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诗百篇,无一不说酒。
渊明诗百篇,无一不说酒。
四顾宇宙间,独与此物厚。
四顾宇宙间,独与此物厚。
子云苦家贫,日给或亡有。
子云苦家贫,日给或亡有。
艰难识奇字,草玄至白首。
艰难识奇字,草玄至白首。
时时载酒来,尚赖好事友。
时时载酒来,尚赖好事友。
吾兄斯人徒,性亦嗜醇酎。
吾兄斯人徒,性亦嗜醇酎。
宁知俗士嫌,益觉儿女孩子丑。
宁知俗士嫌,益觉儿女孩子丑。
孰云醉无度,婉婉春月柳。
孰云醉无度,婉婉春月柳。
区区布肉论,迟速成同一朽。
区区布肉论,迟速成同一朽。
但看古圣贤,得如饮者不。
但看古圣贤,得如饮者不。
晁冲之

晁冲之

晁冲之,宋代江西派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叔用,早年字用道。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晁氏是北宋名门、文学世家。晁冲之的堂兄晁补之、晁说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早年师从陈师道。绍圣(1094~1097)初,党争剧烈,兄弟辈多人遭谪贬放逐,他便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十多年后回到汴京,当权者欲加任用,拒不接受。终生不恋功名,授承务郎。他同吕本中为知交,来往密切。其子晁公武是《郡斋读书志》的作者。 ▶ 7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晋献¹文子²成室³,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老斯,哭老斯,聚国族¹⁰老斯!”文子曰:“武¹¹也,得歌老斯,哭老斯,聚国族老斯,是全要领¹²以从先大夫¹³老九京¹⁴也!”北面¹⁵再拜¹⁶(qǐ)¹⁷。君子谓之善¹⁸颂善祷。
译文:晋国献文子的新居落成,晋国的大夫们都去送礼致贺。张老说:“多美呀,如此高大宽敞!多美呀,如此金碧辉煌!既可以在这里祭祀唱诗,也可以在这里居丧哭泣,还可以在这里宴请国宾、聚会宗族!”文子说:“我赵武能够在这里祭祀唱诗,在这里居丧哭泣,在这里宴请国宾、聚会宗族,这说明我可以免老刑戮而善终,能跟先祖、先父一起长眠在九原!”说完,朝北拜了两拜,叩头致谢。君子都称赞他们一个善老赞颂,一个善老祈祷。
注释:¹献:进献礼物,引申为祝贺。²文子:赵武(前596—前545)的谥号。这是后人追记,所以称谥号。³成室:新屋落成。⁴发:送礼庆贺。⁵张老:前去送礼物的晋大夫张孟。张氏是姬姓的一个分支,三家分晋后,多属韩国。⁶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⁷奂:通“焕”,华丽。⁸歌老斯:在这里祭祀时奏乐唱诗。歌,此处代指祭礼。斯,此。⁹哭老斯:死丧哭泣在这屋里。哭,指家族死丧哭泣之事。¹⁰聚国族:聚,聚会。国,国宾。族,宗族。¹¹武:赵武自称。¹²全要领:免老斩戮之刑。要,通“腰”。领,脖颈。古时罪重则腰斩,罪轻则戮颈,砍头。¹³先大夫:自称已故的祖、父。赵氏自赵衰以来世代为晋卿。¹⁴九京:当作“九原”。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今山西绛县北。¹⁵北面:面向北。古代堂礼,长辈面南而坐,小辈北向而拜。¹⁶再拜:拱手礼两次。¹⁷稽首:叩头到地,伏地停留片刻方起,叫稽首。是九拜(九种拜的礼节)中最恭敬的。¹⁸善:擅长。

  这篇仅有76字的短文,浑然一体。全文未分段落,但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赏析。

  第一层,开头一句,“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既点明了事情的原委,也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一个“发”字,既表现了当时新居落成人们送礼庆贺的习俗,同时也表现了达官贵人们前来祝贺的热闹场面。读者不禁要问:为什么“晋大夫”都纷纷前来送礼庆贺?不知你是否看过京剧《赵氏孤儿》,新居的主人就是那个孤儿。献文子即赵武,他是晋国名臣赵衰、赵盾之后,晋卿赵朔的遗腹子。他出生前,赵氏被祸灭族,15年后才得以昭雪。赵武成年,受封大夫,建造新宅,大约就在这个时候。这恐怕是晋大夫纷纷前来祝贺的主要原因。

