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lì)社树。其大蔽¹数千牛,絜(xié)²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³,遂行不辍(chuò)。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guǒ)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mán),以为柱则蠹(d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译文:有个石姓匠人去到了齐国一个叫曲辕的地方,看见一颗被人们称为神树的栎树。那棵树非常高大,树荫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测量它的树干,足有百尺之围,树高达至山顶,离地面几丈高后才长有树枝,可以用它造十余艘船只。参观它的人如同赶集一般来来往往。这位匠人却看也不看,不停地向前走,他的徒弟在树旁看够了跑着赶上木匠,说:“自从我拿着斧子跟随您做木工,还没见过这么高大的树。先生为何不肯看一眼,只向前走个不停呢?”木匠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了它了!那木头是无用之物,做成船它会沉没,做成棺材它会快速腐朽,做器具它会很快毁坏,做门户它会像树一样流出污浆,做柱子它会被虫子蛀蚀。这是一棵不能成材的树木,没有一点用处,所以它才能有这么长的寿命。”
注释:¹蔽:遮盖;遮挡。²絜:用绳度量围长。³顾:看。⁴辍:停止。⁵液樠:指脂液流出。⁶蠹:蛀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个石姓匠人去到了齐国一个叫曲辕的地方,看见一颗被人们称为神树的栎树。那棵树非常高大,树荫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测量它的树干,足有百尺之围,树高达至山顶,离地面几丈高后才长有树枝,可以用它造十余艘船只。参观它的人如同赶集一般来来往往。这位匠人却看也不看,不停地向前走,他的徒弟在树旁看够了跑着赶上木匠,说:“自从我拿着斧子跟随您做木工,还没见过这么高大的树。先生为何不肯看一眼,只向前走个不停呢?”木匠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了它了!那木头是无用之物,做成船它会沉没,做成棺材它会快速腐朽,做器具它会很快毁坏,做门户它会像树一样流出污浆,做柱子它会被虫子蛀蚀。这是一棵不能成材的树木,没有一点用处,所以它才能有这么长的寿命。”

注释

蔽:遮盖;遮挡。

絜:用绳度量围长。

顾:看。

辍:停止。

液樠:指脂液流出。

蠹:蛀蚀。

庄周

庄周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 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客中多病废登临¹,闻说南台试一寻。
译文:客居在外病魔缠身不能登山临水,听说胜境南台山,试着前去寻它一寻。
注释:浮桥:用船或筏作为桥墩、上铺木板的桥。此处浮桥横跨南台江,后建成万寿桥。南台:南台山,一作钓台山,在福州市南二十余里。¹登临:登山临水。
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九轨¹徐行怒涛上,千艘(sōu)²横系³大江心。
译文:无数的车马缓缓行驶在浪高流急的江面浮桥上,千百条船儿连结在一起,横跨于大江的中心。
注释:¹九轨:指浮桥上多辆车子。九,表示多数,形容浮桥之宽。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此处指代车。²千艘:指浮桥作为桥墩的船只。千表示多数,形容浮桥之长。³系:系上、缚往。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¹楼钟鼓催昏晓,墟(xū)²云烟自古今。
译文:光孝寺楼里,钟鼓声声,从早到晚催着时光逝去,四周村落云烟袅袅,从古至今一直飘散着。
注释:¹寺:指光孝寺,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王袓道建。²墟落:村落。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白发未除豪气¹²,醉吹横笛坐榕³阴。
译文:白发已生,却不能消除我心中的豪气,带着酒后的浅醉,在一片榕树的树荫里吹起横笛。
注释:¹豪气:桀骜蛮横的习气。《三国志·陈登传》:“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²在:存。³榕:常绿乔木,气根细瘦,树冠大。

  《度浮桥至南台》是陆游早期律诗中的佳作。诗人病后登临南台,在跃跃欲出、急于欣赏外面风景的心情的驱使下,他缓步前行,临江眺望。在诗中表现了浮桥的伟丽、南台的雄浑,借江山来抒发心中的万千豪情。全诗意境阔大豪迈,于晓畅流动中显示了豪壮瑰伟的风格。

