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梁燕语,乔木莺吟。
雕梁燕语,乔木莺吟。
秋田水足,麦岭云深。
秋田水足,麦岭云深。
声色纯真浑声色,无端花擘祖师心。
声色纯真浑声色,无端花擘祖师心。
耳无轮,眼无筋。
耳无轮,眼无筋。
优游子圣外,阆荡拾花针。
优游子圣外,阆荡拾花针。
释绍昙

释绍昙

释绍昙(?~一二九七),字希叟。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住庆元府佛陇□□禅寺。景定元年(一二六○),住平江府法华禅寺。五年,住庆元府雪窦资圣禅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庆元府瑞岩山开善禅寺。元成宗元贞三年卒。有《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希叟绍昙禅师广录》七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居径《拜呈日本国栗棘庵诸位尊属禅师》。 释绍昙诗,以辑自《语录》《广录》者及其中单编之偈颂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 65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君不见孤雁关外发,酸嘶度扬越。
君不见孤雁关外发,酸嘶度扬越。
空城客子心肠断,幽闺思妇气欲绝。
空城客子心肠断,幽闺思妇气欲绝。
凝霜夜下拂罗衣,浮云中断开明月。
凝霜夜下拂罗衣,浮云中断开明月。
夜夜遥遥徒相思,年年望望情不歇。
夜夜遥遥徒相思,年年望望情不歇。
寄我匣中青铜镜,倩人为君除白发。
寄我匣中青铜镜,倩人为君除白发。
行路难,行路难,夜闻南城汉使度,使我流泪忆长安!
行路难,行路难,夜闻南城汉使度,使我流泪忆长安!

  《行路难》为乐府旧题,古辞不存。《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续晋阳秋》说:“袁山松善音乐,北人旧歌有《行路难》曲,辞颇疏质,山松好之,乃为文其章句,婉其节制。每因酒酣从而歌之,听者莫不流涕。”可见《行路难》词多悲哀之音。

  此诗由三个层次构成。首四句为第一层,写游子思妇,两个方面同时着笔,而以秋夜闻雁声贯串。以孤雁哀鸣写游子思妇,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如曹丕《杂诗》:“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又说:“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此诗颇有化用曹诗的地方,而曹诗又是从借鉴《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来。诗的首句以“君不见”起,是《行路难》乐府题的常格。从孤雁发于“关外”,远度“扬越”,由北而南,知此时正是深秋节令。“孤雁”一语虽已成为这类题材的凝固意念,但它对游子或思妇说来,仍是一种心理反射。而“酸嘶”与之呼应,也是从人即游子、思妇的感受说起。第三句“空城客子心肠断”,第四句“幽闺思妇气欲绝”,都从夜闻“孤雁”而来;一个“心肠断”,一个“气欲绝”,一种相思,两处相关,而雁声则为传情之物。

  以下两层分写思妇、游子。第五句至第十句写思妇。思妇因怀人夜不能寐,一个人孤独地在庭前踱着步,不知不觉,已过了深夜。忽然低头看见罗衣上已结满霜华,便用衣袖轻轻拂了几下,可是仍无意回房。她抬眼望望天空,许久天上连一颗星星也看不见,这工夫却见浮云裂开一道缝隙,露出一轮满月,洒下遍地清辉。人说月圆是亲人团聚的吉兆,以前她自己也总是盼望月圆时,可是月亮一次次圆了又缺了,征人却始终未归;多少年过去了,“夜夜遥遥徒相思”。尽管如此,思妇的一片痴情终不歇。“望望”,是望了又望,望了又望,望穿双眼。此篇写思妇怀人之苦,情境、意蕴并没有什么特别。它与传统不同的地方,在于表现技巧。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其意象有某种集合性,其表情方式也基本是直接抒发,不假缘饰。此篇则有所不同。其情感则是从景物的变化及人的具体行为中见出。此种情况,以“凝霜夜下拂罗衣,浮云中断开明月”为特著。这样不仅形象鲜明,而且更含蓄蕴藉。第九句和第十句“寄我匣中青铜镜,倩人为君除白发”,更显得情意深长。青铜镜在匣中珍藏多年,本是为待游子的归来,可是游子总不见归来,这青铜镜留在匣中就没有什么作用。青铜镜本是为照青鬓朱颜,可如今,他大约已添了白发了,于是想到寄镜。不言悲凉之意,自是悲从中来。“倩人为君除白发”,表现思妇对游子的体谅之情,细意委曲。这两句诗意紧扣上句的“情不歇”三字。

