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名呼作大夫官,亘古摩空不免冠。但惜五封遭一点,宁如深岭撼风寒。
强名呼作大夫官,亘古摩空不免冠。但惜五封遭一点,宁如深岭撼风寒。

yuánchénggàilǐngzhǎngsōngsānshǒu--wángzhì

qiángmíngzuòguāngènkōngmiǎnguāndànfēngzāodiǎnníngshēnlǐnghànfēnghán

王质

王质

王质(1135年—1189年),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寓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经学家、诗人、文学家。 ▶ 45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
春水月峡¹来,浮舟望安极²
译文:早春三月,江水汹涌,经过三峡中的月峡,滚滚而来,我在荆州的江面上放舟游荡,极目远望。
注释:¹月峡:即四川巴县的明月峡。峡上石壁有孔,形如满月,故称。²望安极:怎么能望到尽头呢?即一望无际的意思。
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
正是桃花流¹,依然锦江²色。
译文:江面上桃花漂浮,就像故乡锦江一样,春意盎然。
注释:¹桃花流:即桃花汛,指桃花盛开时候上涨的江水。²锦江:岷江流经成都的一段河流,也称“府内河”。
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
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
译文:江水明亮碧绿,浩浩荡荡,沸沸洋洋,与天平齐。
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
(wēi)(yí)¹巴山²尽,摇曳(yè)³楚云行。
译文:两岸的巴山逶迤护水而来,在荆州地界已经与地平齐,倒是楚地的水汽蒸腾,结出巍峨摇曳的云山。
注释:¹逶迤:曲折连绵的样子。²巴山,即大巴山,绵延于川、甘、陕、鄂四省边境。³摇曳,缓慢地飘荡。⁴楚云,荆门古时属楚国,故称荆门一带的云为楚云。两句意为:曲折绵延的巴山至此完全消失,荆门上空云彩在缓慢地飘动。
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
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yīng)¹
译文:沙滩上正在用沙沐浴的大雁只只雪白,出山谷觅食的黄莺漂亮得像花儿一样飞舞。
注释:¹“雪照”两句意为:白沙如雪,映照着集聚的雁群;杨花飘舞,出谷之莺自在地飞翔。
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
芳洲却已转¹,碧树²森森³
译文:翠绿的沙洲仿佛围绕游船转动,洲上的绿树热情地向我张开了臂膀。
注释:¹却已转,指小船继续前进,芳洲已退向另一方面。却:退。²碧树:绿树。³森森:树木繁盛的样子。⁴迎,迎面来到。
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
流目¹(pǔ)²烟夕³,扬帆海月生。
译文:放眼望去,江浦上水汽氤氲云集,海上的明月与白帆一起冉冉上升。
注释:¹流目:游目,放眼四面眺望。²浦,水滨。³烟夕:云烟弥漫的傍晚。⁴海月:这里指江月。
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
江陵识遥火¹,应到渚(zhǔ)²城。
译文:看到江陵城墙上的灯火,就知道快到渚宫城了。
注释:¹遥火:远处的灯火。²渚宫:春秋时楚成王所建别宫,故址在今湖北江陵县。“江陵”两句意为:江陵灯火遥遥在望,该是到渚宫城了。

  李白曾以如椽采笔,驱山走海,状物图貌,描绘了一幅幅色彩鲜明、雄伟峻峭、明丽清新的画卷,再现了祖国壮丽河山的自然美。这些诗篇,流传千古,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一首《荆门浮舟望蜀江》,就是由多幅优美生动的画面组成的长江行舟图。

  诗的前六句写诗人在舟中望长江的所见所感,着重描绘长江。诗人放眼四看,从三峡奔腾而来的江水,虽值桃花盛开的春汛时期,但依然清澈如成都的锦江。这是实写,却含蕴着诗人深挚的乡土之情,有《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那样一种对故乡的眷恋情意。前六句中一二两句点题,三四两句对长江的描写较为概括,五六两句则作进一步的勾画。第五句以浓丽的色彩加以点染。江水深绿,碧波荡漾,日光照耀,晴空映江,水色天光相辉映,显得异常明净,真是春水碧于天。难怪南宋的大诗人陆放翁赞之为“夺化工之巧”,是“真善状物”的妙笔。第六句描摹江流的动态。滚滚东流的江水,茫茫无际,好像与天相接。这是诗人远望时的深切感受,形诸于诗,不仅使人感到真实,而且觉得生动传神。这两句既从色彩上加以点染,使其明丽如画,又写出了长江一泻千里,烟波浩淼的雄姿。这一画面,色彩鲜明,景中有声,飞动壮阔。

