褰裳望洞庭,眼过天一角。初别未甚愁,别久今始觉。
褰裳望洞庭,眼过天一角。初别未甚愁,别久今始觉。
作笺非无笔,寒雁不肯落。芦花待挐音,怪底北风恶。
作笺非无笔,寒雁不肯落。芦花待挐音,怪底北风恶。

dàiqiānyán--jiāngkuí

qiānshangwàngdòngtíngyǎnguòtiānjiǎo

chūbiéwèishénchóubiéjiǔjīnshǐjué

zuòjiānfēihányànkěnluò

huādàiyīnguàiběifēngè

姜夔

姜夔

姜夔kuí(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一说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另一说江西德兴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他的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 3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¹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译文:读了六月三十日的《人民日报》,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心绪难平,浮想联余,睡不着觉。早晨微风吹拂,朝阳照耀窗前,遥望南国天空,欣然提笔作诗。
注释:¹余江县:在江西。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¹无奈小虫何!
译文:祖国大地上白白有这么多的绿水青山,连神医华佗拿小小的血吸虫也没有根治的办法。
注释:¹华佗:三国时名医。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千村薜(bì)(lì)¹人遗矢²,万户萧疏鬼唱歌。
译文:许多村庄荒草丛生,杳无人迹,瘟疫无情蔓延,千门万户家破人亡,听到的只是鬼在唱歌。。
注释:¹千村薜荔:形容村落荒芜。薜荔:亦称木莲、鬼馒头,桑科,常绿藤本,含乳汁。²遗矢:遗屎。血吸虫病后期人常水泻。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译文:坐在地球上每天行走八万里的路程,沿着天路遥遥地看过浩渺的银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译文:牛郎如问起血吸虫病的事,一切悲欢离合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为过去。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译文:春风吹拂杨柳新绿,新中国一片春意盎然,六亿人民意气风发,个个都像古代的尧舜一样。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红雨¹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译文:落花随着自己的心意翻波逐浪,青山有意化崎岖险阻为康庄大道。
注释:¹红雨: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¹铁臂摇。
译文:人民群众挥动银光闪闪的铁锄,挥舞着坚实的臂膀,兴修水利,整治山河,使大地都为之颤动。
注释:¹三河:黄河、淮河、洛河,泛指河流。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译文:试问瘟神啊,你要往哪里去?人们焚化纸钱,点起明烛,火光明亮,照耀天空,以此来送走瘟神。

  第一首,通过对广大农村萧条凄凉情景的描写,反映了解放前血吸虫的猖狂肆虏和疫区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绿水青山”,本是适合人们居住的美好环境,却“枉自多”,即再多也无用,再美好也无用,因为在瘟神肆虐下,对于贫病交迫的疫区人民来说,“绿水青山”也显得无足轻重了。这句写出了疫区劳动人民的无限辛酸,也寄托着作者的无限感慨。“华佗无奈小虫何”,是说不仅在漫长的旧时代,在统治者只知对劳动人民进行压榨,而不管劳动人民死活的情况下,一些想救死扶伤的像华佗那样的名医,对血吸虫也束手无策,徒唤奈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薜荔,野生常绿藤本植物。千村薜荔,形容村落荒芜了。矢,同“屎”。“人遗矢”,借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赵国名将廉颇被废,到了楚国。赵王想再起用他,派使者到楚国去看廉颇,使者拿了反对廉颇的人的金钱,回来诳报道:“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说他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这里指患血吸虫病的人下泻不止,濒于死亡。成千成万户人家变得萧条冷落,大片田地都荒芜了。“鬼唱歌”,本于李贺《秋来》诗:“秋坟鬼唱鲍家诗。”成了鬼的世界,即多少个村庄完全毁灭了。以上四句写旧社会里的人民受到血吸虫病的毒害,是那样使人触目惊心。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作者利用诗歌技巧可以跳跃的特点,让我们从旧社会的苦难里,一下子跳到光明美好的新社会。郭沫若在《坐地、巡天及其他》(1959年3月4日《人民日报》)里,指出这两句“是说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点是可以肯定的。”八万里,指地球自转一周,地球的赤道全长四万公里,正合八万里。地球在自转时,同时也在公转,所以作者想象飞腾,遥看天上的无数星河,即“遥看一千河”。这样的想象飞腾,使我们想起范缜《答曹思文难神灭论》:“明宵结想,坐周天海。”昼夜想象,坐着可以想象到绕天和海一周。“坐地”、“巡天”,正如作者的想象飞腾,想到跟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可以看到天空中无数的星河。萧涤非先生指出:“从全诗的结构来说,这两句是一个转折点,一个关键,同时也是一个飞跃。因为它并没有明白地、直接地说出消灭血吸虫的过程,而是通过描写血吸虫被消灭后的喜悦来透露。但这层意思还是很明白的。”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诗人“遥看一千河”,自然会“浮想”起那位住在银河边的牛郎,再想象牛郎作为古代传说中的劳动人民,也一定关怀着他曾生活过的大地上乡亲们的疾苦;在牛郎的时代,中国已有“瘟神”肆虐,因而设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这是诗人的回答,如果牛郎“欲问瘟神事”,那只能告诉他:尽管千百年岁月如流水般消逝了,但人们依然在遭受“瘟神”的折磨!“悲欢”,在这儿是偏义复词,其意在“悲”。

