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启唐祚,王明绍巢封。垂统已如此,继体宜昏风。
晋阳启唐祚,王明绍巢封。垂统已如此,继体宜昏风。
麀聚渎天伦,牝晨司祸凶。乾纲一以坠,天枢遂崇崇。
麀聚渎天伦,牝晨司祸凶。乾纲一以坠,天枢遂崇崇。
淫毒秽宸极,虐焰燔苍穹。向非狄张徒,谁办取日功。
淫毒秽宸极,虐焰燔苍穹。向非狄张徒,谁办取日功。
云何欧阳子,秉笔迷至公。唐经乱周纪,凡例孰此容。
云何欧阳子,秉笔迷至公。唐经乱周纪,凡例孰此容。
侃侃范太史,受说伊川翁。春秋二三策,万古开群蒙。
侃侃范太史,受说伊川翁。春秋二三策,万古开群蒙。

zhāigǎnxìngèrshíshǒu--zhū

jìnyángtángzuòwángmíngshàocháofēngchuítǒnghūnfēng

yōutiānlúnpìnchénhuòxiōnggāngāngzhuìtiānshūsuìchóngchóng

yínhuìchénnüèyànfáncāngqióngxiàngfēizhāngshuíbàngōng

yúnōuyángzibǐngzhìgōngtángjīngluànzhōufánshúróng

kǎnkǎnfàntàishǐshòushuōchuānwēngchūnqiūèrsānwànkāiqúnméng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12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月下谈深睡去迟,满身凉露夜何其。
月下谈深睡去迟,满身凉露夜何其。
鸡声未断钟声起,又是江头欲别时。
鸡声未断钟声起,又是江头欲别时。

  这首送别诗之特色有二,一为构思新颖,二为叙事与写景融洽无间。

  一般送别诗,都是就送别场面着意渲染尽情描绘,如名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莫不如此。而此诗除末句略点送别之意外,送别场面并无一句具体描写,但依依惜别之情却十分浓郁,并不亚于上举各个名篇。究其原因,是诗人善用腾挪手法,将描写重点挪到了送别之前,将其写足,而写到送别时,一点辄止,把送别的具体情景全部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阔别已久的老友通宵促膝夜语,古代诗文中也多有描写,或连榻夜话,或秉烛夜谈,或同床偶语,不管是那一种情况,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都在家中,在室内。而此诗的通宵夜语,却在舟中。于是诗人就抓住舟中夜晚这一典型环境中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作细致的描写,以渲染气氛,抒发感情,从而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叙诗人与阔别重逢的老友在月光朗照中深谈至后半夜,等到想睡时已经显得太迟了。次句描写“满身凉露”的情景,既补充了两人交谈之深、时间之长,以点示时间已到了深夜,又暗示是在舟中交谈的,并且两人谈兴极浓,一点也不觉得时间之漫长和夜露浸身之寒凉。三句继续写景:鸡声连续不断,寺庙晨钟声骤起,原来天已亮。此句与第二句同为传神之笔,不仅暗示了两人实际上彻夜未眠,还强烈地渲染了两人又将分手、各奔前程黯然神伤的气氛,顺利地引出了第四句。读到这里,不觉使人联想到杜甫的名句“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游龙门奉先寺》),感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

érzhōuzhōngbiélǎnggōng--tēng

yuèxiàtánshēnshuìchímǎnshēnliángshēngwèiduànzhōngshēngyòushìjiāngtóubiéshí

沙鸟浮还没,山云断复连。(高丽使)
沙鸟¹浮还没,山云断复连。(高丽使)
译文:水面上飞翔的沙鸟好像浮没在云间;两岸群山,因雾气似断开了一般,随着船行而过,却又连在了一起。
注释:¹沙鸟:沙滩或沙洲上的水鸟。
棹穿波底月,船压水中天。(贾岛)
(zhào)穿波底月,船压水中天。(贾岛)
译文:水中月色的倒影,被船桨一划,就像被穿破了;行驶在水面上的船只好像在天空中行走。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¹(wéi)²,冷透人衣袂(mèi)³。有客抱衾(qīn)愁不寐(mèi)。那堪玉漏长如岁
译文:昨夜的秋风好似从千里之外吹来。皎洁的月光爬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寒意透入人的衣袖。我抱着被子心中愁苦难以入睡。哪里还能忍受玉漏慢慢滴漏。
注释: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¹屏:屏风。²帏:床帐。³衣袂:衣袖。⁴衾:被子。⁵玉漏:古代计时器。⁶长如岁:度夜如年。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jī)¹留连归计²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³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译文:我这个旅居外地的游子,还没有回朝廷的打算。梦里醒来凄绝伤神,枕上都是相思的泪水。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注释:¹羁舍:寄居之处。²归计:指回朝廷当官,一说指回归故里。³衣带渐宽:指人因忧愁而消瘦。⁴新书:新写的信。

