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地迥宵烽息,西北楼高晚望迷。
东南地迥宵烽息,西北楼高晚望迷。
钱惟演

钱惟演

钱惟演(977—1034)北宋大臣,西昆体骨干诗人。字希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越忠懿王钱俶第十四子。从俶归宋,历右神武将军、太仆少卿、命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累迁工部尚书,拜枢密使,官终崇信军节度使,博学能文,所著今存《家王故事》、《金坡遗事》。 ▶ 1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
一昨¹陪锡(xī)²,卜邻³南山幽。
译文:前几天蒙您陪同前往南山,去寻找一处栖身之地与您为邻。
注释: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后作为对僧人的敬称。赞上人:即赞公和尚。¹一昨:昨天,过去。一为发语词。²锡杖:僧人所持之杖,亦称禅杖,此代指赞上人。³卜邻:选择邻居。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年侵¹腰脚衰,未便²阴崖秋。
译文:我年纪渐老腰脚乏力,在阴崖下居住实属不便。
注释:¹年侵:为岁月所侵,指年老。²未便:不便。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重冈北面起,竟日¹阳光留。
译文:我想找的是一块重冈北护、终日得阳的地方。
注释:¹竟日:终日,整天。
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茅屋买¹兼土,斯焉心所求。
译文:买所茅屋置点田地以终天年。
注释:¹买:一作“置”。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¹(shǔ)²(chóu)³
译文:听说西枝村的西边有个山谷,那里长满了杉树和漆树。
注释:¹杉:指树。²黍:指庄稼。《全唐诗》校:“一作漆,即黍。”³稠:多。
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亭午¹(pō)和暖,石²田又足收。
译文:正午时阳光颇为和暖,石田土质良好作物能够丰收。
注释:¹亭午:中午。²石:《全唐诗》校:“一作沙。”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
当期塞¹雨干,宿昔²齿疾³(chōu)
译文:所以我想等到雨停路干,牙疼的老病好了以后,再邀您同去西谷。
注释:¹塞:《全唐诗》校:“一作寒。”²宿昔:早晚,表示时间之短。³齿疾:才病。⁴廖:病愈。
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裴回¹虎穴²上,面势³龙泓(hóng)头。
译文:徘徊于虎穴之上,观览于龙潭之恻。
注释:¹裴回:今写作“徘徊”。²虎穴:山名。³面势:对面。⁴龙泓:水名。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
柴荆¹具茶茗,径²路通林丘。
译文:要是能在那里定居下来,我会在茅舍里备下清茶相待;也将踏着小路,拜访您的林丘。
注释:¹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的门,指村舍。²径:《全唐诗》校:“一作遥。”
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与子成二老¹,来往亦风流。
译文:让我们结成“二老”,相互来往,那也是很风流的呢!
注释:¹二老:指自己与赞上人。

  《寄赞上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二一八卷第八首。这可以说是一篇诗体书信。

  从内容着眼,这首诗可分三段。

  第一段八句,通过对前一次卜邻的回顾,引出诗人置“草堂地”的条件。杜甫到秦州后所以再三想到西枝村,就是因为那里有赞公这位“上人"的缘故。第二句中不言“卜居”而说“卜邻”,正是这个意思。三至八句说明“心所求”的地方应该是什么样子,反衬出“一昨陪锡杖"所以没有成功的原因。其中“年侵”以致“腰脚哀",由于“腰脚衰”,所以“未便阴崖秋”,脉络十分清楚。“未便"句从反面讲,“重冈”两句正面说,就是《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中所说的“要求阳冈暖”的意思。“茅屋”句写作者的另一条件;置草堂并购附近可耕种的土地。最后一句“斯焉”的“斯”统指上述各项,“心所求”总结全段。

  第二段包括“近闻”以下四句,描写“西枝西”的那条山谷。这里关于山谷的传闻,正照应上段中对草堂地的要求。“有谷”承“重冈”,不过一从“冈’’说,一从“谷"说;“亭午"句承“竞日”句,其中一写正午,一写全天;“石田”句承“茅屋”句,不仅“兼土",而且足收。那正是诗人理想的卜居之地。

  第三段包括“当期”以下八句。写诗人的愿望和设想:“塞雨干”、“齿疾瘳”之后,卜居西枝西谷,与赞公为邻,互相来往交游,共同欣赏西枝秀色胜景,以此为乐事。“柴荆”、“茶茗”,淡泊闲适,正是风流之处。

