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时沙碛已沙霜,飞过江南木叶黄。
水阔天低云暗澹,朔风吹起自成行。
来时沙碛已沙霜,飞过江南木叶黄。
水阔天低云暗澹,朔风吹起自成行。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 116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芳事阑(lán)(shān)¹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译文:芬芳的花朵在三月开始凋落了,暮春的愁绪恐怕只有落花才知道吧。
注释:¹阑珊:衰落、凋零,将尽。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¹
译文:春风将尽,白色的柳絮随着春风飘飞;夕阳独木,只有杜鹃鸟的苦啼。
注释:¹子规:杜鹃。
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
飞来双白鹄(hú),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妻卒(zú)被病¹,行不能相随。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吾欲衔(xián)汝去,口噤(jìn)²不能开;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tuí)³。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躇(chú)(chú)群侣,泪下不自知。”“念与君别离,气结不能言。各各重自爱,道远归还难。妾当守空房,闭门下重关。若生当相见,亡者会黄泉。”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
译文:双双白鹄由西北向东南方飞去,罗列成行,比翼齐飞。突然一只雌鹄因疲病不五再相随。雄鹄不舍分离,频频回顾,徘徊不已,“我想衔你同行,无奈嘴小张不开;我想背你同去,无奈羽毛不够丰满,无力负重。相识的日子我们那么快乐,今日离别,真是无限忧伤,望着身边双双对对的同伴,我们却要憾恨相别,悲戚之泪不自禁地淌了下来。”雌鹄答道:“想到要与你分离,心情抑郁得说不出话来,各自珍重吧,归途茫茫,恐难再相聚了。我会独守空巢,一生忠于你。活着我们终当相会,死后也必在黄泉下相逢。”
注释:¹妻卒被病:雌鹄突然染病。妻,雌鹄,此为雄鹄口吻。卒,同“猝”,突然,仓促。²噤:闭口,嘴张不开。³摧颓:衰败,毁废,即受到损伤而不丰满。⁴躇蹰:犹豫不决、恋恋不舍的样子。⁵顾:回头看。⁶气结:抑郁而说不出话的样子。⁷关:此处指门闩。
十十五五,罗列成行。
十十五五,罗列成行。
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随。
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随。
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
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
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
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
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
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
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
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
躇踌顾群侣,泪下不自知。
躇踌顾群侣,泪下不自知。
念与君离别,气结不能言。
念与君离别,气结不能言。
各各重自爱,远道归还难。
各各重自爱,远道归还难。
妾当守空房,闭门下重关。
妾当守空房,闭门下重关。
若生当相见,亡者会黄泉。
若生当相见,亡者会黄泉。
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
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

  这是一首歌颂坚贞爱情的民歌。写夫妻远别,借描写一对白鹄顾恋不舍的别离情景,抒发了患难夫妻被迫分离缠绵哀伤的情态。诗中的夫妻感情甚笃,丈夫不忍别妻远行而又不得不离别,当是为生活所迫或外出服役。全诗分“正曲”和“趋”两段,运用比兴手法,以哀怨缠绵的笔调,状雄鸟之情深义重,感人肺腑。

  诗的前段以雄鹄的口吻,是魏晋大曲歌辞的主曲,也称正曲。后段以雌鹄口吻,是魏晋大曲中的趋。最后是大曲的乱。魏晋大曲的结构形式是一个四段式,即“艳—曲—趋—乱”的组合式。“艳”指的是楚歌,当时人有“荆艳楚舞”之说;“曲”指的是清商三调曲,它的音乐素材来自流行于中原的汉代相和歌;“趋”指的是吴歌,当时吴地歌曲便称为“吴趋”;“乱”也是楚歌,《楚辞》中已常用“乱”来作为卒章之节。在这个四段式中,曲辞是主体部份。或者说,魏晋大曲是以流传于中原的相和歌为核心,以之结合来自南方的艳、趋、乱而形成的。曲前应有艳,是一支楚地风格的器乐曲,无歌辞。

  这首诗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表演性、音乐性和民间性,其艺术风格其实就是这些特征的体现。例如:这篇诗歌的前四解用一种比兴手法,很生动地刻划了一个被迫弃妻的男子的形象;后一解则用展示内心感情的方式,细腻地描写了一位女子思念亲人、渴望团聚的悲哀。两种表现手法与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相配合,收到了相互映衬、相互对比的良好效果。这同诗歌的组合方式——前四首来自中原相和歌,后一首来自吴地歌曲——是分不开的。又如:诗歌中用“十十五五,罗列成行”的形象描写,暗示了并翼齐飞的美好生活,由此反衬出雌雄离散时的凄凉;又用“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吾欲衔汝去……吾欲负汝去”的排比手法,很有力地渲染了雌雄离别时的依依不舍。这些表现方法,则是由于歌辞同民歌的亲缘关系而产生的。总之,尽管全诗杂采了多种民歌作品,里面有拼凑的痕迹,但由于它服从于一个完整的音乐主题,并由于它按表演需要造成了由聚而分、由男而女这样的情节变换,读者仍然可以从诗篇中得到一个整体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在一些非音乐的作品中反而是难以得到的。

