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此形骸,便是其人。
一灵皮袋,皮袋一灵。
即此形骸,便是其人。
一灵皮袋,皮袋一灵。
释宗杲

释宗杲

释宗杲(1089~1163),字昙晦,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
春梦¹乱不记,春原²登已重。
译文:春天的梦因为脑子混乱记不得了,登上原野的时候发现春天已经很深了。
注释:¹春梦:春天的梦。²春原:春天的原野。
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
青门¹弄烟柳²,紫阁³舞云松
译文:在青门里揉捏柳枝,在紫阁中看松树耸入云中。
注释:¹青门:泛指归隐之处。²烟柳:烟雾笼罩的柳林,也泛指柳树。³紫阁:指仙人或隐士的住所。⁴云松:白云和松树,古时多为隐居者视为伴侣。
拂砚轻冰散,开尊绿酎浓。
(fú)(yàn)轻冰散,开尊¹绿酎(zhòu)²浓。
译文:轻轻擦拭砚台使上面的薄冰,再将新酿的醇酒倒入杯中。
注释:¹开尊:即“开樽”,举杯饮酒。²绿酎:新酿的醇酒。
无悰托诗遣,吟罢更无悰。
无悰(cóng)¹托诗遣(qiǎn),吟罢更无悰。
译文:心里的无味只有寄托于诗中,可是吟诗之后内心又归于无味了。
注释:¹悰:心情,思绪。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河北¹民,生近二边²³苦辛。
译文:河北的老百姓日子真够艰难,生活在边疆与辽国和西夏相连。
注释:¹河北:指黄河以北地方。²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³长:长期。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家家养子学耕(gēng)织,输与¹官家²³夷狄
译文:一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粮食布帛交给朝廷再向敌国奉献。
注释:¹输与:送给,这里指缴税纳赋。²官家:指朝廷。³事:供奉。⁴夷狄:中国古代东部、北部的两个少数民族,后用作泛称。这里指契丹和西夏。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今年大旱千里赤¹,州县²仍催给³河役
译文:今年的大旱灾赤地千里,州县官吏依然抓壮丁去把苦役承担。
注释:¹千里赤:赤地千里,寸草不生。赤,空。²州县:指地方官府。³给:应承,负担。⁴河役:治理黄河的工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老小相依来就南¹,南人丰年自无食。
译文:老少相互搀扶向南逃荒,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缺粮断餐。
注释:¹就南:到南方就食谋生。南,指黄河以南。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悲愁天地白日昏¹,路旁过者无颜色²
译文:边民的愁苦如阴云遮空,天昏地暗,行人见了无不神情黯然。
注释:¹“悲愁”句:意谓百姓悲痛愁苦,在大白天也感到天昏地暗。²无颜色:指愁容惨淡,面色苍白。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汝生不及贞观¹中,斗粟(sù)数钱²无兵戎³
译文:无法逢时生在贞观年间,那时几文钱买一斗稻谷,没有战乱!
注释:¹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627-649)。²斗粟数钱:史称贞观年间,境内大治,连年丰收,一斗米价仅三、四文钱。³兵戎:指战争。

  王安石早年创作诗歌学习杜甫关心政洽、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诗风也有取于杜诗的“沉郁顿挫”。这首诗在王安石的早期诗作中是颇有代表性的,诗中反映河北人民在天灾人祸双重折磨下的苦难生活,字字句句饱含血泪,并透露出诗人内心无比的沉痛和人溺己溺的焦虑。这就有几分逼近杜诗的“沉郁”。而诗人因采取转折累益、渐层深入、对比寄慨等表现手法而造成的文势跌宕之美,又可说是得力于杜诗的“顿挫”之妙。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一篇的题意。辽与西夏是宋朝的敌国,按一般的想法,这一带的人民大概困于连年的战祸,自然难免要“长苦辛”了,但诗人压根儿没有提到这一点。当时北宋王朝用屈辱的妥协换来了苟安局面,边界上本无大的战事,而边民的“辛苦”究竟有哪些,作者分三层来回答这一问题。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这是第一层。河北之民,勤劳成习。“家家”者,风气普遍,无一例外之谓也。勤劳是取富之道。男耕女织,勿使相失,按照孟子的说法,可“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可是现在的倩况却不然。劳动所得先交给朝廷,朝廷转手送给辽国与西夏。送的名目,说来痛心,对辽称“纳”,对西夏称“赐”。“赐”字虽然比“纳”字中听些,但没有受人威胁而又“赐”人以物之理,王安石用一个“事”字来概括,可谓得体。用予敌银、绢的办法来御敌,虽然有点荒唐,但这是北宋的一项国策,要长期奉行,因此河北之民只好“长苦辛”了。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对比中造成转折之势,从而波浪式地把诗意向前推进。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这是第二层。大旱之年,赤地千里,哀鸿遍野,作为官府,理应开仓赈济,活彼黎庶,但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州县两级官吏不顾人民死活,把最有生产自救能力的丁壮抽去上河工,丢下老弱妇孺不管。“仍”字见官府墨守陈规,赋役杂税,无一减免。“催”字状其急如星火。用字极为精确。对外怯儒畏葸,对内凶狠强横,这也是北宋朝廷长期奉行的国策,因此河北之民又只好“长苦辛”了。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对照中造成累叠之势,这是诗家所谓的“加一倍写法”,从而使文气旋转而下。以下即写人民不得不离乡背井。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这是第三层。边地既无活命希望,边民只好向南逃荒求生。“老小相携”四字寓无限悲惨之意。因为丁壮既为官府抽调,所剩只有老弱妇孺。在忍饥挨饿的情况下长途跋涉,老弱需要搀扶,妇孺需要照顾,而现在一切都无所巴望,只好老小相携而行。而一个诱人的消息在鼓舞着他们:南方丰收,就食有望。但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黄河之南以后,竟发现河南人民也在挨饿。希望终于破灭。至此,二边人民的生计完全断绝。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必将困饿而死;侥幸活下来的人,则更将“长”伴“苦辛”,永无尽期。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映衬中造成开拓之势,从而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罹,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长苦辛”的原因,不止是因为“近边”、“大旱”,即使是内地与丰年照样不能幸免。这就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留下了想象空间,扩展了全诗的思想意义。