  这首诗的特点是层次清楚,内容丰富。从这首诗里,读者看到了一位失意老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期望。杜甫觉得自己已经年迈,腰腿也不灵便,不宜居住在阴冷的地方,如果有一块阳光充足的山坡上能搭建自己的茅屋,周围还有土地可供耕种,就心满意足了。当他听说西枝村西边有个地方,不但林木繁茂,风和日暖,而且有着旱涝保收的田地,便渴望能去那里居住。他通过诗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这一愿望得以实现,到时和赞上人你来我往,一同徜徉在山原,信步于林径,观看西枝村秀色美景;赏花品茶论经赋诗,是件多么令人惬意,使人羡慕的风流之事。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278页

zànshàngrén

 tángdài 

zuópéizhàng línnánshānyōu 
niánqīnyāojiǎoshuāi wèibiàn便yīnqiū 
chónggāngběimiàn jìngyángguāngliú 
máomǎijiān yānxīnsuǒqiú 
jìnwén西zhī西 yǒushāshǔchóu 
tíngnuǎn shítiányòushōu 
dāngsàigān 宿chǐ齿chōu 
péihuíxuéshàng miànshìlónghóngtóu 
cháijīngchámíng jìngtōnglínqiū 
chéngèrlǎo láiwǎngfēngliú 
无情流水多情客,劝我如曾识。杯行到手休辞却,这公道难得。曲水池上,小字更书年月。还对茂林修竹,似永和节。
无情流水多情客¹,劝我如曾识。杯行到手²休辞却,这公道³难得。曲水池上,小字更书年月。还对茂林修竹,似永和节
译文:流水无情,客人多情,如同似曾相识的老友劝我饮酒。杯行到手可不要推辞,这样的公道事是很难得的。弯曲的水道上,用小楷书写年月。还面对着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像当年王羲之永和年间在兰亭集会一样。
注释:¹多情客:指苏轼自身及杨绘。²杯行到手:古代有曲水流杯的习俗,宾主环绕水流而坐,杯随流水行到人的面前,则此人饮酒。³公道:公平合理。⁴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⁵小字更书年月:小字,小楷。更书年月,指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载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⁶茂林修竹: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出自《兰亭集序》中语。⁷永和节:指王羲之永和年间在兰亭集会。永和,东晋穆帝年号。
纤纤素手如霜雪,笑把秋花插。尊前莫怪歌声咽,又还是轻别。此去翱翔,遍赏玉堂金阙。欲问再来何岁,应有华发。
纤纤¹素手如霜雪,笑把秋花插。尊前莫怪歌声咽(yè)²,又还是轻别³。此去翱(áo)翔,遍赏玉堂金阙(què)。欲问再来何岁,应有华发
译文:歌女抬起那籍雪一般白净而又纤细柔嫩的双手,笑着将秋天的鲜花插入了花瓶。在宴会上可别责怪她唱出了呜呜咽咽的歌声,这还算是未把离别当作一回事呢。这次一去,要看一看所有辉煌的殿堂。要问哪一年再来相聚,怕是人都老了。
注释:¹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这里形容“素手”。²咽:呜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³轻别:以离别为轻,意为不把离别当作一回事。⁴玉堂金阙:玉堂,官署名,侍中有玉堂署,宋以后翰林院亦称玉堂,这里专指翰林。金阙:帝王的宫阙。⁵华发:花白的头发。

  上片写送别宴会上曲水流觞的场景。苏轼乐在曲水流杯的游戏中,把“无情流水”与“多情客”对照写来,显得饶有情味。接着将“流水”人格化,说流水劝我饮酒,苏轼和流水如同似曾相识一般。“杯行到手可不要推辞,这样的公道事是很难得的!”出语幽默,暗含着对世事的褒贬。苏轼还运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一些现成的词语,“曲水池上”、“茂林修竹”,勾画出曲水流觞的场景,并多少透露出苏轼清雅脱俗的情怀。

  下片转到写别情。“纤纤素手如霜雪,笑把秋花插。”这两句强化了送别宴会留给苏轼的美好的印象,以写歌女的肢体、表情和动作为承启的笔墨,写来像特写镜头一样鲜明。 “尊前莫怪歌声咽,又还是轻别。”这两句从歌女的声情侧面触及了离别之情,别责怪歌女唱出了呜呜咽咽的歌声,不要把离别当作一回事。“此去翱翔,遍赏玉堂金胭。”这两句是专写杨绘,道出了送别的情由,以鸟的“翱翔”比喻人在仕途上的进取,以“玉堂金胭”点明杨绘入朝为翰林。“欲问再来何岁,应有华发。”写出了离别的惆怅,表达了苏轼真挚的友情。

