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岩壑妙人寰,十载扁舟空往还。
赞府端能慰牢落,连朝相与上孱颜。
龙盘凤翥无奇画,霞蔚云蒸有旧山。
吊古凄凉更离别,满怀秋思别眉间。
山阴岩壑妙人寰,十载扁舟空往还。
赞府端能慰牢落,连朝相与上孱颜。
龙盘凤翥无奇画,霞蔚云蒸有旧山。
吊古凄凉更离别,满怀秋思别眉间。
楼钥

楼钥

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濛(早夭)、楼潚、楼治,皆以荫入仕。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 乾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北行日录》。 ▶ 4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先帝深虑汉¹、贼²不两立,王业不偏安³,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注释:¹汉:指蜀汉。²贼:指曹魏。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³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⁴孰与:何如,表示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偏指一方)。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¹。故五月渡泸(lú),深入不毛,并日²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³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译文: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荒芜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而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现在谨将这些事陈述如下:
注释:¹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²并日:两天合作一天。³顾:这里有“但”的意思。⁴蜀都:此指蜀汉之境。⁵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⁶进趋:快速前进。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高帝¹明并²日月,谋臣渊深³,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译文: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还是要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然后才得安定。现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
注释:¹高帝:刘邦死后的谥号为“高皇帝”。²并:平列。³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⁴被创:受创伤。被,通假字,同“披”。⁵良:张良,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⁶平:陈平,汉高祖的著名谋士。后位至丞相。⁷长策:长期相持的打算。⁸坐:安安稳稳。⁹未解:不能理解。胡三省认为“解”应读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两说皆可通。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刘繇(yóu)¹、王朗²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³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译文: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议论安守策略时,动辄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大家疑虑满腹,胸中充斥着惧难;今年不去打仗,明年不去征讨,让孙策安然强大起来,终于并吞了江东,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
注释:¹刘繇:字正礼,东汉末年任扬州刺史,因受淮南大军阀袁术的逼迫,南渡长江,不久被孙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为豪强笮融攻杀。《三国志·吴书》有传。²王朗:字景兴,东汉末年为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孙策势力进入江浙时,兵败投降,后为曹操所征召,仕于曹魏。³孙策:字伯符,孙权的长兄。父孙坚死后,借用袁术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区,为孙吴政权的建立打下基础,不久遇刺身死。⁴江东: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智计,殊绝¹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²、吴³,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qí),逼(bì)于黎阳,几败北山,殆(dài)死潼关,然后伪定¹⁰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译文: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像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