  诗从去南台写起。开头却从题外落笔:“客中多病废登临”,诗本来是写登台览胜,却故意宕开去,先从久不登临说起,“闻说南台试一寻”,才归到正题,就显得曲折有致了。

  诗人早就怀有驰骋疆场、横扫胡尘的雄心壮志,可是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奋发。诗人的伟大抱负,终成泡影,郁郁不得志。到了福州,诗酒殆废,困于文书,身体多病。因多病而久不登山临水了。是听说南台壮阔之景才特意去“一寻”,而不是兴之所至,到处游览。

  “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两句写浮桥,这是一异常壮观的景象。到这里才能理解诗人为什么抱着久病之身,为南台而“试一寻”了。“长桥跨江,奔涛触石”,可见诗人听说的不是茂林修竹的幽秀,而是一种气势磅礴的壮观,因而才引起诗人的兴致,渴望一睹为快。个中也透露出诗人的向往、意趣和追求。

  “九轨徐行”,仿佛随着视线,那宽实的桥面缓缓通向对岸,然而桥的下面却是“奔涛触石”的“怒涛”。“徐行”与“怒涛”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怒涛奔腾的江面上,缓步徐行,从容悠闲。这是诗人眼中的浮桥的客观写照,同时也是诗人主观思想的外现,这是写实,也是抒情,抒发了诗人的壮阔心怀,是一种蔑视一切艰难险阻的意绪的流露。而这也正是在多病废却登临之后,特意为南台而“一寻”这一行动所包含的深层的意蕴,是诗人渴望奋发有为的写照。对句“千艘横系大江心”,则体现了一种征服自然的气魄。“横”字用得极有气势。无数的船只,横锁江面,境界已是十分壮阔;何况横锁住的是一条大江,一条怒涛奔腾的大江,气魄更为壮大。在客观的景象描绘之中,鎔铸着诗人创功立业的热望。

  五六句拓开境界,以景抒情,从内心情感的抒发中体现客观的物。“寺楼钟的物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是写至南台所见所闻。诗人登台而听到寺楼的钟鼓声,看到升腾在村落间的云烟,顿生感想,思绪悠悠。因钟鼓声而想到,它在早晚催促人们须及时有所作为。继而放眼远望,闽江两岸村落之间,云霞掩映,烟雾升腾,顿悟古往今来,人世变迁,悠悠不尽;而自然界的变化,自循轨迹,并不因人的意志而变更。两句一急一缓,感叹不已而余味无穷。

  尾联仍以直写自己作结束。和开头互相照应,又是中间两联所表露的意绪的自然归结。因景象的壮阔雄浑,激发了豪情;因光阴的迫促,更觉须及时努力。“白发未除豪气在”,《三国志·陈登传》:“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诗人认为自己虽然因多病而早生华发,但豪情壮志依然存在,仍将奋发拚搏。而言外之意,却也正是事业并无成就,抱负尚未实现,不禁略觉伤感,于是,“醉吹横笛坐榕阴”。诗人醉中拈笛,在榕荫下,抒发情怀。这里颇有抑郁之感,但并不消沉,而是一种更强烈的渴望。放旷之中,仍抱有坚定的信念。也正是这种信念,激励着诗人在以后的岁月中,时刻不忘恢复大业,慷慨激昂地奋击抗争,讴歌呐喊。

  这首诗是陆游步入仕途不久,渴望有作为、施展抱负的心情的写照。 这与陆游后期诗作中常常表露的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叹息和愤慨,有着显著的差别。这里更多的是一种奋进之气。虽是记游之作,也仍然鎔铸着诗人激烈的壮怀,读来慷慨激昂。

