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十二楼,但有玉尘布。俯见龙渊深,花田种珊树。
金碧十二楼,但有玉尘布。俯见龙渊深,花田种珊树。
姚燮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 16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被惜余薰,带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被惜余薰(xūn),带惊¹剩愁,几许伤春春晚。泪竹²痕鲜,佩兰³香老,湘天浓暖。记小江风月佳时,屡(lǚ)约非烟游伴。
译文:讨厌那黄莺声传到枕边,心烦那鲜花芳香进到房间,它让我半醉半愁好梦难圆。锦被还留着她身体的余香,而我的腰带却又空了多眼,多少次伤春又到春晚。湘妃竹泪痕正鲜,春兰已花谢香散,湘中春暮天气温暖。曾记得江上风清月明之时,我多次约她相伴游玩。
注释:¹带惊:因消瘦而吃惊。²泪竹:娥皇,女英为舜的妃子。³佩兰:佩饰的兰花。⁴非烟:唐武公业的妾名。姓步,事见皇甫枚《非烟传》。此处借指情人。
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青翰棹舣,白蘋洲畔,尽目临皋飞观。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
须信鸾(luán)¹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²人远。认罗袜(wà)³无踪,旧处弄波清浅。青翰(hàn)棹舣(yǐ),白蘋(pín)洲畔,尽目临皋(gāo)飞观。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
译文:想来琴弦最容易断,如今再把琴弹,一曲既终她就远去不返。要寻找她已无影无踪,旧游处只见江水清浅。我把涂着青色的船靠岸,停在白蓣洲畔。整日里登楼极目远望,却不见她寄来一封书信,好在伴我的还有归来双燕。
注释:¹鸾弦:此处以鸾弦指爱情。²曲终:原本作“曲中”,据别本改。³罗袜:见周邦彦《瑞鹤仙》注。此处代指情人。⁴青翰:船名。因船上有鸟形刻饰,涂以青色,故名。⁵临皋:临水之地。⁶飞观:原指高耸的宫阙,此处泛指高楼。观,楼台之类。⁷不解:不懂得。⁸幸:正好,恰巧。

  这首词是感春怀人之作,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各有侧重又情景交融,将怀人之思表达得深婉曲折。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伴”,开篇三句写春日的清晨,黄莺呜叫,春花绽放,微风吹过,香气弥漫,这本是一片生机昂然的美好景象,可是词人正处在伤春怀人的心情当中,无法排解忧愁,便以喝酒来麻痹自己,将愁绪消解在醉魂之中,希望以沉睡来逃避现实。可是黄莺不解其意,唱和不停,词人因被吵醒而心情更加烦躁,不禁生出对莺鸟的厌恶之情。

  “被惜余薰,带惊剩愁。几许伤春春晚”,这三句含蓄而细腻地刻画出词人怀念旧人的真诚心切。“余薰”是旧人留下的馨香,可是斯人已去,词人唯有珍惜她仅留下的一点余香。“惜”字表现出词人对旧人的珍惜和无限怀念。词人日日思念故人,以至于腰带的剩愁越来越多,“惊”字突显出词人消瘦程度之深。

  消瘦是源于对伊人的思念,这一句实有柳永《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情意蕴,柔情脉脉,令人动容。这种憔悴也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和执著。“几许伤春春晚”一句沉重哀伤,在伤春的情绪中,时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念及自己与伊人别离的日子愈来愈久,词人伤叹不已。这一句既是对前文“伤春”之情的总结,也领启了下文关于“春晚”的描写。

  “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一句中引用了“湘妃泪竹”和“屈原佩兰”两个典故。暮春时节,湘妃竹的点点泪痕犹在;屈原所佩戴的兰花香草已经老旧了,天气已进入“浓暖”时分,说明春天即逝,即将入夏。此情此景让词人记起当年屡次盛邀佳人,与她在江畔沐风赏月时的欢会情景。

  “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鸾弦”在这里指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交好,可弦断能够再续,但佳人远去,已杳无踪迹,这萧萧琴声里的相思幽怨她不曾得知。相会遥遥无期,那悠悠弦鸣里寄寓着几多无奈和伤感。

  “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青翰棹舣,白苹洲畔。尽目临皋飞观”,词人引用曹子建(曹植)《洛神赋》中的典故,把心上人比作步履轻盈,姿态曼妙的仙女,可惜佳人仙踪无迹,不得追回。遥想彼时佳人在河塘撩弄清波,姿态妩媚诱人,可如今河塘处再无佳人倩影。江畔舟船飘摇,水中白苹浮动,词人极目远眺,尽是旧日风景。睹旧物而不能感旧情,词人心中的惆怅更加深切。

