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拜虬髭便受恩,宫门细柳五摇春。
一拜虬髭便受恩,宫门细柳五摇春。
男儿自古多离别,懒对英雄泪满巾。
男儿自古多离别,懒对英雄泪满巾。

biéjiāngjūn--xiányòng

bàiqiú便biànshòuēngōngménliǔyáochūn

nánérduōbiélǎnduìyīngxiónglèimǎnjīn

李咸用

李咸用

李咸用,唐,生卒年不详。族望陇西(今甘肃临洮)。习儒业,久不第,曾应辟为推官。因唐末乱离,仕途不达,遂寓居庐山等地。生平事迹散见宋杨万里《唐李推官披沙集序》、《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一〇《殷文圭》附。咸用工诗,尤擅乐府、律诗。所作多忧乱失意之词。为善写“征人凄苦之情”,有“国风之遗音,江左之异曲”(《唐李推官披沙集序》)。辛文房则诋为“气格卑下”(《唐才子传》)。与修睦、来鹏等有交谊,时有唱酬。作诗颇多,《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披沙集》6卷。《全唐诗》存诗3卷。 ▶ 15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鼎湖瞻望远,象阙宪章新。
(dǐng)¹瞻望远,象阙(què)²宪章³新。
译文:瞻望鼎湖江山渺远,代宗即嘘法度更新。
注释:¹鼎湖:鼎湖是黄帝升仙处。此处以黄帝的升天来说明玄宗和肃宗的去世。²象阙:指朝廷。³宪章:法制。
四海犹多难,中原忆旧臣。
四海犹多难¹,中原忆旧臣²
译文:四海之零仍然多难,朝廷思念你这位旧臣。
注释:¹多难:时祸乱未平,所以说犹多难。²旧臣:严武在玄宗时已为侍御史,肃宗时又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时年三十二),所以称为旧臣。
与时安反侧,自昔有经纶。
与时安反侧¹,自昔有经纶²
译文:你应时而起安抚君王的忧心,从早就具有治国的才能。
注释:¹安反侧:指平安史之乱。²经纶:是用治丝的事情来比喻一个人的文武才干的。
感激张天步,从容静塞尘。
感激¹张天步²,从容³静塞尘
译文:你慷慨奋发壮大国运,从容地平定了西蜀的边争。
注释:¹感激:奋发。²张天步:张国运,指收复京师。³从容:有应付自如之意。⁴静塞尘:指镇守四川。
南图回羽翮,北极捧星辰。
南图回羽翮,北极¹捧星辰。
译文:如今要从蜀地返回京都,去朝廷辅佐新君。
注释:¹北极:北极五星,其一曰北辰,是天之最尊星,故古人多以喻朝廷或皇帝。
漏鼓还思昼,宫莺罢啭春。
漏鼓¹还思昼²,宫莺罢啭(zhuàn)³
译文:夜闻漏鼓盼望天明启程,计算着入朝应在宫莺罢啭的时辰。
注释:¹漏鼓:漏是古代的计时器。²思昼:待旦,等天亮。用“思”字是为了调平仄。³宫莺罢啭春:点明严武入朝已在夏天,宫莺都不歌唱了。鸟叫得好听叫啭。
空留玉帐术,愁杀锦城人。
空留玉帐术¹,愁杀锦城²人。
译文:这里空留你的用兵之术,成都人民都愁苦万分。
注释:¹玉帐术:古代兵家一种安营的方法,认为主帅在某月将营帐安在某个方位,敌人就无法攻破,是一种迷信。²锦城:指成都。
阁道通丹地,江潭隐白蘋。
阁道¹通丹地²,江潭隐白蘋(píng)³
译文:你将行经栈道进入朝廷,我仍在江边隐居有如白苹。
注释:¹阁道:栈道。²丹地:指皇帝的宫廷,因宫廷都用红色涂饰。这是说严武入朝。³江潭隐白蘋:蘋通苹,苹的繁体字作蘋。
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此生那老蜀?不死会¹归秦²
译文:这辈子哪能老于蜀地?如果不死一定要回到关中跟你一样效忠朝廷。
注释:¹会:定。²秦:此处代指长安。
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公若登台辅¹,临危莫爱身²
译文:你若能登上台辅之位,危机关头切莫顾惜自身!
注释:¹台辅:即宰相。台,三台,星名,又名泰阶。辅,辅佐。²莫爱身:献身。

