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子醉,独立睨东风。未试玉堂挥翰手,只今楚泽钓鱼翁。万事举杯空。
谋一笑,一笑与君同。身老南山看射虎,眼高四海送飞鸿。赤岸晚潮通。
谈子醉,独立睨东风。未试玉堂挥翰手,只今楚泽钓鱼翁。万事举杯空。
谋一笑,一笑与君同。身老南山看射虎,眼高四海送飞鸿。赤岸晚潮通。
张孝祥

张孝祥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 5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红旗高举¹,飞出深深杨柳渚(zhǔ)²。鼓击春雷³,直破烟波远远回
译文: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阴深处的水洲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
注释:¹红旗高举:高高举起红旗。²渚:水中间的小洲。³春雷:形容鼓声像春雷一样响个不停。⁴远远回:形容龙舟的速度之快。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¹。金碧楼西²,衔(xián)³锦标第一归。
译文: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在金碧辉煌的小阁楼西,夺得锦标的龙舟获得第一名回来了。
注释:¹惊退万人争战气:龙舟竞争之激烈气势,就像打仗一样,把观众都惊呆了。²金碧楼西:领奖处装饰得金碧辉煌。³衔得:夺得。⁴锦标:古时的锦标,也就是一面彩缎的奖旗,一般都悬挂在终点岸边的一根竹竿上,从龙舟上就可以摘取到。

  上阕首句“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以“高举”、“飞出”两个动态的词语,写出龙舟赛开场的景象,开篇就将紧张激烈的比赛气氛渲染出来。“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这一句,写各条龙舟上的人擂鼓欢呼,声抵云霄,如同轰响的“春雷”,震人心魄。这些鼓声使划船人士气高涨,他们将小舟划得飞快,使它“直破烟波”,像离弦的箭一般前进。“远远回”是指龙舟到达远处再折回来。上阕两句,犹如一个紧追龙舟的特写镜头,将龙舟从出发到加速,再到折回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其问数艘船争渡的激烈气氛,以及船上人高涨的气势,无不清晰呈现。

  下阕转而写周围的人群:“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震”字准确重现了万人雷动的场景,可见此时已有龙舟胜利抵达终点,因此围观的人群爆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欢呼。“惊退”的主语并非围观者,而是参加比赛的人,他们争相竞渡的豪气,能“惊退”万人,以豪语写豪情,相得益彰。“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衔”字的运用,将龙舟夺胜的姿态写活了。“金碧楼”与前面的“红旗”、“杨柳”、“烟波”一起,在视觉上丰富了整个场面。“第一归”呼应了“竞渡”的主题,对首句的“飞出深深杨柳渚”进行了完美的收结。

  此词采取白描手法,注意通过色彩、声音来刻画竟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同时,词还反映了人们热烈紧张的精神状态。龙舟飞驶,鼓击春雷,这是写参与竞渡者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如此一来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191页

jiǎnlánhuā··jìng--huángshang

hónggāofēichūshēnshēnyángliǔzhǔchūnléizhíyānyuǎnyuǎnhuí

huānshēngzhènjīng退tuìwànrénzhēngzhànjīnlóu西xiánjǐnbiāoguī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白酒¹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shǔ)²秋正肥。
译文:白酒刚刚酿好时我从山中归来,黄鸡在啄着谷粒秋天长得正肥。
注释:¹白酒:古代酒分清酒、白酒两种。见《礼记·内则》。²黍: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呼童烹(pēng)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²牵人衣。
译文:呼唤童仆为我炖黄鸡斟上白酒,孩子们嬉笑着牵扯我的布衣。
注释:¹烹:为烹饪技法的一种,是在煎或炸的基础上,烹上清汁入味成菜的一种烹调技法。²嬉笑:欢笑;戏乐。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¹
译文:一面高歌,一面痛饮,欲以酣醉表达快慰之情;醉而起舞,闪闪的剑光可与落日争辉。
注释:¹起舞落日争光辉:指人逢喜事光彩焕发,与日光相辉映。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游说(shuì)¹万乘(shèng)²苦不早³,著鞭跨马涉远道。
译文:苦于未在更早的时间游说万乘之君,只能快马加鞭奋起直追开始奔远道。
注释:¹游说:战国时,有才之人以口辩舌战打动诸侯,获取官位,称为游说。²万乘:君主。周朝制度,天子地方千里,车万乘。后来称皇帝为万乘。³苦不早:意思是恨不能早些年头见到皇帝。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kuài)(jī)愚妇轻买臣¹,余亦辞家西入秦²
译文:有很多像会稽愚妇轻买臣一样轻视我,但是尽管轻视我,我今天也辞家西去长安。
注释:¹会稽愚妇轻买臣:用朱买臣典故。买臣:即朱买臣,西汉会稽郡吴(今江苏省苏州市境内)人。²西入秦:即从南陵动身西行到长安去。秦:指唐时首都长安,春秋战国时为秦地。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hāo)¹
译文: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注释:¹蓬蒿人:草野之人,也就是没有当官的人。蓬、蒿:都是草本植物,这里借指草野民间。

