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云都扫迹,烈日正燔空。
人立洪炉上,鱼游沸鼎中。
四山浑束热,一叶不吹风。
屈指秋期近,清凉四海同。
纖云都扫迹,烈日正燔空。
人立洪炉上,鱼游沸鼎中。
四山浑束热,一叶不吹风。
屈指秋期近,清凉四海同。
郭印

郭印

宋成都双流人,字信可,晚号亦乐居士。郭绛子。徽宗政和进士。累任铜梁、仁寿等县令。高宗绍兴十八年,以任永康军通判时牒试避亲、举人不当降一官。终部刺史。与秦桧有庠序旧,绝不与通,家居十八年。性嗜水竹。工诗,与蒲大受、冯时行、何耕道为诗友。有《云溪集》。 ▶ 31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翠袖围香,绛绡笼雪,一笑千金值。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
天南地北¹,问乾(qián)坤,何处可容狂客²?借得山东烟水寨(zhài)³,来买凤城客色。翠袖(xiù)围香,绛(jiàng)(xiāo)笼雪,一笑千金值。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¹⁰
译文:普天之下,请问这个世界,什么地方可以使我容身?暂栖身在水泊梁山,今日来观赏京城之春。翠绿的衣袖散发着香气,红色的绡绢笼罩着洁白的肌肤,真是一笑值千金,美如仙女的体态,与薄情人没有缘份。
注释:¹天南地北:指代普天之下。²狂客:狂放不羁之人。此处为宋江自谦之词。³山东烟水寨:指梁山泊。⁴凤城:旧时京都的别称,谓帝王所居之城。⁵翠袖:青绿色衣袖,泛指女人的装束。⁶绛绡:红色绡绢。⁷雪:比喻李师师洁白的肌肤。⁸一笑千金值:值得千金买一笑。⁹神仙体态:意谓美如仙女。¹⁰薄幸如何消得:薄幸,薄情;负心。消得:消受得了。
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
想芦叶滩头,蓼(liǎo)花汀畔(pàn)¹,皓(hào)月空凝碧。六六²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³。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
译文:想那芦叶萧萧的滩头,开满蓼花的岸边,纵然有月色如水如银。鱼在水中雁飞天上,只盼皇帝下赦令招安的消息。虽有包天的义胆,盖地的忠肝,有谁能理解我的心。满怀的离愁千万种,醉乡里一夜霜染双鬓。
注释:¹芦页滩头,蓼花汀畔:指梁山水泊。²六六:鲤鱼的别称。³金鸡消息:古时大赦时,所举行的一种仪式,即竖长杆,顶立金鸡,然后集中罪犯,击鼓,宣读赦令。指皇帝下赦令招安的消息。⁴四海:泛指天下。⁵醉乡:喝醉酒时神志迷离的状态。

  小说《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中,浪子燕青引宋江再次见到名妓李师师,李师师以酒食款待他们。席间,李师师低唱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宋江乘着酒兴,填写了这首词,呈给李师师。

  该词上片前面四句描述了宋江自己曾为世道所不容纳,竟然到了无处安身的地步,后来投奔了梁山,做了梁山泊的寨主,现在来到东京,观赏灯景。接着后面的五句,笔锋转向李师师,表述了宋江对这位名妓的倾慕之情。先是描述了李师师的衣着服饰,“翠袖围香,绛绡笼雪”,衣袖散发着淡淡的香气,红色绢纱里笼罩着的是如雪的洁白肌肤。面对这样一位佳丽,是值得掷干金来买她的一笑的。像这样美如仙女的人,是薄幸的男人无缘消受的。

  这首词下片前面的五句,回述了宋江身在梁山水泊的寂寞情怀,色沉雁杳,日夜盼望朝廷降旨招安的消息。结尾五句描述了他满怀忠义之心,却不能够被理解,为此常只能是借酒浇愁,把头发都愁白了。宋江这一次冒险来到东京观赏花灯的真实目的便是设法打通关系,想要通过名妓李师师能让宋徽宗体察到他宋江的”忠肝义胆”,殷切希望朝廷能够对梁山水泊的起义军进行招安。这首词集中披露了宋江投奔梁山只是暂时栖身,最终将投降朝廷的用心。

参考资料:
1、 吕树坤《四大名著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年第1版,第40页

niànjiāo··tiānnánběi--shīnàiān

tiānnánběiwèngānkūnchùróngkuángjièshāndōngyānshuǐzhàiláimǎifèngchéngchūncuìxiùwéixiāngjiàngxiāolóngxuěxiàoqiānjīnzhíshénxiāntàibáoxìngxiāo

xiǎngtāntóuliǎohuātīngpànhàoyuèkōngníngliùliùyànxíngliánjiǔzhǐdàijīnxiāodǎnbāotiānzhōnggāngàihǎirénshíchóuwànzhǒngzuìxiāngtóubái