  诗歌前四句写朝廷君王更替、四海多难之际需要严武这样的旧臣。严武在玄宗朝曾任侍御史,肃宗朝曾任京兆少尹、御史中丞。不说朝廷而说中原,是赞扬严武为众望所归,表明他这次还朝,是大家所盼望的。

  “与时安反侧,自昔有经纶。感激张天步,从容静塞尘。”这四句赞扬严武文韬武略满腹经纶,在平叛收京镇守一方等各方面均有杰出贡献。安禄山叛乱后,玄宗逃往成都,肃宗即位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北)。严武也到灵武辅佐肃宗,搞好安定团结。后两句借用张天步,比喻国家的政治局势。这是说严武过去在中央工作,曾经激于忠愤,协助打开当时的局面,收复两京。塞上由于战争而扬起的沙尘,说严武镇守四川,又从容不迫地将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纠纷平息下去了。

  “南图回羽翮,北极捧星辰。漏鼓还思昼,宫莺罢啭春”,首句用典《庄子·逍遥游》上的寓言: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度,背负青天,然后图谋迁移到南海去,用来比喻志向远大。这是赞美严武抱有大志,要将四川地区治理好,有如大鹏展翅,而今奉召回朝,又好比它回翅由南方飞返北方。“北极”一句,古人认为:它位于天体最高处,其它的星都拱卫着它。这是赞美严武一向忠心耿耿地为皇帝工作,这次内调中央,更加接近,和其他大臣一道犹如众星捧着北极星。“漏鼓”一句是设想严武上朝情景,待漏听鼓,直到天亮。“宫莺”一句,这是点明严武入朝已在夏天,宫莺都不歌唱了。鸟叫得好听叫啭。

  “空留玉帐术,愁杀锦城人。阁道通丹地,江潭隐白苹。”事实上,“玉帐术”一句是典用一种迷信说法。这是说严武还朝后,虽然留下了玉帐术,足以“静塞尘”保护成都人民。突出严武在四川政绩,令百姓思念,最后写杜甫自己淹留四川心中惆怅,希望自己此生不要终老蜀地,争取再回朝廷做官,从多角度写赠别之意。诗的最后二句是全诗核心,也是杜甫最郑重的嘱咐——如果严武回朝担任辅弼要职,一定要克尽职守,不能临危惜身。

  严武入朝既是杜甫的政治理想的一种延伸,也在客观上使杜甫又失去了经济依靠,此后二年诗人漂泊在梓州、阆州,直到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严武复回成都任东西川节度使,杜甫才又携家回成都。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沈祖棻注评.古诗今选:凤凰出版社,2010:239
2、 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09
亚槛倾檐一古梅,几番有意唤春回。
¹槛倾檐一古梅,几番有意唤春回。
注释:¹亚:同压。
吹香自许仙人下,照影还容高士来。
吹香自许仙人下,照影还容高士来。
月射寒光侵涧户,风摇翠色锁阶苔。
月射寒光侵涧户,风摇翠色锁阶苔。
游蜂野蝶休相顾,本性由来不染埃。
游蜂野蝶休相顾,本性由来不染埃。

  缪钺先生曾论唐宋诗之别道:“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论宋诗》)不仅风格如此,就审美取向来看,也很有区别。例如,唐人笔下,多写牡丹,而宋人笔下,则多写梅花。宋人喜爱梅花的程度,正如南宋人赵师秀所形容的:“但能饱吃梅花数斗,胸次玲珑,自能作诗。”(韦居安《梅涧诗话》卷中)要想欣赏晏诗,首先得看一下宋代最富盛名的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晏诗对林诗既有继承又有翻案。晏诗里的这株古梅,长在寺院之中,斜欹门槛屋檐。吹香、照影,就是林诗的暗香、疏影,但梅香只许仙人欣赏,梅影只许高士游观,而不容游蜂野蝶相顾,这就明显和“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不同了。如果说,林诗中的梅像一个寒士的话,那么,晏诗中的梅就像一个高僧。你看,时与高贤名士相过从,月涧照影,苔色映姿,确实使人生出关于禅房的联想。所以,最后用神秀和惠能的偈语赞道:“本性由来不染埃”,就是明确点出这一点。这就比只用僧人的清瘦与梅花相联系(如徐集孙《竹所吟稿·杜北山同石峰僧来访》:“梅花同伴瘦,一瘦有谁过?”)似乎进了一步。以梅花喻修持的作品还有不少,如虚舟普度禅师的《墨梅》:“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明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以画梅作喻,花之易画而香之难形,亦正如所谓道,凡能言语叙说的,终落下乘。

