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遗庙远难寻,斜入荒林一径阴。碧瓦落风苍鼠走,画梁窥月训狐吟。
空山遗庙远难寻,斜入荒林一径阴。碧瓦落风苍鼠走,画梁窥月训狐吟。
颠軨兵入亡唇齿,函谷臣归去腹心。若此贪昏何可谏,知机难似五羊深。
颠軨兵入亡唇齿,函谷臣归去腹心。若此贪昏何可谏,知机难似五羊深。

gōngzhīmiào--wánghàn

kōngshānmiàoyuǎnnánxúnxiéhuānglínjìngyīnluòfēngcāngshǔzǒuhuàliángkuīyuèxùnyín

diānlíngbīngwángchún齿chǐhánchénguīxīnruòtānhūnjiànzhīnánshìyángshēn

王翰

王翰

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 4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十年心事苦,惟为复恩仇。
十年¹心事苦,惟为复恩仇²
译文:董黯等了十年,直到母亲去世之后才得以复仇,在这十年里,他的内心烦闷痛苦。这样做只是为了报答母亲抚养教育的恩惠,以及为了报复恶毒的仇人侮辱母亲的仇恨。
注释:¹十年:董黯等了十年,才得以复仇。一说为避免母亲担心,特意等母亲去世才复仇;一说为避免仇人之母伤心,特意等她去世才将仇人杀死。前者孝,后者仁,也即是慈。²恩仇:恩,母亲养育之恩。仇,恶邻辱母之仇。
两意既已尽,碧山吾白头。
两意既已尽¹,碧山吾白头。
译文:报恩和复仇这两种情意,既然已经结束了,复仇和获罪也最终遇到了刑罚,那就在山岭中孤独终老吧。
注释:¹碧山吾白头:指董黯因复仇获罪,遇大赦,终老山岭;一说遇皇帝特赦,召他做官,董黯辞官不就,以寿终。

dǒngxiàoziànchóu--zhīzhāng

shíniánxīnshìwéiwèiēnchóu

liǎngjǐnshānbáitóu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从来系日乏长绳(shéng),水去¹云回恨不胜²
译文:自古以来,就没有能系住太阳的长绳,逝水东流,白云舒卷,更令人怅恨不胜。
注释:¹水去:含有两个意思:一、与“云回”一样是所见景象,含有“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的意思;二、指时间的消逝。²恨不胜:怅恨不尽。胜,尽。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欲就麻姑¹买沧(cāng)海,一杯春露²冷如冰。
译文:正想向仙人麻姑买下沧海,哎,只剩得一杯春露,其冷如冰。
注释:¹麻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²一杯春露:指沧海之水(也就是沧海里所汇聚的时间)已少到只剩一杯了。

  时间的流逝,使古往今来多少志士才人慷慨悲歌。李商隐这首诗,所吟咏慨叹的尽管还是这样一个带有永恒性的宇宙现象,却极富浪漫的奇思异想,令人耳目一新。

  “从来系日乏长绳”,诗人开篇运用典故,表达了时间一去不可留的怅惘之情。古人想用绳子来拉住西沉的太阳,以此挽留时光的流逝,可是又哪有这么长的绳子呢?事实上从来就没有系日的长绳,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时间无穷无尽的流逝。“水去云回恨不胜”,登高望远,但见滚滚江河向东流去,永无休止。这一日日、一天天、一年年相似的每一刻仿佛都在重来,鸟去又飞回,春去又春归,但就是这表面的轮回中,有多少峥嵘的岁月在无情地流逝。轮回一日意味着一天已经过去,轮回一春,意味着一年已过去,从老人到儿童的轮回,意味着一代人已经过去。太阳日复一日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不断更替,这其中蕴含了人生、社会和宇宙的多少悲哀和无奈。