楚襄王既游云梦,使宋玉赋高唐之事,将置酒宴饮,谓宋玉曰:“寡人欲觞羣臣,何以娱之?”玉曰:“臣闻歌以咏言,舞以尽意,是以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激楚》《结风》《阳阿》之舞,材人之穷观,天下之至妙。噫!可以进乎?”王曰:“如其郑何?”玉曰:“小大殊用,郑雅异宜。弛张之度,圣哲所施。是以《乐》记干戚之容,《雅》美蹲蹲之舞,《礼》设三爵之制,《颂》有醉归之歌。夫《咸池》《六英》,所以陈清庙、协神人也;郑卫之乐,所以娱密坐、接欢欣也。余日怡荡,非以风民也,其何害哉?”王曰:“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
楚襄王¹既游云梦²,使宋玉赋高唐³之事,将置酒宴饮,谓宋玉曰:“寡人欲觞(shāng)(qún)臣,何以娱之?”玉曰:“臣闻歌以咏言,舞以尽意,是以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¹⁰。《激楚》《结风》《阳阿》¹¹之舞,材人¹²之穷观,天下之至妙。噫¹³!可以进¹⁴乎?”王曰:“如其郑¹⁵何?”玉曰:“小大¹⁶殊用,郑雅异宜¹⁷。弛张¹⁸之度¹⁹,圣哲所施²⁰。是以《乐》²¹记干²²²³之容²⁴,《雅》²⁵美蹲蹲²⁶之舞,《礼》²⁷设三爵²⁸之制,《颂》²⁹有醉归之歌。夫《咸池》³⁰《六英》³¹,所以陈清庙³²、协³³神人也;郑卫之乐³⁴,所以娱密坐³⁵、接³⁶欢欣也。余日³⁷怡荡³⁸,非以风³⁹民也,其何害哉?”王曰:“试为寡人赋⁴⁰之。”玉曰:“唯唯。”
译文:楚襄王游过云梦,使宋高写过《高唐赋》,将要摆设酒宴,对宋高说:“我想请群臣饮酒,用什么娱乐?”宋高说:“我听说歌声可以使言语悠长动听,舞蹈则可尽情地表达人的心意。所以评论一个人的诗,不如听他的歌声;听他的歌声,不如观察他的舞蹈表演。《激楚》《结风》《阳阿》等舞蹈,是宫内嫔妃最好的观赏,是天下最美妙的啊!嗬,是否可以表演一番呢?”楚王说:“这样不分场合,如果同于荒淫的郑国舞蹈,那该怎么办呢?”宋高说:“《小雅》和《大雅》的音乐尚有不同的用处,郑声和雅乐虽然有异,但却各有适当的场合。摒弃什么,运用什么准则,前贤都有过教导。因此,《乐记》写有盾和斧作为舞蹈的道具,《诗经·小雅·伐木》赞美过节奏鲜明的蹲蹲之舞,《礼记·高藻》规定过喝了三杯酒即行退下的制度,《诗经·鲁颂·有駜》歌唱过“醉言归”的赞颂声。像古雅的《咸池》《六英》之类的歌曲,只是陈列在清静肃穆的宗庙中,是用来调和神和人之间的关系;那种回肠荡气、动人心弦的郑卫之乐,是用来娱乐在座的众宾,给大家带来欢乐。在闲暇时间痛痛快快高兴一下,不是用来教育老百姓的,怎么会有什么损害呀?”楚王说“你就先给我作一篇《舞赋》吧!”宋高回答说:“遵命!遵命!”
注释:¹楚襄王:即楚顷襄王战国后期人,国势已衰败。²云梦:大泽名。地在今湖南省益阳市、湘阴县以北、湖北省江陵县、安陆市以南,武汉市以西地区。³高唐:观名。⁴寡人:寡德之人,古代王侯自谦之辞。⁵觞:动词,敬酒。⁶咏言:长言,包括声的长短高下清浊。⁷舞以尽意:指用舞蹈来充分表达情志。⁸论:评论。⁹声:歌声。¹⁰形:舞蹈表演。¹¹《激楚》《结风》《阳阿》:皆歌曲名。¹²材人:宫中妃嫔的称号。¹³噫:赞叹声。¹⁴进:进奏,指表演。¹⁵郑:指郑国之舞。当时认为郑乐与郑舞,均不能登大雅之堂。¹⁶小大:指《诗经》中的《小雅》《大雅》。¹⁷异宜:各有适当的场合。¹⁸弛张:废除或使用。¹⁹度:法度准则。²⁰施:教导。²¹《乐》:即《礼记·乐记》。其上记日:“羽䈁干戚,乐之器也。”²²干:即盾。²³戚:即斧,皆为舞蹈使用的道具。²⁴容:容饰,指道具。²⁵《雅》:指《诗经·小雅》。《小雅·伐木》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²⁶蹲蹲:有节奏貌。²⁷《礼》:指《礼记·玉藻》。上云“君子饮酒也,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²⁸三爵:即敬过三杯酒。爵:酒杯。²⁹《颂》:指《诗经·鲁颂》。《鲁颂·有駜》云:“鼓咽咽,醉言归,于胥乐兮。”³⁰《咸池》:黄帝之乐。³¹《六英》:颛顼之乐。³²清庙:清静肃穆的宗庙。³³协:谐调。³⁴郑卫之乐:古人认为是乱世、亡国之音,大都持批判态度。³⁵密坐:相挨而坐,指聚集宴会的场合。³⁶接:引,指带来。³⁷余日:闲暇之时。³⁸怡荡:尽情娱乐。³⁹风:教化。⁴⁰赋:写赋。
夫何皎皎之闲夜兮,明月烂以施光。朱火晔其延起兮,耀华屋而熺洞房。黼帐祛而结组兮,铺首炳以焜煌。陈茵席而设坐兮,溢金罍而列玉觞。腾觚爵之斟酌兮,漫既醉其乐康。严颜和而怡怿兮,幽情形而外扬。文人不能怀其藻兮,武毅不能隐其刚。简隋跳踃,般纷挐兮。渊塞沉荡,改恒常兮。
夫何皎皎¹之闲夜兮,明月烂以施光。朱火²(yè)³其延起兮,耀华屋而熺(xī)洞房。黼(fǔ)帐祛而结组兮,铺首¹⁰以焜(kūn)¹¹。陈茵¹²席而设坐兮,溢金罍(léi)¹³而列玉觞。腾¹⁴(gū)¹⁵¹⁶之斟酌¹⁷兮,漫¹⁸既醉其乐康¹⁹。严颜²⁰和而怡怿²¹兮,幽情²²形而外扬。文人不能怀其藻²³兮,武毅²⁴不能隐其刚²⁵。简隋(suí)²⁶跳踃(xiāo)²⁷,般²⁸纷挐(rú)²⁹兮。渊塞³⁰沉荡³¹,改恒常³²兮。
译文:何其皎洁闲暇的长夜啊,灿烂的明月放射着银光。旺盛的灯火连续燃起啊,照亮了豪华的居室和隐秘的洞房。撩起锦绣的床帐挽结着丝缘啊,门环的底盘显示得格外辉煌。铺上褥垫摆设着坐席啊,斟满金杯高盏直至流淌。快速喝完深浅不等的大小酒杯的酒啊,普遍兴高采烈进入醉乡。严肃的表情变成和颜悦色啊,深埋的情绪也都向外宣扬。文人雅士不能隐藏他的连珠妙语啊,武勇坚毅的人也显露出他那不寻常的刚强。双脚懒洋洋地胡乱跳动,欢快得你拉着我、我扶着你啊;激情满怀地沉醉在放荡的氛围里一改平日威严的模样啊!
注释:¹皎皎:明洁。²朱火:灯光。³晔:光盛貌。⁴熺:光明。⁵洞房:幽深的房屋。⁶黼:绣着白黑相间的斧形花纹。⁷祛:揭开。⁸结组:系着丝绦。⁹铺首:门环的底座。¹⁰炳:明亮。¹¹焜煌:光彩很盛。¹²茵:褥子。¹³罍:酒杯。¹⁴腾:快速行酒。¹⁵觚:盛二升之酒杯。¹⁶爵:盛一升之酒杯。¹⁷斟酌:按酒量大小酌量与之。筛酒不满叫斟,酒深叫酌。¹⁸漫:多。¹⁹康:平安。²⁰严颜:严肃的表情。²¹怡怿:和乐。²²幽情:深沉的感情。²³藻:美丽的辞藻。²⁴武毅:勇武刚毅。²⁵刚:勇。²⁶简惰:简慢息惰,有失礼仪。²⁷跳踃:跳动双足。²⁸般:和乐貌。²⁹纷挐:相互牵引。³⁰渊塞:情深饱满。³¹沉荡:沉醉放肆。³²恒常:平常仪态。
于是郑女出进,二八徐侍。姣服极丽,姁媮致态。貌嫽妙以妖蛊兮,红颜晔其扬华。眉连娟以增绕兮,目流睇而横波。珠翠的砾而炤耀兮,华袿飞髾而杂纤罗。顾形影,自整装。顺微风,挥若芳。动朱唇,纡清阳。亢音高歌,为乐之方。歌曰:“摅予意以弘观兮,绎精灵之所束。弛紧急之弦张兮,慢末事之骩曲。舒恢炱之广度兮,阔细体之苛缛。嘉《关雎》之不淫兮,哀《蟋蟀》之局促。启泰贞之否隔兮,超遗物而度俗。扬《激徵》,骋《清角》,赞舞《操》,奏《均》曲。形态和,神意协,从容得,志不劫。
于是郑女出进,二八¹徐侍²。姣服³极丽,姁(xū)(yú)致态。貌嫽(liáo)以妖蛊兮,红颜晔其扬华。眉连娟以增绕兮,目流睇(dì)¹⁰而横波¹¹。珠翠的砾而炤耀兮,华袿(guī)¹²飞髾(shāo)¹³而杂纤罗¹⁴。顾形影,自整装。顺微风,挥若¹⁵芳。动朱唇,纡(yū)¹⁶清阳¹⁷。亢(kàng)¹⁸音高歌,为乐之方¹⁹。歌曰:“摅(shū)²⁰予意以弘²¹观兮,绎²²精灵²³之所束。弛²⁴紧急之弦张兮,慢末事²⁵之骩(wěi)²⁶曲。舒恢炱(tái)²⁷之广度兮,阔²⁸细体²⁹之苛缛³⁰。嘉³¹《关雎》³²之不淫兮,哀《蟋蟀》³³之局促³⁴。启泰贞³⁵之否隔³⁶兮,超³⁷遗物³⁸而度俗。扬《激徵》³⁹,骋《清角》⁴⁰,赞⁴¹舞《操》⁴²,奏《均》⁴³曲。形态和,神意协⁴⁴,从容⁴⁵得,志不劫⁴⁶
译文:此时郑国美女出来献技,十六个绝代佳人缓步向前侍立。服饰打扮得极端艳丽,神态妩媚地殷勤致意。容貌俊俏得荡人心魂啊,细嫩的颜色油光发亮。弯弯的眉毛细又长啊,眼睛向两侧斜视如横流的水波。佩戴的珠宝翡翠闪烁着耀眼的色彩啊,带花的上衣以及披肩长发中还掺杂有精致的绫罗。审视着自己的身影,整一整自己的着装。顺着微风吹拂的方向,飘浮着佩带的杜若芳香。启动着红红的嘴唇,眉宇略俯而不扬。在引吭高歌以前这都是些必不可少的排场。歌辞说:“恣情极意地观赏舞蹈啊,解脱掉精神上的一切限制。放松那细紧的琴弦啊,不再计较什么郑卫之音这种小事。让宽松的法度愈益舒缓啊,使烦苛的细微末节变得简单平易。《诗经》中的《关雎》乐而不淫应该嘉许啊,痛惜《蟋蟀》之篇不重视娱乐就显得太缺见识。开通被壅蔽的天然激情啊,要把忘却外物的人拔擢到世俗的境地。”伴随着昂扬的《激徵》、奔放的《清角》,又进献舞曲名《操》,还演奏起叫《均》的歌曲。形态雍容,神色和谐;悠然自得,心意恬静而不受迫胁。
注释:¹二八:十六人。²徐侍:缓步出来侍立。³姣服:美饰。⁴姁媮:和悦貌。⁵致态:致意。⁶嫽妙:俊美。⁷妖蛊:艳丽。女惑男谓之蛊。⁸连娟:细长。⁹绕:弯曲。¹⁰流睇:斜视。¹¹横波:眼波横流。¹²袿:妇人上衣。¹³髾:披肩发。¹⁴纤罗:细密的绮罗。¹⁵若:杜若,香草名。¹⁶纡:低垂。¹⁷清阳:秀美的额角。¹⁸亢:举。¹⁹方:惯例。²⁰摅:抒发。²¹弘:大。²²绎:解脱。²³精灵:精神。²⁴弛:放松。²⁵末事:指郑卫之乐。²⁶骫:通“委”。²⁷恢炱:广大貌。²⁸阔:疏远。²⁹细体:小事。³⁰苛缛:烦苛。³¹嘉:赞美。³²《关雎》:《诗经》篇名。《毛诗序》曰:“《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³³《蟋蟀》:《诗经》篇名。《毛诗序》曰:“《蟋蟀》,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悯之,欲其及时以礼自娱乐也。”³⁴局促:见识有限。³⁵泰贞:太极的真气。³⁶否隔:阻塞不通。³⁷超:拔擢。³⁸遗物:忘却外物。³⁹《激徵》:曲名。⁴⁰《清角》:曲名。⁴¹赞:进。⁴²《操》:琴曲名。⁴³《均》:曲名。⁴⁴协:谐和。⁴⁵从容:安详貌。⁴⁶不劫:不迫促。