  “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词人叹惜伊人不解情,别期无定,令他终日相思萦怀,受尽千般煎熬。只能从双燕归来的景象中强寻安慰,似是欣喜,实则凄凉,充分表现了词人因思念伊人而无法排遣的抑郁痛苦,以及盼望佳人早日重回身边的急切情怀。

  此词大量运用点染法,即情思并非一泻无余,而是情一点出,即以景物烘托渲染,如“被惜馀薰,带惊剩愁,几许伤春春晚”,与秦观的词在写法上有共同点;多用借代手法,如“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等句,表达委婉含蓄隐晦,与唐李商隐的诗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1、 刘石主编;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441-442

wàngxiāngrén ·chūn

zhù sòngdài 

yànyīngshēngdàozhěn huādònglián zuìhúnchóumèngxiāngbàn bèixūn dàijīngshèngyǎn shāngchūnchūnwǎn lèizhúhénxiān pèilánxiānglǎo xiāngtiānnóngnuǎn xiǎojiāngfēngyuèjiāshí yuēfēiyānyóubàn 
xìnluánxiánduàn nàiyúnzài zhōngrényuǎn rènluózōng jiùchùnòngqīngqiǎn qīnghànzhào báipínzhōupàn jìnlíngāofēiguān jiě xiāng xìngyǒuguīláishuāngyàn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治平¹二年五月丁亥²,赵郡³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之(bìn)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míng)其墓曰:
译文:治平二年五月二十八日这一天,河北赵郡苏轼的妻子王氏在京城洛阳病故。六月甲午将灵枢停在京城的西门外。于次年的六月壬午在眉州城东北彭山县的安镇乡可龙里把妻子下葬了,妻子的坟墓位于父亲和母亲墓葬的西北约有八步远的地方,我现在为她做墓志铭如下:
注释:¹治平:北宋时宋英宗赵曙的年号。²五月丁亥:阴历五月二十八日。³赵郡:指苏轼家族所属的郡望。⁴甲午:阴历六月六日。⁵之:入殓,还没有下葬。⁶眉:这里指眉州,现在的四川省眉山市。⁷铭:写铭文。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¹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²君先夫人,皆以谨肃³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zhé)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译文:死去的妻子叫王弗,是眉州青神县人,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我,我们育有一子苏迈。她还未出嫁前,在家里她很孝顺父母。嫁给我之后,对我的父母也很孝顺,在当地,她都因为端庄矜持,家教甚好而有很好的名声。刚嫁来的时候,她没有告诉我自己认字。她见我读书,就坐在我的旁边,我不明白她是否懂得我读的书。后来,我读过的书会有忘记的地方,她就会记得这些地方的内容。我问别的书,她都能够大略知道,由此我才发现她端庄矜持之外,还聪敏娴静而知书。
注释:¹归:出嫁。²先:用于称呼死去的人。³谨肃:谨慎恭敬。⁴通:懂得。⁵略:大致,大概。⁶敏:聪敏。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从轼官¹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²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³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译文:她陪同我去凤翔府做了签书判官,我经常外出办公事,每次回来她都详细询问我办事的情况。她还经常嘱咐我:“你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办事一定要小心谨慎。”每天都把先父用来告诫我的话讲给我听。我在外和朋友们说话的时候,她常常站在屏风后面仔细地听,等我回来她还能复述出来我们曾经说的话。还说:“她说,某某人啊,所说的话,往往模棱两可,只是顺着您的心思,您何必跟这种人敷衍闲费工夫!”凡是有事情来求我办的人来和我套近乎,她总告诫我:“这种人是不能长久做朋友的,这个人这么快就和你交上朋友了,不符合常理,因此,遇上坏人也是很容易的,这种人还是别交的好。”不久,她的看法果然被证实了。在人们)将要去世的时候,他的言论可以多听取,这类人(这时候)大都是有识之士。仅仅二十七岁她就告别了人间。在刚刚失去她的时候,我父亲吩咐我说:“你媳妇是和你一起同甘共苦的人,你不能忘了她啊。以后有机会,千万把她埋葬在你母亲墓旁。”不到一年,我的父亲也离开了我。我苏轼遵奉父亲的遗嘱把她安葬在我们家的墓地中。我给她做铭文,内容如下:
注释:¹官:动词,做官。²去:离开。³反覆:即反复,重复,再三。⁴持两端:采取模棱两可的骑墙态度。⁵锐:迫切,急切。⁶类:大多都如此。⁷姑:婆婆,指苏轼母亲程氏。⁸谨:恭谨。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hù)¹。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²乎。呜呼哀哉!
译文:你能在九泉之下跟随着咱们的母亲,我却没有这种机会。真是可悲啊!你走之后,我身边永远也没有可以依傍的亲人了。你虽然离世了,但能够名正言顺地安息长眠于苏氏坟茔,想来在地下也不怎么悲伤吧!
注释:¹怙:依靠。²何伤:有什么悲伤的呢。

