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易如何是祖风,却将性命命庞公。
向来一口西江水,因甚谈天不落空。
难易如何是祖风,却将性命命庞公。
向来一口西江水,因甚谈天不落空。
李石

李石

李石。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 34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旟。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¹浮浮²,武夫³(tāo)。匪安匪游,淮(huái)(yí)。既出我车,既设我旟(yú)。匪安匪舒,淮夷来铺¹⁰
译文:长江汉水波涛滚滚,出征将士意气风发。不为安逸不为游乐,要对淮夷进行讨伐。前路已经出动兵车,树起彩旗迎风如画。不为安逸不为舒适,镇抚淮夷到此驻扎。
注释:¹江汉:长江与汉水。²浮浮:水流盛长貌。³武夫:指出征淮夷的将士。⁴滔滔:顺流而下貌。⁵匪:同“非”。⁶来:语助词,含有“是”的意义。⁷求:通“纠”,诛求,讨伐。⁸旟:画有鸟隼的旗。⁹舒:徐,缓行。¹⁰铺:止,驻扎。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汤(shāng)¹,武夫洸(guāng)²。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shù)³定。时靡(mǐ)有争,王心载宁。
译文:长江汉水浩浩荡荡,出征将士威武雄壮。将士奔波平定四方,战事成功上告我王。四方叛国均已平定,但愿周朝安定盛昌。从此没有纷争战斗,我王之心宁静安详。
注释:¹汤汤:水势大的样子。²洸洸:威武的样子。³庶:庶几。⁴载:则。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江汉之浒(hǔ)¹,王命召虎:式²³四方,彻我疆土。匪疚(jiù)匪棘(jí),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译文:长江汉水二水之滨,王向召虎颁布命令:“开辟新的四方国土,料理划定疆土地境。不是扰民不是过急,要以王朝政教为准。经营边疆料理天下,领土直至南海之滨。”
注释:¹浒:水边。²式:发语词。³辟:开辟。⁴彻:治。⁵疚:病,害。⁶棘:“急”的假借。⁷极:准则。⁸于:意义虚泛的助词,其词义取决于后面所带之词。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王命召虎:来旬¹来宣。文武受命,召(shào)²³(hàn)。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zhào),用¹⁰(xī)¹¹尔祉(zhǐ)¹²
译文:我王册命下臣召虎,巡视南方政令宣诵:“文王武王受命天下,你祖召公实为梁栋。莫说为了我的缘故,你要继承召公传统。全力尽心建立大功,因此赐你福禄无穷。
注释:¹旬:“巡”的假借。²召公:文王之子,封于召。为召伯虎的太祖,谥康公。³维:是。⁴翰:桢斡。⁵予小子:宣王自称。⁶似:“嗣”的假借。⁷肇敏:图谋。⁸戎:大。⁹公:通“功”,事。¹⁰用:以。¹¹锡:赐。¹²祉:福禄。
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lài)¹尔圭瓒(zàn)²,秬(jù)³(chàng)一卣(yǒu)。告于文人,锡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qǐ)首:天子万年!
译文:赐你圭瓒以玉为柄,黑黍香酒再赐一卣。秉告文德昭著先祖,还要赐你山川田畴。去到岐周进行册封,援例康公仪式如旧。下臣召虎叩头伏地:“大周天子万年长寿!”
注释:¹釐:“赉”的假借,赏赐。²圭瓒:用玉作柄的酒勺。³秬:黑黍。⁴鬯:一种香草,即郁金,姜科,多年生。⁵卣:带柄的酒壶。⁶文人:有文德的人。⁷周:岐周,周人发祥地。⁸自:用。⁹召祖:召氏之祖,指召康公。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虎拜稽(qǐ)¹,对²³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shǐ)其文德,洽此四国。
译文:下臣召虎叩头伏地,报答颂扬天子美意。作成纪念康公铜簋,“敬颂天子万寿无期!”勤勤勉勉大周天子,美名流播永无止息。施行文治广被德政,和洽当今四周之地。
注释:¹稽首:古时礼节,跪下拱手磕头,手、头都触地。²对:报答。³扬:颂扬。⁴休:美,此处指美好的赏赐册命。⁵考:“簋(guǐ)”的假借。簋,一种古铜制食器。⁶明明:勉勉。⁷令闻:美好的声誉。⁸矢:“施”的假借。