于是蹑节鼓陈,舒意自广。游心无垠,远思长想。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其少进也,若翔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骆驿飞散,飒擖合并。鶣飘燕居,拉㧺鹄惊。绰约闲靡,机迅体轻。姿绝伦之妙态,怀悫素之洁清。修仪操以显志兮,独驰思乎杳冥。在山峨峨,在水汤汤,与志迁化,容不虚生。明诗表指,喟息激昂。气若浮云,志若秋霜。观者增叹,诸工莫当。
于是蹑节鼓陈¹,舒意自广²。游心无垠³,远思长想。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其少进也,若翔若行,若竦(sǒng)¹⁰若倾¹¹,兀(wù)¹²动赴度¹³,指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骆驿¹⁴飞散,飒(sà)(yè)¹⁵合并。鶣(piān)¹⁶燕居¹⁷,拉㧺(tà)¹⁸¹⁹惊。绰约²⁰闲靡²¹,机²²迅体轻。姿绝伦²³之妙态,怀悫(què)²⁴之洁清。修²⁵²⁶²⁷以显志兮,独驰思乎杳(yǎo)²⁸。在山峨峨,在水汤汤²⁹,与志迁化,容³⁰不虚生。明诗表指³¹,喟息³²激昂。气若浮云,志若秋霜³³。观者增叹³⁴,诸工³⁵莫当³⁶
译文:此时踩着鼓点当作节拍,意气风发显得大大方方。心思没有任何约束,驰骋着海阔天空般的幻想。跳舞刚开始时,像是下俯,又像上仰;像是来此又像往彼。仪容或是文文静静,或是又像失意惆怅。诸多形形色色的表现简直无法描成图像。稍稍跳向前面时,像是展翅飞旋,又像疾步而奔;像是胸部高挺,又像倾斜俯身。各个微小动作都合乎曲度,手指目顾也无不紧应着乐调的声音。穿的绫罗衣服随风飘动,两只长袖交互在上面飞腾。连绵不断地此起彼伏,舞与乐紧紧密合。身轻得就如燕子一样的停留,忽而又像是惊飞的天鹅。姿态娴雅柔媚,轻盈迅速而敏捷。无与伦比的天下美色,怀抱着贞洁无瑕的优秀品德。重视仪表节操以显示高尚的意志啊,独自驰骋思想直到绝远的境界。在山则高不可攀,在水则浩瀚无边。心志随乐曲变化,脸上表情改换也不是随随便便。通晓诗歌的内涵,表达出诗歌的意境;有时悲哀叹息,有时慷慨激动。志高像天上飘泊的浮云,意气如凛然素洁的秋霜。观赏的人群不停地赞美,所有其他乐师没有一个能够比配得上。
注释:¹蹑节鼓阵:踏着鼓点作为节拍。²自广:无拘无束。³垠:边际。⁴始兴:开始跳舞。⁵雍容:容仪文静。⁶惆怅:失意貌。⁷为象:描述形象。⁸少进:稍向前舞。⁹翔:展翅飞旋。¹⁰竦:挺立。¹¹倾:前倾。¹²兀:不安貌。¹³度:节拍。¹⁴骆驿:同“络绎”,往来不绝。¹⁵飒擖:盘旋貌。¹⁶鶣飘:轻貌。¹⁷居:停留。¹⁸拉㧺:飞貌。¹⁹鹄:天鹅。²⁰绰约:柔美。²¹闲靡:娴雅柔媚。²²机:机敏。²³绝伦:无可比类。²⁴悫素:贞洁无瑕。²⁵修:治。²⁶仪:仪容。²⁷操:节操。²⁸杳冥:深邃幽曲。²⁹“在山”二句:峨峨,高貌。汤汤:大水貌。《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乎若太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汤汤乎若江河。’”³⁰容:神情。³¹表指:表明意旨。³²喟息:叹息。³³“气若”二句:形容志气高洁。³⁴增叹:不停地赞叹。³⁵工:乐师。³⁶当:匹敌。
于是合场递进,按次而俟。埒材角妙,夸容乃理。轶态横出,瑰姿谲起。眄般鼓则腾清眸,吐哇咬则发皓齿。摘齐行列,经营切拟。仿佛神动,回翔竦峙。击不致策,蹈不顿趾。翼尔悠往,暗复辍已。及至回身还入,迫于急节,浮腾累跪,跗蹋摩跌。纡形赴远,漼似摧折。纤縠蛾飞,纷猋若绝。超逾鸟集,纵弛殟殁。委蛇姌嫋,云转飘曶。体如游龙,袖如素霓。黎收而拜,曲度究毕。迁延微笑,退复次列。观者称丽,莫不怡悦。
于是合场递¹进,按次而俟²。埒(liè)³材角妙,夸容乃理。轶(yì)态横出,瑰姿谲(jué)起。眄(miǎn)¹⁰(pán)¹¹则腾清眸¹²,吐哇咬¹³则发皓¹⁴齿。摘¹⁵齐行列,经营¹⁶¹⁷¹⁸。仿佛神动,回¹⁹翔竦(sǒng)(zhì)²⁰。击²¹不致策²²,蹈²³不顿趾²⁴。翼²⁵尔悠²⁶往,暗复辍²⁷已。及至回身还²⁸入,迫于急节²⁹,浮腾³⁰累跪³¹,跗(fū)³²摩跌³³。纡形³⁴赴远,漼³⁵似摧折³⁶。纤縠(hú)³⁷蛾飞,纷猋(biāo)³⁸若绝。超逾鸟集,纵弛³⁹(hū)(mò)⁴⁰。委蛇⁴¹(rǎn)(niǎo)⁴²,云转飘曶⁴³。体如游龙,袖如素霓⁴⁴。黎收⁴⁵而拜,曲度究毕⁴⁶。迁延⁴⁷微笑,退复次列。观者称丽,莫不怡悦。
译文:此时全体舞女轮流出场,一个个秩序井然地在恭候敬俟。他们才艺相当极力争奇斗妙,美丽的容颜又经过一番精心地修饰。超逸的姿态交相出现,瑰丽的姿容又各有各的特质。飞扬清亮的眼珠扫视着般鼓,唱着动听的歌曲时时露出满口雪白的牙齿。互相帮助指正使行列排得整整齐齐,赶前错后让肩膀紧紧靠在一起。行动似乎是神奇莫测的变化,正像展翅盘旋又突然就地耸立。所有舞姿不用指挥驱策,迅速踏地旋转复又立即跳起。轻轻地向远处飞跃,忽然又定定地停止。及至转回原先的场地,却受到快节奏的逼迫。高腾下跪,高踢下跌。弓腰远跳,身子似乎要被摧折。纤细的罗衣如彩蛾飞舞,纷纷飘扬就像要跟人决绝。速度超过鸟群飞聚,旋律又放松得慢慢悠悠。委婉曲折舞姿舒缓,像天上的白云在飘忽游走。身体如游龙轻柔,长袖如白虹明净。徐徐敛容行礼,伴奏的乐曲戛然而停。微笑着齐向后退,恢复了原来的队形。看的人都赞美称好,没有一个不欢乐无穷。
注释:¹递:依次。²俟:等待。³埒:等同。⁴夸:美。⁵理:打扮。⁶轶:超绝。⁷横出:满溢而出。⁸瑰:美丽。⁹谲:异。¹⁰眄:看。¹¹般鼓:鼓名,其声似为引导舞场节奏而用。¹²眸:眼珠。¹³哇咬:动人的歌声。¹⁴皓:白。¹⁵摘:指正。¹⁶经营:往来之貌。¹⁷切:挨近。¹⁸拟:比并。¹⁹回:回顾。²⁰竦峙:耸立。²¹击:主动相斗。²²策:驱策。²³蹈:用脚踏地。²⁴顿趾:停脚。²⁵翼:轻。²⁶悠:远。²⁷辍:停止。²⁸还:同“旋”,急速。²⁹急节:旋律急迫。³⁰浮腾:跳跃。³¹累跪:双膝至地。³²跗踏:脚面向上踢起。³³摩跌:以足摩地佯装跌倒。皆舞蹈动作。³⁴纡形:弯腰。³⁵漼:同“催”,折貌。³⁶摧折:身向后仰、脚向后踢的舞姿。³⁷縠:绮罗之类,质地很细。³⁸纷猋:飞扬貌。³⁹纵弛:旋律由快而慢。⁴⁰殟殁:舞速舒缓。⁴¹矮蛇:即“逶迤”,回旋曲折貌。⁴²姌嫋:柔弱貌。⁴³曶:同“忽”。⁴⁴素蜺:白虹。⁴⁵黎收:指收敛容态。⁴⁶究毕:结束。⁴⁷迁延:后退。
于是欢洽宴夜,命遣诸客。扰躟就驾,仆夫正策。车骑并狎,巃嵸逼迫。良骏逸足,跄捍陵越。龙骧横举,扬镳飞沫。马材不同,各相倾夺。或有逾埃赴辙,霆骇电灭,跖地远群,暗跳独绝。或有宛足郁怒,般桓不发,后往先至,遂为逐末。或有矜容爱仪,洋洋习习,迟速承意,控御缓急。车音若雷,骛骤相及。骆漠而归,云散城邑。
于是欢洽¹²夜,命遣诸客。扰躟(ráng)³就驾,仆夫正策。车骑并狎,巃(lóng)(zǒng)逼迫。良骏逸足,跄捍¹⁰陵越¹¹。龙骧(xiāng)¹²横举¹³,扬镳(biāo)¹⁴飞沫。马材不同,各相倾夺¹⁵。或有逾埃赴辙,霆¹⁶骇电灭,跖地远群,暗跳¹⁷独绝。或有宛足¹⁸郁怒¹⁹,般桓²⁰不发,后往先至,遂为逐末。或有矜容²¹爱仪,洋洋²²习习²³,迟速承意²⁴,控御缓急。车音若雷,骛骤²⁵相及。骆漠²⁶而归,云散城邑。
译文:此时兴高采烈已到深夜,下令送走所有宾客。客人纷纷走向乘与,恭候的车夫对着马儿鞭策。众多的车马挤成一团,弄得相互排斥逼迫。骏马疾驰奔腾,向前踊跃超越。犹如游龙昂首横奔,从拉紧的辔衔旁飞出白沫。马的材性虽然不同,却无不相互奋勇争先。有的甩掉腾起的尘埃奔上正道,好像那天上的惊雷闪电。大大超过其他车马,迅速跑得老远老远。有的踡腿怀怒,徘徊不前;虽出发在后,却使前头的跟在自己后面。有的矜持仪容,庄敬和谐,迟速任意,或急或缓。车声似雷霆轰鸣,一辆接一辆地奔驰相连。络绎不绝地各回家中,在城里突然像云消雾散。
注释:¹洽:普遍。²宴:乐。³扰躟:纷乱。⁴驾:车。⁵正策:执鞭。⁶狎:互相排挤。⁷巃嵸:众多貌。⁸良骏:好马。⁹逸足:快步飞奔。¹⁰跄捍:踊跃。¹¹陵越:超越。¹²骧:举首。¹³横举:横走。¹⁴镳:马辔衔。¹⁵倾夺:恐后争先。¹⁶霆:疾雷。¹⁷暗跳:疾行。¹⁸宛足:踡腿缓步。¹⁹郁怒:憋着一腔怒气。²⁰般桓:排。²¹矜容:仪容庄重。²²洋洋:庄敬。²³习习:和调貌。²⁴承意:顺承御者(车夫)的意愿。²⁵骛骤:疾速。²⁶骆漠:即络绎,相连不断。
天王燕胥,乐而不泆。娱神遗老,永年之术。优哉游哉,聊以永日。
天王¹²³,乐而不泆(yì)。娱神老,永年之术。优哉游哉,聊以永日。
译文:君王与宾客共同娱乐,快乐而不放纵。精神舒畅竟至不知老年已到,这是一种长生的法宝。只要能够悠闲自得,就可顺利地度过这漫长的岁月。
注释:¹天王:君王。²燕:同“宴”,乐。³胥:皆。⁴泆:放纵。⁵神:精神。⁶遗:忘。⁷优哉游哉:自乐貌。⁸聊:且,助词。