  这篇墓志铭作者选取了妻子王弗的几则日常生活言谈,突出了王弗的贤敏睿智,及王弗对于生性真率随便的作者的忠告、帮助;她提出在人际关系中对两类人尤应保持警觉:一类是见风使舵、投人所好者;一类是对结交过于轻率者;表现了妻子王弗观察生活的精细和见识的卓然过人。此文于记事中寄托情思,记事简洁而感情深挚,文章所记之事不过二三,但一个贤明妻子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文章开头说明王氏的身份,死亡的时间、地点,以及之葬的时间、地点。作者自称己名“轼”,表示恭敬和严肃。从第二段开始简介王氏生平,这也是墓志的主要组成部分。作者先介绍王氏的名字、籍贯和家庭出身,称夫人为“君”,体现互敬互爱。接着交代她出嫁时的年龄和所生儿子名为苏迈。

  文中选取了王氏生前的几桩日常小事,来反映王氏的为人。她在娘、婆二家侍奉父母公婆“皆以谨肃闻”;陪伴丈夫在任上,经常告诫远离父母的丈夫。要按老父亲的教导办事。作者特别举出实例说明王氏注意来会丈夫的朋友,根据观察所得,分析其人的思想品质,提醒丈夫不要被奸邪谗佞之辈蒙骗。

  文中以较多笔墨记述了王氏“从轼官于凤翔”的往事。这可以说是苏轼第一次离家远行,独自带着娇妻幼子前往凤翔赴任。初涉官场,不知深浅,加上离家千里。苏轼曾经多次思念家乡以至于茶饭不思。没有了父亲的庇护,也没有兄弟陪伴,只有王氏一人默默相伴,从此,两人就风雨同行,在宦海沉浮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王氏不仅是他生活上的伴侣,更成了他精神上的依托。

  结尾写其享年,“年二十有七而已”,痛惜哀叹王氏的不寿;写作者父亲苏洵的话,既表扬了王氏“从于艰难”的高贵品质,又说明遵从父命“葬诸其姑之侧”的理由,这段言简意赅的文字,非常自然的讲述了王氏这位善良忠贞的夫人,也有了全面的了解,印象深刻。

  结尾的“铭”有赞叹,有议论,既慨叹王氏早逝,又以能够尽孝母亲为慰,充分肯定王氏的一生恪尽妇道的美德。作者两次大呼“呜呼哀哉”,表明自己失去爱妻和贤内助的深切悲痛;全文仅四百余字,却全面而又重点突出地叙述王氏的生平,充分表达了苏轼和王弗夫妇之间超乎寻常的深厚感情。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 超值白金版:新世界出版社,2011:368
东风吹绽红亭树,独上高原愁日暮。
东风吹绽¹红亭树²,独上高原愁日暮。
译文:东风吹裂了红亭旁的树木,我走上高原惆怅的远眺日薄西山。
注释:¹绽:裂开。²红亭树:红色亭子旁的树。
可怜骊马啼下尘,吹作游人眼中雾。
可怜¹(lí)²蹄下尘,吹作游日眼中雾。
译文:只可惜当年骊马疾蹄下的尘土,都已经化作游日眼中的迷障。
注释:¹可怜:可惜。²骊马:纯黑色的马,一般为贵族所骑。
青山渐高日渐低,荒园冻雀一声啼。
青山渐高日渐低,荒园冻雀一声啼。
译文:远处的青山渐渐凸显,高挂的太阳渐渐低垂,只听见荒园里冻雀的声声凄厉惨叫。
三归台畔古碑没,项羽坟头石马嘶。
三归台¹(pàn)古碑没(mò),项羽坟头²石马³(sī)
译文:三归台边的古碑已经被时光湮没,只有项羽坟前的石雕马振古长嘶。
注释:¹三归台:古建筑物,相传是春秋时齐国上卿管仲所筑。²项羽坟头:《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葬于谷城。谷城为古邑名,在东阿县境内。³石马:坟前的石雕马。