注释:¹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²孙:指孙武,春秋时人,曾为吴国将领,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³吴:指吴起,战国时兵家、法家代表人物,先后仕于鲁、魏、楚,著有《吴子兵法》。⁴困于南阳:建安二年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汉时南阳郡的治所)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⁵险于乌巢: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因乏粮难支,在荀彧等人的劝说下,坚持不退,后焚烧掉袁绍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⁶危于祁连:这里的“祁连”,据胡三省说,可能是指邺(在今河北省磁县东南)附近的祁山,当时曹操围邺,袁绍少子袁尚败守祁山(在邺南面),操再败之,并还围邺城,险被袁将审配的伏兵所射中。⁷逼于黎阳:建安七年五月,袁绍死,袁谭、袁尚固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曹操连战不克。⁸几败北山:事不详。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率军出斜谷,至阳平北山(今陕西沔县西),与刘备争夺汉中,备据险相拒,曹军心涣,遂撤还长安。⁹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曹操与马超、韩遂战于潼关,在黄河边与马超军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马超骑兵沿河追射之。殆,几乎。¹⁰伪定:此言曹氏统一北中国,僭称国号。诸葛亮以蜀汉为正统,因斥曹魏为“伪”。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曹操五攻昌霸¹不下,四越巢(cháo)²不成,任用李服³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译文: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付他;委用夏侯渊,而夏侯渊却败死了。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能耐,可还是有这些挫败,何况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证一定得胜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
注释:¹昌霸:又称昌豨。建安四年,刘备袭取徐州,东海昌霸叛曹,郡县多归附刘备。²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为军事重镇,巢湖在其南面。而孙吴在巢湖以南长江边上的须濡口设防,双方屡次在此一带作战。³李服:建安四年,车骑将军董承根据汉献帝密诏,联络将军吴子兰、王子服和刘备等谋诛曹操,事泄,董承、吴子兰、王服等被杀。据胡三省云:“李服,盖王服也。”⁴夏侯:指夏侯渊。曹操遣夏侯渊镇守汉中。刘备取得益州之后,于建安二十四年出兵汉中,蜀将黄忠于阳平关定军山(今陕西省沔县东南)击杀夏侯渊。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自臣到汉中¹,中间期(jī)²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yán)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³、賨(cóng)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译文:自从臣下进驻汉中,不过一周年而已,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处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
注释:¹汉中:郡名,以汉水上流(沔水)流经而得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县东)。²期年:一周年。³突将、无前:蜀军中的冲锋将士。⁴賨叟、青羌:蜀军中的少数民族部队。⁵散骑、武骑:都是骑兵的名号。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¹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译文:如今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注释:¹图:对付。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¹难平²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³,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cuō)(diē),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¹⁰。臣鞠躬尽瘁¹¹,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¹²,非臣之明所能逆睹(dǔ)¹³也。
译文:最难于判断的,是战事。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但是,后来先帝东面与孙吴连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注释:¹夫:发语词。²平:同“评”,评断。³败军于楚:指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在当阳长坂被击溃事。当阳属古楚地,故云。⁴拊手:拍手。⁵已定:以定,已,同“以”。⁶授首:交出脑袋。⁷关羽:字云长,蜀汉大将,刘备入川时,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击曹魏,攻克襄阳,擒于禁,斩庞德,威震中原。孙权趁机用吕蒙计谋偷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⁸蹉跌:失坠,喻失败。⁹曹丕:字子桓,曹操子。在公元年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¹⁰逆见:预见,预测。¹¹鞠躬尽瘁:指为国事用尽全力。¹²利钝:喻顺利或困难。¹³睹:亦即“逆见”,预料。

