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台廪秋速,永夜何萧萧。高树回天风,木杪溢洪涛。
燕台廪秋速,永夜何萧萧。高树回天风,木杪溢洪涛。
初至惊客梦,忽来侵薄裯。纨扇委故箧,园英悴新朝。
初至惊客梦,忽来侵薄裯。纨扇委故箧,园英悴新朝。
烈炎宁久固,时至讵能逃。吾将感世运,行矣任所遭。
烈炎宁久固,时至讵能逃。吾将感世运,行矣任所遭。

qiūfēng--wángshìzhēn

yàntáilǐnqiūyǒngxiāoxiāogāoshùhuítiānfēngmiǎohóngtāo

chūzhìjīngmèngláiqīnbáochóuwánshànwěiqièyuányīngcuìxīncháo

lièyánníngjiǔshízhìnéngtáojiānggǎnshìyùnxíngrènsuǒzāo

王世贞

王世贞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534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夜泊¹鹦鹉洲²,秋江月澄澈(chè)³
译文:晚上停泊在鹦鹉洲,秋天江上的月亮澄澈明亮。
注释:¹泊:停船靠岸。²鹦鹉洲: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南长江中。³澄澈:明亮。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¹
译文:听到邻船有人唱歌,歌调能使人愁煞。
注释:¹堪愁绝:能使人愁煞。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¹
译文:唱完后便是低低哭泣声,不时抽泣哽咽。
注释:¹泣声通复咽:抽泣兼哽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绝雪。
译文:寻着声音去寻找唱歌人,发现是个肤色绝雪的妇人。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独倚帆樯(qiáng)¹立,娉(pīng)²十七八。
译文:十七八岁的样子,独自倚靠着船帆。
注释:¹樯:船的桅杆。²娉婷:形容女子美貌。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夜泪似真珠¹,双双堕(duò)明月。
译文:泪水就像夜里珍珠,一直不停的滴落下来。
注释:¹真珠:即珍珠。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译文:我问这是谁家的女子,为何哭得这般凄苦。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一问一沾襟(jīn)¹,低眉终²不说。
译文:但一问却哭得更伤心,低着头一直不说话。
注释:¹沾襟:一作“沾巾”,即眼泪沾湿手巾。²终:一作“竟”。

  此诗是诗人夜泊鄂州时,听到一位十七八岁女子的歌声而纪实成篇的。其描绘了一个面颜如花、貌美娇艳、背靠桅杆、手拨琵琶、愁绪犹如长江水奔流不息的女子。诗人真实地描写出歌女的悲惨境况,她们渴望像正常人一样过稳定生活,不仅需要应有的物质生活资料,更需要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同时,此诗不仅寄予了作者对歌女的深切同情,亦是借此表达了自己凄凉的心情。满腔报国热情不得抒发,却又宦途潦倒,被贬到这偏僻之地,作者当时的心情满心的凄凉,满眼的沧桑。

  此诗之美就美其简练、含蓄,在其“不言”之处。“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这曲歌调是《霓裳》还是《六幺》,这份惆怅是“似诉平生不得志”还是“别有幽愁暗恨生”呢,令人难以猜测。“歌罢继以泣”,女子的怨绪一发即不可收,其歌声凄凄惨惨,撕心裂肺。究其原因,不外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作者将秋江、明月、江船串联起来作为氛围背景,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淡淡地用上一个“堪”字,却产生出一种“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意境;最妙的还是“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她却“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在深秋明月夜,一位美丽的少妇如此伤悲,是自叹身世的可怜,还是抒发闺中之怨。作者没有让她“说出”,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这处处“不言”,却又处处“在言”,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结合作者当时凄凉的心情,作者是从京城谪至浔阳,路宿鄂州时写下的这首诗,满腔报国热情,却又宦途潦倒,被贬到这偏僻之地,自然是满心的凄凉,满眼的沧桑:秋天成为“寒秋”,明月成为“冷月”,江船成为“孤舟”,隐约传来的歌声,自然也是“堪愁绝”。但这心中的哀愁又能向谁倾诉,这无奈的心境又有谁能体会,也只能对着这凄冷的景物默默“沾襟”罢了,那浓浓愁思尽在这“不言”中。这“不言”之美乃是一种含蓄之美,寥寥几笔似寻常,却能让人反复咀嚼,久久回味,那充满了含蓄之美的诗词与文章,犹如那含苞欲放的花蕾,虽比不上绽开的花朵那般妩媚,却多了一份耐人寻味的魅力。