  这是一首专写词人人生与思想发生变化时的心态词,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下片从相思的角度来烘托词人不热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态。全词通过描写秋夜秋风秋月秋冷秋思来渲染词人的秋“愁”,这是继柳永之后,作心态婉约词的成功尝试。

  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开头一句,气势磅礴。“昨夜”点时间,“秋风”点时令,“万里”点风势。第二、三句写深秋夜风冷煞人:白色的月光进到室内,冷光加冷色,“冷透人衣袂”。“冷透”二字,极其传神地将人的冷感带上了穿透力。由于秋夜秋风秋月秋冷,引发最后两句描写其后果:词人就是被大被裹住,还是“愁不寐”。那“愁”不是因为太冷,而是有难言之隐;词人“那堪玉漏长如岁”。“那堪”不是因为“玉漏”滴得太慢,而是有心理上的障碍。这种“愁不寐”、“玉漏长如岁”,道出了词人难盼天明的煎熬心态,可谓人木三分。这一过渡句没有立刻给予回答,只好留待下片分解。

  下片,从相思的角度来烘托词人不热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态。第一句就开门见山地道出:我这个旅居外地的游子,还没有回朝廷的打算。“功名真已矣,归计亦悠哉。”(苏轼《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第二、三句从相思的角度来回答为何“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梦停止了,人清醒过来了,痛苦啊,“魂销”魄散,肝肠寸裂,似有“夫人,魂以守形,魂散则形毖。今别而散,明恨深也”(江淹《别赋》)的愁恨。再看看“枕”上,满是“相思泪”:问我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眶泪水向枕流。

  最后两句,写“愁”上加“愁”,秋夜秋风秋月秋思愁煞人。“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此句尤为抒写了羁旅思妻的感伤情怀,为相思而憔悴消瘦。“新书报我添憔悴”,妻子近日来信,说她因思“我”而一天比一天憔悴!说月能“冷透人衣袂”,说“玉漏长如岁”,是无理的,但却合情。另有龙注引简文帝诗,仅出“衣带宽”意,没有联系两句词的上下文意笺释。按此处词意当从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中脱化而出,况且,“衣带渐宽”、“憔悴”等字面也有关连。

参考资料:
1、 范之麟主编.《全宋词典故辞典》(下册):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12 第1版:第1319页
2、 程自信 许宗元主编.《宋词精华分类品汇》: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03月第1版:第888页
3、 吴企明著.《葑溪诗学丛稿初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8:第157页
4、 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 中册:中国书店,2007:956-958

diéliànhuā ·zuóqiūfēngláiwàn

shì sòngdài 

zuóqiūfēngláiwàn yuèshàngpíngwéi lěngtòurénmèi yǒubàoqīnchóumèi kānlòuchángsuì 
shèliúliánguīwèi mèngduànhúnxiāo zhěnxiānglèi dàijiànkuānbié xīnshūbàotiānqiáocuì 

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仇。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
洪迈被拘留¹,稽(qǐ)²垂哀³告敌仇。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xiū)!苏武争禁十九秋。
译文:洪迈出使金国被关押三日,就向敌人跪拜乞哀。一天的饥饿都忍受不住,就屈服了,实在可耻!汉代的苏武在匈奴十九个春秋又是怎样坚持过来的呢!
注释:¹拘留:关押。²稽首:古代跪拜礼。³垂哀:乞怜求饶。⁴敌仇:即仇敌,这里指金国。⁵争禁:即怎禁,如何经得起的意思。
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辨,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
(jué)¹既无谋²,厥子³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辨,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
译文:他的父亲当初被扣在金国一筹莫展,又怎能指望洪迈能为国解忧呢?可是他出使归来还要吹牛,夸耀自己的辩才,真是蠢钝如牛。他这种人是一得到机会就喜欢摇头摆尾。
注释:¹厥父:指洪迈的父亲洪皓。²无谋:形容洪皓在金国束手无策的样子。³厥子:指洪迈。

  洪迈在宋高宗末年出使金国。他刚到那里时,颇能表现一点堂堂使臣的气派,不肯低声下气,要求用平等的礼节与金主相见。可是,金人蛮横地把他关在使馆之中,从早到晚不供给一点食物。就这么轻轻一压,洪迈就这样关了三日才见到金国的君主。金大都督怀中提议将洪迈扣留,因左丞相张浩认为不可以,乃遣还。本词开头两句所说的就是这个故事。“拘留”即关押。“稽首”就是磕头。“垂哀”就是乞怜求饶。“敌仇”,即仇敌,这里指金国。