  诗人伤感至极,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诗人却由“恨”忽生奇想,转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新境:“欲就麻姑买沧海”,何不把沧海买过来,如此一来,时间就可以永远由我来把握了!自古百川归大海,把沧海买过来,流逝的一切不就又重新回来了吗?现在沧海已属于麻姑了,不如去向麻姑买下来。乍读似觉这奇想有些突如其来,实则它即缘“系日乏长绳”和“水去云回”而生。浪漫主义的思维赋予了诗人极尽的幻想,在感叹人世短暂,时间飞速流逝的迷惘中似乎发现了极好的办法。不过,纵然有此想法,麻姑又在哪里?又用什么东西去与她交换这宇宙的瑰宝?自古以来。朝代变迁,沧海变桑田都是不争的事实,又有谁能摆脱命运的轨迹?纵有了沧海在手谁又能保证它不又会变成桑田。 “一杯春露冷如冰”意为,蓬山周围的海水,据说现在也变浅了,将又一次要变成陆地,也许麻姑也拿它没办法了,诗人抓住这一点加以发挥,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缩短为一瞬间,让人透悟到这眼前的一杯春露,不过是浩渺的沧海倏忽变化的遗迹,顷刻之间,连这一杯春露也将消失不存了。一个“冷”字,揭示出时间的无情、自然规律的冰冷无情和诗人无可奈何的绝望情绪,诗人曾一度豪情万丈的幻想,瞬间又黯淡下来。 诗末两句跨度极大,由对浩瀚的海水充满了无穷的幻想到瞬问的返回现实,这一时空的跳跃,落差之大,让人无法接受,然而也正是这极大的反差,才进一步烘托出了诗人极大的感伤:毕竟时间一去不复返,人生苦短,自己人生旅程过半,尚一事无成。

  诗人将一个古老的题材写得这样新奇浪漫,诗情画意,也许正可以借用和诗人同时的李德裕说的一句话来评价:“譬诸日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此所以为灵物也。”

参考资料:
1、 邓诗萍.唐诗鉴赏大典 :吉林大学出版,2009.5:第104页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23-1224页

shān

shāngyǐn tángdài 

cóngláichángshéng shuǐyúnhuíhènshèng 
jiùmǎicānghǎi bēichūnlěngbīng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读书不作儒(rú)生酸¹,跃马西入金城关²
译文:读尽了诗书,你毫无腐儒的酸气;投笔从戎,跃马在西北边关。
注释:¹酸:寒酸、迂腐。²金城关:金城,地名,在今甘肃兰州西北,是宋与西夏交界处重要关口。
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
塞垣(yuán)¹苦寒风气²恶,归来面皱须眉³(bān)
译文:边塞的气候恶劣,寒风凛冽,你回来时,满面皱纹,须眉已斑。
注释:¹塞垣:关塞。这里指西北边防地带。²风气:气候。³须眉:胡子和眉毛。
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
先皇¹召见延和殿²,议论³(kāng)慨天开颜
译文:先皇帝在延和殿召见,你慷慨激昂,纵横议论,得到了皇上的激赏。
注释:¹先皇:指宋神宗。²延和殿:宋代宫殿名。³议论:对人或事物所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或言论。⁴天开颜:意思是让天子龙颜大开。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谤书¹盈箧(qiè)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译文:可惜诽谤你的人太多,难以置辩,有功难封,你流落到江南,来赏玩这里的青山。
注释:¹谤书:诽谤他人的奏章。
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
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
译文:长江滚滚东去,下有蛟龙发怒,掀起波浪;你这次乘着扁舟离去,何时才能回还?
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破屋应数间。
大梁¹城里定相见,玉川破屋应数间²
译文:日后我们在大梁城中定能再见,那时你必然还是牢守节操,家中只有破屋数间。
注释:¹大梁:即汴京,今开封。²玉川破屋应数间:唐卢仝,号玉川子。家中贫穷。

  这首七言古诗是送别之作,古人在送别赠行的诗中,往往寓有劝慰之意,这首诗也不例外。作者的友人董元达,是一位慷慨负气、傲骨铮铮的志士,作者在激励他的同时,希望将来有重见之期,并预期彼此都能不改变自己的风格和操守。

