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玉珊珊密映门,双扉不受一丝尘。经函药鼎元无用,茗椀熏炉总是真。
绿玉珊珊密映门,双扉不受一丝尘。经函药鼎元无用,茗椀熏炉总是真。
坐阅百年俱幻境,肯悬一榻贮閒身。麈毛挥罢无人语,静看冰壶一点春。
坐阅百年俱幻境,肯悬一榻贮閒身。麈毛挥罢无人语,静看冰壶一点春。

yōngmèngjìngshì--wángzhì

绿shānshānyìngménshuāngfēishòuchénjīnghányàodǐngyuányòngmíngwǎnxūnzǒngshìzhēn

zuòyuèbǎiniánhuànjìngkěnxuánzhùxiánshēnzhǔmáohuīrénjìngkànbīngdiǎnchūn

王质

王质

王质(1135年—1189年),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寓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经学家、诗人、文学家。 ▶ 45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秋风起兮木叶¹飞,吴江水兮鲈(lú)²正肥。
译文:秋风乍起,落叶飘飞,吴江的鲈鱼新鲜又肥美。
注释:¹木叶:树叶。²鲈:即桂花鱼,古名银鲈、玉花鲈。体侧扁,巨口细鳞,身有桂花色纹,肉肥嫩鲜美。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译文:离家千里想回又不能回,心中的愁思怎么也压抑不住,只能向天悲叹!

  读唐宋诗词,常常会遇到“秋风鲈脍”、“莼羹鲈脍”的典故,这典故就是出自张翰。这首短歌似是最早的七言四句押同部平声韵的作品,虽然句句用韵,句句有“兮”,未脱楚歌格调,但毕竟是向后来的七绝体式前进了一步。

  “秋风起兮木叶飞”,出句即见其思情的发动。悲凉的秋风最易震动人们的节序之感和念远之情。从时间上说,秋常常意味着岁暮的到来,令人觉着时光的流逝、流年的虚度。从空间看,秋高气清,万木萧萧,视野一下空阔起来,不自觉中自有人在何方、家在何方之叹。《楚辞· 湘夫人》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句子,自是此句之本;不过,作为张翰来讲,也不定是成心地仿效,实在是种语言 定势、 心理定势。秋风吹,使作者感到在洛阳羁留时间太久了;秋风吹,又使作者想起往昔的乡居生活、故乡风物,第二句就自然接上了:“吴江水兮鲈正肥”。鲈鱼,是作者故乡的特产,味极鲜美,秋季又正是 鱼肥的季节。“鲈正肥”着“正”字,便与“秋风起”连上了,同时还流露了种“正”当其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这首诗只提到鲈鱼一种。在一首简短的诗里因受字句限制,撮取其一已可,而这诗与那段动人的佳话互相呼应,则更增加了诗与事共同的魅力。如果再推深一层来看,作者写此诗的时候,那种浓浓的乡关之思是因为对于政治的失望与担忧而变得强烈的,这里却抛开对时局和本身遭际的任何感慨,将远离黑暗官场的深层心理转化为美食引诱的浅层的生理欲望,这不仅增加了诗的含蓄度,而且因为浓浓的乡关之思使它具有更为普遍的人生情感与意义。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明白地点出了故乡千里未能归去的“恨”与“悲”,强化了前两句中蕴涵的情感,却远没有前两句含蓄深厚,滋味深远。与上两句的眼见秋风又起了,秋风吹落了树上的黄叶,家乡鲈鱼肥美,可自己却在这遥远的北方,远隔数千里,想回又回不去,做着与自己的期望相背的工作,怎么不令人伤悲。可悲的是这种伤悲还无人可以诉说,只能压抑在胸中。然而,终究是无法压制了,张翰仰头向天,发出了长长的悲叹。其中第三句“三千里兮家未归”说身在几千里外的异地,回乡的心愿难遂。这正是仰天悲的原因。第四句“恨难禁兮仰天悲”是诗前后因果相谇,气蛰如高山流水,潺潺而进,畅达自然。

  此诗通过对作者对于秋天的到来,想起故乡的秋景和鲈鱼的肥美等,来表达了作者思归之情。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中):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第658页
2、 周期政著.周期政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01:第57页
3、 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等著.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03:第468页

jiāng

zhānghàn wèijìn 

qiūfēngfēi jiāngshuǐzhèngféi 
sānqiānjiāwèiguī hènnánjīnyǎngtiānbēi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尽室林塘涤(dí)¹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huán)²
译文:一家人来到林中塘边,洗尽了暑日的燥热烦念,胸怀豁然开朗,仿如不是生活在尘世间。
注释:¹涤:消除。²尘寰:人世间。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译文:谁敢估量这清风的价值?没有任何快乐能胜过长日悠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水鸟¹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译文:水鸟捉到鱼儿总是心满意足,岭上云片满含雨意又空自飞还。
注释:¹水鸟:鹭鸶。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酒阑¹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译文:酒醉后有什么能醒我心魂?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
注释:¹阑:尽。