  中间六句又是另一幅图画。随着行舟的前进,诗人纵目四观,景物宜人,春光骀荡。连绵的巴山,逐渐消失;万里晴空,白云漂浮,舒卷变化,摇曳多姿;江边,日照白沙,明亮如雪,群雁聚息;岸上,百花盛开,飞出山谷的黄莺,在花丛中穿飞;江中沙洲,芳草萋萋,繁花似锦,和煦的春风,送来扑鼻芳香,但转瞬即过,迎面而来的是郁郁葱葱,苍翠繁茂的林木。这里,诗人的彩笔,不仅绘出了绚丽明媚的画卷,而且传达出融于画境的欢快喜悦之情。尤其出色的是,诗人所描画的不是一幅停滞静止的写生画,而是有如一组连续不断的活动的电影镜头,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最后四句是日暮月升的景象,另是一幅画面。诗人舟行一日,日落西山,夜幕已降,远望江边,暮霭沉沉;东方江面,月亮冉冉升起;再遥望江陵,灯火点点,闪烁不定,著名的渚宫城,应该就在这灯火之中。这也是由几个“镜头”组成的画面,动态感也十分强烈。另外,这一结尾,极有余味,给人以广阔的艺术想象天地。

  这首五言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从艺术构思看,诗人抓住江中行舟这一特点,顺序写来,“如展图画”。从结构上看,诗人从白昼直写到日落月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诗人巧妙地运用表现自然美的各种原始材料,诸如色彩、声音、形状、香气、光线、运动等,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五光十色的动人画面,并且具有鲜明的动态性,使语言艺术的诗,有着形象艺术的效果。从诗篇的意境上看,诗人融情于景,把遇赦东归的喜悦心情倾注在大好春光的景物描绘中,情景交融,塑造了迥远奔放、明丽雄浑的艺术意境,有着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参考资料:
1、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巴蜀书社 ,1988-02 .