  该诗首句“亚槛倾檐一古梅”,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古梅的高大道劲。古老苍劲的梅枝,高大粗壮。枝头梅花盛开,枝条旁逸斜出,斜掩着栏杆和屋檐。“几番有意唤春回”,赞颂了梅的品格高洁。他是先行者,报春而不争春。在彻骨的清寒中,梅花傲然绽放,为的是唤得春回人间。这也是诗人人格的写照,他几番想“北定中原”,“收拾旧山河”,像梅花一样,唤回大宋朝社稷的春天。但诗人空有一番抱负而不能实现,只能远离京师,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

  颔联“吹香自许仙人下,照影还容高士来。”“仙人”和“高士”品格自高,不合流俗。“吹香”描写其袭人的清香;“照影”描写其清雅的芳姿。这清香与芳姿只允许仙人和高士欣赏和品鉴,俗人没有资格观赏也理解不了梅花的精神意趣。诗人既可以来此观赏,说明能与梅花志趣相投,品格相通。梅如人品,人如梅品,相互欣赏而心志契合。人之精神与梅之精神相往来,相悦相赏。

  “月射寒光侵涧户,风摇悴色锁阶苔”以月光梅影侧面烘托梅的品格。月光皎洁,清辉如霜。在这月光下,梅摇影动,洒布阶苔。梅花精神的高洁与月光的皎洁在诗人心底交相辉映,晶莹洁净,纤尘不染。诗人借月光把梅的精神具体化了,使之如置眉睫之前。

  “游蜂野蝶休相顾,本性由来不染埃。”这两句直接赞颂梅花品格的高洁。“游蜂野蝶”喻指世俗中人,品格庸俗之人。花香花美自然蜂围蝶转,好像世人趋于势利。梅花则不然,它超尘拔俗,拒绝蜂蝶相扰,因为它“本性由来不染埃”。诗人于古梅树下,物我俱泯,尘虑顿消,置身朝廷时的烦恼此时也渐渐淡化、消失,心情得到暂时的解脱。

  这里的“本性由来不染埃”和六祖惠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不同。诗人所谓的“不染埃”指的是志趣高洁,不与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惠能的“无一物”指的是不思善,不思恶,一念不起,即使是“空”念也不要起。志趣高洁体现着诗人对自己的道德要求,诗中处处体现着诗人不合流俗的志趣。但是,第三联所描绘的景色却是纤尘不染的禅境。在斑驳的梅影和皎洁的月光下,诗人忘怀得失,渐渐融人这一境界,这种禅境是佛家空境与诗人高洁品格交相辉映的禅境。

  全诗正面勾勒古梅的形神,用仙人、高士、月光、梅影侧面烘托梅花的高洁,尾联点题,直抒胸臆。义脉连贯,水到渠成。作者移情于物,以澄澈淡泊的胸怀观照高雅香洁的梅花,“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一体,情景交融,创造了淡雅空净的禅境美,恰似诗人孤傲高洁的内心。

fànyǐnyuànfāngzhàngméi--yàndūn

kǎnqīngyánméifānyǒuhuànchūnhuí

chuīxiāngxiānrénxiàzhàoyǐngháirónggāoshìlái

yuèshèhánguāngqīnjiànfēngyáocuìsuǒjiētái

yóufēngdiéxiūxiāngběnxìngyóuláirǎnāi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¹未过江。
译文:太阳西斜,光亮洒落到搭着稀疏的苇蓬的小船里。我独自吟诗了大半天却还是没有过江。
注释:¹孤吟:独自吟咏。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唯有鹭(lù)(sī)¹知我意²,时时翘足³对船窗。
译文:能够理解我心意的恐怕只有江面上的鹭鸶鸟了。它们不时地弯起一只脚,静静地单足站在船窗边,似乎在聆听着吟诵。
注释:¹鹭鸶:又叫鸬鹚,一种水鸟。²我意:作者心中所想的心事。³翘足:举足,抬起脚来。

  这首小诗遣词用字极为平易简淡,状物抒情活泼生动。它出现在“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的宋初,尤为难得,也传达了诗人高洁不俗的精神情趣。