伪作论据
  (一)良史陈寿修《三国志》,编《诸葛亮集》,在材料的取舍上是经过审慎斟酌的,但其均未收录此表
  (二)此表气绥调低,与《前出师表》辞气迥异,非出自一人之手,盖诸葛亮侄儿东吴大将军诸葛恪伪作,目的在于以”此表为他的伐魏主张制造有力的旁证“,因为诸葛恪在《论征魏》一文中曾说:”每览荆邯说公孙述以进取之图,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而“陈与贼争竞之计”的只能是《后出师表》。(或说是张俨伪作)。
  (三)表中所列史实有误。《赵云传》载云卒于建兴七年,而六年十一月的《后表》却说云已死。

肯定观点
  (一) 陈寿《亮集》未载此表,不足为伪作之证。
  陈氏修史编集对史料取舍,确实是经过审慎斟酌的,但却不是完备详尽的。将《亮传》与《武帝纪》相较,前者显然简略的多,诸如伐吴、南征、八阵、渭南之战等理应明确详述的内容,他都一笔带过,或未作记载。
  又陈寿编《亮集》,主要依据司马氏从成都接收运回洛阳的蜀汉政府档案,这个档案经公元264年钟会成都兵变后已不完整。又考裴注所引诸葛亮“言教书奏”,有一部分明确谓“《亮集》载“;而有一部分非出自《亮集》,如《绝盟好议》出自《汉晋春秋》,《与陆逊书》出自《江表传》等;还有一部分未注明出处,如《公文上尚书》《与李丰教》等。这些都说明陈寿所编《亮集》并不完备。《后表》或因重在分析形势,关乎军情机密,不宜公开宣示,故流传不广;或因成都之乱散失,陈寿未见到。
  裴松之就是针对《三国志》这种“失在于略,时有脱漏”的情况注补之,且对本文及注引材料每每刻意惩妄论辩,但对《汉晋春秋》所载《后表》只存录而并无疑义,看来裴氏相信这是诸葛亮所作。
  (二) 所谓前、后表词气迥异、风格不同字观点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后表》所谓“才弱敌强”,既是诸葛亮转述当初刘备的看法,也是他把蜀汉的总体人才质量、军事力量跟曹操及其庞大的人才群和军事力量作对比后实事求是的结论,它与《前表》中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语义类似。
  《后表》所谓“夫难平者,事也”,“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等语,是在首次北伐失利后,针对议者非料度“必胜”绝不出兵的观点而讲,是就即将二次北伐的战役而言,并不是对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长远目标丧失信心,诸葛亮所列举的曹、刘集团成败浮沉的曲折历史完全证明诸葛亮“凡事如是,难可逆见”乃清醒客观之言。所以《后表》并无“志衰气丧”的情调。
  再看二表的用辞风格也基本一致:《前表》所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说的是当前的任务,与《后表》“今贼适疲於西,又务於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辞义仿佛,所谓“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说的是自己的职责和决心,与《后表》“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心志一脉相承;所谓“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指长远的目标,非认为一举大胜,它与《后表》并不矛盾。
  《后表》与《前表》及诸葛亮其他文章,都有如下共同的特点:讲究对仗排比、有汉赋骈偶特色;音节铿锵,纵横捭阖,回转层叠,说理透彻;感情真挚,语言酣畅平易。所不同的只是,《前表》偏重叙事抒情,《后表》专注于论述批驳,互为补充映照,合之为一完璧,故当出自一人之手。
  (三) 诸葛恪不可能伪作。
  建兴六年冬诸葛亮二次伐魏前曾向其兄吴公安督诸葛瑾致书通报军情,言“与贼争竞之计”的《后表》应是此时传送到诸葛瑾手中,而后其子诸葛恪看到,再有吴大鸿胪张俨撰《默记》时收录。
  假使诸葛恪伪作,他当会大赞叔父,贬抑曹魏,决不会造“难可逆见”一类有余之辞;假使他做伪作的目的是为自己伐魏的乐观主张做“旁证”,则会转引其辞以说服他人,然诸葛恪“见家叔父表”,只是“喟然叹息”而已;诸葛恪“见家叔父表”,在公元253年,时蜀汉尚在,两国使者频往,知情者均在;又诸葛恪作为吴臣,安肯曰“孙策做大,遂并江东乎?”所以,诸葛恪伪作叔父表章是不可能的。而如系张俨伪作,起码首先骗不了诸葛恪这位知情者。
  至于张俨将《后表》收入《默记》,一则因为俨是主战派(由裴注引《默记·述佐篇》)可见,二则因为《后表》与《默记·述佐篇》体例相符。张俨曰:“余观彼治国之体,当时既肃整,遗教在后,及其辞意恳切,陈进取之图,忠谋謇謇,义形於主。”显然,其“陈进取之图”的,主要当指《后表》,他之所以主战并对诸葛亮屡以弱攻强的进取方针予以肯定,受《后表》的感染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 关于赵云死亡时间,可能是《三国志》有误。今但知建兴六年夏初赵云箕谷失利退回褒谷道,其秋子赤崖屯田,其后活动一概不见史载,即使建兴七年春取武都、阴平二郡之重大战事亦不见有赵云出现。由此窥测,赵云有可能卒于建兴六年冬诸葛亮上《后表》前,灵柩运回大邑县(蜀汉蜀郡江原县境)安葬时至七年春,陈寿或有可能因此误记卒年。

hòuchūshībiǎo

zhūliàng liǎnghàn 

    xiānshēnhàn zéiliǎng wángpiānān tuōchéntǎozéi xiānzhīmíng liàngchénzhīcái zhīchénzéi cáiruòqiáng ránzéi wángwáng wéizuòérdàiwáng shúzhī shìtuōchénér 

    chénshòumìngzhī qǐnān shígānwèi wéiběizhēng xiānnán yuè shēnmáo bìngérshí chénfēi wángpiānānshǔ màowēinàn fèngxiānzhī érzhěwèiwéifēi jīnzéishì西 yòudōng bīngchéngláo jìnzhīshí jǐnchénshìzuǒ 

