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滞周南事可嗟,东风三度见梅花。岩廊未引经纶手,山国频听早晚衙。
留滞周南事可嗟,东风三度见梅花。岩廊未引经纶手,山国频听早晚衙。
酒为忧民倾日月,诗从思退写烟霞。宾筹更有林中士,谁及船斋太守家。
酒为忧民倾日月,诗从思退写烟霞。宾筹更有林中士,谁及船斋太守家。
吕南公

吕南公

吕南公(约1047--1086),字次儒,简称南公。建昌军南城县丰义乡人(今江西黎川县裘坊乡一带)。北宋文学家。博涉丰富,书无不读,为文不喜缀缉陈言。熙宁中,(公元1073年左右)士方推崇王肃、马融、许慎之业,剽掠临摹之艺大行,独南公不能逐时好。一试礼闱不遇,遂退而乐室灌园,益著书,且借史笔以寓贬,以斧名齐。元佑初,(公元1086年)立十科士,曾肇疏称之欲命以官,旋卒。南公著有灌园集二十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1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mò)¹广川²流,驱(qū)马历³长洲
译文:洛水悠远绵绵不息地流向远方,我气定神闲地驱马走在洛河长堤。
注释:洛堤:东都洛阳皇城外百官候朝处,因临洛水而名。¹脉脉:原意指凝视的样子,此处用以形容水流的悠远绵长状。²广川:洛水。³历:经过。⁴长洲:指洛堤。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鹊飞山月曙(shǔ)¹,蝉噪野风秋。
译文:曙光微明,月挂西山,鹊鸟出林,寒蝉在初秋的野外晨风中嘶声噪鸣。
注释:¹曙:明亮。

  此诗通过描写作者经过洛水河堤时的见闻观感,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显扬得意之情。全诗精于筹划,巧于抉择,各种自然景观巧妙组合,气度从容,艺术上极见功力。

  这首诗是写他在东都洛阳皇城外等候入宫朝见时的情怀。唐初,百官上早朝没有待漏院可供休息,必须在破晓前赶到皇城外等候。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城门外是天津桥。唐代宫禁森严,天津桥入夜锁闭,断绝交通,到天明才开锁放行。因此上早朝的百官都在桥下洛堤上隔水等候放行入宫,宰相也须如此。不过宰相毕竟是百官之首,虽然一例等候洛堤,但气派自非他官可比。

  诗的前二句写驱马沿洛堤来到皇城外等候。“广川”指洛水,“长洲”指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铺沙,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长洲”。首句不仅以洛水即景起头,写洛水含情不语地流淌着;更是化用《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以男女喻君臣,透露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传达承恩得意的神气。因而接着写驱马洛堤,以一个“历”字,表现出一种心意悠然、镇定自若的风度。

  后二句是即景抒怀。这是秋天的一个清晨,曙光微明,月挂西山,宿鸟出林,寒蝉嘶鸣,野外晨风吹来,秋意更盛。第三句写凌晨,化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意是借夜景以忧虑天下士人不安,要礼贤下士以揽人心。

  这里取其意而谓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自己执政治世的气魄。末句写秋意,用了陈朝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原意讽喻寒士失意不平,这里借以暗示在野失意者的不平之鸣,为这太平盛世带来噪音,而令这位宰相略有不安,稍露不悦。

  这首诗字里行间充溢着显扬之气,流露出作者春风得意,倨傲、自荣的情态,真实地为这类得势当权的宫廷文人留下一幅生动写照。从艺术上看,这寥寥二十字,不只是“音韵清亮”,谐律上口,而且巧于构思,善于用事,精心修辞,使得意洋洋的神情毕现。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7-8页 .

cháoluòyuè--shàngguān

màimài广guǎngchuānliúzhǎngzhōu

quèfēishānyuèshǔchánzàofēngqiū

寂寞枯枰响泬寥,秦淮秋老咽寒潮。
寂寞枯枰响泬寥,秦淮秋老咽寒潮。
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
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
诗人将寂寞冷落的残局,融入秦淮秋潮幽咽凄清的背景之中,极力渲染金陵城的萧瑟氛围。进而借观棋抒发心中感慨,在棋的残局中寄寓了诗人的故国之思。构思精巧,情调凄楚,含蓄蕴藉,是一首情景兼胜的好诗。

