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云合无行处,惆怅来游路已迷。
却入静坊灯火空,门门相似列蛾眉。
沙河云合无行处,惆怅来游路已迷。
却入静坊灯火空,门门相似列蛾眉。
姜夔

姜夔

姜夔kuí(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一说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另一说江西德兴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他的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 3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闲居少(shǎo)¹邻并,草径入荒园。
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注释:¹少:不多。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¹树,僧敲月下门。
译文: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注释:¹池边:一作“池中”。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过桥宿野色¹,移石动云根²
译文: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注释:¹宿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宿开。²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暂去还来此,幽期¹不负言²
译文:我暂时离开这里不久就将归来,相约共同归隐,到期绝不失约。
注释:¹幽期:时间非常漫长。²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直通向荒芜的小园;园旁也没有人家居住。诗人开篇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一处幽静的环境,通过对友人居所的描写,暗示友人的隐者身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明月清辉映照,万籁俱寂,老僧轻轻的敲门声,惊动了夜 宿的鸟儿,引起它们的躁动不安,大概就是鸟儿从窝中飞出转个圈,又飞回巢中这个瞬间,被诗人抓住,用僧人的敲门声反衬周围环境的幽静。“敲”字用得很妙,而贾岛曾在“推”、“敲”两字使用上犹豫不决,后来在韩愈的建议下,使用“敲”字,两人因此也成为了朋友。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参考资料:
1、 施绍文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61-962 .

níngyōu

jiǎdǎo tángdài 

xiánshǎolínbìng cǎojìnghuāngyuán 
niǎo宿chíbiānshù sēngqiāoyuèxiàmén 
guòqiáofēn shídòngyúngēn 
zànhuánlái yōuyán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临高阁,乱山¹平野²烟光薄³。烟光薄,栖(qī)归后,暮天闻
译文:登临高楼,只见山峦纵横,空旷的原野笼罩在轻薄的烟雾中,烟雾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乌鸦反巢,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号角声。
注释:¹乱山:“乱”,在这里是无序的意思。²平野:空旷的原野。³烟光薄:烟雾淡而薄。⁴栖鸦:指在树上栖息筑巢的乌鸦。⁵闻:杨金本《草堂诗余》作“残”,《花草粹编》作“吹”。⁶角:画角。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施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断香残酒¹情怀²恶,西风催衬³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译文:熏光燃尽,美酒饮完,这光景令人内心好不悲苦凄切。阵阵秋风吹落那一片片梧桐枯叶,梧桐叶落,又是一片秋景萧瑟,又让人总是满怀的孤独、冷落。
注释:¹断香残酒:指熏香里的香烧尽了,杯里的酒喝完了。²情怀:《花草粹编》作“襟怀”。³催衬:通“催趁”,宋时日常用语,义犹催赶、催促。⁴梧桐落:在古典诗词中,桐死、桐范既可指妻安的丧亡,亦可指丧失。⁵还:回,归到。另说,当“已经”讲。⁶秋色:《花草粹编》作“愁也”。⁷还:仍然,另说,当“更”讲。

  本首词乃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南渡之后,李清照递遭家破人亡、沦落异乡、文物遗散、恶意中伤等沉重打击,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离乱等惨痛事实。这首《忆秦娥》就是词人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上片作者立笔高阁之外,描写作者登楼所见所闻,并将所思之情打入其中;下片作者转笔高阁之内,描写作者登楼所思所感,并将所见之景绘入其中。全词两片均不脱出写情绘景,寓情于景,情景交加的诗词三昧,写得极为高妙,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

  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

  起句“临高阁”,点明词人是在高高的楼阁之上。她独伫高阁,凭栏远眺,扑入眼帘的是“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象: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叠句“烟光薄”加强了对这种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乌鸦是被人们厌恶的鸟类。它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这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旷、悲凉,给人以无限空旷的感受,意境开阔而悲凉。不难看出,这景物的描写中,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