  这首诗描写诗人登高远望,面对夕阳古道,荒草野冢时的所感所思。全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兼以联想,刻画出一个寂寞、寒荒、阴森的景象。这首诗表现出诗人虽有自卑,但至死也不甘雌伏的斗志。

  首联写作者看到的夜景及内心之愁。“东风吹绽红亭树,独上高原愁日暮。”这两句具有象征意义。东风吹得红亭的树上绽开了花朵,这本是一种美丽的景色,但暗夜却已经要来到了。没有人感觉到这繁华中潜伏着的危机,只有他一个人为此而忧愁。为什么,就因为他远远高出于众人之上,他站在山顶。

  颔联写诗人对众人的轻蔑。“可怜骊马蹄下尘,吹作游人眼中雾。”他们只不过是一些在贵人所骑的骊马边讨生活的可怜虫,他们为骊马所扬起的灰尘迷住了眼睛,什么都看不见。而那些骑在骊马上的贵人呢,当然也都处于这位“独上高原”的诗人的脚下。他可怜这些卑贱的人物,他是高踞于他们之上的智者。不过,这同时也是写实,写出了他从高原往下望的感觉。

  颈联交代时间的流逝。“青山渐高日渐低”只是一般性的过渡。“荒园冻雀一声啼”则是点睛之笔。这句不仅极写景色的萧杀、荒凉,同时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这个高出于众人的智者,在现实中却又是如此地遭到冷遇,如此凄凉,不过是荒园的一只冻雀,他的啼声虽然划过了垂暮的天空,引起闻者的战栗,但他的啼声又能传到多远,引起多少人的注意。这里,诗人从极度的自尊转到了极度的自卑,但在自卑中仍然显现出兀傲不平。

  尾联是作者的怀古联想。“三归台畔古碑没”极写荒凉,是“青山渐高日渐低”的引伸,下句进一步写至死不渝的兀傲、永不屈服的精神,是“荒园”句的引伸。石马的嘶鸣固然出于想像,但在这想象中却正显示了诗人至死也不甘雌伏的斗志,不过这同时又是绝望的挣扎,因为这到底只是一种没有现实性的想象。

  早在《庄子》或《楚辞》中就已第一次出现了高出于众人的独醒者的形象,但这首诗写出这样的自尊与自卑相混合的感情,反映出这样的绝望挣扎的心情,塑造出荒园冻雀、嘶鸣的坟间石马的尖锐形象,在我国诗歌史上却似尚属初见。因而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开创的性质。

参考资料:
1、 宫晓卫、朋星.中国历代诗歌精读:明清诗词卷.山东:济南出版社,1999:127
2、 熊依洪.中国历代文学大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273

dōngādàozhōngwǎnwàng--yuánhóngdào

dōngfēngchuīzhànhóngtíngshùshànggāoyuánchóuliánxiàchénchuīzuòyóurényǎnzhōng

qīngshānjiàngāojiànhuāngyuándòngquèshēngsānguītáipànbēiméixiàngféntóushí

绝代佳人难得,倾国,花下见无期。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
绝代佳人难得,倾国¹,花下见无期。一双愁黛(dài)²远山眉³,不忍更思惟
译文:难得一见的绝世佳人,倾国倾城的美貌让人心醉,只可惜没有机会再与她花丛之中约会。想起她那双含愁的远山眉,别离的痛楚让他不忍再想。
注释:荷叶杯:词牌名。双调五十字,上下片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¹倾国:形容女于极其美丽。李延年《佳人曲》:“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²愁黛:犹愁眉。唐吴融《玉女庙》诗“愁黛不开山浅浅,离心长在草萋萋。”³远山眉:形容女子秀丽之眉。晋葛洪《两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美蓉。”⁴思惟:思量,思念。
闲掩翠屏金凤,残梦,罗幕画堂空。碧天无路信难通,惆怅旧房栊。
闲掩翠屏金凤¹,残梦,罗幕画堂空。碧天无路信难通,惆怅旧房栊(lóng)²
译文:闲来无事,掩上装饰有金凤图案的画屏,儿残梦中惊醒,只留得罗幕低垂、画堂屋空。上天不让人相会,书信也不愿相通,看着这旧时的房栊仍在,怎能不让人满怀惆怅。
注释:¹翠屏金凤:指饰有金风凰图案的屏风。²房栊:泛指房屋。《文选》载张协《杂诗》之一:“房栊无行迹,庭草萋以绿。”李周翰注:“栊亦房之通称。”

