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为我贳天刑,便觉人间有独醒。忆昨金华侍经席,曾分甘露饮春庭。
一杯为我贳天刑,便觉人间有独醒。忆昨金华侍经席,曾分甘露饮春庭。

xièhuángzhǔguǎn--zhāngxiàoxiáng

bēiwèishìtiānxíng便biànjuérénjiānyǒuxǐngzuójīnhuáshìjīngcéngfēngānyǐnchūntíng

张孝祥

张孝祥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 5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几日相别离,门前生穞葵。
几日相别离,门前生穞(lǔ)¹²
译文:分别才几天,门前就长满了野稻与冬苋菜。
注释:穞:野生的稻谷,穞,自生稻也。²葵:冬苋菜,《广雅》:葵,菜也,尝倾叶向日,不令照其根。
寒蝉聒梧桐,日夕长鸣悲。
寒蝉聒(guō)¹梧桐,日夕长鸣悲。
译文:秋蝉在梧桐树上不停聒噪,从日出叫到日落,声音凄凉。
注释:¹聒:聒噪、吵闹。
白露湿萤火,清霜凌兔丝。
白露湿萤(yíng)火,清霜凌兔丝¹
译文:秋天的露水把萤火虫打湿,严霜将兔丝草枯萎。
注释:¹兔丝:蔓草,多生荒野古道中,蔓延草木之上,有茎而无叶,细者如线,粗者如绳,黄色,子入地而生。初生有根,及缠物而上。其根自断,盖假气而生,亦一异也。
空掩紫罗袂,长啼无尽时。
空掩紫罗袂(mèi)¹,长啼无尽时。
译文:反正也没人看,不妨把紫色绣裳掩严实了,想你就哭,和着蝉声,从早哭到晚。
注释:¹罗袂:丝罗的衣袖。亦指华丽的衣着。

  此诗作年不详。诗以拟代独处之思妇口吻写秋日思情,诗中描画秋日萧瑟景物以衬托伤感气氛,以景寓情,相思之深见于言外。另外此诗用自然景象极写别后的凄凉、寂寞与悲哀的心情。情景交融,十分完美。

  首句写离别时间短暂只有几日,而主人公感觉十分漫长,认为门前已长野草,道出主人公度日如年的殷切思念之情。

  第二、三句通过写寒蝉、白露、清霜等描画出秋天的萧瑟、肃杀、凄冷,从而写出主人公的凄苦心情。白露、清霜一句对仗工整、描写细腻如画,想来主人公生活在离别的痛苦中,耳中所闻、眼中所见皆勾起自己的思念忧伤。

  末句写主人公独守空房、长啼无尽。“空掩紫罗袂”叙述主人公身穿华丽服饰其雍容华丽却无人欣赏,只能掩严实自己的服饰。“长啼无尽时”刚好与次句的“日夕长鸣悲”相呼应,且在啼哭时间上要更久长一些,把离别后的悲伤写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纵上所述,本诗有诗意、有境界、有情感,处处充满缠绵、委婉,在闺怨诗里面,艺术水平是很高的。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01月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
桃未芳菲(fēi)¹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²
注释:¹芳菲:花草香美。²“冲寒”句:意即“先喜(红梅)冲寒迎东风而笑”。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魂飞庾(yǔ)岭春难辨¹,霞隔罗浮梦未通²
注释:¹“魂飞”句:意思是红梅若移向大庾岭,其景色就与春天很难区别了。大庾岭即梅岭,盛植梅花。借“庾岭”点出梅花,借“春”点出色红。²“霞隔”句:用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山梦见梅花化为“淡妆素服”的美人与之欢宴歌舞的故事。见《龙城录》。用“霞”喻花红。用“隔”、“未通”,因赵师雄所梦见的罗浮山梅花是淡色的,与所咏的红梅不同。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绿萼(è)添妆融宝炬,缟(gǎo)仙扶醉跨残虹¹
注释:¹“绿萼”二句:意思是红梅似燃着红烛、添加了红妆的萼绿仙子,又如喝醉了酒在跨过赤虹的白衣仙女。绿萼,梅花绿色的称绿萼梅,这里借梅拟人,说“萼绿”,即仙女萼绿华,所以说“添妆”,与下句取喻相类。《增补事类统编·花部·梅》“萼绿仙人”注引《石湖梅谱》:“梅花纯绿者,好事者比之九嶷仙人萼绿华云。”妆,指红妆,红衣、胭脂等皆属。宝炬,指红烛。宋代范成大《梅》诗:“午枕乍醒铅粉退,晓妆初罢蜡脂融。”缟仙,原本比喻梅花。扶醉,醉须人扶。以“醉”颜点出花红。残虹,虹以赤色最显,形残时犹可见。南朝江淹《赤虹赋》:“寂火灭而山红,余形可览,残色未去。”也借以喻花红。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看来岂是寻常色¹,浓淡由他冰雪中。
注释:¹“看来”句:包含二义:一、花色美丽,不同寻常;二、梅花一般都是淡色的,用“岂是”来排除,是为了说红梅。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咏红梅花得“红”字》是《红楼梦》中邢岫烟所作,该诗和《咏红梅花得“梅”字》、《咏红梅花得“花”字》都出自小说第五十回。书中众人在芦雪庵联句,贾宝玉写诗“落了第”,被罚往栊翠庵折红梅花。大家又叫新来的邢岫烟、李纹、薛宝琴每人再作一首七律,按次用“红”、“梅”、“花”三字做韵。专命折得红梅的贾宝玉做一首《访妙玉乞红梅》诗。