  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但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后他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满以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今属安徽)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开头两句是说,白酒刚刚酿熟时我从山中归来,黄鸡在啄着谷粒秋天长得正肥。

  诗的一开始就描绘出一派丰收的景象。不仅点明了归家的时间是秋熟季节,而且白酒新熟,黄鸡啄黍,显示一种欢快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兴高采烈的情绪,为下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这两句是说,喊着童仆给我炖黄鸡斟上白酒,孩子们嬉笑吵闹牵扯我的衣服。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这两句是说,放情高歌求醉想以此自我安慰,醉而起舞与秋日夕阳争夺光辉。

  诗人接着摄取了几个似乎是特写的“镜头”,进一步渲染欢愉之情。李白素爱饮酒,这时更是酒兴勃然,为了欢庆奉诏,一进家门就“呼童烹鸡酌白酒”,神情飞扬。显然,诗人的情绪也感染了家人,“儿女嬉笑牵人衣”,此情此态真切动人。饮酒似乎还不足以表现兴奋之情,所以一边痛饮,一边高歌,表达快慰之情。酒酣兴浓,起身舞剑,剑光闪闪与落日争辉。这样通过儿女嬉笑,开怀痛饮,高歌起舞几个典型场景,把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这两句是说,游说万乘之君已苦于时间不早,快马加鞭奋起直追开始奔远道。这里诗人用了跌宕的表现手法,用“苦不早”反衬诗人欢乐的心情,同时在喜悦之时,又有“苦不早”之感,正是诗人曲折复杂的心情的真实反映。正因为恨不在更早的时候见到皇帝,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跨马扬鞭巴不得一下跑完遥远的路程。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会稽愚妇看不起贫穷的朱买臣,如今我也辞家去长安而西入秦。诗人又很自然的联想到晚年得志的朱买臣。据《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会稽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常常担柴走路时还念书。他的妻子嫌他贫贱,离开了他。后来朱买臣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做了会稽太守。诗中的“会稽愚妇”就是指朱买臣的妻子。李白把那些目光短浅轻视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而自比朱买臣,以为像朱买臣一样,西去长安就可以青云直上了。真是得意之态溢于言表!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末二句是说,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诗情经过一层层的推演,至此感情的波澜涌向高潮。“仰天大笑”,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何等自负的心理,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因为描写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义。正因为诗人自负甚高,其后的失望也就越大。此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特点,诗善于在叙事中抒情。诗人描写从归家到离家,有头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陈其事的赋体,又兼采比兴有正面描写,又有烘托。通过匠心独运一层层把感情推向顶点,最后喷发而出,全诗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现得真挚而鲜明。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9

nánlíngbiéértóngjīng

bái tángdài 

báijiǔxīnshúshānzhōngguī huángzhuóshǔqiūzhèngféi 
tóngpēngzhuóbáijiǔ érxiàoqiānrén 
gāozuìwèi luòzhēngguānghuī 
yóushuìwànshèngzǎo zhuóbiānkuàshèyuǎndào 
kuàiqīngmǎichén jiā西qín 
yǎngtiānxiàochūmén bèishìpénghāorén 
楼角初销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
楼角初销一缕(lǚ)霞,淡黄杨柳暗栖(qī)¹。玉人²和月³摘梅花。
译文:楼角上刚消散一抹晚霞,淡黄色柳枝上暗栖着乌鸦,美人正乘着明月采摘梅花。
注释:¹暗栖鸦:乌鸦暗栖于嫩黄的杨柳之中。²“玉人”:像美玉一样漂亮标致的人,既可指男子,又可喻女性。³和月:趁着皎洁的月色。
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笑捻(niǎn)¹粉香²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³些。
译文:她笑捻着梅花回到闺房,又放下帘幕遮护窗纱,夜风劲吹寒意有些增加。
注释:¹捻:摘取。²粉香:代指梅花。³夜来:昨天。