  淮夷在淮北,以徐国为主,故平淮夷也即《大雅·常武》所说之征徐国。因为此次伐淮夷,宣王亲征,驻于江汉之滨,召公的受命、誓师、率师出征俱在此,所以诗的前二章均以“江汉”为喻,借长江、汉水的宽阔水势,喻周天子大军浩浩荡荡的气势。也同样因为天子亲征,故曰“匪安匪游,淮夷来求”,“匪安匪舒,淮夷来铺”。意思是天子到此不是为了游乐,而是为了平定叛国。这几句前人未能明其深意,故或以为作为一个受命出征的大臣这样说有些多余。关于开头二句,王引之、陈奂都以为当作“江汉滔滔,武夫浮浮”,“浮浮”为众强之貌。这样与《风俗通义》引作“江汉陶陶”及《小雅·四月》“滔滔江汉”之语皆相合,其说颇为有理。

  此诗着重颂扬宣王之德,不在纪事,故关于淮夷战事未作具体描述。伐淮夷在尹吉甫和南仲伐玁狁之后,故诗中以“经营四方”一句,概括南征北讨之事而带过。盖因与淮夷作战为召伯之事,召伯不能自己夸耀自己的武功。以下由“告成于王”引起对赏赐仪式特别是宣王册命之词的纪述。由“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可以看出一个打算有所作为的英明君主的雄才大略。由“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又见其对朝廷老臣说话时恰如其分的谦虚和鼓励的语气,通过表彰召康公的业绩来表彰召伯虎,并激励他再建大功。第五、六章写宣王对召伯虎赏赐规格之高和召伯虎的感戴之情。全诗以“矢其文德,洽此四国”作结,表现出中兴君臣的共同愿望。

  诗中有些句子看似语意相似,其实却表现了不同的意思。如第一章“匪安匪游,淮夷来求”等,出于召伯之口,是说:宣王不求安乐,而勤劳于国事。第三章“匪疚匪棘,王国来极”,出于宣王之口,则是说:不是要给百姓造成骚扰,也不是急于事功,四方都必须以王朝政令为准,这是大事。第二章“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同样表现了臣子对天子的体贴。而第三章“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则出之周王之口,体现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

  召伯虎救过太子静(宣王)的命,又扶其继位,辅佐宣王化解宗族矛盾,和合诸侯,平定外患,其功盖世。然而,正因为这样,他更要注重君臣之礼,以身作则地维护周朝统治阶级的宗法制度。这首诗就表现了老功臣的这样一种意识。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26-630

jiānghàn

míng xiānqín 

jiānghàn tāotāo fěiānfěiyóu huáiláijiū chūchē shè fěiānfěishū huáilái 

jiānghànshāngshāng guāngguāng jīngyíngfāng gàochéngwáng fāngpíng wángguóshùdìng shíyǒuzhēng wángxīnzàiníng 

jiānghànzhī wángmìngshào shìfāng chèjiāng fěijiùfěi wángguólái jiāng zhìnánhǎi 

wángmìngshào láixúnláixuān wénshòumìng shàogōngwéigàn yuēxiǎo shàogōngshì zhàomǐnrónggōng yòngěrzhǐ 

làiěrguīzàn chàngyǒu gàowénrén shāntián zhōushòumìng shàomìng bàishǒu tiānwànnián 