  这篇赋主要描述丰富多彩的舞姿,表现华屋、绣帐之装饰,金酹、玉觞之奢华,宾客主人之沉迷。全赋铺陈有序,篇旨突出;其辞清丽、流畅,富有韵律。特别是对歌舞表演的传神描绘,为后人了解中国古代精湛的歌舞艺术留下不可多得的文字史料,其序言假托宋玉之口关于对舞蹈的看法,也使此赋成为中国传世最早的舞蹈表演艺术专论。作为汉代具有代表性的乐舞文赋,它反映出汉代人的舞蹈审美取向,其中提出的诸多乐舞美学理念为古代的舞蹈审美意识奠定了基础,成为整个中国舞蹈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层次分明,虽借用大赋惯用的形式,却散而不乱,有着严谨的结构。从开头到“玉曰:唯唯”是序言,以楚襄王游完云梦泽,使宋玉赋高唐之事为由起。接下来作者假托宋玉之口,引经据典从“歌以咏言,舞以尽意”推出“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认为赏诗歌不如听音乐,听音乐不如看舞蹈,舞蹈是比诗歌、音乐更能够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并推荐以“《激楚》《结风》《阳阿》之舞”来娱乐群臣。然而按照之前所述的周王室礼乐传统,《激楚》《结风》《阳阿》这些舞蹈激扬、靡丽,属于不登大雅之堂的“郑声”,因此楚襄王心有不安,反问宋玉这些舞都像“郑声”怎么办。接下来宋玉为“郑卫”之声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辩解,用孔圣人的张驰之道来比喻郑雅之乐小大不同,但各有优点。雅乐是用来宗庙祭祀娱乐神与先祖的,郑卫乐舞是用来私室里娱乐朋友沟通感情的,闲暇时放松娱情,并不以之教化百姓,没有什么危害。楚襄王正中下怀,于是让宋玉作《舞赋》。序言主要是交待作赋的缘起,用的是汉大赋习用的借此而言彼笔法。