参考资料:
1、 陆坚 主编.陆游诗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0:4-7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醉漾(yàng)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¹相误,无计花间住。
译文:我酒醉后架着小船,在湖中荡漾,听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处。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
注释:尘缘:佛教名词。佛经中把色、声、香、味、触、法称作 “六尘”。以心攀缘六尘,遂被六尘牵累,故名。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¹烟水尘尘,千里斜阳暮(mù)。山无数,乱红¹如雨。不记来时路。
译文:烟水茫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里。两岸的青山排列无数,晚风吹来,落花如雨,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了。
注释:¹乱红:落花。

  上片首二句本自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开篇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这个“花深处”,就是指桃源。在郴州,词人为了排忧遣恨,不得不借酒解愁。醉眼朦胧之中,词人受潜意识的支配,仿佛觉得自己划起了小舟,正轻松自如地随着溪流浮泛,朝桃花源进发。路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词人十分欣喜,他左顾右盼,不知不觉中,已“林尽水源”,来到了“花深处”。阅读这两句,关键是要抓住“醉”这个核心词语。醉入梦乡,本是常事,所以说这两句是写梦境幻象。“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是词人神志清爽后的抱恨之言。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源。秦观在这儿是借“尘缘”指世俗之事,如名利一类,自是相对灵境而言的。假如自己不出来求仕为宦,就不至于有此时的迁谪之祸,这就是“尘缘相误”。在写法上,只说“尘缘相误”,隐去尘缘的具体内容,便产生空灵蕴藉,词情摇曳生姿的效果。此刻自己身受官府羁绊,即使想找一个类似于“桃花源”的远僻之地平安度日也不可得——这就是“无计花间住”。

  过片二句,勾勒出一幅“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满庭芳·山抹微云》)一般的黄昏景象。“尘尘”“千里”尤给人天涯飘泊之感。紧接一句“山无数 ”,与“烟水尘尘”呼应,构成“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的境界,这就与上片“尘缘相误”二句有了内在的联络,上下片意脉不断。下片开头四句,乃是词人有意识地择取人世间的四种凄凉景象,来影射他黯淡、感伤的心境。“烟水尘尘”,则前途渺遥可知;“千里斜阳暮”,暗示着词人的处境将每况愈下;“山无数”,正是阻力重重、难回朝廷的象征;“乱红如雨”,就是说美好事物正在横遭摧折。这四种景象并集一起,凝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词人虽无片言只语关涉愁苦,而愁苦、失望之情已溢满纸面。结句“不记来时路”,源于《桃花源记》。陶渊明说,武陵渔人出桃花源后,在返家的路上处处作了标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个结句正暗应了题目和开头,道出了词人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窘境和苦况,表达了他“抽身退步悔已迟”和“世外桃源不可得”的愁怛心绪。

