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清白志,所实甑中尘。
休去无生涯,老来犹苦辛。
一麾了婚嫁,万事蠹精神。
与君尝大言,定作青山邻。
蹭蹬未携手,得无羞故人。
家有清白志,所实甑中尘。
休去无生涯,老来犹苦辛。
一麾了婚嫁,万事蠹精神。
与君尝大言,定作青山邻。
蹭蹬未携手,得无羞故人。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 35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青鸟海上来,今朝发何处?
青鸟¹海上来,今朝发何处?
译文:青鸟从海上飞来,现在要去哪里?
注释:¹青鸟:后以青鸟称神仙的信使。
口衔云锦书,与我忽飞去。
口衔(xián)云锦书¹,与我忽飞去。
译文:口里衔着盛有锦囊的书简,交给我,又忽地飞去。
注释:¹云锦书:形容来信如云霞一样华美。
鸟去凌紫烟,书留绮窗前。
鸟去凌紫烟¹,书留绮(qǐ)²前。
译文:青乌飞走了,直入紫色的云霄,送来的书简就留在了绮窗的前面。
注释:¹凌紫烟:翱翔于紫色的烟霞之上。²绮窗:雕饰华美的窗户。
开缄方一笑,乃是故人传。
开缄(jiān)¹方一笑,乃是故人²传。
译文:打开信封不由得笑起来,这封信原来是老朋友发来的。
注释:¹开缄:开封,打开信。²故人:老友,指元丹丘。
故人深相勖,忆我劳心曲。
故人深相勖(xù)¹,忆我劳心曲²
译文:在信中,友人一再情深意切地勉励我,说他因怀念我而心中忧伤。
注释:¹勖:劝勉。²心曲:心田,心间。劳心曲:劳费心神。
离居在咸阳,三见秦草绿。
离居¹在咸绮²,三见秦草绿。
译文:分别后他就住在咸阳,如今已三次见到秦地的草绿草黄。
注释:¹离居:离群索居。²咸绮:代指长安。
置书双袂间,引领不暂闲。
置书双袂(mèi)¹间,引领²不暂闲。
译文:我把这封信珍贵地藏在袖里,渴望见到友人,眺望远方。
注释:¹双袂:双袖。²引领:伸长了脖子眺望。
长望杳难见,浮云横远山。
长望杳(yǎo)¹难见,浮云横远山。
译文:伫望虽久,哪里有友人的身影?只有浮云缠绕着远方的山岗。
注释:¹杳:渺远。

  这首诗开篇六句以神奇恍宕之笔,借古诗中常用的传书使者青鸟为喻,巧妙地交待了接到友人来书的事件。从“青鸟海上来”到“书留绮窗前’’,其间似虚似实,变幻曲折,想象奇妙。

  “开缄”二句,承接上文,点明就里。“一笑”,见出诗人打开书后由疑虑转为快慰的心态变化;称元丹丘为“故人’’,说明二人交往已早,情谊深厚。下面二句交待来书内容。“深相勖”,见出勉励之切;“劳心曲”,见出忆念之深。这两句诗,将来书内容全部囊括,将元丹丘对诗人既勉励又忆念的一片深情表露无遗。

  最后六句转从诗人一方着笔,写他对友人的真挚怀念。“离居”二句借“咸阳”代指长安,表明诗人在长安已滞留了三年之久;一个“秦草绿”,已暗寓诗人见春草而思友之意。“置书”二句用“引领不暂闲’’力状诗人翘首远望的神态,正面表现浓重而炽热的思友情感。最后两句写望而不见的怅惘之情。“浮云横远山”,境界迷蒙而苍茫,以此作结,含蓄蕴藉,无限愁思流溢于言语之外。

  同时这首诗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青鸟的形象及其在这首诗中的作用。青鸟是神鸟,是西王母的使者。传说在西汉时候,汉武帝看到一只青鸟飞来,然后,西王母就到了。在这首诗里,青鸟就充当了李白的好朋友的信使。诗人天真地想:从东方飞来的信使呀,你具体是从哪里飞来的呢?衔着一封信来,丢到我手里就飞走了。天边云里,不见了你的身影,只有那封信还是实实在在的。很显然,诗人从神话里借来青鸟的形象,让这个可爱的小精灵传递自己与好朋友之间的思念。于是这种思念就显得很美。