jīngménzhōuwàngshǔjiāng--bái

chūnshuǐyuèxiáláizhōuwàngān

zhèngshìtáohuāliúránjǐnjiāng

jiāng绿qiěmíngmángmángtiānpíng

wēishānjǐnyáochǔyúnxíng

xuězhàoshāyànhuāfēichūyīng

fāngzhōuquèzhuǎnshùsēnsēnyíng

liúyānyángfānhǎiyuèshēng

jiānglíngshíyáohuǒyīngdàozhǔgōngchéng

洞房深,画屏灯照,山色凝翠沉沉。听夜雨冷滴芭蕉,惊断红窗好梦,龙烟细飘绣衾。辞恩久归长信,凤帐萧疏,椒殿闲扇。
洞房¹深,画屏灯照,山色凝翠²沉沉。听夜雨冷滴芭蕉,惊断红窗好梦³,龙烟细飘绣衾(qīn)。辞恩久归长信,凤帐萧疏,椒(jiāo)殿闲扇
译文:在后妃居住的幽深的房里;灯光照着绘有图画的屏风,屏风上的山色一片浓绿,显得格外古雅庄重。听见冰冷的夜雨敲打芭蕉声,惊断了房里她的好梦;醒来看见攀龙香炉的香烟,在绣花缎被上空飘升。失去了皇帝的恩宠啊,她已久住长信宫中,帷帐里萧条凄冷;原来的椒殿闲置无用,门儿关锁冷冷清清。
注释:¹洞房:深邃的内室。²凝翠:凝聚着绿色。沉沉,茂盛、浓重貌。³惊断句:谓雨打芭蕉,惊醒宫中女子的好梦。⁴龙烟:龙脑香燃烧时散发的烟气。龙脑,又称瑞脑、冰片,系从龙脑香树干中提取膏汁制成。⁵辞恩句:谓失宠。长信,汉宫名。⁶椒殿句:谓宫门常闭。椒殿,后妃居住的宫殿,以椒和泥涂壁,取温香多子之义扁,关闭。
辇路苔侵。绣帘垂,迟迟漏传丹禁。舜华偷悴,翠鬟羞整,愁坐望处,金舆渐远,何时彩仗重临?正消魂,梧桐又移翠阴。
(niǎn)¹苔侵。绣帘垂,迟迟漏传丹禁舜(shùn)华偷悴²,翠鬟(huán)羞整³,愁坐望处,金舆(yú)渐远,何时彩仗重临?正消魂,梧桐又移翠阴。
译文:皇帝车驾来的路上,长满了苔藓一层。绣帘默默地低垂,过很长时间才听见,一声更漏传进宫中。她的容颜木槿花似的,憔悴在不知不觉之中。她羞于梳理乌黑的发髻,独坐呆望满面愁情;伤感的目光注视之处,皇帝乘坐的车渐渐失去行踪。不知何时才能盼到,皇帝仪仗重临再降恩宠?啊,她正在悲苦地心驰神往,翠绿的梧桐又移动了阴影。
注释:¹辇路:帝王车驾经行的道路,因久不临幸,故生青苔。²迟迟句:谓更漏声缓慢地传入宫禁,形容夜长难耐。漏,古代以铜壶滴漏计时,多称玉漏。丹禁:古代宫禁涂以红色,故称。舜华:即木槿,夏秋开花,朝开暮敛,古人多形容青春易逝。一作舜华。³翠鬟羞整:谓羞于梳妆。翠梁,指黑发。哭,环形发式。⁴金舆:帝王的车驾。⁵彩仗:帝王的仪仗。⁶消魂:又作销魂。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

  杜牧的这首八六子是一首宫怨词,词的上片着力刻画环境的孤寂、冷清,下片情与景交错而行,写出弃妃心中的希望、惆帐、寂寞与无奈,整首词铺叙委婉,时而抒情,时而布景,井然有致。

  “洞房深,画屏灯照,山色凝翠沉沉。”起拍三句,写居室所在庭院深深,室内陈设华丽、气氛凄清。“灯照”,点明此处所写为夜间景况;画屏,指屏风,在灯光映照之下,上面所画山水色调显得凝重沉着。“深”、“凝”、“沉沉”四字,渲染了夜中女主人公居室氛围的典雅凝重的特征。

  “听夜雨冷滴芭蕉,惊断红窗好梦,龙烟细飘绣衾。”三句,写出客观环境的幽静清凉。“冷滴”一语,写出女主人公的神经极其敏感,若为无牵无挂之人,纵使雨打芭蕉,也不至于转眼便被惊醒;“红窗”之“红”字,色彩明亮,同前所写“深”、“凝”、“沉”等字形成对照,象征凝重的压抑的氛围中主人公孤独的心理只有在“红窗好梦”中才有片时解脱;被相思之苦所缠绕的女主人公刚刚幸得入眠,可作好合之梦,不料竟被雨打芭蕉惊断,此种心境可想而知。而梦醒之后,但见那龙形香炉中冒出的烟雾弥漫室内、沾满锦被,无限哀思有如袅袅薰烟不断上升消散,愈见其凄清之意。“龙烟”是指攀龙香炉内所燃香料之烟,飘渺而至,笼罩绣衾,若有若无,虚虚实实。这高贵典雅的环境衬托出女主人公的身份,也衬托出其心境。

  “辞恩久归长信,凤帐萧疏,椒殿闲扇。”点明女主人公身份是已失宠之宫妃。“长信宫”多为失宠后妃居处代称,屡屡出现于唐人诗中。词中的“久归”,点明自己失宠日久,因而“凤帐”形同虚设、宫门常关闭不开。“椒殿闲扇”是说她至长信宫后,原来居处已被锁起闲置。

