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八摩尼杏叶光,圆通门户日开张。
百八摩尼杏叶光,圆通门户日开张。
度生莫恃莲舟稳,恶浪狂风自著忙。
度生莫恃莲舟稳,恶浪狂风自著忙。
释绍昙

释绍昙

释绍昙(?~一二九七),字希叟。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住庆元府佛陇□□禅寺。景定元年(一二六○),住平江府法华禅寺。五年,住庆元府雪窦资圣禅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庆元府瑞岩山开善禅寺。元成宗元贞三年卒。有《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希叟绍昙禅师广录》七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居径《拜呈日本国栗棘庵诸位尊属禅师》。 释绍昙诗,以辑自《语录》《广录》者及其中单编之偈颂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 65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辽东万里辽水曲,古戍无城复无屋。
辽东万里¹辽水曲,古戍²无城复无屋。
译文:辽东之地路途遥远,辽水曲曲折折难以横渡。战士们戍守的古城楼已经破旧不堪,早已没有城楼,城墙之上也早就没有房屋了。
注释:¹万里:形容道路遥远。²古戍:指戍守的古城楼。
黄云盖地雪作山,不惜黄金买衣服。
黄云盖地雪作山,不复黄金买衣服。
译文:那里气候异常寒冷,常常是黄云满天冰雪盖地,战士们身上的衣服真是难以御寒!如果有厚厚的暖和的衣服可以抵御这异地的寒冷,即使耗费掉万两黄金,又怎会吝惜呢?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译文:战争结束后战士们各自收回弓箭准备回家,但遥望回家的路,唯觉遥远路漫漫。
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
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
译文:年年郡县都有征人而来,将在这凄寒的辽东戍守征战,不知又有多少人牺牲于此。
宁为草木乡中生,有身不向辽东行。
宁为草木乡中生,有身不向辽东行。
译文:我宁愿生为草木,终生守候在家乡的土地上,至死不往辽东这地方来!
继隋炀帝出兵辽东,征讨高句丽后,唐代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持续对高句丽出兵,战争前后长达几十年。王建的《辽东行》反映了战事的艰苦,流露出反战的情绪。

liáodōngxíng--wángjiàn

liáodōngwànliáoshuǐshùchéng

huángyúngàixuězuòshānhuángjīnmǎi

zhànhuíshōugōngjiànzhèng西huímiànjiāxiāngyuǎn

niánniánjùnxiànsòngzhēngrénjiāngliáodōngzuòqiūbǎn

níngwèicǎoxiāngzhōngshēngyǒushēnxiàngliáodōngxíng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译文:梅岭花朵盛开的时候,天山的雪还没有融化。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译文:有雪的地方看上去疑是开满了白白的梅花,而梅花的边缘处又像是落了一层积雪。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译文:因着风儿的吹拂片片梅花飞入舞女的广袖中,又混杂着脂粉飘向女儿家的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译文:几万里广袤荒凉的匈奴之地笼罩在茫茫白雪之中,春天到了也还无从知晓。

  这首诗由梅岭的梅花开放,联想到遥远的边塞,仍然处于严寒之中,忽发奇想,觉得仿佛眼前花似雪,彼处雪似花,于是遥远的空间阻隔便消弥于错觉之中。然而一旦清醒,才想起征人远在万里之外的冰天雪地之中,春天到了也不知归来。诗人从小处入手,细腻婉转,但笔锋一转,描写塞外征人,升华了诗的主旨。