  第二层,即一颂一祷。可以想象,称颂的贺辞肯定不少,本文却抛开众人的颂辞,独举张老的颂辞。因为张老的颂辞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美轮美奂”虽已成了成语,但仍不出颂辞陈套,而“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的颂辞,却超出吉祥的套话而惊世骇俗。贺辞没有赞颂的味道,反而在主人喜庆的日子,说些死丧哭泣的话,一反常调,令人不解。宾客或疑惑不解,或惊愕发呆,或心中暗骂张老糊涂;新居主人则思维敏捷,领会颂辞的深远含意与张老的语重心长,马上以出人意料的祷词回应张老的祝贺。主人表示:张老的祝辞是以屋的功用永恒祝我寿终正寝,保我家族永昌永贵。赵武用“全要领”来表明痛定思痛,祈祷不再发生刑戮之祸。祝辞与答辞都是紧密结合着赵氏的血泪痛史的,的确是“善颂善祷”。

  所以,第三层,最后一句话,用“君子”的评语结束全文。

  赵氏是嬴姓的一个分支,从晋文侯(前780—前746)时起成为晋国的一个大族,以其历代事晋侯有功勋,到赵衰、赵盾父子时,已成为专国政的重臣。据《史记·赵世家》说,赵盾之子赵朔在晋景公三年娶成公(景公父)姊为夫人。就在这一年,晋国司寇屠岸贾勾结诸将军构罪族灭赵氏,赵朔的夫人怀着身孕躲进公宫中,后来生下赵武,就是本篇所记的文子,也就是有名的“赵氏孤儿”。15年后,赵武得到韩阙的帮助,攻屠岸贾,灭族报仇,后来成为晋国的正卿。本篇所记赵武筑新室成,当是复位后不久的事。他年纪还不大,所以张老在赞颂的同时,还有规劝之意。

笑怕蔷薇罥,行忧宝瑟僵。美人依约在西厢,只恐暗中迷路,认余香。
笑怕蔷薇罥(juàn)¹,行忧宝瑟僵。美人依约在西厢,只恐暗中迷路,认余香²
译文:调笑时,怕被蔷薇挂住,行走时,担心遇到宝瑟而僵住。与心爱的姑娘约好了在西厢房见面,怕在黑暗中迷了路,靠辨认香气来寻路。
注释:¹罥,挂住。西厢:正房西侧的房子。²认余香:辨认香气来寻路。
午夜风翻幔,三更月到床。簟纹如水玉肌凉,何物与侬归去,有残妆。
午夜¹风翻幔²,三更月到床。簟(diàn)³纹如水玉肌凉,何物与侬归去,有残妆
译文:半夜风吹动了幔帐,月光照到了床边。竹席像水一样凉了,肌肤也凉了。什么东西和我一同回去,只有留下的残妆。
注释:¹午夜:半夜。²幔:帷帐。³簟:竹席。⁴侬:我。⁵残妆:指残留的妆饰物。

  该词是以艳体形式出现的爱情词,题为《有感》,实际上相当于“无题”。因为苏轼对所叙写的情事是秘而不宣的,只有明眼人方能洞悉其中奥妙,“有感”云云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己。苏轼运用了代言体写法,通篇作张生口吻,即从男方着笔来写,所述情、景、事,一一从这一人物的心中、眼中及口中道出。

  上片着重写张生幽会的隐秘心理。开头两句用了两个典故(同时也是比喻),来描摹张生要与心上人幽会时唯恐被人撞破的心态。接着点明约会之事,“美人”是一种昵称,“西厢”这一词语从《莺莺传》中来,不是偶合,而是暗点“待月西厢下”诗意,是专咏崔莺莺、张生故事的标志。而后再写暗中摸索前进时一种特有的心理,笔触是极为细致的。

  下片写张生幽会与归去时的感觉。前三句写幽会,但字面上仅仅写出对“风”、“月”、“簟纹”及“玉肌”的视觉或触觉感受,即从侧面稍加点染,而将有关情事推到幕后,这样的艺术处理是很高明的。“三更月到床”一句,也与《莺莺传》中有关描写妙合无间。篇末一句写归去时的感觉,又与《莺莺传》中相关描写如出一辙。