  “辇路苔侵。”过片一句,青苔长满了皇帝车驾的必行之路,说明皇帝久已不行幸,与上片之”辞恩久归长信”相呼应,以形象的画面揭示宫妃的冷落处境。

  “绣帘垂,梧桐又移翠阴”一句结语,虽未点明这种企望又要落空,但时光不待,桐阴转移,女主人公仍陷在心驰神往的一厢情愿悲苦之中。

  全词所写虽不过是描绘宫妃失宠望幸的情态,但其借助环境渲染烘托表述人物心态的手法却很有独特之处。其形象细腻的描绘笔触显示了作者状物摹情的艺术功力,通篇读来婉转缠绵,曲折幽深。

参考资料:
1、 赵仁珪 朱玉麒 杜媛萍 李建英.唐五代词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01月第1版:90页
2、 刘维治.唐宋词研究 (修订本):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77-78
3、 程自信注评.唐五代词二百首:黄山书社,1998年11月第1版:53页
4、 赵仁珪.唐五代词三百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02月第1版:39-40
君不见鞲上鹰,一饱即飞掣!
君不见鞲(gōu)¹上鹰,一饱即飞掣(chè)²
译文:先生,你不见那放鹰人臂套上的鹰, 一旦吃饱后就迅速飞去。
注释:¹鞲:放鹰人所著的臂衣。²飞掣:犹飞去。
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焉能作堂上燕¹,衔泥附炎热。
译文:怎么能作那厅堂上的燕子, 只知衔泥为自己筑巢去依附时贵的权势之家。
注释:¹燕:比喻小人。
野人旷荡无靦颜,岂可久在王侯间。
野人旷荡无靦(miǎn)¹,岂可久在王侯间。
译文:我这个人生性心胸开阔不受约束,缺少一副厚脸皮, 怎么可以久处在王侯权贵之中呢?
注释:¹靦颜:犹厚颜。
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
未试囊(náng)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¹山。
译文:我没有尝试过从盛物的袋子里取出美玉而服食之的方法,明天暂且进入蓝田山去试一试吧。
注释:¹蓝田:山名,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出玉。

xíng--

jūnjiàngōushàngyīngbǎofēichè

yānnéngzuòtángshàngyànxiányán

rénkuàngdàngtiǎnyánjiǔzàiwánghóujiān

wèishìnángzhōngcānmíngcháoqiělántiánshān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雨前初见花间蕊(ruǐ)¹,雨后全无叶底²花。
译文:雨前还见到花间露出的新蕊,雨后却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
注释:¹蕊: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雌蕊、雄蕊。²叶底:绿叶中间。底,底部。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一)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二)
译文:蜜蜂和蝴蝶纷纷地飞过了墙去,让人怀叶迷人的春色尽在邻家。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二)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二)

  这是一首即兴诗,写雨后漫步花园所见的衰败景象。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第一句“雨前初见花间蕊”。蕊(读rǔ),花心。这句是倒叙,作者追忆雨前的花园景象,意思是说:下雨之前,花儿刚刚开放。“初见”二字,表明诗人还没有来得及仔细欣赏,刚刚见到花开,天就下起雨来了,只好躲进屋中,等待雨晴,这两个字写出诗人赏花不成的遗憾心情。

  第二句“雨后全无叶底花”。这句写眼前景象。意思是说:不料久雨过后,连一朵花也见不到了,全在雨水中凋谢了。“全无叶底花”,这几个字内容丰富。一、写出明处的花全被雨水打落了。二、写出诗人不甘罢休,拨开花叶,想找到藏在叶底的没受雨淋的花来,可见赏花之心多么热切。三、“写出连叶底的花也“全无”一朵,整个花园一片浓绿,锦色全无,这是多么令人失望、令人惆怅啊!

