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阁渐凝露,凉叶稍飘闱。忆在南宫直,夜长钟漏稀。
高阁渐凝露,凉叶稍飘闱。忆在南宫直,夜长钟漏稀。

qiūjué--wéiyīng

gāojiànníngliángshāopiāowéizàinángōngzhízhǎngzhōnglòu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生卒年不详),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官员、诗人,世称“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5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¹,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²(nóng)³家鹦鹉洲边住。
注释:¹也么哥:这三字是元曲常用的感叹词,无实义。²却原来:这三字属于衬字。³侬:意即“我”。

  此曲从风格上看当是文人所作。其末句即用白贲《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成句,也是写“不识字渔父”(白贲曲语)的。据元冯子振《鹦鹉曲·序》载,白曲在其时享有盛名,“有北京伶妇御园秀之属,……恨此曲无续之者”,于是冯子振逞才和白曲百余首,可见白贲曲的影响之大。而白贲曲一出,因其首句有“鹦鹉洲”,其曲原名“黑漆弩”也就改称“鹦鹉曲”,鹦鹉洲也就从原特定的地名一变为渔父居处的代称。因此,此曲“侬家鹦鹉洲边住”的那个“侬”也很可能是个“渔父’。此曲所写意境受白曲直接影响亦较明显。

  但此曲的结构与白曲却大不相同。它先用许多扑朔迷离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似乎无人迹、无尘嚣的世外桃源之境。“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清澄透明的流水静静地淌着;登舟横渡上岸,再沿着一条弯弯小径走去,一座小小屋舍便悠然可见了。这里已隐约透出一股神迷之感。室何人居,诗人未道,他仅描绘了小屋安谧而恬静、雅淡而优美的外部环境;其地何所,诗人未明,是“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乡村野地,还是“小桥流水有人家”(王安石诗)的郊外花村,读者难知其详。以下两句,诗人将读者引入更加神迷的境界:“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青山白云,幽邃缥缈,使人想起贾岛《访隐者不遇》中童子的答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令人悬望之余,不无怅惘之感。诗人似乎知道读者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故再用两句颇涵自得、自傲,而又不无戏谑嘲弄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重复叠唱,再将读者推向迷茫恍惚之极境,让人只好自叹凡俗,对此神秘的仙界可望而不可即,可想然不可知。若全曲到此作结,倒颇堪称之为“朦胧诗”的,“象外”之味,尽可让人作万千之想。然古代诗歌于“超以象外”后必要“得其环中”,结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正是揭其“环中”的全曲之眼。一直隐在曲中而未露其面的小屋之主倏然而出,仙界者,“渔父”居所也。有此一句,“境界全出”:那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构成的极澄至净的世界,不是“红尘”外的仙境,也不是现实中实有的景观,它乃是“渔父”心灵中的圣所,理想中的“隐士”精神世界的“物化”罢了。

  “渔父”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是现实中真正的渔父。自从楚辞《渔父》中诞生了一位“世人皆醒我独醉”、不与世俗争流的“渔父”后,其历代“子子孙孙”实际上便成了不求功名、不慕荣华富贵而独善其身的人格精神象征。“渔父”之咏成了古代“隐士”之歌中别具一格的支系,王维的一首“隐士诗”不妨可看作其核心主题:“永怀青岑客,回首白云间。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渔父”之吟为历代文人所喜爱,绝非无因,元代尤其如此——得志而显达者咏之,以见其不失高雅;失意者又借以曲折表达其对现实的不满或失望,同时又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融化到“渔父精神”中去,以忘却现实生活的烦恼,在“超尘脱俗”的心灵净化中求得心理的平衡。白贲《鹦鹉曲》所以能享誉一时,除了其韵用“鱼模”部去声险韵外,“渔父”这一传统母题具有文人心目中特有的“精神美”魅力,是其最根本的原因。而此曲不惮有名作在先,效而再创,也有这样的魅力在召唤。