  开头四句是诗的第一段。前两句指出董生虽然爱好读书,勤奋苦学,但不屑作一般儒生的寒酸、龌龊相,以科举起家,汲汲于追求功名富贵。而有志从军,因而早年就跃马西行,在金城关一带边防要地,参加军旅生活,以图立功绝域。次两句是说,董生虽然久在边疆,但当时西边的夏国,已与宋朝议和有年,所以未能在战场上建立功勋。而边塞苦寒,风霜凄紧,董生在归来之后,已经须眉斑白,面带皱纹了。这一段表明董生胸怀韬略,志气非同一般,而未遇时机;壮图未遂。“先皇召见延和殿”以下四句是诗的第二段。写董生归来之后,曾被先皇在延和殿召见,他在廷对的当儿,议论慷慨,曾使君王为之开颜(天,指天子),但终以年老,虽然诽谤很多,他也不复置辩。慨然脱身高隐,看山江南,暂且不问世事。这一段表明董生在回到京都以后,虽蒙召见,然而并未获得重用。

  末段四句点明送行之意。前两句是说,董生南行之后,将越过浪涛滚滚、蛟龙怒吼的长江,作者不知扁舟此去,何时才能归还。这两句深寓惜别之意。后两句的意思是:将来有幸,在大梁城里定能相见(大梁即汴京)。而玉川子的破屋数间,那时也定然存在。玉川子是唐代诗人卢仝的号,作者借以自比。玉川子卢仝一生没有得志,作者也累试不第。除科举之外,作者也还有其他途径可以进身,但他并不低声下气去求别人的推荐,宁愿以布衣终老,所以在这里也以此勉励友人,表明将来相见,自己还是那几间破屋主人,友人也还是那么一个高傲自负之士。

  全诗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磊落旷达之情,不作临别涕泣之语,显得彼此都很有志节,不失自重的贫士身份。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618-619页
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
烟水¹寻常事²,荒村³一钓(diào)
译文:生活漂泊不定、风雨变幻是极平常的事,这好比在荒凉的村庄钓徒驾着小舟飘荡。
注释:¹烟水:义同“烟波”。指江湖上风雨变幻、飘泊不定的艰苦生活。²寻常事:极平常的事。³村:荒凉的村庄。也是暗喻所住大陆新村寓所。⁴钓徒:钓鱼人。亦是作者自喻。
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
深宵(xiāo)¹沉醉²起,无处觅(mì)(gū)³
译文:深夜从沉醉中惊醒,只见荒村萧索江水茫茫,找不到一张栖身的席草,一点充饥的米粮。
注释:¹深宵:深夜。²沉醉:大醉,在此诗中含有双关意义,带有讽刺意味。³菰蒲:植物名。菰,禾本科,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蒲,水草,嫩芽可食,蒲叶可编席。菰蒲,代指最低饮食所需。

  作者以“钓徒”自况,孤身一人,终年出没于烟水浩淼间,然此亦寻常事矣。头两句写处境之艰窘险恶,但也隐含着“世路如今已惯”的意思,“寻常”二字,或许多少有一点自得。然而深宵酒醒,发现连一个可以挣饭吃的地方也找不到了。诗到最后,不免怆然有怀。

  “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从字面上看似乎有点消极。这里“荒村钓徒”是作者鲁迅的自况,一般说来,这不是一位“战士”而是一位“隐者”的形象。身在山水之间,心在江湖之上,以钓为乐,远避尘世,这种人没有什么积极于人世可言。然而,仔细推敲,作者鲁迅这里虽以“钓徒”自况,但在第一句看似轻松自然地写了一句“烟水寻常事”,对这一句可至关重要,因为这一句旨在说明,他是一位久经风浪,见过世面,敢于“直面人生”的战士。他对风波的险恶不但毫不畏惧,而且已经习惯,可谓是“大风浪里好行船”的水手,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钓者”。在这里,“荒村钓徒”不过是一个比喻,一个代号。即使从字面意思上也说明:在军阀当局的迫害下,危机四伏,荆棘遍地,为了避开特务的监视和袭击,作者鲁迅只能像一个飘泊江湖的渔夫,过着动荡不定的生活。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因此也不以为然,只把它当成正常的情况。

