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取友兮得藕条,花近可招远可撩。龟鱼到底亦不见,但见红开乃碧凋。
我取友兮得藕条,花近可招远可撩。龟鱼到底亦不见,但见红开乃碧凋。
风漾漾,露霏霏,所思兮焉可移,光旁聊寄幽并儿。
风漾漾,露霏霏,所思兮焉可移,光旁聊寄幽并儿。

shuǐyǒuǒutiáo--wángzhì

yǒuǒutiáohuājìnzhāoyuǎnliāoguīdàojiàndànjiànhóngkāinǎidiāo

fēngyàngyàngfēifēisuǒyānguāngpángliáoyōubìngér

王质

王质

王质(1135年—1189年),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寓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经学家、诗人、文学家。 ▶ 45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
紫阁¹连终南²,青冥天倪(ní)³色。
译文:紫阁山峰和终南山相连,遥远天边的颜色青翠鲜明。
注释:¹紫阁:终南山峰名。²终南:山名。秦岭主峰之一。在陕西西安南。一称南山,即狭义的秦岭。³天倪:天际,天边。
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
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
译文:凭崖远望,可以看到咸阳城,城里宫阙众多,似乎能与北极相接。
万井惊画出,九衢如弦直。
万井惊画出,九衢(qú)¹如弦直。
译文:城内的南北大街交错纵横,好像画里画的那样;繁华的街市像弓弦那样笔直。
注释:¹九衢:纵横交错的大道,繁华的街市。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译文:渭河的水清澈明净,奔流不息。
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赩。
朝野盛文物¹,衣冠何翕(xī )(xì)²
译文:朝廷的礼乐典章制度非常完善,只有高官重臣的衣冠才会光色鲜亮。
注释:¹文物:文采物色。指礼乐典章制度。²翕赩:光色盛貌。
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
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¹
译文:祁连山边经常有战争发生,汉朝的军威浩荡,声播西域。
注释:¹绝域:极远之地。
伊皋运元化,卫霍输筋力。
伊皋(gāo)¹运元化²,卫霍(huò)³输筋力。
译文:有像伊尹和皋陶这样的良相贤臣辅佐,又有像卫青、霍去病这样的武将为朝廷出战效力,所以才有今日昌盛的局面。
注释:¹伊皋:伊尹和皋陶。²元化:造化,天地。³卫霍:西汉名将卫青和霍去病。
歌钟乐未休,荣去老还逼。
歌钟¹乐未休,荣去老还逼。
译文:宫内歌舞升平,欢乐未歇。月圆月缺,如今我也已经老去了。
注释:¹歌钟:伴唱的编钟。
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
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zè)¹
译文:月光犹有圆缺盈亏,太阳也已过中午。
注释:¹中昃:日过午而渐西斜。
不散东海金,何争西飞匿。
不散东海金,何争西飞匿。
译文:日头正旺时都没有尽情散发自己的光彩,又何必在夕阳西下时去争那些许的光辉呢?
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
无作牛山悲¹,恻怆泪沾臆。
译文:不要为人生的短暂而悲叹、恻怆以致泪水沾满衣襟。
注释:¹牛山悲:亦作“牛山叹”。后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
《君子有所思行》,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在这首诗里,李白抒发了自己不得重用的无奈和愤懑,以及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怀。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月陂(bēi)¹堤上四徘徊²,北有中天³百尺台。
译文:在月陂岸堤上东西南北来回行走,北面拥有高耸入云的百尺高台。
注释:¹月陂:水泊名。因形如月,故名月陂,遗址在今洛阳洛水之南。²四徘徊:谓东西南北来回行走。³中天:天中,空中。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万物¹已随秋气²改,一樽(zūn)³聊为晚凉开。
译文:一切事物已随秋天节气而发生变化,显出萧条的迹象,暂且趁着水边傍晚的凉意,畅饮几杯。
注释:¹万物:统指字宙问的一切事物。²秋气:秋日萧条、肃杀之气。³樽:酒杯。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水心¹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译文:水中云影悠闲自相映照,林下泉水声从寂静中传来。
注释:¹水心:水中。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世事无端¹何足计²,但逢佳节约³重陪
译文:世事繁杂何必计较太多?只要遇到好的时节,便和朋友相约,再来游玩一番。
注释:¹无端:谓人世间的事很繁杂,没有头绪。²何足计:哪里值得计较。³约:邀请。⁴重陪:再次伴随。

  这是一首纪游诗,也是一首理趣诗,首联写游月陂堤,中间二联从秋色和秋声方面表现主观上的闲静与自然界的幽静合二而一,尾联写诗人的感触。这首诗写写“静观自得”,作者把秋色、秋声、秋气、秋水描绘得形象动人,意境恬静清新,声韵和谐,对仗工整。