  此诗中作者听到这歌泣,便“寻声”去“见其人”。看到这位如花般歌女后,作者没有用“美丽”或“动人”来描绘她的容貌,只是用了“颜如雪”三个字,在文学创作中用“雪”来形容人的容貌是比较少的,而此诗中“雪”字却恰好切合了诗间的意境。“雪”留给人们的印象一是洁白无暇,一是寒心彻骨。“颜如雪”既道出一位肌肤如雪的少妇楚楚动人的形象,又表现出其哀愁悲伤的心情。从视角来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是远观,只隐约地看到她如雪的容颜,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

  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特别真诚深挚,因为是深秋月夜巧遇女子,所以诗情特别哀婉凄凉。

参考资料:
1、 李丽.《琵琶行》与《夜闻歌者》的比较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第2期).
2、 马承五主编. 唐宋名家诗词笺评[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4.第182-183页
3、 程克夷.《琵琶行》的雏型——白居易《夜闻歌者》试析[J].语文园地,1982,(第5期).
四年书剑滞燕京,更值秋来百感并。
四年书剑¹(zhì)²燕京³,更值秋来百感并
译文:四年间我携带书剑浪游四方,滞留在京城,再加上正值秋天,许多感慨一齐产生。
注释:¹书剑:书籍与宝剑。二者皆古时文士随身之物。²滞:滞留。³燕京:北京。⁴并:一齐(产生)。
台上何人延郭隗?市中无处访荆卿。
台上何人延郭隗¹?市中无处访荆(jīng)²
译文:在幽州台上还有什么人延请郭隗?燕京市中已没有地方可以寻访荆卿。
注释:¹郭隗:《战国策·燕策》:“燕昭王收破燕,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²荆卿:荆轲。《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者,卫人也。……燕人谓之荆卿。……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云浮万里伤心色,风送千秋变徵声。
云浮万里伤心色,风送千秋变徵声¹
译文:万里浮云灰暗好象是伤心的颜色,秋风送来千年如一的悲壮之声。
注释:¹变徵声:《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据此段文字,变徵之声当为悲壮使人泣下的乐声。
我自欲歌歌不得,好寻驺卒话平生。
我自欲歌歌不得,好寻驺(zōu))¹卒话平生。
译文:我想自己歌唱却唱不出来,只好寻找贫贱之人共话平生。
注释:¹驺:古时官衙中的隶役。

  首联“四年书剑滞燕京,更值新来百感并。”诗人说自己滞留燕京四年,虚耗了精力,空度了年华,尝遍了酸甜苦辣,时逢寒秋,更是百感交集,一桩桩往事涌上心头。“书剑”指代文士生涯。以书耀文,以剑显武,是古代儒生本色,是诗人的骄傲。“滞”是不通不畅之意,说明命运多艰,仕途蹇涩。此联上句突出诗人形象,下句“更”字使诗意推进一层,将感情强化,引出“百感”。秋来更增百感,源于“宋玉悲秋”。宋玉《九辩》开头就高唱“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此后,它就引发了许多诗人的生活感受和艺术联想,也成为诗歌创作的触媒。

  颔联“台上何人延郭隗,市中无处访荆卿。”承接上文“百感并”,写其所感。诗人在秋色触目,忧愁苦闷,百感交集之时,头脑中浮现出两个古人,一个是郭隗,一个是荆轲,他们都有过不同寻常的际遇《战国策》、《史记》均有燕昭王礼聘郭隗的记载。《史记·燕世家》:“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燕昭王为隗改筑宫而事之。”《文选》李善注还载有燕昭王于易水边建黄金台以招天下贤士的故事。两千年来,燕昭王成为礼贤下士的代表人物,郭隗成为文人学子羡慕向往的榜样。

