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儒一节足亡身,衰絰三年笑杀人。
侏儒一节足亡身,衰絰三年笑杀人。
不逐猇亭天子便,龙舟何用到江滨。
不逐猇亭天子便,龙舟何用到江滨。
陈普

陈普

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隐居教授,从学者数百人。三辟为本省教授,不起。当聘主云庄书院。晚居莆中,造就益众。普著述有石堂遗稿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 75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
蔓草¹蔽极野²,兰芝结孤根。
译文:蔓生的野草遮蔽了原野,兰花和灵芝在幽远的地方独自扎根。
注释:¹蔓草:蔓生的野草。²极野:远野。
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
众音¹何其繁,伯牙²独不喧。
译文:世俗的琴声何其繁杂,俞伯牙一个人独不喧闹。
注释:¹众音:指一般世俗的声音。²伯牙: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俞伯牙,他和钟子期是“高山流水”的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终身不再弹琴。《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
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¹
译文:伯牙弹出的音山流水,意境如此音深,全天下的人都无法听懂。
注释:¹分:分别。
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钟期¹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译文:钟子期一听见伯牙的琴中之音,音山流水的佳话就千秋流传了。
注释:¹钟期:指钟子期。
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
尔其保静节¹,薄俗²³云云
译文:我劝你不要在意世俗的纷扰,让那些奸邪小人自己说去吧,自己保持自己的静洁节操就够了。
注释:¹保静节:保持静洁节操。²薄俗:流俗。³徒:徒然。⁴云云:纷纷纭纭。

shìmèngjiāo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màncǎo lánzhījiégēn 
zhòngyīnfán xuān 
dāngshígāoshēn shìnéngfēn 
zhōngjiànzhī shānshuǐqiānqiūwén 
ěrbǎojìngjié yúnyún 
秦楼东风里,燕子还来寻旧垒。馀寒犹峭,红日薄侵罗绮。嫩草方抽碧玉茵,媚柳轻窣黄金蕊。莺啭上林,鱼游春水。
秦楼东风里,燕子还来寻旧垒(lěi)¹。馀(yú)²犹峭(qiào)³,红日薄侵罗绮(qǐ)。嫩草方抽碧玉茵,媚柳轻窣(sū)黄金蕊。莺啭(zhuàn)上林,鱼游春水。 
译文:秦楼耸立在这寒冷的东风中,燕子从南方归来还在寻找去年的巢穴。春天来了,剩下的寒意却久久不愿离开,风还是一样的尖厉,红色的太阳懒懒的照耀着衣服,丝毫感受不到暖意。户外的嫩草,刚刚抽出白色的小芽儿,妩媚的柳树也突然生出了金色的蕊。空中的黄莺在林中欢唱,游鱼也畅游在这春水之中。
注释:¹旧垒:去年的巢穴。²馀寒:剩下的寒意。³峭:尖厉。⁴罗绮:衣服。⁵玉茵:刚出的小芽儿。⁶媚柳:柔媚的柳条。⁷窣:突然钻出来。⁸啭:形容鸟婉转地叫。⁹鱼游春水:游鱼也畅游在这春水之中。
几曲阑干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佳人应怪归迟,梅妆泪洗。凤箫声绝沉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几曲阑(lán)干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¹。佳人应怪归迟,梅妆²泪洗。凤箫声绝沉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lǐ)³。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译文:唱着歌,寂寞的倚遍了秦楼的阑干,看桃李又换了一番新花新叶。佳人应该责怪迟迟未归的意中人,涂了脂粉的脸上流下了眼泪。意中人离开之后,就渺无音讯,看这清澈的水中,也没有一对恩爱的锦鲤。但是,即使男方相隔云山万重,佳人的心还是神驰千里之外,萦绕在他的身边。
注释:¹新桃李:新花嫩叶。²梅妆:脂粉。³双鲤:谓书札也。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一位少妇春日怀念远人的情态、心理,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都显出相当的功力;而且互相映衬,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上片全是写景。“秦楼东风里”四句,写春归燕回、馀寒犹峭之状。一开头就点出“秦楼”,使描写的环境带有确定性,这对读者理解词意大有好处。秦楼,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李白《忆秦娥》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皆指闺楼。由此可知,词中所写,景是“秦楼”中景,人是“秦楼”中人;于是,人物思想感情的社会性,就有了明白的着落。“东风”轻拂,“燕子”归来,这都是春回大地的显著特征。但是,我们不要轻轻放过了“燕子还来寻旧垒”这句话,要注意它和其他地方的联系,它是为人的不归作反衬的,我们读到后面自会明白。词人手笔,总是这样地一箭双雕。这四句写的是室内的春景,是“秦楼”人所见所感的春景,并暗示出女主人公慵懒困倦、日高未起之态,带有淡淡的惆怅情调。