  第二首写新社会,写广大人民征服大自然,治山理水,同时大举填壕平沟,消灭钉螺的动人情景。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前一句以明快的语言勾画出当前春光明媚的景象,它既是写景,又象征着当时全国人民奋发有为的动人气概。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六亿人民精神境界和智慧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光辉思想。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红雨”指桃花,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看到桃花乱落像红雨,作者认为这是随着人们的心意翻成红色的波浪,这是象征手法,象征在千百万群众的要求下,到处掀起红色的高潮。这里只是借“红雨”来写出这种形势。“随心”,随着千百万群众的心意。“翻作浪”,转变成为红色高潮。青山不再成为交通的阻碍。“着意”,特意。“化为桥”,化作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青山怎么会化为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呢?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从青山联想到高大的五岭山脉,高到像跟天连接,可是劳动人民在那样的高山上挥动雪亮如银的锄头,在建设山区。这里是借五岭来概括全国所有的山区,在山区进行建设。经过建设,山区也成为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了。从山联系到水,“三河”,旧指黄河、淮河、洛河,这里概括全国所有的河流。劳动人民挥动铁臂来搞水利建设,它的声势之大使大地振动。这样写山区建设和水利建设,虽然没有提到消灭血吸虫病,实际上把消灭血吸虫病也包括在内了。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两句点明题意,总结全诗。前一句语调轻松,含幽默调侃意味,流露出诗人对中国人民终于“送”走了“瘟神”的衷心喜悦。后一句,并非写实,而是借用传统的民间习俗,表示如何“送”。字里行间,也渲染出对“瘟神”的鄙视和嘲讽。

  本诗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意气豪迈。这不仅由于作为人民领袖的诗人高瞻远瞩,思路开阔,在诗中展示了无限的宇宙和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诗人具有对祖国、对人民浓厚的爱,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炽烈感情。因而,一旦获悉“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这样旷古未有的喜讯,便激动万分,诗思潮涌,从而使诗篇洋溢着风发的意气,卓厉的豪情。诗如其人。本诗是毛泽东同志伟大人格和气魄的体现,也只有毛泽东同志才能谱写这样气壮山河的诗篇。

参考资料:
1、 王晓东.毛泽东诗词解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215-222
2、 董 茵.纸船明烛照天烧——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赏析.国防科技工业,2003(7)

èrshǒu ·sòngwēnshén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liùyuèsānshí rénmínbào  jiāngxiànxiāomièlexuèchóng xiǎngliánpiān néngmèi wēifēng línchuāng yáowàngnántiān xīnránmìng 