  荆轲亦曾受燕太子丹特殊礼遇,同时他还有几位肝胆相照的朋友。《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者,卫人也。而之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卿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今云“市中无处访荆卿”,即伤心知己无从寻觅,又隐指像荆轲那样的际遇今己难逢。怀念郭隗,寻访荆卿,表明诗人企盼受到当权者的尊重和厚待,渴望找到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知己。但是英主难逢,古贤远逝,徒令寒士唏嘘感喟而已。两句用典,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使其悲秋之情显得更为深沉厚重。

  颈联“浮云万里伤心色,风送千秋变徵声。”放眼远望,万里浮云呈现一片灰黯颜色。顷耳细听,飒飒秋风里传来千年回响的变徵悲音。上联主要是怀古,此联转入了伤今。诗句展现出北国秋色的壮阔景象,但在诗人眼中,它却是一片“伤心”颜色,他听到的却是一种“变徵”哀声。变徵声:变徵为古音阶之一。古人把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声,又有变宫、变徵二声。变徵音色凄凉,宜于悲歌。“变徵声”与上联“访荆卿”照应。诗人在秋风中仿佛听到了变徵之声,一方面寄托对荆轲的向往和怀念之情,一方面从听觉上渲染心境的悲凉。旅京无托,志士失意,不免感到万物同悲,此融情入景也。

  尾联“我自欲歌歌不得,好寻驺卒话生平。”此尾联收束全篇。京都四年,怀才不遇,知己难寻,在萧飒秋风中,百感交集,憋闷郁结,欲以长歌排遣,却又意兴索然,心情颓丧,只好寻找身份低贱的仆夫隶役共话生平,一诉衷肠了。驺卒:官府服贱役的仆隶。南朝梁人谢几卿曾于闹市与驺卒对饮,为放纵不羁之士所激赏。作者此语既有失意于上层社会,欲到平民中寻觅知己的想法,又有放纵情怀,不计穷通得失的意味,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宽慰。前面两联“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此联徒然收回,强自压抑,另辟通途,便产生了沉郁顿挫、纵放自如、悠然意远的艺术效果

昔因征远向金微,马出榆关一鸟飞。
¹因征远向金微,马出榆(yú)²一鸟飞。
译文:过去因征讨远方敌人向金微山进军,跨马出榆关如一只飞翔的鸟一样轻盈。
注释:¹昔:从前,过去。²榆关:古地名。在今 河南省中牟县南。
万里只携孤剑去,十年空逐塞鸿归。
万里只携孤剑去,十一空逐塞(sài)鸿归。
译文:戍边万里,带着宝剑去,十一时间毫无建树只能归家。
手招都护新降虏,身著文皇旧赐衣。
手招都护新降虏(lǔ),身著文皇旧赐衣。
译文:手中有新投降的俘虏,身上穿着文皇旧时赏赐的衣服。
只待烟尘报天子,满头霜雪为兵机。
只待烟尘¹报天子,满头霜雪为兵机。
译文:只等待未来的某次战斗来报答天子,满头的白发都是为了寻找合适的机会。
注释:¹烟尘:烽烟和征程。借指战争。
姑熟再见胜之,次前韵
姑熟(shú)¹再见胜之²,次前韵³
注释:¹姑熟:又称姑孰,今安徽当涂县。²胜之:徐守君猷的侍女。³次前韵:前韵指《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中的泉、仙、苑、圆、妍、面韵,本词步其韵而作。
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浥香泉。相如依旧是臞仙。人在瑶台阆苑。
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浥(yì)¹香泉²。相如³依旧是臞(qú)。人在瑶台阆(láng)(yuàn)
译文:离别已成过去,如一江流水,伤别的眼泪还湿润着香帕。司马相如依旧是清瘦的神仙。住在神仙住的仙宫,令人向往。
注释:¹浥:湿润。²香泉:美人的眼泪。³相如:司马相如。指代女主人公的情人。⁴臞仙:清瘦的神仙。臞:消瘦。⁵瑶台阆苑:仙宫。瑶台:神话中神仙所居住之地。唐李商隐《无题》诗:“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阆苑:阆风之苑。唐李商隐《碧城诗》:“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此处指朝廷。
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蛾眉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
花雾¹(yíng)²(piāo)(miǎo),歌珠³滴水清圆。蛾(é)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
译文:纤弱婀娜的身段如雾蒙花那样柔美,如秋风回旋那样纤细。歌声圆润美妙如明珠滴入水中。女子的眉毛刚刚画成,极其美丽。骑马回来时还半遮着脸面。
注释:¹花雾:《广记》:弱质纤纤,如雾蒙花。²萦风:回旋的(秋)风。³歌珠:歌声如贯珠。⁴蛾眉:细而长的眉毛。蛾:蚕蛾。⁵新作:新画。⁶妍:美丽。⁷便面:障面,盖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面障面而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