  这首诗含蓄蕴藉,境界高远,有雍容闲适之致。

  首联描写在林塘消夏,荡涤了暑热烦闷,胸襟旷然如超脱于尘世之外的感受。颔联化用李白《襄阳歌》句意,感谢无价清风慷慨的赐与,且以悠闲度日作为最大的快乐,显示诗人心怀的淡泊。颈联写俯仰所见眼前景物,一为近景,一为远景,深含恬然自足、任随自然的人生哲理。尾联别出心裁,以“万柄莲香一枕山”作为清心澄怀的醒酒之物,见出诗人潇洒出尘的风致。抒发了诗人高尚清廉的情怀和超尘拔俗的思想情感。

  《北塘避暑》首句擒题,交代了时间、地点,次句渲染极为幽静的自然环境,并以“旷然”一词挑明题旨,抒发其超尘拔俗的思想感情和正直清廉的高尚情操。

  第二句用“如不在尘寰”比喻旷然之情,空灵飘逸。但作者犹嫌不足,在颔联中再进一步为“旷然”作注。在炎夏酷暑中,一般俗土,每喜以管弦消遣。但作者不借外物,只以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摆脱了尘寰的炎热和烦恼。“清风”一词语意双关,又表明正直无私,两袖清风。这里用“能人敢议”的反诘句法,加强语气,著一“敢”宇,尤为雄健峭拔,与下旬“能”字对照,一个突兀而起,一个平平淡淡,起伏跌宕,足见诗人的功力。

  颈联虚实并用,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水鸟得鱼”、“岭云含雨”,一近一远,一俯一仰,这是实写。“长自足”、“只空还”抒发作者感情,这是虚写。但细细品味,知其不唯写景抒情,还是以象征手法阐发人生哲理,所写之景不必是眼前实景。全联意谓要象水鸟那样“知足保和”,象岭云那样来去无心。亦即庄子所谓“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的“无为”思想。不去追求功名利禄,外在的事物都是有限的;追求内在的精神品格,才是他要表现的主要思想,也是他能旷然自得的要源所在。据《宋史》本传,他屡次主动辞位,确能“长自足”。从他“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前后七十余疏”看,他也不薄事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本是儒家传统思想。但韩琦如此,并不矛盾。

  尾联是讲修养之法。韩琦不需要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他酒醒之后,自有清心澄虑之物,即“万柄莲香一枕山”。这句衬托出他胸襟的清高脱欲。

参考资料:
1、 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05:52-55
上巳日作。城南有坡,土色如丹,其下有堤,壅邞淇水入城。
上巳(sì)¹日作。城南有坡,土色如丹,其下有堤,壅(yōng)²邞淇³水入城。
注释:¹上巳:农历每月上旬的巳日。三月上巳为古时节日,习用三月初三日。²壅:堵塞。³邞淇:水名,由郑河、淇河于密州城南汇集而成,东北流入潍河。
东武城南,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东武城南,新堤固、涟(lián)(yī)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fù)¹,卧红²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³(mì)。问向前、犹有几多,三之一。
译文:东武城南刚刚筑就新堤,邞淇河水开始流溢。微雨过后,浓密的树林,苍翠的山岗,红花绿叶,满地堆积。枝头残花早已随风飘尽,我与朋友同到江边把春天寻觅。试问未来还有多少春光?算来不过三分之一。
注释:¹阜:土丘。²卧红:指花瓣被雨打落在地。³江头:指邞淇水边。⁴向前:往前,未来。⁵几多:多少。⁶春:指春光。
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xì)¹事,当时坐上皆豪逸²。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译文:官衙里的公事纷杂堆积,风雨过后更无几多明媚春日。今日相约,泛杯曲水,全城百姓也争相聚集。您不曾闻知东晋兰亭修禊的故事?当日满座都是豪俊高洁之士。到如今只有长竹满山岗。往日陈迹,无从寻觅。
注释:¹兰亭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41人集合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祓禊之礼。众人作诗,王氏作《兰亭集序》。修禊,三月三日于水边采兰嬉游,以驱除不祥。²豪逸:指豪放不羁,潇洒不俗的人。