  上片开头三句,“绝代佳人难得,倾国。花下见无期”,说得毫不掩饰,而词直意深,语淡而悲。只有心中有真情和深爱的人,方能如此在仿佛脱口而出的词语中,带着情不自禁的口吻,写出一往情深的怀思与憾恨之情。这三个句子,语言的节奏与句意的表达,配合得恰到好处。开头一句感叹(赞叹)“绝代佳人难得”,接着短短的两字一句顿住,再一声感叹——“倾国”,仿佛是开头这一声感叹(赞叹)的回声和呼应,使人有销魂荡魄之感,这开头两句化用了李延年的《佳人曲》,造语自然,犹如己出,是对这首神奇的古歌的最佳缩写;接着第三句词意一转,“花下见无期”,前面两句的意思全落在这里了,在对佳人的赞叹中,包含了无望的相思所带来的无言的憾恨与悲哀。“花下见无期”,也就是第二首结句所说的“相见更无因”,都写得语淡情深、辞简意悲。“见无期”前面加上“花下”这个平常的词语,恰如其分地传达了对昔日美好情事的追思与向往。接下去两句,“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写相思的苦恨与难堪,也见出了佳人令人难忘的忧郁的美。想念佳人的眉眼,想见她美丽而忧伤(“愁黛”)的容颜,只有意苦情深的想念,才有这样不忍思量的难堪。

  词的下片,写置身于跟“她”一起生活过旧房子(“旧房栊”)中所引发的人去楼空之感。“翠屏金凤”的“闲掩”,“罗幕画堂”的“空”,写的正是梦幻般的失落感。所谓“残梦”,正是追忆旧欢的迷思和梦想。“碧天无路信难通”一句写隔绝的悲哀,却忽然以“惆怅旧房栊”一句收煞,使人觉得这无穷的悲哀和憾恨,仿佛就隐藏在这房间的每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对于伤心人来说,这令人“惆怅”的“旧房栊”正是诱发哀愁的触媒。

参考资料:
1、 王朝华.韦庄《荷叶杯》词二首[N]. 闽南日报.2017-04-18(05)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晓色¹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xiè)²,飞燕蹴(cù)³红英。舞困榆(yú)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译文:拂晓的曙色中云雾散净,好春光随人意兴,骤雨才过天色转晴。古老的亭台,芳美的水榭,飞燕穿花踩落了片片红英。榆钱儿像是舞得困乏,自然地缓缓飘零,秋千摇荡的院墙外,漫涨的绿水与桥平。融融的春风里杨柳垂荫朱门掩映,传出低低弹奏小秦筝的乐声。
注释:¹晓色:拂晓时的天色。²芳榭:华丽的水边楼台。³蹴:踢。⁴红英:此指飘落的花瓣。⁵榆钱:春天时榆树初生的榆荚,形状似铜钱而小,甜嫩可食,俗称榆钱。⁶绿水桥平:春水涨满了小河,与小河平齐。⁷秦筝:古代秦地所造的一种弦乐器,形似瑟,十三弦。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榼,花困蓬瀛。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多情,行乐处,珠钿(diàn)翠盖¹,玉辔(pèi)红缨²。渐酒空金榼(kē)³,花困蓬瀛(yíng)。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译文:回忆起往日多情人,邀游行乐的胜景。她乘着翠羽伞盖的香车,珠玉头饰簪发顶,我骑着缰绳精美的骏马,装饰了几缕红缨。金杯里美酒渐空,如花美人厌倦了蓬瀛仙境。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啊,往日同我有多少别恨离情,十年间浑然大梦,屈指算令人堪惊。凭倚着栏杆久久眺望,但见烟雾稀疏,落日昏蒙,寂寞地沉入了扬州城。
注释:¹珠钿翠盖:形容装饰华丽的车子。珠钿,指车上装饰有珠宝和嵌金。翠盖,指车盖上缀有翠羽。²玉辔红缨:形容马匹装扮华贵。玉辔,用玉装饰的马缰绳。红缨,红色穗子。³金榼:金制的盛酒器。⁴花困蓬瀛:花指美人。蓬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瀛州。此指饮酒之地。⁵芜城:即广陵城,今之扬州。因鲍照作《芜城赋》讽咏扬州城的废毁荒芜,后世遂以芜城代指扬州。