  正文部分分六段。前两段写舞前。从“夫何皎皎之闲夜兮”到“改恒常兮”是第一段,描绘乐舞之前的场景,即月夜酒酣盛况,写出了观舞者的情态。从“于是郑女出进”到“志不劫”是第二段,写舞者出场,作舞前的准备。从此段歌者唱词来看,沿用楚辞体式,每句句中用“兮”字调节语韵,歌曲应是悠远清扬之音。唱词内容可以理解为舞者舞蹈之前精神状态的调整,也可以理解为请观舞的宾客放松精神,随乐曲歌舞进入超凡脱俗忘情的欣赏状态。

  中间两段写舞中。从“于是蹑节鼓陈”到“诸工莫当”是第三段,写独舞的高超技艺。此段关于舞蹈动作的描绘细致传神,充分展示了两千年前的汉代歌舞盛宴上,技艺超绝的舞者在众多乐人伴奏、陪侍下独自踏鼓起舞的情景。文字的描述先从腰部动作开始,前俯后仰,左倾右倒;再写运动的状态,行走若飞翔,高起若惊鸿,每招每式皆应节应声;接着再细述长袖的舞动,飘飞的长袖上下飞腾,缓如燕归,急如惊鸿;最后总结整体舞姿是既娴雅柔和又迅捷轻盈当真美妙绝伦。从“于是合场递进”到“莫不恰悦”为第四段,写群舞的动人场面。此段描绘的是群舞时各显其异的轮流表演,这种群舞的编排和表演方式在现代中国古典舞以及各国民族舞蹈中还经常出现。在大量出土的汉画像石中,这种群舞时各展其能的表演也多有发现。这两段先写独舞之状,次写群舞之状。其刻画形容之细腻委曲,固非《招魂》《七发》中写舞的段落可及;而写独舞者的神情,强调其“怀悫素之洁清”,“气若浮云,志若秋霜”,用意尤较他人为高。它表现出作者不仅注意到她的优美舞姿,而且已洞察到她的高尚情操,并且有意识地把它揭示出来,使欣赏者的思想也因此得以提高。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创作尝试。

  后两段写舞后。从“于是欢治宴夜”到“云散城邑”是第五段,写散场时的纷乱动态,表现了曲终人散、车马熙攘的热闹状况。从“天王燕胥”到最后是第六段,作为尾声,对舞蹈活动的意义给予简要的评定。

  《舞赋》全篇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辞汇丰富,流畅自然,把一个完整的舞蹈过程,描绘得活灵活现。正文部分每段赋旨明确,辞华意丽,描摹事物细致入微,刻画人物生动形象,特别是对舞蹈动作的描述更是贴切富有想象力,像摄像机一样将两千年前的精湛舞技描绘的如在世人目前。因此,它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史料价值。

参考资料:
1、 魏耕原.历代小赋观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71-79
2、 李继红 马丽.傅毅《舞赋》赏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2):38-39
3、 马积高.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14-115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龙洞山农¹叙《西厢》²,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hé)³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jù)也。
译文:龙洞山农在为《西厢记》写的序文末尾说:“有识之士不以为我还有童心的话,就知足了。“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贸然失落呢?
注释:童心:孩子气;儿童般的心性。这里引申为本性;真心。¹龙洞山农:或认为是李贽别号,或认为颜钧,字山农。²《西厢》:指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³曷:何,什么。⁴胡然而遽失:为什么很快就失去。遽:急;突然。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¹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²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³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zhù)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dǔ)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译文:人启蒙的时候,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去了。久而久之,所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班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雍塞了自己的童心。既然书生会因为多读书识现而雍蔽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要热衷于著书立说以至于迷人心窍呢?童心一旦雍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失,而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却入主心灵的缘故。
注释:¹闻见:听到的和看到的,指儒家思想。²而以为主于其内:耳闻目睹的东西进入人心,变成了心灵活动的主持者。³扬:发扬。⁴固:本来。⁵见:通“现”。⁶著:显现。⁷达:畅通。⁸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是因为那不是内里含有童心,外显而为美,不是内再忠厚老实的德性而发出的辉光。⁹卒:最终。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¹,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²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³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yān)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¹⁰,更说什么《语》《孟》¹¹乎!
译文:既然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说得天花乱坠,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因被假人忽视埋没而后人无从得知的,不知有多少。原因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闻见、道理就会失去立脚之地,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诗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古诗演变成六朝诗外,近体格体,古文也发展为唐朝传奇,金代院本,元人杂剧,《西厢记》,《水浒传》,还有当今应科举的八股文,凡是讲求圣人之道者都是古今杰出的文章,绝不能以时代先后为标准,厚古薄今。所以,我对那些发自内心的文章体会最深,实在用不着言必称六经,言必称《论语》、《孟子》。
注释:¹工:精巧。²文:写(文章)。³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⁴湮:埋没。⁵诗何必古《选》:《文选》收录的古诗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指南朝梁代萧统编的古诗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古:推崇。⁶变而为近体:指诗歌变由古体变为近体律体。近体:指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⁷传奇:指唐人的传奇小说。⁸院本:金代行院演出的戏剧脚本。⁹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文章,也就是八股文。¹⁰六经:指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¹¹《语》《孟》:指《论语》《孟子》,《四书》中的二种。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¹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měng)²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³,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sǒu)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译文:六经、《论语》、《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不然的话,也是那班糊涂弟子们,追忆老师的言语,或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集成书。后代书生,不明此理,就以为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论,而奉若经典。又哪里晓得,这其间多半根本不是圣人的精论呢!即使真有圣人讲的,也是有的放矢,不过就一时一事,随机应答,以点拨那些不开窍的弟子罢了。对症下药,不拘一格,怎么可以当成万古不变的真理呢!显而易见,六经、《论语》、《孟子》早已被拿来用做道学家唬人的工具,伪君子藏身的挡箭牌了,绝对没法和发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语的。呜呼!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作文之本呢?
注释:¹过:过分。²懵懂:糊涂。³察:知晓。⁴道学:指道学家。⁵渊薮:原指鱼和兽类聚居的处所。比喻人或物聚集的地方。⁶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我又从哪里能够找到一个童心未曾失掉的真正大圣人,可以与他谈一谈文章的道理呢?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收录于《焚书》。该文写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5年),主要是用来驳斥耿定向的理论。

