²²耆老:老人,耆,老。²³见:看见。²⁴恒:平常,普通。²⁵责让:责备批评。²⁶称鸿长者: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²⁷还:归还。²⁸去:离开。
(选自南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
(选自南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唱歌 一作:踏歌)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唱歌 一作:踏歌)
译文: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江上舟中传来男子的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¹却有晴。(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译文:就像东方出太阳,西边落雨。你说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
注释:¹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1-832

zhúzhīèrshǒu ·

liú tángdài 

yángliǔqīngqīngjiāngshuǐpíng wénlángjiāngshàngchàngshēng  (chàngzuò  )
dōngbiānchū西biān dàoshìqíngquèyǒuqíng  (quèyǒuqíngzuò háiyǒuqíng )
疏梅月下歌金缕。忆共文君语。更谁情浅似春风。一夜满枝新绿、替残红。
疏梅¹月下歌金缕²,忆共文君³语。更谁情浅似春风,一夜满枝新绿替残红。
译文:今夜明月朗照,梅花疏影横斜,歌唱起《金缕曲》,回想起与佳人相聚的话语。谁人好像春风那样浅情,一夜之间,布满枝头的新绿代替了残红。
注释: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¹疏梅:疏影横斜的梅花。²金缕:指唐代流行的《金缕衣》曲调,乐府《近代曲辞》,传为唐时杜秋娘作。³文君:卓文君,司马相如的妻子。此处借指歌伎。⁴浅:浅情。⁵替:代替。
苹香已有莲开信。两桨佳期近。采莲时节定来无。醉后满身花影、倩人扶。
(pín)¹香已有莲开信,两桨佳期²近。采莲时节定来无³?醉后满身花影倩(qiàn)人扶。
译文:蘋草散发着芳香,好像传递着莲花将开的信息,双桨轻快的划动,心中企盼的美好时刻近了。采莲时候一定来吗?到那里,大醉之后,在花丛之中请人搀扶归去。
注释:¹蘋:一种大的浮萍。夏秋间开小白花。²佳期:美好的时刻。³无:否。⁴倩:请。

  这首词寄托着对两个歌女的思念。起二句回忆当年在月下梅边听歌女唱《金缕衣》曲。次二句回应《金缕衣》曲意,怨恨歌女薄情。过片写眼前,盼望着到采莲时节,能与歌女一同荡桨湖中。末二句用倒装手法,曲折委婉,充满诗情画意,与首句遥相呼应,意境浑成。此词结构严谨,情切意深,落笔疏拓,别具一格,用词嫣然,丽而有则。

  起首二句回忆当年在月下梅边听这二位歌女唱曲,曲名《金缕衣》,词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花开宜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文君在此处借指唱曲的歌女,同时暗喻爱情关系。

  次二句回应《金缕衣》中词意,说是经不起一夜春风,花枝尚未及折下,已经换上满枝绿叶,意在怨恨歌女的薄情。比喻新颖,含思凄婉。

  过片写眼前景,从蘋花正香、莲花将开,联想到名叫蘋和莲的两位歌女,盼望在将要到来的采莲时节,能一同荡桨湖中。

  最后二句为倒装句法,说是到了那时他将在花丛之中开怀一醉,让这两位歌女扶着归来;然而他又怀疑那时她们是否会来。曲折委婉,形象鲜明,特别是最后一句非常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与起句“疏梅月下歌金缕”首尾呼应,意境浑成,饶有美学意味。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评注 .经典宋词·唐宋词小令精华:黄山书社,2016.12:第141-142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