    gāomíngbìngyuè móuchényuānshēn ránshèxiǎnbèichuāng wēiránhòuān jīnxiàwèigāo móuchénliáng píng érzhǎngshèng zuòdìngtiānxià chénzhīwèijiě 

    liúyóu wánglǎngzhōujùn lùnānyán dòngyǐnshèngrén qúnmǎn zhòngnànxiōng jīnsuìzhàn míngniánzhēng shǐ使sūnzuò suìbìngjiāngdōng chénzhīwèijiěèr 

    cáocāozhì shūjuérén yòngbīng fǎng仿sūn  ránkùnnányáng xiǎncháo wēilián yáng bàiběishān dàitóngguān ránhòuwěidìngshíěr kuàngchéncáiruò érwēiérdìngzhī chénzhīwèijiěsān 

    cáocāogōngchāngxià yuècháochéng rènyòngérzhī wěirènxiàhóuérxiàhóubàiwáng xiānměichēngcāowéinéng yóuyǒushī kuàngchénxià néngshèng chénzhīwèijiě 

    chéndàohànzhōng zhōngjiànniáněr ránsàngzhàoyún yángqún  yánzhī dīng báishòu寿 liú dèngtóngděngzhǎng túnjiāngshírén jiāng qián cóngsǒu qīngqiāng sàn qiānrén jiēshùshíniánzhīnèisuǒjiūfāngzhījīngruì fēizhōuzhīsuǒyǒu ruòshùnián sǔnsānfēnzhīèr dāng chénzhīwèijiě 

    jīnmínqióngbīng érshì shì zhùxíngláofèizhèngděng érjīnzhī zhōuzhī zéichíjiǔ chénzhīwèijiěliù 

    nànpíngzhě shì xiānbàijūnchǔ dāngshí cáocāoshǒu wèitiānxiàdìng ránhòuxiāndōngliányuè 西shǔ bīngběizhēng xiàhóushòushǒu cāozhīshī érhànshìjiāngchéng ránhòugèngwéiméng guānhuǐbài guīcuōdiē cáochēng fánshìshì nànjiàn chéngōngjìncuì érhòu zhìchéngbàidùn fēichénzhīmíngsuǒnéng 

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
居人¹²转轼(shì)³,客子暂维舟
译文:送行人掉转车头回去,客人暂系的船缆正要解开。
注释:胡兴安:诗人的朋友。¹居人:“居人”指住在此地的主人。留居的人,指胡兴安。²行:将。³转轼:回车。轼:车前横木。这里指代车子。⁴客子:“客子”指将要乘舟离去的过客。诗人自指。⁵维舟:系船。维,系。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念此一筵(yán)¹笑,分为两地愁。
译文:想起酒宴上大家强为欢笑,即将化作两地的愁怀。
注释:¹一筵:指相聚在一起。筵:坐具,也指座位。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¹
译文:露珠溅湿了寒塘杂草,明月随着淮河的水奔流。
注释:¹清淮流:清清的淮河流水。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²秋。
译文:才抱着别离的新恨,独守着故园度过新秋。
注释:¹方:将要的意思,与第一联的“行”同意,这是为了避免重复。²故园:指故乡。以上两句是说,自已将带着离别友人的遗恨,独自回到故乡去消磨日月。