  李贽在该文中主要阐述了“童心“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赤子之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要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这在当时道学僵化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李贽的“童心“,其实是新儒家学者先天性善论的继承和发挥。他说,所谓“童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这种“本心“是最纯洁的,未受一切污染的,因而他也是最完美的,最具一切美好的可能性的。“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实则是人的个性和主体价值的自觉。如果丧失了这种自觉的“本心“,那么,人就失去了个体价值,人就不再能以一个真实的主体而存在:“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而道学及其教育却使人的这种纯洁“童心“丧失殆尽,丧失人的真实存在的价值:“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总之,由于道学的教育,闻见、道理、名誉等的刺激引诱,人就会失掉其本来的善良本性,从而失去为善的内在根据。反过来说,只有断绝道学教育所灌输的闻见、道理等,才能保证“纯真无伪最初一念之本心“。而所谓闻见道理都来自圣贤之书,即是程朱义理。“多读书识义理“,使仁义道德的说教由耳目闻见入主于身心之中,取代了“童心“,使人们的语言、行为都变得虚伪,“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想由“多读书识义理“的途径达到“内含以章美,笃实生辉光“,只能适得其反。正是这些圣贤之书所传播的“闻见道理“障人“童心“,使人“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正是道学教育败坏人才,败坏政事,败坏社会风气,造成一派虚假。“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 者,又岂少哉?“总是,道学教育使人丧失自然纯朴真挚的“童心“,道学家们都是一伙“失却真心“,专门说假话、做假事,写假文的“个人“,他们把社会变成了“无所不假“的欺诈场所。

  李贽从“童心“出发,大胆地揭露了伪道学家的虚伪本质,把“六经“,“《语》、《孟》“等圣经贤传当作一切虚假的总根源,大胆地否定了传统的经典教材。李贽认为这些圣经贤传真伪难考,是非不辨,根本不能奉为经典。“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贤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即便是圣人所说的话,也“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因而,“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这种观点在当时是十分大胆的,表现了李贽反教条、反传统、反权威的叛逆精神。这对人们摆脱程朱理学的思想束缚,敢于发露“童心自出之言“,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

  李贽的时代,正是八股盛行,依经出题作文、代圣人立言,不能表达独立见解的文风泛滥的时代。李贽却认为,“童心“即“真心“是文章的直接本源。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换句话说,即天下最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性实情的流露,性情已真,则其文无所不真。不管什么时代,不拘何种体裁,都显示出作者的精神风貌,都是真有价值的。“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因此,他认为,所读的书是不应该受到限制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且书本知识、读书内容也是日渐其新、日益发展丰富的。所以,只要出于“童心“的作品,不分时代和文体,都应该是读书的内容。甚至认为“东国之秘语,西方之至文,《离骚》、班、马之篇,陶、谢、柳、杜之诗,下至稗官小说,宋元名人之曲“,“申韩之书“等,“肌臂理分,时出新意“。且“摅其胸中之独见“,都可“意人益智“。这种要求广读诸书,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读书为文的主张,是与其主张自由、解放的思想相一致的。只有这样读书,才能够不受一经一说的约束与专断,避免由于学术上的狭隘性而造成的“圣经贤传“的思想垄断而丧失“童心“。

  但李贽所肯定的“自然之性“的真挚“童心“,是从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出发的,其主要矛头是程朱理学及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的论。这本身也就是陆王心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学术旨趣之一。

  李贽的“童心“在本质上既近阳明又近佛。王阳明道:“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不能加损于毫末也。“ 将李贽的“童心“一比较即可看到,李贽的所谓“童心“受到外来的闻见、道理、名誉等种种刺激引诱以致失去本来面目,即阳明所谓“良知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李贽所谓“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也即是王阳明所谓“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不能加损于毫末也“。

  从学术关系来看,李贽实也属于王学左派。他在南京时曾师事泰州学派的学者王襞。王襞是王艮的儿子,幼闻庭训,王艮在淮南讲学时,王襞长期在左右,对于“乐学“之说尤多发挥。据此可知李贽与泰州学派的渊源,他是得泰州之传。再者,受佛道影响原也是泰州学派的特征之一,这一点,李贽自己也是明白承认的。他在《阳明先生年谱后语》里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不幸年逋四十,为友人李逢阳、徐用检所诱,告我龙溪先生语,示我阳明王先生书,乃知得道真人不死,实与真佛真仙同,虽倔强,不得不信之矣。“李贽的《与马历山书》中,“童心“、“真心“,亦有此意:“人人各具有,是大圆镜智,所谓我之明德是也。是明德也,上与天同,下与地同,中与千贤万圣同。彼无所加,我无所损。“

  李贽的《童心说》对于当时文坛的反复古主义起过积极的作用。明代文坛前后七子在作文教育上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对前人规步矩随,丝毫没有自家的精神气魄。即便是前七子中最负盛名的李梦阳,钱牧斋也批评他说:“献吉以复古自命,曰:古诗必汉魏,必三谢,今体必初盛唐、必杜,舍是无诗焉。牵率模拟,剽窃于声句字之间,如婴儿之学语,如童子之洛诵,字则字,句则句,篇则篇,毫不能吐其心之所有,古之人固如是乎?天地之运会,人世之景物,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而必曰汉后无文,唐后无诗,此数百年之宇宙日月,尽皆缺陷晦蒙,直待献吉而洪荒再辟乎?“批评很辛辣。前后七子在程朱理学及八股文风的禁锢之下,“不能吐其心之所有“,相率为假古董。李贽针对文坛颓风,提倡以“真“对“伪“的《童心说》,反复古派最有力的袁宏道,即多受其思想的影响。

  总之,《童心说》以其强烈地反对道学教育及封建名教的束缚,反对权威和僵化,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特征,具有了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它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压制人的个性和情感,程朱理学摧残人们精神和理智的一种抗争;它提倡个性的自由解放,以及自由发展的人本主义;它是封建名教重压下的人的主体的觉悟;它与初步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这种见解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无论是对文艺批评,还是对教育的理论与实施,都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