  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当时的豪门,特别是贵族人士,在精神上也日益空虚,做诗成了一种消磨时光和精力的娱乐。他们既然除了“风花雪月”之外别无可写,也就只得从限题、限韵等文字技巧方面去斗智逞能。小说中已换过几次花样,这里每人分得某字为韵,也是由来已久的一种唱和形式。描写这种诗风结习,客观上反映了当时这一阶层人物的无聊的精神状态。

  从人物描绘上说,邢岫烟、李纹、薛宝琴都是初出场的角色,应该有些渲染。但她们刚到贾府,与众姊妹联句作诗不应喧宾夺主,所以芦雪庵联句除薛宝琴所作尚多外,仍只突出史湘云。众人接着要她们再赋红梅诗,是作者的补笔,借此机会对她们的身份特点再作一些提示,而且是通过诗句来暗示的。作者曾借王熙凤的眼光介绍邢岫烟虽“家贫命苦”,“竟不像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样,却是个极温厚可疼的人”(《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她的诗中红梅冲寒而放,与春花难辨,虽处冰雪之中而颜色不同寻常,隐约地包含着这些意思。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塔势如涌出¹,孤高耸天宫。
译文: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注释:高适:唐朝边塞诗人,景县(今河北景县)人。薛据,荆南人,《唐诗纪事》作河中宝鼎人。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¹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登临出世界¹,蹬(dèng)²道盘³虚空。
译文: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注释:¹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世界,人世的境界。²磴:石级。³盘:曲折。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突兀¹临神州,峥(zhēng)(róng)²如鬼工³
译文: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注释:¹突兀:高耸貌。²峥嵘:形容山势高峻。³鬼工:非人力所能。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四角¹(ài)²白日,七层³摩苍穹。
译文: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注释:¹四角:塔的四周。²碍:阻挡。³七层:塔本六级,后渐毁损,武则天时重建,增为七层。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下窥(kuī)指高鸟,俯听闻惊风¹
译文: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注释:¹惊风:疾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译文: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青槐(huái)夹驰道¹,宫馆²何玲珑。
译文: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注释:¹驰道:可驾车的大道。²宫馆:宫阙。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¹
译文: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注释:¹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五陵¹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译文: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注释:¹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净理¹了可悟,胜因²(sù)³所宗。
译文: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注释:¹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²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³夙:素来。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誓将挂冠¹去,觉道²资无穷。
译文: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注释:¹挂冠:辞官归隐。²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临神州,峥嵘如鬼工。”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这首诗主要写佛塔的孤高以及登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全诗状写佛塔的崔嵬和景色的壮丽十分成功。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16-318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5-206