  然而,如果此曲无自己的艺术魅力,恐怕早就湮没无闻了。在历代“渔父”之吟中,以青山、白云喻其高洁脱俗,以轻舟、流水状其自由洒脱,乃是众所撷取兼含比兴的意象。白曲如此,此曲亦如此。但白曲以“侬家鹦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领起全篇,让人一下子进入传统“渔父”的既定精神境界,然后再组合意象,使其表现的精神世界得以形象化,而结句“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与之遥相呼应,使全曲颇得爽朗豪放之风。此曲则首先隐约回环,先造其境,使人捉摸不定,产生强烈的探询感,结句则借当时人所熟知的“鹦鹉洲”指称“渔父”,点出意核,复令人再回味、咀嚼全曲,既得含蓄蕴藉之趣,又不失明朗畅达之风,虽与白曲所取意象大致相同,结构方式则别具一格。细而察之,此曲“溪边小径舟横渡”与白曲“浪花中一叶扁舟”,“青山隔断红尘路”与白曲“觉来时满目青山”,虽句中形象相同,但也各随其曲之意脉与情调,彼此不能互换,而并非增减其字而已。故其虽受白曲影响和启迪,然却是自己的创作。加上作者选押去声韵之《叨叨令》曲体,除“处”、“住”为白曲原用韵脚外,“渡”、“玉”、“路”,均是字熟而韵险,既继承了白曲“险韵”特色,又有自己的匠心,这大概就是此曲并非首唱,又属“无名氏”之作却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1115-1117页

dāodāolìng··biānxiǎojìngzhōuhéng--míng

biānxiǎojìngzhōuhéngménqiánliúshuǐqīngqīngshānduànhóngchénbáiyúnmǎnxúnchùshuōxúnmexúnmequèyuánláinóngjiāyīngzhōubiānzhù

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
御柳¹如丝映九重²,凤凰(huáng)窗映绣芙蓉³
译文:皇宫翠柳绿千般,映照着九重宫殿。雕有凤凰的花窗与绣有荷花的窗帘相映生辉。
注释:¹御柳:宫禁中柳。²九重:九层;九道。亦泛指多层。古制,天子之居有门九重,故称九重宫,特指皇宫。³芙蓉:荷花。
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
景阳楼¹(pàn)千条路,一面新妆²待晓风。
译文:宫内楼边的条条道路上,柳枝干丝万缕,一抹青色,好像美丽的宫女们新妆一样清丽,迎接着晨风的吹拂。
注释:¹景阳楼:宫内钟楼。²一面新妆:清一色的新妆。谓柳树清新若美人之新妆也。

  此篇咏皇宫中柳,以宫女媲美。作品笔法非常独特,首句交代御柳的整体形象。次句则转入对后宫窗户、帘帐的描写,重点偏向宫女风情的展示。三、四句既可指晨柳清丽之美,也可喻指宫女早起妆饰。这样的写法一石二鸟,产生了双层意蕴表达的效果,饶有含蓄蕴藉之美。短短四句,开阖有致。

  首起句,直人本题。以“御柳”二字,点明所咏对象。这是咏皇宫柳。再以“如丝”二字,表现柳条柔细轻盈,纷披下垂,如同丝线一样。虽然只两个字,就写出了柳的具体、真实、可感的形象。据史传记,南朝齐吴郡人张绪,美风姿,吐纳风流。而齐武帝就曾以“条甚长,状如丝缕”之宫柳,与张绪风流媲美,日:“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南史·张绪传》)所以,“如丝”的杨柳:最能显出其事物本身的魅力和感染力。 “如丝”与“御柳”紧紧相接,盖蕴含宫柳如文采之人那般可爱,温词化用典故,往往不着痕迹。“映九重”三字,勾勒御柳拂映皇宫的典型景象,格外显豁。这宫柳,与普通柳所不同之处,即在于以柔细清丽之姿影,与富丽堂皇的“九重”宫殿相映。这“九重”的意象,又给人以巍峨的联想。那么,杨柳越长得高,就要越垂得低,千万条细柳丝丝飘垂,如绿色帘幕、绿色瀑布,更能传“御柳如丝”之神采。

  次句是承,以“凤凰窗映绣芙蓉”,宫中富丽艳美之物,衬托御柳的风姿,补充说明首句。此一句,极美的意象!雕饰凤凰的花窗与镶绣芙蓉花的绣帘,染着“九重”宫室的奢华,并透出鲜艳的色彩;它们与绿柳相映,愈显出柳丝的俏丽美好。所以,前辈谓:“凤凰窗”与“绣芙蓉”,“皆因柳而生色。”(华钟彦《花间集注》卷一)