  此词写一位纯静高洁、貌美如玉的年轻女子从傍晚到夜间的一些活动,充满了词人倾慕和爱恋的情感。

  上片写户外,前两句专力写景。“楼角初销一缕霞”,首先出现在画上的是一座佳人居住的红楼,但词人并不描绘楼的全貌,而只勾勒出它的一角。时间是太阳落山的一瞬。起初,残阳斜射,楼角镕金,色彩极其艳丽;继而,阳光迅速消失,楼角变得暗淡,朦胧,以至被夜幕挂上了面纱。“淡黄杨柳暗栖鸦”,接着写红楼附近杨柳,这杨柳是“淡黄”色,说明抽叶不久,时间应是初春。在这嫩绿柳树的枝叶间,栖卧着归林的乌鸦,在“栖鸦”前加一“暗”字,既显此处人静,又显此时夜深,“栖鸦”与“淡黄杨柳”已经融为一体了。通过时间的推移,作者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幽静、朦胧的夜景,为下边人物的活动设置了一个适宜的环境。

  “玉人和月摘梅花”,“玉人”,像美玉一样漂亮标致的人,既可指男子,又可喻女性。此词所写,应是一位年轻的姑娘。这如花似玉的佳人,披着银白似水的月光,采摘“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梅花,月、花、人三美相映,意境灵动,画面幽洁,令人拍案叫绝。

  在上片景物描写中,还充分显示了色彩的多姿和变幻,红楼、金霞、淡黄杨柳,黑色乌鸦,银白月光,嫣红的梅花,织成了一幅斑烂绚丽的图画。人物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活动,犹如仙境一般。

  下片写室内,“笑暗粉香归洞户”,写女子由院子回到了室内。年轻的佳人采罢梅花,她面含微笑,手指轻轻拈动花枝,迈动款款碎步,她要回房去了。“粉香”即指梅花,是以色彩和气味代指物体,这种借代手法,出自人们的体味和感触,很有点感情色彩。“洞户”,本是室与室之间相通的门户,这里作洞房用,即姑娘所居深邃的内室。这一句写得逼真细致,活灵活现,使人读之如见如闻。

  “更垂帘幕护窗纱”,“更”即“又”,佳人入室之后,马上就把帘幕垂挂下来,用一“又”字,说明天天如此,已成生活定例。帘幕护住窗纱,严严实实,既遮挡风雨侵袭,又使人无缝窥伺,佳人很善于自我保护,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慎独高雅,孤芳不群。

  “东风寒似夜来些”,“些”是宋、元时期语尾助词,读sā音。这句是说,虽然佳人刚刚放下帘幕,入夜不久,由于是初春季节,东风一吹,仍觉寒气浸浸,犹如深夜一般。不过佳人已“躲进小楼成一统”,自然便不“管他冬夏与春秋”了。

  唐圭璋先生评这首词说:“此首全篇写景,无句不美。”从字面上看,此评固然精当,但词人写景的目的在于颂人,歌颂那位高洁美丽的少女,她超凡脱俗,一尘不染,独来独往,不受任何羁绊。贺铸的好友,另一著名词人张耒为《东山词》写的序中曾说贺词“幽洁如屈、宋”,有人认为这样评价过高,不过屈原那种美人香草的手法,他还是学来了,最为脍炙人口的《青玉案》,表面看虽是一首艳词,实则那位“凌波佳人”不仅有美艳绝伦的姿质,而且带着孤芳自赏,寂寞幽独的气息,从她身上曲折地表现了作者感伤身世、理想失落的悲观情绪。这首《减字浣溪沙》中的佳人,也不妨把她看成即是贺铸理想和愿望的象征,或者说就是词人的自况。