  这首词所反映的思想,是作者由于无端遭受打击,导致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并由此产生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但有的评论者认为句句都有暗寓,这只能是一种猜测。此词所表现出的那种迷离恍忽的境界,只是秦观在艺术上喜欢朦胧美的一种手法而已。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861-862
2、 成绶台 等.历代长江词曲赏析.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53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¹云暮(mù)²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译文:年终时候遍地飒飒北风,潇湘洞庭在白皑皑的飞雪中。
注释:¹岁暮:年末,指诗题所言的岁晏。²云、矣:都是语气助词,无意义。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渔父天寒网罟(gǔ)冻,莫徭(yáo)¹射雁鸣²桑弓³
译文:天寒冻结了渔父的鱼网,莫白人射雁拉响桑弓。
注释:¹莫徭:湖南的一个少数民族。《隋书·地理志下》记载,莫徭善于射猎,因其先祖有功,常免征役。刘禹锡有《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诗。²鸣:弓开有声。³桑弓:桑木作的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去年米贵阙(quē)军食¹,今年米贱大伤农。
译文:去年米贵军粮缺乏,今年米贱却严重地伤农。
注释:¹阙军食:据《唐书·代宗纪》记载,大历二年(767)十月,朝廷令百官、京城士庶出钱助军,减京官职田三分之一,以补给军粮。这句是说米贵是由于朝廷赋税的繁重引起的。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高马¹达官²³酒肉,此辈(zhù)(zhóu)茅茨(cí)空。
译文:骑着大马的达官贵人吃厌酒肉,百姓穷得织机、茅屋都扫空。
注释:¹高马:指高头大马。²达官:指显达之官。³厌:同“餍”,饱食。⁴此辈:即上渔民、莫徭的猎人们。⁵杼柚:织布机。⁶茅茨:草房。这两句是说骑着高头大马的达官显贵们饱食酒肉,而贫穷人民的一切却被剥削的干干净净。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rǔ)¹休枉杀南飞鸿²
译文:楚人喜欢鱼虾不愿吃鸟肉,你们不要白白杀害南飞的孤鸿。
注释:¹汝:指莫徭。²鸿:大雁,这里代指飞禽。这两句是说楚人不喜食禽兽之肉,即使莫徭射猎到飞禽也换不到多少钱,只是白白射杀了南飞的大雁,也不利于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况闻处处鬻(yù)¹男女²,割慈忍爱³租庸(yōng)
译文:何况听说处处卖儿卖女,来偿还租庸。
注释:¹鬻:出卖。²男女:即儿女。³割慈忍爱:指出卖儿女。⁴还:交纳。租庸:唐时赋税制度有租、庸、调三种,租是交纳粮食,调是交纳绢绫麻,庸是服役。这里代指一切赋税。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往日用钱捉私铸(zhù)¹,今许铅锡和青铜。
译文:过去用钱严禁私人熔铸,今天竟允许铅锡中掺和青铜。
注释:¹私铸:即私家铸钱。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刻泥¹为之最易得,好恶²不合³长相蒙。
译文:刻泥的钱模最容易取得,但不应让好钱坏钱长时欺蒙!
注释:¹刻泥:用胶泥刻制铁模。这句是说你们何不干脆用泥巴作钱来欺骗人民,这样岂不是更容易得到好处吗?²好恶:好钱和恶钱,即官钱和私钱。³不合:不应当。是说应当及时禁绝私铸恶钱,不使好钱和恶钱长相欺骗,同时通用。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万国¹城头吹画角,此曲²哀怨何时终?
译文:各地城头都在吹起号角,这样哀怨的曲调几时才能告终?
注释:¹万国:普天之下。²此曲:指画角之声,也指他自己所作的这首《岁晏行》。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时局仍一片混乱。藩镇割据,军阀混战,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百姓灾难深重。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春,杜甫已五十七岁,携家人从夔州(今四川奉节)出三峡,这年冬天(题中“岁晏”即岁暮)来到岳州(今湖南岳阳),作此诗以记途中见闻。

