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白雪无端现,佛室夜艾乌更啼。
相逢解颐足自慰,勿语俗子念心携。
漫天白雪无端现,佛室夜艾乌更啼。
相逢解颐足自慰,勿语俗子念心携。
秦观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 62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寂寞流苏冷绣茵,倚屏山枕惹香尘,小庭花露泣浓春。
寂寞流苏¹冷绣茵²,倚屏山枕³惹香尘,小庭花露泣浓春。
译文:绣花垫褥寂寞地放在帐子里,已经冰冷,只有倚着屏风的枕头仍带着芳香的气味。小小的庭院里,花朵上的露珠就像哭泣时流下的泪水,连景物也带着浓浓的春意。
注释:¹流苏:帐上的垂须,此借代为帐子。²绣茵:绣花垫褥。³山枕:指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⁴惹香尘:这里是带着芳香的气味之意。香尘,香雾。
刘阮信非仙洞客,嫦娥终是月中人,此生无路访东邻。
刘阮(ruǎn)¹信非²仙洞客,嫦娥³终是月中人,此生无路访东邻
译文:刘晨和惹肇确实不是仙洞里住着的人,而嫦娥终究是月宫中的仙子。这一生,我恐怕无法追求到自己心爱的女子!
注释:¹刘阮:南朝宋刘义庆小说《幽明录》中人物刘晨、阮肇二人的合称。二人俱东汉剡县人,永平年间同入天台山采药,遇二女子,留居半年辞归。及还乡,子孙已历七世。后又离乡,不知所终。²信非:确实不是。信,诚然。³嫦娥: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神话中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奔月。⁴东邻:借代为美女之称,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大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又司马相如《美人赋》:“臣之东邻,有一女子,玄发丰艳,蛾眉皓齿。”

huànshā··liúlěngxiùyīn--yánxuǎn

liúlěngxiùyīnpíngshānzhěnxiāngchénxiǎotínghuānóngchūn

liúruǎnxìnfēixiāndòngchángézhōngshìyuèzhōngrénshēng访fǎngdōnglín

风蒲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风蒲猎猎¹弄清柔,欲立²蜻蜓不自由。
译文:水边的香蒲长得又嫩又长,微风吹来,蒲叶摇曳多姿,发出猎猎的响声,卖弄它那轻盈的体态和柔媚的舞姿。蜻蜓飞来,想要在蒲草的叶尖上停留,却不能自由自在地立稳。
注释:临平:指临平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东北。¹风蒲猎猎:风吹蒲草发出的声响。蒲,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叫蒲草,茎可供编织用。猎猎,形容风声的象声词。²欲立:想要站立。这里是蜻蜓想要在蒲草上停留的意思。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ǒu)¹无数满汀(tīng)²
译文:农历五月间,走在临平山下的路上,可以欣赏到汀洲间的水面上,盛开着许多鲜艳的荷花。
注释:¹藕花:荷花。²汀洲:水中平地或水边平地,这里指汀洲间的水面。

  宋诗区别于唐诗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宋诗更重视对画意的表现。考其原因,或许是宋代绘画特别发达,而许多知名作家又每兼具画家和诗人两种身份的缘故(顺便应该提到,宋代的题画诗也较之前代更为发达)。苏轼、米芾诸人固不必说,即如张公庠《道中》:“一年春色已成空,拥鼻微吟半醉中。夹路桃花新雨过,马蹄无处避残红。”郑獬《绝句》:“田家汩汩水流浑,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武衍《湖边》:“日日湖边上小车,要寻红紫醉年华。东风合与春料理,忍把轻寒瘦杏花。”李显卿《溪行》:“枯木扶疏夹道旁,野梅倒影浸寒塘。朝阳不到溪湾处,留得横桥一板霜。”法具《东山》:“窗中远看眉黛绿,尽是当年歌吹愁。鸟语夕阳人不见,蔷薇花暗小江流。”都描写精工,诗中有画。道潜这首诗写蒲苇受风的声形,写蜻蜓在蒲苇上站立不稳的姿态,写临平山下,经行之处满眼盛开的荷花,也是充满浓重的画意,表现了宋诗在这一方面的典型特征。但是,诗人们所追求的诗中有画,并不是诗等于画,而是诗画相通,特色兼具。因为,一般说来,诗是动态艺术,画是静态艺术。此诗虽有画意,但强调了自然景物的声形、姿态,仍带有诗的特点,是二者完美结合的典范。所以,苏轼作为对诗画都非常内行的作家,一见此诗,就为之激赏。宗室曹夫人还根据诗意画了一幅《临平藕花图》。