bàishǒu duìyángwángxiū zuòshàogōngkǎo tiānwànshòu寿 míngmíngtiān lìngwén shǐwén qiàguó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东门¹,有女如云²。虽则如云,匪(fěi)³我思存。缟(gǎo)衣綦(qí),聊乐我员(yún)
译文:漫步城东门,美女多若天上云。虽然多若云,非我所思人。唯此素衣绿头巾,令我爱在心。
注释:¹东门:城东门。²如云:形容众多。³匪:非。⁴思存:想念。思:语助词。存:一说在;一说念;一说慰藉。⁵缟:白色;素白绢。⁶綦巾:暗绿色头巾。⁷聊:愿。⁸员:同“云”,语助词。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出其闉(yīn)(dū)¹,有女如荼(tú)²。虽则如荼,匪我思且(jū)³。缟衣茹(rú)(lǘ),聊可与娱。
译文:漫步城门外,美女多若茅花白。虽若茅花白,亦非我所怀。唯此素衣红佩巾,可娱可相爱。
注释:¹闉闍:外城门。²荼:茅花,白色。茅花开时一片皆白,此亦形容女子众多。³且:语助词。一说慰藉。⁴茹藘:茜草,其根可制作绛红色染料,此指绛红色蔽膝。“缟衣”、“綦巾”、“茹藘”之服,均显示此女身份之贫贱。

  郑之春月,也确如姚际恒所说,乃是“士女出游”、谈情说爱的美妙时令。《郑风·溱洧》一诗说,在清波映漾的溱水、洧水之畔,更有“殷且盈”的青年男女,“秉兰”相会、笑语“相谑”,互相赠送着象征爱情的“芍药”之花。此诗所展示的,则是男女聚会于郑都东门外的一幕,那景象之动人,也决不逊色于“溱洧”水畔。“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二章复叠,妙在均从男主人公眼中写来,表现着一种突见众多美女时的惊讶和赞叹。“如云”状貌众女之体态轻盈,在飞彩流丹中,愈显得衣饰鲜丽、缤纷照眼;“如荼”表现众女之青春美好,恰似菅茅之花盛开,愈见得笑靥灿然、生气蓬勃。面对着如许众多的美丽女子,纵然是枯木、顽石,恐怕也要目注神移、怦然动心的。

  在迈出城门的刹那间,此诗的主人公也被这“如云”、“如荼”的美女吸引了。那毫不掩饰的赞叹之语,正表露着这份突然涌动的不自禁之情。然而,人的感情是奇特的,“爱情”则更要微妙难猜:“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虽则如荼,匪我思且”——在众多美女前怦然心动的主人公,真要作出内心所爱的选择时,吐语竟如此出人意料。两个“虽则……匪我……”的转折句,正以无可动摇的语气,表现着主人公的情有独钟。好奇的读者自然要打听:他那幸运的恋人而今安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二句,即带着无限的喜悦和自豪,将这位恋人推到了你的眼前。如果你还知道,“缟衣綦巾”、“缟衣茹藘”,均为“女服之贫贱者”(朱熹),恐怕在惊奇之际,更会对主人公肃然起敬:原来他所情有独钟的,竟是这样一位素衣绿巾的贫贱之女!只要两心相知,何论贵贱贫富——这便是弥足珍惜的真挚爱情。主人公以断然的语气,否定了对“如云”、“如荼”美女的选择,而以喜悦和自豪的结句,独许那“缟衣茹藘”的心上人,也足见他对伊人的相爱之深。

  由此回看诗章之开篇,那对东门外“如云”、“如荼”美女的赞叹,其实都只是一种渲染和反衬。当诗情逆转时,那盛妆华服的众女,便全在“缟衣綦巾”心上人的对照下黯然失色了。这是主人公至深至真的爱情所投射于诗中的最动人的光彩,在它的照耀下,贫贱之恋获得了超越任何势利的价值和美感。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81-182页