  另一点要注意的是诗人的神态。是谁的来信呢?打开一看,是好朋友的,诗人由衷而笑。老朋友在信中一方面勉励诗人要克服困难,一定要在京城站稳脚跟;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读着来信,诗人不禁想到自己在长安已经三年,芳草绿了又黄了,黄了又绿了。三年过去了,自己却不能和亲密好友相聚。遥望好友的方向,浮云、远山截断思念的路。

  这里诗人的心情有一个先是开心后来忧伤的转化过程。接到友人的来信,知道是友人写的,无疑给在尘世中打拼的诗人以温暖的安慰。但诗人又被信中内容勾起了对以往美好时光的回忆。

  总体来说,这首诗清新俊逸,舒卷自如,写情而不外露,写景而含深情,配以奇妙的想象和形象的画面,盎然有味。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尚永亮.李白诗歌鉴赏.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85-86页

shīdàishūyuándānqiū--bái

qīngniǎohǎishàngláijīncháochù

kǒuxiányúnjǐnshūfēi

niǎolíngyānshūliúchuāngqián

kāijiānfāngxiàonǎishìrénchuán

rénshēnxiāngláoxīn

zàixiányángsānjiànqíncǎo绿

zhìshūshuāngmèijiānyǐnlǐngzànxián

zhǎngwàngyǎonánjiànyúnhéngyuǎnshān

断崖修竹,竹里藏冰玉。路转清溪三百曲,香满黄昏雪屋。
断崖修竹¹,竹里藏(cáng)冰玉²。路转清溪三百曲,香满黄昏雪屋³
译文:断崖上挺立着修长的翠竹,竹丛中盛开着冰清玉洁的梅花。绕过曲曲弯弯的清流长溪,黄昏中盖满白雪的小屋里香气飘洒。
注释: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检校:核查。山园:稼轩带湖居第,乃建于信州附郭灵山门之外者。¹修竹:高高的竹子。²冰玉:如冰似玉,指梅花。³雪屋:稼轩新居内一处宅院的名称。
行人系马疏篱,折残犹有高枝。留得东风数点,只缘娇嫩春迟。
清人¹系马疏(shū)(lí),折残犹有高枝。留得东风数点,只缘娇嫩春迟²
译文:过路人折梅在疏篱边系马,梅虽残仍然有高枝挺拔。高枝上留下了寒梅数点,是因为娇懒的春天还未到这山崖。
注释:¹清人:过路之人。²娇嫩春迟:春天娇懒而来迟。
此词主要描绘了山园里梅花生长环境与风韵。起笔谓梅花长在断崖峭壁间,与修竹为伍,有冰清玉洁的资质。以下一路观赏,由山麓而家园,由白昼而黄昏,幽香满园,点出山园之梅。过片二句的篱边梅残,是铺垫之笔,旨在推出高枝之梅。结末二句谓高枝数点,临风摇曳,风姿翩翩,其所以迟迟不落,挺立枝头,只是因为春天娇懒未到。全篇精妙之处正在于此,形神兼备,虚实相间,写活了梅花唤春报春的特有风神。
参考资料:
1、 谢俊华.辛弃疾全词详注(上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294-295
2、 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227-228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¹越女²腮。
译文:眼见南园花草繁茂可爱,花朵白少红多,泽鲜嫩恰如美女的香腮。
注释:南园:园名,在福昌昌谷(今河南省宜阳县三乡)。¹小白长红:是说花朵颜色白少红多。²越女:习称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这里泛指美女。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可怜日暮嫣香¹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译文:可惜到了黄昏,娇艳芳香的花儿凋零,随着春风飞落,像草草嫁出的女儿连媒人也不用。
注释:¹嫣香:娇艳芳香,指花。