绿shuǐqīngshānwǎngduō huàtuónàixiǎochóng 
qiāncūnrénshǐ wànxiāoshūguǐchàng 
zuòxíngwàn xúntiānyáokànqiān 
niúlángwènwēnshénshì yàngbēihuānzhúshì 

chūnfēngyángliǔwànqiāntiáo liù亿shénzhōujìnshùnyáo 
hóngsuǐxīnfānzuòlàng qīngshānzhuóhuàwéiqiáo 
tiānliánlǐngyínchúluò dòngsāntiěyáo 
jièwènwēnjūnwǎng zhǐchuánmíngzhúzhàotiānshāo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子瞻(zhān)¹(zhé)岭南²,时宰³欲杀之。
译文:苏子瞻被贬官到岭南,当宰相的想要把他杀死。
注释:¹子瞻:即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²岭南:地区名,指五岭以南地区。³时宰:当时的执政者,指章惇。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饱吃惠州饭¹,细和渊明诗。
译文:他饱吃了惠州的饭,又认真地和了渊明的诗。
注释:¹饱吃惠州饭: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官,至惠州安置,时达三年。惠州:现今广东省惠州市。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彭泽¹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译文:陶彭泽是千古不朽的人物,苏东坡也是百代传名的贤士。
注释:¹彭泽:地名,在今江西九江东北部。陶渊明曾在此地作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乡。这里以彭泽指代陶渊明。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出处¹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译文:苏的出仕与陶的归隐,情况虽有不同,但两人的风格和情味,却是多么相似啊。
注释:¹处:隐居田园。

  诗题“跋”字表示诗人对苏轼的尊敬。首二句“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分量极重,也切合事实。“时宰”章悖贬东坡于惠州,自以为东坡在那里既无自由,又不服水土,必死无疑。孰料东坡泰然处之。诗人平淡中概括了苏轼先贬惠州,再贬儋州,已至天涯海角之绝地的经历。“时宰欲杀之”五字,有回拦横截之力,写出诗人对执政者妒能嫉贤、残酷打击的无比愤慨。尤其用一“欲”字点出其用心之狠,而为苏轼抱无尽之同情。状况如此沦落,诗人再用“饱吃饭”与“细和诗”两个生活细节,生动而具体地再现了苏轼超迈洒脱的精神境界。前两句用力之重,恰恰成为后二句的铺垫,造出跌宕悬殊的强烈效果。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急转,在“时宰欲杀之”的情况下既不乞怜,也不忧伤,而是“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这是对“时宰”迫害的极大蔑视,也是胸襟开朗、人品卓绝的具体表现。苏轼之所以如此喜爱陶诗,自然不仅由于艺术上的向往,更主要的还在于心灵上的契合。第四句入题。一般的诗人至此,就容易针对《和陶》的内容褒赞开来,而诗人点到即收,忽然跳出,借陶渊明人品赞苏轼,大开大合。

  “彭泽吃载人,东坡百世士”说得非常郑重恳切。从开始的“子瞻”到“东坡”,“渊明”到“彭泽”,从称呼上加以变化。陶渊明见机而作,彭泽令只做一百多天就去官归隐,前人多视他为处士。而苏轼却一生都在宦海浮沉。拿陶渊明喻苏轼,从形迹看,两人截然不司,而他们不以贫富得失萦怀,任真率性而行,则是共同的。所以“出处虽不同”又一反,着一“虽”字以为转折,“风味乃相似”以“乃”字一合作结。“风味”二字含蓄不尽,由读者自去领会。