  该词是一首送别词,采用拟人、用典的写作手法,以怀古为赠别,反衬了苏轼与旧友相劝饮酒以及浓郁的情谊。苏轼凭着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的能力,既描叙了儿女柔情,又有吊古追远之意,可谓词中有诗,这是苏轼词的一大特点。该词写出了一个送别词全新的境界,已超出了一般的送别词。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243-246

quànjīnchuán··qíngliúshuǐduōqíng--shì

qíngliúshuǐduōqíngquàncéngshíbēixíngdàoshǒuxiūquèzhègōngdàonánshuǐchíshàngxiǎogèngshūniányuèháiduìmàolínxiūzhúshìyǒngjié

xiānxiānshǒushuāngxuěxiàoqiūhuāchāzūnqiánguàishēngyànyòuháishìqīngbiéáoxiángbiànshǎngtángjīnquēwènzàiláisuìyīngyǒuhuá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五月榴花照眼¹明,枝间时见²³初成。
译文:五月如火的榴花映入眼帘格外鲜明,枝叶间时时可以看到初结的小果。
注释:¹照眼:犹耀眼。形容物体明亮或光度强。²时见:常见。³子:指石榴。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可怜¹此地无车马²,颠倒³青苔落绛(jiàng)
译文:可惜此地没有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艳艳的榴花只好在苍苔上散落纷纷。
注释:¹可怜:可惜。²无车马:无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³颠倒:回旋翻转,多指心神纷乱。⁴绛英:这里指落地的石榴花花瓣。绛:大红色。

  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时令,勾画出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后两句点明地点,表明石榴花无人游赏以致美景寂然零落,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全诗描述景致清新自然,并在描摹客观景物中寄寓着人生哲理。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两句点明时令,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诗人既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

  此诗前两句写景状物,后两句抒发感想。作者并不直接来写景,而是通过人的感觉,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但花开得再美又能如何,还不是寂寞无声落,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亦即暗喻朋友满腹才华,却被统治者贬谪于穷乡僻壤,无法施展,“颠倒”二字更是有力批判了统治者的不识人才以及诗人和作者都怀才不遇的愤懑。

  全诗描述景致清新自然,从中又可以见出诗人浓郁的情趣和缜密丰富的文思。而诗意和描述的骤变,却又全寓于似清淡实重浓的语句之中,使得诗意陡然转深,也显示了写法的“喜山不平”的变化特色。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104-106

liúhuā

hán tángdài 

yuèliúhuāzhàoyǎnmíng zhījiānshíjiànchūchéng 
liánchē diāndǎoqīngtáiluòjiàngyīng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边兵¹春尽回,独上单(chán)于台²
译文:春日里无战事边疆的士兵都已返回,我独自一人登上了单于台。
注释:¹边兵:守卫边疆的士兵。²单于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兵登临此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白日地中出¹,黄河天外来。
译文:太阳从大地渐渐升起,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从远天之外涌来。
注释:¹地中出:从平地升起。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沙翻¹(hén)似浪,风急响疑雷²
译文:黄沙随风翻滚的纹痕好似水中波浪,狂风呼啸,响声如同雷鸣。
注释:¹沙翻:沙随风翻滚。²响疑雷:响声如同雷鸣。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欲向阴关¹度,阴关晓不开。
译文:很想跨越阴山关隘看个究竟,可惜阴山关隘虽已天亮,却门户不开,无法通行。
注释:¹阴关:阴山山脉中的关隘。阴山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屏障,绵亘今内蒙古自治区。

  这首诗描写边塞风光,表现了塞外生活的艰苦和诗人在边关经历的真情实感。首联是全诗总纲,春日无春色,显出塞外的荒凉;独上高台凝思注目,突出诗人超然独立的形象。颔联将“白日”、”黄河’”对举,在辽阔苍茫之中,有壮丽多彩之感。颈联继续写景,运用比拟手法,写出风如雷响,惊心动魄;沙似浪翻,历历在目。尾联写诗人从单于台上向北眺望阴山,但见雄关似铁,紧闭不开,戒备森严。语句浑朴,境界开阔,有“盛唐气象”。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首联是说,春日里无战事士兵都已返回,我独自一个人登上单于台。首联是全诗的总领。“春”字和“独”字,看似出于无心,实则十分着力。春日兵回,边关平静无事,才有登台览物的逸兴;虽说春日,下文却了无春色,更显出塞外“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的荒凉。独上高台,凝思注目,突出诗人超然独立的形象。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一轮白日,跃出平地,写它喷薄而上的动态;千里黄河,天外飞来,写它源远流长的形象;“白日”、“黄河”对举,又在寥廓苍茫之中给人以壮丽多彩的感觉。白日出于地中而非山顶,黄河来自天外而非天上,一切都落在视平线下,皆因身在高台之上的缘故。