gāoshìxuēdēngēn

cénshēn tángdài 

shìyǒngchū gāosǒngtiāngōng 
dēnglínchūshìjiè dèngdàopánkōng 
shénzhōu zhēngróngguǐgōng 
jiǎoàibái céngcāngqióng 
xiàkuīzhǐgāoniǎo tīngwénjīngfēng 
liánshānruòtāo bēnzǒucháodōng 
qīnghuáijiāchídào gōngguǎnlínglóng 
qiūcóng西lái cāngránmǎnguānzhōng 
língběiyuánshàng wànqīngméngméng 
jìngliǎo shèngyīnsuǒzōng 
shìjiāngguàguān juédàoqióng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¹,惟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清影²(miǎo)难即³,飞絮满天涯。
译文:东风并没有要去刻意做什么事,却妆点出万紫千红的花朵。能够以悠闲之心遍赏月下花枝倩影的,只有一弯偏斜的月钩。我想拥有一支铁质笛子,在繁花似锦的江南,靠着一树芳香弥漫、洁白如雪的梅花,吹奏颂春赞春的笛曲,一直吹到天上仙都的彩云深处,让人间春色与天上仙境沟通交融。清丽的花影却很快就消逝了,再也难以寻得。
注释:¹花影:月下花枝的倩影。²清影:消逝的清丽花影。³即:接近,得到。⁴飞絮:飘飞的柳絮,代表春天已经逝去。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chá)¹。东皇²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³?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译文:既然现实中理想不能实现,那么我和你是不是可以飘然归隐,“乘桴浮于海”?东皇笑了一笑,告诉我们说:春意难道在别人家吗?难道春花落了,东风也去了,美好的春光就真的完结了吗?在花落之后还有春意归来的途径,萋萋芳草是遮不住的。
注释:¹泛云槎:槎:木筏。《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桴, 小竹筏或小木筏,与“槎”义同。代表归隐。²东皇:司春之神。³芳意在谁家:这是反问句,谓春意并没有在世外,通过归隐寻找春意是徒劳的。⁴开落、来去:都是偏义复词,词义偏于落、去二字。⁵了却:了结,结束。⁶韶华:美好的时光。代指春光。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这两句既是实写春日景象,也借以喻道。有两重含义:一、大道并无功利目的,却能普惠众生;二、如得大道,触处皆春。与朱熹“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境相类。

  “闲来阅遍花影,惟有月钩斜。”不说“花”而说“花影”,一者增加了花的幽约迷人的情致,使读者联想到张先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二者这五首词中,作者总是用夜间月色比喻道德之光辉,用日间景象比喻现实的功利诱惑。所以也有这样的寓意:只有具备悟道的悠闲平静之心境,才能真正领略人生之美好。“闲来阅遍花影”主语是“月钩”。“斜”字说明月钩从升起到西斜一直在欣赏花影,与上句“遍”字呼应。“惟有”二字用“月钩”反衬尘俗之众往往沉迷于功名利禄的追求而不能真正领略人生的佳境。

  “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这三句用的是第一人称“我”,既是写自己的思想历程,也是代拟年轻人常有的想望——永远和春意相伴。以下也多有类似写法——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拟写年轻人的遭遇和困惑,既有真实性,也有虚拟性。用这样的口气来教导学生,显得更加亲切可信。曰“江南”曰“香雪”,意在突出春意之美盛。曰“铁笛”曰“玉城”,意在突出永不损毁,春意常驻。玉城,玉京,道家称天帝所居之处,也就是长生不老之仙境。吹彻:吹到,吹通。既是实写笛声嘹亮,上达云天;也是寓意人间春景能和天上仙境相通相融,永不消逝。霞:云霞。也有多重意蕴。一是与“吹彻”搭配,突出笛声的嘹亮,有响遏行云之意。二是点染仙境特征,传说的仙境都在云霞之中。三是天上美丽的彩霞与人间繁盛的春色互相呼应,突出春意永驻的想望。

  “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这两句写想望的破灭。也代表了年轻人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这几句与上片一样,也是虚拟的性质。

  “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从此至末尾几句都是东皇之语。作者借东皇之语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以此来教导学生。

  “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这几句还是东皇的反问语,谓没有了春花春风,春意并不会完结。