  苏轼针对陶渊明写的和诗有一百零九首,风格内容多种多样。诗人却紧紧抓住“风味乃相似”这个特点,专写苏轼胸怀。言为心声,其人如此,与陶渊明相似。这是诗人以简驭繁,遗貌取神,探骊得珠之处。而八句之中上下联系数百年,至少有四次转折,这是诗人古体诗短篇的刻意求精之作。诗人崇尚“平淡而山高水深”的风格,这首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341页
2、 蒋方编选.黄庭坚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27页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译文:凄冷的夜雨打幽窗不堪细听,挑亮灯火无聊地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人间亦有¹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译文:人间也有比我更痴情的人儿,难道伤心的只有我小青一个吗!
注释:¹亦有:也有。亦,也。
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才道莫伤神,青衫湿一痕。
新寒中酒¹敲窗雨,残香细袅(niǎo)秋情绪。才道莫伤神,青衫(shān)²湿一痕。
译文:乍暖还寒的天气下着小雨,酒醉后残存的余香似乎也在模仿着秋天的伤感情绪。果然是在怀念远方的人啊,连眼泪都把青衫湿润了。
注释:¹中酒:犹酒酣,非醉非醒之状态。²青衫:古代学子或官位卑微者所穿的衣服。
无聊成独卧,弹指韶光过。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
无聊成独卧,弹指¹(sháo)²过。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
译文:相思之情不胜愁苦,我一个人孤枕而眠,更觉烦闷情聊。弹指间,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还记得当初和你分别时,桃花千树、杨柳依依的画面,这一切多么令人怀念又惆怅啊。
注释:¹弹指:极短的时间。本为佛家语。²韶光:美好的时光,此处指春光。

  这首词写思念之苦。

  词先由凄苦情绪写起。上片第一句,“新寒中酒敲窗雨”,“中酒”意思是喝醉酒,新寒是指寒冷冬季来临前时期,即深秋时节。“残香细袅秋情绪”,意思是说:悲秋的情绪,像一缕残香,细袅如丝,萦绕心头,窗外的秋雨,不断地敲打着窗门,也敲打着他的心扉,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当时凄苦的心境。他在周围一片静寂中,望着香炉里的残烟,袅袅升起,满腹愁思,只能以酒浇愁。秋风秋雨,萧飒凄凉,搅得人愁怀似醉。“才道莫伤神,青衫湿一痕”。道出了词人心情凄苦惆怅的缘由,正是因为思念心上人。诗人以“酒”、“雨”、“烟”几样景物,构成一幅凄残景象,把抒情主人公愁肠百结、泪洒衣衫的思念之苦,巧妙而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下片“无聊成独卧,弹指韶光过”。指的是尽管孤枕而眠,弹指间,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可是思念之心却清清醒醒,他依然还清楚地回忆着春天分手时的情景。词人在这里却将笔锋一转:“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主人公的眼睛一亮突然眼前出现一派春意融融、情意缠绵的幸福画面。这桃红柳绿的妩媚景色,这如此美好的幸福回忆,与前面的“新寒”、“窗雨”、“泪痕”的惨淡孤寂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出人意外,令人回味。层层深入地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又以反常的出人意外的感受表现感情的起伏变化,是词人最为熟悉,并且运用最多也最为成功的艺术手法。

  全词情思翻转跳宕,屈曲有致,相思之苦表现得哀婉曲折。非有切身的体会,不会写得如此神采飘摇,真实细腻,令人感到一丝怅然。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著.纳兰词典评: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第43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8页
3、 贺新辉主编.清词鉴赏辞典 图文修订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09:第616页

