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深并溪入,无数桃花闹春色。水面红云欲崩坏,波间烂锦光相射。
武陵源深并溪入,无数桃花闹春色。水面红云欲崩坏,波间烂锦光相射。
昔人误行偶见之,归来醉眼眩红碧。秦时鸡犬不闻声,但觉晓窗烟雾白。
昔人误行偶见之,归来醉眼眩红碧。秦时鸡犬不闻声,但觉晓窗烟雾白。
那知紫府亦仙源,此华万树烧晴川。少年苾刍谁教汝,照花作意开幽轩。
那知紫府亦仙源,此华万树烧晴川。少年苾刍谁教汝,照花作意开幽轩。
灵云说悟被花笑,南泉欺客花不言。何如睡足无一事,倚栏红雨春风颠。
灵云说悟被花笑,南泉欺客花不言。何如睡足无一事,倚栏红雨春风颠。
愁来想见故山路,未归先作山中篇。
愁来想见故山路,未归先作山中篇。
释德洪

释德洪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1089),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6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xì)
译文:微风轻摇着庭院中的树木,细细的飞雪落入竹帘的缝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yíng)¹如雾转,凝阶²似花积。
译文:雪花像雾一般在空中飘转着,凝结于台阶好似落花堆积。
注释:¹萦空:在空中萦绕、飘动。此处是写雪花凌空盘旋之姿。²凝阶:凝结于台阶。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不见杨柳春¹,徒见桂枝白²
译文:看不见院中空柳发芽迎春,只见桂枝上挂满白色的雪花。
注释:¹杨柳春:指杨柳发出绿叶。²桂枝白:指桂树开花。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零泪¹无人道²,相思空何益。
译文:伤心泪下,愁情无人可以倾诉,这般多情愁思又有何益?
注释:¹零泪:落泪。²道:诉说。

  这首诗写的是江南特有的细雪,诗人名为咏雪,实为伤怀。作品中所写的雪,既不是银妆素裹的旷野之雪,也不是漫天飞舞的吉征瑞兆之雪,而是江南庭院中的细雪。作者立于帘下,他的眼界也未曾超出庭院的上下前后。

  首句写风摇庭院之树,是因树动而知风,并且知是微风,显然庭树之动不同于大风下之摇动。次句的“细雪”与前面的“微风”相应,都具有江南雪景的特点。“下帘隙”的“下”,正与风之微、雪之细相应,故能从竹帘缝隙中落入。

  “萦空”二句写雪在空中、阶上之姿。这里的“转”为回环飘动之意。雪萦绕于空中如雾一样回转不定,这种状态唯“细雪”才能有。因其“细”,故能“萦空”,似乎久飘不下;因其“细”,故迷朦“如雾”。“凝阶”与“萦空”相对,但见“萦空”,但见阶上之雪凝积如花,而不见其飘落。这与“下帘隙”不同。诗人立于帘下,见帘边之雪,故知从帘隙落下。

  “不见”二句用反衬法过渡,“杨柳春”是联想之景,是虚写,“桂枝白”是眼前之景,是实写,“白”字从色彩上暗合“雪”。“不见”、“徒见”对比鲜明,突出了雪后玉树琼枝的美丽景象。其实,这两句的作用又不止于此,在“不见”、“徒见”的顿挫间还透露出诗人盼春、思春的情感信息。这一联是由写景转入抒情的关键。

  “零泪”二句则直接展现诗人自我。“零泪”是伤怀的表现。有感如此,却无人可以倾诉,故自责多情若此,无益。直以此二句表现诗人的苦寂、孤独之感。触发诗人“相思”、“零泪”的是何物,诗中没明确讲。然而从前面对雪景的描绘中可以探知他的心曲。诗中先言“似花积”,又以“不见”春与“徒看”相对举,雪似花而非花,今但见非花之雪,不见春叶、春花。诗人的“相思”,就在于为似花之雪所引起的向往,在于对“不见”的春之盼望,对桂枝上徒具似花外观的假象的叹惋,同时,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机遇难逢的感伤。