  “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芳草的茂盛是春去夏来的标志,“芳草不曾遮”是说节候的变化可以带走自然的春光,却挡不住道德春光的来临。这是全词的总结,谓如果能求道悟道,即使没有得到现实功利,道德之春也会永驻心中。

朝策犁眉騧,举鞭力不堪。
朝策犁眉騧(guā)¹,举鞭力不堪。
译文:我清晨乘着犁眉黄身马,举鞭无力。
注释:¹犁眉騧:黄身黑眉的狡马。
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巾微服尧祠南。
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巾¹微服²(yáo)祠南。
译文:强撑着病体,角巾便服地来到尧庙。
注释:¹角巾:有棱角的头巾。²微服:平民的服装。
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
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¹喷作金沙潭²
译文:只见柳丝垂地绿荫遮天,石门喷迸的流水在此汇成金沙潭。
注释:¹石门:鲁郡东门外的水门,遗址在今山东兖州;一说指兖州石门山。²金沙潭:为尧祠南面一个大池潭,水由石门流出。
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译文:这里山青水秀,我的老朋友果然为我们选择了一处绝妙佳景。
庙中往往来击鼓,尧本无心尔何苦。
庙中往往来击鼓,尧本无心尔何苦。
译文:庙中不断地有人来击鼓求福,其实尧本无心受人祭拜,你们这又是何苦呢?
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
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
译文:庙前又有双跪石人,如花的美女整日在表演歌舞。
银鞍绣毂往复回,簸林蹶石鸣风雷。
银鞍绣毂(gǔ)¹往复回,簸(bǒ)²(jué)石鸣风雷。
译文:权贵们的豪华车马往来不绝,惊动着林木山石发出轰鸣。
注释:¹银鞍绣毂:指贵族所用紊华车马。毂:泛指车。²簸林:撼动树林。
远烟空翠时明灭,白鸥历乱长飞雪。
远烟空翠时明灭,白鸥历乱长飞雪。
译文:远望潭中,长烟与碧波交织,时明时灭。白鸥群翔,如同纷纷扬扬的飞雪。
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
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
译文:红亭赤栏,置于碧流青水之间。
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
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
译文:这潭水深过百丈能通彻海底,说不定其中会有蛟龙盘踞。
君不见绿珠潭水流东海,绿珠红粉沉光彩。
君不见绿珠潭水流东海,绿珠红粉沉光彩。
译文:置身于此,让人不禁想起音日的绿珠潭,那潭水似乎是一下子都流入了东海,至今遗址无存。那粉面红妆的绿珠又到哪里去了呢?
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
绿珠¹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
译文:当年绿珠楼下的满园鲜花,也一枝难寻。
注释:¹绿珠潭:即洛阳昭仪寺绿珠池。池南有绿珠楼,楼为晋时石崇为爱妾绿珠所建,遗址今已不存。
昨夜秋声阊阖来,洞庭木落骚人哀。
昨夜秋声阊(chāng)(hé)¹来,洞庭木落²骚人哀。
译文:昨夜秋风已经自西吹来,洞庭波起树叶纷落。
注释:¹阊阖:指西风。²洞庭木落:《楚辞·九歌·湘夫人》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句子。
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译文:当此之时,携同三五少年,登高远望,定会心旷神怡。
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
生前一笑轻九鼎¹,魏武何悲铜雀台²
译文:如果曹操生前不是苦苦地争夺天下,怎么会有妻妾们空向铜雀台歌舞的悲哀呢?
注释:¹九鼎: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后世成为传国之宝,国家权力的象征。²铜雀台:三国时曹操建。遗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
我歌白云倚窗牖,尔闻其声但挥手。
我歌白云¹倚窗牖,尔闻其声但挥手。
译文:我现在倚窗长歌一曲《白云谣》,您要随着歌声挥手相应。
注释:¹白云:指《白云谣》。
长风吹月度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长风吹月度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译文:当此清风朗月之时,更当人仙共醉,举杯遥劝,仙人自当不辞。
酒中乐酣宵向分,举觞酹尧尧可闻。
酒中乐酣宵向分,举觞酹尧尧可闻。
译文:酒酣情浓已近夜半,更应举杯祭尧帝,然而尧安有知?
何不令皋繇拥篲横八极,直上青天挥浮云。
何不令皋(gāo)(yáo)¹拥篲(huì)²横八极,直上青天挥浮云。
译文:尧倘有知,则应命令皋陶手执扫帚,廓清宇内,扫清遮掩青天的浮云。
注释:¹皋繇:即“皋陶”, 亦作“皐陶”。传说虞舜时的执法官。²拥彗:拿着扫帚。
高阳小饮真琐琐,山公酩酊何如我。
高阳¹小饮真琐琐,山公²(mǐng)(dǐng)何如我。
译文:今日的盛会,更为空前。古代山简昼筑高阳池,那只算琐琐小饮,其酩酊醉态怎能与我相比?
注释:¹高阳:高阳池。²山公:山简。
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安足夸。
竹林七子去道赊(shē),兰亭雄笔¹安足夸。
译文:竹林七贤的聚会远不如我们,《兰亭集序》所叙的雅集也无足夸耀。
注释:¹兰亭雄笔:指王羲之所写《兰亭集序》。
尧祠笑杀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
尧祠笑杀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
译文:金沙潭水的清澈胜过太湖,但水边只剩下憔悴的荷花。
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
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
译文:此次相别,您归西秦,我即将奔赴东越,向瀛洲搜寻仙人之迹。
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
蓝田¹太白²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
译文:将来蓝田、太白若是你我相会之处,请您先为我把石上的月光擦拭得更加光洁。
注释:¹蓝田:即今陕西蓝田山。²太白:指陕西眉县东南之太白山。