  这首词的题目交代了作词的地点、时间,叙写的中心——“会流杯亭”,以及与此相关的其南引水入其工程。上片写雨后暮春景物,并抒写了惜春的意绪。开头三句从其南引水入其工程写起:东武其南筑就新堤,郑淇河水开始充盈。其所以由此落笔,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曲水”的水源,对下片来说,真可谓伏脉千里。以下详写暮春景物,先写雨后山冈上花木零落的景象:一场小雨过后,在那浓密的树林中和苍翠的山冈上,红花绿叶,堆积满地。透过字面,仿佛有词人轻微的叹息。以“卧”、“堆”两个动词形容花叶遍地狼藉的状态,以“红”、“碧”两个表示色彩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借指花、叶,都显得十分形象和精炼。再写“枝上残花”荡然无存,于是向江边追寻春天的踪迹:试问未来还有多少春光?算来不过三分之一。这就是寻春所获得的一个既令人失望又使人略感安慰的结果。因此,词人在描写暮春景物时,也由隐而显地表现了他惜春的心情。

  下片写曲水流杯的现场盛况以及对当年兰亭陈迹的感慨。换头“官里事”四句,词人感叹官衙事务纷繁,自然界又多风雨,轻闲而明丽的日子竟没有多少。这是一笔衬托,说明聚会流杯亭是很难得的。以下“相将泛曲水”两句,正面写曲水流杯的现场盛况:上巳日与同僚相约聚会于流杯亭,开展曲水流杯的活动,全其百姓都争着前来观光。“相将”句明点词序“会流杯亭”,转到对全词中心内容的叙写,但用墨极其简炼,妙处全在从闲处铺垫以及从侧面烘托。与暮春自然景物相比,“泛曲水”是一道特异的风景线,它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春光大减所造成的缺憾,所以上片所写未尝不是一种绝好的铺垫。“满其争出”句,由充当热心观众的全其百姓渲染出曲水流觞现场的盛况。一个“满”字和一个“争”字,更令人想见万人空巷的热闹情景,以及词人作为州郡长官与民同乐的惬意和自得。另一层烘托则是由眼前景、事所引发的对历史的联想:“君不见兰亭修楔事,当时座上皆豪逸。”显然,兰亭修禊与曲水流杯,当日主盟其事并作序的王羲之与词人自己,众名士(“豪逸”)与众同僚,一一对应,其衬托和比喻之意清晰可见。结尾两句紧承上文,对史事感慨系之:到如今只有长竹布满故地的山岭,而昔日盛事已成陈迹,再也无从寻觅了。这不仅是发思古之幽情,怀古主要是为了慨今,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兰亭集序》),其真正用意即在于此。它所蕴蓄的是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感,是带有人生哲理意义的。

  这年十二月,苏轼离开密州任所时,还满怀深情地写下了一首《别东武流杯》诗,可见上巳雅集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253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47-148
钉鞋踏破祥符路。似白鹭、纷纷去。试盝幞头谁与度。八厢儿事,两员直殿,怀挟无藏处。
钉鞋踏破祥符路¹。似白鹭、纷纷去。试盝(lù)²(fú)³谁与度。八厢儿事,两员直殿,怀挟无藏处。
译文:恰好雨后道路泥滑,举子们都穿上钉鞋去往京城之内,身着白衣的考生好似群群白鹭,涌向考场。携着试盝,戴着各式幞头。考场兵士武官众多,想要怀中挟带资料也无可能。
注释:¹祥符路:借指京城之内。²盝:古代的一种竹匣。³幞头:为宋人通用头巾,以桐木衬里,加上条巾垂脚,形式多样。⁴八厢儿事: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条记:“其士人在贡院中,自有巡廊军卒赍砚水、点心,泡饭、茶、酒、菜、肉之属货卖。亦有八厢太保巡廊事。”南宋制度多承袭北宋,故《梦粱录》所记也可供参考。
时辰报尽天将暮。把笔胡填备员句。试问闲愁知几许。两条脂烛,半盂馊饭,一阵黄昏雨。
时辰报尽天将暮。把笔胡填备员¹句。试问闲愁知几许。两条脂烛,半盂(yú)²(sōu)饭,一阵黄昏雨。
译文:时间一点点过去,天色将晚,困坐场屋的举子一筹莫展,只好胡乱写上几句充数。要问困苦难受之情有多深?只有殿根蜡烛,半碗馊饭,一阵让人更感更感凄苦的黄昏雨。
注释:¹备员:充数、凑数。²盂:盛饭的器皿。

  北宋后期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写梅雨时间的闲愁情绪,字面优美,流传甚广。这首词当是社会下层文人的作品。它用贺词原韵描述举子应试时狼狈可笑的情形,题为“咏举子赴省”。看来作者对于举场生活很有体验,可能是屡试不中者,因而对应试举子极尽嘲讽之能事。