  下片起句,作者写了在这种景色中自己抑郁孤寂的心情。

  “断香残酒情怀恶”全词只有这一句直接写“情怀”,但它却是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与此密切相关。“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的萧索冷落。“断香残酒”四字,暗示出词人对以往生活的深切怀恋。在那温馨的往日,词人曾燃香品酩,也曾“沉醉不知归路”。而此时却香已断,酒亦残,历历旧事皆杳然,词人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一个“恶”字,道出了词人的不尽苦衷。

  “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片片落叶象无边的愁一样,打落在她的心上;阵阵风声,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那数不尽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作者写到这里,已把感情推向高峰,接着全词骤然从“又还秋色”的有声,转入了“又还寂寞”的寂静之中。这“静”绝非是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而是词人内心在流血流泪的孤寂。“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说明词人对秋色带来的寂寞的一种厌恶和畏惧的心理。自己不甘因秋色而寂寞,无限婉惜逝去的夏日的温暖与热闹,同时也似乎表明她失去亲人、故乡的寂寞心情。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那种种复杂难言的心情,都通过淡淡的八个字,含蓄、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词的结句,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是对词人所处的环境,所见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实、准确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时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于景,景衬托出情,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110-112

qíné ·yǒngtóng

qīngzhào sòngdài 

língāo luànshānpíngyānguāng yānguāng guīhòu tiānwénjiǎo 
duànxiāngcánjiǔqínghuái怀è 西fēngcuīchèntóngluò tóngluò yòuhuánqiū yòuhuán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¹²古寺³,初日高林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注释:¹清晨:早晨。²入:进入。³古寺:指破山寺。⁴初日:早上的太阳。⁵照:照耀。⁶高林:高树之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 一作:竹)
曲径¹²³处,禅房花木深。(曲 一作:竹)
译文: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注释:¹曲径:一作“竹径”,又作“一径”。²通:一作“遇”。³幽:幽静。⁴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悦¹鸟性,潭(tán)²³人心。
译文: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注释: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²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³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都寂 一作:俱寂;但余 一作:惟余)
万籁(lài)¹²(dōu)³寂,但余钟磬(qìng)音。
译文: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¹万籁: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²此:在此,即在后禅院。³都:一作“俱”。⁴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⁵钟磬:指钟、磬之声。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像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shānhòuchányuàn

chángjiàn tángdài 

qīngchén chūzhàogāolín 
jìngtōngyōuchù chánfánghuāshēn  (zuò zhú )
shānguāngyuèniǎoxìng tányǐngkōngrénxīn 
wànlàidōu dànzhōngqìngyīn  (dōuzuò  dànzuò wéi )
云封高岫护将军,霆击寒村灭下民。
云封¹高岫(xiù)²³将军,霆(tíng)寒村灭下民
译文:云雾弥膜笼罩住高山峻岭,将军们躲进岩洞发号施令;国民党战机轰炸把村落夷为平地,遭受杀戮的全是无辜百姓。
注释:二十二年:指民国二十二年,即1933年。邬其山,即内山完造;静农,即台静农。¹云封:云雾弥漫、笼罩的意思。²高岫:山峰、山峦。暗指江西庐山。³护:保护。⁴将军:指国民党蒋介石。⁵霆击:雷霆轰击。⁶寒村:贫穷的农村。⁷下民:小民,老百姓。
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
到底不如租界¹好,打牌声里又新春。
译文:上海的租界依然歌舞升平,没有轰炸用不着胆战心惊;吃饱了牛排色翅红茶绿酒,打牌声里混过了又一新春。
注释:¹租界: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租借”给他们统治管辖的地区。这里指上海的各国租界。

  这首诗,开头一联是对偶,“护将军”和“灭下民”相对,正说明“灭下民”的罪魁祸首是那个“将军”,是那个在云封高岫上的“将军”,矛头指向国民党首脑蒋介石,是极为有力的。“高岫”原作“胜境”,“胜境”只指名胜风景,显不出是庐山,改作“高岫”,就把庐山突出出来了。“霆落”改成“霆击”,用“落”是从上而下,用“击”是有意的轰击,又突出“灭下民”的罪恶。“戮下民”是屠戮下民,改为“灭下民”,是歼灭百姓,有全部消灭的意思,更其显出他们的罪恶用心。“到底”原作“依旧”,依旧是照旧,不如到底的更为有力。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鲁迅推敲修改的功夫,使得用词更为精确有力,更为生动。