chūdōngmén

shījīng·guófēng·zhèngfēng xiānqín 

chūdōngmén yǒuyún suīyún fěicún gǎojīn liáoyún 
chūyīn yǒu suī fěi gǎo liáo 

郊原初过雨。见败叶零乱,风定犹舞。斜阳挂深树。映浓愁浅黛,遥山眉妩。来时旧路。尚岩花、娇黄半吐。到而今,唯有溪边流水,见人如故。
郊原初过雨。见败叶零乱,风定¹犹舞。斜阳挂深树。映浓愁定黛(dài)²,遥山眉妩³。来时旧路。尚岩花、娇黄半吐。到而今,唯有溪边流水,见人如故。
译文:郊外原野刚下过一场雨,只见枯枝败叶零乱,雨停风定后还在空中飘舞。夕阳斜挂丛林树梢,照得远山如佳人微皱愁眉,显得分外妩媚凄楚。我沿着旧路重新走去,记得当时岩上有野花半吐。如今却只有路旁溪水,好像与我一见如故。
注释:¹风定:风停。²浓愁定黛:喻指山色定定深深。黛,青色。³眉妩:西汉张敞为妻子画眉,长安人说他“眉妩”,这里指妩媚可爱。⁴岩花:长在岩石旁的花。⁵半吐:半开。
无语。邮亭深静,下马还寻,旧曾题处。无聊倦旅。伤离恨,最愁苦。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念沈沈、小阁幽窗,有时梦去。
无语。邮亭¹深静,下马还寻,旧曾题处²。无聊倦(juàn)旅。伤离恨,最愁苦。纵收香藏镜³,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念沈沈、小阁幽窗,有时梦去。
译文:我默默无语。客舍里寂静无声,下马后我就仔细寻找,旧日曾经题诗之处。这真是无聊疲倦的旅行,终日里感伤离愁别恨,最是让人心中悲苦。即便是我还保存着她的香镜,但他年故地重返,谁能知她是否还在故居?我想念那深深庭院小楼幽窗,愿在梦中寻她千百度。
注释:¹邮亭:古时设在沿途,供递送文书的人和旅客歇宿的馆舍。²旧曾题处:从前题字的地方。³收香藏镜:借喻对于爱情的坚贞执着。收香:用晋代贾充之女窃其父所藏奇香赠给韩寿,后结成夫妻的典故。藏镜:用南朝陈亡后,驸马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因各执半镜而得以重圆的典故。这里表示自己珍藏着爱情的信物和对爱情的忠贞。⁴小阁幽窗:指女子居住之处。

  这首词是作者旅途借宿,产生的相思离愁之情,通过描写郊原途中的凄美景色,来表达作者的离愁别绪。

  上片写风雨后黄昏之景,为抒离情渲染环境。“郊原初过雨,见败叶零乱,风定犹舞”三句写了郊原秋景的概况,刚刚下过一场雨,看见零乱的枯黄的叶子飘落在地,风停下来了,但枯叶仍在空中盘旋。如此开篇,一开始就将全词笼罩在一种怅然若失的氛围中。词人以写景开篇,为下文转入抒情创造气氛。在郊外平原上,刚下过一场秋雨。秋风、秋雨,向来逗人生愁,何况见败叶凋零,风定尚纷纷坠落,更触起词人心里的烦恼。这一情境宛似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著名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用飘坠的树叶衬托出思人纷乱不安的心情。只不过此词意境像南朝谢贞《春日闲居》的诗句“风定花犹落”,乃静中见动景象;而与屈原所作前两句纯为动态描写略显不同。以上三句,兼示各种声响——雨声、落叶声和断断续续的风声。接下去才着力勾画斜阳、深树和远山等静物,从中渲染出一段“浓愁”。因为斜阳使人生迟暮之感;深树隐映,益见暗淡。远山一抹深青色,恰似佳人眉黛呈妩,更逗人相思,更添人愁苦。“斜阳挂深树,映浓愁浅黛,遥山媚妩”三句接下来写远望的景色,斜阳挂在密密的树林之上,映照着远山,好似一个多愁的人蹙着双眉,其中“挂”字形象地写出了雨后斜阳的偏狭角度。“映浓愁浅黛”一句,则展现了雨后空气艨胧,远山的山形走势如空蒙的山水画,只有淡淡的墨痕。“来时旧路,尚岩花、娇黄半吐。到而今,唯有溪边流水,见人如故。”词人不禁回顾来时的旧路,见岩前的黄花仍含娇半吐,只不见人面何处。随着时间的流逝,事物都发生了变化;到而今不变的,似乎只有溪边的流水,待人如故。这当然纯属词人的主观想法,并不符合流水的实际情况。但词人目的在强调一切有情物都在变化;而流水之所以不变,乃由于它专于情。从这里可以看出:词人的审美判断完全取决于感情的需要;一切物象都透过词人感情的三棱镜而折射出种种奇光异彩。这是词人们不同于科学家们的所在。同时,“来时”与“今日”相对比,含蓄地将作者要表达的愁绪蕴含其中,惟妙惟肖。