参考资料:
1、 盛庆斌编著,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汉魏六朝诗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11,第274页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城尖径昃(zè)¹(jīng)(pèi)²愁,独立缥缈³之飞楼。
译文:尖峭的山城,崎岖的小路,以及插在城头的旌旗都暗自发愁。就在这样的地方,孤孤单单、若隐若现地耸立着一座飞腾的高楼。
注释:¹城尖径昃:城依山建筑(《上白帝城》所谓“城峻随天壁”),沿坡向上筑到山顶,过了山顶又沿坡向下,所以有“尖”处,“城尖”就是山尖。城尖两边的城头走道是倾仄(斜)的。²旌旆:旌旗,旆(音佩),本义为古代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³缥缈:高远不明之貌。楼高势若飞,故曰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峡坼(chè)¹云霾(mái)²龙虎卧³,江之日抱(yuán)(tuó)游。
译文:云霾隔断连绵的山峡,群山如同龙虎在静卧;阳光映照着清澈的江水,波光好像鼋鼍在浮游。
注释:¹坼:裂缝。²霾:指云色昏暗。³龙虎卧:形容峡坼云霾。⁴日抱:指日照。⁵鼋:大鳖。⁶鼍:鳄鱼。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扶桑西枝对断石¹,弱水东影随长流。
译文:扶桑西端的树枝遥对山峡的断石,弱水东来的影子紧接长江的流水。
注释:¹断石:指峡坼。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¹(lí)²叹世者谁子³,泣血迸空回白头
译文:拄着藜杖感叹世事的人究竟是谁?血泪飘洒空中,就在我满头白发回顾的时候。
注释:¹杖:拄(杖)。²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³谁子:哪一个。⁴泣血:形容极度哀痛,语出西汉李陵《答苏武书》。⁵回白头:掉转鬓发已白的头不再眺望。

  白帝城危耸于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之上,背负峭壁,前临大江,占据高峻山势,为三峡入口处著名胜景。杜甫晚年寄居夔州,咏白帝城作品颇多,此为其中之一。

  “城尖经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起句突出“白帝城最高楼”之高:城高路险,城头遍插旗帜,而旗帜亦愁城楼高险,则人愁不言而喻。白帝城楼高耸于此缥缈之际,凌空若飞,诗人驻立楼前,极目四望,胸襟益开。其立足之高,视野之阔,使得全诗在未展开之前已笼罩于一种雄奇壮丽的气势之中。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这一联是写楼头所见:忽而江峡若裂,云气昏晦,纵横怪石似龙盘虎踞,横卧波心;忽而江清水澈,日照当空,滩石于粼粼光影隐耀之中,又如鼋鼍怡然嬉游,阴晴气象殊异,而动人之处各不相让,两句并举,将楼头观景的倏忽万变写得活龙活现。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扶桑,为古神话中东方日出处一种神木,长约数千丈;弱水,为古神话中西方昆仑山下一条水流。此处是诗人登高临深,不禁心驰神往,设想出虚幻之境:如见扶桑西边的枝条正与山峡相对,弱水东边的影子似与长江相随。此前的诗人用此二典,一般是“东观扶桑曜,西卧弱水流”(曹植)的写法,而杜诗反向用之,是紧扣诗题,极力渲染城楼之高,可望扶桑西向;极言江流之远,可接弱水东来。以虚境写实景,于虚实之间传达神韵。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诗人的目光又从愈见虚渺的远景上落回楼头,孑孑老者,倚杖望空,情境与首联“独立”句相似,面对苍茫浩荡之江水,立此险峻峭拔之峰,心与物化,问“叹世者谁子?”似已达到忘我境界。但毕竟执着难遣,惟有泪洒天半。诗人一生漂泊,年逾半百仍不得归所,写此诗时离安史之乱平息不过三四年,朝野间百废待兴,国恨、乡愁,平生叹喟,郁积于胸,只有回首归去,让这地老天荒的萧瑟苍凉之感逐渐淡化消释于心罢了。

  这是一首句法用律体而音节用古体的拗体七律,其情绪勃郁,声调拗怒,互相配合,突破了七律中传统的和谐,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加上格局严谨,首联叙写楼高,二联摹写近景,三联拟想远境,末联感慨身世,起、承、转、合,诗法井然。正如清人王嗣奭《杜臆》评“此诗真作惊人语,是缘忧世之心,发之以自消其垒块,叹世二字,为一章之纲,泣血迸空,起于叹世。以迸空写楼高,落想尤奇。”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77-278