  全诗前四层各四句,末用二句作结,共五层。“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一作云)中。”首句承题,点明时令节候。“潇湘洞庭”,点出诗人行经之地。一年将尽,北风呼啸,潇湘二水、洞庭湖上,雪花纷纷扬扬。诗歌开篇就勾勒出一幅天寒地冻、惨淡惨冷的背景。写岁晏景事,为全诗写时事创造气氛。“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罟,即网。莫徭,《隋书·地理志》下载:长沙郡杂有夷蜑,名曰莫徭,自言其先祖有功,尝免征役,故以为名。刘禹锡有《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诗,足见这种少数民族长于射猎。桑弓,桑木做的弓。开弓射雁有声,故曰“鸣”。三四句直写眼前情景,渔父网冻捕不成鱼,莫摇出于无奈而射雁,既表现百姓生活之艰难,也流露出诗人的悯农之情。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太伤农。”据《旧唐书·代宗纪》记载,公元767年(大历二年)夏历十月,减京官职田三分之一充军粮。又十一月,率百官京城士庶,出钱以助军。这首诗作于公元768年冬,因此说“去年”。安史之乱平定后,随之而来的是与吐蕃作战,加之地方军阀叛乱,生产破坏,军粮不足,米价上涨,人民不堪其苦。这年眼见丰收,米价又太贱,“谷贱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厌,同餍,吃饱喝足。此辈,指农家夫妇。杼柚,织布机上的两个部件。茅茨,即茅草屋。高车驷马的达官贵人吃厌了酒肉,男耕女织的农民终年辛勤却一无所有,这就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道出了人间的不平。前四句伤穷民之渔猎者,此四句又伤穷民之耕织者,再以民生为念,令人感泣。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楚人,今湖南等地春秋战国时属楚,这里指湖南一带的人。《风俗通》说:“吴楚之人,嗜鱼盐,不重禽兽之肉。”所以,莫徭射雁并不能换来收入以改变穷困处境,等于白害了鸿雁生命,所以说“枉杀”。诗用“汝休”二字,有劝诫之意,语气沉郁,表现了诗人对飞鸿的同情,同时使人联想起民间“哀鸿遍野”的惨境。“割慈忍爱”是指出卖儿女。还,指缴纳。租庸,指唐王朝所实行的“租庸调”赋役制度:丁岁纳粟稻谓之租,不役者日纳绢三尺谓之庸,纳绢绫绵麻谓之调。这里所说“租庸”实际上包括了一切苛捐杂税。说鱼说鸟,直承渔父、莫徭而来;说租说庸,直承农夫、杼柚而来。前面已描写了百姓生活之苦,又“处处”迫于赋敛之困,以至卖儿鬻女。“况闻”有进层之意。这就进一步揭露了官府横征暴敛,写出剥夺者对百姓的残酷压榨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境地。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唐初曾禁止私铸钱,规定“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旧唐书·食货志》)。天宝以后,地主商人盗铸严重,在青铜里掺和铅锡,牟取暴利。官府听之任之,所以说“今许”。“刻泥”句,旧注为“以泥为铸模”,意思是:用泥土做成钱岂不更简单,更不费成本!愤激中有讽刺,入木三分。诗人认为官府允许私铸铜钱,百姓吃亏,不该总这样长期蒙混下去。诗通过今昔对比,有力地抨击了当时朝廷政策。如此仗义执言,反映了诗人对人民疾苦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万国,泛指各地。画角,古管乐器,形如竹筒,本细末大,外加彩绘,故称画角。发声哀厉高亢,军中多用以报告时辰。吹画角,指战乱不止。天下万国都在兵荒马乱中,处处城头吹起凄凉的画角。天下愈乱,百姓愈遭殃。诗的最后说:这画角的声声哀怨,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诗首从岁暮所见写起;诗末以岁暮所闻收束,表达忧乱之意,点破题旨,流露出诗人对时局的深深忧虑。杜甫擅长七古,多以时事入诗,且善于将时事注入纪行咏怀的作品中。其间,又常用简炼的语言表现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如“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等,都高度地概括了封建社会两种阶级的对立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战乱中的基本面貌,杜甫以诗入史,亦诗亦史,其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其叙事艺术的高度成就,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堪称首屈一指。