  “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是这首诗的重点。这两句诗,含意十分丰富,感情也十分沉重,表现出作者因军阀当局的迫害而生的悲愤就像飘泊于江湖的渔人,深宵酒醒,江水连天,四处茫茫,既寻不到一张栖身的蒲席,也找不到一点充饥的菰米,“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衬托出艰苦困顿的处境,作者鲁迅这里也没有表现出一种消极无奈的情绪,因在前两句诗中,他已经说出了自己对险恶处境十分习惯,并不会被困难和险恶吓倒,这里之所以再一次强调自己所处的境地,更多的还是在揭露和抨击军阀当局对包括鲁迅在内的革命的和进步的文化界人士的残酷打击和迫害,也表现了自己不畏艰难,要继续斗争下去的革命精神。

  这首诗在艺术上形象鲜明,意境幽远。全诗短短数句,即有简练明晰的印象,眼前就像展现一幅烟水垂钓图,甚至有如身历其境的感觉,将各种景象完全融化在一起。诗中并无激烈慷慨之语,但诗的后面汹涌着澎湃的激情,有不尽的想象,不尽的思索。全诗比喻都是明喻(如“烟水”、“钓徒”、“深宵”、“菰蒲”等),却又十分含蓄,“明”和“隐”,“含”和“露”,矛盾统一,紧密结合,反而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
1、 孙中田.鲁迅诗词解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202-203页

yānshuǐxúnchángshì

xùn jìnxiàndài 

yānshuǐxúnchángshì huāngcūndiào 
shēnxiāochénzuì chù 

先生筇杖是生涯,挑月更担花。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
先生¹(qióng)²是生涯,挑月更担花。把住³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
译文:我每日里携杖云游四海为家,秋夜赏月,春日品花。逢人见事不再起憎爱之心,把自己的身心都交付大自然的山水云霞。
注释:¹先生:作者的自称。 ²筇杖:即竹杖。³把住:控制住。⁴放行:出行。
飘然携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飘然携(xié)去,旗亭¹问酒,萧寺²寻茶。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译文:飘飘然来去随心所欲,有时到酒肆里打酒,有时到萧寺里讨茶。我就像一只黄鹂栖飞不定,不知道明天又落到了谁家。
注释:¹旗亭:代指酒楼。²萧寺:佛寺。

  这首词是朱敦儒的晚年之作,全词表现了一种出尘旷达的悠闲境界。

  “先生筇杖是生涯”,开头一语是全词意蕴的形象的总概括,“筇杖”,乃竹杖;“先生”,乃自谓。词人把自己的晚年生活以“筇杖生涯”进行涵盖,就表明他已无心于世事,完全寄情于自然山水之间。“挑月更担花”写出了山野风情之美与身在山野的惬意。以竹筇挑月、担花既能令人想见他在花前月下悠然自得的神态,也可体味出词人吟风弄月的情趣。“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二句仍是承“筇杖”的意象进行生发,前句以“把住”筇杖作为眼前社会现实的象征,词人看透了世事的云翻雨覆,对它们‘已无所谓爱憎可言,后句把倚杖而行作为他对生活的向往,他所行之处烟霞缭绕,不啻是他理想生涯的寄托。词人在“筇杖”这一意象上该凝聚很多思想情感,寄寓了十分丰富的意蕴。

  下阕仍承“竹筇”的意象进行放逸之情的抒发。“飘然携去”之句就是写他倚杖而行的处处踪迹,他携着它(筇杖)到“旗亭问酒”,到“萧寺寻茶”,一“寻”一“问”暗示词人生计的清寒,神情潇洒落拓。结尾二句尤为妙笔,词人比喻自己是一只飞止无定的黄鹂,性之所至不知会飞到谁家,朱教懦晚年犹如此风趣诙谐,以活泼小巧的黄鹂自喻,表现作者有一颗天真的赤子之心。

参考资料:
1、 陈绪万,李德身,骆守中主编.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7.2:第317页

cháozhōngcuò··xiānshēngqióngzhàngshìshēng--zhūdūn

xiānshēngqióngzhàngshìshēngtiāoyuègèngdānhuāzhùdōuzēngàifàngxíngzǒngshìyānxiá

piāoránxiétíngwènjiǔxiāoxúncháqiàshìhuángdìngzhīfēidàoshuíji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