  第一、二两句描绘了夕阳西下,余晖斜照,江面上飘着一只搭有苇蓬的小船,“半日”说明小船已经飘荡很久了,坐在船舱里的诗人通过蓬顶透下的日光,也知道天色已晚,时近黄昏。从江面的吟诵声中可以看出,此刻诗人既无意过江又不急于返岸。这吟诵声在这风平浪静、薄雾降临的江面上显得格外清晰。无人欣赏与唱和,是那样的孤寂,从而看出江面只有作者一人一舟。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有声的图画,画面孤寂而冷清。

  第三、四两句,写尽诗人孤独之感,那一只只单足翘立、曲颈对窗的鹭鸶,仿佛理解人情、通晓事理。他们静静地伫立着,不时伸头探脑窥视着船舱里的诗人,似乎在聆听诗人吟诵。伴随着诗人泛舟,诗人于是对它们倾诉衷肠。诗人之“意”就是直道而行及“成败观千古,施张在思维”(《滴居感事》)的抱负,“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三黜赋》)的决心,以及“薄宦苦流离,壮年心更衰”(《春日官舍偶题》)的苦闷等,诗人的“意”是复杂的,而这里用“唯有”二字重重勾勒,则他人不知“我意”,不言而喻。愤懑之气、寂寞之心见于言外。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寻味余地。同时鹭鸶便是诗人的知音,所以他逗留船上半日孤吟未过江,他要把所有的“意”向鹭鸶倾诉。“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诗人的这种写法正符合此刻他的心境。后两句通过写鹭鸶对他有情,从而表现他对鹭鸶的喜爱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正反映了人世对他的无情以及孤独的处境,这正是这首诗的“奇趣”之所在。

  此诗以动静结合的特点着力渲染写景,人与野禽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使诗意与画意相互生发,趣味隽永,引人无限想遐思,风格朴素而饶有风韵,自然而颇见情趣清新悦目。

参考资料:
1、 何满子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7-18
2、 徐寒.《历代古诗鉴赏(中)全新校勘珍藏版 》.北京:中国书店,2011:479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
百尺朱楼¹临大道。楼外轻雷²,不间³昏和晓。独倚阑(lán)干人窈(yǎo)(tiǎo)。闲中数尽行人小。
译文:高大华丽的红色阁楼挨着宽阔的大道。不论黄昏还是清晨,楼外总是传来轻雷似的车声。美好的女子独自凭倚着楼畔的栏杆,无聊得把路上的行人一个个细数。
注释:¹朱楼:华丽的红色楼房。²轻雷:喻车声。³不间:不间断的。⁴窈窕:形容女子的美好。
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
一霎(shà)¹车尘生树杪²。陌上³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lǎo)
译文:道路上车来车往都没有在楼前停下,无情的向前驰去卷起飞尘,扑向树梢。路上的行人和楼间的女子啊,都在这红尘间不知不觉地老去了。傍晚西风吹过,下起了雨,那个楼上的女子明天又要伤心了,因为路上积水,她等待的那个人又不会来了。
注释:¹一霎:一阵。²树杪:树梢。³陌上:指游子。⁴楼头:指思妇。⁵薄晚:临近傍晚。⁶流潦:指雨后路上流水或沟中积水。

  这是王国维最有名的一首词,其隐喻多义的文学意象、自然流露的哲理思致和悲天悯人的意识形态,在《人间词》中最具代表性。

  判断一首词有无言外之意,要看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思想状态,还要看他所处的时代大环境,更要看作品本身的口吻和姿态。为什么说这首词不是一首传统性质的思妇之作,而是包含了哲理与意识形态之隐喻的作品?因为,当我们读到“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这一句的时候,会强烈感觉到: 那“陌上楼头”之辽阔广泛,那“尘中”的痛苦,“老”的悲哀,都已超越了思妇的狭窄范围;那种悲天悯人的感情和对世界透彻的了解,已不属于作品中的思妇而属于作者本人了。当有了这种感受,再品味整首词就会发现,这首词几乎每一句都包含隐喻之义。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这是写思妇居住的环境。古人常以居处之高来象征楼内人的高洁与脱俗,所以这是在烘托人物形象。“临大道”,是为引出下一句“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轻雷”是指大道上的车马声。杜甫《乐游园歌》云 “白日雷霆夹城仗”,李商隐《无题》诗云 “车走雷声语未通”,都以雷声形容大道上的车马声。“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的是思妇,那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美丽女子,站在高楼上盼望爱人归来,颇有温庭筠《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的意味。如果我们单从这个角度看,则这上半阕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思妇词。