  这是李白久病初愈后为友人送行所作的一首诗,运用夸张的手法,非常富有想象力,意象变幻莫测,情感奔泻直下,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诗一开始,便泄露出诗人的满怀悒郁。在明净秋日的早晨,诗人“强扶愁疾”,策马而行犹似力不能胜。久病初起固是一个原因,但悒郁之愁怀,更是重要因素。愁怀的原因,诗的字里行间已透出信息:故人将归长安,勾起了他对昔日在长安始受礼遇后被排挤的回忆。“角巾微服”一句,含有甚深的今昔之慨。昔日在长安受到皇帝隆重的礼遇,此时却是愁疾之身,在今昔殊异的感慨中有着悒郁不平。

  接写尧祠所见。“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在一片长杨掩蔽、青山碧水的秋日美景中,有石门山上的飞瀑喷射,有历乱的海鸥展翅,开阔明净中给人一种流动感。景是美景,故言“笑夸”。但是这并非纯为宁静自然的美,它笼罩在一片不相称的嘈杂中:来祭祀的人车马雷鸣,夹杂着鼓乐喧嚣,于是诗人发出“尧本无心尔何苦”的慨叹。慨叹之中,隐含着对皇帝周围的谀臣的讥讽和自己被排挤出朝的愤慨。接着又是另一番慨叹:“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谀臣在朝而贤人在野。谀佞之臣既遮蔽皇帝视听,贤人在野也就是自然的事了。由于有对在朝者的不满和在野的不平,才有下面完全离开尧祠物色的个人情怀的抒发和议论。

  接着,诗人的思路从尧祠跳跃到对于历史和人生哲理的探索。时光流逝,名姝的青春、骚人的才华、帝王的权势,都随着岁月消逝了。想象从尧祠超越过漫长的时间和空间,落到洛阳的绿珠楼。当日绿珠的绝代容颜,如今已光彩沉埋;当日与绝代容颜相映照的满园繁花,也已经没有了踪影,唯有潭水东流,与岁月同其匆匆而已。对于绝代名姝光彩沉埋的感慨,其中或许还隐含着对于一切美好生命无法永存的叹息和思索。然后,想象又回到现实来,昨夜秋风,引来了此时的登高望远。秋风乍起,岁月将暮。人生匆匆,功业未就而被逐,于是又想起忠而见疑,泽畔行吟的屈原来。从尧祠到绿珠,再写到屈原,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看,都是极大的跳跃。但是还不止于此。从屈原又跳跃到魏武帝和铜雀台。曹操是那样一位有雄才大略的人,竟也有生的眷恋和死的悲哀,还幻想死后享受生前的尊荣与宴乐。在李白看来,这是大可不必的。诗人要表达的观点是,不论是绝代容颜,骚人才华,还是帝王权势与奢靡生活,都将在岁月流逝中成为陈迹,生前事既不必执着于利害得失,身后事也不必悲叹挂怀。