  “郊原”六句以落叶、深树、遥山意象组合成寒秋风雨过后凄艳而衰乱的景象,“乱”、“愁”二字于远山妩媚之美景中已显示出风雨摧蚀的暗淡痕迹,乱叶零落,树色浓淡、浓者枯黄暗淡如愁容,淡者青绿如眉黛。以移情手法将深树喻为佳人,反射词人心迹,映衬出人生风雨飘摇,心绪之凌乱和情思之愁郁。“来时”四句以“岩花”、“流水”互文交映,追忆当初来此旧路时,岩花烂漫,流水潺泼,而今重来岩花凋谢。唯有流水伴我如故,写出落花流水变化无常的凄凉之感。

  下片抒相思寻旧之情。写词人下马探寻往昔与恋人游乐欢娱之旧踪,与败叶流水相对,物我寂然,无语凝噎之状。“无语”一顿,无语之中包含着千言万语,承上片探寻往昔的痕迹,承上启下。“无语”,既是上片回思万千而不得其解的结果;又是下片种种行为、思考和感慨的契机。“邮亭深静,下马还寻,旧曾题处。”这就是词人“无语”后的第一个行动。“深静”二字点出词人居深处静之孤独,寂寞境况。“旧曾题处”乃所寻旧日双双题诗传情,幽期密会之地。邮亭,是古代传递函件和书信的地方。而今它静悄悄,说明伊人音信杳无。词人往日可能曾偕伊人一同在此题写过什么;而今她既然杳无音讯,词人便退一步想寻得往日题写的所在,以访伊人旧踪,以当重晤。结果他有没有寻见,词中并未明言,读者自可任意思考。但事实是,无论词人寻得与否,都无补于他心灵的空虚。因此词人深深感到:“无聊倦旅。伤离恨,最愁苦。”后两句六个字,作者郁结心中的愁苦之情再也按捺不住,一涌而发,直抒胸臆,揭出本篇主旨:人在旅途,尽管已十分疲惫,但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而每每离别所带来的感伤,则最令人愁苦。“收香藏镜”,收香、藏镜,暗用了两则典故。前则用晋代韩寿故事,韩寿年少貌美,为贾充的女儿所爱。贾充的女儿暗把皇帝赐给贾充的西域奇香送给他。此事后来被贾充发觉,贾充无可奈何,只好将女儿嫁给韩寿。后则用徐德言和乐昌公主的故事,徐德言娶了陈后主妹妹乐昌公主。在陈亡之前,他们把一面镜子破成两半,各执其半以为信物。陈亡之后,他们终因破镜相合而得重网。词人反用这两则典故,目的在强调即使信守前盟,他年重到,也未必就能会合。正如崔护《题都城南庄》所咏:“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同时,这三句暗写前途未卜的忧虑和悲观的推测。即使把恋人所赠的异香或半镜珍藏好,等待着她的再次到来,可是将来能再见到她吗,也不知那位桃花般美丽的姑娘是否还在。“念沉沉”,既说明佳人居室之深远幽暗。又表现词人相思之悠悠深长,相思深切之时。唯有梦中去“小阁幽窗”,寻觅她的芳踪,徒增更深的空虚与渺茫。词人用梦境结束全词,说明除了梦境之外,他的企求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