  诗描写五月仲夏临平山下水边风光,是“诗中有画”的佳作。首句推出一个近景:一片水边的蒲草,在风中翩翩起舞,好像是在表现自己轻柔的舞姿。次句,突出描写一只或数只蜻蜓,因风吹蒲动,想要站在蒲草上,总是身不由己,站不住。蜻蜓与风蒲仿佛在互相争戏,颇有风趣。第三句,承上启下,宛转变化,补叙出前两句所写风景的时间、地点、位置,也为结句的写景作了交代和铺垫。第四句,于风蒲背后展开自近到远的风景:在山下道路两边,一望无际的荷花开满了水面,鲜明地表现出夏日江南水乡清丽动人的景色。至此,一幅大小映衬、远近有致、动静相生、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图画,便清晰而富有层次地展现在大家眼前。诗歌无一句一字抒情,却在所写景物中让读者感受到内心的闲适以及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诗人把蒲草拟人化了,写得它像有知觉、有感情似的,在有意卖弄它的轻柔。蜻蜓欲立又不能自由停立的瞬间姿态,也写得很传神。作者静中写动,以动衬静的艺术技巧,十分高超。

参考资料:
1、 赵山林,潘裕民.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中西书局,2009-10-1:第110-111页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客游倦(juàn)¹水宿²,风潮难具论³
译文:早已厌倦了水上的长途旅行,因为风潮变幻不定,凶险难测,难以述说。
注释:¹倦:厌倦 。²水宿:栖住于水中的船上。此句意谓厌倦了水上长途旅行。³具论:详细述说。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洲岛骤¹回合²,圻(qí)³(lǚ)崩奔
译文:波涛遇到洲岛,立刻遽分两股,急转猛合,又冲撞到岸崖之上,崩起重重雪浪。
注释:¹骤:急疾。²回合:聚合;汇合。此言风浪拍打在洲岛上。³圻岸:曲岸。⁴崩奔:水流冲激堤岸而奔涌。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乘月听哀狖(yòu)¹,浥(yì)²露馥(fù)³芳荪
译文:在清朗的月光下,聆岛两岸猿类凄婉的叫声;在湿润的夜露中,饱吸着芳草的馨香。
注释:¹狖:长尾猿。²浥:湿。³馥:香气浓郁。⁴芳荪:香草名。此句说露水沾在芳荪的叶子上,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tún)¹
译文:春末的原野上铺展着秀丽的绿色,高高的山岩上屯聚着一朵朵白云。
注释:¹屯:聚集。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千念集日夜¹,万感盈朝昏。
译文:舟行江上,游览沿途景致,思绪万千;日日夜夜总是浮想联翩。
注释:¹千念二句:各种感慨日夜缠绕在心头。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¹
译文:攀登悬崖,登上了浔阳城旁庐山之东的石镜山;牵萝扳叶,松门山顶。
注释:¹石镜、松门:山名,二山都近鄱阳湖口。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三江事多往,九派¹理空存。
译文:关于大禹疏治三江的传说已成为往事,关于长江分成九派的玄理也难以推究明白。
注释:¹九派:浔阳的别称。即今江西九江。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灵物¹郄珍怪²,异人秘精魂³
译文:江湖中的灵怪神异,因吝惜其珍怪之相,而秘藏其精神魂魄。
注释:¹灵物:珍奇神异之物。²郄珍怪:惜其珍奇怪异之状。³秘精魂:隐藏其精神魂魄。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金膏¹灭明光²,水碧³(chuò)流温
译文:此江中有金膏、水碧,然都灭其明光,止其温润而不见。
注释:¹金膏:道教传说中的仙药。²灭明光:韬光而不显现。³水碧:玉的一种,又称碧玉。⁴辍:停止。⁵流温:指水玉温润。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徒作千里曲¹,弦绝²念弥(mí)(dūn)
译文:我枉自弹奏了一曲《千里别鹤》,本想借此消忧,谁知曲罢却像商陵牧子一样,思念之情愈加强烈了。
注释:¹千里曲:曲名,即《千里别鹤》曲。²弦绝:曲终。