  “我歌白云倚窗牖”,诗人在山光水色之飘然欲仙,长风入怀,于是产生劝酒仙人的幻觉。但是现实到底是难以摆脱的存在,飘然欲仙只是一时的慰藉,愤慨不平究竟郁积胸中,对于朝政黑暗,权奸当道,诗人时刻未能忘怀,这才有举杯酹尧,“令皋繇拥篲横八极”以扫浮云的祝愿。他依然对唐玄宗抱有幻想,希望他能任用贤臣,摒弃小人。不过,诗人的思绪在现实中只是稍作停留,很快又进入超脱的境界。在那超脱的境界里,他依然保持有他自己的天真和达观,保持有他的豪情满怀。一些令后代向往的风流人物,又一一出现在诗中。诗人仿佛进入了他们的行列,而昂扬气势更在他们之上,山简、竹林七贤、王羲之、范蠡,在他面前都相对逊色。他觉得自己比他们有更大的气概和才华,他依然傲视万物,昂扬气概未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最后,诗人与故人临别相期:“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这是从傲视万物到隐居的转折,看似突然,实际上是精神的升华,傲视万物的襟抱既然不容于当世,则唯有与山林为伍,才可以保持高洁的情操。这样一个结尾,表现了诗人巨大的抱负和自信心,是因不容于当世而进入超脱境界的一种积极的精神活动。

  这首诗,诗人的想象驰骋于天上人间,古往今来。不同的意象随情思的莫测变幻而组合,相互之间的衔接,常让人感到突然。但从联结意象的感情脉络看,中间并无滞碍。诗中没有晦涩的象征,没有朦胧的隐喻,激愤的情感奔泻而出,但意象又是跳跃的,中间有巨大跨度。这意象的跳跃式组合,其实就是李白瞬息万变的想象的如实表现。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14-119

jùnyáosòngdòumíngbáohuáhái西jīng--bái

cháoméiguābiānkān

qiángchóuxiàngchùjiǎojīnwēiyáonán

zhǎngyángsǎojiànshíménpēnzuòjīnshātán

xiàokuārénzhǐjuéjìngshānguāngshuǐqīnglán

miàozhōngwǎngwǎngláiyáoběnxīněr

ménqiánzhǎngguìshuāngshírényǒuhuā

yínānxiùwǎnghuílínjuéshímíngfēngléi

yuǎnyānkōngcuìshímíngmièbáiōuluànzhǎngfēixuě

hóngtíngzichìlángànliúhuánzhuǎnqīngjǐntuān

shēnchénbǎizhàngdònghǎizhīyǒujiāolóngpán

jūnjiàn绿zhūtánshuǐliúdōnghǎi绿zhūhóngfěnchénguāngcǎi

绿zhūlóuxiàhuāmǎnyuánjīncéngzhīzài

zuóqiūshēngchāngláidòngtíngluòsāorénāi

suìjiāngsānshǎoniánbèidēnggāoyuǎnwàngxíngshénkāi

shēngqiánxiàoqīngjiǔdǐngwèibēitóngquètái

báiyúnchuāngyǒuěrwénshēngdànhuīshǒu

zhǎngfēngchuīyuèhǎiláiyáoquànxiānrénbēijiǔ

jiǔzhōnghānxiāoxiàngfēnshānglèiyáoyáowén

lìnggāoyáoyōnghuìhéngzhíshàngqīngtiānhuīyún

gāoyángxiǎoyǐnzhēnsuǒsuǒshāngōngmǐngdīng

zhúlínzidàoshēlántíngxióngānkuā

yáoxiàoshāshuǐzhìjīnqiáocuìkōnghuā

ěrxiàng西qíndōngyuèzànxiàngyíngzhōu访fǎngjīnquē

lántiántàibáiruòwèisǎoshíshàngyu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