suìyànxíng

 tángdài 

suìyúnduōběifēng xiāoxiāngdòngtíngbáixuězhōng 
tiānhánwǎngdòng yáoshèyànmíngsānggōng 
niánguìquējūnshí jīnniánjiànshāngnóng 
gāoguānyànjiǔròu bèizhùzhóumáokōng 
chǔrénzhòngzhòngniǎo xiūwǎngshānánfēihóng鸿 
kuàngwénchùchùnán rěnàihuányōng 
wǎngyòngqiánzhuōzhù jīnqiānhuòqīngtóng 
wéizhīzuì hǎoèchángxiāngmēng 
wànguóchéngtóuchuīhuàjiǎo āiyuànshízhōng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蒉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蒉自外来,闻钟李,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
译文:知悼子死,还没有下葬。平公饮酒(作乐),师旷、李调陪伴侍奉,敲击编钟(演奏乐曲)。杜蒉从外面来,听到编钟声,说:“(平公)在哪?”(仆人)说:“在寝宫。”杜蒉前往寝宫,拾阶而上。斟酒道:“师旷干了这杯。”又斟酒道:“李调干了这杯。”又斟酒,在大厅的北面(面对平公)坐下干了酒。走下台阶,跑着出去。
注释:知悼子:知罂(yīng),春秋时晋国大夫。悼是他的谥号。 师旷:晋国乐师。李调:晋臣。侍:作陪。鼓钟:敲钟。 杜蒉:晋平公的厨师。 寝:寝宫。国君休息的宫殿。 降:这里指走下殿阶。
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毋废斯爵也!”
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毋废斯爵也!”
译文:平公喊他进来,说:“蒉,刚才我心想你可能要开导我,所以不跟你说话。你罚师旷喝酒,是为什么啊?”(杜蒉)说:“子日和卯日不演奏乐曲(据说夏朝的桀王逃亡在山西安邑县于乙卯日死亡;商朝的纣王在甲子日自焚死亡。后代君王引以为戒,以子卯日为‘疾日’,不演奏乐曲)。知悼子还在堂上(停灵),这事与子卯日相比大多了!师旷,是太师啊。(他)不告诉您道理,所以罚他喝酒啊。”“你罚李调喝酒,(又是)为什么呢?”(杜蒉)说:“李调,是君主身边的近臣。为了一点喝的一点吃食忘记了君主的忌讳,所以罚他喝酒啊。”“你自己(罚自己)喝酒,(又是)为什么呢?”(杜蒉)说:“我杜蒉,膳食官而已,不去管刀勺的事务,却敢干预(对君主)讲道理防范错误的事,所以罚自己喝酒。”平公说:“我也有过错啊。斟酒来罚我。”杜蒉洗干净然后高高举起酒杯。平公对侍从们说:“如果我死了,千万不要丢弃这酒杯啊。”
注释:进之:让他进来。曩者:刚才。 饮:要别人喝酒。 子卯不乐:商纣王是在甲子那天自杀,夏桀在乙卯日被流放的,所以甲子日、乙卯日是历代君王的忌讳之日,禁止享乐。 在堂:灵柩还放在殿堂里没有下葬。 悼子是亲近大臣,死了还没下葬,这忌讳应当大于桀纣之忌。 太师:对乐师的称呼。诏:告诉。 亵臣:宠幸的近臣。疾:犹言忌讳之事。 宰夫:厨师。共:同“供”。匕:羹匙。“刀匕是共”,宾语前置句。 与:参加。知防:察觉和防止违礼的事。 扬:高高举起。觯:饮酒器皿。 爵:饮酒器。
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译文:直到今天,(人们)敬完酒后,都要高举酒杯,叫做“杜举”。
杜蒉进谏,如果当时直接指出平公的不是,平公未必能接受。于是在罚酒三杯之后,即快步走出,引起平公的怪异;待平公主动问及,他才一一说出,平公也就爽然自失,不得不接受了。杜蒉可说是个善于提意见的人。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秦将王翦(jiǎn)破赵,虏赵王¹,尽收²其地,进兵北³地,至燕南界。
译文: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大部分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注释:¹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²收:占领。³北:向北(名词用作状语)。⁴略:通掠,掠夺,夺取。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jīng)¹曰:“秦兵旦暮渡易水²,则虽欲长侍³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yè)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¹⁰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dū)¹¹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¹²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¹³!”
译文: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要长久的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注释:¹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古代对人的敬称。²旦暮渡易水: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易水,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³长侍:长久侍奉。⁴微:假如没有。⁵谒:拜访。⁶信:凭信之物。⁷亲:亲近,接近。⁸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⁹购:重金征求。¹⁰邑:封地。¹¹督亢:今河北省易县,霸县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¹²说:同“悦”,喜欢,高兴。¹³更虑之:再想想别的办法。更,改变。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¹将军,可谓深²矣。父母宗族,皆为戮(lù)³。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yì)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suǐ),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zhèn)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è)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¹⁰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译文: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注释:¹遇:对待。²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³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⁴顾:不过,只是,表轻微转折。⁵善:好好地。⁶把:握,抓住。⁷揕:刺。⁸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侵犯,欺侮。⁹偏袒扼腕而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这里形容激动愤怒的样子。偏袒,袒露一只臂膀。扼:握住。¹⁰拊心:捶胸,这里形容非常心痛。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¹樊於期之首,函封之²
译文: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注释:¹盛:装。²函封之:用匣子封装起来。函,匣子。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 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¹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²以药淬(cuì)³。以试人,血濡(rú),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qiǎn)荆轲。
译文: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做实验,血沾湿衣褛,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注释:¹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一个收藏匕首的人。²工:工匠。³以药淬之: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淬,把烧红的铁器浸入水或者其他液体,急速冷却,使之硬化。⁴濡缕:沾湿衣缕。濡,浸湿,沾湿。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秦武阳 一作:秦舞阳)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wǔ)¹。乃令秦武阳为副²。(秦武阳 一作:秦舞阳)