  “到底不如租界好”是有力的讽刺。在国民政府实施轰炸、屠杀人民的时候,托庇于洋人势力的租界上的高等华人,还在醉生梦死,寻欢作乐,所以也对他们进行讽刺。诗人以强烈的讽刺,揭露了国民政府在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国难当头之际,却抱着“不抵抗主义”,挟带金银财宝躲进租界,依然“方城为戏”,“麻雀取乐”,为非作歹。“住在租界里的人是有福的”(《天上地下》),鲁迅运用反语,指出了国民政府奴颜婢膝,甘当亡国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精神状态。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叙事,准确有力,饱含愤怒,后两句,寓揭露于讽刺,以讽刺代怒斥,改“依旧为“到底”,更深刻地揭露了国民政府的本质。

参考资料:
1、 洪桥 叶由.鲁迅诗歌浅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77年:127页
2、 周振甫.鲁迅诗歌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年:131页
黄鹄飞兮下建章,羽肃肃兮行跄跄,金为衣兮菊为裳。
黄鹄(hú)¹飞兮下建章²,羽肃肃³兮行跄(qiāng),金为衣兮菊为裳
译文:远来的黄鹤飞进皇宫,振动双翅发出沙沙响声。金黄色的羽毛灿烂夺目,菊花一样的尾巴更加鲜明。
注释:¹黄鹄:亦称天鹅,似雁而大,劲长善飞,羽毛洁白,也有黄色的。²建章:即建章宫,旧址在今西安市西北。³肃肃:鸟飞拍翅声。⁴跄跄:飞跃奔腾貌,这里形容鸟飞迅急。⁵衣、裳:古时上身所穿称“衣”,下身所穿称“裳”。
唼喋荷荇,出入蒹葭。
(shà)(zhá)¹荷荇(xìng)²,出入蒹(jiān)(jiā)³
译文:这鸟儿平时只在芦苇中出入,吃食则是水里生长的荷荇。
注释:¹唼喋:形容水鸟或鱼类吃食的声音。²荷荇:两种植物,均生水中。荷,荷花。荇,荇菜。³蒹葭:芦苇,水生植物。
自顾菲薄,愧尔嘉祥。
自顾¹菲薄²,愧³嘉祥
译文:我自知年龄幼小而又德薄才浅,愧对这样鸟降瑞于太液池中。
注释:¹自顾:自念、自视。²菲薄:鄙陋,指才德等,常用作自谦之词。³愧:惭愧。⁴尔:你,指黄鹄。⁵嘉祥:祥瑞、吉祥。

  该诗是一首乐府诗,前五句为纪实,对黄鹄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黄鹄飞兮下建章”交代黄鹄降临的地点,也交待了诗歌创作的背景,描绘出黄鹄鸟划过建章宫的上空,降临在太液池边的情景。“羽肃肃兮行跄跄,金为衣兮菊为裳,唼喋荷荇,出入蒹葭”,这里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鹄的外貌和动作——黄鹄扇动翅膀的声音“肃肃”,黄鹄轻快灵敏的步伐“跄跄”以及黄鹄咀嚼食物的声音“唼喋”。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将鸟儿嫩黄鲜亮的羽毛比作金和菊,描写出以金为衣以菊为裳的黄鹄穿梭于芦苇荷荇之间,时而扇动翅膀,时而啃食花叶的模样,十分美丽可爱。句中的三个“兮”,表现了小诗人赏心悦目的激动心情。

  可欣喜之余,诗人忽然想到,自己又没有为江山社稷做过什么。毕竟才八岁,还不曾亲政……于是,渐渐地,一种失落而又羞愧的情绪涌上了诗人的心头。于是,话锋一转,以“自顾菲薄,愧尔嘉祥。”结尾,浩浩穹宇之下,诗人深感自己的渺小,不免心中有愧。

  全诗借景抒怀,托物言志,既表现了小诗人对黄鹄降临的喜悦与庆幸,也表现了小皇帝为人谦和,具有宏大高远的志向。

参考资料:
1、 黄益庸,衣殿臣编著.《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历代神童诗 上》: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01:第2-4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