  头两句画出了洪迈的丑态,下面三句便讽刺他道:一天的饥饿都忍受不住,就屈服了,实在可耻!汉代的苏武在匈奴十九个春秋又是怎样坚持过来的呢!“争一”,即怎一,如何经得起的意思。苏武是汉武帝派到匈奴去的一个使臣,匈奴单于逼他投降,他不肯,被流放在北海牧羊,餐风宿露,受尽折磨,始终不屈服,坚持斗争了十九年,后来终于回到长安。苏武成为坚持民族气节、不辱使命的光辉典型,所以这首词拿他来与屈辱的洪迈对比。两相对照,软骨头的洪迈不就显得更可耻了吗?

  词的下片进一步对洪迈回国后的装腔作势进行揭露和讽刺。

  下片的意思是说:洪迈的老子当初被扣在金国一筹莫展,又怎能指望洪迈能为国解忧呢?可是他出使归来还要吹牛,夸耀自己的辩才,真是个不要脸的蠢家伙。他这种人是一得到机会就喜欢摇头摆尾,装腔作势的。

  “厥父”即“其父”,指洪迈的父亲洪皓。他也曾出使金国而被扣留,在那里呆了十五年才被放回。“无谋”是形容洪皓在金国束手无策的样子。“厥子”即“其子”,指洪迈。这两句的意思是:老子尚且无用,儿子又哪里能够为国解忧?“村牛”,也就是“蠢货”、“笨蛋”的意思。“好摆头时便摆头”,是说洪迈得着机会就喜欢摇头摆尾。

  这首词的讽刺意味是很强的。因为它揭露的不仅是洪迈一个人。在南宋朝廷中,象他这样在敌人面前胆小如鼠、而对人民却威风如虎的官员,又何止洪迈一个呢!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常恨¹言语浅,不如人意²深。
译文:常常遗恨自己言语表达粗浅有限,不如人的情绪那么丰富深厚。
注释:¹恨:遗憾。²人意:人的意愿、情绪。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今朝两相视,脉(mò)¹万重心²
译文:今天你我四目相对,含情脉脉,用眼神传达着心中复杂的情感。
注释:¹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²万重心:极言内心感情的复杂。

  《视刀环歌》同《泰娘歌》《更衣曲》《竞渡曲》一样,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新乐府”诗歌。这首新乐府的题目是用典。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汉昭帝继位后,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他们都与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关系不错,希望能把李陵召回汉朝。于是派遣任立政等三人到了匈奴。匈奴单于设酒招待汉使者,李陵、卫律都在座。立政他们看到李陵,却没有机会私下交谈,于是就给李陵使眼色,“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也就是几次抚摩把玩自己的刀环,握自己的脚,暗示李陵,意思是可以归还汉朝了。“环”谐音“还”,握脚表示走路离开。因为刀环在大刀头部,所以古人常以“大刀头”作为“还”字的隐语。如《玉台新咏·古绝句》:“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由此可知,刘禹锡乐府新题《视刀环歌》,暗含的意思是希望思念的人尽早归还。

  此诗写相爱双方将分别时的情景,彼此依依不舍,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四目相对,含情脉脉地来传达内心复杂的情意。全诗运用暗示的手法,意境深沉,含蕴无尽,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含蓄、内敛、婉转、凝重的爱情观,也透露出作者对自身遭遇的寄托感慨。

  把诗的题目和内容联系起来看,刘禹锡可能要表达的是相爱的人就要分别时的情景,彼此依依不舍,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四目相对,含情脉脉地来传达内心复杂的情意。因为这首诗没有特定、具体的写作背景,所以它所传递的信息就有了很强的张力,并不一定局限于爱情,也可能隐含着作者对自身遭遇的寄托感慨。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这两句诗,实际上道出了人们经常遇到的一种状况,即语言常常并不能准确地来表达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钱锺书在《管锥编》中就曾说:“语言文字为人生日用之所必须,著书立说尤寓托焉而不得须臾离者也。顾求全责善,啧有烦言。作者每病其传情、说理、状物、述事,未能无欠无余,恰如人意中之所欲出。务致密则苦其粗疏,钩深赜又嫌其浮泛;怪其粘着欠灵活者有之,恶其暧昧不清明者有之。立言之人句斟字酌、慎择精研,而受言之人往往不获尽解,且易曲解而滋误解。‘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岂独男女之情而已哉?”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 译注.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9

shìdāohuán--liú

chánghènyánqiǎnrénshēn

jīncháoliǎngxiāngshìmàimàiwànzhòngx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