  “嫩草方抽碧玉茵”四句,从户内写到户外,描画出一派明媚的春光。作者摄取了四种景物:地面的嫩草,地上的垂柳,空中的黄莺,水中的游鱼,水陆空三维空间,交织成立体的画面,传达出绚丽的色彩。这里使用了两个借喻:以“碧玉茵”(像碧玉一样青绿的毯子)喻嫩草,以“黄金蕊”喻新出的柳条,都借联想而增加了景观的魅力。四句的动词也用得很好:嫩草是“抽”出的,“媚柳”是“窣”(从穴中突然冒出来)出的,黄莺在鸣“啭”,鱼儿在“游”动,可谓各尽其妙,各得其所。“上林”、“春水”,为鸣莺、游鱼布置了适宜的活动环境,相得益彰。

  下片转入写人。“几曲阑干”四句,写佳人倚遍“秦楼”阑干,看到桃李又换了一番新花新叶,──这意味着一年又过去了,而意还没有回来,这触起了她的愁思,不觉潸然泪下。“梅妆”用的是寿阳公主的典故。《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说:“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这里泛指妇女面部化妆。“梅妆泪洗”即涂了脂粉的脸上流下了眼泪之意。这几句着重描写佳人的外部动作,而以“应怪归迟”点明动作的原因,其悲怨愁苦之态如见。

  “凤箫声绝”四句,写对方离去后音信杳然,使佳人思念不已。古代传说:萧史善吹箫,秦穆公将女儿弄玉嫁给他,数年后二人升天而去(见《列仙传》)。这里借用这一故事,以“凤箫声绝”指男子的离去。“孤雁”、“双鲤”都用了典。前者出《汉书·苏武传》,汉使诈称汉昭帝在上林苑射雁,雁足上有苏武捎来的帛书。后者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因此,这两个词都是寄书的代称。而“沉孤雁”、“无双鲤”,就是指对方没有来信。但是,即使男方相隔云山万重,佳人的心还是神驰千里之外,萦绕在他的身边的。这几句着重描写佳人的内心活动,浓情厚意,溢于言表。以后刘过《贺新郎》(老去相如倦)结云:“云万叠,寸心远”,殆出于此。

  从艺术上来说,这首词采取以春景的明媚来反衬离人的愁思的手法。“嫩草方抽”,“媚柳轻窣”,“莺啭上林,鱼游春水”这是当日佳人与所欢行乐时所见的美景,如今这一美景又已重现,但是所欢却已不在身边;去年的燕子还懂得回来寻找旧垒,而心上人却一去不归;这怎能不令她阑干倚遍,泪洗梅妆呢。这样写,效果是动人的。词的语言明白、朴素(有些地方略显粗糙),表达方式显豁;虽有用典,但却是常见的:具有民间词的特点。它的作者,估计是文化程度不太高的读书人。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345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风云¹突变,军阀重开战²。洒向人间都是怨³,一枕黄粱再现。
译文:风起云涌,局势变化莫测,军阀再次开战。他们洒向民众的尽是无边的怨恨,他们的黄粱美梦仅是昙花一现。
注释:蒋桂战争: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在1929年2月至4月间为控制两湖而进行的战争。1929年4月,桂系放弃武汉,败入广西。¹风云:风起云飞,形态多变,比喻变幻莫测的局势。这里指时局。²军阀重开战:军阀指国民党新军阀。在北洋政府时代,军阀混战,连年不断;蒋介石国民党建都南京,曾取得暂时的妥协,至此战端又启,所以说重开战。³洒向人间都是怨:洒字由风云化出。怨,是说陷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对军阀的怨恨。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红旗¹跃过汀(tīng)²,直下龙岩³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译文:红军越过汀江,直逼龙岩与上杭。收取了祖国山河之一角作为根据地,农民欢欣鼓舞分田分地忙。
注释:¹红旗:借代词,指打红旗的人,即红军。²汀江:也叫汀水,又名鄞江。发源于福建西部长汀县东北境杉岭山脉的大悲山,流经长汀、武平、上杭、永定四县,是福建境内第三大河,至广东大埔县三河坝注入韩江。³龙岩:县名,在福建省西南部。⁴上杭:县名,在龙岩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根据地之一。⁵金瓯:指国土。⁶分田分地:实行土地改革,建设根据地,这一些活动也包括在“收拾”的含义中。