báichéngzuìgāolóu

 tángdài 

chéngjiānjìngjīngpèichóu piāomiǎozhīfēilóu 
xiáchèyúnmáilóng jiāngqīngbàoyuántuóyóu 
sāng西zhīduìduànshí ruòshuǐdōngyǐngsuíchángliú 
zhàngtànshìzhěshuí xuèbèngkōnghuíbáitóu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芙蓉¹不及美人妆,水殿²风来珠翠³香。
译文:芙蓉虽美但比不上美人的装扮,帝王的游船被风吹过飘来阵阵女子香。
注释:¹芙蓉:芙蓉花。²水殿:意为临水的殿堂或帝王所乘的豪华游船。³珠翠:表示珍珠和翡翠,也可表示盛装女子或蚌和翠鸟。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谁分含啼掩秋扇¹,空悬²明月待君王。
译文:谁料如今却只能含悲饮泣,终日以团扇掩面,夜夜站在皎洁词月光下,等待君王的恩宠。
注释:¹秋扇:比喻妇女年老色衰而见弃;或指秋日团扇。²空悬:悬在空中。

西gōngqiūyuàn

wángchānglíng tángdài 

róngměirénzhuāng shuǐdiàn殿fēngláizhūcuìxiāng 
shuífēnhányǎnqiūshàn kōngxuánmíngyuèdàijūnwáng 
络纬啼歇疏梧烟,露华一白凉无边。
络纬(wěi)¹啼歇疏梧烟,露华一白凉无边。
译文:在夜色苍茫之际,稀疏的梧桐树上笼罩着迷漾的烟雾,络纬的鸣声时断时续地啼着,一阵阵凉意沁人心肺,白露为霸,寒彻无边的大地。
注释:¹络纬:虫名,即莎鸡,俗称络丝娘﹑纺织娘。
纤云激荡月沉海,列宿乱摇风满天。
纤云激荡月沉海,列宿乱无风满天。
译文:轻云飘荡,明月已沉向海中,满天星宿闪烁,令人感受到阵阵秋风在天际吹拂。
谁人一声歌子夜,寻声宛转空台榭。
谁人一声歌子夜¹,寻声宛转空台榭(xiè)
译文:在万籁俱寂的秋夜中,络纬的唧唧声已经显得格外清晰,而歌声更是冲破静谧的夜空,回荡在亭台楼榭之间。
注释:¹子夜:即《子夜歌》,为南朝时流行在江南的民间歌曲,曲调菱怨。
声长声短鸡续鸣,曙色冷光相激射。
声长声短鸡续鸣,曙(shǔ)色冷光¹相激射。
译文:雄鸡连续不断地报晓,熹微的曙色与清冷的月光交融激射。
注释:¹冷光:月光。
该诗开头两句,诗人描绘秋风萧瑟的景象,形象化地写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天景象。“纤云微荡月沉海。列宿乱摇风满天。”写秋高气爽、轻云飘荡的天空景色,天空与大地的秋色相互呼应,极力渲染秋夜幽静的气氛。“谁人一声歌子夜,寻声宛转空台榭。”写空寂的楼台亭榭回荡着《子夜歌》的哀苦声音,《子夜歌》是南朝时流行在江南的民间歌曲,曲调多哀怨。在万籁俱寂的秋夜中,络纬的唧唧声已经显得格外清晰,而歌声更是冲破静谧的夜空,回荡在亭台楼榭之间,撩人情思,使人难以入眠。歌声冲破静谧的夜空,更增添一种悲秋的气氛。诗用“声长声短鸡续鸣,曙色冷光相激射”两句作结,描写雄鸡连续不断地报晓,熹微的曙色与清冷的月光交融激射,夜幕逐渐隐退的景象,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331页
2、 本社编,元明清诗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432页
蛾眉能自惜,别离泪似倾。休唱《阳关》第四声。情,夜深愁寐醒。人孤零,萧萧月二更。
(é)¹能自惜,别离泪似倾。休唱《阳关》²第四声。情,夜深愁寐(mèi)醒。人孤零,萧萧月二更。
译文:女人虽能克制感情自己珍重,但到离别之时也泪水如倾。就不要再唱那《阳关》曲的第四声。只因为离情,愁苦萦怀直至深夜睡了又醒,萧索冷落。人更感孤零,月到中天已二更。
注释:¹蛾眉:美人的代称。²《阳关》第四声:《阳关》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入乐府为送别之曲,名《渭城曲》,因反复诵唱,故又称《阳关三叠》。第四声指该曲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