  第三句又起新意。转向对景阳楼畔柳的描写。景阳楼,是宫内钟楼。据《南齐书·武穆裴皇后传》载,齐武帝置钟于景阳楼上,宫女闻钟,早起梳妆。所以,“景阳楼”三字,引出美丽的宫女来。千条路,即路千条。是说景阳楼畔路边柳色葱茏,柳丝千条万条,迎风婀娜,情意依依。这里,千条杨柳,与景阳宫美女,已暗自相映。

  末句以“一面新妆”,呼应“千条路”作结。这“新妆”二字,即将杨柳化身为美人,如:“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咏柳》),那清风细柳丝丝荡碧的形象,好像美丽的宫女新妆一样,婷婷袅袅,清丽可人。“一面”,表数量,用于成片的景物,好比“有故城一面”、“有一面大草原”等用法。此以“一面”二字,形容柳树排列成行,路边有一面新柳,远远看去,恍如清一色的新妆美人!写景颇!。这“待晓风”三字,即描摹细柳沐浴在晨风中。用一“待”字,写柳含情伫立,若有所待。这一下,更把柳与轻盈多情的美女形象,紧密联在一起。五代词人孙光宪有《杨柳枝》:“着行排立向春风”之句,也写绿柳成行,迎风而立。但是比起温词“一面新妆待晓风”来,便逊色多了。其关键在于孙词还是由物及物,给人的还是物的感觉;而温词更以物拟人,写活了柳的风姿,引人联想。

  这样的词,虽着墨不多,却“工致天然,风味可掬。”(胡应麟《诗薮》)短短四句,起承转合,节奏舒畅,甚有唐人绝句韵度。

参考资料:
1、 张红编著.温庭筠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175-177

yángliǔzhī--wēntíngyún

liǔyìngjiǔzhòngfènghuángchuāngyìngxiùróng

jǐngyánglóupànqiāntiáomiànxīnzhuāngdàixiǎofēng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十年磨一剑,霜刃¹未曾试。
译文:十年磨成一剑,剑刃寒光闪烁,只是还未试过锋芒。
注释:¹霜刃:形容剑锋寒光闪闪,十分锋利。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示 一作:似)
今日把示君¹,谁有不平事?(示 一作:似)
译文:如今将它取出,给您一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
注释:¹把示君:拿给您看。

  贾岛诗思奇僻。这首《剑客》却率意造语,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诗题一作《述剑》。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

  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呢?“十年磨一剑”,是剑客花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侧写一笔,已显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写出此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说“未曾试”,便有跃跃欲试之意。现在得遇知贤善任的“君”,便充满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显然,“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没有描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没有表白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自己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明的。

  全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绾合得自然而巧妙。语言平易,诗思明快,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另外一种特色。