  这是一首描摹南园景色、慨叹春暮花落的小诗。

前两句写花开。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花枝草蔓眼中开”,这句说眼见南园花草繁茂可爱。“开”主要是对“花枝”而言的,而诗中“草蔓”二字告诉读者,随着春深,绿草绿叶渐渐多了。万紫千红,逐渐会被“绿肥红瘦”的景象代替。“小白长红越女腮”这句用了一个比喻形容花朵的娇艳。“小白长红”就是白少红多的意思,也就是偏于红的粉红色,与“越女腮”连文,即以美人粉红的脸蛋来比喻花瓣色泽的鲜嫩。“越女腮”是由此产生的联想,把娇艳的鲜花比作越地美女的面颊,赋予物以某种人的素质,从而显得格外精神。

  后两句写花落。日中花开,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到了“日暮”,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无限惋惜的深情。是惜花、惜春,也是自伤自悼。李贺当时不过二十来岁,正是年青有为的时期,却不为当局所重用,犹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想到红颜难久,容华易谢,不免悲从中来。

  “落花不再春”,待到花残人老,就再也无法恢复旧日的容颜和生气。末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花落时身不由己的状态。“嫁与春风不用媒”,委身于春风,不须媒人作合,没有任何阻拦,好像两厢情愿。其实,花何尝愿意离开本枝,随风飘零,只为盛时已过,无力撑持,春风过处,便不由自主地坠落下来。这句的“嫁”字与第二句中的“越女腮”相映照,越发显得悲苦酸辛。当时盛开,颜色鲜丽,宛如西施故乡的美女。而今“出嫁”,已是花残“人老”,非复当时容颜,抚今忆昔,倍增怅惘。结句婉曲深沉,制造了浓烈的悲剧气氛。这首七言绝句,以赋笔为主,兼用比兴手法,清新委婉,风格别具,是不可多得的抒情佳品。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5-61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7-289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08-1013
4、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257-270

nányuánshísānshǒu--

huāzhīcǎomànyǎnzhōngkāixiǎobáizhǎnghóngyuèsāi

liányānxiāngluòjiàchūnfēngyòngméi(())

gōngběitiánchéngxiǎohānhuángsāngyǐngōnglián

zhǎngyāojiàntōupānzhéjiāngwèiwángjiǎncán((èr))

zhúqiāotiāowǎngchēqīngchánzàoguāngxié

táojiāoyíngxiàxiāngyuèyōngnéngzhǒngguā((sān))

sānshíwèiyǒuèrshíbáizhǎngxiǎojiǎshū

qiáotóuzhǎnglǎoxiāngāiniànyīnróngtāojuǎnshū(())

nánérdàigōushōuguānshānshízhōu

qǐngjūnzànshànglíngyānruòshūshēngwànhóu(())

xúnzhāngzhāilǎodiāochóngxiǎoyuèdāngliánguàgōng

jiànniánniánliáohǎishàngwénzhāngchùqiūfēng((liù))

zhǎngqīngláoluòbēikōngshěmànqiànhuīxiéróng

jiànmǎiruòshuǐjiànmíngcháoguīshìyuángōng(())

chūnshuǐchūshēngyànfēihuángfēngxiǎowěihuāguī

chuānghányuǎntōngshūhuǎngyōngxiānggōujìnshí(())

quánshāruǎnyuānyāngnuǎnànhuígāoměngchí

xièjiǔlánjiāogàibìngróngzhǒnglíng((jiǔ))

biānràngjīncháocàiyōngxīncáichūnfēng

shěnányǒuzhúkānshūlǎotóuzuòdiàowēng((shí))

zhǎngluánkǒujiābáizhòuqiānfēnglǎocuìhuá

téngxiéshōushíshǒuqiāntáizhǎngchúnhuā((shí))

sōnghēishuǐxīnlóngluǎnguìdòngshēngxiāojiù

shuíqiǎnqīngcáidàopèiqīngxiāorǎncháoxiá((shíèr))