  谢灵运的山水诗《入彭蠡湖口》作于作者赴临川(治所在今江西省抚州市)內史任的途中。彭蠡湖,即江西鄱阳湖。湖口,指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接处,在今江西九江市附近。据《宋书·谢灵运传》载,谢灵运受到朝廷的猜忌,不得已赴临川作官。心情很不好,这在诗中有所流露。诗中有情、有景,也有议论,总的是写自长江入彭蠡湖口时的所见所感。但所写的,有的并不是实写,而是带有想象的成分,如诗中提到的“石镜”、“松门”,其地理位置既不是在一处,而且与彭蠡湖口都有相当的距离,不可能刚入彭蠡湖口时见到。因此可以这样推断:作者乘舟至彭蠡湖口时可能并未下船,诗中所写的都是船行中的所见、所感。

  诗的前四句是综述自己入彭蠡湖口前的旅途经历:“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头两句是说,自己乘舟远行,日夜住在船上,既疲倦,又感到厌倦(注意,这种心情同作者的政治处境不佳有关),而舟行途中所遭遇的风潮,是难以一一的说明的。

  后面两句,是解释为什么“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回:水转的意思。圻岸:曲曲折折的江岸。这两句说,沿途风急潮猛,浪潮遇到洲岛,顿时分流回绕过去,随后又汇流而下;浪潮一次次冲击着江岸,又一次次的倒折而来,奔腾向前。风潮的这种情状经常重复、变幻,所以说“难具论”。

  接下四句,是追述沿途的景色:“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这两句是写夜景。狖:黑色的长尾猿。浥:湿润。馥:香气。这里用作动词,指闻到香气。芳荪:泛指香草。这两句说,在清朗的月光下,聆听两岸猿类凄婉的叫声;在湿润的夜露中,饱吸着芳草的馨香。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这两句是写白天的景色。是说,春末的原野上铺展着秀丽的绿色,高高的山岩上屯聚着一朵朵白云。这两句诗是传诵的佳句,颇有新意。时间(春晚)与空间(岩高),远处(绿野)与近处(白云)相对仗,色彩鲜明而谐调,相互映衬,把一幅明媚的春光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以下两句,是由写景到抒情、议论的过渡,总结他是百感交集来渡过旅途中的日日夜夜的:“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前、后两句基本上是一个意思,是说,舟行江上,游览沿途景致,思绪万千;从早到晚,浮想联翩。

  接下两句,是说自己还要背负着这“千念”、“万感”去“照石镜”、“入松门”:“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石镜,《水经注·庐山水》说,庐山东面有一尊高悬于峭壁上的圆石,能清晰照见人影,故名。其位置当在彭蠡湖口往南若干公里处。松门,山名,在江西昌都县附近,即由石镜再往南很远的地方。顾野王《舆地志》说:“自入湖(按,即鄱阳湖)三百三十里,穷于松门。东西四十里,青松遍于两岸。”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将攀上高高的悬崖,去照一照石镜;我将沿湖而行,拉着松叶直抵松门山。

  以下八句,是作者“千念”、“万感”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三层。第一层: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三江:指长江自彭蠡湖分为三条江水,东流入海。传说大禹曾疏治三江。九派: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因以就九派称这一带的长江。《文选·郭璞·江赋》:“流九派乎浔阳。”李善注:“水别流为派。”理:玄理。古代认为“三”、“九”这类数字含有玄理。这两句说,关于大禹疏治三江的传说已成为往事,关于长江分成九派的玄理也难以推究明白。在作者的迷惘中,也掺杂深深的慨叹。