  这首词上片回忆当年徐守君猷与侍女胜之黄州情。“别梦已随流水”,别离匆匆,如一江流水。“随”字蕴含着年华的虚度,精神的空虚。岁月无情,人生如梦,哀而不伤。“泪巾犹浥香泉”,写当年胜之的娇态。青春、美貌、人格几乎完全衰退的胜之,现在仍然陷入痛苦、哀怨、无奈的变态之中。谁知她当年在太守面前撒娇,泪如泉涌,湿润着香帕。“对人前乔做作娇模样,背地里泪千行”(元代妓女真氏《解三酲》),美中带娇。至今东坡还记忆犹新。“相如依旧是臞仙。人在瑶台阆苑”,又写徐守君猷的美好晚景:如风流倜傥的司马相如那样,文采奕奕,风流翩翩,儒居山泽,住在“瑶台阆苑”,成为“臞仙”,令人向往。短短四句,跨越历史的时间和现实的空间,想圆一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梦。

  下片,直面无情的胜之,婉而不怨。“花雾萦风缥缈,泉珠滴水清圆。”以生动新颖的比喻,写胜之纤弱婀娜的身段如雾蒙花那样柔美,如秋风回旋那样纤细,飘渺不定。随着音乐的节拍,泉声如贯珠延绵,如“滴水清圆”,换来的只是冷酷的现实。较之黄州时期的“双寰绿坠,娇眼横波眉黛翠,秒舞蹁跹”的体态美和舞姿美要逊色多了。她脱离情海,又陷入苦海,不免有些悲哀。最后两句,在哀伤中容颜不减青春美,仍以婉曲出之:“蛾眉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蛾眉”比不上“眉黛翠”,“十分妍”也不能与“人间谁敢更争妍”(《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同日而语。哪怕是泉声依旧,刚刚画成的“蛾眉”,“十分妍”,留给人们的却是胜之不欲见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今非昔比的印象。不仅不会令人厌恶、反感,反而会令人无限同情。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决定的。

  全词运用三维(东坡、徐守君猷、胜之)观照,时(黄州时)空(姑熟现实)交错的技法,悼念了徐守君猷,哀而不伤;直面了胜之,婉而不怨。东坡透过这“别梦已随流水”的风流韵事,流露出苍茫的失落感。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01:877-880

西jiāngyuè··biémèngsuíliúshuǐ--shì

shúzàijiànshèngzhīqiányùn

biémèngsuíliúshuǐlèijīnyóuxiāngquánxiāngjiùshìxiānrénzàiyáotáilángyuàn

huāyíngfēngpiāomiǎozhūshuǐqīngyuáné((éé))méixīnzuòshífēnyánzǒuguīlái便biànmiàn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¹闲处²一室,而庭宇³(wú)(huì)。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¹⁰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¹¹,甚¹²奇之¹³
译文: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他的祖辈曾担任河东太守。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悠闲地独自居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非常杂乱荒废。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污垢为己任,怎么能只做打扫一庭一室的事呢!”薛勤了解他有使世道澄清的志向,认为他与众不同。
注释:¹尝:曾经。²处:居住。³庭宇:院子和屋檐下。⁴芜秽:犹荒废,形容田地未整治,杂草丛生。秽:多。⁵父友同郡:父亲同城的朋友。郡:古代行政区域。⁶候:拜访。⁷谓:对......说。⁸孺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你,你们”的意思。文中指“小伙子”。⁹处世:处理事务。¹⁰安事:怎么用得着打扫。安:怎么。事:本意为“侍奉,服侍”,此意为“清扫”。¹¹清世志:使世道澄清的志向。清,形容词作动词用。志:志向。¹²甚:副词,很,非常。¹³奇之:认为他与众不同。奇,形容词作意动用,以……为奇。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