  卢照邻此诗在梅花和雪花的形态颜色相似上做文章,利用这一简单的比喻构成了两个白色世界的奇异混淆,读来既新颖又奇特,描绘了一幅美丽奇妙的画卷。

  虽说是混淆的,分不清是梅是雪,但梅和雪的世界却是对立的:冰天雪地的匈奴地区和婉约柔美的中原地区。

  诗中的“开”字也起到了双关的作用:在北方,雪尚未“开”,“开”指“雪尚未融化”,也指“开化”,即谓匈奴的边塞地区处于较落后的境地,还没有得到中华文明的开化。

méihuāluò

zhàolín tángdài 

méilǐnghuāchū tiānshānxuěwèikāi 
xuěchùhuāmǎn huābiānxuěhuí 
yīnfēngxiù fěnxiàngzhuāngtái 
xiōngwàn chūnzhìzhīlái 
人初生,日初出。
人初生,日初出。
译文:人刚刚出生的时候,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
上山迟,下山疾。
上山迟,下山疾。
译文:成长总是缓慢,退步与衰弱却非常迅速。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百年¹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²日。
译文:一百年不过三万六千个白天,夜里也要努力当半个白天用。
注释:¹百年:指人寿百岁。²强半:大半;过半。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有歌有舞须¹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译文:有歌有舞还需早早享受,因为我们的身体只会一天不如一天。
注释:¹须:必得,应当。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¹人老。
译文:别人都说有了子女好,却不知道有了儿女,才让自己早早老去。
注释:¹催:使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加快。
短歌行,无乐声。
短歌行,无¹乐声。
译文:唱着短歌出行,没有那音乐声。
注释:¹无:没有,与“有”相对;不。

duǎnxíng

wángjiàn tángdài 

rénchūshēng chūchū 
shàngshānchí xiàshān 
bǎiniánsānwànliùqiānzhāo fēnjiāngqiángbàn 
yǒuyǒuzǎowéi zuójiànjīnshí 
rénjiājiànshēngnánhǎo zhīnáncuīrénlǎo 
duǎnxíng yuèshēng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译文: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
注释:劳劳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时送别之所。劳劳亭,在江宁府治西南。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春风知¹别苦,不遣(qiǎn)²柳条青。
译文: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
注释:¹知:理解。²遣:让。

  此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人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单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别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却非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指出天下伤心之地是离亭,也就是说天下伤心之事莫过于离别,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说,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别翻新意,另辟诗境。

  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王之涣的《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也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因古时有杨柳送别习俗,就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而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了一起。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

  应当说,在古代诗歌中,从送别写到折柳,在从折柳写到春风的诗,并非绝无仅有。杨巨源的《折杨柳》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写得也具见巧思,但与李白这两句相比,就显得巧而不奇。李白的这两句诗是把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的。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与李白的这首诗异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之一: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似惜长条。

  对照之下,两诗都以离亭为题,都是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但两诗的出发点相同,而结论却完全相反:李白设想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李商隐却先说送别之人不忍折损杨柳的枝叶,再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时从折柳相赠中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点慰藉,而不惜柳条被人攀折。这说明,同一题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写法。诗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飞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无限广阔的。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58-359 .
2、 陈邦炎 .唐人绝句鉴赏集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8 :65-67 .

láoláotíng

bái tángdài 

tiānxiàshāngxīnchù láoláosòngtíng 
chūnfēngzhībié qiǎnliǔtiáoqīng 
韶华争肯偎人住?已是滔滔去。西风无赖过江来,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
(sháo)¹争肯偎人住?已是滔(tāo)滔去。西风无赖²过江来,历尽千山万西几时回?
注释:¹韶华:光阴。²无赖:调皮,狡狯。对西风的拟人描写。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
秋之为气悲,但亦不知悲从何来。于是怨西风,惧角鸣,恨浮云遮月,总之均是莫可名状的惆怅。此词即表达此种悲秋的困惑之情。虽是文人感时兴悲的积习所致,但也确是人生中常见的普遍情绪,为抒情文学所不废。

měirén··sháohuázhēngkěnwēirénzhù--dǒngshì

sháohuázhēngkěnwēirénzhùshìtāotāo西fēnglàiguòjiāngláijǐnqiānshānwànshuǐshíhuí

qiūshēngdàixiāoxiāoluòxiǎngchéngtóujiǎoyúnzhēyuèfēnmíngshuíwǎnzhǎngjiāngfàngtiānq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