参考资料:
1、 赵光勇.汉魏六朝乐府观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6-118
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17-120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
春水初生乳燕¹飞,黄蜂小尾扑花归。
译文:春水刚刚生成,雏燕才学会飞,蜜蜂小小腹尾,采花嗡嗡回归。
注释:¹乳燕:雏燕;幼燕。
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窗含远色通书幌(huǎng)¹,鱼拥香钩近石矶(jī)²
译文:远处的景色透过窗棂,映着书帷,鱼儿口里含着钓饵,被拉近石崖。
注释:¹书幌:书斋之幔帏也。²石矶:水边突出的巨大岩石。

nányuánshísānshǒu ·

 tángdài 

chūnshuǐchūshēngyànfēi huángfēngxiǎowěihuāguī 
chuānghányuǎntōngshūhuǎng yōngxiānggōujìnshí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中秋饮酒将旦¹,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²赋。
注释:¹将旦:天快亮了。²《天问》体:《天问》是《楚辞》篇名,屈原作,文中向“天”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用《天问》体即用《天问》的体式作词。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可怜¹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²?是别有³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héng)不嫁谁留?
译文: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升起在东边?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如果不是嫦娥“嫁”了过去,那么是谁留在月亮上?
注释:¹可怜:可爱。²悠悠:遥远的样子。³别有:另有。⁴光影东头:月亮从东方升起。光影:指月亮。⁵天外:指茫茫宇宙。⁶汗漫:广阔无边。⁷送中秋:送走了中秋明月。⁸飞镜:喻明月。⁹妲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嫦娥。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月何渐渐如钩?(月何 一作:云何)
¹经海底问无由²,恍(huǎng)(hū)³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qióng)。虾(há)(má)浴水,问云何¹⁰玉兔¹¹解沉浮¹²?若道¹³都齐无恙¹⁴,月何渐渐如钩¹⁵
译文: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又怕那长鲸在海中横冲直撞,撞坏了华美的月中宫殿。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钩一样弯?
注释:¹谓:据说。²问无由:无处可询问。³恍惚:模模糊糊、隐隐约约。⁴长鲸:巨大的鲸鱼。⁵纵横:横冲直撞。⁶玉殿琼楼:代指月亮。神话传说云月亮中有华丽的宫殿名广寒宫。⁷虾蟆:蛤蟆。传说月中有蟾蜍(蛤蟆)。⁸故:本来。⁹堪:能够。¹⁰云何:为什么。¹¹玉兔:传说中月亮上有白兔在捣药。¹²解沉浮:识枷生,会游泳。¹³若道:假如说。¹⁴无恙:安好,无损伤。¹⁵渐渐如钩:圆月慢慢变成弯月。

  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曾写过一篇《天问》,全篇是对天质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辛弃疾使用《天问》体,而创作的这首《木兰花慢》,构思新颖,想象奇瑰,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人不同,他不思乡,不怀人,不吊古,而是紧紧抓住黎明前的刹那时间,像伟大诗人屈原那样,驰骋想象的翅膀,连珠炮似的对月发出一个个疑问,把有关月亮的一些优美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交织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绚丽图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他那妙趣横生的发问是: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接着又问: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像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这些问题,问得异想天开,而又饶有兴味。传说后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离开人间而独居于广寒宫。于是,作者又发问: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词人这一连串的发问,把读者带入了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世界,想象新奇,幽默而又妩媚,问得奇,问得妙。

  当然,稼轩写这首词不只是驰骋艺术才思而已,其中也有着作者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作出了大胆的猜测。在诗词中,向月亮发问,前已有之,不算什么发明创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然而,这首词中所提出的一些疑问,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大胆猜测,却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个科学现象的发现,曾引起天文学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观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时,已经隐约猜测到这种自然现象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一向被推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谓“豪”,就是豪纵跌宕,横绝古今;所谓“放”,就是雄放恣肆,别开天地。辛弃疾的词,的确达了这种境界。他这首用《天问》体写词,通篇设问,一问到底,这在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它打破了词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气对月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词的用韵也完全适应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并且,这首词还有其另外一层含义,即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在这首词中,作者以皎洁的圆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强烈地透露出作者对误国误民的奸邪势力的憎恶之情,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命运和前途的深深忧虑,寓意深刻。

lánhuāmàn ·liánjīnyuè

xīn sòngdài 

zhōngqiūyǐnjiǔjiāngdàn wèiqiánrénshīyǒudàiyuèsòngyuèzhě yīnyòng tiānwèn  

liánjīnyuè xiàngchù yōuyōu shìbiéyǒurénjiān biāncáijiàn guāngyǐngdōngtóu shìtiānwàikōnghànmàn dànchángfēnghàohàosòngzhōngqiū fēijìnggēnshuí héngéjiàshuíliú 
wèijīnghǎiwènyóu huǎngshǐ使rénchóu wànchángjīng zònghéngchù diàn殿qiónglóu kānshuǐ wènyúnjiěchén ruòdàodōuyàng yuèjiànjiàngōu  (yuèzuò yún )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
桃应问士:“舜为天子,皋(gāo)(yáo)¹为士,瞽(gǔ)(sǒu)²杀人,则如之何?”孟子士:“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
译文:桃应问道:“假如,舜做天子,皋陶执行法律,要是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该怎么办?”孟子说:“逮捕他就是了。”桃应说:“那么舜不会制止他们吗?”
注释:¹皋陶: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上古四圣”(尧、舜、禹、皋陶)之一,后世尊为“中国司法始祖”。历经唐虞夏三个时代,长期担任掌管刑法的“士师(理官)” 一职,以正直闻名天下。²瞽瞍:人名。古帝虞舜之父。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士:“夫舜恶¹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译文: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皋陶不执行法律呢?舜作为天子就要接受这个国家的法律。”
注释:¹恶:怎么。
“然则舜如之何?”
“然则舜如之何?”
译文:桃应又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呢?”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士:“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xǐ)¹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译文:孟子说:“舜把抛弃王位看作像扔掉破鞋一样。他会偷偷背着父亲逃跑,到沿海边住下,终生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记曾经拥有过天下。”
注释:¹敝蹝:破旧的鞋。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