参考资料:
1、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440
2、 王禹偁 等.宋词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11

jiǎnhuànshā ·lóujiǎochūxiāoxiá

zhù sòngdài 

lóujiǎochūxiāoxiá dànhuángyángliǔàn rényuèzhāiméihuā 
xiàoniǎnfěnxiāngguīdòng gèngchuíliánchuāngshā dōngfēnghánláixiē 
问我何心?却构此、三楹茅屋。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误东风、迟日杏花天,红牙曲。
问我何心?却¹构此、三楹(yíng)²茅屋。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³。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误东风、迟日杏花天,红牙曲
译文:若要问我为什么要修建着三间茅屋,那远在千里之外的梁汾好友啊,你应该是最清楚的。不是吗?那富贵荣华的豪门朱户生活,其实并不适合我。多想像那自由自在的海鸥一样,能够随心所欲地飞翔啊,一切的烦恼都付之流水。但现实却是.我如今还被这现实的虚名给牢牢地束缚着。我白白地耽搁了东风的轻拂,杏花天的美丽,于是我拍击着红牙板歌唱。
注释:却赋:再赋。¹却,再。²三楹:房屋一间为一楹。此言未必整三间茅屋,或为泛指几间茅屋之意。³海鸥无事,闲飞闲宿:《列子·黄帝》载,海边有人喜爱海鸥,每天早晨都会来海边和海鸥一同游玩,他的父亲让他把海鸥抓来,第二天他再到海边,海鸥只在天上飞旋,不再飞落到他的身边了。性德暗用此典,描述海鸥一般的无心而遨游的生活。⁴浮名:虚名。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伊余秉微尚,拙讷谢浮名。”⁵迟日:春日,语出《诗经·幽风·七月》“春日迟迟”。⁶红牙曲:谓拍击着红牙板歌唱。辛弃疾《满江红》:“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樽前飞下日边消息。”
尘土梦,蕉中鹿。翻覆手,看棋局。且耽闲殢酒,消他薄福。雪后谁遮檐角翠,雨余好种墙阴绿。有些些、欲说向寒宵,西窗烛。
尘土梦,蕉中鹿¹。翻覆手,看棋局²。且耽(dān)³(tì),消他薄福。雪后谁遮檐角翠,雨余好种墙阴绿。有些些、欲说向寒宵,西窗烛。
译文:世事变幻如梦,像郑人蕉中藏鹿一样真假难辨。反复无常,如同一局棋那样变化莫测。暂且乐得清闲,与酒为伴,享受一些微薄的福分。大雪之后屋檐角闪烁的那一丁点儿翠绿,雨后靠墙栽种的绿苗,寒夜里摇曳的灯烛。
注释:¹尘土梦二句:《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邃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途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且询士师之言可也。”,后以此典成“蕉中鹿”“蕉鹿梦”等词语,形容世间事物真伪难辨,得失无常等。刘克庄《念奴娇》:“似瓮中蛇,似蕉中鹿,又似槐中蚁。²”翻覆手二句:典出《三国志·王粲传》,王粲看别人下围棋,棋局被搅乱,王粲把棋子恢复成原样。下棋的人不相信王粲有这种记忆力,便用头巾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照样再摆一遍,王粲照做,两副棋局相较,没摆错一个棋子。此典引申后比喻世事无常,是非莫辨。³耽闲:白白耽搁。⁴殢酒:纵酒。辛弃疾《最高楼》:“藕花雨湿前湖夜,桂枝风淡小山时,怎消除?须殢酒,更吟诗。”⁵消:享受。⁶有些些:有少量、有一点点。些些,湖北麻城、四川云阳等地方言,词中常用语。

  纳兰这首词与他其他的赠友词有所不同,这一次他没有一味地抒发怀念,而是侧重叙志。“问我何心?却构此、三楹茅屋。”这话问得蹊跷。在风景秀丽的渌水亭旁边修几间中看不中用的茅屋,是烧钱多。所以,这样的问题,很没有建设性的水准,但句子却是相当的流畅、明了。 接着是回答。有问有答,态度很端正。纳兰自圆其说,可以闲居于此,就像自由自在的海鸥那样,无忧无虑,自得其乐。古代人喜欢用与海鸥为伴表示闲适或隐居。宋代陆游《雨夜怀唐安》诗中有“小阁帘栊频梦蝶,平湖烟水已盟鸥”句,用庄生梦蝶和鸥鸟订盟的典故来喻示闲适的生活。纳兰淡泊功名,向往过着陶渊明等隐居标兵不问世事的悠闲生活。 “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这里是看破红尘的觉悟。生命如水,忙忙碌碌之间,一切都已经流逝。所有才情,所有的雄心壮志都将被风雨吹打得七零八落,而我岂能还为虚妄的功名利禄所缚?