  第十一句至第十四句为第三层,写游子。“行路难”三字,用乐府点题之法;重复之,加重感情的抒发。“行路难,行路难”,如一声声悲怆的叹息。以下二句是“行路难”一语的落脚点。“夜闻”“汉使度”,表明游子流落胡中。因多年羁留异国他乡不得回归故土,闻汉使而遽兴故国之悲思。结尾句著“忆长安”一语,与第二层呼应,以见出两情如一,上扣第一层闻鸿“肠断”、“气绝”。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894-895页

xíngnán--shìbǎoyuè

jūnjiànyànguānwàisuānyángyuè

kōngchéngzixīnchángduànyōuguījué

níngshuāngxiàluóyúnzhōngduànkāimíngyuè

yáoyáoxiāngniánniánwàngwàngqíngxiē

xiázhōngqīngtóngjìngqiànrénwèijūnchúbái

xíngnánxíngnánwénnánchénghàn使shǐ使shǐliúlèizhǎngān

天下无正声,悦耳即为娱。
天下无正声¹,悦耳即为娱。
译文:天下没有纯正的乐声,只要听起来悦耳,使人感到欢娱就行。
注释:秦中:古地名,指现在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长安地处秦中。议婚:一作“贫家女”。¹正声:最标准最好听的声音。
人间无正色,悦目即为姝。
人间无正色¹,悦目²即为姝(shū)³
译文:人世间本无什么标准的美色,只要自己认为好看,那就是美女。
注释:¹正色:最标准最好看的颜色,美色。²悦目:好看。³姝:美女。
颜色非相远,贫富则有殊。
颜色间相远,贫富则有殊。
译文:如果容颜相貌相差不大,但是家庭穷富有差异。
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
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
译文:那么贫穷时会被对方嫌弃,富贵时会很顺利的走在一起。
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
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rú)¹
译文:住在富丽堂皇的阁楼里面的富家小姐,常常用金丝线绣织绫罗嫁衣。
注释:¹罗襦:用丝织品做的短衣。
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初。
见人不敛手,娇痴¹二八初。
译文:人来了,也不收敛,才刚刚十六岁,还常常撒娇装傻。
注释:¹娇痴:娇小天真、不懂事理的意思。
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
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yú)¹
译文:家人还没有开口张罗,就有人上门提亲,并顺利地嫁人了。
注释:¹须臾:很快。
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
绿窗¹贫家女,寂寞二十余。
译文:住在简易的陋室里面的穷苦女子,一个人,都长到二十多岁了。
注释:¹绿窗:窗前多草木,指穷人家。
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
荆钗¹不直²钱,衣上无真珠。
译文:头上戴的是不值钱的荆条钗,衣裳没有任何装饰。
注释:¹荆钗:用茎木制作的头钗,指首饰简陋。²直:通“值”。
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
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chí)(chú)¹
译文:有好几次,人们上门想下聘礼;但是到了说好的日子,又开始犹豫。
注释:¹踟蹰:心中犹豫不决的样子。
主人会良媒,置酒满玉壶。
主人会良媒,置酒满玉壶。
译文:只有好的媒人,上门撮合姻缘时,待主人安排酒宴,杯里倒满酒后。
四座且勿饮,听我歌两途。
四座且勿饮,听我歌两途¹
译文:大家且慢着饮酒,先听我说完婚姻这种事的好坏两个方面。
注释:¹两途:两种道路,两种选择。
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
富家女易嫁,嫁早轻¹其夫。
译文:有钱人家女儿容易嫁出去,但是会仗着娘家有钱,轻视自己的丈夫。
注释:¹轻:看不起。
贫家女难嫁,嫁晚孝于姑。
贫家女难嫁,嫁晚孝于姑¹
译文:贫穷家的女儿难嫁,出嫁比较晚,嫁出去会懂得善待夫家人。
注释:¹姑:丈夫的母亲,即婆婆。
闻君欲娶妇,娶妇意何如?
闻君欲娶妇,娶妇意何如?
译文:听说,您家要娶媳妇,不知道娶媳妇真正意义是什么?
《议婚》一诗对当时崇尚的婚姻观作了一番评论,对当时受封建门第观念影响重财轻人,攀高结富的恶俗做出揭露与批判,并对难于出嫁的贫家女寄予了同情。主旨在于抒写“富家女易嫁”和“贫家女难嫁”。从全诗的诗意看,“悦目”的标准,既含容貌美,尤含心灵美。富家女虽易嫁,却“嫁早轻其夫”,贫家女难嫁,却“嫁晚孝于姑”。足见选美标准有贫富善恶之别,具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资料:
1、 陈友琴 等.白居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8-21
2、 王文丹.简论白居易《秦中吟》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新乡学院学报,2016,33(1):27-29.
3、 游国恩 等.中国文学史(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41-148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岳阳楼¹上日衔(xián)窗,影到深潭赤玉幢(chuáng)²
译文:岳阳楼红日斜照楼窗,在水中的倒影,宛如一座赤玉幢。
注释:¹岳阳楼:中国江南三大楼阁之一,位于湖南岳阳西门城楼上,面临洞庭湖。²赤玉幢:指岳阳楼在水中的倒影,宛如一座赤玉幢。玉幢犹玉楼,指神仙居处。幢,佛教的柱状石刻,柱上有盘盖。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怅望¹残春万般意²,满棂(líng)³湖水入西江
译文:寂寞失时地看向那残春,仿佛有着千头万绪难以表达的情意,伴随着湖水从窗子溢出并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
注释:¹怅望:寂寞失时的想望。²万般意:千头万绪难以表达的情意。万般,犹言各种况味。³棂:窗格,这里指窗。⁴西江:这里指长江。