  首句“风云突变”,起笔突兀凌厉。不仅渲染了形势的突然变化,制造出一种浓重的气氛,而且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指出当时蒋桂之战给社会带来的动荡和混乱局面。

  接着诗人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浓墨一点:“洒向人间都是怨”这一句写得非常有力,坚定,“洒向”这个动词用得完美无缺,而收尾一个“怨”字搭配浑然天成,意象突出;接着又一个大对比,坏人只能是一枕黄梁美梦,这在诗之技巧上也可以说是转换切入都准确、快捷,从人民之恨陡地转到了坏人必败,两个鲜明画面并立,空间广阔但又一目了然。

  下阕开头两句红军进入闽西的描写,一变上阕沉重、激愤的笔调,充满欢乐和喜悦的气氛,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雄伟壮丽、气氛热烈的图画。

  用红旗借代红军,突出描绘了鲜艳的红旗在队伍前头开路的情景,写出了高举红旗进军的神速和红军战士龙腾虎跃、冲锋陷阵的战斗英姿。最后两个描绘了红军在新开辟的根据地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的动人景象。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红旗”指红军。用“跃过”、“直下”两个动词极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红军迅速、快捷地越过汀江,快速地开辟了龙岩、上杭等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情景,反映了人民革命战争所向披靡的现实。红军到达这里,打土豪、分田地,穷人翻身,一派热火朝天的气象。

  “收拾金瓯一片”中的“金瓯”,毛泽东在这里沿用典故,不过,这个金瓯已经破碎,因为军阀割据使中国四分五裂,故作者把自己用工农武装割据战略思想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比作收拾金瓯一片。“收拾”一词,看似口语,却有来历。收拾,收捡、收复、整顿之意。岳飞《满江红》中有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分田分地真忙”又是毛泽东作为诗人一贯的大气坦然,无拘无束,而且写出祖国的真欢喜,写出了中国农民的真欢喜,尤其是“分田分地真忙”极富有动感和画面感,亲切、快乐,对祖国乡村朴实浑厚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貌似平淡,却极为精当。恰如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中所说:“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全词的叙事、议论和抒情交相混融,既有写实之动,又有抒发之妙。显示了一代领袖目睹人民富足而自己也感到无比的乐趣,同时也反映了贫苦农民当家作主的伟大历史变革,蕴涵了十分深刻的历史内容。