  此词以“斜阳”始,以“幽梦”止,巧妙挽合今昔悲欢,写景寓情,叙事怀人,抱收香藏镜之痴,抒人去阁空之恨。全词风格委婉、含蓄,语言却甚流畅。虽然接连用了好几个典故,但不致使人感到晦涩难解。综合袁去华现存全部词作,足以看出其风格是多样的。他的词有些近于豪放,有些近于婉约;而豪放不至于粗,婉约不至于晦。在南宋初期的众多词人中,袁去华显然据有一个虽小而颇为独特的席位。

参考资料:
1、 江天.《中国才子文化集成》.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8:666
2、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418
3、 程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480
4、 傅德岷,卢晋.《宋词名篇赏析》.成都:巴蜀书社,2011:194-195
5、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768-769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井底引¹银瓶²,银瓶欲上丝绳绝。
译文:从井底用丝绳向上拉起银瓶,银瓶快上来了丝绳却断掉了。
注释:¹引:拉起,提起。²银瓶:珍贵器具。喻美好的少女。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石上磨玉簪(zān),玉簪欲成中央折。
译文:在石头上磨玉做的簪子,玉簪快要磨成却从中间折断。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译文:银瓶沉入井底玉簪折断又能如何呢?就像如今我和君的离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shū)¹姿。
译文:回想起往日在家还是闺秀之时,人们都说(我)举动之间都有美丽的影姿。
注释:¹殊:美好。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
(chán)¹两鬓(bìn)秋蝉翼,宛转²双蛾(é)³远山色
译文:头发梳成美丽的发髻如同秋蝉之翼,将双眉化成如同远山一般缠绵婉转。
注释:¹娟:美好。²宛转:轻细弯曲状。³蛾:代指蝉翼。⁴远山色:形容女子眉黛如远山的颜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译文:笑着和(侍婢)嬉戏大笑相伴在后花园,这个时候我还没有和君相识呢。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妾弄青梅¹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译文:我玩弄靠着矮墙青梅树的枝桠,君骑着白马立在垂杨边上。
注释:¹青梅竹马:指两小无猜的亲密。墙头马上遥相顾。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译文:我在墙头你在马上遥相对望,一看见君就知道已经有断肠的相思。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
知君断肠共君语(yù)¹,君指南山松柏树。
译文:知道君断肠的相思想要和君倾诉,君将手指向了南山的松柏树。
注释:¹语:告诉、倾诉。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huán)¹逐君去。
译文:感受到君心就如松柏化成,暗想着要结起双鬟随君离去。
注释:¹合双鬟:古少女发式为双鬟,结婚后即合二为一。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¹频有言。
译文:随着君到家里五六,君的父母常常有话告诉我。
注释:¹大人:指男方父母。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
(pìn)则为妻¹²是妾³,不堪主祀(sì)奉蘋(píng)(fán)
译文:经过正式行聘的才是正妻,私奔的是妾室,没有资格参与家族祭祀。
注释:¹聘则为妻:指经过正式行聘手续的女子才能为正妻,正妻可以主祭。²奔:私奔。³妾:偏室。⁴不谌主祀:不能作为主祭人。⁵蘋蘩:两种可供食用的水草,古代常用于祭祀。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译文:终于知道君的家是不能够住下去的,可是奈何离开家门却没有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岂无父母在高堂¹?亦有亲情满故乡。
译文:难道我没有父母高堂?我的家乡也都是亲人。
注释:¹高堂:指父母。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潜来¹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译文:因为和君私奔所以很久不与家乡通消息,如今悲愤羞愧无法归乡。
注释:¹潜来:偷偷来,私奔。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译文:对君而言不过一天的姻缘,却耽误了我一生的幸福。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寄言痴小¹人家女,慎(shèn)勿将身轻许人!
译文:以我的经历告诉那些小人家痴情的女儿,千万要慎重不要将终生轻易许人。
注释:¹痴小:指痴情而年少的少女。