  登楼鸟瞰洞庭湖,碧波连天,遥望君山,气象万千。此楼历有兴废,宋滕子京重修后,以范仲淹曾作《岳阳楼记》而名闻遐迩。但是从此诗的立意及《元稹集》中有关篇目的题序看,当年作者的洞庭之行颇有失意之慨。所以此诗即不像其他诗文那样着意描绘岳阳楼的雄伟壮阔。

  首句写红日斜照楼窗,这本是人们常见景象。然而诗人用一“衔”字来唤起读者的联想,便使得整个境界活跃起来。次句写楼的倒影:当太阳照射到楼窗上时,楼影落到湖中的赤玉幢上。岳阳楼的倒影映印在洞庭龙君的龙官之上。此句似包含了《柳毅传》的故事,其作者李朝威恰与元稹同时,说不定这是最早涉及龙女故事的一首诗,其新颖独到之处,不言而喻。

  第三句“怅望残春万般意”,点出作者的醉翁之意不在登楼观景,而在于借以表达他在残春时节的怅然情怀,既有惜春之叹,亦有人生失意之嗟。末句“满棂湖水人西江”,不说通过窗子向外眺望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水,而是说湖水从窗子溢出并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这样也就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全诗着重渲染景物,只用“怅望”两字淡淡点出当时的心绪。最后以景结情,把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表达得非常含蓄婉转。

  在写作上此诗与作者《行宫》诗相类似,虽然只有四句,读者不觉其短,足见手法之妙。

参考资料:
1、 马斌编. 诗中日[M].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8.02.第154-155页
2、 全性尧,高章采,汪贤度,仓阳卿,邓长风,选注. 古诗选读 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01.第199页

yuèyánglóu--yuánzhěn

yuèyánglóushàngxiánchuāngyǐngdàoshēntánchìchuáng

chàngwàngcánchūnwànbānmǎnlíngshuǐ西jiāng

莫怪鸳鸯绣带长,腰轻不胜舞衣裳。薄幸只贪游冶去,何处,垂杨系马恣轻狂。
莫怪鸳(yuān)(yāng)绣带¹长,腰轻²不胜³舞衣裳。薄幸只贪游冶去,何处,垂杨系马(zì)轻狂
译文:送你的鸳鸯衣带长,你莫见怪,我身体瘦弱也承受不了歌舞挥动的强求。负心的人只贪心去寻花问柳,去向何方?依旧寻欢作乐、追求声色、放纵轻浮。
注释:定风波:词牌名,唐教坊曲。以五代欧阳炯所作为正格。双调62字,平韵仄韵互用。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醉琼枝》。¹鸳鸯绣带:绣有鸳鸯花纹的衣带,男女定情信物之一。²腰轻:细腰,这里代指瘦弱的身体。³不胜:无法承担,承受不了。⁴薄幸:薄情,负心。⁵系马:拴马。⁶恣:任凭。⁷轻狂:放浪,轻浮。
花谢絮飞春又尽,堪恨。断弦尘管伴啼妆。不信归来但自看,怕见,为郎憔悴却羞郎。
花谢絮(xù)飞春又尽,堪恨。断弦¹尘管²伴啼妆³。不信归来但自看,怕见,为郎憔(qiáo)(cuì)却羞郎。
译文:又一个凄苦的春天在悲伤中过去,心中无限惆怅。琴长久不弹,弦早已断了,管长久不吹,已落满尘土,与这两件东西为伴的是女人的啼妆。若不信请回来看看,怕相见,自己的憔悴容颇见不得他。
注释:¹断弦:琴弦断绝。²尘管:乐器陈旧。³啼妆:泪湿容妆。⁴归来:从良。⁵憔悴:黄瘦,困顿。