  上述三层,紧扣开头“长苦辛”三字而来,一层比一层深入地铺叙了河北之民所受“苦辛”的可悲,字里行间还透露出诗人对这种现象的严重关注和对受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尽管前者是明写,后者是暗寓,但正由于在叙事中有主观的情韵,所以虽然用的是赋法,而感人的力量同样极为强烈。至第三层叙毕,边民的深愁极苦已无以复加,作者的心情也惆怅难述,于是便转换角度,专事气氛的渲染:“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上句为正面描写,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太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

  天地为之昏黑。下句为侧面描写,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色沮神丧。这两句都承上文理路而来,但前者虚,后者实,通过虚实相生,使诗中所写的内容更为惊心动魄,作者的感情脉络也趋于明朗。篇末两句采用古今对比的手法寄托自己的深意:“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虎,二喜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六)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和对外退让的情形正好与唐太佘所说的“二喜”构成鲜明对比。王安石用感叹的口吻对流民宣传“贞观之治”的美好,这不仅是对流民的安慰,更是对时政的批判。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99-201
2、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6-27
3、 谭蔚.中国古代田园诗赏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155-156
4、 雷启洪.王安石诗文赏析: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71-72

běimín

wángānshí sòngdài 

běimín shēngjìnèrbiānchángxīn 
jiājiāyǎngxuégēngzhī shūguānjiāshì 
jīnniánhànqiānchì zhōuxiànréngcuī 
lǎoxiǎoxiāngláijiùnán nánrénfēngniánshí 
bēichóutiānbáihūn pángguòzhěyán 
shēngzhēnguānzhōng dǒushùqiánbīngróng 
往岁己酉北上,舟过莲泾,访双林上人于积善庵,出所画竹卷属余题字。以后每经吴门,数欲过庵中而不果。盖不见上人者,六年矣。幽窗净几,薰茗相对,今日如复理梦中也。
往岁己酉(yǒu)北上,舟过莲泾(jīng)¹,访双林上人于积善庵(ān),出所画竹卷属余题字。以后每经吴门,数欲过庵中而不果。盖不见上人者,六年矣。幽窗净几,薰²(míng)相对,今日如复理³梦中也。
译文:往年己酉北上,小船驶过长满莲花的泾水,去积善庵访问灯上人,他拿出他所画的竹子卷轴让我题字。此后每当经过吴门,几次想到庵中去都没实现。和灯上人已经有六年没见面了。窗明几净,环境清幽,熏香袅袅,香茗缭绕,相对而坐,今天像梦中重温过去欢聚的情形。
注释:灯上人:即文中双林上人。上人,对和尚的尊称。李流芳:字长蘅,明代著名画家,擅长题画。黄宗羲评价“长蘅无他大文,其题画册,潇洒数言,便使读之者如身出其间,真是文中有画也”。¹莲泾:长满莲花的泾水。²薰:指薰香。³复理:重温。
上人屋后有美竹千竿,净绿如拭,今遂化为乌有。而上人笔墨乃益进,新枝古干,披展森然,如见真竹,岂此君神气都为上人摄尽,不复生理耶?冁然一笑,遂题其后。甲寅清和月。
上人屋后有美竹千竿,净绿如拭(shì),今遂化为乌有。而上人笔墨乃益进,新枝古干,披展森然,如见真竹,岂此君¹神气都为上人摄尽,不复生理²耶?冁(chǎn)³一笑,遂题其后。甲寅清和月。
译文:灯上人屋后有许多美丽竹子,叶子干净碧绿像擦过一样,如今却变得什么都没有了。但灯上人的画技却一天比一天进步,老旧的竹干,刚长出的枝条,枝叶繁茂,就像真竹子一样,难道这些竹子的神气都被灯上人摄取,不再有生机了吗?微微一笑,于是在画上题字,甲寅年农历四月。
注释:¹此君:指竹。²生理:生机。³冁然:笑的样子。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烛龙¹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译文: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
注释:¹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¹?惟有北风月怒天上来。
译文: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
注释:¹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这里指当时安禄山统治北方,一片黑暗。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燕山¹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yuán)²
译文:燕山的雪花大大的,宛如一张张竹席,它们零零碎碎地撒落开来,飘荡在轩辕台上。
注释:¹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侧。²轩辕台:纪念黄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é)¹摧。
译文:在幽州十二月天思念远方丈夫的思妇,不唱歌了,也不说笑了,整天双眉紧锁。
注释:¹双蛾:女子的双眉。双蛾摧,双眉紧锁,形容悲伤、愁闷的样子。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¹苦寒良²可哀。
译文: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想到夫君还在那苦寒的北方前线心中凄苦哀怨。
注释:¹长城:古诗中常借以泛指北方前线。²良:实在。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bǐng)(chá)¹
译文:临别时你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
注释:¹鞞靫:当作鞴靫。虎文鞞靫,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译文: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墙上。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译文:如今其箭虽在,可是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啊!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¹
译文:人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
注释:¹“焚之”句:语出古乐府《有所思》:“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捧土尚可塞¹,北风雨雪²恨难裁³
译文: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
注释:¹“黄河”句:《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此反其意而用之。²北风雨雪:这里借以衬托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³裁:消除。