jiàn

jiǎdǎo tángdài 

shíniánjiàn shuāngrènwèicéngshì 
jīnshìjūn shuíyǒupíngshì  (shìzuò  )
刘子浮于汴,涉淮而东,亦既释绋,榜人告余曰:“方今湍悍而舟窣 ,宜谨其具以虞焉。”予闻言若厉。由是以窒之,灰以之,以干之。仆怠而躬行,夕惕而昼勤,景霾晶 而莫进,风异响而遄止。兢兢然累辰,是用获济。偃樯弭棹,次于淮阴。于是舟之工咸沛然自暇自逸 ,或游肆而觞矣,或拊桥而歌矣,隶也休役以高寝矣,吾曹无虞以宴息矣。逮夜分而隙潜澍,涣然阴溃 ,至乎淹箦濡荐,方卒愕传呼,跣跳登墟,仅以身脱。目未及瞬而楼倾轴垫,抵于泥沙,力莫能支也 。
刘子浮¹于汴²,涉³而东,亦既释绋,榜人告余曰:“方今湍(tuān)而舟窣(sū) ,宜¹⁰其具¹¹以虞¹²焉。”予闻言若厉¹³。由是¹⁴以窒¹⁵之,灰以之,以干之癋(jū)¹⁶。仆怠¹⁷而躬行¹⁸,夕惕(tì)¹⁹而昼勤,景²⁰(mái)²¹而莫进,风异响而遄(chuán)²²止。兢(jīng)兢然²³累辰²⁴,是用获²⁵²⁶。偃(yǎn)²⁷²⁸²⁹(zhào)³⁰,次³¹于淮阴³²。于是舟之工咸³³沛然³⁴自暇³⁵自逸³⁶,或游肆³⁷而觞(shāng)³⁸矣,或拊(fǔ)³⁹桥而歌矣,隶⁴⁰也休役以高寝⁴¹矣,吾曹⁴²无虞⁴³以宴⁴⁴⁴⁵矣。逮⁴⁶夜分⁴⁷而隙潜⁴⁸(shù)⁴⁹,涣然⁵⁰阴溃⁵¹,至乎淹箦(zé)⁵²⁵³⁵⁴,方卒⁵⁵⁵⁶传呼,跣(xiǎn)⁵⁷跳登墟⁵⁸,仅以身脱⁵⁹。目未及瞬而楼⁶⁰倾轴⁶¹⁶²,抵⁶³于泥沙,力莫能支⁶⁴也 。
译文:刘子在汴河上乘船,经过淮河往东边去。就在解船缆绳的时候,船夫告诉我说:“现在的河水湍急而这船不结实,应该小心检查每件器具以防备万一。”我听船夫说得如此危险,于是用破布旧絮堵塞船的缝隙,用灰泥涂堵船的缝隙,舀干船中的积水。仆人懒惰懈怠我就亲自动手,晚上高度警惕白天努力维护。日光昏暗就不冒然前进,风有异样就赶紧停住。战战兢兢小心地走了几天,这样才得以安全渡过。放下桅杆停住划浆,停泊在淮阴。到这个时候,船夫都自由自在地去休息和玩乐,有的闲逛于酒馆喝酒,有的拍击桥栏唱歌。仆人们休息劳工们安心睡觉,我等没什么担忧就安心休息了。到夜晚缝隙慢慢地被渐渐浸湿,封堵的地方涣散开来并且崩溃,以至于席子被淹睡垫被浸湿,这才仓促惊愕互相呼喊,赤着脚跳起来登上岸,只能是人逃脱了。眼睛还没来得及看清的瞬间,船楼就倾倒船身就下沉,坍塌于泥沙之中,再也无力支撑得住了。
注释:¹浮:乘船航行。²汴:即汴河,唐时故道在今河南荥阳县北部。³涉:渡。⁴淮:即淮河,发源于河南,经安徽,后入江苏境内。⁵既:已经。释:解开。⁶绋:指系船用的粗大结实的缆绳。⁷榜人:摇船的人。⁸湍悍:水流湍急而猛烈。⁹宜:应当。¹⁰谨:谨慎,小心。¹¹具:船具。¹²虞:防范、准备。¹³厉:指情况危险。¹⁴由是:因此。¹⁵窒:堵塞。¹⁶癋:舀水。¹⁷怠:松懈。¹⁸躬行:自己亲身实行。¹⁹惕:小心谨慎。²⁰景:这里指日光。²¹霾晶:霾,通“埋”;晶,指光亮。这里是说天色昏暗。²²遄:迅速。²³兢兢然:小心谨慎的样子。²⁴累辰:连续过了一段时间。²⁵获:得到。²⁶济:渡过。²⁷偃:放倒。²⁸樯:(船的)桅杆。²⁹弭:停止。³⁰棹:船桨。³¹次:停留,停靠。³²淮阴:即淮阴郡,在今江苏淮安市。³³咸:都。³⁴沛然:走得很快的样子。这里是说船工们都很快地去自由放松了。³⁵暇:无事可做,空闲。³⁶逸:安闲,安乐。³⁷肆:铺子。³⁸觞:古代对酒杯的一种称呼,这里指喝酒。³⁹拊:拍。⁴⁰隶:指仆人。⁴¹高寝:高枕而卧,这里指放松警惕。⁴²吾曹:代词,我们这些人。⁴³虞:担心,忧虑。⁴⁴宴:安乐,安闲。⁴⁵息:休息。⁴⁶逮:等到。⁴⁷夜分:半夜。空。⁴⁸潜:暗暗地。⁴⁹澍:名词,指及时的雨。这里用做动词,指浸湿。⁵⁰涣然:离散的样子。⁵¹阴溃:指用来堵塞缝隙的东西被水冲得溃散了。⁵²箦:竹席。⁵³濡:湿。⁵⁴荐:草席。⁵⁵卒:通“猝”,突然。⁵⁶愕:发呆,发愣。⁵⁷跣:光着脚。⁵⁸墟:这里指岸上的高地。⁵⁹脱:脱离危险。⁶⁰楼:即船楼。⁶¹轴:指船尾插舵处。⁶²垫:船往下沉。⁶³抵:抵达。指船沉于江底。⁶⁴支:支撑,支持。
刘子缺然自视而言曰:“向予兢惕也,汩洪涟而无害;今予宴安也,蹈常流而致危。畏之途果无常在哉 !不生于所畏而生于所易也。是以越子膝行吴君忽,晋宣尸居魏臣怠,白公厉剑子西哂,李园养士春申易,至 于覆国夷族,可不儆哉!呜呼!祸福之胚胎也,其动甚微;倚伏之矛盾也,其理甚明。困而后儆,斯弗及已。”
刘子缺然自视而言曰:“向¹予兢惕也,汩²洪涟³而无害;今予宴安也,蹈常流而致危。畏之途果无常在哉 !不生于所畏而生于所易也。是以越子膝行吴君忽,晋宣尸居魏臣怠¹⁰,白公厉剑子西哂(shěn)¹¹,李园养士春申易¹²,至 于覆国夷族,可不儆(jǐng)哉!呜呼!祸福之胚胎¹³也,其动¹⁴甚微;倚伏¹⁵之矛盾也,其理甚明。困而后儆,斯弗及¹⁶已。”
译文:刘子遗憾地自言自语道:“先前我小心在意,在大浪中航行也没事;如今我安心休息,处在寻常的水流中却陷入危境。危险的情况的确没有确定的地方啊!不发生在害怕发生的地方却发生在平静的地方。所以越王勾践下跪爬行使得吴王夫差忽视了他,司马懿装病成所谓“尸居余气”的等死样子使得曹爽麻痹懈怠,白公胜终日磨剑等待机会报仇而子西却蔑视地讥笑他,李园豢养武士矢志杀春申君而春申君却毫不防备,他们最终招致了亡国灭族的大祸,这不值得警醒吗?唉,祸福在萌芽的时候,它的动静是细微的;偏激傲慢、俯就谦卑是一对矛盾,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陷于困境后才引起警惕,那就来不及了。”