  第二层:

  “灵物吝珍怪,异人秘精魂。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金膏:传说中的仙药。水碧:一种玉。这四句是说:江湖中的灵怪神异,因吝惜其珍怪之相,而秘藏其精神魂魄。金膏不再发光,水碧不再变温润。作者以灵物、异人不出,金膏、水碧不现来隐喻贤者的归隐。也表现出作者的消沉。

  最后一层: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顿。”《千里曲》:曲名,即“千里别鹤”。蔡邕《琴操》说:“商陵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兄欲为改娶,牧子援琴鼓之,叹别鹤以舒其愤懑。鹤一举千里,故名千里别鹤也。”弦绝:曲终。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枉自弹奏了一曲《千里别鹤》,本想借此消忧,谁知曲罢却像商陵牧子一样,思念之情愈加强烈了。作者的“千念”、“万感”郁积在心,至此却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入彭蠡湖口》表现了大谢诗作的新进境。观谢集,大抵在公元422年(永嘉三年)三十八岁前,他的诗作留存既少,风格也较多承建安(如《述祖德诗》)、太康(如《九日从宋公戏马台》诗)之绪,尚未形成明显的独特风格。永嘉之贬后直至二番归隐的将近十年间,他以幽愤之情合山水清音,确立了其山水诗鼻祖的崇高地位。他善于于清森的物象交替中将感情的变化隐隐传达出来,意脉贯通,夭矫连蜷,而炉锤谨严,曲屈精深,典丽精工。但是针法时嫌过细,状物时嫌过炼,使典时嫌过直,理语时嫌过多,读来时有滞重之感,而缺少后来杜甫、韩愈等人那种大开大合,变化洒脱的气魄。这个弱点在二次归隐时某些篇章中有所突破,但并不大。至此诗则已可显见杜、韩诗作的先兆,表现有三:

  其一是边幅趋于广远。谢灵运先此之诗,所记游程较窄,虽然早已突破了汉人即事生情的樊篱,而总是借一地之景抒积郁之情,探玄冥之理,但毕竟边幅较狭,大气不足。此诗则以二十句之数,总揽入湖三百余里诸景,以少总多,边幅广远为前所未有,也因此显得比前此作品疏朗高远。

  其次是笔致趋于跳荡;这不仅因为揽景大而纵横多;更因为泯去了前此诗作中的针痕线迹。“春晚”、“白云”一联之陡转逆接,空间传神,充分表现了这一进展。不仅打破了一景一情,转转相生的格局,在一节写景中即有几个感情层次,而且深得动静相生,浓淡相间,张弛得宜之效。这种跳荡又与其固有的谨严相结合,全诗倦、难并起,再由“难”生发展开,最后归到深一层的“倦”,更透现出倦中之愤。在这一主线中,又以“千念”、“万感”一联与“三江”、“九派”一联,一逆接,一顺转,作两处顿束,遂将跳荡之笔锋与严谨的组织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是后来杜、韩诗结构命笔的最重要的诀窍。

  其三是景语、情语、理语更形融合:谢诗的理语,决非人们常说的“玄理尾巴”。他的理均由景中随情生发,这在前几篇赏析中已多次谈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可厚非,也不失为一体。此诗的“理”则融洽得更好。全诗实际上都在说理之“难具论”,而直至“九派理空存”才剔明这一点,再以下写江景各句,景中句句用典,也句句有情含理,却完全由即目所见写出,无有痕迹。最后“弦绝念弥敦”一句更有无尽远思,味在酸咸之外。如果说先此的谢诗,多由情景生发归结到理,那末此诗已倒了过来,理已变成了情景表达的陪衬,显示了山水诗进一步脱略玄言影响的进程。