  此诗通过描写一个北方妇女对丈夫战死的悲愤心情,揭露和抨击了安禄山在北方制造民族纠纷,挑起战祸的罪行。诗人从一个“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一般题材中,出神入化,点铁成金,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题,从而赋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义。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就是引用《淮南子。墬形训》中的故事:“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怪诞离奇的神话虽不足凭信,但它所展现的幽冷严寒的境界却借助于读者的联想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歌的艺术形象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所以寻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往往会出人意表,超越常情。这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这两句诗还好在它不单写景,而且寓情于景。李白另有两句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二者同样写雪,同样使用了夸张,连句式也相同,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却全然不同。一个唤起了浓郁的春意,一个渲染了严冬的淫威。不同的艺术效果皆因作者的情思不同。以席来拟雪花此句想像飞腾,精彩绝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极写边疆的寒冷。这两句诗点出“燕山”和“轩辕台”,就由开头泛指广大北方具体到幽燕地区,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妇”。

  作者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这里没有对长城作具体描写,但“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定是长城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妇格外忧虑不安。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写到极致,则长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前面的写景为这里的叙事抒情作了伏笔,作者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见。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装箭的袋子。这两句是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这里仅用“提剑”一词,就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对他后来不幸战死更生同情。因丈夫离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网尘结。

  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伤,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倍觉伤情。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思妇将种种离愁别恨、忧思悬想统统化为极端痛苦的绝望心情。

  诗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并不止笔,他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捧土”是用典,见于《后汉书。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是说黄河边孟津渡口不可塞,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当更不可塞。这里却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北风号怒,飞雪漫天,满目凄凉的景象更加浓重地烘托出悲剧的气氛,它不仅又一次照应了题目,使首尾呼应,结构更趋完整;更重要的是使景与情极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几乎分辨不清哪是写景,哪是抒情。思妇的愁怨多么象那无尽无休的北风雨雪,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这两句诗恰似火山喷射着岩浆,又象江河冲破堤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只有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才有生命力。叶燮的《原诗》又说,夸张是“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诗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和“黄河捧土尚可塞”,说的都是生活中决不可能发生的事,但读者从中感到的是作者强烈真实的感情,其事虽“决不能有”,却变得真实而可以理解,并且收到比写实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此诗信笔挥洒,时有妙语惊人;自然流畅,不露斧凿痕迹。无怪乎胡应麟说李白的乐府诗是“出鬼入神,惝恍莫测”(《诗薮》)。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34-236

běifēngxíng

bái tángdài 

zhúlónghánmén guāngyàoyóudànkāi 
yuèzhàozhī wéiyǒuběifēngháotiānshànglái 
yānshānxuěhuā piànpiànchuīluòxuānyuántái 
yōuzhōushíèryuè tíngxiàoshuāngécuī 
ménwàngxíngrén niànjūnchángchénghánliángāi 
biéshíjiànjiùbiān wénjīnbǐngchá 
zhōngyǒushuāngbáijiàn zhīzhūjiéwǎngshēngchénāi 
jiànkōngzài rénjīnzhànhuí 
rěnjiàn fénzhīchénghuī 
huángpěngshàngsāi běifēngxuěhènnáncái 
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
饱去樱桃重,饥¹来柳絮(xù)轻。
译文:蚊子吃饱了血,肚子胀得像个樱桃那么大,看它来的时候轻飘飘的像柳絮一样。
注释:¹饥:饿。
但知离此去,不用问前程。
但知离此去,不用问前程。
译文:它吃饱了就走,不用管自己的前程。

yǒngwén--fànzhòngyān

bǎoyīngtáozhòngláiliǔqīng

dànzhīyòngwènqiánché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