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驿微茫外,樯乌苍莽中。
人愁暮村雪,雁急夜淮风。
大泽冻相接,群山深未穷。
萧条岁事晚,舟楫伴南翁。
水驿微茫外,樯乌苍莽中。
人愁暮村雪,雁急夜淮风。
大泽冻相接,群山深未穷。
萧条岁事晚,舟楫伴南翁。
张耒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19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水绕孤村,树明残照,荒凉古道秋风早。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
水绕孤村,树明残照,荒凉古道秋风早。今宵何处驻征鞍¹?一鞭遥指青山小。
译文:水环绕着孤村,夕阳残照着树木,荒凉古道上早早吹起了秋风。今天晚上在哪休息呢?执鞭遥指远处的青山。
注释:¹征鞍:指旅行者所乘的马。
漠漠长空。离离衰草。欲黄重绿情难了。韶华有限恨无穷。人生暗向愁中老。
漠漠¹长空。离离衰草。欲黄重绿情难了。韶华²有限恨无穷。人生暗向愁中老。
译文:漠漠苍茫的长空下衰草离离。衰草想要变黄又泛出绿意,鹅黄深绿近深秋。韶华易逝遗憾无穷,在人生尽头年老时更是愁苦。
注释:¹漠漠:广漠而沉寂。²韶华:美好的年华。
剑立溪峰信险深,吾皇大道正天心。
剑立溪峰信险深,吾皇大道正天心¹
译文:剑门在溪水旁边,这里的山峰非常险峻,我们皇帝的做法是符合上天的安排的。
注释:¹天心:天意。
百年外户都无闭,空有关名点贡琛。
百年外户都无闭,空有关名点贡琛(chēn)¹
译文:这里百年来都是安居乐业、夜不闭户的,仅仅有一个剑门关的名字罢了。
注释:¹贡琛:进贡宝物。

jiànmén--zhōudūn

jiànfēngxìnxiǎnshēnhuángdàozhèngtiānxīn

bǎiniánwàidōukōngyǒuguānmíngdiǎngòngchēn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万事销身外¹,生涯在镜中。
译文: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仕途生涯都反映在这镜中。
注释:¹身外:自身之外。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惟将两鬓(bìn)¹雪,明日对秋风。
译文:只有花白如雪的两鬓,明天又是一个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命运也不过如此。
注释:¹两鬓:两边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过于年华蹉跎而志业无成,乃至无望。如果认定无望,反而转向超脱,看破红尘。在封建士人中,多数是明知无望,却仍抱希望,依旧奔波仕途,甘受沦落苦楚。李益这诗即作是想,怀此情。

  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镜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诗人看见自己两鬓花白如雪,苍老了。但他不惊不悲,而是平静淡漠,甚至有点调侃自嘲。镜中的面容,毕竟只表现过去的经历,是已知的体验。他觉得自己活着,这就够了,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无须多想,不必烦恼,就让它留在镜子里。但是,镜外的诗人要面对第二天,走向前途,不知该怎么办。他觉得后一天恰同前一日。过去无成而无得,将来正可无求而无失。何况时光无情,次日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的命运也如此,不容超脱,无从选择,只有在此华发之年,怀着一颗被失望凉却的心,去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这自觉的无望,使他从悲哀而淡漠,变得异常冷静而清醒,虽未绝望,却趋无谓,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无限苦涩在言表。这就是此诗中诗人的情怀。

  诗题“立秋前一日”点明写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此诗的比兴寓意在悲秋。“览镜”,取喻镜鉴,顾往瞻来。前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是顾往;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是瞻来。首句,实则已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以“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的遭遇和前途。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尽,使全篇既有实感,又富意趣,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04页

qiūqiánlǎnjìng--

wànshìxiāoshēnwàishēngzàijìngzhōng

wéijiāngliǎngbìnxuěmíngduìqiūfēng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三登甲乙第¹,一入承明庐²
注释:¹甲乙第:指科举考试录取时所评定的等第,第一等为甲第,次等为乙等,应考中式称为“登第”。²承明庐:原为汉代承明殿旁屋,侍官值宿所居之屋为庐,后因以入承明庐为入朝或在朝为官的典故。 “临水”之“水”和“江叟”之“江”均指浔阳江,即长江在九江市的一段。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浮生¹多变化,外事²有盈虚³
注释:¹浮生:即人生。²外事:指世事。³盈虚:意即圆满与空虚。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今来伴江叟(sǒu),沙头坐钓鱼。

  起句“临水一长啸”采用情感迸发式的写法领起全篇,把临水垂钓与发泄悲愤情绪融合起来,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力。

  紧接着便回首往事,概述人生旅途的变化,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尽在一声长啸之中。

  诗中江州之贬在诗人心灵所造成的阴影时刻折磨着他,即使临水垂钓时也挥之不去。“忽思”一语正这种心理状态的真切表现。

  此诗颔联“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是诗人对前期一帆风顺、春风得意情景的追溯,也是对贬谪所受精神创伤的反衬。

  那时,他既利用诗歌“补察时政”、“导泄人情”,往往使权贵们闻声变色。这自然给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可惜好景不长,逝者如流,这种回忆也带有浓浓的苦涩味了。

  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后期的思想变化。这一联写的是诗人身遭贬谪、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人生的重新审视,也是他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自慰。

  可以看出,白居易头脑中的儒家入世思想逐渐让位于释、道出世思想。全诗以“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作结,轻快潇洒中隐含着深沉的苦闷,自我排遣中透露也几分达观。

chuídiào--bái

línshuǐzhǎngxiàoshíniánchūsāndēngjiǎchéngmíng

shēngduōbiànhuàwàishìyǒuyíngjīnláibànjiāngsǒushātóuzuòdiào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人言 一作:此中)
(qú)¹(cáo)²十二滩³,人言道路古来难。
译文:瞿塘峡水刷刷流过众多险滩,这里的道路自古以来都很艰难。
注释:¹瞿塘:瞿塘峡,在今重庆市奉节县。²嘈嘈:水的急流声。³十二滩:并非确数,犹言险滩之多。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¹平地起波澜。
译文:总是怨恨人心比不了这江水,无缘无故也会平地掀起波澜。
注释:¹等闲:无端。

  这首诗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就描绘出瞿塘峡的险阻形势。从“十二滩”中可以想见其险绝情况。

  面临着惊涛拍岸、险阻重重的瞿塘峡,诗人由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令人防不胜防,真是“人心”比江峡还要凶险。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言。

  诗人参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痛苦的遭遇,使他深感世路维艰,凶险异常,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说瞿塘之险用“人言”提起,意为尽人皆知;叹人心之险则用“长恨”领出,主语是诗人自己,点出自己在现实的经历和体察中悟出的人情世态,并且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它的态度。两句之间有转折,也有深入,以瞿塘喻人心之险,在人之言与我之恨之间过渡,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7-841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84-486
3、 施蛰存.唐诗百话(中).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123-134
4、 李丽 刘志林.浅析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特色.北方文学(中),2016(11):6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