jīnlínghòuguānjuéliùshǒu ·xuǎn

qiánqiān qīngdài 

píngxiǎngxuèliáo qínhuáiqiūlǎoyānháncháo 
báitóudēngyǐngliángxiāo cánjiànliùcháo 
愁听关塞遍吹笳,不见中原有战车。
愁听关塞遍吹笳,不见中原有战车。
译文:关塞处处吹起胡笳,让人心中忧愁,可偏偏看不到中原地区有战车出发。
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
三户已亡熊绎(yì)¹,一成²犹启³少康家。
译文:楚国三户遗民已将秦国灭掉,方圆十里的土地依然能复兴少康之家。
注释:¹熊绎国:指楚国。²一成:古代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方十里。³启:开拓。⁴少康:夏代中兴之主。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zhuó)花。
译文:苍龙日暮时分还腾空行雨,老树在春深时更是开出新花。
待得汉庭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待得汉庭¹明诏²近,五湖同觅钓鱼槎(chá)
译文:等到汉家朝廷获胜的明诏到来,你我泛游五湖,同去寻觅钓鱼的木筏。
注释:¹汉庭:指代推翻清王朝后建立的汉民族政权。²明诏:英明的诏令。

  本首诗作者主要表达自己的复国之志,要遗民们坚持抗清,而不能隐居遁世,待到复国后,功成身退,才算得上有高尚的节操。此两首诗用典精当,对仗工稳,虽是次韵,却能不受束缚而挥洒自如。

  此首在友情基础上,将个人交往拓展为历史责任。开头展现现实图景,侧耳听关塞,满耳是清人的胡笳,再也不见汉军所驾的战车在中原纵横驰奔,不免愁上心头,深为复国前途担心。但作者的信心是不死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夏朝少康仅有一成即方圆十里的土地,仍使夏朝再度中兴。作者自己虽如苍龙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仍要行风播雨;虽如老树已年深月久,一到春天,仍要怒放鲜花;他曾说“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复国大计就一定要坚持!这不仅是顾炎武的志愿,也是傅山的追求。有了这些顽强卓绝之士,何愁事业不成?

  他在结尾满怀希望地想象“待得汉廷明诏近”,朝廷论功行赏,要封他们做大官,而他和傅山已功成身退,一起到五湖去寻舟垂钓、归隐林泉了。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李书敏主编. 中华爱国诗词散文鉴赏大辞典 先秦-1949[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290.

yòuchóuchǔshìyùnèrshǒu ·èr

yán míngdài 

chóutīngguānsàibiànchuījiā jiànzhōngyuányǒuzhànchē 
sānwángxióngguó chéngyóushàokāngjiā 
cānglóngháixíng lǎoshùchūnshēngèngzhuóhuā 
dàihàntíngmíngzhàojìn tóngdiàochá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大江¹歌罢掉头东,邃(suì)²群科³济世穷
译文: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
注释:¹大江:在这里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²邃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³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学。群科,即社会科学。一说是各种科学。⁴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济,拯救,变革;世,社会,国家;穷,濒临绝境,危亡。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面壁¹十年图破壁²,难酬(chóu)³(dǎo)亦英雄。
译文: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注释:¹面壁:面对墙壁坐着。²破壁:这里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³难酬:难以实现,目的达不到。⁴蹈海:投海。

  “大江歌罢掉头东”起句气势雄伟,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大江歌罢”指刚唱罢令人豪情四起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其词开篇即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句子。周恩来此处用此典,一是表明其志向的豪迈,二也是为了照应东渡日本横跨大洋江海的经历。“掉头东”,掉指船桨,则表明义无反顾的抉择。梁启超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曾有诗句曰:“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梁启超表达的是离开中国而到日本寻求真理的决心,周恩来此诗句反映的也正是他1917年东渡时立志救国的抱负。

  “邃密群科济世穷”,说的是他到日本求学的目标,即细密地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周恩来自中学始就具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他所处的时代也正是国内掀起“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呼声高涨时期,留学潮中的中国青年大多抱有到国外寻求先进思想、先进技术以报效国家、拯救中国的愿望。故他在国内革命需要时可以放弃在日本的留学,又可以为了革命的需要于1920年到欧洲勤工俭学。

  “面壁十年图破壁”,借达摩面壁修禅的故事反映出诗人刻苦钻研欲达到的境界和追求。西来的达摩禅师从长江之南一苇渡江到达嵩山少林寺,在山洞里面壁十年默默修禅,终于将印度佛教成功传入中国,成为禅宗初祖。周恩来表示东渡留学也要有达摩面壁的精神,而且学成之后要达到如巨龙破壁腾飞的境地。“破壁”之说源自《历代名画记》中所记载的传说,说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一经他点出龙的眼睛,巨龙则破壁而出腾空飞去。周恩来将“面壁”和“破壁”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在修辞手法上是一种艺术创造,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一种不同凡响的人生追求。