参考资料:
1、 麓山子.毛泽东诗词全集赏读: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10:第89页-第92页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缭,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¹于几²上。白云左缭³,清江右洄,重(chóng)门洞开,林峦坌(bèn)。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洞愧!洞愧!
译文: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后就倚靠在几案上休息。左边白云缭绕,清澈的江水在右边回旋,树木和山峦从打开的门窗映入眼帘。当这时,我好像有什么想法实际上又没有什么思考,惬意地享受万物所拥有的一切。实在是洞愧呀!洞愧!
注释:¹倚:倚靠。²几:与案相对而言,是一种狭长面,下有足,常设于座侧,一边凭倚或搁置物件的家居。³缭:缭绕。⁴洄:水回旋而流,漩。⁵重门洞开,林峦坌入:意为树木山峦由门窗映入眼帘。⁶是:这。
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
南山¹何其悲,鬼雨²洒空草³
译文:终南山上荒凉的景象多么悲凄,鬼雨洒落在空净的草地之上。
注释:¹南山:此指终南山,即秦岭山脉,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彻陕西蓝田,凡长安以南诸山,皆属终南范围。²鬼雨:因死亡者的腐恶气味弥漫而降下的雨。³空草:空净的草野。
长安夜半秋,风前几人老。
长安夜半秋,风前几人老¹
译文:长安秋夜飘忽的霖雨带来阵阵寒意,在这寒风前多少魂灵离去。
注释:¹老:死,老死。
低迷黄昏径,袅袅青栎道。
低迷¹黄昏径²,袅(niǎo)³青栎(lì)
译文:在幽暗的小径上,有夹道的青栎为它们送行。
注释:¹低迷:昏暗迷离。²径:小道。³袅袅:风摇树木状。⁴青栎道:植有栎木行道树的道路。栎,落叶乔木,叶子长椭圆形,木坚可做枕木。。
月午树无影,一山唯白晓。
月午¹树无影²,一山唯白晓³
译文:在青冥的天空中,有惨白的月亮为它们照明。
注释:¹月午:指月到中天,月光直照。²树无影:“无”字《汇解》本作“立”,据宋刊本、金刊本、日本内阁文库本改。因月光垂直照下,故后有“树无影”之说。³惟白晓:指月光照得南山一片凄淡虚白,如同天晓。
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
漆炬¹迎新人²,幽圹(kuàng)³扰扰
译文:那一排排坟茔早已燃起漆灯迎接新亡之人,就像萤火虫在幽暗的圹穴前纷乱飞舞。
注释:¹漆炬:漆灯,这里指鬼火、磷火。²新人:新死者。³圹:墓穴。⁴萤:亦指磷火。⁵扰扰:纷乱的样子。

  这首诗抒写死葬之悲。南山在诗中俨然便是一处亘古坟场,是众生最终归宿的象征,那儿到处浮动着森然鬼气。钱钟书称赏李贺“咏鬼诸什”“意境阴凄,悚人毛骨”,“幻情奇彩,前无古人”,《谈艺录》所举数篇例证中就有这《感讽》第三首。

  诗歌首句一“悲”字,为全篇定下悲戚哀怨的基调,隐见长吉内心的生命忧惧。此时“鬼雨”破空而来,洒落在空净的草地之上,顿使生人感受到它胁逼的力量。“鬼”“雨”二字如此搭配为长吉所独创,这个新造词意在表明由于死者之多,其腐恶气味不断弥漫,竟至形成“鬼雨”到处飘洒,如是则愈能显出作者对死亡的厌患。“长安夜半秋”忽又明确交待时地季节,长安可凭以确定南山的方位,“秋”之季度则实为此诗的底色,秋的衰变、秋的萧杀,自然引出了下句的“风前几人老”。

  正因为秋风催人衰老逝去,诗人既而想象初丧者通过青栎道入山走向墓地的凄凉情景。安昏的山路上,光线昏暗低迷,两旁是栎树在风中摇摆;这时秋月正明,投射下惨白的月光,照得一山虚明如晓,由于月处中天,树影凝聚于树冠之下如同没有影子一般,益发森怖可畏。终于到达目的地了:但见磷火荧荧宛若漆灯迎接新亡之人,就好像萤火虫在幽暗的圹穴前纷乱飞舞,令人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无论谁只要达于此地,即走完了人生的全部旅程,而后伴随着他的便是永恒的暗夜和死寂。

  此诗造语炼词,颇为讲究,正所谓“不犯俗尘,人情鬼语”(刘辰翁《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诸如“鬼雨”二字的新创,“月午树无影”的奇幻境象,“漆炬迎新人”的幽僻惊悚,皆是长吉呕心镂骨、凿险追幽之处。清牟愿相评李贺诗“如雨洗秋坟,鬼灯如月”(《小澥草堂杂论诗》),牟氏评语所用文学意象正是来自此诗。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编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169-177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60-562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26-1027
4、 吉新宏.观望者:现实秩序中的李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52-56
5、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47

gǎnfěngshǒu ·sān

 tángdài 

nánshānbēi guǐkōngcǎo 
chángānbànqiū fēngqiánrénlǎo 
huánghūnjìng niǎoniǎoqīngdào 
yuèshùyǐng shānwéibáixiǎo 
yíngxīnrén yōukuàngyíngrǎorǎ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