  诗以对举开头,一句写“居人”——送行者,即胡兴安;一句写“客子”——行者,即诗人自己。轼,车前横木,代指车;行转轼,将要回车。维舟,系上船。“居人”将“客子”送到江边,客子登舟,船虽然还系在岸边,但马上就要起航了;“居人”的车夫自然也要作回车的准备,“别”已在眼前了!这两句十个字,简捷而生动地白描出一幅将别未别、两情依依的水边送别图,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情节,极其难以言传的深情。陈祚明说:“何仲言诗经营匠心,惟取神会”(《采菽堂古诗选》)。确非虚语。别时如此,别后会怎样呢?三四两句即沿着这一思路,回答这一问题。不过妙在第三句先作一兜转,从时间上说是回到别前的酒宴,从情绪上说则仍是席中的欢声笑语。但这只是一种陪衬,意在反跌出下一句。因为“一筵”之后,就将分为“两地”,所以“笑”只是短暂的,“愁”才是难尽的,是彼此的真情。诗至此,已是一首颇有余味的小诗了。“去马嘶春草,归人立夕阳。元知数日别,要使两情伤”(韦应物《答王卿送别》)。其情境、格调,和这首诗的前四句很相似。但是,何逊没有就此搁笔,第一,诗题中的“夜”字还没有点出;第二,前面说了“两地愁”,对方的愁情如何,虽不便代言,但自己的愁,自己对朋友的思念,还有让朋友了解的必要。这样,诗人又写了四句。“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前句细腻,后句空旷,放在一起便是一幅颇有层次的水边夜色图。这二句点出了“夜别”,还照应了“维舟”二字,不过更深一层的意思还在于景中寓情,景中有人,若与前四句结合起来,便不难构成冷月寒江一孤舟,人自伤心水自流的境界。那寂寞的情怀,失落的迷惘惆怅,自在不言之中,真是“情词宛转,浅语俱深”,无怪它早已被人列为何诗的佳句了。最后二句是悬想自己回家后的感情:“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离恨犹在,故园独守,那是倍感孤寂的。如此思愁难遣,则友情之可贵,友人在心中的位置,是不须明说的了。

  此诗的一二句是两面分写,三四句将两面合写,五至八句尽吐己之羁愁离恨,前两层皆为此蓄势,其重点在第三层,抒发对送者的日后思念之情。这种人已分、思不断、愁更深的深情绵邈的诗句,那友人读之,其情如何?这更是诗的余情、余韵了。“何之难摹,难其韵也”(陆时雍《诗镜总论》)!正道出了何诗的又一个特色。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072-1073页

xìngānbié--xùn

rénxíngzhuǎnshìzizànwéizhōu

niànyánxiàofēnwèiliǎngchóu

湿shīhántángcǎoyuèyìngqīnghuáiliú

fāngbàoxīnhènshǒuyuánqiū

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海行信¹风帆,夕宿逗²云岛。
译文:凭风鼓帆海上行,黄昏住宿逗云岛。
注释:天台: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东北。西南接括苍山、雁荡山,西北接四明山、金华山。桐柏观:即桐柏宫。观:道教之庙宇。¹信:任凭。²逗:停留。
缅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
(miǎn)¹沧洲趣,近爱赤城好。
译文:远寻水滨隐者的乐趣,近爱赤城山无限美好。
注释:¹缅寻:远处探访。缅,遥远的样子。
扪萝亦践苔,辍棹恣探讨。
(mén)¹寻践苔,辍(chuò)(zhào)²(zì)探讨³
译文:手揽长萝足踩着软苔,停船到天台山观赏探讨。
注释:¹扪萝:扪,攀援。萝,女萝,生长在山中的一种地衣类植物,常自树梢悬垂,全体丝状,呈淡黄绿色或灰白色。²辍棹:停船。棹,划船工具。³恣探讨:尽情赏玩。
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
息阴憩(qì)桐柏,采秀弄芝草。
译文:桐柏观中稍休息,采摘灵芝仙人草。
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
鹤唳(lì)¹清露垂,鸡鸣信潮²早。
译文:深夜鹤鸣露水垂降,拂晓鸡啼信潮早。
注释:¹唳:鹤鸣声。²信潮:潮水定时而起,故称。
愿言解缨络,从此去烦恼。
愿言解缨络,从此去烦恼。
译文:真想抛开官服印信,从此去掉世间烦恼。
高步陵四明,玄踪得二老。
高步陵四明,玄踪得二老。
译文:迈开大步登上四明高顶,探踪觅迹寻得二老。
纷吾远游意,乐彼长生道。
¹吾远游意,乐彼长生²道。
译文:我饶有离家远游的意趣,就是要学他们的长生之道。
注释:¹纷:盛多的样子。²长生:生命永远存在。
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日夕望三山¹,云涛空浩浩。
译文:日日夜夜遥望海上三神山,只看到云水相接一片浩渺。
注释:¹三山:古代传说中的三座仙山。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人闲¹桂花²落,夜静春山³
译文: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春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注释:¹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²桂花:春桂,现在叫山矾,也有人叫它山桂花。³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⁴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月出¹²山鸟³,时鸣春涧(jiàn)中。
译文: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注释:¹月出:月亮升起。²惊:惊动,扰乱。³山鸟:山中的鸟。⁴时鸣:偶尔(时而)啼叫。时:时而,偶尔。⁵涧:指的是山间流水的沟,或者小溪。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执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读者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83-185