  第三句“蜂蝶纷纷过墙去”。这句写到蜜蜂和蝴蝶的失望。蜜蜂和蝴蝶也是喜花爱花的,它们在久雨中好不容易盼到天晴,兴冲冲地飞到诗人的庭院,结果大失所望,不得已纷纷飞过墙头而去。现在,不但花儿没了,蜂蝶也走光了,诗人的庭院真是寂寞极了,诗人的心也是伤感极了。这句通过描写蜂蝶的飞走,加深了抒情的意味,使惜春气氛更加浓重了。

  第四句“却疑春色在邻家”。这句是写诗人的心理,紧承上句写来。诗人看到蜜蜂和蝴蝶纷纷越墙而去,内心忽然产生一线光明,他不禁猜想:莫非春色还保留在邻家吗!不然的话,蜂蝶怎么飞过去了呢?如果是这样该有多好,自己便可以追随蜂蝶,前去欣赏了。作者内心伤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既赋予蜜蜂蝴蝶以人格精神,又暗暗流露作者的内心感触,两者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其中,“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而又浑然天成,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

  这首七言绝句,精巧地选择雨晴后的景物,来进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73-1374

qíng

wángjià tángdài 

qiánchūjiànhuājiānruǐ hòujiānhuā 
jiádiéfèiláiguòqiáng quèchūnzàilínjiā  (bǎnběn )

qiánchūjiànhuājiānruǐ hòuquánhuā 
fēngdiéfēnfēnguòqiáng quèchūnzàilínjiā  (bǎnběnèr )

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漱溅溅漱玉沙。瓦瓯篷底送年华。问暮鸦:何处阿戎家?
江梅的(dí)(dí)¹依茅舍,石濑(lài)²溅溅³(shù)玉沙。瓦瓯(ōu)底送年华。问暮鸦:何处阿戎家
译文:江畔农家茅舍旁盛开着鲜艳的梅花,湍急的江水冲打着巨石溅起银白色的浪花。我漂泊异乡,在这简陋的船篷下送走旧日年华。请问那暮色中归巢的寒鸦:哪里是我亲人的家?
注释:中吕:宫调名。中吕宫是元曲常用宫调之一。喜春来:曲牌名,属中吕宫。泰定三年丙寅岁:泰定三年(1326)即为丙寅年。除夜:除夕。玉山:今江西省玉山县,在长江北岸。¹的的:鲜明的样子。²石濑:石上急流。濑,湍急的水。³溅溅:流水声。⁴玉沙:指银白色的浪花。⁵瓦瓯篷:一种简陋的船篷,形如瓦瓯。⁶阿戎家:指亲人所在。阿戎,指堂弟,这是晋宋以来的习惯称呼。此处泛指近亲。

  这首曲描写除夕夜作者在旅途舟中所见之景,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表达了无限的亲情。全曲情感含蓄真挚,语言简明自然。

  “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濑溅溅漱玉沙。”首一句通过工整的对仗写出了岸上江边的景色:梅花依傍着茅舍开放,湍激流水冲刷着沙石。“的的”本是明白、昭著之义,此处用以形容梅花色彩鲜艳夺目,虽在暮色之中仍然看得分明。作者笔下的画面虽不乏生机活力,但毫无新年除夜的喜庆气氛,平静的描绘之中流露出一种冷清的情调。

  第三句描写自己的飘泊生涯:“瓦瓯篷底送年华。”瓦瓯小船以容身、江中度除夜的境况,突出了作者的孤独之感与凄凉之情。这里笔锋一转,情感为之一挫。唐代诗人杜荀鹤《溪兴》一诗曾谓:“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同样收入张雨《贞居词》的另一首作品《八声甘州·舟次垂虹寄玄洲许道民》亦曰:“独酌瓦瓯篷底,谁与饭胡麻?”除夕,本应是万家团圆的日子,可作者却羁旅天涯,孑然一身,江上飘荡。纵然曲家弱冠便以儒者抽簪入道,遁出红尘,可遇到这样的景况,仍免不了黯然神伤。

  曲子最后,作者把目光投向暮色中纷纷归巢的鸦鸟。他语带悲凉地“问暮鸦”:“何处阿戎家?(可知道我弟弟家在何处?)”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强烈的思亲之情,孤寂、落寞的心情流溢于笔端。

参考资料:
1、 赵兴勤 赵韡 译注.元曲三百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256-257
2、 李修生.元曲大辞典(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186

chūnlái··tàidìngsānniánbǐngyínsuìchúshānzhōuzhōng--zhāng

jiāngméidedemáoshěshíshùjiànjiànshùshā

ōupéngsòngniánhuáwènchùāróngji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