  人们常说六朝诗至齐梁间的谢朓才初逗唐音。其实谢朓之影响唐人更多短制,且主要影响王维、孟浩然一脉;论到大篇的诸种艺术手段,与杜、韩一派的大手笔,初逗唐音的则非谢客莫属。

参考资料:
1、 赵昌平 等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 :691-693 .

péngkǒu

xièlíngyùn nánběicháo 

yóujuànshuǐ宿 fēngcháonánlùn 
zhōudǎozhòuhuí ànbēngbēn 
chéngyuètīngāiyòu fāngsūn 
chūnwǎn绿xiù yángāobáiyúntún 
qiānniàn wàngǎnyíngcháohūn 
pānzhàoshíjìng qiānsōngmén 
sānjiāngshìduōwǎng jiǔpàikōngcún 
língzhēnguài rénjīnghún 
jīngāomièmíngguāng shuǐchuòliúwēn 
zuòqiān xiánjuéniàndūn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初,亮自表后主¹曰:“成都²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³。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译文:先前,诸葛亮向后主刘禅表明说:“在成都有八百余株桑树,有不是很肥沃的田十五顷,儿子兄弟的穿衣吃饭,都会有盈余。而我在外当官,没有其他的花费,全靠公家的俸禄过日子,没有做其他的兼职工作来增加自己的收入。我死的时候,不会出现‘有多余的绸布,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去辜负陛下。 ”等到他去世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
注释:¹后主:刘备之子,名禅(shàn),小名阿斗。继位之后由诸葛亮辅佐。²成都:旧县名,为蜀汉都城,在今成都市。³余饶:宽裕。⁴悉:全部。⁵仰:依赖。⁶不别治生:不需要另谋生计。⁷赢:充盈。⁸卒:死。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帝俊¹赐羿彤弓素矰(zèng)²,以扶³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译文:天帝,名俊赐予后羿红色的弓,白色的箭,用作扶助人间诸国。后羿于是开始去救助地下国家的各种困境。
注释:¹帝俊:神话中的天帝,名俊。相传“十日”、“十二月”均为他所生。²彤弓素矰:红色的弓,白色的箭。矰,一种系着细丝的短箭。³扶:扶助。⁴下国:人间诸国。此从上天而言,故称“下”。⁵是始:于是开始。⁶恤:救助。⁷下地:同“下国”。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逮至¹²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译文: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干死,老百姓连吃的东西都没有。
注释:¹逮至:及,到。²尧:神话中的天神名,又是传说中的古帝王。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脩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脩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yà)(yǔ)¹、凿齿²、九婴³、大风、封豨(xī)、脩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chóu)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zhuó)大风于青邱¹⁰之泽,上射十日¹¹,而下杀猰貐,断脩蛇于洞庭¹²,擒封豨于桑林¹³。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译文: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脩蛇均为祸害人民。(于是)尧派使后羿在南方荒野泽地诛杀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在东方的大泽青邱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十个太阳(射下来九个),接着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脩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后羿把那些灾害一一清除。民众都非常开心,并推举尧为领导人(天子)。
注释:¹猰貐:怪兽名,形状似龙首,或谓似狸,善跑,叫声似婴儿啼哭,吃人。²凿齿:怪兽名,齿长三尺,其状如凿。³九婴:长着九个脑袋的水火之怪,害人。⁴大风:即风伯,一种极凶猛的大鸟,飞过后能坏人房屋,被视为风神。⁵封豨:大野猪。⁶脩蛇:长长的大莽蛇。脩,同“修”。⁷畴华:传说中的南方泽名。⁸凶水:水名,据说在北方。⁹缴:系在箭上的生丝绳。此处用作动词,指用系着丝绳的箭来射鸟。¹⁰青邱:传说中位于东方的大泽。¹¹射十日:王逸注《楚辞·天问》“羿焉□日,乌焉解羽”句称:“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¹²洞庭:南方泽名,当即今之洞庭湖。¹³桑林:传说商汤曾在桑林祷告求雨,可能两者同为一地,当在中原一带。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