  “难酬蹈海亦英雄”,则表明他此次为了革命需要放弃留学的豪气。“难酬蹈海”即难酬蹈海之志的意思。“蹈海”可有两种理解,一是跳海殉身之意,如近人陈天华留学日本,为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毅然投海自杀,以示警醒;二是到了晚清时,出洋寻求真理亦称“蹈海”。此处我取第二意,恐更符合周恩来此诗的背景。

 ·jiāngdiàotóudōng

zhōuēnlái jìnxiàndài 

jiāngdiàotóudōng suìqúnshìqióng 
miànshínián nánchóudǎohǎiyīngxióng 
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
玉壶何用¹好,偏许素冰²居。
译文:玉壶有什么作用,偏许素冰放在里边。
注释:清如玉壶冰:京兆府试试题。¹何用:为什么。²素冰:洁白的冰。
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未共销丹日¹,还同照绮(qǐ)²
译文:让冰不在日下融化,还同照绮彩窗户。
注释:¹销丹日:指冰在赤日下融化。²绮疏:窗户上雕刻的花纹,也指刻有花纹的窗户。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
译文:透明得中间能看清,从外看怀疑是虚无的。
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馀。
气似庭霜积,光言¹(qì)²月馀。
译文:冰气像庭中霜累积,光胜过台阶边的光亮。
注释:¹言:料,知。²砌:台阶的边沿。
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
晓凌飞鹊镜¹,宵²映聚萤书。
译文:早晨照凌飞鹊镜,晚上映射聚萤书。
注释:¹飞鹊镜:古镜的一种,传说可以照见妻子之心。²宵:夜晚。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若向夫君¹比,清心尚不如。
译文:如果与您比起来,清心还不如您呢。
注释:¹夫君:以称友朋,此指玉壶冰。

  此诗所写为试律诗共一主要题材,即状物之作。“玉壶冰”最早的出处应是鲍照的《代白头吟》,诗共有“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分明是气节风骨之象征。后来,玉壶冰便成为了诗词共常见的一个意象,每每为诗人所吟咏。十九岁的王维参加京兆府试,便以“清如玉壶冰”为题写下了一首名篇。

  全诗从不同角度对玉壶之冰作了描摹。首联一破“玉壶”,一破“素冰”,且以设问形式,使诗意更显生动。次联承写玉壶,方法巧妙,上下两句虽未点出“玉壶”二字,但却用素冰免于被赤日所融的命运反衬出玉壶之功用。三联上句紧承二联下句之“照”字,点出素冰之“明”。下句写素冰之“净”,亦紧扣诗题之“清”字。四联上句之“气”字紧承三联之“虚”字而来,描摹玉壶共围绕着素冰的冰雾,此亦衬写素冰。四联下句写素冰之光与台阶边沿之光相比更胜之有余,形容素冰之光亮。五联又紧承上联之“光”字而来,连用两个典故,衬写素冰之亮,其冰光压过可以照见妻子之心的飞鹊镜,如同像车胤聚萤那样用以照书,“玉壶冰”胜于妻、友,真如知己。此联还从早、晚两个对比的时间段来写,可见素冰之光亮昼夜不变。末联用拟人手法写素冰之“清”,显示作者对素冰清高坚贞气节的倾慕。末联之生发,意境深远。

  在这首诗共,诗人寄情的玉壶冰,俨然已成为“世间真情”的意象,是诗人对早已令人绝望的世间真情的急切呼唤。此诗堪称试律诗共的佳作,从诗共可体会出两种意味。

  其一,王维以玉壶盛冰作比,玉和冰,一个高贵,一个纯洁,两者相融,便构成了千古难出其右的高洁品质。王维铺陈多多、比赋连连,而到了结句处,忽然话锋一转,“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一下子从状物而及于写人,从冰之性情转入人之品格。旨在用冰壶自励,推崇磊落澄澈的品格。

  其二,在王昌龄之前之后,唐代诗人都有用玉壶冰表示友情的。骆宾王在跟朋友李峤分别之际,作了《别李峤得胜字》一诗,诗的末二句为“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同样此诗共“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取玉壶与冰两者品性相似,比喻两人情投意合。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8-9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