  从首联可以看出,在一个天高气爽、月明如水的秋天夜晚,诗人登上月陂堤岸,东走西游,悠然四顾。江面茫茫,月色溶溶,向北望去,看到那百尺高台,宛若天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此时登上月阪堤,也是心与物会,景与情融,自然涌出颔联两句“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秋气萧瑟,“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万物自然改颜,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程颢对秋气,似乎并不如欧阳修那样“噫嘻悲哉”他依然是“闲来无事不从容”,那么悠然自得的“一樽聊为晚凉开”,斟上一杯美酒,冲冲凉意,乐在其中。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而简练,“改”“开”二字有声有色。

  颈联“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即中的“闲”、“静”二字进一步写自己心境的从容自得。移情于物,明明是自己心境 “静”、“闲”,仿佛大自然界的万物也是“闲”、“静”的。蓝天白云倒映于绿水碧波之中,是因为“闲”,淙淙的泉流之响,是因为树木的幽静。“泉声静自来”可直译为“泉声自静来”,是“鸟鸣山更幽”的逆向思维。观水面闲云之影、听林下流泉之声,这对程颢来讲当然是惬意的,不同于俗人为名利奔走,因事务而缠身。

  末联抒发自己的人生哲理:“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他认为人世间有些事,说不上有什么来由。繁杂而无头绪,不值得去认真计较。人生待开怀时且开怀,只要逢上佳节,约上几位知交,重游月陂堤,相陪举杯痛饮,就会感到无穷的乐趣。

  此诗声韵和谐,对仗工整。在程颢的笔下,月陂堤内外,林含情,水有意,泉有声,物体志。显然是作者追求超凡入圣、清静自如的理想境界。

参考资料:
1、 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122-123
2、 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96-197

yóuyuèbēi

chénghào sòngdài 

yuèbēishàngpáihuái běiyǒuzhōngtiānbǎichǐtái 
wànsuíqiūgǎi zūnliáowèiwǎnliángkāi 
shuǐxīnyúnyǐngxiánxiāngzhào línxiàquánshēngjìnglái 
shìshìduān dànféngjiājiéyuēchóngpéi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家住金陵¹县前,嫁得长安少年²
译文:家住在江南水乡金陵边,嫁给了长安少年。
注释:¹金陵:古邑名,今南京的别称。战国楚威王七年(前333年)灭越后在今南京清凉山(石城山)设金陵邑。²长安少年:西汉武帝时,多选良家少年宿卫建章宫,这些人便有“羽林少年”、“长安少年”等称呼。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¹
译文:回首故乡双泪落,群山遮眼不知在哪边。
注释:¹何处天边:指远在天边的故乡。
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
胡尘¹几日应尽²?汉月何时更圆?
译文:战争何时能完结,明月何时能再圆?
注释:¹胡尘:泛指中原与北方及西方各少数民族的战事。²尽:指战事平息。
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为君能歌此曲¹,不觉心随断弦(xián)²
译文:吟成这首怨曲向君弹唱,不觉心凄弦也断。
注释:¹此曲:指这首《怨歌行》曲。²断弦:弦断。“心随断弦”指心随断弦而碎,表示悲痛到了极点。

  开头两句,以本住南朝京城金陵(即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而不意远嫁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女子,比拟自己本为南朝忠贞之臣,却于政局突变中误陷异域,羁留于北朝京城。一“住”一“嫁”,衔接紧凑,出语天然;但,是喜是悲,尚未分明。于是逗起悬念,引人观瞻。

  紧接着三四两句,用“泪落”这一饱含激动情态的特有形象,回答并肯定了是悲而非喜的前面悬念;又以“何处天边”的疑问,拓开了绵远而深沉的想象与思念。由“金陵”而至“长安”,地域虽远,但都属于京都大邑,相比于荒漠苦野,犹未见其太大的不幸。申之以“不知何处天边”,就把女子(诗人自己的喻体)身在长安却终日向故乡引颈远望,望眼欲穿,终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态,鲜明地突现于画面。魏晋时期人们有“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见《世说新语·夙惠》)的说法,以“日下”喻京都。这里诗人却反拨为身居京都长安而远望天边故乡,仿佛那遥远而又分明的“天边”,才是真正的“日下”,形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引发力。

  五六两句,以“胡尘”与“汉月”并举,对仗工整,精警显豁。用一贬意分明的“尘”埃,笼括北方“胡”地;又用一美感鲜朗的“圆” “月”,象征南方的祖国。并进而一呼“应尽”,一盼“更圆”,于委婉中流溢着激越之情,在期望中潜孕着愤慨之意,产生含蓄而又深切的美学效应。