xiǎoshùkāicháojìngzhǎngrōng湿shīyān

liǔhuājīngxuěmàizhǎngtián

shāshūzhōngyáolányuèxuán

shātóuqiāoshíhuǒshāozhúzhàochuán((shísān))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丈夫志四海¹,我愿不知老²
译文:大丈夫有志在四方,我愿不知老之将至。
注释:¹志四海:志在四方,谓志向远大。²不知老:不知老之将至。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亲戚(qī)共一处,子孙还相保¹
译文:和睦亲戚相共处,子孙相互爱护,相互依靠。
注释:¹相保:相互爱护,相互依靠。
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
(shāng)¹²朝日³,樽(zūn)中酒不燥
译文:面前饮酒、奏乐终日列,杯中美酒从不干。
注释:¹觞弦:代指饮酒与奏乐歌唱。²肆:陈列,谓摆在面前。³朝日:当作“朝夕”,指终日。⁴樽:酒杯。⁵燥:干燥。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缓带¹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译文:无拘无束尽情娱乐欢,常常早睡晚起床。
注释:¹缓带:放松束带,谓无拘无束。
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
(shú)¹当世士,冰炭²满怀抱。
译文:哪像当今世上人,满怀名利若冰炭。
注释:¹孰若:哪像。²冰炭:比喻贪禄和求名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
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百年归丘垄(lǒng)¹,用此空名道²
译文:身亡同样归坟墓,用此空名导向前!
注释:¹丘垄:指坟墓。²道:同“导”,引导。

  由于人生失意,“有志不获骋”,诗人也只得退而求自乐,这首诗便写隐居安处的自得之乐,同时对那些贪利求名的“当世士”表示鄙视。

  诗中“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觞弦戚朝日,樽中酒不燥”几句所表现出来的美好生活正和《诗经》“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孥”的理想人生态度与和谐家庭生活如出一辙。而“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的安逸闲适与那些“汲汲于富贵”的“当世士”的战战兢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诗人对眼前闲居之乐的满足。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201-217
2、 陈庆元等 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6-202
徐邈能中酒圣贤,刘伶席地幕青天,潘郎白璧为谁连。
徐邈(miǎo)¹能中²酒圣贤³,刘伶(líng)席地幕青天,潘郎白璧(bì)为谁连。
译文:徐邈醉得连酒的清浊能辨,刘伶以地为坐席以青天作帐幕,夏侯湛死后,潘安和谁合称连白璧。
注释:¹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三国时期魏国初建,官至尚书郎。²中:醉昏。³酒圣贤:言酒的清浊。⁴刘伶:魏末晋初的文人,“竹林七贤”之一,字伯伦,沛国人。⁵潘郎:即潘安,又名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西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恨无人借买山钱。
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恨无人借买山钱¹
译文:没有什么办法不让新白发增添,不如归葬于家乡熟知的青山上,抱恨没有人借给我购田买房隐居的钱。
注释:¹买山钱:购买田房隐居的钱。

  上片,借赞扬古代贤明之士来表达对同情者的仰慕之情。 “徐邈能中酒圣贤”,是隐喻徐得之的直言相谅,秉性修甚,颇有徐邈能识酒的清浊(世道清浊),醉而不问公事的洒脱气质。“刘伶席地幕青天”,是隐喻刘唐年隐居乡间,简从陋出的生活和贤明放达的性格,如同“竹林七贤”之一刘伶“屋无室庐,幕天席地”的旷达胸怀。“潘郎白璧为谁连”,是隐喻诗人潘大临与挚友的友善。两者分离,苏轼发出“潘郎白璧为谁连”的哀叹。苏轼有意将古之徐、刘、潘三贤才与今之徐、刘、潘三贤才同姓偶合,为的是表达苏轼向慕贤明,追求旷达的处世观。

  下片,直抒欲回朝不成,真做隐士又无奈的仕宦观。“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点明苏轼目前的“无可奈何”的政治处境和“新白发”的衰老生命。苏轼离开黄州友善的人后感到寂寞孤独。即是死后,不如归葬于家乡的青山秀水边。这是苏轼视死如归的坦荡的生死观。“恨无人借买山钱”,进一步写自己欲回朝不得,欲隐居不能的无奈愁绪。一个“恨”字道出了这种只能退步、安居现状的随缘心态。

  全词,运用三个历史人物来隐喻三个现实人物,再由三个现实人物而联想到苏轼自己的政治处境与适应心境,可谓借古喻今的绝妙构想。文字含蓄精练,蕴涵着丰厚的思想情感,是苏轼感旧词作中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47-849

huànshā··miǎonéngzhōngjiǔshèngxián--shì

miǎonéngzhōngjiǔshèngxiánliúlíngqīngtiānpānlángbáiwèishuílián

nàixīnbáiguījiùqīngshānhènrénjièmǎishānq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