mán··xīnhánzhōngjiǔqiāochuāng--lánxìng

xīnhánzhōngjiǔqiāochuāngcánxiāngniǎoqiūqíngcáidàoshāngshénqīngshān湿shīhén

liáochéngdànzhǐsháoguāngguòbiéshítáohuāliǔwàn

两岸月桥花半吐。红透肌香,暗把游人误。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
两岸月桥花半吐。红透肌香,暗把游人误¹。尽道武陵溪²上路。不把迷入江南去。
译文:拱桥两岸红梅花儿刚刚绽放,露出鲜红的花瓣,散发着沁人心肺的清香。不把不觉地将游人误导,产生出许多幻想。自以为走进了武陵溪上的桃花林中,却不把已踏入江南迷人的红梅之乡。
注释:¹红透肌香,暗把游人误:指梅花鲜红芬芳,让游人留恋不已,以致迷失道路。²武陵溪:即晋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载的桃花源。
先自冰霜真态度。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莫是东君嫌淡素。问花花又娇无语。
先自冰霜真态度¹。何事枝头,点点胭(yān)(zhī)²。莫是东君嫌(xián)淡素³。问花花又娇无语。
译文:梅花啊,你本应是冰清玉洁的素装,为何却在枝头把胭脂涂上?莫非司春的女神不喜欢清淡,才为你化上这般浓艳的红妆?红梅默默不作回答,只是一副娇羞可人的模样。
注释:¹态度:举止风度。²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意为梅花原本素白,充满傲霜之态,现在却为何被脂粉污染?³莫是东君嫌淡素:莫非是春神嫌梅花太过素雅,所以为它染上脂粉?东君:日神,一说司春之神。

  这是一首礼赞梅花的词作。  

  词的上片赞颂梅花的迷人之姿。首句入笔捉题,直截了当地写梅花“两岸月桥花半吐。”溪水岸边小桥两端的梅花已经绽蕾半开。紧接着直接写梅花半吐的风韵和游人对梅花的迷恋。那半开的梅花通体红透,香气四溢。“肌香”二字以美人暗喻梅花香气袭人冰肌玉骨的娇姿。正是梅花这绝代风彩,才使游人不知不觉中为其所吸引。一个“暗”字、一个“误”字把游人情不自禁的迷恋梅花的神态写足。以下二句“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用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入桃源、忘情迷途的典故,反衬江南梅花的迷人风姿。此二句是说人人尽说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的武陵溪畔桃花林的美丽,却不知这梅花半吐的江南风景的迷人。对比之下,更突出这江南桥畔梅花的美丽,表现了主人公爱梅的情感。  

  如果说上片从色艳香浓的外部面貌来礼赞梅花的话,那么,下片则是从凌霜傲雪的内在品质来颂扬梅花。  过片“先自冰霜真态度”一句,赞扬梅花凌寒独放的坚强品格。“争先”二字突出梅花不畏严寒霜雪的精神,“态度”即姿态品格。紧接着词人用一设问:“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莫是东君嫌淡素?”意思是:“梅花为何在冰霜严寒之中用胭脂般的红艳去点染枝头?莫非是司春之神嫌冬天百花凋零,色彩过于单调之故?”东君即司春之神。这一设问实质上旨在突出梅花凌霜傲雪的高风亮节,颂扬它给人们带来春的消息。煞尾句“问花花又娇无语”再度褒扬那娇艳的梅花,毫不炫耀自己,默默地装点人间春色。  

  古之人咏梅词极多,但大多从其冷艳着眼,抒发词人寂寞的情感。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姜夔的《暗香》、《疏影》等等。在他们的笔下,梅花是一个“寂寞开无主”、“此花幽独”的孤芳自赏的形象。而真德秀却能别出蹊径,一扫大多咏梅词人失意孤寂的怨艾,对梅花绰约迷人的风韵作了热情的描摹,对梅花凌霜傲雪的品格作了全面的褒扬。词的氛围热烈,格调高亢。词人真德秀幼即聪慧异常,四岁诵书,过目成诵。十五丧父,依赖寡母力贫教养,又得同郡人相助,才得以入学中举。宋理宗时官历泉州、福州知府,入为翰林学士,拜参知政事。他为人正直,凡是做官所到的地方,皆布惠政,廉声卓著。其学以朱熹为宗,提倡正学,与权奸韩侂胄伪学对抗,使正学得以复明。古代有诗品即人品的说法,由于作者艰苦修身进学、勤政为民、正直不阿的身世和为人,他对梅花的高风亮节进行满腔热情的礼赞,作品也显现出积极亢奋、开朗明快的格调。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