  一般说来,词体多偏于抒情,而该词却有着明显的叙事性。在描写方面,尤以大胆、率真、细腻的心理描写取胜。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422-425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刘氏者¹,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²则疾耕(gēng)³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邻有贫乏者,刘氏辄(zhé)以斗升相¹⁰。偶¹¹有无衣者,刘氏以¹²己之衣遗(wèi)¹³¹⁴。乡里咸¹⁵¹⁶其善。然¹⁷儿不解,心有憾(hàn)¹⁸。母诫¹⁹之曰:“与²⁰人为²¹²²,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译文:(有一个)姓刘的一个人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养育(有)一个孩子。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蜡则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她善良。然而她孩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母亲告诫他,说:“对别人友善,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时候呢?”母亲(指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全部被烧光。大家不仅给他衣服,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氏的恩情!这时刘氏的孩子才明白母亲的善举。
注释:¹者:......的人。²昼:白天。³耕:耕种。⁴竟年:终年,一年到头。⁵如:像。⁶是:代词,这样。⁷贫:贫穷。⁸辄:就。⁹相:代“贫困者”。¹⁰济:救助,帮助。¹¹偶:偶尔。¹²以:把。¹³遗:赠送。¹⁴之:代词,代“无衣者”。¹⁵咸:皆, 全,都。¹⁶称:称赞。¹⁷然:然而。¹⁸憾:怨恨。¹⁹诫:告诫。²⁰与:与,偕同之意。²¹为:做。²²善:好,好的,善良的。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
枭逢鸠。鸠(jiū)¹曰:“子将安之²?”
译文:一天,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打算到哪里安家呀?”
注释:¹鸠: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²子将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安家)。子:古代对对方的尊称,表示“您”。将:打算、准备。安:哪里。 之,到。 安之,即“之安”,去哪儿。
枭曰:“我将东徙。”
(xiāo)¹曰:“我将东徙(xǐ)²。”
译文:猫头鹰说:“我要向东边搬迁。”
注释:¹枭:又称鸺鹠(xiū liú),一种凶猛的鸟,猫头鹰。²东徙:向东边搬迁。徙,搬迁。
鸠曰:“何故?”
鸠曰:“何故¹?”
译文:斑鸠问:“是什么原因呢?”
注释:¹何故:什么原因。 故,原因。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枭曰:“乡人皆恶(wù)我鸣¹。以故²东徙。”
译文:猫头鹰说:“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移。”
注释:¹乡人皆恶我鸣: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皆,都。 恶,厌恶。 我,这里指代猫头鹰。²以故:因此。 以,因为。 故,原因,缘故。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鸠曰:“子能更(gēng)¹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yóu)²恶子之声。”
译文: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叫声,就可以了;你要是不改变叫声,那么即使你向东迁移,那里的人照样会讨厌你的叫声。”
注释:¹更:改变。²犹:仍旧,还。
本则寓言的寓意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改正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与肯定。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遵循自然去找一个合适自己的新家。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秋风兰蕙(huì)¹化为茅²,南国³凄凉气已消
译文:秋风凛冽兰蕙变成茅,江南寂寂生气已全消。
注释:郑所南:南宋遗民,画家,他的诗画多表现对故国怀念之情和坚贞的民族气节。¹兰蕙:兰草、蕙草。 ²茅:茅草。³南国:泛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⁴ 气已消:万物生气已经消失。这里比喻遗民的复国之志已经消失。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只有所南心不改¹,泪泉²和墨写离骚(sāo)³
译文:只有所南忠心仍不改,用泪泉磨墨抒发爱国情操。
注释:¹所南心不改:郑所南的复国之心始终没有改变。²泪泉:泪水。³离骚: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诗篇。

  诗一开始就对郑所南所画的兰抒发自己的感受。但这种感受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把郑所南所画的兰加以改造后而抒发的。郑所南画的是不着土地的兰花。而作者想象这画中的兰花,在肃杀的秋风里已变成了茅草。这里作者用了屈原《离骚》中“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的诗意,以此手法,表明宋亡之后,不仅国土惨遭蒙古族统治者的蹂躏,而且许多人有的受到摧残,有的变节,有的抗元复国的意志消磨殆尽。而且是整个“南国”一片凄凉,毫无复国的生气了。这两句写出南宋灭亡之后,在蒙古族残酷统治下,抗元复国的斗争已逐渐消沉的情状。

  后面两句转而赞扬郑所南。说只有郑所南忠于南宋之心依然坚定不移,他用自己的泪水和着墨水画兰,以绘画的方式写出又一部《离骚》。从而表现了郑所南坚贞的民族节操和坚定的爱国信念。作者赞扬郑所南,实际也表达了自己绝不屈服于任何暴力的民族气节。

  全诗用反衬手法。前两句用比的手法表现在蒙元残酷统治下人们抗元复国斗争日益消沉的景象,后两句写郑所南坚贞之节依然不变,以前面两句反衬后面两句,见出所南坚贞之志和爱国精神的可贵。正如孔子所说的:“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

参考资料:
1、 潘人和.儒道释诗汇赏 儒诗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223-224

zhèngsuǒnánlán

zàn yuándài 

qiūfēnglánhuìhuàwéimáo nánguóliángxiāo 
zhǐyǒusuǒnánxīngǎi lèiquánhuóxiěsā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