  上片写感旧,写一歌妓独处深闺的怨恨和相思。第一、二句写歌妓自我申辩,承担不起绣有鸳鸯花纹的衣裳。歌妓这些感情的困扰,压抑的痛苦,是负心郎对歌妓的偏见造成的,表达了词人对人性不平等的悲观,“莫怪”,“不胜”都强烈地反映了女性的抗争。第三、四、五句写歌妓对负心郎行为的披露。在“垂杨系马”处,负心郎依旧 “游冶”、“轻狂”。“薄幸”是披露负心郎薄情,“游冶”是披露负心郎寻欢作乐。“贪”是披露负心郎追求声色,“态轻狂”是披露负心郎放纵轻浮。词人点明这些披露,为的是追求女性平等,追求社会心理平衡。这种主张不向男性妥协而奋心抗争,是词人为女性追求人性平等、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

  下片写伤今,写歌妓被冷落后的遭遇、抗争与矛盾心态。前三句描绘歌妓被冷落后的遭遇。“花谢”、“絮飞”、“春又尽”,不仅点明了他们分手的时间,而且点明了他们情爱已经到了尽头。令人痛恨的是,情感又陷人“断弦”、“尘管”、“啼妆”之中,令歌妓流泪怨愁。这是控诉和反抗,是女性可贵的觉醒。最后发出自信的呼唤,不信以往的道路走错了,坚信自己看准的道路要走下去。然而,歌妓终于从痛苦中发现,夫妻关系的失败会导致人生全盘皆输,歌妓又不得不向负心郎妥协,压抑着自己的人性平等、人格尊严。“怕见”负心郎“动于颜色”,还把希望寄托于张生与莺莺式的“不为傍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的良心发现。这种抗争、矛盾、妥协与良心发现,反映了歌妓的也是词人的思想局限性。

  全词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叙述了一位被丈夫冷落的歌妓为了人性平等而抗争的故事。这是中国歌妓在宋代社会追求人身自由与尊严解放的一位杰出代表。该词的意义就在于向世人呼吁,追求女性平等与女性尊严是人类历史永恒的主旋律,必须长久地演奏下去。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200-203

dìngfēng ·gǎnjiù

shì sòngdài 

guàiyuānyāngxiùdàicháng yāoqīngshèngcháng xìngzhǐtānyóu chù chuíyángqīngkuáng 
huāxièfēichūnyòujìn kānhèn duànxiánchénguǎnbànzhuāng xìnguīláidànkàn jiàn wèilángqiáocuìquèxiūláng 
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cè)¹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有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²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有来!”遂³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有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jiāng)远过,怯(qiè)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有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译文:唐朝怀州河内县,有个叫董行成的人,能一眼就分辨出对方是否贼匪。 有一名贼人在河阳长店偷得路人一头驴和皮袋,在天快破晓时赶到怀州境内,正巧碰到董行成迎面而来。董行成一见他就大声喝道:“你这贼子给我站住!立即从驴上下来!” 那人一听立即下驴认罪。 事后有人问董行成如何看出那人是贼,董行成说:“这头驴是因为一段时间的急行而流汗,不是走了很长的路;而且这人见了路人也会引驴绕路,这一定是因他心虚;所以我判定他一定是贼。” 董行成将盗贼送到县衙,不一会儿,驴的主人寻着踪迹找来了,实际情况和董行成说的一模一样。
注释:¹策:辨认。²至:到。³遂:于是。⁴以:凭借。⁵之:代词,代这个小偷。

dǒngxíngchéng--míng

táng怀huáizhōunèixiàndǒngxíngchéngnéngzéiyǒuréncóngyángzhǎngdiàn,,dàoxíngréntóubìngdàitiānxiǎo,,zhì怀huáizhōuxíngchéngzhìjiēzhōng,,jiànzhīchìyuēzéizhùxiàláisuìchéngrénwènzhīzhīxíngchéngyuēxíngérhànfēizhǎngxíngjiànrényǐnjiāngyuǎnguòqièzhīzhīzhuōsòngxiànyǒuqǐngzhǔxúnzōngzhìjiēy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