  下半阙“一霎车尘生树杪”的意思是说:楼上的思妇注意着远方驰来的每一辆车子,希望有一辆是她爱人乘坐的。但那些车子都没有在楼前停下,而向前驰去,只留下令人失望的车尘。所谓“尘”,其实是一种污染。那京洛的尘土是用来比喻世俗污染的。楼外的行人固然避不过,楼上的观察者也避不过。

  “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之辽阔广泛,那“尘中”的痛苦,“老”的悲哀,都已超越了思妇的狭窄范围;那种悲天悯人的感情和对世界透彻的了解,已不属于作品中的思妇而属于作者本人了。“老”字,有零落凋伤的意思。你可以是清高的也可以是理性的,但是只要你没有割断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你所爱和所关怀的人和事,你就无法摆脱同他们一起零落的命运。所以,此句是出自苦难众生的叹息,是自古至今所有善于观察人生却无力把握命运的智者的共同悲哀。此句颇似辛弃疾的《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中“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傍晚时下起雨来,明天大街上将到处是污水与泥泞,路人将如何行走?纵观整个人类的历史,不也一样贯穿着许许多多无常的变化吗?此句极着力,极曲折。用意难明,焉能谓之“不隔”?虽然“隔”,亦不失为佳作。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是老庄之徒,他们总是站在高高的云端,讽刺嘲笑这个世界的庸常和忙碌;另一类是儒家之徒,他们从感情上与这个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从理智上又不接受这个世界的肮脏,他们致力于改变世界,却又常常遭受到沉重的甚至致命的打击。王国维属于后一类。他在词中登高望远,但他的视线永远关注着人间而不是天上。

  从高楼俯视大道,会产生这么多联想,大概也只有王国维这种兼有诗人和哲学家气质的人才能做到。其实他还写过一首咏蚕诗,诗中说,蚕辛辛苦苦操劳,繁殖子孙,然后再“辗转周复始”,它这一生到底为什么呢?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人活着到底为什么”的问题。人之不同于其他生物,是因为人有理想而且有实现理想的智慧。但人的短暂一生往往不但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还要忍受许多苦难。这当然是一种悲观的人生观,也许是应该被批判的。但须看到,王国维的这种悲观正是由于他对人生的极度执著造成的。楼中那个窈窕女子,尽管楼外有“轻雷”的噪音,有“树杪”的车尘,有“薄晚”的风雨,有“明朝”的流潦,但她所关怀、所期待、所爱的,仍然都在楼外的大地而不在飘渺的虚空,她与大地上的那个世界始终休戚相关。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先生

diéliànhuā ·bǎichǐzhūlóulíndào

wángguówéi jìnxiàndài 

bǎichǐzhūlóulíndào lóuwàiqīngléi jiānhūnxiǎo lángānrényǎotiǎo xiánzhōngshǔjìnxíngrénxiǎo 
shàchēchénshēngshùmiǎo shànglóutóu dōuxiàngchénzhōnglǎo wǎn西fēngchuīdào míngzhāoyòushìshāngliúliáo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适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石室诗士施氏¹,嗜(shì)²狮,誓³食十狮。适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shì)(shǐ)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译文:石头屋子里有一个诗人姓施,喜欢吃狮子,发誓要吃掉十头狮子。这位先生经常去市场寻找狮子。这一天十点钟的时候正好有十头大狮子到了市场。这时候他正好也到了市场。于是,这位先生注视着这十头狮子,凭借着自己的十把石头弓箭,把这十头狮子杀死了。先生扛起狮子的尸体走回石头屋子。石头屋子很潮湿,先生让仆人擦拭石头屋子。擦好以后,先生开始尝试吃这十头狮子的尸体。当他吃的时候,才识破这十头狮尸,并非真的狮尸,而是十头用石头做的狮子的尸体。先生这才意识到这就是事情的真相。请尝试解释这件事情。
注释:¹氏:姓。²嗜:特别爱好。³誓:发誓。⁴是时:此时。

shīshìshíshīshǐ

zhàoyuánrèn jìnxiàndài 

    shíshìshīshìshīshì shìshī shìshíshíshī shìshīshìshíshíshìshìshìshī shíshí shìshíshīshìshì shìshí shìshīshìshìshì shīshìshìshìshíshī shìshǐshì shǐ使shìshíshīshìshì shìshíshìshíshīshī shìshíshì shíshìshī湿 shìshǐ使shìshìshíshì shíshìshì shìshǐshìshíshìshíshīshī shíshí shǐshíshìshíshīshī shíshíshíshīshī shìshìshìshì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