  最后两句,以“君”这一为自己热恋苦思之人,象征南方祖国,并表明自己正为祖国而动情歌唱;由于异乎寻常的心情激动,在洒泪悲歌的同时,竟不知不觉地将伴奏的琴弦拨断了。以“断弦”收结,不仅使人目睹其形,亦能令人耳闻其声,还能触发人们的绵缈思绪:弦虽断而弦上之音仍余韵袅袅,回荡空间,萦绕心头,……可谓涵不尽之幽思如在眼前。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下)》: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第1479-1480页

yuànxíng--xìn

jiāzhùjīnlíngxiànqiánjiàzhǎngānshǎonián

huítóuwàngxiānglèiluòzhīchùtiānbiān

chényīngjǐnhànyuèshígèngyuán

wèijūnnéngjuéxīnsuíduànxián

阑珊玉佩罢霓裳,相对绾红妆。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商量。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
阑珊¹玉佩罢霓(ní)(cháng)²,相对绾(wǎn)红妆³。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藕量。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
译文:那并蒂莲好像歪斜带着玉佩的美女刚刚跳完霓裳羽衣舞,相对而视,各自梳妆。一阵微风吹过,它们又低下头来,好像在柔声地商量着什么。它们有一样的忧伤和思念,舍情脉脉,背对着夕阳。
注释:¹阑珊:零乱、歪斜之意。²霓裳:指唐代的霓裳羽衣舞。³绾红妆:谓两朵莲花盘绕连结在一起。⁴凌波:本指女子步履轻盈,若行水面,后代指美女,这里借指并蒂莲。⁵软语:柔和而委婉的话语。
色香空尽转生香,明月小银塘。桃根桃叶终相守,伴殷勤、双宿鸳鸯。菰米漂残,沉云乍黑,同梦寄潇湘。
色香空尽转生香,明月小银塘。桃根桃叶¹终相守,伴殷勤、双宿鸳鸯。菰(gū)²漂残,沉(chén)³乍黑,同梦寄潇(xiāo)(xiāng)
译文:花朵娇艳的色泽褪去,但香味却更加浓郁。在银色月光的照耀下,池塘里的并蒂莲如同桃根、桃叶姐妹一样相依相守,陪伴着双宿双栖的鸳鸯。残余的菰米漂在水中,低沉的乌云渐浓,它们把同样的情寄托在一个人身上。
注释:¹桃根桃叶:晋王献之爱妾姐妹二人。²菰米:一名“雕胡米”。³沉云:浓云、阴云。⁴潇湘:指湘江。相传舜之二妃娥皇、女英随之南巡不返,死于湘水。这里借二妃代指并蒂莲。

  这是一首咏物词,歌咏对象是并蒂莲。

  上片描绘物形。谓茎杆一枝,花开两朵,花盘连结在一起。好像是舞罢霓裳、玉佩阑珊的仙子。这时候,正面对着面,梳理红妆。荷花香里,藕丝飘风。仿佛处身干水晶宫殿。微风过处,花枝有如仙子,步履轻盈,踏水而来。间或低下头,则喃喃细语,好像正藕量些什么。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荷花的根长在水底,藕丝漫长;花里的莲心却将所有的苦深深蕴藏,脉脉不语,背向着斜阳。

  下片揭示物理。谓蓬生并蒂,尽管也将叶残、香销,但她的姿态却永远令人难忘。明月东升,小荷塘披上银装。阵阵清香,仍旧在月色中弥漫。并蒂莲花,既是桃根、桃叶,姊妹双双,又像是桃树的根和叶,连在一起,终生相守。而月色之下,殷勤相伴的,还有双宿鸳鸯。这时候,夜已深,阴云忽然聚拢,月儿如同残留水中的菰米一般,时隐时现。多么希望能够像娥皇、女英,追随舜帝,寄梦潇湘。

  歌词咏物。物形和物理,其相互间的关联,借重于一个“并”字,并蒂莲的“并”。《说文》称:并,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状。本义为并行,并列。并蒂莲,并排地长在同一茎上的两朵莲花。掌握好这一个“并”字,物形和物理,乃至物与我也就融合在一起。解读此词,不能忽略这一关键字眼。

  全篇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等,不唯勾画出并蒂莲之神韵,并使诗人之性情深蕴其中,意含要眇,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145页
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
绝顶¹新秋生夜凉,鹤(hè)翻松露滴衣裳。
译文:初秋的山峰入夜已带着寒意,栖息在松树上的仙鹤微微一动枝头的露水便滴滴哒哒落打在衣服上。
注释:¹绝顶:山的最高峰。
前峰月映半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前峰月映半江水,僧在翠微¹开竹房。
译文:前面山峰的倒影映在江面上,一片翠绿之中隐隐约约看到一个老僧的身影轻轻的推开了竹门。
注释:¹翠微:青翠的山色。

宿jīnzishānchán--rènfān

juédǐngxīnqiūshēngliángfānsōngshang

qiánfēngyuèyìngbànjiāngshuǐsēngzàicuìwēikāizhúf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