  宋代科举考试制度规定,各地乡试合格的举子于开科前的冬天齐集京都礼部,初春在礼部进行严格的考试,考试合格者列名放榜于尚书省。这次称为省试。省试之后还得由皇帝亲自殿试。此词写举子参加省试的情形。

  词的上片写考试前的准备阶段。祥符县为北宋都城开封府治所在地。祥符路借指京城之内。宋制三年开科,头年地方秋试后,各地举子陆续集中于京都。“钉鞋踏破详符路”,写省试开始时,举子们纷纷前去,恰好雨后道路泥滑,他们穿上有铁钉的雨鞋,身着白衣,攘攘涌向考场。“踏破”和“白鹭”都有讥笑的意味,表现慌忙和滑稽的状态。“盝”,音禄,小匣,“试盝”即文具盒之类的用具。“幞头”为宋人通用头巾,以桐木衬里,加上条巾垂脚,形式多样。举子们携着试盝,戴着不合适的幞头,形象就更加有点可笑了。

  宋代的考试制度非常严密,“凡就试唯词赋者许持《切韵》、《玉篇》(工具书),其挟书为奸,及口相受授者,发觉即黜之”(《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所以举子进入考试之时须经搜查,看看有无挟带。“八厢儿事”即许多兵士,“直殿”指朝廷侍卫武官。进入考场之时,既有许多兵士搜查,又有殿员朝廷武官监督,弄得“怀挟无藏处”,根本无法作弊了。可怜这些举子本来才学粗疏,考场管理之严,就更使他们无计可施了。然而乘兴考试又是士人唯一入仕之路,许多士人仍然怀着侥幸心情进入了考场。

  词的下片写举子在考场中的困窘愁苦之态。“凡命士应举,谓之锁厅试”。举子进入考场之后立即锁厅考试,自朝至暮,一连数日。作者省略了许多考试的细节。“时辰报尽天将暮”,时间一点点过去,困坐场屋的举子一筹莫展,文思滞钝,天色已暮,只得敷衍了事,“把笔胡填备员句”。据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贡举》云:“本朝引校多士,率用白昼,不复继烛。”天黑前必须交卷。他大约一整天都无从下笔,临到交卷前便只好胡乱写上几句充数。这殿句写举子考试时无可奈何的心情和困窘情状。贺铸词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为全词最精彩的部分,表现了词人的闲情逸致,很有诗意,赢得贺梅子之称。

  作者套改贺词以表现考场中的“闲愁”。其实哪里是闲愁。而是困苦难受之情:“殿条脂烛,半盂馊饭,一阵黄昏雨。”宋代考场中,到日暮一般再点殿条蜡烛以待士子。考试既不如意,头昏眼花,饥肠辘辘,面对暗淡将尽的烛光和难咽的馊饭,苦不堪言。若是小园闲庭或高楼水榭,徙倚挑徘徊之时,“一阵黄昏雨”倒能增添一点诗情雅趣。可是举子们此时还有什么诗情雅趣,黄昏之雨只能使心情更加烦乱、更感凄苦了。在备述举子奔忙、进入考场、考试等情况等狼狈困苦的意象之后,结句忽然来一笔自然现象的描写,好似以景结情,补足了举子们黄昏的难堪环境氛围。这样作结,颇有清空之效,留下想象余地,且很有风趣。

  这首词嘲讽那些久困场屋、才学浅陋而又热衷科举的士人,用漫画的夸张手法描绘出举子赴省试的狼狈可笑形象。这些举子好像后来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写的范进中举的情形一样,虽可笑而又可怜。他们屡试不第,是科举考试制度下的牺牲者。多次的失败麻木了他们的思想,扭曲了形象和性格,他们是值得同情的人物。从这首小词里,可以看到呻吟在封建制度重压之下不幸士人的可笑而可怜的形象。宋代文人词缺乏讽刺幽默的传统。而且题材范围也比较狭窄。这首民间作品使我们耳目一新,见到一种特殊的题材和特殊的表现方法,可惜这类作品保存下来的真是太少了。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6954285/277414605
帝城王气杂妖氛,胡虏何知屡易君。
帝城王气杂妖氛,胡虏(lǔ)何知¹(lǚ)易君。
译文:都城汴京中既有帝王之气又杂有妖孽之气,金人们无知却频繁地改易国君。
注释:¹何知:无知。
犹有太平遗老在,时时洒泪向南云。
犹有太平遗老在,时时洒泪向南云。
译文:至今仍有那些经历过太平生活的北宋遗民,时刻想着北方,对着南来的云彩洒下辛酸的眼泪。

biànjīngshìèrshíshǒu--liúzihuī

chéngwángyāofēnzhījūn

yóuyǒutàipínglǎozàishíshílèixiàngnány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