参考资料:
1、 王肇亨.评李贽的《童心说》:《零陵师专学报》,1981:1

tóngxīnshuō

zhì míngdài 

    lóngdòngshānnóng 西xiāng  yún  zhīzhěwèishàngyǒutóngxīn  tóngxīnzhě zhēnxīn ruòtóngxīnwéi shìzhēnxīnwéi tóngxīnzhě juéjiǎchúnzhēn zuìchūniànzhīběnxīn ruòshīquètóngxīn biàn便shīquèzhēnxīn shīquèzhēnxīn biàn便shīquèzhēnrén rénérfēizhēn quányǒuchū tóngzhě rénzhīchū tóngxīnzhě xīnzhīchū xīnzhīchū shī rántóngxīnránérshī 

    gàifāngshǐ yǒuwénjiàncóngěrér érwéizhǔnèiértóngxīnshī zhǎng yǒudàocóngwénjiànér érwéizhǔnèiértóngxīnshī jiǔ dàowénjiànduō suǒzhīsuǒjuéguǎng广 shìyānyòuzhīměimíngzhīhǎo éryángzhīértóngxīnshī zhīměizhīmíngzhīchǒu éryǎnzhīértóngxīnshī dàowénjiàn jiēduōshūshíérlái zhīshèngrén chángshūzāi ránzòngshū tóngxīnzài zòngduōshū tóngxīnérshǐ使zhīshīyāněr fēiruòxuézhěfǎnduōshūshíérfǎnzhàngzhī xuézhěduōshūshízhàngtóngxīn shèngrényòuyòngduōzhùshūyánzhàngxuérénwéi tóngxīnzhàng shìérwéiyán yányóuzhōng jiànérwéizhèngshì zhèngshìgēn zhùérwéiwén wénnéng fēinèihánzhāngměi fēishíshēnghuīguāng qiúyǒuzhīyán  suǒzhě tóngxīnzhàng ércóngwàizhěwénjiàndàowéizhīxīn 

    wénjiàndàowéixīn suǒyánzhějiēwénjiàndàozhīyán fēitóngxīnchūzhīyán yánsuīgōng  fēijiǎrényánjiǎyán érshìjiǎshì wénjiǎwén gàirénjiǎ suǒjiǎ yóushìérjiǎyánjiǎrényán jiǎrén jiǎshìjiǎréndào jiǎrén jiǎwénjiǎréntán jiǎrén suǒjiǎ suǒ mǎnchǎngshìjiǎ ǎirénbiàn ránsuīyǒutiānxiàzhīzhìwén yānmièjiǎrénérjìnjiànhòushìzhě yòushǎozāi  tiānxiàzhīzhìwén wèiyǒuchūtóngxīnyānzhě gǒutóngxīnchángcún dàoxíng wénjiàn shíwén rénwén yàngchuàngzhìwénérfēiwénzhě shī xuǎn  wénxiānqín jiàngérwéiliùcháo biànérwéijìn yòubiànérwéichuán biànérwéiyuànběn wéi wéi 西xiāng  wéi shuǐchuán  wéijīnzhī jiējīnzhìwén érshíshìxiānhòulùn ·yīnshìéryǒugǎntóngxīnzhězhīwén gèngshuōshénmeliùjīng gèngshuōshénme    mèng  

    liùjīng     mèng  fēishǐguānguòwéibāochóngzhī chénwéizànměizhī yòurán kuòmén měngdǒng shīshuō yǒutóuwěi hòuqián suísuǒjiàn zhīshū hòuxuéchá biàn便wèichūshèngrénzhīkǒu juédìngzhīwéijīng shúzhībànfēishèngrénzhīyán zòngchūshèngrén yàoyǒuwéiér guòyīnbìngyào suíshíchǔfāng jiùděngměngdǒng kuòményúněr yàojiǎbìng fāngnándìngzhí shìwéiwànshìzhīzhìlùn ránliùjīng     mèng  nǎidàoxuézhīkǒushí jiǎrénzhīyuānsǒu duànduàntóngxīnzhīyánmíng  yòuānzhēnzhèngshèngréntóngxīnwèicéngshīzhěérzhīyánwénzāi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秋山敛(liǎn)余照¹,飞鸟逐前侣。
译文:秋山收敛了落日的余晖,倦飞的鸟儿鼓动着翠羽,鸣叫着互相追逐遁入山林。
注释:木兰:落叶乔木,叶互生,倒卵形或卵形,开内白外紫大花。¹敛余照:收敛了落日的余晖。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彩翠¹时分明,夕岚²无处所³
译文:此时鲜艳翠绿的山色分外明显,傍晚山林的雾气丝丝缕缕飘忽不定。
注释:¹彩翠:鲜艳翠绿的山色。²夕岚:傍晚山林的雾气。³无处所:飘忽不定。
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将为穹谷¹(kān)²渊池³于郊邑(yì)之中,则必辇(niǎn)山石,沟涧壑(hè),陵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译文:如果打算在城邑营造幽谷、峭壁和深池,那就必须运载山石,开凿山涧沟壑,逾越险阻,耗尽人力,才可能办到。可是要想有那种天造地设的景致,则不能做到。而不必耗费民力,顺应地形,且能保持天然之美,这种在过去很难办到的事情,如今在这里出现了。
注释:¹穹谷:深谷。²嵁岩:峭壁。³渊池:深地。⁴辇:人推或拉的车,这里用如动词,用车装载的意思。⁵沟:这里用如动词,沟通,开凿的意思。⁶陵绝:超越。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永州实惟九疑¹之麓。其始度(duó)²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yì)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huí)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pā)毒卉(huì),乱杂而争植,号为秽(huì)墟。
译文:永州在九嶷山麓,最初在这里测量规划的人,也曾环绕着山麓建起了城市。这里有山石,却被茂密的草丛遮蔽着;这里有清泉,却埋藏在污泥之下,成了毒蛇盘踞,狸鼠出没有地方。嘉树和恶木,鲜花与毒草,混杂一处,竞相疯长。因此被称为荒凉的地方。
注释:¹九疑:即九疑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境内。²度:量度,这里有勘测规划的意思。³翳:遮蔽。⁴奥草:深草。⁵涂:污泥。⁶蛇虺:一种毒蛇。⁷蟠:盘屈而伏。 ⁸葩:花。⁹卉:草。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¹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shān)²其芜³,行其涂。积之丘如,蠲(juān)之浏如。既焚既酾(shī),奇势迭(dié)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fū)舒;视其蓄,则溶漾(yū)¹⁰。怪石森然,周于四隅(yú)¹¹。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¹²(wēi)(suì),堆阜(fù)突怒。乃作栋宇¹³,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wǔ)¹⁴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lù)之崖,间厕¹⁵隐显。迩¹⁶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qiáo)¹⁷之内。
译文:韦公来到永州,过了一个月,州政大治,没有多少事情。望着这块土地,感到它很不平常,才让人铲除荒草,挖去污泥。铲下来的草堆积如山,疏通后的泉水晶莹清澈。烧掉了杂草,疏通了清泉,奇特的景致层出不穷。清秀和污浊分开了,美景代替了荒凉。看那树木,则清秀挺拔,枝叶舒展;看那湖水,则微波荡漾, 曲折萦回。怪石森然繁密,环绕四周。有的排列成行,有的如同跪拜,有的站立,有的卧倒。石洞曲折幽深,石山突兀高耸。于是在此建造厅堂,作为观赏游玩的地方。所有的怪石无不适应地形地势,献技于堂庑之下。新堂的外边,高原和山连接,林木覆盖的山脚悬崖,穿插交错,或隐或现。绿色的原野从近处伸向远方,跟碧蓝的天空连成了一体。这一切,都汇集在门楼之内。
注释:¹理:治理。²芟:割除。³芜:荒草。⁴行:流通,流动。这里是疏导的意思。⁵蠲:清洁,使动用法。⁶浏如:水清澈的样子。⁷酾:疏导。⁸蓄:指积蓄的湖水。⁹溶漾:水动荡的样子。¹⁰纡余:曲折萦绕。¹¹四隅:这里指四方。¹²窍穴:这里指山洞。逶邃曲折深远。¹³栋宇:堂屋。¹⁴庑:堂下四周的屋子。¹⁵间厕:参加,这里是交错的意思。¹⁶迩:近。¹⁷谯门:古代建筑在门楼上用以了望的楼。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
已乃延¹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²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³?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lù)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kǎi)法。
译文:新堂盖好后,使君便邀请客人前来参观,接着又设宴娱乐。有的边赞誉,边祝贺说:“看到您修建这新堂,便知道您的心志。您随着地势开辟出胜景,难道不就是想顺着当地的风俗来形成教化吗?您铲除恶木毒草而保留嘉树鲜花,难道不就是想铲除凶暴而保护仁者吗?您挖除污泥而使清泉流淌,难道不就是想除去贪污而提倡廉洁吗?您登临高处而纵目远望,难道不就是想让每个家庭都安定和富饶吗?既然这样,那么建这个新堂难道仅仅是为了草木土石清泉流水怡人心意,或是为了观赏山峦、原野和树林的景色吗?该是希望继使君后治理这个州的人,能够通过这件小事,懂得治民的大道理啊。”宗元请求把这篇记文镌刻在石板上,嵌在墙里,编入书中,作为刺史的楷模法式。
注释:¹延:邀请。²择:应作“释”,舍弃。³晓:据另本,晓应作“饶”,富裕。⁴措:放置。这里是嵌置的意思。⁵编:指编入书籍。⁶二千石: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后来习惯也称州郡一级的长官为二千石,这里指州刺史。结句一作“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屋漏,以为二千石楷法。”(见《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记述了韦使君修建新堂的过程和前后的深刻变化,赞颂了他居高望远,顺应民情,铲除残暴,废除贪污,保护贤良和富民的政策。这些过誉之词实则表现了柳宗元对如何作好一方官员的看法,寓示了在被贬谪的困苦中他仍然坚持政治改革的主张和理想,表现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本文先由反面设喻,导入本题;中段重在写景,末段重在颂人。写景详明,处处为下文伏笔;颂人汩汩涛涛,层层推进,句句与上文呼应,前后浑为一体。文章立意新颖,结构严密。文中穿插赋体(骈散互见),极力铺陈,着力渲染,文如行云流水,辞采清丽,画面鲜明,语言洒脱,音韵优美,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散文。金圣叹评论此文:“奇特在起笔,斗地作二反一落,如槎桠怪树,不是常观”。论议部分还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政治观点。更是难能可贵,文如其人,作者本人也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文章分为三段。在第一段中,作者间接表述了对永州奇异风光的深刻印象。生长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柳宗元,认为在城郊之中很难出现那种峭壁深谷的奇异景观,如果用人工修造出来,则“疲极人力”。大概柳氏在长安见过这样的人工胜景,而深知其耗费之巨。永州的奇景,自然而成,令他感叹,“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这个起段,是全篇拓展文意的基础。段中的几个短句,如:“辇山石,沟涧壑,陵之险阻,疲极人力”,读来简洁精炼,表现出作者运用文字的工力。