  秦观善于以长调抒写柔情。这首词记芜城春游感怀,写来细腻自然,悠悠情长,语尽而意不尽。此词的情调是由愉悦转为忧郁,色调从明快渐趋暗淡,词人的心情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换而在起着变化,却又写得那样宛转含蓄,不易琢磨,只好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了,“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词的上阕写明媚春光。“晓色云开”三句,奠定了春日清晨的明朗基调。雨过天晴,晓云初霁,春光如此美好,令人欣欣然以为春天是多么地随人心意。接下去春日明丽景象,从游赏于春色中的人眼中一一展现,如电影之特写镜头联翩而来:本来苍凉的古时台榭,在这姹紫嫣红时节,也显得春意盎然,似乎散发着无限的生机;飞燕自由地上下翻飞,不时地碰触到柔嫩的花瓣;串串榆钱愉快地随风飘舞,似乎直到舞蹈困倦了才从树上飘落下来;秋千高荡,但见外面绿波荡漾,几与桥面相平。此处写景,颇见功力。以苍凉古台写春,更见春色之明媚;飞燕、榆钱不但是组成春色的一道风景,更是与人一样为春沉醉的精灵。他们或不时碰碰花瓣,或在风中舞蹈,既见此物形态,更见万物心情之明朗;而写秋千则暗示出荡秋千之人,暗转人庭院、花园中的春色和春色映照下的佳人。“东风里”三句,由写景过渡到写人,却写得极有韵致。朱门之内,绿柳掩映下,红妆少女弹奏着秦筝,秦声悠扬,令朱门外的人心动神驰,想象联翩。

  下阕写昔日行乐与当前寂寥寡欢之情。“多情”四句承接上阕写游乐场景。作者用极为简练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春游之乐。华贵的马车,华美的马匹,只从游乐时所用舟车的不凡,就已经令人想见其冶游盛况了。古时出游,女子多乘车,而男子多骑马。典型的代步工具的渲染,让人想象男女同行远游之乐。“渐酒空”句,将许多行乐场面省略,而从行乐之结果来写冶游时间之长和游乐之尽兴。“豆蔻”三句,急转直下,点出以上所写盛况美景,都是前尘旧梦。而如此丰富的内容,用杜牧诗意表现,用典贴切,辞约义丰。“堪惊”两字,黯然神伤,用在此处,有千斤之重。结末三句,转写面前萧瑟景色与忆旧者怅惘之情。凭栏久立,抚今追昔,十年人世遭际令人感叹无已。而眼前只见淡淡的落日,疏疏落落的烟雾,如此凄凉景物,与人物悲苦心情合二为一。随着夕阳西下,伤感的人与夕阳一样孤独落寞。

  全词结构精巧,形容巧妙,语言精练生动。景随情变,情景交融,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从结构上分析,这首词有三条结索交织构成。第一条是时间线索,以清晨雨过天晴开始,到黄昏的疏烟淡日结束,中间于描写景物之中点出酒空花困的午时情怀。第二条是游历所经的线索,从古台到横桥,从朱门到芜城凭栏,将一日游赏展现出来。第三条是情感线索,从清晨出发时的逸兴满怀,到中午时分的意阑无绪,再到日暮时分独下芜城的寂寞无聊,将词人游赏因所见所闻而产生的情绪变化展现出来。虽然进行艺术分析时,可以清理出这么许多条线索来,但是,由于词人熔裁得体,使三条线索浑然融为一体,不仅没有造成滞碍之嫌,反而使词风更趋婉约,词情也更有风致了。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编著.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214-218
2、 傅德岷,卢晋主编.宋词鉴赏辞典: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46-148

mǎntíngfāng ·xiǎoyúnkāi

qínguān sòngdài 

xiǎoyúnkāi chūnsuírén zhòucáiguòhuánqíng táifāngxiè fēiyànhóngyīng kùnqiánluò qiūqiānwài 绿shuǐqiáopíng dōngfēng zhūményìngliǔ ànxiǎoqínzhēng 
duōqíng xíngchù zhūdiàncuìgài pèihóngyīng jiànjiǔkōngjīn huākùnpéngyíng dòukòushāotóujiùhèn shíniánmèng zhǐkānjīng pínglánjiǔ shūyāndàn xiàché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