  前三句的两个比喻总体的概括了全诗意旨,那瓶沉簪折正是女子遭遣弃命运的写照。次三句写女子年少时的美貌殊姿,以相识之前的欢悦与相识后四句横遭不幸的痛苦相对比。再下写女子以身相许,决然私奔的过程,表现了痴情女子的天真和纯洁及为情所动的真实形态。之后的五句叙述私奔带来的屈辱和痛苦。“聘则为妻奔是妾”表达了没有经过礼法嘉许的结合,即使相爱情深也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女子愤然出走,然而天地茫茫,已经无处可归。诗末两句凄凉悱恻,是对后世痴情女子的警策,也是女子自身屈辱悲愤的呐喊。“痴情女子负心汉,教人如何不悲伤。”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好好的良家女子,只因为随爱人私奔,便从此失去了为人妻的资格。”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侍奉公丈夫五六年之久,都换不来男家人的认可,她没有资格参与家族祭祀,她生的儿子也算不得夫家首选的继承人。这位重自尊的女性,终于决定离开这个家庭。一个追求真正爱情的弱女子是难以与强大的封建礼教相抗争的。在那个时代,像这样一个自主追求真正爱情的女子,不但在夫家会受到歧视,就是回到娘家,也会被自己的父母弟妹所鄙弃,她会被看成败坏门风的不祥之物。残酷的封建礼教就是这样直接摧残着人们的身心。因此诗人最后感叹说:“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看似劝戒,实为叹息,诗人对诗中主人公的同情远远超过了他的劝戒。诗歌的基调因之也变得深沉且凝重。

  此诗的最大成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单纯、美丽、多情的女子形象。除结尾外,整篇作品都是一个不幸女子的内心独白。刻画她的美丽不是通过自我欣赏而是借他人口中说出,手法颇高妙。“知君断肠共君语”,“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等语,刻画少女,贴切自然,充分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单纯、多情。开头以银瓶、玉簪隐喻美丽的少女,新颖别致,托此以起兴,与下文衔接自然。结尾仅言她出门后没有去处,不进一步描写悲剧的结局,余韵深长,发人深省。

  在这首中长篇叙事诗中,诗人用凝练的语句表现了一私奔女子的悲哀。《礼记》:“奔者为妾,父母国人皆贱之”。它在题材上与古乐府中的弃妇诗类同,但其风格与情调与传统之作多有不同。从内容上看,全诗所表现的生活现象带有中唐都市生活的色彩,女子能有这样的机会与男子交往并能私奔,这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所表现,这是唐人都市生活中特有的一个现象。唐朝的商业生活给青年男女的交往带来了一定自由,但传统的礼教观念却扼杀了他们追求幸福的权利,并制造了一些悲剧,而在这一悲剧中女子更是一个更大有受害者。诗人取材典型,对扼杀人性的礼教提出了批判。对不幸的女子表示了同情。其中对礼与情之间矛盾的表现体现了中唐士人的思想个性。其次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也体现了中唐文人的叙事艺术的水平,诗人以女子之口叙述他们相识、私奔以及产生矛盾的整个过程,情节完整生动,极具戏剧性。诗人着重交代矛盾的原因,细致描写女子被弃后的心理, 突出故事的悲剧性与抒情性。诗人便就这种“奔者为妾”的社会现状写了这首长诗。同时,也表达了告诫女子不要轻易与人私奔之情。

参考资料:
1、 高晨博.唐代叙事诗:北京大学,2004年:45-47
2、 刘航等.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的民俗学问题: 复旦大学,2001年:8-12
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
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
译文:暮春三月一连下了几夜的大雪,应当还未有煞春天的美景。
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
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
译文:只因春色即将逝去,就让我留在枝头妆点梨花的盛开吧!

cháosānyuèshíxuě--wēntíngyún

sānyuèxuěliánwèiyīngshānghuá

zhǐyuánchūnjǐnliúzhebànhu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