  下一段,作者简略描摹出永州州治所在的自然景观:“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

  唐朝时的永州,辖地包括了现在湘、桂两省的交界地区,为零陵(约当今湖南零陵、东安)、祁阳(约当今湖南祁阳、祁东)、湘源(约当今广西湘源)三个县。永州府所在地是零陵,正在九嶷山西北麓。这一带是丘陵山区,气候温和湿润,唐朝时尚是人烟稀少、荒凉冷僻的未开化地区,草石相杂,水土交融,虫兽盘桓,自然景色十分秀丽。但当时之人似乎不欣赏过份天然的去处,厌其杂乱无章,草木横生。柳氏的评价,反映了这种审美观:“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茂盛的树木中有恶木,绚丽的花草中有毒花,好坏杂居,善恶难分,实在不是一个清新洁净的去处。在这里,柳宗元的写景包含了更深的含意,暗示了他对朝政的贬斥和人生爱憎之情,是画龙点晴之笔。新来的刺史韦公对“新堂”之地的价值幸而有鉴赏力,“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从这里开始,新堂才被开发出来。韦公不仅有认识,更有行动,动员人力进行修葺,按照人的审美观改善环境,使自然景观焕然一新,悦目怡人。于是“清浊辨质,美恶异位”。尽管唐朝的改革者均罹不幸,命运多舛,但柳宗元对他的政治抱负始终怀有美好的向往和实现的愿望。所以,文中此处借“新堂”的“清浊美恶”,憧憬着改革派的政治理想。治理后的“新堂”,柳氏作了一番描写:

  “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外。”全段的叙写,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的写景手法,先由内及外,再由近及远,把一处风光佳景的新意表达得恰成气象。文字短促而有力,概括了柳宗元的语言风格。

  以上两段,先是喟叹自然美的鬼斧神工,又对自然美的不合谐产生疑问,由物及世,由物及人,可见下笔之前成竹在胸,先扬而后抑,复而别开洞天,表达了柳宗元写景的真实寓意。

  最末一段,柳宗元别出机抒,从韦公身上引出联想,夹叙夹议,抒发他的善政益民的封建吏治思想:“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

  柳宗元在这里所用的反诘句,可知文章虽是写“新堂”,但不全为写“新堂”。四个反诘句的排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全文立意的点晴之笔,它突然而来又待机已久,与前面文字有着密切关联。柳氏认为韦公治理“新堂”,足以反映韦公的远大志向,所谓“视其细知其大也”,事情虽细微,却反映出一个人的人格操品之大节。“美、仁、清、廉”都是封建道德的核心思想,柳宗元把“新堂”的景观和韦公的吏治最终联贯到这些思想上来,期望以此为“二千石楷法”。明确地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和寄望。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2、 傅德岷.《古文观止鉴赏》:崇文书局,2010
3、 关永礼.《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

yǒngzhōuwéishǐ使jūnxīntáng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jiāngwéiqióngkānyányuānchíjiāozhīzhōng niǎnshānshí gōujiàn língjuéxiǎn rén nǎiyǒuwéi ránérqiútiānzuòshēngzhīzhuàng xiányān rén yīn quántiān zhīsuǒnán jīnshìzài 

    yǒngzhōushíwéijiǔzhī shǐduózhě huánshānwéichéng yǒushíyān àocǎo yǒuquányān  shéhuǐzhīsuǒpán shǔzhīsuǒyóu màoshùè jiāhuì luànérzhēngzhí hàowéihuì 

    wéigōngzhīlái yuè shènshì wàng qiězhī shǐmìngshān xíng zhīqiū juānzhīliú fénshī shìdiéchū qīngzhuóbiànzhì měièwèi shìzhí qīngxiùshū shì róngyàng guàishísēnrán zhōu huòlièhuòguì huòhuò qiàoxuéwēisuì duī nǎizuòdòng wéiguānyóu fánlèi xíngshì xiàotángzhīxià wàizhīliánshāngāoyuán línzhī jiànyǐnxiǎn ěryán绿 yuǎnhùntiān xiánhuìqiáoménzhīnèi 

    nǎiyánguān yàn huòzànqiěyuē  jiàngōngzhīzuò zhīgōngzhīzhì gōngzhīyīnérshèng yīnchénghuà gōngzhīshìèérměi chúcánéryòurén gōngzhījuānzhuóérliúqīng fèitānérlián gōngzhīgāowàngyuǎn jiāérxiǎo rán shìtáng cǎoshíshuǐquánzhīshì shānyuánlínzhīguān jiāngshǐ使gōngzhīzhě shìzhī  zōngyuánqǐngzhìzhūshí cuòzhū biānwéièrqiānshíkǎ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