  颈联继续写景。两句比喻,牢牢把握住居高临下的特点:居高,所以风急,所以风如雷响,惊心动魄;临下,才见沙痕,才见沙似浪翻,历历在目。不说“如雷”而说“疑雷”,传神的写出作者细辨风声的惊喜情态。中间两联,白日、黄河、沙浪、风声,从远到近,自下而上,构成一幅有色彩、有动态、有音响的立体图画,把边塞风光,写得势阔声宏,莽莽苍苍之至。尤其是“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一联,语句浑朴,学盛唐而能造出新境界,很为后人激赏。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尾联是说,很想跨越阴山关隘看个究竟,阴山关隘虽已天亮门户不开。尾联写诗人从单于台上向北眺望阴山,那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天然屏障。诗人很想到阴山那边去看一看,但见那连绵起伏的阴山,雄关似铁,虽然天已经大亮,门户却紧闭不开,无法通行啊!

  诗人分明看到横断前路的不可逾越的阻障,于是,激越慷慨的高吟大唱,一变而为徒唤奈何的颓唐之音。诗到晚唐,纵使歌咏壮阔雄奇的塞外风物,也难得有盛唐时代那蓬蓬勃勃的朝气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40-1341页
钑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
(sà)¹银盘盛蛤蜊²,镜湖莼(chún)³乱如丝。
译文:雕嵌着花纹的银盘中盛着蛤蜊,碗中盛着莼菜根熬的汤,所以看上去“乱如丝”。
注释:¹钑镂:用金银在器物上雕嵌花纹。²蛤蜊:是生活在海底的一种软体动物。³莼菜,又名马蹄菜、湖菜等,是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
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
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¹不道是吴儿²
译文:现流行于北方长安的这些佳肴,你们为什么不说是来自吴越,而在别的地方专对南方人故意挑剔呢?
注释:¹遮渠:尽他,随他。²吴儿:吴地少年。泛指南方人。

 贺知章在长安做了国子学四门博士后,人们都知道他是个博学多闻、潇洒倜傥的永兴才子,姑表兄弟陆象先最喜与知章说天道地,写诗品文,甚至一日不见,便觉鄙吝之感顿生。时有苏州人顾况者,在京城以机敏善变著称,他们两人说的话南方口音都很重,但北方人倒很爱听。一批朝臣在背后嘲笑道,他们是“南金复生中土”。意思是他们虽长于南方,在南方并不算怎么样,而在北方这样的环境里,倒是发出了金子那样的光彩!有人把此话传给贺知章和顾况听,于是两人先后作诗“回敬”他们,老老实实地讲道理、摆事实,使他们口服心服。贺知章的诗就叫《答朝士》。

  “钑镂银盘”指贵族使用的饰有金质的银盘。“蛤蜊”是一种海鲜,河里面也有。上品出自浙江明州和越州,明州的蛤蜊在唐代是贡品,每年派人运送至京师长安。贺知章年青时常在家乡的埭上河中摸蛤蜊吃,味极鲜美。“镜湖”即今绍兴鉴湖,以大禹在会稽山下铸镜的传说而得名。“莼菜”是生长在南方水乡一种味佳质鲜的水生食物,鉴湖和湘湖都养植莼菜,有的用作贡品。据说唐代时把镜湖的莼菜根熬制成汤羹,作为一道名菜用在酒宴上。这两句的意思是:镂金的银盘中盛着哈蜊,簋中盛着莼菜根熬的汤,所以看上去“乱如丝”,唐代长安的官员喜食这种菜汤。(“簋”是一种古人盛食物的汤和盆,一种器具,可译作“碗”)

  “乡曲近来佳此味”,是指“东南一曲”的吴越地方,今特别看好哈蜊与莼菜,以为佳肴,并为下句作好铺垫。接着便是“遮渠不道是吴儿”。“吴儿”泛指南方人。贺知章就是吴中四士之一,亦是吴儿。“遮渠”是指北方人,“渠水”在江北的射阳县,另一在郑县之巴岭。“不道”是为什么不说之意。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现流行于北方长安的这些佳肴,你们为什么不说是来自吴越,而在别的地方专对南方人故意挑剔呢?贺知章的话比较温和,而顾况则尖锐多了。他作诗写道:“钑镂银盘盛炒鰕,镜湖芰菜乱如麻。汉儿女嫁吴儿妇,吴儿尽是汉儿爷。”诗中的“鰕”指的是南方的斑纹鱼,“爷”是长辈的意思。最后两句是说:“咱们南方人到了北方,娶了个北方老婆,生了个北方儿子,最后南方人不就都成了北方人的爹了么!”顾况也是一个著名作家,他写这诗也许是生气了。

cháoshì--zhīzhāng

lòuyínpánshèngjìngchúncàiluàn

xiāngjìnláijiāwèizhēdàoshìér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