  朱颜青鬓,枉被浮名误!生活的底蕴究竟是什么?是既然生下来了,就要活下去吗?几千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一代又一代人。有的追名逐利,有的独善其身,有的寄情山水,有的烧香拜佛,有的舍生取义,有的苟且偷生。

  上片最后一句“红牙曲”指拍击着红牙板歌唱。红牙板是用红色檀木制成,古代于唱歌时打拍子用的牙板,与北方说“数来宝”的艺人手中所持的碎板有些类似,只是木质更好、做工更细而已。元代诗人杨维桢专有一首《红牙板》诗,描绘说:“良工削出红冰片,自非红鸾之舌为尔绳,安得三三贯成串?”

  下片点出所以要摆脱“浮名束”的原因,设想如何打发今后的生活。如今世事反复无常,当袖手旁观,将其作为一局棋来看待。蕉中鹿,有世事无常、真假难分的意思。典出《列子》:有一个郑国人砍柴时,忽见一只鹿跑过来,他一扁担将鹿打死。他怕被猎人看见,将鹿藏在一个坑里,上面盖上一些蕉叶。等到他要将鹿带回家时,却找不到了,就以为这是一个梦,一路自言自语,被路旁一个人听到了,这个路人好奇地依言找到了这只鹿。樵夫回到家里,不甘心失掉这只鹿,夜里真的又梦见他藏鹿的地方,还梦见拿走鹿的那个人。第二天清早,樵夫就根据他梦中的线索找到了那个人。于是两个人为争鹿起诉,闹到了法官那里。这个故事形容世间事物真伪难辨,得失无常。

  既然世事无常,何不躲避在一边,纵酒吟诗,自在悠闲,也算是安享一份微薄的福气。

  大雪之后屋檐角闪烁的那一丁点儿翠绿,雨后靠墙栽种的绿苗,寒夜里摇曳的灯烛——这,就是纳兰期望的生活意趣,他渴望摆脱宦海羁绊,避开现实去过田园的悠闲生活。

参考资料:
1、 梦江南著.人间最美纳兰词: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07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dī)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¹。绿杨楼外出秋千。
译文: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春水碧波荡漾,不断击打着堤岸;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湖畔绿杨掩映的小楼中,传来笑语喧闹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
注释:¹四垂天:天幕仿佛从四面垂下,此处写湖上水天一色的情形。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白发戴花¹君莫笑,六幺²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zūn)³前!
译文:莫要笑话满头白发的老翁还头戴鲜花,我随着委婉动听的《六幺》琵琶曲调,频频交杯换盏。人生什么时候能像饮酒一样惬意轻松,不必太多愁苦!
注释:¹戴花:在头上簪花。²六幺:又名绿腰,唐时琵琶曲名。³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词的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娱,下片写作者画舫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整首词意境疏放清旷,婉曲蕴藉,意言外,别有意趣。

  “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上空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广阔无垠。第三句“绿杨楼外出秋千”,写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动。这句中的“出”字用得极妙。晁无咎说:“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王国维则说:“余谓此本于正中(冯延巳字)《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人间词话》卷上(“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六幺”即“绿腰”,曲调名。“拍”,歌的节拍。此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歇拍“人生何处似尊前”,虽是议论,但它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堤上,游人如织,笑语喧阗;湖上,画船轻漾,春水连天。好一幅踏青赏春的图画! 然而,这图画的点晴之处,却不在堤上、湖上、而在湖岸边、院墙内、高楼下。那绿杨丛中荡起的秋千架儿、那随着秋千飞舞而生的盈盈笑声,才是青春少女的欢畅、才是春天气息荡漾的所在;唯因它曾经深锢墙内,故如今鼓荡而出,便分外使人感染至深。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

  此词写出欧阳修与民同乐,同庆春天莅临的情怀。在词中他忘却了贬官颍州的烦恼,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huànshā ·shàngyóurénzhúhuàchuán

ōuyángxiū sòngdài 

shàngyóurénzhúhuàchuán pāichūnshuǐchuítiān 绿yánglóuwàichūqiūqiān 
báidàihuājūnxiào liùyāocuīpǎizhǎnpínchuán rénshēngchùzūnq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