niǎomíngjiàn

wángwéi tángdài 

rénxiánguìhuāluò jìngchūnshānkōng 
yuèchūjīngshānniǎo shímíngchūnjiànzhōng 
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第一是隋堤绿柳,不堪烟锁。潮打三更瓜步月,雨荒十里红桥火。更红鲜冷淡不成圆,樱桃颗。
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第一是隋(suí)(dī)绿柳,不堪烟锁。潮打三更瓜步¹月,雨荒十里红桥²火。更红鲜冷淡不成圆,樱桃颗。
译文:我思念故乡扬州,就觉得扬州也在呼唤着我。首先入梦的是隋堤上杨柳,娇嫩得经不起雨蒙雾锁。那瓜步山下,夜半江潮拍打着岸边;似乎也拍打着倒映在江中的月亮。细雨洒满十里扬州路,灯光耀然醒目,映衬着如虹跨涧的红桥胜似火。更有那尚待成熟的樱桃晶莹红润,都无不令人魂系梦牵。
注释:家:这里指扬州。¹瓜步:瓜步山。在江苏省六合东南,南临大江。瓜步月就是瓜步这个地方上面的月亮。步,一作埠。山名,在江苏六合东南,亦名桃叶山。²红桥:在扬州城西北二里,是扬州游览胜地。
何日向,江村躲;何日上,江楼卧。有诗人某某,酒人个个。花径不无新点缀,沙鸥颇有闲功课。将白头供作折腰人,将毋左。
何日向,江村躲;何日上,江楼卧。有诗人某某,酒人个个。花径不无新点缀(zhuì),沙鸥(ōu)颇有闲功课。将白头供作折腰人¹,将毋(wú)²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扬州,以归隐江村,频卧江楼?与诗朋吟和,同酒友对酌。在自家花园里时时点缀新鲜花草。如同沙鸥一样能自由自在生活。白头老人还为五斗米去屈身弯腰?岂不违背了自己的志趣!
注释:¹折腰人:此处是作者自谦,也是愤激之反语。²左:违背,不合。

  此词抒写了对扬州的怀念,也透露了对仕宦生活的厌倦。上片着意描写扬州的风景名胜,令人神往。下片抒写对重返扬州的生活展望。全词平易浅近而内涵丰富,感情真挚,颇具特色。

  口语化而又典雅的文字的塑造,往往需要一定的雅醉。这样,在醒醉之中方能一吐快绪。性情自然而生,笔下文字在情感的催促下静静流露。《满江红·思家》读起来让人感觉十分亲切和畅快。

  “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人世终究没有将我忘怀,如此眷恋于我,此时感知自己是如此的重要。在劳累之余,似乎不仅眼睛一热,要哭一下鼻子的。冷漠的社会,该对自己敞开心扉。过好自己的生活是很重要的。不管金窝银窝,还是最喜自己的草窝。只要自己生活得开心,过个自由自在的生活,便不去追逐那些轻浮的感觉,为俗事所累。

mǎnjiānghóng··jiā--zhèngxiè

mèngyángzhōu便biànxiǎngdàoyángzhōumèngshìsuí绿liǔkānyānsuǒcháosāngèngguāyuèhuāngshíhóngqiáohuǒgènghóngxiānlěngdànchéngyuányīngtáo

xiàngjiāngcūnduǒshàngjiānglóuyǒushīrénmǒumǒujiǔrénhuājìngxīndiǎnzhuìshāōuyǒuxiángōngjiāngbáitóugōngzuòzhéyāorénjiāngzuǒ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