注释:¹向:以前。²汩:疾行貌。³洪涟:巨大的水浪。⁴常流:平静的水流。⁵常在:固定的地方。⁶畏:令人感到畏惧。⁷易:忽略,不重视。⁸是以:所以。⁹越子膝行吴君忽: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后,勾践对夫差“膝行顿首”,愿为虏臣,以示顺服,夫差因此丧失警惕,后为勾践所灭。¹⁰晋宣尸居魏臣怠:晋宣,指司马懿。据《晋书·晋宣帝纪》载,三国后期,魏国太傅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争权,懿装病以迷惑曹爽。爽派人去刺探实情, 去的人受到蒙骗,回来报告说:“司马公尸居馀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爽信以为真,于是放松警惕,终被司马懿伺机夺了兵权,身死敌手。¹¹白公厉剑子西哂: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载,春秋末期,楚公子白公胜对楚国的宰相子西怀恨在心,终日磨剑,扬言要杀死他,子西认为他是以卵击石,自不量力。怎料,后子西果被白公胜杀死。¹²李园养士春申易: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战国时期,食客李园让其妹与春申君通,待有孕后,又将其送给楚考烈王,后产下一子,立为太子。后李园得势,怕春申君泄密,遂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但春申君知道后毫不介意,终被李园派人刺死。¹³胚胎:指事物的开始。¹⁴动:变化。¹⁵倚伏:语出《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了祸福的相互依存与转化的道理。¹⁶弗及:来不及。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¹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²无留意。四面边声³连角(jiǎo)起,千嶂(zhàng)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注释:¹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²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³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⁴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zhuó)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lè)¹归无计。羌(qiāng)²悠悠³霜满地,人不寐(mèi),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注释:¹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²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³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⁴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⁵征夫:出征的将士。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词人是苏州人,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故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反过来说,这个地区秋天的荒凉景象,尽括在雁“无留意”三字之中,显得笔力遒劲。

  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四字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闭”三字,它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卒,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词人移知延州,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所以“孤城闭”三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反映出宋朝守军力量是很薄弱的,作为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门,太阳一落就关闭起来,表现了形势的严重性。这一句就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 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 上: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23-25页
2、 林力 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第20页

jiāào ·qiū

fànzhòngyān sòngdài 

sàixiàqiūláifēngjǐng héngyángyànliú miànbiānshēngliánjiǎo qiānzhàng chángyānluòchéng 
zhuójiǔbēijiāwàn yānránwèiguī qiāngguǎnyōuyōushuāngmǎn rénmèi jiāngjūnbáizhēnglè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