译文: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注释:¹忤视:正眼看。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²为副:做助手。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¹,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译文: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注释:¹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等待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¹。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chì)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²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³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译文: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日子已经没多少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说话不算数,那是竖子所为!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注释:¹迟之:嫌荆轲动身迟缓。²竖子:对人的蔑称。³不测:难以预料,表示凶险。⁴请辞决矣:我就辞别了。请,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决,辞别,告别。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¹。高渐离²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zhǐ)之声³,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chēn),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文: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注释:¹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²高渐离:荆轲的朋友。³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⁴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⁵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⁶终已不顾:始终不曾回头。形容意志坚决。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¹,厚遗(wèi)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²
译文: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注释:¹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币,礼品。²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¹振怖²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³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kàng)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译文: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注释:¹诚:确实。²振怖:惧怕。振,通“震”。³比:并,列。⁴给贡职如郡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⁵奉守先王之宗庙:守住祖先的宗庙。意思是保存祖先留下的国土。⁶使使:派遣使者。⁷唯大王命之:意思是一切听大王的吩咐。唯,希望的意思。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译文: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荆轲奉¹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²。至陛³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shè),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译文: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注释:¹奉:两手捧着。²以次进:按先后顺序进来。³陛:殿前的台阶。⁴顾笑武阳:回头冲武阳笑。顾,回头看。⁵少假借之:稍微原谅他些。少:通“稍”。假借,宽容,原谅。⁶使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轲既取图奉之,发¹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²。拔剑,剑长,操其室³。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译文: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注释:¹发:打开。²自引而起,绝袖: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引,指身子向上起。绝:挣断。³操其室:握住剑鞘。室,指剑鞘。⁴剑坚:剑插得紧。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¹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²。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³;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译文: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注释:¹还:通“环”,绕。²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卒,通“猝”,突然。³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种兵器。⁴郎中:宫廷的侍卫。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是时,侍医夏无且(jū)以其所奉药囊(náng)¹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²!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³,乃引其匕首提(d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译文: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注释:¹提:掷击。²负剑:负剑于背。³废:倒下。⁴引:举起。⁵被八创:荆轲受了八处剑伤。被,受。创,伤。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¹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²之,必得约契(qì)以报太子也。”
译文: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注释:¹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²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译文: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本文记述战国时期荆轲剌秦王这—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侠义英雄荆轲的形象。

  秦王嬴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嬴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赵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嬴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ǎ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要他去刺杀秦王。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於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fánwūjī),跟樊於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於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於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十二岁时便杀过人的勇士秦武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立刻穿上上朝的衣服,在咸阳宫接见荆轲。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秦武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当然,《刺客列传》里,谋士田光对燕太子丹说的一段话:“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之荆柯,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怎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武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武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武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叫夏无且,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这时,左右大臣提醒道:“把剑背在背上,把剑背在背上。”秦王政遂将宝剑背在背上,再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张开双腿坐在地上,傲慢地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束了荆轲的性命。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